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信丰中学)
上传: 付聪福
更新时间:2012-5-17 20:29:05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教学研究,提升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等多方面。但是,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相比,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也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管理往往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除了具有全体课程课堂管理的属性之外,由于环境、设备和技术等主客观原因,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认识和把握好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采取科学高效的课堂管理,是提高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教育调查机构曾随机对1011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上信息技术课你最喜欢做什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浏览网站或聊天,只有9.98%的学生会认真听讲。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这个课题,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结合日常教学中在课堂管理的尝试,认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现实导致的问题
(1)脱离原有的班级教室,从空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授课地点必须从教室转移到电脑室,这样一种不固定地点的特点,造成了有些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逃离学海、放松纪律的客观现实。另外,大部分学校受空间布局的影响,从教室到电脑室需要一段相对较远的路程,课间休息10分钟基本花在路上,学生匆匆来到电脑室,几乎已经到了开始上课的时间。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也无暇在课前对学生提出课堂管理的要求,更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相互了解,也就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无法形成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课堂纪律的良好效果。
(2)学生数多,课时数少,从时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如果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课时数,每位学生每周充其量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在整个课程比例中只占1/35,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比较比重非常小。师生之间不能经常见面交流,很难做到相互了解认识,教师更谈不上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难以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再加上每位教师平均带10个班级的课,平均一个星期要给近600名学生授课,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给教师认识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个学期下来能将学生与其姓名对上号的不到20%。在课堂上即使看到某位学生违反纪律,由于不能马上叫出姓名,没能给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约束力,从而错过给学生一个及时警示的机会。
(3)电脑教室的环境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保护屏障和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很多电脑室仍按传统教室的格局进行布置,教师授课时虽然面对的是学生的面孔,但同时也被一台台显示器阻隔,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显示器这一“天然屏障”后面小声说话、做作业、玩游戏、睡觉等教师也发现不了。他们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主动性,脱离课堂教学,弥补在其他课堂中被压抑的情感。
2.主观方面导致的问题
(1)各方面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课堂管理。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是不被列入高考科目的,在当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课被学生重视的程度非常有限,强烈地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价值认可。从学生、家长到学校,乃至社会都是这么认为,悲哀的是有时连信息技术教师也这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减压的课程,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约束力就会放任自己,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不重视,导致课堂纪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课堂管理就无从谈起。
(2)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使学生抵触课堂管理。在电脑教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放式的空间令学生经不起诱惑,全副身心徜徉在网海之中。在与学生、班主任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向往无比,与其说他们喜欢这门课,倒不如说是他们对网络的向往,期待去接触新鲜、流行和时尚的元素。假如学生来到电脑教室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上网聊天、购物、看网络视频、玩游戏、到农场偷菜„„不仅影响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对课堂管理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3)传统的课堂管理办法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管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比较重视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采用管、卡、压的方式。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秉承了这个观念,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影响到教学,学生对于这种强制管理越来越反感,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尤为突出,一旦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抵触情绪,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从课堂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要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要采取包括支持、引导、限制、矫正等多维管理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要保证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就要将学生的不良行为降到最低,并且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甚至发生前就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制定规范有序的信息技术课堂规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课堂规则应该是预防为主,控制为辅。因此建议在每一批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在学生进入电脑室之前,就要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管理的公约,明确哪些是允许的行为、哪些是禁止的行为,采取对应奖惩办法。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在课堂中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偷吃零食、玩游戏等影响教学的行为。“有法可依”之后应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使规则成为摆设。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注重规则反省和修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规则无处不在,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从细节入手,把握课堂管理的关键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较放松纪律,除了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这门学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认为科任教师根本不认识他,从而行为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的时候,准确地叫出名字,情况则大为改观。如果让学生按照班级的编号入座,固定下来,这样不管原教室的座位怎样变化,都不影响电脑室的座位。通过查找名单,或者编排好直观醒目的座位表,甚至在教学平台上导入每个班的座位表,一目了然,方便教师认识学生,增强了沟通,课堂管理起来就得心应手。
3.精心设计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但教学的本质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没有得到提高,那么教学有效性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心力交瘁„„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可见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朝教师预设的目标前进,课堂管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灵活大胆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宗旨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都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来做适当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愉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没有采取任何课堂管理措施,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4.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促进课堂管理
