心肺复苏培训讲义(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9:0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肺复苏培训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肺复苏培训讲义》。

第一篇:心肺复苏培训讲义

国华中医院 心肺复苏技术培训

心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我国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SCD 54.4万例。心脏骤停的原因 1.心源性原因: 冠心病---主要原因; 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 心肌疾病; 主动脉疾病; 瓣膜性心脏病; 其它。

2.非心源性疾病: 呼吸停止;

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药物中毒或过敏; 麻醉和手术意外;

意外事件:电击、雷击、溺水等;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 其它: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等。

心脏骤停分类

1.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最常见(77-84%)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率高。

ECG: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200-500次/分。

2.无脉室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3.心室停顿 较常见(16-26%)

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 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

4.心电机械分离(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ECG为宽大畸形、低振幅的QRS波,频率20-30次/分,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和心音均测不到;

极少(5-8%)

常为终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 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音消失; 瞳孔散大固定(常于心脏骤停后30-40s后开始出现扩大,4-6min后固定);

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s内)心脏骤停对心脏的影响

心脏重量占体重0.4%,但耗氧量占全身代谢7-20%。心肌内动脉血中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71%,所以心脏是高耗氧、高耗能的器官。

若心跳停止3-4分钟内恢复,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张力可以很快完全恢复;8-10分钟内恢复供血,仍可恢复功能;10分钟以上恢复心跳,心肌损伤不能完全恢复。

心脏骤停对脑的影响

脑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组织18-20倍,所以脑也是高耗氧器官。

血液循环停止10秒钟,大脑因缺氧丧失意识,10-15秒钟内神经功能损害,在>4分钟瞳孔散大固定。

心脏停止后,在4-5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经过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时间与抢救成功率

(黄金四分钟)

开始时间 成功率

<1min--------------------->90% <4min----------------------50% 4-6min----------------------10% >6min----------------------4% >10min---------------------0.09%

心肺复苏(CPR)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 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并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脑复苏(CPCR)

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并非仅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复,而必须达到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脑复苏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肺复苏术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生命支持(BLS)2.高级生命支持(ACLS)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是心脏骤停后挽救生命的基础。基本内容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

心脏骤停的诊断

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呼吸停止、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

轻拍、呼唤患者有无反应?

动脉搏动:触摸颈、股动脉是否有搏动?

呼吸:视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有呼吸气流?

一旦发现患者无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并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10s内完成)

颈动脉位于喉部甲状软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内侧

一手扶头,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找准喉头,滑向气管与乳突肌间

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

Defibrilation—电除颤 Compressions胸外按压 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ing—--人工呼吸

先电击还是先心肺复苏?

当立即可以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直到AED可以分析患者心律。

C---胸外按压

除胸廓下陷挤压心脏外,更重要是改变胸腔正负压,通过虹吸作用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及心脏排血量,心泵血占20%,胸泵血 占80%。

有效的按压应使大动脉脉搏可被触及,SBP达到100mmHg,平均血压超40mmHg,颈动脉血流量达到正常值的5—35% 按压平面:仰卧位硬质平面或地面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

按压手法:掌根着力,双手紧扣,重叠上翘。按压姿势:双臂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成人>5cm,<6cm。按压频率:>100次/分,<120次/分。

按压与放松比1:1,按压间隙避免依靠在患者胸上,使胸廓充分回弹。

按压与通气比:成人:单人、双人30:2,儿童、婴儿:单人30:2,双人15:2(无需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

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60%,中断时间限制在10s以内。

在心肺复苏中使用高级气道,医护人员可每6秒进行一次人工呼吸(每分钟10次),同时进行持续的胸部按压。

持续胸外按压优点

减少由于通气造成的按压中断,保证重要器官的持续血供;

无需口对口通气,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 简化了CPR程序,便于CP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但对于儿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方法。

A---开放气道

(1)技术要点

首先清除异物,解除舌根后坠、异物阻塞

(2)方法:

①仰头抬颏法 ②双手抬颌法

③托颈法

仰头-抬颏法: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开放气道。(优点:简单、迅速、有效)(要点:去枕、仰头、压额、提颏)

清除气道异物:首先头偏一侧,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注意速度要快,取下义齿。

开放气道: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后上抬下颌骨,解除舌根后坠造成气道阻塞--开放气道。

托颌法:将双手放在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

如果需要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吹气。托颌法,操作难度大,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易致脊髓损伤,非专业者不建议采用。

B--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

吹气口型:全口相对,完全吻合密闭 吹气压力:防止漏气,捏闭鼻孔(一捏一松)吹气力度:自然吸气,适力吹气,避免过度通气。吹气时间:持续一秒。吹气有效:胸廓起伏。

吹气频率:每6-8秒进行1次呼吸

口对鼻呼吸

当不能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应给予口对鼻呼吸,如溺水、口腔外伤等。球囊-面罩通气

体位:仰卧,头后仰,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用左手挤压气囊。

首先保证气道开放。面罩与面部充分吻合,减少漏气。适度的按压频率和深度。

L 球囊的1/2—2/3,(潮气量400-600ml),胸廓扩张,超过 1s。应能看到胸廓起伏

D---电除颤

院外目击SCD且现场有AED可用时,应尽早使用AED除颤; 对于院内SCD患者,应立即进行CPR,一旦AED 或除颤仪准备就绪,宜立即除颤;

对于院外发生的SCD且持续时间>4~5min或无目击者的SCD患者,应立即给予5个周期约2min的CPR(一个CPR周期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再除颤。

强调每次电击后立即CPR,尽早除颤!

