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建议[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09:5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建议》。

第一篇: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建议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 要:笔者结合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源村镇从事幼教支教一年的工作经验,并对贵州省5所农村幼儿园展开调研。从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壮大且存在问题的背景出发,介绍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呈现极端化、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同伴关系不融洽,亲社会行为不高、自我意识的发展强烈的社会性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有家庭教育不当、幼儿安全感缺乏以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进而从教师专业化、家园合作、同伴关系、“独立性”特点和政府政策五方面提出了关于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082-03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越来越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年轻劳动力走向城市务工,而其子女则交由祖辈或亲戚照看,成为了“留守儿童”,如今该群体逐渐壮大,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贵州省有390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1100万,农村人口2800万,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87%,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4.41%,占本省儿童总数的9.5%。??q??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年龄小,且在祖辈或亲戚的监护中存在许多问题,社会性发展受到影响。

一、概念界定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

目前,关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概念内涵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查阅文献,可以总结得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长达半年以上,而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6周岁以下的幼儿。本文研究的幼儿年龄范围为3―6岁幼儿园阶段农村学前留守儿童。

(二)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所需的特点、能力以及自我的认同品质。它是和平相处、解决矛盾的技巧,是驾驭或掌握公共资源的能力。幼儿通过与社会接触,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r??

二、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

学前阶段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石。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镜中我”理论,强调了家庭对培养儿童习惯社会生活的重要性[2]。然而留守幼儿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直接监护,年龄小,缺乏父母身教言传,且在祖辈或亲戚的监护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观察、调研,可以得出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会行为发展呈现极端化

幼儿社会技能发展一般可分为退缩型、攻击型和自主型,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攻击型和退缩型。一部分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较为突出,在园时,常与同伴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故意不听从教师安排等行为失范。??s??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较为胆怯,害怕与老师同学相处,很少说话,很少与同伴玩耍,不积极参与活动。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过度依赖幼儿园教师。

(二)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

在幼儿园活动中,留守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较非留守儿童而言,表现出知识储备量不大、视野不开阔、回答问题断断续续、缺乏自信、反应迟缓、注意力不够集中、适应能力不强等现象。

(三)同伴关系不融洽,亲社会行为不高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可分为受欢迎型、被排斥型、被忽略型、一般型、社会影响型,在幼儿园中,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一般为被排斥型、被忽略型和一般型。有的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不善于分享,不太懂得关心同伴,较少做出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也有少数留守儿童存在偷窃、说谎、欺负同伴等不良行为。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强烈

在幼儿园活动中,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而言,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强烈。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且自尊心更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愿意别人插手。

三、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当

1.监护人因素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在大部分由祖辈、少部分由亲戚长辈看管,这一监护人群体存在的共同特点便是文化水平低、思想固化,他们不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关心幼儿、与幼儿进行沟通,甚至部分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还给幼儿造成了骂人、打架等不良影响,也存在部分监护人营造寡言少语等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因此幼儿便缺乏了在身教言传中适宜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在访谈中,笔者还发现他们还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幼儿园就是“看孩子”、“学儿歌”、“学写字”„„的地方,不重视也不懂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此外,由于“隔代亲”,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过度溺爱幼儿,促成幼儿存在任性、攻击性行为强等现象。

2.父母因素

通?^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电话、微信等形式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父母在沿海地区务工,回贵州看孩子的几次很少,平均一年一次至两次,长期缺乏对幼儿的直接关心。同时,他们对留守儿童每月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供养,但却缺乏和孩子情感的沟通,联系的频率不多。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较为关心,幼儿社会性发展等情感态度的培养却被忽视。

(二)幼儿安全感缺乏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监护人不恰当照顾的环境中,留守儿童心理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普遍存在“情感饥渴”。当他们的情感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大部分幼儿会在幼儿园中寻求教师的关心,因此有的幼儿会粘着老师,过度依赖老师,而有的幼儿则会通过大哭大闹、打人等动作引起教师的关注。

(三)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

根据调研,笔者得知贵州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师源大部分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她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水平较低,在教学活动中偏注重教学活动内容,常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等问题。同时,由于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投入的经费分配较少,农村幼儿园环境较差,没有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四、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建议

(一)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信任环境

在幼?涸爸校?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便是教师,提升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如:积极组织幼儿老师参加脱产培训、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等,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培训,使农村幼儿教师进一步意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明确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科学方法。此外,教师应以公平、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并以合适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发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饥渴”的作用,为其创建一个值得信任的环境。