加强课堂管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记》里面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亲其师,信其道。”信息技术行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地加强学习,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发展动态,能把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融会到课堂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课堂内容丰富精彩、形式多样生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教师除了掌握好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知识融会贯通,把课上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配合,维持课堂纪律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就显得多余了。
三、在课堂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
在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中,会碰到不少突发情况让人措手不及,也有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收获了一些心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把“死规定”变成“活道理”
学生非常喜欢带零食来电脑室吃,趁教师不注意偷偷吃,吃完之后的包装袋、果皮果核经常不收拾,更有甚者为了躲避教师检查,把这些垃圾塞到键盘底下、桌椅底下和机箱机柜缝隙里,给电脑室日常的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就这个问题在每个班级三令五申,也搞过好几次突击检查,但是收效甚微。后来笔者放弃了这种严厉的死规定,在上课前与学生探讨一个问题:电脑最脏的部位是哪里?学生们毫不费劲地说是键盘和鼠标。为什么?回答是因为这两个设备直接与人的双手接触,而且公用的电脑情况更糟。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一边用电脑,一边吃东西,吃下去的除了食物之外,还有什么?学生们这才了解到教师的用意,想到吃下去那么多细菌和病毒,不禁不寒而栗。通过宣讲这样的活道理之后,在电脑教室吃零食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由此举一反三,在课堂管理方面善用活道理,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与死规定比起来,可谓是事半功倍。
2.改良策略以应对课堂管理中的新问题
固定座位的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不太情愿地接受着这个规定,毕竟让教师熟识自己之后,在课堂上就不如从前自由了。于是聪明的学生千方百计找借口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坐,最合适的理由就是该电脑出现了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这样一来,几名趣味相投的学生又开始扎堆,久而久之课堂管理的难度又回来了。应对这种局面,除了日常维护加强之外,也有更好办法:电脑教室的电脑台数本来就是有冗余以备故障,把最靠近讲台的四台电脑作为备用机器,平时不给学生使用,当出现故障时才机动处理。借口电脑有故障的学生,不得不挪动到教师的眼皮底下,结果适得其反。管理策略变通之后,发现电脑“故障”的机率大为减少。
结束语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一切课堂管理的策略都应该服从这个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更应当摒弃那些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要明确,良好的课堂管理氛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责任心、耐心和恒心。
课堂管理,有定则无定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把课堂管理摆到足够重视的地位,结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多管齐下,从课堂管理上规范学生行为,从教学设计上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通过教学评价鼓励引导,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就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我们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一部分学生从教学点转来,他们原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学生即使家里有电脑,操作比较熟练,但是教材上学过的内容他们不清楚,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堂上,有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简单,没有事做;有的学生不会操作,也没有事情做。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悄悄地启动金山画王或网页,玩游戏,登QQ,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当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学生们的交流与讨论却演变成了“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好我们的课堂呢?
一、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的原因
首先,从课程地位和观念上来看,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人们心目中的小学科,更是一门人们认为应该取消的学科,有着先天不足的背景。虽然在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它的课程地位,但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受冷落甚至被遗忘的学科。学校领导教师的不重视,社会家庭对学生接触电脑横加限制和阻拦。这些因素使学生对本学科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有学生到机房来上课,根本不是来收获知识的,而是来猎奇,来“消闲”的,缺失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其次,从学科特点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层次性比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哗变”。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特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看别人玩游戏的局面。第三,从学习环境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和课堂麻烦也更多。
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现状
纵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觉得是否应该从自身开始反思一下? 1.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对这类“副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2.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不够端正,放鸭子式的课堂教学居多; 3.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引起的“乱”讨论,使得有价值的辩论演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4.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课,对于作业敷衍塞责,玩游戏,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破坏机房设施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5.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机器故障发生率高,影响正常使用;机器数量少,不能保证一人一机,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旁观,坐在旁边看别人操作,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了信心;
6.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起点不统一,水平高的很快完成任务,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只能“观赏”,也没有事做;
7.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部分学生做其他事,课堂比较乱;
8.课堂评价,出现敷衍现象,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9.个别学生带零食或玩具进机房,使其他学生分散注意力,导致个别学生出现操作错误引起课堂骚乱;
10.优秀学生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依赖其“帮助”而自己根本没思考,也谈不上学习。
以上所列出的仅是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部分“问题”。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真的有这么多“问题”吗?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喜欢聊天,喜欢QQ等,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把QQ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通 2 过这种工具,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为方便,这正是其他学科教师所羡慕的,也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先天优势。
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就比较“乱”,学生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不可能是安静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儿的“乱”是正常的“乱”,而不是失去控制的吵和闹。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看起来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但也有不少问题是合理的。
