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程期末考试考点(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9:2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教程期末考试考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教程期末考试考点》。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教程期末考试考点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八版 宋涛编)

(二)重点及课后答案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重点: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变革官僚资本是采取没收的方法实现的。官僚资本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他控制着旧社会的国民经济命脉。

改变民族资本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赎买的方法实现的。

和平赎买:不是有国家拿出一笔钱作为赎金付给资本家,而是采取在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中是资本家取得一部分利润的方式实现的。

2.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因:(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所决定的。(2)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3)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

(4)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和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6.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实现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伟大的历史性创造。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迫切需要。课后思考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为何是长期的? 答:(1)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个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首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来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期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2)初级发展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初级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数多、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有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质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可见,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是人们在财产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关系。

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产权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

(1)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2)它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设。(3)它有助于保持整个经济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建设。

(4)它有利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在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科技及管理经验,是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更好的利用国内经济两方面资源等方面,都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5)它有利于我国面向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及相应的政府职能的转变。4.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1)必须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断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必须使国有经济掌握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3)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4)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5.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势,它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6.集体经济的作用:

(1)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多样,往往能够适应和容纳手工生产、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对市场的适应性比较强,能够较好的调动起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创新精神。(2)坚持并不断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加速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我国城镇中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7.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有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8.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出现了多种实现形式,初步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制等。9.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课后思考题:

为什么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迅速发展生产力是有利的。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已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力量。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因素,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同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监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重点:

1.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它以追求利润为直接的和唯一的目的。

(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已不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那样,体现着资本主义家剥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磨削的和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商品经济。

4.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作用:

只有商品经济大大地发展了,才能使各个企业、各个地区的经济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有力地促进各个企业和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生产出数量多、质量优、品种全和价格便宜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以商品价值为基础。

6.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由于受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要以其价值为轴心而上下波动。

7.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2)可以调节社会生产。(3)可以调节商品流通。

(4)可以促进劳动者(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勤奋劳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资源配置

答:资源配置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生产之所以有必要采取商品经济形式:

首先,是因为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各种公有制形式组成的。这些不同的公有制所组成的各种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互通有无,不可能是无偿的,而只能通过产品的买卖,实行等价交换;否则,就否定了它们独立的经济利益,从而就会破坏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这就是说,在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就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商品经济形式。

其次,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一方面,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劳动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因而劳动仍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要求。这种物质利益要求是通过劳动者所在的企业来实现的,因而由若干劳动者组成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必然有物质利益要求,否则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要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正是各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其独立经济利益这一经济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两种资源的配置方式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计划方式特别是指令性计划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体系,对生产计划、物资分配、投资决策和人事工资安排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集权式管理。而市场方式则要求企业成为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这两种资源配置的模式,尽管运行的机制有质的区别,但由于两者的目标都是要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在某种具体的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可以以不同形式结合起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在坚持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使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正确地相互结合,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6)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以上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有限责任公司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由2个以上、50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的。

股份有限公司

答:股份有限公司是采取发起人发起设立的方式和发起人募集设立的方式设立的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

答:法人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所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授权经营

答:授权经营是指国有资产出资人将由其行使的部分权利授予其所出资企业中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行使。

课后思考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企业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产权清晰。这里讲的产权清晰,是指出资者与作为法人企业之间产权关系的清晰。出资者是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

(二)权责明确。权责明确,是出资者的权责和企业的权责之间应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出资者的权利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和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三)政企分开。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四)管理科学。企业管理的好坏,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效果,以及企业的盈利或亏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答: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积累基金

答:积累基金是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用来追加生产资金的那部分国民收入。

消费基金

答:消费基金是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另一部分国民收入,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社会公共的消费需要。

按劳分配

答: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个人收入分配结构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社会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

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且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主要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买卖,才能进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因而各种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收益的分配,形成按生产要素分配。

社会主义工资

答:社会主义工资作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它所反映的已经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而是没有剥削的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

奖金

答:奖金作为对劳动者提供了超额劳动的报酬,能够比较准确而及时地反映劳动者在不同时期内所提供的劳动量。

津贴

答:津贴是一种贯彻按劳分配的补充形式。它是对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劳动的职工以及处在比正常劳动担负更多更大责任岗位职工的额外劳动支付的报酬。效率

答:效率是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简称。

收入分配公平

答:从我国现阶段存在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来看,既包括人们的投入与收入公平,又包括分配结果公平和分配机会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时失去谋生机会而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

社会保障体系

答: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消费水平

答: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里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它反映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里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已达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方式

答: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

消费结构

答:构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组成和比例关系。

恩格尔系数

答:恩格尔系数即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课后思考题:

2.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产领域,如文化、教育、卫生部门、国家行政与国防部门、社会团体等。

第二,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高速度地又能平衡协调地发展。

第三,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的,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四,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也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

第五,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疾者的生活需要等,国家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这也主要是借助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和形式来进行:

第一,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二,劳务费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非生产性劳务提供服务性劳动,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享受这种服务的人们要以自己初次分配或再分配取得的收入支付劳务费用,从而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向这些非生产性劳务部门转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三,价格杠杆。商品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有关当事人的收入分配。

第四,银行信贷。银行等信贷机构通过存款吸收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贷款把资金借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这就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资金再分配的作用。同时,银行的存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也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再分配。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何特点? 答:(1)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而是在公有制的集体和企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按劳分配,因而只是在集体或企业范围内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同一劳动在不同的集体和企业所领取的报酬是不同的。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集体或企业,由集体或企业向劳动者分配。(2)对劳动者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不是采用劳动凭证、由劳动者直接向社会领取消费品,而是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向劳动者发放货币,再由劳动者用货币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

