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译课堂密码
破译课堂密码
年轮
回想2008年9月到耿巷小学参加工作,至今已5年又3个月了,若算上2007年在常熟皖赴虞育才学校的半年工作经历,我在三个不同性质的学校已工作近六年了。一路走来,并不平坦。
师之初
还记得当年在皖赴虞上的那堂公开课,课前找学生彩排背答案,课上学生拼命的想答案又想不起来的窘态,课后学校督导唏嘘不已,摇头叹息走出教室的样子,课上的较好的一位女同事(文静)用嘲笑的眼光看着我,好像在说:原来你就这点本事,哼!我也感到不好意思。半年后我就辞职回乡考试了。
漫漫长夜
通过考试,我被分配到耿巷小学,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希冀我来到了当时破烂不堪,一下雨就满是泥泞的耿巷小学。虽然条件比较简陋,可总算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地方了。我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每天晚上认真的备课,每天上课认真的讲解。靠多时间、高精力投入,学生的成绩虽有所提高,但效果并不明显,每次考试的人均分也仅比同年组其他班级高5、6分而已,每个星期五下午我都觉得累的精疲力竭,当然,这是一个星期工作干下来的感觉。我想,我这么卖力的工作,才得到这点产出,我绝对算不上一个成功的老师。因为,我的并不算太好优势并不明显的教学成绩是靠高投入,多机械训练得到的。漫漫长夜,我思考着出路。带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想法,我开始钻研《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程红兵好老师就是好教育》、《中国大教育家》、《追寻近代教育大师》等书籍,并开始听他们的讲座,同时,一所学校的名字渐渐闯进了我的耳朵——山东杜郎口中学。
2010年9月我调入耿巷中学,独自一人开始偷偷的搞课改,那时学校的管理不像现在的这般严格,管的密不透风。相反,非常自由,我可以去干我想干的任何一件事情。每天,我给学生抄大量的导学案,学生苦不堪言,同事怨声载道,成绩提高缓慢,甚至我怀疑有没有提高。由于是中途接过一个班,我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所以课改效果很不理想。2011年9月,我向校领导要求辞去九年级语文老师职务,想从初一开始好好带出一界优秀的学生,于是有了与现在这届学生的邂逅,整个初一一年,由于老校长顺其自然的管理方法,我还是可以一如既往的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带学生军训、跑步、两个星期搞一次活动。那是真是很快乐,虽然钱拿得很少,可那时我和两个班学生都很快乐。课堂改革还是不显山不漏水的搞着,但我知道,那只是皮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子夜
2012年11月的一天,同事们都在说学校将有大的人事变动,怀着好奇,我问了几个同事,他们说来了一个年轻的校长,搞课改来了。我满怀期待,心想,这下可以放手搞课改了,校长首先选择了2011级学生搞课改,学生的座位开始有了变化,有本来的传统面朝黑板变成了面对面。我也带着十二分的热情继续搞课改,可我总觉得改来改去大家还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甚至我自己都不知不觉的回到了传统课堂模式。我乐此不疲的讲,学生昏昏欲睡的听,时不时的望一望后墙上的那个钟,盼望着下课铃早点打响。这不是真正的课改!