V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SCD的心律失常,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在未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除颤开始到生命终止,每延迟1min,VF致SCD患者的存活率下降7%~10%;

短时间内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或地下,将胸前衣物解开并移走其它异物,特别是金属类物品;

电极板的准备: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糊,或包裹4-5层纱布后在盐水中浸湿;

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下方,另一电极板置于左乳头的左下方,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10cm。

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不能确定哪种波形对心脏骤停后的ROSC(恢复自主循环)发生率或存活率更好;

双相波除颤150~200J,尚未确定第一次双向波形电除颤的最佳能量;

单相波360J;

如果首次双相波电击没有成功消除VF,则后续电击至少使用相当的能量级别,如果可行,可以考虑更高能量级别。推荐1次(而非3次)除颤方案。

主要原因

包括:①动物实验表明,单次电击与3次电击相比,CPR中断时间减少,存活率增加;②如果1次电击未能终止VF,则再次电击增加的益处也很少,此时重新CPR或许比再次电击更有价值。

除颤成功标志

电击后5s内VF终止。

电击后5s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电击成功后VF再发不应视为除颤失败。

除颤时注意事项

实施CPR期间,当确认患者发生VF或无脉室速时,急救者应立即给予1次电除颤;

电击时所有人员应脱离患者。

单人复苏时,急救者应熟练地联合运用CPR和AED。电除颤前后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胸部按压和电击间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应在除颤器准备放电时才停止胸部按压,急救者一旦完成电击,应立即重新开始胸部按压,实施5个周期的CPR后再次检查脉搏或评估心律。

CPR注意事项

在5次按压周期内,应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可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回复到原来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急救者应定时更换角色。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或在5个比例为30:2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CPR应在患者被发现的现场进行,CPR过程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存在其创伤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5个循环CPR后(2分钟),检查循环体征(<10秒)无恢复 继续下个循环CPR。(1个循环指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1次电击后立即按压,勿急于检查心跳。

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A.按压速率>100次/分,<120次/分

B.成人按压幅度>5cm、<6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C.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D.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E.避免过度通气

BLS效果的判断(复苏有效的指征)A.瞳孔(是否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B.面色(是否面色及口唇红润)C.神志(是否神志渐清)D.呼吸(是否有自主呼吸)E.脉搏(是否有脉搏)

F.血压

若有,则表明CPR有效

二、高级生命支持

是指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 1.人工气道的建立; 2.机械通气; 3.循环辅助设备; 4.药物和液体的应用; 5.病情和疗效评估; 6.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

人工气道的建立

氧气面罩(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暂时使用)气管插管术 紧急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临时应急)

球囊面罩

球囊面罩由球囊和面罩两部分组成,球囊面罩通气是CPR最为基本的人工通气技术,所有的急救者都应熟练掌握其使用。

球囊面罩可为复苏开始数分钟内不能及时应用高级气道或应用失败的患者提供通气支持。

潮气量(6~7ml/kg或500~600ml)使得胸廓扩张超过1s,该通气量可使胃胀气的风险最小化。

气管插管术

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经环甲膜气管插管;优点:

能长时间维持气道开放;

能长时间维持气道开放;

方便抽吸呼吸道分泌物;

可进行高浓度供氧和潮气量可调的通气;

提供备选的药物输入途径;

避免误吸的发生。

气管插管时注意事项

气管内插管时应尽可能缩短胸部按压的中断时间。

插管时间限制在10s以内一旦气管导管通过声门,马上开始胸部按压。

临床评估导管位置  体格检查评估:观察两侧胸廓起伏,在上腹部听诊(应听不见呼吸音)和两侧肺野听诊(呼吸音对称和足够);

仪器确认(呼气二氧化碳探测仪、食管探测仪等);

如怀疑导管不在位,用喉镜观察导管是否通过声带;

若仍有怀疑,应拔除管并给予球囊面罩通气,直到重新插管 气管插管。

药物使用

用药目的:

增加心脑血流,提高心肌灌注压,尽早恢复心跳;

提高室颤阈为电击除颤创造条件;

控制心律失常;

纠正酸中毒。

心脏骤停时,CPR和早期除颤极为重要,用药其次!

给药途径

1.中心静脉与外周静脉给药:

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外周静脉给药到达中心循环需要1~2分钟,药物峰浓度低、循环时间长。

复苏时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复苏时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置中静脉导管只需置入一根较粗的外周静脉导管。

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无需中断CPR,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

首选给药途径,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应在用药后再静 脉注射20ml液体并抬高肢体10~20s,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

2.气管内给药

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内给予(如果静脉无法完成)。

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和血管加压素经气管内给药后均可吸收。

同样剂量的复苏药物,气管内给药比静脉给药血浓度低。

气管内给药产生的低浓度肾上腺素,可能产生β-肾上腺素能作用,这种作用是有害的,能导致低血压和低冠脉灌注压,有潜在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风险。

因此,复苏时最好静脉给药;一般情况下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气管内给药时应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5~10ml,然后直接注入气管。

3.骨内给药(IO)

骨内中空的未塌陷的静脉丛,能起到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的作用,如果静脉通道无法建立,可以考虑IO。

治疗药物与使用方法

1.肾上腺素:

由于肾上腺素可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缩血管效应,增加CPR时冠状动脉和脑的灌注压,在抢救VF和无脉性VT时能产生有益作用。

因不可电击心律引发心脏骤停后,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建议剂量:1mg静脉内推注,每3-5min一次。

如果IV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可用肾上腺素2~2.5mg气管内给药。

2.血管加压素

(2015版指南)证据表明,心脏骤停时给予肾上腺素和加压素都可以改善ROSC。对现有证据的审查显示,这两种药物的效果类似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相比类似,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相比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没有优势。为了简单起见,已从成人心脏骤停流程中去除加压素。

3.胺碘酮

静脉胺碘酮影响钠、钾、钙通道,并有阻断α和β肾上腺素能特性。可以考虑用于对除颤、CPR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VF或无脉VT患者的治疗。

首剂300mg iv,若无效可重复追加150mg。

VF终止后,可用胺碘酮维持量静脉滴注。最初6h以1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h以0.5mg/min速度给药,第一个24h用药总量应控制在2.0~2.2g以内。第二个24h及以后的维持量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酌情减量。