(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得到社会承认,他的个别劳动是否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能转化为多少社会劳动,取决于劳动者所生产的商品是否能在市场上卖出去实现其价值,在存在着个别劳动同社会必要劳动差别的情况下,通过商品的市场销售,有的劳动者的个别劳动不能完全实现为社会价值,有的劳动者个别劳动可实现为较多的社会价值,从而会导致按劳分配水平的降低或提高。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也影响到按劳分配水平的高低。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市场要素,都会制约和影响企业劳动者的按劳分配。

9.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和优点,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又要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而引发过度的分配不公,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既要效率又要公平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政府干预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实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者给予补贴等。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如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扩大就业机会,实现尽可能的机会平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完善收入单一货币化进程,严格执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向低收入居民的补助制度。

(2)在处理工农城乡收入关系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继续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通过财政、金融和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向农村注入资金,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购买能力弱而不能为工业提供市场支持,以及城乡市场脱节、消费严重断层的问题,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要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既是发展市场经济出现的结果,同时也是改革不够彻底造成的。我国目前的土地市场、就业市场、资本市场都不完善,许多领域存在着垄断问题,这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的收入。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加快改革来解决,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为居民的生产提供稳定的安全网。

10.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时失去谋生机会而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由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组成社会保障体系来体现,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社会保障的项目、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民族文化传统等等。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因素,离开了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各项社会保障的支出,归根到底是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再分配。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货币金融和财政

重点:

1.实行分税制,就是把各项税种按一定原则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及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制度。2.实行分税制的原则是,维护国家权益和事实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如关税、消费税等;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只要税种列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乡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并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市场体系:

答: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市场整体。

利率市场化

答:利率市场化是指让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资金使用和供给的价格。

复式预算制

答:复式预算制度,是用特定的预算收入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的需要,在预算收入和支出之间建立稳定的关系,避免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相互挤占。分税制

答:分税制,就是把各项税种按一定原则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制度。课后思考题: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答: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

统一是指我们的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统一的。一是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才能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按最合理方式自由流动,达到节约时间、降低费用、提高效率的目的。为此就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二是只有商品交换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全国市场按照统一的制度运作,政府监管机构才能够运用市场调节工具和监管手段,克服不同经济主体由于利益不一致而给商品流通和资源流动造成的障碍,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开放是指一地对其他地区、一国对他国商品和劳务的市场准入。开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开拓和扩大市场以及地区、国家间的交流,客观上要求市场体系不仅对内开放,而且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只有开放,才能突破对市场的分割、封锁和垄断,促进市场体系的统一。

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行。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实现机制和必然产物。没有竞争,价值规律将失去其活动舞台。有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杠杆的功能,才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而竞争要求开放,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才能有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分割、封锁和垄断必然阻碍竞争。

有序是指市场体系要有一定规则来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管者的行为,反对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商业欺诈,以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2.现阶段怎样深化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答:第一,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改革,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加强信贷管理,改进经营,强化财务监督,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推进和深化证券业、保险业的改革,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积极发展保险市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育外汇市场。

第三,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条件。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监管上来,把加强金融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第四,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金融市场优化、高效配置各类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要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商业性金融产品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即把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商业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只确定基准利率,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

第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外汇体制改革,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

3.当前如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答: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1.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尽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尤其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这些地区的人民能够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二)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

(三)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4.税收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答:税收三大特征,即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1)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税收的无偿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具体纳税人是无偿的,但对全体纳税人而言是有偿的;二是虽不能直接偿还,但还是要间接地偿还给纳税人。

(2)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征税,而并非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征税方式的强制性就是由税收的无偿性决定的。

(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和征收比例,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税收的固定性既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又包括征收比例上的限度性。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经济增长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

答: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谋求和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目前利益,而且要保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

答:谓循环经济是指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再利用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如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技术水平不变的机器设备、增加劳动者的数量等。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如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

产业结构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部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循环经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循环经济是指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再利用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对“大量消耗资源—产品—大量排废”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谋求和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目前利益,而且要保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使经济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

2.怎样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答: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从产业结构方面看,主要是建设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方面的任务包括: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3.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第一,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我国可以避开发达国家所曾走过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是以信息化作为我国高起点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有力支撑,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所起的催化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现在面临着既要发展传统产业,又要迎头赶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双重任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只有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改变我国产业结构较落后的状况。我国应积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大力倡导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第三,正确处理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必须积极发展技术先进、设备完善、劳动生产率高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可以适当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产业结构要建立在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以及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基础上,以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宏观经济

答:宏观经济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总量)经济活动,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收入或GNP、GDP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等有关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调控

答: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监管、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赤字财政政策

答:赤字财政政策又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减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刺激社会需求,或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

扩张性货币政策

答: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紧缩性货币政策

答: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课后思考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答:

(一)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是如此。由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固然可以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资源,但要选择最优生产结构,实现各产业部门、各地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按比例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二)宏观经济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实践表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管理和调节,就可能发生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企业可能蜕变为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集团所有制,从而损害公有制经济。所以,为确保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国家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节。

(三)宏观经济调控是克服市场缺陷,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高效运行的需要。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弱点。为了克服市场缺陷、纠正市场机制调节的不足,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我们应该而且有条件搞好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四)宏观经济调控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是分散的,它们各自独立进行经济决策,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事生产和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相互协调。为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矛盾,必须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要求相适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同社会的宏观发展目标相互统一和衔接。