顿悟
初三的时间这么紧,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土》居然上了四节课都没上完,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想,这可怎么好?时间这么紧,一课上了四节课还没上完,效率奇低,考试肯定完蛋。
再也不能这样活
痛定思痛,我下决心变革,我没日没夜的一个人在电子备课室思考出路,于是,一张课堂评分表诞生了。最初很原始,但实行起来效果不错。我决定走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根据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对课堂评分标准进行改进。到现在,我课堂评分表和课堂评分标准已经有了2.1版,我把它视为自己六年辛苦工作得到的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将课堂评分标准写在下面:
九年级语文课评比标准(2.1版)(1)开场白、点评、纠错、补充(5分)
具体要求:励志、与课文内容有关,积极、健康向上;(2)朗读(10分)具体要求:普通话要标准,不读错字;断句准确;有感情、语调不平淡;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节奏得当;能正确把握人物身份、经历、性格特点和职业特点,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3)板书、普通话(10分)
具体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板书设计美观清晰有条理,展示认真规范,专业术语表达规范,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大方热情;(4)效率(内容丰富容量大节奏快)(10分); 具体要求:不拖延时间,不讲废话、不搞怪;(5)创新能力(形式多样、教法新颖、令人耳目一新)(15分)
具体要求:朗诵、演讲、辩论、课本剧、情景剧、相声、小品、唱歌、跳舞、绘画等等形式都算创新,但要紧密结合文本和主题,时间不可过长;(6)课堂互动(10分)
具体要求:注意课堂互动,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
(7)讨论与展示:(15分)
具体要求:讨论充分,生龙活虎、气氛热烈、准备充分,展示精彩;
(8)拓展延伸(10分)
具体要求:不照本宣科,多方查找资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9)礼仪礼节:(5分)
具体要求:说话文明,举止得体大方,注重礼仪礼节;(10)纪律:(10分)
具体要求:在别的小组展示时讲话或有其他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言行当场扣10分,计入下次本组展示成绩;(11)课堂特别表现(每人每次2分)具体要求:在别的小组展示时、提问时、写错、说错知识点时,能主动抢答问题、质疑、纠错、补充、拓展延伸的每人每次加5分,所得分数计入本组展示课总分中,作为小组课堂评比分。
转折
有了评分标准,再辅以课堂评分表,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批判者;由原来的课堂霸主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课课有评比,项项有评价。压抑了太久的学习热情像喷泉一样爆发出来,课堂上经常出现你争我抢的场面,很多同学时不时的也看钟,但不是等下课,而是害怕下课,害怕自己小组准备的内容没有时间展示,同学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小组还没来得及展示就下课了。或者下课了,同学们还在拼抢,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了发生矛盾的机会和可能性,和我关系一向不好的耿峰、耿贤杰、王刘杨、王少军也参与到课堂中来了,王刘杨的期中考试成绩更是飙升到116分,阅读和作文就考了89分。大家都在你追我赶的学习,争先恐后的抢机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有几个死硬份子继续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做法,但他们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因为他们的狞笑早已被大多数同学铺天盖地的学习热情淹没了,早已没有了市场,偶有一个男生提问一个女生或一个女生提问一个男生的时候,他们才会低级趣味的哄笑两声,然后又恬不知耻的当看客。星期四晚上二班的展示课(杨修之死)上的非常成功,第一组不仅在开场白环节让人眼睛一亮,而且设置了辩论环节,辩论的异常精彩激烈。第二组陈丽琴和耿梦婷更是联袂演唱了林俊杰的《曹操》,下面会唱的同学更是小声的跟着哼唱起来;第三组秩序井然,郭灵芝和蒋安霞台风很正,一点都不怯场,全组更是深情并茂的朗读了杨慎的《临江仙》;第四组卢莉莉非常坚强,只带了唐文超和魏东洋同学上台,把他们的内容坚持展示到最后,我非常感动;第六组由于魏薇和余超生病缺席而只有李胜月、宋远男、耿梦星、王刘杨四个人参加了展示,仍然秩序井然的展示完自己的内容,宋远男同学用沙哑的嗓音展示完自己的任务,我很感动。抢答环节大家拼抢的非常激烈,尤其是几个组长更是一马当先,争先恐后的为本组抢分,宋园园、李胜月、李笑颜、卢莉莉、朱其帅、宗友梅等学生更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整个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这是我从教六年来从未见到过的盛况。第二天上午第四节课,依然在二班,最后放学铃声响时正在抢答,各组同学还在不停的争抢,全然不顾已经放学的时间。面对这些情景,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兴奋,我想,我已经破译了课堂密码,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虽然没有人知道,但我激动万分。
艰难破晓
(1)初三老师竞争异常激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常抓不懈;求人不如求己,不能犯傻;
(2)语文课每周每个班只有六节,加上晚自习可以上两节,这样算下来,语文课每班每周只有八节课,这是我可以支配的时间,必须向课堂每一分钟要效益,不能浪费课堂每一分钟;
(3)必须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进行课堂放生;(4)课堂出彩的关键在课前,而不是在课后,必须教导语文组长带领学生在课前做足功夫;
(5)杜郎口课堂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把学习是老师的事转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