注意事项:

静脉应用胺碘酮可产生扩血管作用,导致低血压,使用胺碘酮前给予缩血管药可以预防低血压发生。

注意用药(胺碘酮)不应干扰CPR和电除颤。4.利多卡因

不推荐常规使用。

若是因VF/无脉VT导致的心脏骤停,恢复自助循环后,可以考虑立即开始或继续给予利多卡因。

初始计量1-1.5g/kg iv,如果VF/无脉VT持续,每隔5-10min 可再用0.5-0.75mg/kg iv,直到最大量为3mg/kg。

5.硫酸镁

不推荐常规使用。

静脉注射硫酸镁能有助于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TDP,与长 QT间期相关的不规则/多形性VT),对治疗正常QT间期的不规则 /多形性),对治疗正常Q间期的不规则/多形性VT无效。

用法:当VF/无脉VT与TDP相关时,可给予1~2g硫酸镁稀释后IV(5~20min)。如果TDP发作时不能触及脉搏,可先给予负荷剂量,然后用1~2g硫酸镁加入100~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给药速度要慢。

6.β-受体阻滞剂

不推荐常规使用;

因VF/无脉VT导致心脏骤停入院后,可以考虑尽早开始或继续口服或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

7.不推荐常规使用的措施

阿托品(2010指南)

碳酸氢钠: 用适当的有氧通气恢复氧含量、用高质量的胸外按压维持组织灌注和心排出量然后尽快恢外按压维持组织灌注和心排出量,然后尽快恢复自助循环,是恢复心脏骤停期间酸碱平衡的主要方法;

大多数研究显示使用碳酸氢钠没有益处或与不良预后有关。

三、心脏骤停后的治疗

自主循环恢复后,系统的综合管理才能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心脏骤停后综合管理对减少早期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 致的死亡晚期多脏器衰竭及脑损伤有重致的死亡,晚期多脏器衰竭及脑损伤有重要意义。包括:亚低温治疗、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的最优化,当有指征时积极PCI,血糖控制,神经学诊断、管理及预测等。

复苏后综合管理 A、移送至ICU加强监护

B、维持心肺功能及重要器官血流灌注。

C、对ACS及其它可逆因素的辨识与治疗。D、控制体温以达到最理想的神经系统复原。E、预防及治疗MODS,避免过度通气与氧过剩。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目标

最大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的灌注;

进入能进行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的重症监护室;

努力鉴别和治疗导致心脏骤停的直接病因及预防骤停再发。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后续目标

控制体温以尽量提高存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

识别和治疗ACS;

优化机械通气意识肺损伤最小;

减少多器官损伤的危险,需要时支持器官功能;

客观评价恢复的预后;

需要时帮助存活患者进行康复服务。治疗措施

1.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保证呼吸道通畅,给氧,维持 SPO2 94-98%;正确使用呼吸机。

2.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严密监测循环功能;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调整输液速度,防止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3.控制血糖: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

4.脑复苏。

5.保护各脏器功能,预防MODS发生。

6.其它治疗:控制或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

7.找出原发病并给出相应治疗。

经CPR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过不同时间的昏迷,脑功能完全恢复的很少见。因此,复苏后的脑保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篇:心肺复苏讲义

心肺复苏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 修订CPR及ECC指南。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及原因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二、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三、CPR第一个阶段:现场心肺复苏术——ABCD四步法 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呼救:启动EM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 A1、判断意识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 A2、高声呼救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来人呐!准备抢救!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A3、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脊椎外伤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A4、开放气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头偏向一侧,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

2、托颌法(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B1、呼吸停止的判断

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一 “看” 二 “听” 三 “感觉”。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10秒内完成判断。B2、口对口呼吸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吹气时间: 1~2 秒(默读01、02),吹入气量:700~1000ml。有效标准:胸部抬起,应该避免过度吹气(超过建议的时间)或吹气过用力。减少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误吸按。压/吹气比例30 :2。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无意识、运动),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立即做胸外按压,时间10秒内完成。

心跳停止判断(专业):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意识、呼吸、活动、脉搏,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

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按压频率:100次/min(18秒完成30次按压),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按压姿势,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按压与呼吸比例:30:2,30:2比15:2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连续五个轮回。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

D、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先按压后除颤

除颤电极的位置:一次性使用的除颤电极,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导联解读心律,前电极 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侧电极 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室颤除颤能量选择: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对于截断指数波形为150J~200J,对直线双相波形为120J。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红色:电击(Shock),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 “三步曲”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应在给了5组30:2 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先按压后除颤,但急救人员目击成人心脏骤停且现场有立即行AED条件,应尽快使用。此建议适用于在医院工作或现场有AED机构中的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

四、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五、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

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到场;

3、操作者已筋疲力尽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

4、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患(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六、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七、电复律

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用同步。

电复律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4、连接除颤器导线,接通电源,检查同步性能,选择R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7、选择电能剂量,充电。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

8、放电。

9、电击后即进行常规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意识的监测,一般需持续ld。

电复律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处逸搏,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早搏等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若多发、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等则需用利多卡因等予以控制。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电击诱发药物毒性(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加重等因素有关。电击后立即发生的心室纤颤,往往是同步装置故障,宜立即再予以同步电击。若心脏停搏则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其它复苏措施。

(2)肺水肿:一般偶于窦性心律恢复后数小时内发生,一般由于使用300~400瓦秒高能量转复的病人,可按心衰处理。

(3)呼吸抑制:一般见于硫贲妥钠麻醉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辅助呼吸。

(4)低血压:可持续数小时,多于使用高能量转复时出现。若一般情况好,可严密观察,常可自行恢复。

(5)其它:如栓塞、皮肤灼伤、血清酶升高、心肌损伤、心电图改变等,均有可能发生。

第三篇:心肺复苏讲义(自创版)

教案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和大家一起学习CPR,首先什么叫CPR?......其实很简单,一句话,CPR就是现场心肺复苏,指针对呼吸,心搏骤停采取的一系列评估和抢救措施。我们都知道,任何急救操作基本上都有其不适用的情况,同样为了避免因为施救者判断不当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我们必须清楚CPR的禁忌症,主要为四点: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心包填塞。

好,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正题,怎样进行CPR?