2.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什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即政府所具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国家是政治统治机关,国家又是社会管理机构。政府承担起对包括社会经济生活在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国家实行政治统治的前提。这种社会经济职能,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维护其经济基础的职能。

随着生产的不断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承担起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为了克服市场机制所具有的自发生、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内在缺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国家需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计划调节,这是国家最基本的经济职能。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政府经济职能的一个特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国家对属于全民所有的资产拥有所有权,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具有了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经济职能。

我国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地将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混同于各级政府机关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并且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内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没有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严重地存在着政企不分问题,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是企业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行政机构包揽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情的同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却没能很好履行。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3.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

(一)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经济总量平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运转是否正常的重要表现。供需总量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发展的最基本的平衡。(二)调节经济结构,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就是在各产业部门、各行业之间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和充分发挥关键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互相协调,并形成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互惠互利的分工协作关系。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不仅要保持经济总量平衡,而且要保持经济结构优化,这样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保持正常状态,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调节社会供需总量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在宏观调控中,应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同对比状态来选择适宜的财政政策,以求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所能容许的范围内,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发展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分配货币资金,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制定的用来指导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所有政策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对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四)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又称收入分配政策,它是指国家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原则和政策。

第四篇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 第十八章 垄断资本全面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资源配置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生产、国际贸易、资本国际运动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经济纽带而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 答: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以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增强经济实力,对外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由地域相邻近的一些国家签订文件或条约,在不同程度上将所有缔约国经济结合在一起建立地区性经济组织的现象。

国际经济协调

答: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多边或者双边体制范围内,以各国政府为主体,对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和协商,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妥协协议,以便实现对国家间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联合干预与调节,从而使世界经济得以正常运行。课后思考题:

1.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答:就具体动因而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同下列因素有关:

(一)科技进步与相应的生产力大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使社会生产力跃上一个新台阶,而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步跃升,经济国际化程度都会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范围与规模都会不断扩大。

(二)世界性的市场化改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障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现象与特征,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这一点,必须依靠市场来实现。因此,市场化既是各民族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起点,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说,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

(三)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导向,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各个方面,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所奉行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重点强调放松管制、对外开放本国市场,一般是与国家对经济的管制、保护相对应。经济自由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无障碍地自由流动,因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

(一)生产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最为核心的内容在于生产全球化,即物质生产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和进行。生产全球化的基础是生产国际化,而生产国际化主要由跨国公司推动。

(二)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主要指商品和服务在全球的自由流通

(三)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资本在全球的大规模扩张和自由流动。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全球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与整合。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2)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都面向世界市场,因而摆脱了国家和地区市场的限制,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在促进全球竞争的同时,推动了全球合作。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扩展到了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1)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这就决定了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方面,这些国家占据绝对优势。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南北差距日益扩大。

(2)世界性的经济风险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动性明显增强。当一切运转良好时,这种互动有利于世界经济实现增长,可是当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出现问题时,这种互动就很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性经济风险的发生概率大为增加。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类型、形成原因和作用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集团化可分为六种类型。

(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的特点在于,成员国之间在进出口商品方面,相互给予关税减让优惠,这种优惠,任何非成员国都不能享受。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是,各成员国相互取消彼此之间的商品贸易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但各成员国仍然按照各自的标准,维持其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和贸易政策。

(3)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特点是,在成员国之间削减或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对非成员国采取共同的贸易壁垒,实行统一关税和统一贸易政策。

(4)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是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包括关税同盟的内容,即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而且还要取消成员国之间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共同市场内自由流动。

(5)经济货币同盟。经济货币同盟除了包括共同市场的内容之外,还要求成员国在社会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

(6)完全的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完全的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是层次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它不仅要求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取消国界,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而且还要求各成员国在政治上拥有共同的权力机构,即拥有各成员国政府授予全权的中央议会及其执行机构,军事上要求建立共同防务。

区域经济集团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全球经济合作目前尚存在局限性和松散性,因而促使某些国家先寻求区域经济合作。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参与世界竞争,需要通过区域合作增强实力。除上述原因外,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为了扩大本国市场,达到主导地区经济、利用地区资源的目的,也会倾向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区域经济集团化形成的作用包括:

第一,扩大了市场容量,推动了贸易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打破贸易壁垒,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障碍,扩大市场容量。贸易壁垒的削弱与打破,使市场不再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的疆界范围,因而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集团化组织内部各成员国贸易的发展。

第二,通过内部竞争与合作,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由于取消或减少了内部贸易关税等限制,使各成员国企业不再享受贸易壁垒的保护,因而内部市场竞争有所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成员国为了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竭力扩大固定资本投资,竞相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第三,使投资大量增加,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际经济地位提高。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有利于促进区内投资的增长。

不可否认,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存在某些消极影响:

第一,它对区域外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排他性,不免有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和行为,这对世界贸易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和损害;

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无法有效消除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在一体化进程中,有可能加剧内部矛盾;

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更不可能完全消除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矛盾,甚至会加剧集团成员国与集团外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国际经济关系受到不利影响。

第十九章 生产资料的全球化与国际分工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跨国公司

答:国公司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课后思考题:

1.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答:

(一)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的影响跨国公司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总是把生产基地设置在最有利可图的地区和国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地区结构的调整就会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变化。

2.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主要商品价格的决定权跨国公司既是世界商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的最大需求者。因此,跨国公司对供给和需求的任务变化都会影响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如此,当今世界商品期货市场十分发达,跨国公司拥有巨额资金,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投机性炒作,影响着商品国际价格的变动。

3.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动的影响随着科技革命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世界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制成品的比重显著上升;货物贸易比重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则在不断上升。