(6)我引进了竞争机制,对学习小组的每次展示进行量化评比,这就像包产到户的作用一样,使学生感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付出多少就赢得多少,学生在团队荣誉感的引领下斗志昂扬、争先恐后、你争我抢、尽显风流,实践证明:评价是最有利的武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要对前一天的作业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不仅要查做了吗?还要通报做的质量,让辛苦付出者经常享受成就感和荣誉感,让怠惰奸猾者经常感受耻辱,让他们无地自容,傲不起来、兴不起风、作不起浪,对老师心存畏惧。每个小组展示后都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样他们才会重视,评价标准有巨大的引导作用,比如朗读算十分,他们必定会在朗读上下功夫,比如板书和普通话算分,他们必定会在板书和普通话上有所注意,创新能力和拓展延伸分值大,他们就必定会在这两个环节下功夫,而这些功夫,他们肯定会在课前下,因为要拿高分,就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比如第一组的辩论会,第一组的朗读(每个人胸前都有个牌子);陈丽琴和耿梦婷的演唱,第三组同学的朗读,显然是有备而来,这些准备都是评比和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必须运用好评价这一有利武器,使每次作业,每次展示都区分档次,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从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其他门课的时间吸引过来,才能脱颖而出、出类拔萃、良性循环、名利双收。每天要评价、每课要评价、每次作业要评价、每次考试要评价、对每个人要评价、对每个小组要评价、对两个班要比较评价……评价无处不在、评价无时不有。(7)新课堂的一个巨大好处是效率高,参与率高,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来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8)新课堂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是把师生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了学生和团队之间的矛盾,比如以前在课堂上学生讲话被我批评,师生关系马上恶化。现在哪个学生再讲话,我立即扣全组的纪律分。这样一来,这个组的其他同学就会谴责这个讲话的同学,这个同学就会倍感压力,立即收敛,其他组的同学就会立即得到警醒。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特效,且屡试不爽。说到这一点,就又要归功于评价表所产生的作用。(9)人都是自私的,对自己有利的,或有利可图的事情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的去做,比如抢答加分环节,以前怎么就没有多少学生回答问题呢?现在大家都发疯似的抢答。这就是人性的自私,有利可图才有动力,以后做事情要很好的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点,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10)对语文团队的评价要常态化,不能很久才搞一次,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11)任何时候,制度都比人更可靠。
(12)干工作不能太讲感情,要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要准备好应急方案,以备突发事件,比如刘娜贾旋事件,我就丝毫没有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在个人利益和感情面前,几乎任何人都会选择前者,因此,不能去寄希望于那虚无缥缈的和不可靠的感情。应做好一切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2013年11月2日晚于家中。
第二篇:破译 读《生命的密码》有感
破 译
---------读《生命的密码》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生命的密码》,这本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的著作。我觉得这是一部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科普书籍。书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收获很多科学知识,还让我们感受到求学、研究、做人的快乐,也带给我很多思考。我喜欢这本破译了许多神秘的书!
书中讲到关于一个基因问题的故事我特别感兴趣。在我们祖先的那个时代,人类还不明白基因和遗传等问题。母马生下了小马,他们不知道小马是怎么回事,母亲生下了小孩,他们也不知道小孩是怎么来的。直至一百多年前才有科学家明白了基因这回事。之后,有许多科学家为这件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所研究出的成果更是耐人寻味。基因遗传学、克隆羊多利、达尔文的进化论等都是科学界的精华。
近些年来,转基因食品又成了人们的焦点,转基因食品就是改变某种食品的基因链,使它的产量、质量等大大提升。但1998年8月10日,英国的一位生物学家称一只实验白鼠在服用转基因蔬菜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立刻在英国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生物学家所在的研究院公开给出了这位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是错误的结论,但还是引起了1999年的世界大辩论,直到今天还没有平息。
在我的生活中,妈妈对于转基因食品也是谈“虎”变色。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转基因食品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好处是通过改变食物的内在基因链,实现了人们想要的结果。毕竟,这些食品的很多方面得到了提升,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同时,渐渐地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弊处,诸如损坏免疫系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莫名的恐慌。其实,用科学的眼光去看,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需求改变的基因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可能每种基因的改变都会损坏免疫系统。生活中,老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任何东西的摄入都应该有个限度,每一个人由于他的体质不同,所能承受的限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还觉得,任何基因的改变也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定义的,那一定是一个利弊相依的、神秘的化学反应,也许这就是有待我们去破译的生命密码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那渺小得甚至在常规显微镜下肉眼都看不见的基因,竟如一个浩瀚的宇宙。那里有太多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我们不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更不能全盘盲目否定。多么希望将来我也能加入这个破译神秘的队伍!
第三篇:关于达芬奇密码遭破译的思考
关于达芬奇密码遭破译的思考 最近,一则财经重要新闻引起了一股轩然大波,令国人震惊。一个自称经营销售100%意大利家具的达芬奇家居被曝相当一部分产自东莞。这些国产货经运往意大利,再由意大利出关运回上海,随即就成了手续齐全的“国际品牌”!