三、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对策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首先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是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存在故障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操作。如果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可以采用分组上机的办法。另外,可以安装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用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收缴学生作业等。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我们要从备课入手,一是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提倡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同伴互助,合理编排学习小组。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主要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等于轻松课,等于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打下良好 3 的基础。其次,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在工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最后,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品。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6.针对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机房的封闭性比较好,又由于机房内的设备及装潢容易散发有毒气体,可能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有所损害,所以,课前教师要到机房开窗、打开换气扇,作好上课准备。再如,机房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可以玩游戏、可以上网等等。教师不能对学生玩游戏的现象视若罔闻,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四、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策略
根据上面的分析,要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管理实效,有两个根本的途径。一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二是老师自身的努力。而学生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老师的努力来实现。因此我认为,要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老师。
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首选的教学策略是激励法。1.情境激励
为学生提供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情境,使情境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启发性,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2.需求激励
针对学习需求不明显的学生,我们要把学习置于不同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
3.兴趣激励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
4.任务激励
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来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生。
5.目标激励
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目标意识培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消除学习者“不知学有何用”的困惑。
6.活动激励
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学科整合,从而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来激励学生学习幻灯片的制作。又如学习“画图”时,可以结合美术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开展电脑画图竞赛活动,或参加全国电脑制作竞赛活动。再如用网上交流工具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针对学生依恋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
1.教育疏导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无所获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通过屏避、监控等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适当加大课堂检查与监督力度,减少学生玩游戏的机会。
2.顺势引导
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一味反对游戏。如:针对一些健康、优秀的游戏,让学生组织对抗赛,进行游戏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正确地选择有益的游戏,科学地探索游戏。把学生从沉迷引向研究的境地,减少对游戏的盲目崇拜。
3.鼓励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向学生讲解游戏制作的一些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在把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加大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整个学期有序教学的基础。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来进入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从而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更多常用的操作技能。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之我见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之我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不好管理,甚至有的老师就干脆放手不管。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此类现象和问题,我认为要实施有效地课堂管理,教师是关键。要改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序、低效的局面,必须从教师入手。
一、转变观念,重构课堂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们必须清楚,课堂既不是学生的,更不是教师的,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经过内化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我们不能把课堂变成知识的“交易所”。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获取的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学生要通过主动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来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也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
教师要从内部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我们不希望知识走向学生,但我们必须设计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生命活力。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这点是不用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内容都是饶有趣味的。分析学生感兴趣的根源,无非是建立在好奇、游戏、上网上。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如何使学生实现兴趣对象的转移。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促使学生由对操作、应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的内容、过程上来。
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从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例如利用游戏训练小学生的鼠标或键盘操作。运用“谬误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学习文字编辑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篇有错误的文字素材,让学生进行修改、排版。在学习文件管理时,让学生充当一回电脑小管家,家里的各种东西我们能够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电脑磁盘里的杂乱的文件我们能不能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呢?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拖拉拽扌周,学生一定会找到办法的。
其次,做到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例如,在班级成立专家小组,让他们负责班级技术支持。而其他同学看到班上“高手”的成就,他们潜意识中对计算机的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全班也就形成了喜爱信息技术课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他们产生“自己的任务驱动”,而不是教师强加的,以此增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
再次,在学习内容上,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价值,争取让学生能够“即学即用”。正如布鲁纳所说的“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在“活动主题”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技术,运用技术实现活动主题,感受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
最后,课前设计好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中给学生及时的反馈、表扬、鼓励和帮助,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被重视的。
三、沉着冷静,处理突发事件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发生各种偶发事件,干扰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经验冷静、妥善处理。
比如,有一次,学生都进了教室,可是教师机却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遇到的事情,怎么办呢?我们教师要有“遇到此类情况应在短时间内排除障碍”的能力。如果不能排除,应马上安排其它教学内容或采用其他教学方式,这也充分表现出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本领和教学睿智。