相信在场的很多朋友或多或少,对心肺复苏有一定了解,但挺多朋友了解的操作应该是参照2005年版的操作指南,最简单的说就是,心肺复苏的ABC流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参照《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急救指南》,其中较多与05版指南有出入的地方,我先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学习2010年新指南操作规范,讲解最后我有安排时间回答大家的疑问,和大家一起探讨05和10两个版本的差异。

在整个CPR过程中,首先和大家强调三个重点:早期、规范、流程。

什么叫早期,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必须越早越好,大家都知道,大脑和心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都非常差,特别是大脑,据研究,心脏骤停后4-6分钟,大脑即可发生不可逆转的伤害,超过8分钟复苏存活的几率微小。所以有黄金8分钟一说。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早期。

什么叫规范,规范是指每一步操作都必须做到位,做规范,比如成人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cm,那就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同时要清楚各项注意事项,如按压必须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才能保证按压的有效性等等,待会我会一项一项为大家演示。

最后一个流程。什么叫流程?CPR 并不是几项操作技能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评估、判断与干预,所有操作都要按照流程进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

那么首先我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CPR的9项基本流程:

1、评估现场环境

2、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

3、启动EMS系统,即拨打急救120.4摆放体位

5、判断脉搏(医务人员进行)

6、胸外按压

7、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球囊面罩辅助呼吸?)

9、电击除颤

下面我将按照流程为大家讲解和演示:

一、评估现场环境

比如存在地震,火灾,毒气,电击等危险因素时,为确保施救与被救者安全,施救者要做好充分评估。不然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不好,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自身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带好手套口罩。如果没有可以就地取材取用替代品,如毛巾之类的。而且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原则上我们不搬动患者,尽量在原地急救。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搬运等造成二次损伤。特别是存在颈椎脊柱损伤的情况。好,这就是我们的评估现场环境,总结一点就是大家要注意确保安全。

二、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判断意识时大家要注意两点,1、轻拍大喊

2、双侧呼喊

所谓的轻拍大喊是指轻拍患者双肩,力度需要适当,避免造成患者二次损伤,同时大声呼喊,我刚刚有强调双侧呼喊,这里简单问一下为什么要强调双侧呢,有哪位可以回答一下。对,急救现场,往往我们对被救者情况不了解,如果存在一侧耳聋等基础疾病,我们恰好在耳聋侧呼喊可能造成判断失误的情况。所以要注意轻拍大喊,双侧呼喊。

然后紧接着判断患者呼吸,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在5-10S内迅速判断好,通常我们采取跪姿,于患者一侧,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因为紧急情况时间把握可能不大准确,给大家提供一个简便计时方法,大家可以在心中默念1001,1002,1003.......1006,如果未发现胸廓起伏等呼吸指症或者只有喘息则判断为无呼吸。

三、接下来我们迅速进入第三步,判断患者无呼吸,立即拨打120,启动EMS急救系统。请人拨打120时,注意指定周围人群的中的其中一位,提醒拿体外除颤仪。如果只有一个人,是先拨打120还是先进行胸外按压,按照指南,如果当场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该人员可以认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且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找到 AED 并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 AED。但是,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大约 5 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对于小孩常常呼吸心跳骤停常常为异物堵塞窒息所致,因此同样先进行胸外按压。

120拨打也是有较多注意事项的,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先挂电话,让急救中心了解到足够的基本信息,以在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事故地点,伤患状况都要简单介绍下,同时提醒带体外除颤仪。

四、然后就是我们的第四步:摆放体位。为了确保有效的胸外按压,需将患者以仰卧位放置于平坦坚硬载体上,在移动患者时需特别注意一个意识:整体转动,头、颈、身体同轴转动,避免造成再次损伤。

五、第五步判断脉搏,这项操作只对医务人员有要求。该项操作有两个注意点:

1、判断要迅速,要求在5-10S内判断好

2、定位要准,我们一般选择颈动脉。颈动脉定位:一手鱼际肌仰头暴露,另一手两指沿颈部正中在甲状软骨处旁开1-2cm向下向后滑向与自己同侧的凹陷处。解剖结构即气管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之间的凹陷。然后同样用判断呼吸的方法,数数判断脉搏,如10S内未摸到脉搏,立即进行第六步胸外按压

六、胸外按压是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研究表明有效胸外按压数量越多,存活率越高,甚至2010年指南指出未经过培训的人可以不进行其他任何操作,而只进行胸外按压,事实表明单纯胸外按压比未进行任何按压的抢救存活率要高,可见按压的重要性。同时,要强调胸外按压的6个要点和6项注意事项。六个要点

(1)定位胸骨中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

(2)按压手势 双手互扣,手指上翘 仅以掌根接触胸骨

(3)按压姿势 肩肘腕成一直线,与地面垂直,身体微向前倾(每次按压都必须保持的姿势)

(4)按压深度 至少5cm(5)按压速率 100/min 以上(6)按压呼吸比:30:2 六个注意事项:

(1)定位要准确,不可左右按压肋骨,向下损伤剑突(2)手指上翘,掌跟为发力点,注意不猛不离(3)手臂不可弯曲

(4)按压至少5cm,深度要达到,同时也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5)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s,比如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操作要快。(6)整个按压过程注意八个字:不猛不离,持续平稳

七、下面是第七步: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前通常需清除口腔异物,方法为将头偏向一侧,检查口腔,有条件可以对手指做一定防护。

通常采用仰头抬颏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至于患者下颌部骨性结构上,最好选在中线偏向一侧,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开放气道有两个注意事项:

1、不可按压软组织,避免气道堵塞

2、气道开放要充分,标准是: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

当然和其他操作一样开放气道,动作同样不可用力过大,一方面防止压迫气道,另一方面避免造成颈椎脊柱等不必要的损伤。

八、充分开放好气道后,即可进行第八步

球囊面罩:CE手法,频率,气量,有脉搏无呼吸:每6-8S给一次呼吸

人工呼吸。这项操作可以简单总结为五个小动作: 捏鼻

包口 吹气 上抬

松手,(边演示边解说),同样也有五个注意事项:

1、全程均要保持气道开放。

2、捏紧鼻子避免漏气

3、每口气吹足1秒

4、伤患胸部有起伏

5、避免通气过量(500到600ml即正常人的潮气量)

九、第九步就是进行电击除颤,注意除颤结束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尽量缩短按压中断时间,如果体外除颤仪没有到位,则一直循环进行CPR,直至AED到位。

总结:

1、要有时间观念,分秒必争,生命至上。

2、操作要规范(如至少100次每分,至少5cm等)

3、熟悉流程

最后,提问时间,准备好2005与2010版本区别及更改原因。操作练习,学员集体寻找操作不当之处。结束。

有关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 •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图 2)。

•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 而不是 A-B-C)。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成人按压幅度已从 4 至 5 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 5 厘米。儿童婴儿至少是身体前后径1/3(5cm,4cm)

这些更改旨在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仍然强调需要为心脏骤停患者尽快进行胸外按压。下文给出有关这些更改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从 A-B-C 更改为 C-A-B

1、指南都是经过29个国家许多专家经过大量数据和科学论证得出的结论,权威性是无需质疑的,指南的改动是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心脏骤停的情况以成人室颤和无脉性心动过速为主,他们最需要的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ABC流程可能耽误时间。

2、据统计,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公众接受度,胸外按压更容易被人接受,该改动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抢救队伍,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2010(新增)单纯胸外按压:

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 Hands-Only™s19(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理由: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

单人施救是先胸外按压还是启动EMSS,取得AED?

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最有可能的骤停病因展开施救行动。例如,如果医务人员在独自一人时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该人员可以认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且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找到 AED 并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 AED。但是,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大约 5 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如果有AED那么是先进行胸外按压还是先除颤呢?

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 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 AED 或除颤器治疗心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可使用准备好的 AED/除颤器。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有 AED 或除颤器的情况下。如果院外心脏骤停的目击者不是急救人员,则急救人员可以开始心肺复苏,同时使用 AED 或通过心电图检查节律并准备进行除颤。在上述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 1½至 3 分钟的心肺复苏,然后再尝试除颤。如果有两名或三名施救者在场,应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拿到除颤器。

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

为什么胸外按压至少100次每分钟:

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进行足够胸外按压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通常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理由:环状软骨加压方法是对患者的软状软骨施加压力以向后推动气管,将食管按压到颈椎上。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减少气囊面罩通气期间发生回流和误吸的风险,但这也有可能妨碍通气。七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环状软骨加压可能会延误或妨碍实施高级气道管理,而且采用环状软骨加压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发生误吸。另外,培训施救者正确使用该方法的难度很大。所以,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性地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第四篇: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概念

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一、心肺复苏的发展 1、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2、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3、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 国际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

二、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 CPR的目标:

1.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2.但是,CPR一个特殊的目标是逆转临床死亡,故有很大局限性。病人自主的原则: 在伦理学上是受到尊重的,在许多国家亦受法律保护。

临终遗嘱:提出自己的医疗范围包括CPR。

形式:谈话、书面遗嘱、生存意愿及对医务人员永久的委托 代理决策者原则:

当病人失去做出医疗决定能力时,直系亲属或监护人应该成为病人的代理决策者来提出对患者的医疗范围,包括CPR。

不开始CPR的原则

1、病人有合格的不尝试复苏指令。

2、病人有不可逆的体征,如尸僵,断头,腐烂,尸斑

3、没有生理学利益可期待,如:不可逆的疾病。

4、早期早产儿(胎龄<23周或体重<400g)和无脑畸形

终止与延长CPR: 1.在医院:取决于经治医师。

2.科学研究表明,在经过高级生命支持30分钟,病情仍无好转,可以终止CPR;对于新生儿,抢救十五分钟无效即可终止。

3.适当延长CPR:年龄较小;药物过量;严重低体温(如溺水);中毒和电解质异常等;这些是能改变预测结果的因素。

三.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的顺序:评估、呼救EMS、CPR的ABC和电复律/除颤AED。基础生命支持包括 识别突发心脏骤停(SCA)、心脏事件、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的表现

心肺复苏 体外自动除颤仪除颤 生存链

1、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

2、早期由目击者进行CPR

3、早期进行电除颤

4、早期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BLS指征 1.呼吸骤停:

原因:溺水、脑卒中、FBAO、烟雾吸入、药物过量、触电、窒息、外伤等。呼吸骤停发生时,心脏和肺对血液的氧合作用能持续几分钟,继续对脑及其他生命器官的供氧。

病人可能具备循环体征。

迅速畅通气道以及人工呼吸可挽救生命。持续供氧可防止心搏骤停。2.心搏骤停:

循环终止,使生命器官缺氧。

无效的“喘息样”呼吸(濒死样呼吸)多发生在心搏骤停的前期,不应与有效呼吸混淆。伴发以下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搏电活动、或者心电静止(一条直线)

BLS的判断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判断患者心脏呼吸骤停要涉及急救人员的反应能力,无论是判断过程,还是相继采取的急救,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CPR中A、B、C每一步,即:气道、通气和循环,首先需要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呼吸和循环体征。

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一)、现场环境评估(二)、检查患者反应(三)、启动EMS系统和体位

仰卧体位---平坦、坚实的表面--心肺复苏体位(四)、检查呼吸 A开放气道方法

常用方法:仰头提颏法;