很多年前,张瑞敏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打造不出世界名牌?为什么世界名牌大多来自美国?后来他想明白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于是爱屋及乌,大部分消费者也非常信赖美国的产品。如果企业能打下美国的市场,那么企业就能轻而易举赢得世界市场。于是海尔开始进军美国市场,虽然刚开始一直亏本,但海尔最后挺过来了,最终成了世界名牌。
于是很多企业纷纷效仿,但并不是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于是他们选择了其他的捷径,比如到海外注册公司,回国内生产;或者像达芬奇家具一样,国内生产,送到国外贴牌,再运回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洋品牌,国人迷茫了···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人喜欢购买洋品牌的无非以下几种:第一,为了消费洋品牌所代表的价值符号。现在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他们不再满足于消费产品的功能价值,认为消费一些洋品牌就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价,表现出自己的高人一等。第二,是为了提高品位的需要,外国的奢侈生活一直是很多国人的向往。于是当自己有了经济基础后,于是追求洋品牌,认为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味,同时在商务服务中,接待客户时也可以向客户展现自己的高品位。第三,对洋品牌品质的信赖。从“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再到“染色馒头”,国人脆弱的心理底线一次又一次被践踏。很多国人开始不再信赖国产品牌,认为国产品牌不可靠,都是些假冒伪劣产品,所以他们宁可多花点钱买洋品牌,也不买国产品牌。而消费者的这些心理恰好被达芬奇家具等这些洋品牌给利用了。此外达芬奇密码遭破译事件无疑给我们的国产品牌敲响了警钟。为什么市场上这么多的“假洋品牌”,说到底就是我国没有强大的国产品牌,没有让消费者信赖的国产品牌。对于打造强大的国产品牌,我们这些国产品牌任重而道远,切不可想市场上的这些“假洋品牌”急功近利,品牌是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出来的,好品牌不是国家评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的口碑评出来的。对于国产品牌的建设,笔者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强大的品牌必须要有好的产品。产品是品牌的载体,消费者大部分时候还是通过产品信赖品牌的,没有好的产品,品牌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有点像空中楼阁,神马都是浮云。三鹿奶粉曾经作为中国一个强大的奶制品品牌,一直为“托起中国明天的太阳”努力着,可是由于产品品质不过关,把中国明天的太阳都托医院去了,最后强大的品牌轰然倒塌。比尔·盖茨说:“微软的破产只需18个月。”即使再强大的品牌,如果产品不过关,照样死无葬身之地。
第二,打造品牌一定要循序渐进,切记不可急功急利。在品牌建设上存在“一夜成名”思想的企业不在少数,于是出现了每年的标王、盲目品牌延伸和网络肆意炒作等。很多时候由于品牌建设缺少明确的规划和清晰的方向,很多企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三株、秦池和班尼路,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所以,在打造品牌的时候一定要沉住气,品牌建设是持久战。切不可像达芬奇家具一样,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打造品牌的捷径,在这个网络传播如此发达的时代,纸是包不住火的,总有一天会东窗事发的,到时再怎么努力也无力回天。第三,和消费者谈恋爱。消费者是品牌的上帝,只有消费者承认了,品牌才是成功的,切不可孤芳自赏。很多企业在打造品牌的时候容易孤芳自赏,自己认为自己的品牌不错,自己认为自己的广告做得不错···美国学者雷德里克·韦帕斯特曾经指出:“市场被人们看作是一帮竞争者之间的事,离消费者越来越远了。”很多时候我国的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像达芬奇家具这样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的很聪明的企业一大堆,殊不知最后“画虎不成反
类犬”。所以我们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消费者想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怎样把我们的形象很好地传播给我们的消费者?···总之,我们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切不可欺骗消费者。
第四,在品牌建设上,可以傍大款,但一定要小心谨慎。像海尔这样的企业,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打下美国市场,最后打下全世界的市场,是可取的。我们很多的后来者也可以借鉴,因为有时候傍大款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一定要先练好自己的基本功。绝不能像达芬奇家具一样欺骗消费者,用假的品牌出身骗取消费者的信任是不可能成功。
才疏学浅,笔者班门弄斧了,不足之处还望多多见谅!笔者邮箱:978006609@qq.com。
第四篇:破译林海音语言的密码
破译林海音语言的密码
——我的教学叙事 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
肖绍国
一
2008年的冬季似乎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在南方暖湿气流的强大攻势下,北方的冷空气迟迟未能南下。我的心情有些莫名的沮丧,因为我喜欢冬天干冷的感觉,我觉得愈是干冷愈是有冬的情致。在干冷的冬阳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穿行在故园乡间的草垛之中,稻草头上结出的冰瘤子在冬阳的照射下正缓缓地磬出水来。