(二)加强多种形式家园合作

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言:“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一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充分的成效。”??t??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其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后,才能共同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监护人,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统一传达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共育。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搭建新的家园合作平台,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系交流,分享幼儿在园表现情况,并督促其与家庭、幼儿保持适宜联系。

(三)充分发挥“同伴关系”的作用

同伴关系能满足幼儿社交的需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有助于幼儿社交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幼儿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获得,从而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或游戏中,有意识地安排社会性较高的幼儿和社会性较低的留守儿童搭档,产生“带动”效应;也可以多开展合作类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乐趣,逐步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

(四)发挥留守儿童“独立性”特点

处于3―6岁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程度较低,尚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性。然而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生长环境,独立性较非留守儿童发展较强。教师应重视这一特点,并促进留守儿童发挥榜样作用,在其具有自尊、自主表现的同时,帮助其建立自信,获得满足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逐渐克服胆怯的心理。

(五)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各项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大农村产业园建设、扶持农民创业,为幼儿家长提供适合的就业创业机会,便能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建设的经费投入,适宜增加村级幼儿园或村小附属幼儿园、改善幼儿园环境、提高设施设备质量,为开展幼儿园活动提供硬件支持;再次,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教师、公职人员“一对多”帮扶制度、农村社区小组互动制度,从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留守儿童;最后,应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媒体宣传,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多种形式地关心留守儿童。

注 释:

??q??张娜.农村留守儿童研究[D].贵州大学,2008.12.??r??黄寅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公共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s??陈泽婧,严仲连.贵州省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个性问题与解决措施――以贵州省黄平县某幼儿园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1(8).??t??陈鹤琴.家庭教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参考文献:

〔1〕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27.〔2〕李颖、李敏,预防“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异常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06):4.〔3〕陈会昌,等.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3(1).〔4〕陈泽婧,严仲连.贵州省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个性问题与解决措施――以贵州省黄平县某幼儿园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1(8).〔5〕朱芳红.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2):49.〔6〕王亚男,邢春武.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10).〔7〕何征南.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8〕郭晓红.2―4岁留守儿童自我提升的特点以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4.〔9〕徐慧,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4).〔10〕黄寅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公共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11〕赵华,周伟艳.关注“较不利者”: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的正义性反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2〕贾勇宏.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治理的政策路径选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July 2015 to July 2016 in guizhou province bijie city source of jinsha town engaged in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in a year of work experience,and the five rural kindergarten in guizhou.From grow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group background,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e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shows extrem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degree is not high,peer relations not harmonious,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high,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sciousness strong soci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and analyzes its reasons,improper family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insecurity and lack of educatio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and then from the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home and peer relations,“independence” and government policy in five aspects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rural pre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 socially in development in guizhou.Keywords: Rural Pre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 Social; Advice

第二篇: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的规律;应用学前儿童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重点难点 重点为学前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性发展的规律,难点为学前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规律。教学方法 精讲法,文献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地考察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9课时 教学过程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1.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早期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者,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2.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婴幼儿与父母的交往对其各方面心理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父母的示范、行为强化和直接教导等途径实现的。行为强化是指父母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儿童行为的不同反应来巩固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态度习惯。父母改变儿童行为的反应主要有三种:权力控制、撤除关爱和引导。相对而言,引导法最有利于实现父母改变儿童态度和行为习惯的目标。

3.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亲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着来自亲子双方及周围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其次,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间接地影响着亲子交往的状况。第三,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要因素。最后,亲子交往还受着家庭以外的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托儿所、幼儿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均可能影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对待子女的行为、态度。

4.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亲是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儿童从2岁左右开始,就偏好于与父亲一起游戏,也就是说他们更喜欢在游戏时与父亲在一起;而且在同父亲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得到极大的兴奋和满足,他们通常玩得很活跃,很愉快,并因此而对父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父亲成为儿童除母亲之外的最重要的安全依靠。在陌生或令人恐惧的情境中,父亲和母亲一样能够使婴幼儿平静、放松,减轻焦虑。父亲与儿童交往的数量、质量对儿童的智力有一定的影响。有人用智商测验考察儿童智力水平与早期父子交往的关系,结果发现与父亲在一起积极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商较高,智力较发达,而且这种影响在男孩中比在女孩中更明显。另一些研究是对早年失去父亲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果发现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远远不如正常儿童;而且父亲离开儿童越早,离开的时间越长,儿童将来数学能力发展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在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中,性别角色是最突出、最深刻的一个方面。父亲不仅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学习男性角色的范型,而且为女孩掌握女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对照物。现有研究资料均发现,尽管父母双方对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和发展均有较大影响,但父亲在这方面的作用比母亲更大。