4.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的制定是发达国家操纵的。而发达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则时又主要受跨国公司的影响。

(二)跨国公司对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影响。

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全球资本流动中,90%以上是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动。跨国公司增加或减少对外直接投资,就会影响到全球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跨国公司改变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到世界资本流动的结构变化。

(三)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取决于一国产业、产品、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强弱与否,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

第二十章 商品资本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重点:

国际贸易失衡的协调机制:

(1)国际贸易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自动汇率调整机制、自动收入调整机制、自动货币调整机制

(2)国际贸易失衡的主动调节方法:弹性法、吸收法、货币调节法。(3)其他调节方法:外汇管制、进出口严格审批制度、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自由贸易政策

答:自由贸易政策,指的是国家取消或减少对进出口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以及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使商品、服务和有关生产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尽量公平、自由地竞争。保护贸易政策

答:谓保护贸易政策,指的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与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课后思考题:

当前国际贸易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答:1.临时性失衡。指的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一国贸易处于顺差或逆差的状况。

2.周期性贸易失衡。指的是由于一国经济周期变化引起的对外贸易失衡,往往在经济萧条时一国的生产力下降,出口产品减少导致贸易逆差,而在经济高涨时出口增加,从而导致贸易顺差。

3.收入性贸易失衡。指的是由于一国国民收入发生较大的提高或下降,使人们的购买力和进出口需求发生了变化导致的贸易失衡。

4.货币性贸易失衡。指的是当一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一国的货币对外汇率发生变化,导致一国的进出口发生变化产生的贸易失衡,其实质是进出口产品价格的变动导致进出口需求的变化。

5.结构性贸易失衡。指的是由于世界或单独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某国的产业结构适应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或是无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造成的贸易顺差或逆差。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第一课 商品商品经济 考点梳理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在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它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有通过交换由别的商品把它表现出来。

(3)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4)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产生:货币的出现晚于商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

(1)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① 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具有这一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它是以自身价值的大小去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地说,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③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它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它强调的是商品交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由于执行这一职能时,人们常常只关心它的购买力而并不关心货币本身是否足值,这就决定了可以由纸币甚至电子货币来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见表格)

名称

胀 通

项目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数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所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早间内持的经济现象。

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含义 不同

区 别

实质不同 社会 成因 不同 表现不同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物价放开;原材料、能源价格调整;社会需求膨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等。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部供给 商品供给由相对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

传导的物价下降。

物价指数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 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引起

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存款所代表生产下降、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危害不同 的实物量减少,造成人民生活水平少市场销售不振;有效需求不足,制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约国民经济增长;失业增加,居民收

入减少。

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解决 措施 不同

效供给;控制纸币发行量和信贷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转变消费观念,积极消费;实行积极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控制固定资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发行投资规模;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

强市场体制建设等。

长期建设国债;降低利率。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造成的,即货币的发行量与联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平衡所造成的;从长远来讲,对社会发展、企业生产、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7、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铸币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而且人们关心的是货币是否能买回东西,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就决定了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2)定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它只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8、正确对待货币(1)货币出现以后,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但它并不神秘,从起源上看它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从本质上看它是一般等价物。

(2)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依然是一般等价物,仍然是财富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国家建设都离不开货币。

(3)我们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取得金钱,才是正当的,合理的。

(4)作为青年学生必须消除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思想的影响。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成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①价格的上涨或下降,都不会离开价值太远,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的。②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③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10、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重点解析

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尽管引起了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但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关系。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的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变小;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变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例关系。②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乘以商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就会同时带来两个结果: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一半,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增加一倍。因而二者的乘积(商品价值总量)前后没有变化。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即商品的数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无论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就越多,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例关系。

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纸币;作为流通手段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纸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纸币没有价值,不能充当价值尺度,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需要纸币是错误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这是正确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认为纸币不能作为流通手段是错误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梳理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②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2)①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所有成分。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实践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股份制应该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发展。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①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②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③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3、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他经济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以按劳分配为主休、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相对于按资分配、按需分配而言的。

②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土地、劳动、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所决定的,这种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第二,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第三,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的实行,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②必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确立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资源和资源配臵。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生产要素叫做资源。人们在如何使用资源上做出一定安排的过程叫做资源配臵。

(2)市场有狭义和广义这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3)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四个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臵的一种有效形式。

6、国家的宏观调控

(1)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同时在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由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经济的波动,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4)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5)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

7、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3)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资源优化配臵的一种有效形式。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考点解析

1、如何理解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对此应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理解。(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吸纳社会资本、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而且应该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现代市场经济中“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关系。

有形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无形的手”是指市场调节,两者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臵的手段。

(2)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臵的作用,而且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但两者又有所不同。

首先,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使生产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按市场导向调节生产方向和规模,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诱导或干预他们的经济行为。其次,市场调节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生产要素能自由流通,价格能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反映灵敏等。宏观调控的优势在于调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最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也有些不足,由于政府调节是一种人为因素和主观行为,有时因主观主义而出现失误,而且过度的政府调节会干扰和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

3、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区别:①含义不同。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的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②属性不同。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它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方法问题、技术操作问题。(2)联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是公有制的具体表现。可见,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第三篇:《教程》考点

2014年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考点汇编

一、填空题

1、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特征有:(党性特征)、(群众性特征)、(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P32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保证作用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保证着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保证使党员和群众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P99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核心立场是(坚

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坚持统筹兼顾)。P1354、培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必须抓好(灌输)、(转变)、(调