有时候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因为兴奋,在课堂上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们是完全不管,继续教学呢?还是停下来,了解情况后继续教学?或者停下来,狠狠批评一顿学生呢?当然,第一、三种方式都不可取,第二种方式还需教师暗示失控的学生,并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再吸引到教学中来。
信息技术课堂的突发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如果遇到了学生故意捣乱,我们教师就应该严肃对待了。有经验的教师只是当时制止学生行为的进一步恶化,在课后会认真与学生单独沟通。因为这种学生可能是借此引起他人的注意,一旦教师能够与其坦诚相待、给予关怀,他们是很容易与教师建立和谐关系,听从教师意见的。
四、加强管理,营造严谨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我们对课堂纪律的评判和反应要格外审慎。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安静就是课堂纪律不好,这种眼光没有看到课堂的不确定性这个事实,很可能会压抑了学生主动性。有时,当学生因为参与你设计的活动,围绕课堂教学目的探讨发生争论甚至争端,其实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效果。但是,课堂纪律差确实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回避和过激行为都只能是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当教师确定课堂纪律差时,就应当分析具体问题,决定相应的对策了。
一方面,课堂纪律差可能是教师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吸引注意、制造竞争合作气氛、促进学生自治等策略,促进良好课堂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每门课程中必然有一些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可以整合其它学科内容,或用恰当的例子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共鸣。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场所,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会打造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第四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2013.7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自身体的学科特点以及对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向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从学生、教学设计及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分析,并为此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力图能够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的开展。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成分,也常常是教师最关心的领域之一。即使是学生,也比较关心课堂管理问题,他们期望教师是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如果课堂时间被管理问题耗掉了,真正的学习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也是不舒服的。由此可见,课堂管理也是正常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问题
(1)课堂纪律的谈化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课,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一个个箭步如飞,冲到机房。上课的情绪是十分高涨的,但学习态度十分不好的,他们经常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上课,在教室里面吃零食、学生之间相互走动、讲话等情况十分普遍。
(2)上网聊天、玩游戏现象屡禁不止
部分学生一到机房第一句事情就是检查有没有网络,如果可以上网他们比考试得了一百分还高兴。像有些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网络,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并完成操作,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管老师所讲的内容,自顾自上网聊天,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有个别学生偷偷的把U盘、MP3带进来,把游戏拷贝到电脑里面玩、或者去网上下载游戏、玩在线小游戏等现象层出不穷。
(3)对课程的不重视
在初中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被遗忘的学科,自从取消了中考等级考试加分后,就缺少了有效的评价制度,来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足够的重视。现在通常每个班级一星期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处于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们大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来机房,并不是以学习的态度来上课的。
(4)学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一些相对较好学生只需几分钟就能够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常会“吃不饱”。他们所剩余时间就会显得无所事是,转而可能会去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做其它无关教学的内容的事去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吃不到”,会认为老师上课的进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甚至有个别的学生还需要老师单独指导。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环境的不同
信息技术课一般是在机房上课,学生所面对的是电脑而不是教师,教师一般要在讲台上操作演示、写板书等,不能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另外与教室里上课相比,机房中出现的干扰因素更多,环境也更为复杂,相应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2)学生操作水平两级分化严重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不同,这些差异造成的是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农村,这种差异会更明显,家里面有电脑的学生可能不用教他书本上的内容他已经学会了,而家里没电脑的学生初一进来时可能连鼠标都没有熟练掌握单双击,还需要个别辅导。这在教学中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大锅饭”,要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
(3)教学设计过于粗糙
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也许教材中长篇大论的介绍某一个知识点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有短短的几步操作,这就对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班级里面每个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都是不相同的,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它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进行因材施教。
(4)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对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会产出成绩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一个好的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和需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上交来的作业不能及时评价或者全部评价,久而久之给学生积极性有所打击。以前初中信息技术还有一个二级等级考试,作为中考必须项目有5分在那里,每个老师都会以中考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学生去完成练习达到所需要求,学生也会严肃认真的确对待它。然而现在等级考试取消了,老师们顿时感觉负担减轻了,不会对学生有如中考科目那样苛刻的要求。再加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辅课存在,学生、学校甚至信息技术老师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几乎没有期中考试,有时甚至连期末考试也都是走过场,凭印象给学生打分。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我们常常以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其实,课堂管理秩序并不是课堂管理的目标,如果只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而进行课堂,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课堂管理有三个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为了使课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课堂纪律的管理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每一学期上课前向所有学生申明机房的纪律和规则,进一步就是和学生讨论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和程序的后果。
如果等到规则被破坏之后才作决定,就为时已晚了。如果有言在先,学生就能事先知道,破坏规则、违反程序对他们来说意识着什么。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随之以积极强化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地出现,适当地强化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于微笑、表扬或者奖励等。对于规则的破坏,可以使用一些惩罚,如打扫机房等。
(2)重视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上课
首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他们喜欢的东西等等,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以生动活泼的例子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例如在八年级(上)一课中教学生如何用FRONTPAGE制作网页时,若只是为了教而教,讲述文字、图片的如何插入而随意输入一些无意义的文字时,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老师听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其操作方法,假若提供给学生网页素材是有关影视明星之类学生平时就感兴趣的资料,不用老师,学生也会主动的去尝试着将这些他们喜爱的资料组合成一个漂亮的网页。