(二)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1.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它为儿童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因此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此外,同伴关系对儿童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影响作用。①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儿童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发出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从而尝试、练习自己已学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并即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观察对方的社交行为,学习、尝试新的社交手段,丰富自身的社交行为。②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良好的同伴交往能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和愉快。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也能成为儿童的一种情感依赖,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③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同的孩子带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此,同伴交往可为儿童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同伴交往也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这都非常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认知,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首先,同伴交往为儿童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其次,与同伴的交往为儿童对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着丰富的信息和参照标准。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2、儿童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儿童的同伴交往在其出生后第一年就开始出现,婴儿在6个月左右能和同伴相对微笑并发声,到10个月左右,婴儿之间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应答的特征,即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引起了另一个婴儿的反应。出生后第二年,尤其在1.5岁之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影响的内容和方式也越发复杂,出现了彼此间互补性的交往行为。2岁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可以将游戏分为六种类型。(1)无所用心的行为;(2)单独游戏;(3)旁观;(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其中平等游戏和联合游戏较多,到学前晚期才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合作游戏。

3、同伴交往有四种类型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庞丽娟采用上述方法对4-6岁幼儿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1.受欢迎型: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同伴提名分上看,他们的正提名分很高而负提名分很低。

2.被拒绝型:被拒绝型幼儿和受欢迎型幼儿一样,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从同伴提名分上看,他们一般正提名分很低而负提名分很高。

3.被忽视型:与前两类幼儿不同的是,这类幼儿不喜欢交往,他们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他们既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行为,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喜欢他们,也没有多少同伴主动排斥他们,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被大多数同伴所忽视和冷落。这类幼儿的正、负提名分都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很低。

4.一般型: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行为表现一般,即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同伴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他们既非为同伴所特别的喜爱、接纳,也非特别的忽视、拒绝,因而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从提名分上看,这类幼儿的正、负提名都有一定的得分,两者都处于居中的水平。

上述四种同伴交往类型,在幼儿群体中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受欢迎型幼儿约占13.33%,被拒绝型约占14. 31%,被忽视幼儿占19.41%,一般型幼儿占52.94%。

从发展的角度看,在4-6岁范围内,随幼儿年龄增长,受欢迎幼儿人数呈增多趋势,而被拒绝幼儿、被忽视幼儿呈减少趋势。在性别维度上,以上四种类型的分布也是很有意思的。在受欢迎幼儿中,女孩明显地多于男孩;在被拒绝幼儿中,男孩显著地多于女孩;而在被忽视幼儿中,女孩多于男孩,但男孩也有一定的比例。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5、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早期亲子交往经验,学前儿童自身的各方面特征,及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等。

(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大多数儿童从出生之日便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这种亲子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满足了儿童的生存需要,而且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首先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儿童之间,都在进行着交往。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情境下,父母的语言、行为都会有很多的差异,这些都成为儿童学习、仿效的榜样,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可以学会如何与不同对象交往、如何处理不同情形的方式、技能。其次,亲子交往中儿童并非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也通过微笑、言语、哭泣、身体动作等向父母表达需求与感受,甚至发起交往。其间,他们不但实际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儿童将来自信心和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自尊感的基础,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再者,不少心理学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比如婴儿第一次对成人微笑和发声之后的2个月,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大多是其父母与人交往特征的“翻版”。可见,儿童在早期与父母的交往经验对其同伴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儿童自身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首先,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以及姓名,影响着儿童被同伴选择和接受的程度。幼儿一般偏向于和与自己同性别、同年龄的儿童一起玩耍;那些长相较好、名字好听的儿童比较容易被同伴最初接纳和喜欢。其次,儿童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对儿童同伴交往关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系影响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从前面不同社交类型幼儿特点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在社交积极性及交往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幼儿在同伴中的不同地位,形成了不同的社交类型。被拒绝幼儿之所以被同伴所排斥、拒绝,正是因为其交往中的行为方式不恰当,攻击性行为方式多,而友好、积极行为方式少。而被忽视幼儿之所以被忽视,在同伴心目中没影响和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在同伴群体中消极、退缩,同时也因此而既少积极、友好行为,也少消极、不友好行为,并缺乏社交经验和技能。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观察发现,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他们为玩具而争抢,甚至发生“武力”冲突;通过玩具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如把手中的玩具递给同伴,或接受同伴提供的玩具,以表示对对方邀请的响应。他们还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牙将和与他人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的分享、合作等。如儿童A正在玩一个十分可爱的洋娃娃,儿童B看见,很受吸引,也想玩,并试图去拿,这时候A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放弃洋娃娃给B玩,要么自己继续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会使A与B发生交往,或者表现为分享、轮流,或者发生冲突和争抢。在交往的过程中,A和B都能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玩洋娃娃的愿望的制约,于是都不得不注意对方的情感、要求和反应,并据之协调自己的行为,以使围绕这一玩具的交往顺利进行。