节)三个环节。P1265、道德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表现(道德环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依据)、(道德环境又对主体道德行为具有某种支配作用)。P2046、构成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过程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施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转化过程)。P2137、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管理的四项职责(信息和决策)、(组织和计

划)、(协调和控制)、(激励和制度)。P2518、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P2909、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政工干部必须具有(整体观念)、(信

息观念)、(运筹观念)、(人才观念)和(效益观念)。P297

二、选择题

1、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基础是P22-P26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2、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P46-P49

(1)必须按照党的事业的需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2)必须按照党的事业的需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3)必须着眼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激发人的积极性

(4)必须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进和创新

3、公民道德教育包含的内容有P161

(1)社会公德(2)职业道德(3)家庭美德(4)个人品德

4、实现社会风气好转的重点是(实现党风好转)。P2045、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

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P2176、政工干部效益观念的定位是(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P2987、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3—《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8、(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P5—《全面深化改

革……决定》

三、简答题

1、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构成?P51

(1)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础理论,是指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

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

原理。

(2)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应用理论,是指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

着应用性作用并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的基本

原理。

(3)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创新理论,是指这门科学在适应时代新

变化、解决重大新课题和研究发展大趋势中所形成的基本

原理。

2、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P213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含三个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过程,即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转化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过程的条件,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的本质和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操作过程。

3、新时期政工干部应具备的工作作风?P260

政工干部的作风素质是其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政工干部必须坚持和发扬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坚持和发扬民主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

4、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聘的重要性。P266

(1)评聘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有利于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地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革命化、专业化、规范化

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评聘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有利于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

高政工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3)评聘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使政工干部享受专业技术人

员同等待遇,有利于政工队伍的稳定。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P2—《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1)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

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

6、如何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P37—《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1)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

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

(2)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

(3)改革会议公文制度,带头减少会议、文件,着力改进会风

文风。

(4)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

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

(5)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

官等不正之风。

(6)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四、论述题

1、试论如何坚持疏导的具体工作方针。P179-P18

1(1)所谓疏导方针,顾名思义,就是疏通和引导的方针。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关键是广开言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创造条件,让大家畅所欲言。引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的统一。疏通当中有引导,引导当中有疏通。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的。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政干部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坚定不

移的坚持和贯彻疏导方针,是十分必要的。1)实行疏导方针是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2)事项疏导方针是建立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3)实行疏导方针符合人的思想发展规律。4)疏导方针是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根据的。

(3)联系实际(7分)

2、结合实际,谈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1)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就没有生命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大趋势是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这是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这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2)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指导下进行,特别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创新的正确方向,保证创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了使创新顺利进行和切实有效,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即1)要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2)要坚持借鉴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的院长;

3)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3)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涉及面广,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要在观念上创新;2)要在内容上创新;3)要在方法上创新;4)要在体制上创新。

(4)集中某一方面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建议结合时下比较热的焦裕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展开论述。)

第四篇:国际政治经济学考点整理

国际政治经济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霸权稳定论: 公共选择:

相互依存(贡献、囚徒困境和免费搭车): 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 依附论: 黄金周期:

二、简答: 1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 霸权稳定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3 世界体系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4 相互依存论的贡献

5、古典三大理论的各种假设

6、重商主义的特点和两大贡献

7、自由主义的逻辑

8、自由主义的七大信条

9、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10、世界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四件大事:尼克松冲击、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胜利,跨国公司的管理 11、1970-1990五大命题

12、国家主义 不考 ; 霸权稳定论 一章全看 ;世界体系 缺陷; 依附的定义和形式;

13、世界体系论 要看细看; 涉及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不是线性的,不是一个国家单独发生的 ;康德拉耶夫周期;基本观点;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文明;贡献、争论的问题,一定要知道;

14、ipe最新进展不考

三 论述(2选1)如何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一代学者”和“第二代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如果从国内和国际的关联性的角度看中国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的发展(还是宏观经济政

策?我没选这题,记不清了„„@@)霸权稳定论:

1、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周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就三个方面: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美国霸权的确立。

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固定汇率制;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大“滞胀”的出现;固定汇率制的结束;美国霸权的衰落。

3、霸权稳定论首先是由经济学家查里斯·金德尔伯格提出的。最初只是力图说明为什么会出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他将这场危机归因于英国由于霸权地位的下降,虽有意志却没有能力管理国际体系。20C70S初期只限于经济领域,后来被斯蒂芬·克拉斯纳、罗伯特·吉尔平、罗伯特·基欧汉、乔治·莫德尔斯基所继承并扩展到军事、安全领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霸权稳定论在回答“一个开放的和自由的市场体系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和前提”产生的,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国际体系的管理问题”,具体: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霸权周期和霸权国家的兴衰;霸权战争和国际体系的变革。

4、霸权:一种基本力量模式(crude basic force model)就是在物质资源方面有着绝对优势,有四种资源:原材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中的竞争优势。

一种力量行动模式(force activation model)就是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主宰国家之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

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Marxian notion of hegemony)就是一种统治力量,在所谓的大国之间的竞争中,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中。

5、霸权稳定论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产生之后,虽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但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突出了政治结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它集中关注了民族国家体系的作用,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霸权稳定论指出,政治环境是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存在的条件,并指出霸主的兴衰是结构变革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动力做出了一份贡献。

6、霸权稳定论的局限性:

霸权与国际合作:就是将霸权假设为国际合作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不能解释霸权衰退之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霸权和国内因素:过分忽视国内因素。对国内政治、利益和问题所作的假设不充分。

霸权和社会联系:就是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强调政府之间的联系是国际体系各个社会联系的唯一渠道,忽视了各个社会之间多渠道联系所造成的复杂情况。