12月5日前后,寒潮终于袭来,气温骤降到零下5度,我窃喜,因为我知道干冷的冬天随即来临。而就在此刻,由于自己在专业成长上的一次跌倒,让我的心情滑入暗谷。还好,我又一次来到王崧舟先生门下授业,跨入“王崧舟工作室”,好似找到了心灵的港湾,感悟着先生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妙谛,充斥在脑海中的浮躁、颠倒、阵痛暂时被我放下了。放下了,自在了。
初到工作室,崧舟先生便给我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对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进行文本细读。对于先生文本细读的功力,在小语界没有人不惊叹的,譬如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一夜的工作〉文本细读》、《〈小音乐家杨科〉文本细读》、《〈小珊迪〉文本细读》等文字着实让我们释怀。当他布置让我们细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我不禁有些窃喜,因为此前我已经解读了此文,而且已经写下了详尽的教学设计。我心想:先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岂不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吗?我可以静坐倾听别室友对文本的细读,而后对我的设计加以修改。这是后话。
当初,我决定要开发《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犹豫后定下来的,对于这篇文字,基于我来说,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类型的课文。以往我读赵恺的《木笛》,全文最后绾在一个“如泣如诉”上,一见钟情;我读笑源的《姥姥的剪纸》,好一个“有声有色”,一见钟情;读平凹的《月迹》,通篇的叠词和儿化,酥酥的,软软的,更是一见钟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有淡淡的伤感味道,有英子纯真纯净的面孔,但文字却给我很“散”的感觉,文字内部的“气”始终寻觅不见。每每拾起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又放下,放下又拾起,当我看见很多人演绎这堂课后,我曾经想彻底放弃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你与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没有缘分。但,转机出现在2008年7月,崧舟先生给我《月迹》作的点评发给我后,我惊喜万分,连读六遍,细细琢磨个中的滋味。先生在文稿中提出两个观点:其一,写法决定教法;其二,读法决定教法。我眼前一亮,前一个观点,崧舟先生在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中已经抛出,他为纳兰的《长相思》一文作的文本细读浸透了他整整一个暑假的汗水,读来让人倒吸一口气:原来,文本细读可以这样深刻。后一个观点,是在他给我的《月迹》点评稿中第一次出现。我连忙回溯以前自己的一些课例,我读《木笛》,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缘情入境,立象尽意,由此,便有了我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读薄笛声—读厚笛声—读出心声”的生命轨迹;我读《月迹》,最直接的感受是,平凹、二弟、三妹这仨孩子跟月亮在玩儿,在捉迷藏,于是乎,月亮也变成它们家的最小的一个孩子,可能是四妹子。还有那么多叠词和儿化的运用,这种写法奇妙呀!这种感觉奇妙呀!于是,就有了在课堂上寻觅月迹和感悟心迹这两条主线一明一暗,始终相互缠绕、相互印证的一段生命轨迹。那么我叩问自己:你读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感觉是什么呢?难道除了有淡淡的伤感味道,有英子纯真纯净的面孔之外,其它就没有了吗?从“语文意识”上你就读不出什么东西吗?从英子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上你就读不出什么吗?于是,我再一次读《城南旧事》,和我的学生一起读,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开了一堂班级读书会,我发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林海音的文字,特别是女孩子对《城南旧事》中惠安馆的疯子、草丛的小偷、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谢了等故事饶有兴致。我们在读书会中聊的那些话题,诸如,小说像几幅独立的水墨画那样,而文字内部又似乎有一条主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等等,对我后来的教学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书看完后,我又找来吴贻弓先生的电影《城南旧事》看,和女儿一起看,我注意到我的8岁小女儿非常喜欢这本电影,尽管片子很老,节奏很慢,画面退色之后斑斑驳驳。这样做了之后,我感觉到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不简单,写法肯定有秘妙,要不孩子们怎么都喜欢呢?这样,我和《冬阳•童年•骆驼队》越来越拉近了。
二
我坚信:上《冬阳•童年•骆驼队》必须从“言语”上去观照,也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因为: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 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有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那就是话语意图。”
王国维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