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在没有玩具,或有少量小玩具的条件下,儿童之间经常发生争抢、攻击等消极的交往行为;而在有大玩具,如滑梯、攀登架、中型积木等的条件下,儿童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在只有一些很小的、可个人控制的玩具,如球、小火车、小型积木等的条件下,儿童倾向于单独摆弄手中的玩具而很少与同伴发生交流、分享。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自由游戏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儿童,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提出了许多制约性。

因此,在儿童日常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为儿童创设、提供一定数量的利于儿童展开合作、轮流、分享的大型玩具;当幼儿玩小型玩具时,多鼓励、引导幼儿展开分享、交流,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交往行为的展开。同时,自由游戏活动情境是我们了解幼儿真实交往行为的有利时机,要注意观察其与同伴的交往,并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有任务、规则的集体游戏活动,以集体统一的目标、规则规范幼儿在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促使幼儿的社交行为进一步向积极方向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1、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

观察发现,1岁之前,儿童已经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t这种积极性反应表达了最初的友好倾向。当这些儿童看到别人处于困境,如摔倒、受伤、哭泣时,他们会加以关注.并出现皱眉、伤心的表情。到1岁左右儿童还会对处于困境中的人做出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轻拍或抚摸等。在婴儿与成人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用自己的手指指点某些物品,并尽量使成人跟随手指注意到被指物品,这种指点动作反映着儿童最初的分车行为。

在人生的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看,或者送给别人玩,有时候拿着自己的玩具加入他人的活动中,有时候帮助妈妈做些简单的事情。尽管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弄清到人遭受困境的原因,但他们却明显地表现出对处于困境的人们的关注,有时候是慢慢地走近哭泣着的同伴,轻轻地拍拍他(她),有时候是向一位掉了玩具的儿童提供另一件玩具,有时候又是给弄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伤手指的母亲拿来“创可贴”„。

2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如当一个儿童入园时因为父亲生病、住院而心情不高兴,很少言语,也不像往常一样积极地参与小朋友的游戏,幼儿能马上发现,并关切地询问;“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高兴?”当得知其父亲生病时,能劝慰他:“别着急,你爸爸会马上好起来的”,“大夫会给他治好的,”有的幼儿还马上把自己手中最喜欢的玩具让给地玩,或邀请他参加自己的游戏。

研究发现,不同儿童表达同情或提供帮助的具体做法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例如,当母亲因读报上的悲剧故事而哭泣时,孩子甲、乙、丙、丁可能有四种完全不一样的反应。甲可能因母亲的眼泪而紧张、伤心,走上前用手指给母亲抹眼泪,请母亲别哭;已几乎不动声色,但他回头询问了一声“妈妈,怎么了?”丙则冲过来,拿起登载这个故事的报纸,将它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撕掉扔在地上;丁则没有任何表示,充耳不闻地走到一边去。四个孩子对母亲的悲伤情绪的反应完全不同,甲很富于情感,同情、伤心;乙则表现出冷静的反应,好像要从“理智上”探究问题的原因;丙表现出一种攻击性、防御性的亲社会类型,他们经常说的一种话是“谁把他弄哭了就去打谁”;丁是一种逃避型的反应,试图排斥这些困境信号,并予以回避。而且,各个儿童的亲社会反应特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他们表达同情或提供帮助的行为性质很少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近年来,一些关于同情和利他行为的发展的研究表明,这些行为并非一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有些不仅不增多,还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比如分享,在4岁到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变化趋势;再如,面对一个摔倒在地的小朋友,较小的幼儿比较大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同情的行为反应,面对一个受伤流血的成人也是如此。可见,同情及其他利他行为并非自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需要借助于教育,儿童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2、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扔东西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如玩具、手巾,甚至座位而发生的。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到4岁时攻击性行为最多,但这之后其数量则逐渐减少。其中,尤其是婴儿身上常见的无缘无故发脾气,扔东西、抓人、推开他人的行为逐渐减少。