双下颌上提法(推举下颌法); 仰头抬颈法。

作用机制:病者呼吸心跳停止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下坠而阻塞呼吸道。采用开放气道的方法,可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畅通。

注意事项:用3-5秒钟的时间,先将病者衣领口、领带、围巾等解开,纱布或手套包住食指迅速清除病者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异物,以利于呼吸通道畅通,然后再将气道打开。

(1)仰头举颏法:一手置于患者的前额,手掌向后方施加压力,另一手的食指、中指举起下颏。

(2)仰头抬颈法:一手置于患者的前额,手掌向后方施加压力,另一手置于颈下部并将颈部上托

(3)双下颌上提法:操作者两手分放在患者头部两边,肘部置于患者所躺的平面上,抓住患者下颌角,举起下颌。

B.人工呼吸

1、每次人工呼吸时间超过1秒

2、每次人工呼吸潮气量足够,能见胸廓起伏

3、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潮气量500~600ml(6-7ml/kg)

4、复苏周期30:2频率8~10次/分 口对面罩呼吸 气囊、面罩通气 人工呼吸的变化

1、人工呼吸应持续吹气1s以上;

2、口对口人工呼吸前,救助者正常呼吸即可;

3、通气以见到胸廓起伏为度,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而导致过度通气;

4、第一次人工呼吸未使胸廓起伏,再次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无论胸廓起伏与否,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采用低潮气量

CPR时进入肺内血流量减少,相当正常肺血流量的25-33%。因此,用低于正常潮气量,即500-600ml(6-7ml/Kg)及低于正常的呼吸频率,可保持通气/血流比正常。过度通气→胸内压↑,存活↓

胃扩张 →反流,误吸

横膈↑,肺活动受限

(可用环状软骨压迫法避免)

(五)、胸外按压(C.循 环)沿肋弓至 胸骨下切迹 再向上二横指(两乳线上胸部中部)05年共识

1、有效胸外按压对推动血流形成是必须的

2、“有力而快速”按压100次/分,下压4~5cm并完全弹回,压下与放松时间相等

3、尽量减少中断

4、按压/人工通气 协调比值需研究,推荐30:2,如有人工气道:一人100次/分、一人人工呼吸8~10次/分 胸外按压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成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深度为4-5公分,儿童胸外按压深度2-3公分,婴儿胸外按压深度1-2公分.1、救护者一手的示指、中指置于近侧的病者一侧肋弓下缘.2、示指、中指沿肋弓向上滑到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下切际,示指紧贴中指.3、救护者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贴于第一只手的示指平放,使手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4、定位之手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5、救护者的上半身前倾,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自身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操作.儿 童

1、年龄1-8岁,胸骨中下1/2的位置(两乳连线位置,如成人);

2、救护者一手的示指、中指置于近侧的病者一侧肋弓下缘;

3、示指、中指沿肋弓向上滑到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下切际,示指紧贴中指;

4、救护者用一只手掌按压。

5、手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

6、按压深度2-3厘米或儿童胸部1/2-1/3深度;

7、按压速度100次/分钟;

8、放松时,手掌不要离开胸壁;

9、按压与吹气比为单人30:2,双人15:2。婴 儿

1、年龄小于1岁。按压胸骨两乳头连线正中下一横指处。

2、救护者用两个手指按压。

3、挤压深度为1-2厘米。

4、挤压速度100次/分钟。

5、放松时,手指不要离开胸壁,确保定位正确。

6、按压与吹气比为单人30:2,双人15:2。(六)、除颤起搏治疗

1、心脏骤停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

2、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3、随着时间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

4、短时间室颤即可导致心脏停搏

从目击心脏骤停发生到除颤,心肺复苏操作能使生存率增加2~3倍,CPR可以延长室颤时间窗,然而仅CPR不可能终止室颤和恢复灌注心律。

当有两人或多人在场,CPR和除颤可同时进行。据统计,在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中,80%左右为室颤,其自行转复者极少。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故尽早快速除颤是决定其成活的最有效的步骤。但盲目除颤目前已很少需要,这是由于体外自动除颤器(AEDS)可做出心电诊断,而手持除颤器操作者可以通过电极的心电监测做出判断。

电击方案

先行胸部按压 一次电击 立即恢复CPR 必要时再次电击 成人单相电流除颤:一开始即用360J高能量,再次电击仍选360J 双相波除颤:双相方形去极波150~200J 直线双相波120J,任选一种

儿童1-8岁(体重超过25公斤或身高超过127厘米,按成人剂量),第一次剂量2J/kg,以后电击剂量4J/kg.没有关于婴儿(<1岁)使用除颤的推荐或反对除颤的推荐。

体外自动除颤(AED)声音和图像指导非专业人员安全除颤

无法同步电击

AED除颤电极位置 右锁骨下方和左胸下外侧 距离植入性装置2.5cm 自身粘合性电极片取代标准电极片常规使用 乳胶电极糊(8~12cm)起搏治疗

心搏暂停 不推荐起搏治疗

有症状心动过缓 阿托品(无反应者)经皮起搏(无效者)静脉起搏 紧急起搏适用:(1)心动过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指低血压(收缩压小于80mmHg),神志改变,心肌缺血或肺水肿等,这些病人不能及时到达医院放置起搏器。

(2)心动过缓并发展为室性逸搏,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一些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发生宽大逸搏而突发室速甚至室颤,当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抑制这些逸搏时,通过起搏可增加固有心率可消除这些逸搏。

在心跳完全停止时, 包括心脏停跳和电机械分离,起搏通常无效。

标准心肺复苏

仍是基础生命支持最佳选择除颤仪除颤 先作CPR还是先电击除颤

新指南提出:急救人员(EMS)到现场急救时应先作5个周期CPR(2分钟),再给予电击。因VF时间超过5分钟,电击除颤成功率不高。先作CPR能为心脑提供至关重要的血流,能提高电除颤成功率。