公共选择:有时称为“政治的经济理论”或“新政治经济学”一般定义“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的理论。”公共选择就是试图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分析整治过程,力图将“理性人”或“经济人”的凡是扩到政治问题的研究中。

特点有三:第一,个人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逻辑起点;第二,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分析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第三,公共选择强调分析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用于公共物品的分析、联盟和搭便车现象、政治经济模型、关税和贸易限制、国际组织等。

意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明确和统一的人类行为理论,也基于一个能够进行理论解释和经济证实的技术工具;高度的抽象,使分析成为可能;强调对现实的研究,派出的命题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公共选择是跨学科,综合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但使用的却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研究方法。

相互依存论

1、相互依存论:一般来说,依存(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支配或者极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相互依赖[依存]最一般的定义是彼此相依赖[依存]。在国际政治中,相互依赖[依存]指得是国家之间或者不同国家中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这些相互影响往往是国际交往所产生的结果,例如货币、商品、人员以及信息等跨国界的流通。

2、相互依存论的理论贡献

将非国家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并将其系统化; 将权力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 将国际机制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为后来国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相互依存的五种形式

4、相互依存的限制条件

相互依存理论提出后面临的理论挑战虽然不能说全部,但可以说主要围绕国际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问题上:一个是国际机制与霸权国家的关系问题,机制功能理论。(基欧汉本人主张,及时在美国霸权衰退之后,相互依存依然存在,因为机制一旦产生,它有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运行,而国家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机制,主要是因为在某些问题领域的相互依存有利于国家利益)一个是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问题,这一问题则主要是国家主义理论对相互依存理论提出的挑战。(国家制度主义:1)制度对于有雄心的政府来说是一种潜在的资源;2)制度有利于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在国际制度中进行讨价还价;3)国际制度可以作为平衡或反对其他制度的工具;4)国际制度可以在政治上刺激国家表露出政府的意愿,从而为其他国家提供信息并使得政策更具有可预测性;5)国际制度可以促使国家的责任具体化;6)国际制度不但可以影响国家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偏好)

5、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囚徒困境悖论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它反映了看起来很合理的个人行为与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能带来长期的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一个不知道其他的参赛者期望他们做什麽的情况下,每一个个体参赛者都会期望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亦即是说,参赛者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这个悖论揭示了这样一个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他们会冒著的倒闭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的比他们期望得到的要少的利益。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於一个囚徒来说,合作在利己主义者之间是否可以形成:也就是,一个只对自己利益感兴趣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否意识到他们的利益通过合作可以得到更多。

费边精神:

一、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这种独立不是遗世独立,而是保持独立身份参与到社会的改良之中。

二、渐进主义。通过理性思考得出解决方案,但同时采取渐进的态度,渐,并且进。

囚徒困境: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费边社的得名,来自于古罗马大将费边。公元前217年,费边接替前任败将的职务,迎战迦太基的世纪名将汉尼拔。费边采取了避其锋芒,改用迅速、小规模进攻的策略,从而达到既避免失败,又打击对方的目的。经过八年的苦战,费边终于击败了汉尼拔。从此费边主义成为缓步前进、谋而后动的代名词。

6、免费搭车

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共用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这种公共物品也就无人提供。

依附的定义

反映了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特别是经济上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是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政治、经济、金融、技术的垄断进而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经济和社会上的扩张和渗透,促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依附;另外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即或由于依附于发达国家以及扩过公司发展了本国的经济,或由于依附于发达国家而变得而变得落后、贫穷。依附的形式:

殖民性依附(colonial dependence)金融—工业依附(financial-industrial dependence)新依附(new dependence)

世界体系论

波拉尼的《大转变: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十九世纪主要基于以下四种制度:权力平衡体系,它阻止了大国之间长期的和破坏性的战争;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它象征着一个独特的世界经济组织;自我调节的市场,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自由的国家。最根本的就是:自由市场

1)自我调节的市场是被创造出来的一种机制

2)自我调节的市场对人、自然和社会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3)重建文明首先是保证社会的自由 4)

第五篇:大一政治经济学考点复习

第一章

1.商品两因素

商品两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说都只能实现其中的一种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2.劳动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还有自然物质)。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的创立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基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也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者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又依靠别人的供给,因此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便产生了货币。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够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此时的货币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此时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不能是纸币。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

以上五种职能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5.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c.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第二章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上发生了价值增殖。

解决资本总公式:

(1)先决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2)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包括: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供养后代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所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历史和道德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其他商品不具有的特殊性,即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还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性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指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高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相互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之间的缩短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是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以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企业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4)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都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法,二者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

1.资本积累

(1)定义: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实质: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3)动力:

a.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内在的利益驱动);

b.外在动力:竞争

(4)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原因

a.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越高越利于积累)b.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利于积累)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越利于积累)d.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越利于积累)2.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a.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

(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a.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b.资本集中:指将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形成大资本。一是通过竞争,大资本不断兼并小资本从而形成更大的资本;而是通过创办股份公司,将众多小资本联合形成一个大资本。竞争和信用是推定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

c.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资本积聚能增大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的限制,增长较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资金的限制,增长较快。3.相对过剩人口

(1)含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2)产生原因: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的部分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相对下降(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a.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的繁重程度减轻,操作简化,大量的妇女、童工投入生产;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小生产者两级分化,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雇佣劳动的队伍;c.资本竞争激烈,一部分中小资本家在竞争中破产,加入雇佣劳动的队伍(供给增多)。(3)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

a.流动的过剩人口: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工人 b.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中潜在的失业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无业或基本无业;