从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方式来看,多数幼儿常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咬、抓等。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常常为着争抢座位、玩具而出手抓人、打入、推人,甚至用整个身体去挤撞“妨碍”自己的他人。随着言语的逐步发展,幼儿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幼儿时期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反应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到了小学阶段,儿童就很少使用身体上的攻击,而主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要使用这种“唇枪舌剑”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冲突。

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来看,幼儿期虽然仍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儿童常常为了玩具、活动材料或活动空间而争吵、打架,但是他们慢慢地也表现出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有时故意向自己不喜欢的成人或小朋友说难听的话,或者在被他人无意伤害后,有意骂人或打人、推玩具等以示报复。幼儿常常说这种故意气人的话:“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理你呢”,或者“你的玩具有什么好玩的,破玩意儿”,“瞧你这样,还想当公主,当什么当?”

但总的来说,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较少以人为中心,他们很少是抱着“我要放意伤害他人”的目的而做出攻击性的行为的;但是,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发生矛盾和冲突,并经常采用身体动作或言语还击的方式来对付对方。所以,我们要注意正确认识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同时,要注意教给幼儿恰当的交往方式,特别是当自己的愿望、需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要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要注意控制自己,以积极、恰当的方式解决。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各种攻击性行为都比女孩多,他们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而女孩在受攻击时则有的哭泣、退让,有的向老师报告,而较少采取报复。男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行为,或者亲自加入同伴间的争斗。较大的男孩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果对方也是男孩,他们很容易发出攻击行为,但如果对方是女孩,他们采用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则减少。

3、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身的认知水平也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1)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生物因素

首先是激素的作用。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其次,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在漫长的生物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再有,影响社会性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气质。一般的,研究发现,“困难型”儿童往往到幼儿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小霸王”。

(2)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环境因素

前面所讲的各生物因素总是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它们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的。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父母)、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

父母和同伴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它们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作用于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或对之进行巩固,或对之进行改变。

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文化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文化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此外,经济文化水平各不相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利他和合作行为的鼓励程度也不同,像墨西哥、肯尼亚等工业化水平低、社会比较简单的国家,对合作和互相关心的行为比较推崇;而美国和西欧等工业化程度高、比较复杂的社会则更多地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个人的独立奋斗。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对社会性行为的不同态度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发展中的儿童,对其社会性行为发生影响。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的社会,其社会成员的攻击性行为通常较多;而鼓励竞争的社会中,其成员的利他和合作行为则明显少于鼓励这类行为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社会传送文化和道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电视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当然,电视节目对亲社会行为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那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和善良、关怀的故事及动画片,能为儿童学习和巩固荣社会行为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有助于儿童通过观察、模仿,习得亲社会行为。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3)认知因素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

认知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从电视中认识到人和人之间需要用武力“解决一切”时,他们会做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而当他们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比如对、朋友之间就该互相帮助”;“不分东西给其他小朋友的是不好的孩子”等等,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的点心、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

对情境信号的识别主要是指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和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在幼儿身上常常因为误解别人行为的动机而造成攻击性的反应。比如别人玩皮球时因一时疏忽而将球碰了他,而儿童会认为那人是有意攻击自己,于是采用报复行为,引起两人的冲突。在助人行为的发生中,首先需要的是了解别人的困境,但学前儿童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较难识别一些

/ 23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学前心理学教案

较隐蔽的信号。此外,意识到人们的需要才可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帮助,这对于儿童助人的具体行为的发展也是有直接影响的。

除此之外,交往中儿童的情绪状态、心境、周围环境的气氛等对社会性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的,愉快的心境、轻松的气氛有利于合作、分享行为的发生,而挫折感、焦虑与烦躁的气氛则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

[结课]