其次,教师要遵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个“材”并不单指教材,也指人材、教学环境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安排多个任务进行分层次教学,操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做基础题,好点的学生可以做提高题,挑战题等。
(3)完善评价制度、运用多种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要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一方面要树立“全程的评价观”,即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使对评价的规划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要注重于实践,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进行理论性教学,而且要进行实践性教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尽可能科学的、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一些难以量化的外在因素降到最低。
现前的评价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大都是以期末考试让学生做一次测验或者做一幅作品作为考试,忽略了平时测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的课堂纪律、学生平时课堂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考核依据,考核要科学全面,不能搞“一刀切”、“大锅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陈琦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4
[4].周敦 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主宰教学全程的状况,至今仍然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限于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被严重削弱,这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严重抑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宰,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呢?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需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错误、障碍等)出发,或从学科中的历史典故出发,通过多媒体创设形成一种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学生陆续进入机房的过程中,我通过教师机循环播放清新悦耳的乐曲,使同学们进入机房就有一种平和舒缓、愉悦的心情。在上课前我让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玩一些小的益智游戏,指导他们进行鼠标操作练习、了解计算机界面性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给他们创设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轻松氛围。
二、引导探究,学生欲学
对知识的渴求是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一种欲望,教师应充分挖掘、激发这种欲望,以取得有效教学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但也不是任由学生的思维走向歧途。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启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最佳时间。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对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这正是促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做好某件事的先导。因此,上课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上课时,我首先展示了两幅图表,一张是经过修饰的图表,而另一张没经过修饰处理。学生看后,自然是喜欢经过修饰处理的图表,我看得出,他们那一双双聪慧灵捷的眼眸中流露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张图表是利用Excel的图表修饰,大家想不想学?”就在学生急不可待时,我展示了课题:“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图表修饰——修饰产量增长表》,使我们的图表更加美观、形象、生动、活泼。” 在学习动机、欲望都达到十分良好的状态下,使他们“自主”地探求知识、掌握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主动探究,学生会学――培养“课堂小老师”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施教之功,贵在授法。“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我在教学当中采用的是“课堂小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达到创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课前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3—6人);第二,给小组一些简单预习提纲的任务。采用“以问导学”的方法,即把预习提纲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预习提纲,学生从而真正收到自主学习的实效。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大多数同学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扮演起老师的角色,但有些同学却始终不敢去尝试。对于这些同学我与之对应的采用了“一帮一”的对策,也就是一个相对优秀的同学带一到两个“学困生”,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当老师的乐趣,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增强了那些平时在老师、同学眼中是“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创设了“我也能行”的良好学习心理,为今后学好其他学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布置任务,体现层次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创设情境并提出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我在设计任务时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学生的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我在修饰图表这一课中所布置的任务分为三个层次:A、可直接在刚生成的图表上进行修饰。B、可将“我的文档”里的“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统计表”打开,并生成图表,进行修饰。C、可输入有关的数据,并生成图表。(教师提示,你可输入自己的月考成绩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不同水平的同学选取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自主学习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解决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势,比如分组完成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使其更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他们“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行为,也就越来越迅猛。
例如,在给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后,请同学们以两人一组的互助形式来完成,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我也会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稍加提示,比如,出示我做的“全球陆地面积分布表”并简单提示要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点,插入一些相关的图片等。完成第三层次任务的同学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图表,更清晰地表现图表的内容。
五、展示评价,学生乐学
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评价学生任务的过程中要本着既要符合现实情况,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意同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采取的做法是,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参与评价意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评价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毛遂自荐,把自己认为不错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创作灵感、过程与技巧,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展示。然后请其他同学对他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找出优点或不足,来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这样,通过评价,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学到了别人的好方法,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得以升华和延续。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例如,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同学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很高时,马上就会有另一位同学站出来反驳说:“他的设计不够好”,这时,就要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展示他的作品。在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他们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在最恰当的时候加以引导,教会他们要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通过学生自主探求习得,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动地获取知识,增加了实践体验,增强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使他们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