除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丧失劳动能力及被迫流浪或堕落的需要救济的贫民。4.相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公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5.绝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绝对恶化,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提高、失业人口增加、生活在贫

困线以下的人口大量存在。

第五章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及核心问题

(1)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以内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核心: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是指个别企业的价值增殖运动(卖得出去);实物补偿: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在社会总商品中得到补偿(买得回来)。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含义 基本条件:

Ⅰ(v+m)=Ⅱc(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Ⅰ部类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必要条件

Ⅰ(c+v+m)=Ⅱc+Ⅰc(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Ⅱ(c+v+m)=Ⅰ(v+m)+ Ⅱ(v+m)(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含义 基本前提(可能条件):

Ⅰ(v+m)﹥Ⅱc(第一部类的剩余产品必须同时为两个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第一部类本身进行生产资本的积累)

Ⅱ(c+m-m/x)﹥Ⅰ(v+m/x)(m/x表示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和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实现条件: Ⅰ(v+∆v+m/x)= Ⅱ(c+∆c)(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在两大部类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加上第Ⅰ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Ⅱ(c+v+m)=Ⅰ(v+∆v+m/x)+ Ⅱ(v+∆v+m/x)(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第Ⅱ部类的全部产物价值,要补偿两个部类原有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的生活资料,还必须满足两个部类追加的工人所需生产资料)

Ⅰ(c+v+m)= Ⅰ(c+∆c)+ Ⅱ(c+∆c)(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的全部产物价值,要补偿两个部类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时对生产资料的全部需要)平衡式:

Ⅱ(c+m)= Ⅰ(v+∆v+m/x)+ Ⅱ(∆v+m/x)

第六章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及影响(1)形成: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得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a.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b.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2)影响:

a.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生产部门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分配剩余价值。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被掩盖,利润的本质和来源也被完全歪曲和掩盖起来;

c.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受到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要同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2.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1)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就不再按照成本价格加利润进行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平均利润(2)价值规律: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改变,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而围绕商品的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3)原因:一是单个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不等剩余价值,社会等于,而是单个部门看生产价格不等于平均价值,社会看是的,三是价值下降,生产价格就下降 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任何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4.级差地租的条件与原因

(1)产生条件:土地等级差别(自然条件)、资本家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原因)

(2)分类: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差别)产生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从而形成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租中劣等地不需要缴纳级差地租)5.绝对地租的条件与原因

(1)产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2)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形成: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以资本和劳动力自由转移为前提的,但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了工业部门的资本向农业转移,农业便不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农产品仍按价值出售,其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就形成绝对地租。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四大推动力:a.同一部门的不同企业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b.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c.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d.股份和信用公司是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2.垄断价格及其本质

(1)含义: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商品销售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利用其垄断地位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认为压低的价格。

(2)制定:考虑商品的需求、考虑商品的供给、考虑产品的成本(3)本质:垄断价格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垄断在本质上是排斥竞争的。

第九章

1.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作用形式。

价格最主要的功能是信号诱导功能和利益调节功能。(2)价格机制包括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体系包括比价和差价。比价是指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和生产要素之间因客观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比例关系。

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市场价格(也称自由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形成)、国家指导价格(国家为达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对市场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而形成的价格,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高限价、保护生产者利益的最低限价、由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中准价和浮动范围的浮动价格)、政府定价; 2.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市场失灵

(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2)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利性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信号,通过周密计算后进行分散决策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全体市场主体的类似行为和市场的自行调节引致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a.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参数诱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供需关系灵活地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从而调节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分配;b.市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和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经济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可以把个体的逐利动机和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压力,迫使其节约资源,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3)市场失灵:

a.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时滞性;

b.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容易导致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和两级分化现象,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公平和安定。

c.市场调节难以解决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包括外部经济(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和外部不经济(有些经济主体的活动会造成外部主体遭受经济损失而得不到补偿,如环境污染)

d.市场调节的微观性决定了它难以实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长期问题;

e.自发的市场调节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基本框架(1)特征:

a.统一性:各类市场在结构、运行的基本要素、功能优化的目标方面是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合理的统一体,是一个市场要素共同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要求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目标的统一体;

b.开放性:全方位对外开放、充满竞争、充满联系;

c.竞争性: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产生;

d.有序性:市场主体及行为规范化、市场体系环境完善化、市场交易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市场有序运行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a.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切实成为市场主体;

b.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e.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互助);

4.完善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建立健全各种要素市场:a.完善金融市场体系;b.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c.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d.进一步发展技术、产权等生产要素市场;

(2)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

(3)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避免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垄断,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b.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c.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5)发展商品生产,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

第十章

1.微观经济基础的特征

(1)平等性:构成微观基础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2)自主性:对于企业而言,自主性包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对于个人而言,自主性指在个人消费、储蓄及投资、就业等经济活动时,自主地对自身现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的目的;

(3)逐利性:微观经济主体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逐利性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核心特征;(4)自发性:经济行为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又是逐利性的前提,自发性是市场微观基础总体上的特征。2.产权界定

(1)含义:产权界定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和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的过程和结果状态。

(2)内容:a.产权主体的界定(基于产权的排他性特征);b.产权范围的界定(基于产权的有界性特征);

(3)意义: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或前提(是逐利性、平等性、自主性的前提)。3.现代企业制度