社会文化习俗等对个体个性和社会性的影响。

/ 23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漳县第二中学 王江平邮编:748300

摘要:在农村有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在6周岁以下,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浅谈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前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学前教育开始关注。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

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入园后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胆小、怕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由于受到祖辈的影响,普遍思想呆滞,缺乏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下面是一组调查所得的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大约25%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大约75.%

非常想父母的大约65%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大约10%

在幼儿园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大约20%

害怕陌生人的大约4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约4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大约50%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的大约25%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大约50%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大约35%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0%,可见亲子教育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再者,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而在农村,这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单亲家庭数量庞大,这种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由于家中的年青人外出打工,家中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落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当那些城里的孩子在学弹琴、跳舞、绘画等一些特长时,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仍是局限于学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甚至于有些儿童在入园前没有看过图画书,不会讲故事、做游戏,在入园后虽然有教师的辅导,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家族教育的缺失,让这些留守儿童普遍素质不高。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同时,由于隔代年龄相差较大,且监护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合理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亲戚朋友教育形同虚设。作为代管人的亲戚朋友因与留守学前儿童不是亲子关系,在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敢管”与“不愿管”的心理。对他们而言,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及心理需求却极少被关注。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除了家庭要重视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外,一线的幼儿教师应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因为一线教师是除监护人外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对幼儿成长影响很大的人,恰当的合理地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我粗浅的认为,一线幼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与幼儿的祖父母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把盲目的溺爱幼儿改为关爱、帮助幼儿、培养幼儿独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如在小班幼儿中开展穿衣服比赛活动,找朋友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会独立生活。改变叛逆、孤僻的性格,能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学会关心别人,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材。

对于班上的幼儿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这些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他们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幼儿,更是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提高幼儿素质。

三、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但由于受祖辈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知识面的狭窄让他们无法认知一个崭新的世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开发幼儿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例如:让幼儿在一分钟内说出木材的新用途,纸的新用途等等。

四、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我们便在教学中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主题活动,让幼儿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师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上便更多的按照孩子们的要求去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且范围大、影响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卢伟《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2】作者:范方、桑标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 【3】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4(8):67 【4】陈帼眉、冯小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7~98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

隆昌县胡家镇肖家桥小学 叶礼会

【摘要】中国素来是被人所称颂的礼仪之邦,从古到今,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至关重要。尊老爱幼教育,对育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里顶撞家长,而老师又从另一方面发现学生在学校胆小、不能表现出自我的现象。究竟是何原因?而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象?

【关键词】尊老爱幼教育 学生 家长 农村学校 顶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尊敬别人的老人就像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老人、孩子是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两大弱势群体,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尊老爱幼。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家长都视为宝贝,掌上明珠,对孩子都特别的溺爱,对于他们犯的一些小错误常常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顶撞家长这一方面,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特别严重。

一、当前尊老爱幼教育面临的现状:

当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家长都非常的溺爱孩子,经常迁就孩子,导致孩子慢慢地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要是心里有一点不满就顶撞家长,态度十分的恶劣。经常听父母这样抱怨孩子:你要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不理不睬,甚至用白眼回敬你;你耐心给他讲道理,却遭到无理的反驳;你批评他的错误行为,他却“砰”的一声摔门而去。这学期就有家长告诉我说:“在家里面煮好了饭要求孩子拿一下饭碗,结果孩子却说出‘好倒霉’的话。”本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在孩子眼中却认为这件事情不应该由我去做。

并且老师从另一方面发现在家里顶撞家长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十分沉闷,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友好,在农村学校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家长告诉我说:“她家的孩子在家经常顶撞她,于是她就想用家长的威严镇住孩子,但是假如她的声音比孩子的声音大,孩子就会觉得非常的委屈,之后便会大哭一场。在我的课堂上,我曾经叫那个顶撞家长的孩子上讲台读自己写的一篇比较好的作文,但孩子表现得却十分的胆小,最先是扭扭捏捏地走上讲台,不久之后便红了眼睛,紧接着便哭了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二、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1)隔代教育和家长的溺爱 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迫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于是照顾孩子的重任就交给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和孩子在电话里交流的时间也十分有限。但是大多数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由于孩子的父母不在家,因此对于孩子都特别的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家长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事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2)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家带孩子的常常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或没有文化的老辈,他们比较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做一些后果比较严重的事情他们大多不予理会。但是当他们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时对孩子进行的往往是一些比较简单而粗暴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毫无方式方法可言,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我们班有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经常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有一次他推伤了一位同学,他的爷爷来到学校告诉我说:“只要他一犯错,他妈妈就经常用很粗的棍子打他,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些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但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逆反成性。上学期就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当她发现孩子做错事情之后,批评孩子,但是孩子的态度十分的恶劣,并且坚称自己没有做错,导致自己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最终只好找老师帮忙。”在经过我两次教育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农村学校的学生胆量较小,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能表现出自我。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孩子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却不敢举手的现象,这都是由于过于胆小而造成的。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不当的教育。孩子叛逆,往往是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3)尊老爱幼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比较呆板,效果也不明显