由目击者(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时,如公共场所有AED设施,则应尽快电击除颤。电击除颤后要不要作CPR? 新指南指出:

电击除颤未能使心脏重新跳动,电击使心脏顿抑(stuns),终止VF及其他电活动。如心脏仍有活力,正常节律点将重新活动,出现有效的心电图及血灌注。电击除颤后最初几分钟,表现无收缩或心动过缓,心泵无效。电击除颤后60秒仅25-40%患者出现规则心律,血流灌注甚少。

因此,电击后需要作CPR,直至出现有效血灌注

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

凡来诊患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并心肺复苏已历时30分钟者,而出现下列情形是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

(1)瞳孔散大或固定:

(2)对光反射消失;

(3)呼吸仍未恢复:

(4)深反射活动消失;

(5)心电图成直线。

四、高级生命支持(ACLS)五.CPR药物治疗进展 恰当选择药物治疗通路

心搏停止期间,基本的CPR和早期电除颤是首位的,药物治疗是第二位的。几乎没有一种药物具有充分证据证明是有效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表明,心脏停搏时,应考虑用药基于其它方法之后,如急救人员应首先开展基本生命支持(BLS),电除颤,适当的气道管理,而非先应用药物。开始BLS后,才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考虑应用药物抢救。

1.静脉内给药

大多数情况下复苏时不需要中心静脉通路。如果没有建立静脉通路,复苏者应插入一根粗的外周静脉导管。虽然通过外周静脉给药较中心静脉给药其药物循环的时间较长、峰浓度较低,但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不需要中断CPR。在外周静脉注射药物后应随即再用20 ml液体静脉注射,抬高肢体10-20秒以利药物转移到中心循环。

2.骨髓内输注

骨内(intraosseous,IO)插管法 该方法提供一个不塌陷静脉丛通路,能够类似于中心静脉输送药物。儿童和成人试验研究证明,IO通路对进行液体复苏、药物输送是安全和有效的,并且在所有年龄组均可获得。

3.经气管内给药

如果不能建立IV和IO通路,一些复苏药物可以通过气管内途径给与,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纳络酮和血管加压素均能通过气管吸收。然而与血管内给与同样剂量药物比较,气管内给药产生较低的血药浓度。因而,尽管气管内给与一些复苏药物是可行的,但IV或IO给药更好。

心跳骤停治疗药物 血管加压类药物

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在无脉性室速、VF、PEA或心脏停搏抢救期间的任何阶段,有任何血管加压药物能增加无明显神经损害存活出院率。但是,血管加压药物的使用能促进初始的自主循环恢复。

肾上腺素

盐酸肾上腺素适用于心脏骤停患者,主要因为其具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特性。肾上腺素的肾上腺素能样作用在心肺复苏(CPR)时可以增加心肌和脑的供血,但其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尚有争议,因为该作用能增加心肌作功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液供应。

尽管肾上腺素已经广泛地应用于CPR中,但仅有少量证据表明其可对患者产生有益的作用。

成人心脏骤停时每3-5分钟给予1mg肾上腺素IV/IO是适当的,高剂量肾上腺素用于治疗特殊问题,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过量,过敏反应。如果IV/IO通路延误或不能建立,肾上腺素也可通过气管内途径给予,其剂量为2~2.5mg。

血管加压素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非肾上腺素能样外周血管收缩剂,也可引起冠脉和肾脏血管收缩。与肾上腺素相比较,他能明显改善患者存活出院率,但无神经学损害的存活率无改善。

在心脏骤停中,由于血管加压素的作用未能显示与肾上腺素的不同,在无脉搏心脏停搏中40U的血管加压素IV/IO可以替代首剂或第2剂量的肾上腺素的治疗

阿托品

硫酸阿托品可逆转胆碱能神经介导的心动过缓,使血管阻力降低和血压下降。没有前瞻性对照研究支持在心搏停止或缓慢PEA中使用阿托品。阿托品能提高入院存活率。

迷走张力过高参与或加重心搏停止,抗迷走神经药物治疗与生理学通路是一致的。阿托品便宜、易于给药且副作用少,因此被考虑作为心搏停止或PEA抢救用药。对心脏骤停患者,阿托品推荐剂量是1mg IV。如果心搏停止持续存在,每隔3~5分钟重复给药,总剂量为3mg。

抗心律失常药物

没有证据表明,在心脏骤停期间常规给与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病人出院存活率。然而与安慰剂或利多卡因比较,研究显示胺碘酮能增加病人入院短期存活率。

胺碘酮:

静脉应用胺碘酮影响钠、钾和钙通道以及有α-和β-肾上腺能阻滞特性,用于治疗对除颤、CPR和血管加压素无反应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治疗。

胺碘酮(300mg或5mg/kg)可以改善存活入院率,对于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患者给与胺碘酮可改善患者对除颤的反应。

胺碘酮产生扩血管和降压作用。胺碘酮的首次剂量为300 mg IV/IO,重复剂量为150 mg IV/IO。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长期以来标准的、广泛使用的、即刻不良反应较少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在心脏骤停中其短期与长期效果未能证实,初始剂量为1~1.5 mg/kg IV,如果室颤/无脉性室速持续,可间隔5~10分钟给予0.5~0.75 mg/kg 静脉推注,最大剂量为3 mg/kg。

复苏后的药物治疗

心血管支持药物: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和米力农)、钙、洋地黄药物、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2005指南所做的主要修改意见

1.如果在室颤发生的最初5分钟内,进行除颤,并在除颤前后进行CPR,将使复苏成功率成倍提高。

2.CPR可将电击后出现的无脉电活动转复为有灌注的节律。

3.对室颤(VT)和无脉室速(VF)引起的心跳停搏的生存链中,首先是电话求助,并获得AED,然后开始CPR。

4.打开气道并检查呼吸,如果没有呼吸,就进行2次通气。5.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与呼吸的比例为30∶2。