(1)含义: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法人产权制度。(2)主要要素:法人产权制度(基础)、法人治理结构(核心)、有限责任制度(保障)、管理层级制度(工具)(3)基本特征:

a.现代企业拥有投资人出资形成的独立的法人所有权,并取得又法律认定的独立的法人地位;

b.现代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c.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

d.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管理阶层;

e.现代企业行为目标转移思考,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4)意义:

a.利于适应市场结构变化,抵御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 b.利于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市场制衡机制; c.利于进行科学管理和形成企业创新机制; d.利于推动完善法律规范和国际惯例性; e.利于资本的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4.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含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解决两权分离下的代理问题,其关键是解决委托人如何监督和激励代理人的问题;(2)三个层次:

a.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在公司内部构造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 b.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指与公司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三大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经理人产生约束激励作用

c.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国家和政府为保证公司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而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 5.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国企面临的主要问题)(1)行政运行特征:,a.形成了取消市场的行政导向机制,对企业的管理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直接进行;

b.政企不分,不利于培养真正的企业家;

c.形成了以“低工资、全福利”推动的企业型保障体制,以“企业办社会”,形成自我封闭机制和非公开化待遇机制;

d.国有资产效率低下,低效或无效运行;

e.既无明晰产权,又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2)主要问题:

a.冗员问题;

b.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c.布局与结构问题;d.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结构和治理问题; e.国有资产缺失严重、债务负担严重;

(3)从放权让利到经营体制的改革、从行政性分权到企业制度创新、从单向改革到综合配套体系改革; 6.国企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目标: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和完善以公司制度,使以规范的股份制为典型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优化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率。(2)任务:

a.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以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b.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控制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c.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国有经济的分类改革,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d.为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步解决过度负债问题、冗员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含义:初次分配是指在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来进行收入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2)初次分配的分割: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的收入、管理者报酬;(3)实行再分配的原因:

a.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b.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c.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d.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型行业的需要; e.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4)再分配的主要手段: a.税收;b.财政转移支付;c.社会保障 2.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测量(1)原因:

a.居民之间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b.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c.市场经济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 d.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e.城乡二元体制;

f.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等; e.垄断

g.税收调节不到位

(2)度量: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人们通常把0.4作为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警戒线)3.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程度,通常包括三层含义:技术效率(又称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制度效率;

(2)公平:包括机会公平,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人们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从事经济活动,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按其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有平等的机会消费社会产品、积累个人财富和取得经济成就);结果公平(人们获得的实际收入和拥有的财富均等)。社会应当努力消除机会不公平,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结果不公平。(3)三种态度: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政府适当干预来弥补市场缺陷,改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况)。4.库兹涅兹曲线

倒U型曲线,收入分配不平等在工业文明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暂且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

a.加大对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力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状态;

b.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进多元竞争主体;

c.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破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要素市场的竞争;

d.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打破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公平状态,缓解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e.加大反腐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和竞争机会;

f.健全初次分配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2)在再分配领域,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a.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低、调高、扩中,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b.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c.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发挥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

(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实现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第十三章

1.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影响因素

(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之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在数量上表现为物质的量和价值的量,从价值形态上看,是指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组成。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2)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之内,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包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和对服务的需求,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和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

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公共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出口总值(3)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

a.需求总规模;b.物价总水平;c.一定时期以内资源的可供应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f.国际收支变动;(4)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投资方面)a.企业投资倾向;b.政府税收及政府支出;c.货币供应量;d.市场投资环境;

(消费方面)e.居民收入水平;f.利率及储蓄倾向;g.物价水平及预期;h.政府转移支付;(出口方面)i.国际收支变动 2.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1)基本作用: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2)经济职能:

a.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行宏观调控; b.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c.管理国有资产; d.调节收入分配;

e.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宏观调控的目标:

(1)基本目标:社会总供求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2)具体目标:.a.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保持合理的速度,又要促进经济模式保持高效率);

b.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稳定,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为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投资能力创造条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调控政策(需求侧管理政策)及其作用机制(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则及措施。国家预算是规定和实现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以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为主要目标。

国家预算实施的具体手段:税收、国家信用(国债)、财政补贴(生产性补贴和生活性补贴)和财政投资(政府直接增加或减少支出以影响社会总需求)

财政政策按照在调节社会总供求中起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a.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预算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主要构成财政投资和政府购买,它们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组成部分;财政收入减少主要指减税,意味着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方面,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刺激企业积极性而增加供给。

b.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预算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压缩社会总需求。作用机制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反。(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中心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为: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货币政策按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a.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增长。具体措施包括:降低利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b.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有效需求的过渡膨胀。具体措施为: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针对总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针对严重通货膨胀或需求膨胀;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膨胀,防止通货膨胀;保证对企业必要的信贷资金供给,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d.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或基础企业的重点投资来进行结构调整以实现结构平衡;防止通货膨胀。

下载政治经济学教程期末考试考点(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教程期末考试考点(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一上学期政治经济学考点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 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常用考点(最终定稿)

    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包......

    写作学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035班《基础写作》复习资料一、什么是写作学? 答:写作学,是以客观存在的写作现象、人们的写作实践和实践的结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和如何掌握、运用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点及答案[5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点及答案单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是......

    毛概期末考试考点

    一.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8分)二.辨析题(共2小题,每题10分)三.材料辨析题(20分)四.论述题(20分)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历史必然性P2-3和重要意义P7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1l 中......

    北大社会学教程 考点总结

    1.公民社会(2001,名;2002,简;2016,论)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是指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而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形式。它是人们按照契约规......

    厦门大学远程教育《政治经济学》课程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政治经济学》课程期末考试论文题目相关同学:从以下六个考试论文题目中选择一题,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必须手写),并按时提交考试论文......

    毛概期末考试考点归纳

    八章1计划经济体制积极作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企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