其实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尊老爱幼教育,基本上就是传统德育里面的常规教育,只是换了一个“传统而又时髦”的“马甲”。例如进行单纯的说教, 组织大家一起观看有关尊老爱幼教育的录像。这样的方式太过于简单,同时也就影响到了实效性。

在开展尊老爱幼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不太注意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其实进行尊老爱幼知识的传授,加强常规检查,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地处理,效果将会非常有限。许多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在家里通常是怒吼公婆,而在学校却又是胆小如鼠。如何改变这些窘境,让学生真正明白尊老爱幼的重要性,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三、对策

1、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顶撞

经常听父母这样抱怨孩子:你要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不理不睬,甚至用白眼回敬你;你耐心给他讲道理,却遭到无理的反驳;你批评他的行为,他却“砰”的一声摔门而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和大人作对?心理学家认为,他们这样做大多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与大人争论的能力,检验他们对父母、朋友或老师的控制程度。他们通过让别人生气或难过从而使他的权力欲得到满足。

然而,不能把孩子所有的顶撞统统视为与父母作对,不能把孩子表述观点、表达愿望和感情的言行轻易与顶撞你划等号,要允许他说“我恨绿豆”之类的话。因为当孩子的愿望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时,会受到父母的压制而得不到实现,这时他们一定会倍感失望,甚至是非常沮丧。有时候他们对父母的反应是很强 烈的,所以这时候你再让他去做某事或对他们进行教育,很容易遭到他们的抵触。因此你应当想到这些顶撞是你应当允许他们发发牢骚,抱怨一通。允许他们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来发泄一些自己不满的情感疏导自己的心情。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只是家长总是觉得反对和不满是反抗和顶撞。责任大多在于家长,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最终可能造成:

1、孩子逆来顺受,完全听命与父母。成年后做事没主见,没担当。

2、过于叛逆,为了反抗而反抗,伤亲情伤和气。(这是比较极端的两种情况)但是又要注意到他们发泄的方式不能过度,如果孩子肆无忌惮地顶撞你,甚至发展到说“你笨得像头猪”时,你可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2、家长和老师都要以身作则,规范孩子的言语。

如果你尊敬孩子和他人,孩子也能尊敬别人;如果你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脏话,贬低孩子或他人,你就等于用行动告诉他可以用难听的话伤害别人,因为即便是婴幼儿也会模仿他周围的事物。从孩子开口学说话时,就应教会他说“请”、“谢谢 ”、“对不起”、“打扰了”等礼貌用语。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区分文明用语和粗鲁脏话,你可以引用其他孩子说过的话,让他们自己区分,从而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口吻和语调说出来会有不同的意思。你可以亲自示范一下,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语调可以使一句原本很平常的话变成讽刺他人的话。

当孩子的言行符合你的要求时,应及时地给他正面的引导,这是规范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他称赞别人或是认真听别人讲话时,你要及时地表扬他;当他尽最大努力去控制自己不恶语伤人时,你要告诉他你有多么欣赏他,可以这样说:“谢谢你的合作,你做得非常好。”

3、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及时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农村的孩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说一些脏话,比如“你妈”,“屁”之类的,这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的制止。对于农村的家长而言,他们通常只管孩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而对于孩子言语是否文明这方面却极少加以管制。我常常看到孩子在一旁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不停地说脏话而家长却置之不理的情景,孩子说脏话其实也是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之一。如果不能接受他说的话或不能容忍他说话的语调,马上向他表明你的立场,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尊重别人,我们从不像刚才那样说话。”