6.每次通气都大于1秒钟,并引起可以看到的胸廓起伏。

7.对于有心跳、仅需要提供呼吸支持的患者,成人需要10~12次/分的通气。8.当人工气道建立后,如果2人进行的CPR,按压频率为100次/分,且不需被通气打断,通气频率为8~10次/分。

9.指南描述了有效CPR的特点 按压有力、迅速,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复位,尽量保持按压的连续性。

有效胸外按压的5点要求: 按压有力,胸壁下陷4-5cm 快速按压,100次/分

按压后胸壁完全复位

减少按压的中断

按压人2分钟轮换

特殊情况复苏 淹溺

水中口对口呼吸 水中一般不行胸外按压 不需行气道异物梗阻的手法治疗 尽快脱离水中,尽早复苏 淹溺时的基本生命支持

标准的基本生命支持不变,但应注意以下事项: 1.必须立即从水中救起

2.人工呼吸 立即通气是首要的,可增加生存机会。其方法与心肺复苏类似。3.胸外按压 立即开放气道,无呼吸,给予人工呼吸。无脉搏,按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通气,同时准备除颤。

4.除经过专门培训者,不必在水中实施复苏措施。5.除有明确脑外伤或脊髓损伤外,不进行颈椎固定。

6.不主张倒立,腹部冲击法或heimilich手法清除气管内异物。7.在开放气道前,应该先清除口鼻异物。

8.CPR中注意呕吐物的再次吸入(86%可出现呕吐)气道异物梗阻窒息(FBAO)识别:无声的咳嗽、紫绀

无法说话与呼吸

手抓脖子、不答话

呼吸道堵塞原因常见

1气管内异物(假牙,固体食物,痰痂)2喉痉挛

3昏迷或心跳骤停时的舌根后坠。清除: 用力扣背

腹部冲击

胸部冲击

清除异物、开放 气道、心肺复苏

电击

心跳停止是电击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室颤和室性停搏可由电击直接造成。

呼吸停止可继发于(1)电流经过头部引起延髓呼吸中枢抑制,(2)触电时破伤风样膈肌和胸壁肌肉的强直抽搐,(3)长时间的呼吸肌瘫痪。触电后呼吸/循环立即衰竭。在电源被移去后,复苏者立即确定病人状态。如果无自主循环呼吸,就按心肺复苏指南开始急救。燃烧的衣服、鞋、皮带要去除,避免进一步的烧伤。如果有任何的头颈部损伤,及时运送医院,进一步进行ACLS。

雷击

雷击致死的基本原因是心脏停跳,雷电的作用为瞬时强大的直流电击,当即心肌全部去极化,并引起心脏停跳,在许多情况下,心脏的自律性可恢复,同时窦性心律恢复。然而,伴随着胸部肌肉痉挛的呼吸停止和呼吸中枢抑制,可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持续存在,如果不给予辅助通气支持,低氧可以引起心脏停跳。

心跳停止的病人,BLS和ACLS要立即建立,直到心脏恢复跳动。呼吸停止的病人,仅需要通气以避免继发低氧引起的心跳停止。

第五篇: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

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都市不断地形成扩大,社区不断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之人类竞争的激烈,突发疾病,突发事件近年来有进一步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急救社会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必将成为中国救援医学发展的原则和大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提高现场抢救水平,普及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快速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2009年3月19日,我院医务科组织开展了心肺复苏规范化业务培训,全院的医师、医技科室人员22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急诊科景世泉主任医师担任主讲人,对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做了详细解读,包括成人基本生命支持等内容,图文结合,声情并茂,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急诊科护士宋向娟就心肺复苏过程进行了全程操作,景世泉主任向大家讲解其操作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全体参加讲座人员均表示受益匪浅。为了使大家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这项技术,医务科组织进行了心肺复苏基本操作技能考核。由全院44名科主任及副主任担任评委,对全院医师进行了考核,其中292人参加了考试,因病假、进修而没能参加考试的为16人,无故缺考的为16人。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均能系统、熟练的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术,在这次考核中表现优异的科室为急诊科、循环一科、循环二科、CCU病房、骨外科。

经过此次培训,有效提高了每位医务人员的现场抢救水平,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医务科 吴志红 郭海杰

2009.04.09

下载心肺复苏培训讲义(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肺复苏培训讲义(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及考核总结 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能力的成功率,医教科组织于2014年11月02日在宿舍楼地下室、示教室给全体临......

    心肺复苏培训计划

    心肺复苏培训计划 一、负责部门:护理部 二、活动名称:CPR心肺复苏培训 三、活动时间:2017年8月(具体时间待定) 四、参加人员:林泉副院长、高婷红主任、培训老师官燕娟、吴莲莲、信......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篇一: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及考核总结 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能力的成功率,医教科组织于2014年11月02日在宿舍楼地下室、示教室给全体临......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及考核总结 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能力的成功率,医教科组织于2014年11月02日在宿舍楼地下室、示教室给全体......

    心肺复苏培训工作制度

    心肺复苏培训工作制度 为加强我院急救护理工作的管理,统一操作规程,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特制定全院护士心肺复苏培训制度; 1、全院各科室护士长每年定期组织本科室护士进行......

    2018年心肺复苏培训课件

    心肺复苏(CPR)初级阶段—CAB流程(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一、 评估抢救现场是否安全 环视四周——大声报告:抢救现场安全,举手示意。 二、 判断病人有没意识、心跳、呼吸 1......

    心肺复苏术培训总结

    心肺复苏术培训总结 为提高我院职工对突发疾病的应急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2016年7月11日下午,应急办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了心肺复苏应急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科室积极......

    锅炉车间心肺复苏培训

    心肺复苏法 1、先判断有无意识 2、无反应,立即呼救 3、仰卧位置,放于地面或硬板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5、判断有无呼吸 6、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 7、保持头部后仰,另一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