但是不管自己这时多么的生气,都要克制好自己的脾气。耐心向孩子解释不礼貌的语言会给一个人带来伤害,平静地向孩子讲述他无礼顶撞时当事人的内心感受。

要注意受指责的应该是粗鲁的语言,而不是孩子本人。同时要给他重新选择的权利。你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你真的要那样说吗?”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时,要向他表示感谢,用实际行动教会他尊重别人。

4、选择适合于孩子年龄的惩罚方法

当孩子恶语伤人时,暂时取消他的一些权利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做法。比如不许去找朋友玩或者禁止孩子在一个星期之内看动画片。同时做适当的惩罚,这些惩罚可以是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助家长做家务活。但在实施这些处罚以前,应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你要么向我道歉说对不起,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要么呆在家里,不能出去玩了。” 但不要给他太重的惩罚,因为那样很容易挫伤他的自尊心,引起他对你的不满,甚至是憎恨。也不要使用表达模糊的警告和空洞的威胁,这些都起不到任何效 果,只能助长他的坏习惯。

当然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心理特点都不同,父母和老师应对孩子顶撞的方法也应该随孩子本身的气质个性而不同。引导顶撞他人的孩子,并不是仅仅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了解孩子的特征,可以让父母和老师更有效的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5、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孩子顶撞你时,如果你再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不要把这看成是一场权力之争,没有必要非得分出个输赢不可。你不应生气,也不应和他争吵。你可以这样说:“你似乎喜欢抱怨,但我不喜欢这样玩。”当你们都冷静下来后,和孩子谈论他生气的原由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而言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努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篇: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有2.4亿农民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保障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高县来复镇有13个村和一个社区,总人口21623人,全镇有近7000人外出务工,经对我镇柏香和通书两个村的调查,被调查的这两个村共有农村住户862户,总人口3252人,其中60岁以上的379人,占总人口的11.65%。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69户121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1.9%。这两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较多的是通书村,该村总人口1764人,其中60岁以上的216人,占12.2%,留守老人84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8.9%。

二、农村留守老人以下特点:

1、经济收入低,抗风性能力弱。

留守老人从生产劳动上获得收入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基本丧失了高强度劳动能力,仅能从事种菜、养鸡等劳动强度低、收入少的副业。经济来源基本上集中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子女汇款和国家政策补助这三项,其中后

两项并不常见,特别是国家政策补助这些并不是人人都有。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一般都不多,再加上老人不会无故地给子女增加负担的传统思想,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稳定的经济来源,部分留守老人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生活照料不足,生活负担重。“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但是在孝道日渐淡漠的如今,养儿未必就能有安享晚年。老人给儿子建房娶亲,给子女照看孙子、孙女是义务,但是老人却不能享受子女尽孝的权利。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下地、挑水等,对一些农村留守老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许多老人即使已经70多岁高龄,但还得下地干活,有些还得强忍身上的病痛。

4、社会保障不完善,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农村贫困对

象较多、需要保障的范围广,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滞后,商业保险推进相当缓慢,社会保障还只能保持低水平、小范围的状态。目前农村老人参加最广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从2012年开始全县推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合参保率达和新农保的参合率无论镇村干部怎样努力也不能全部参保,不愿参保的原因是很多老人由于没有多余的钱而不肯参保。总的来说新农合与新农保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收益率不高等弊端,并不能很好的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

5、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6、精神缺少慰藉。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

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很早睡觉,很早起床。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作为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福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留守老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防范其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引导和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特色产业。同时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商人来乡投资,以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有利于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

处。

(二)社会关怀

1、建立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生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村委会提供活动场所,相关部门适当安排经费,成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留守老年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剪纸、象棋等活动。此外老年人活动中心可以组织留守老人们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相互照料、帮种田地等。

2、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3、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敬老院,建立集中赡养制度,对于留守老人,特别是高龄的农村留守老人,可以全部集中到养老院供养,日常费用由政府、社会、子女分担。社会应积极为养老创造有利条件,发展社会为老人服务的事业。

(三)家庭关爱

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

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2、提倡家庭养老传统。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当前因外出务工而使得亲情疏离的农村家庭,更加需要倡导对留守老人的关爱。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下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建议[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建议[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学前儿童教育论文5篇范文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分析1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

    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进一步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江安县农村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60%以上,最严重的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竟高达90%。据统计,在......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兴业县第二初级中学黄丽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兴起了一股“打工潮”,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

    农村留守儿童

    清河区司法局精心部署暑期“农村 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活动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清河区司法局积极行动,专题研究部署开展......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