而我正是要引领孩子们破解林海音语言密码、文本秘妙的人。2008年10月,我完成了对《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文本细读: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她的怀旧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印在这部书的扉页之中。既然林海音把这篇文字放在序言的位置上,可见,作者本人对这篇文字的喜爱。细细读来,轻轻地咀嚼文字,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立了起来:秃瓢上的白烟、英子学骆驼咀嚼、谈论驼铃的用处、看垂的老长老长的驼绒、在石榴树下问妈妈骆驼的行踪……似乎英子的童年和骆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老北京城下特有的孩童的童年生活渐次映入我们的眼帘。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这篇文字的题目非常抢眼,也就是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些文字之间有两个小圆点,这样表达的用意在哪里?表面上看,很明显,文章是否写三个板块的内容:冬阳—童年—骆驼队。但细读课文,你会发现:林海音把大量的文字全用来描写骆驼(不是骆驼队),冬阳只是在“看驼绒”处用了几个字描写“太阳特别暖和”;在文章结尾的两段文字中,“童年”一词共出现了3次(如果按照林海音原文中内容:“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共5次,就在结尾的两段文字中,这样的频率非常高,值得关注,英子在向我们传递些什么呢?再回到题目上来,这题目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林海音随便点的吗?还是别有用意?和童年有什么关系?冬阳和骆驼队为什么要包围着童年?
——入文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琢磨:“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你去读读,你的关注点在哪个字儿上呢?我会停留在“停”这个字儿上,一个“停”字儿,风景全在其中,后面的叙述全因这一个字,因为“停下来了”,才可以娓娓道来,不慌不忙。四个特写镜头:学骆驼咀嚼—谈驼铃的用处—看垂下的驼绒—问娘骆驼的去处。你看,前三个镜头全是因为“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最后一个镜头,虽然是在炎炎的夏日,骆驼不在眼前,而骆驼仍在心里牵绊着。——再次细读全文,有一处描写在我耳边回荡,那就是“铛、铛、铛”的驼铃声,一共出现了三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对驼铃声最直接的描写三处:铛、铛、铛;清脆;缓缓悦耳。——这驼铃声我似曾熟悉,因为我听过许多关于驼铃声的歌曲,譬如: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小轩《梦驼铃》)再如: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王立平《驼铃》)又如: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
(杨海潮《月牙泉》)……
难道这“驼铃声”仅仅是一种巧合?它会不会是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呢?你想啊,在茫茫的大漠中,没有妻儿的陪伴,没有好友的问候,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清泉绿野……有的只是大漠的茫茫,孤星弦月。就在这样的白天和黑夜,驼铃声正好带去了人们对故园、对亲人的温暖的怀想。曾几何时,那温暖的驼铃声,在远离故园时响起;在别离亲友时响起;在我们长大时对童年的怀想时响起。于是,我相信,“驼铃声”已经化为某种“意象”,闻驼铃声,必怀想童年,必想念故园,必思念亲友。——驼铃声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英子的生命底层,挥之不去。所以在文字中留下了一条明线:驼铃声。那么,文章有无暗线呢?很多人理解这篇文章的暗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条线当然是对的,文字中从头至尾暗含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但我要找的不是这条暗线,我要找的是林海音语言表达上的暗线,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要上好这篇课文,必须破译林海音语言的密码。但英子的文字给我的是那么“散散”的感觉,作为语言表达上的暗线,却始终寻觅不得。
——把目光再次投向那几首关于驼铃声的歌曲,我轻轻地哼唱费玉清的《梦驼铃》、刀郎的《驼铃》、田震的《月牙泉》,我惊喜地发现这三首歌曲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地”,我再读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无独有偶,语言的节奏同样是那样“缓缓地”。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林海音的语言密码就是“缓缓地”。你听: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歌曲靠作曲家对节奏的控制来把握节奏,那么文字靠什么来体现“缓缓地”节奏呢?英子的文字中有哪些“魔法”使得“缓缓地”节奏感流淌出来的呢?我经过细读,发现,英子的手法不外乎这么几种:
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拉长语言的节奏,譬如:“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假如你改一下,“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感觉节奏一样吗?就快多了。
运用ABAC、AA式的叠词,拉长语言的节奏,譬如:上句中的“磨来磨去”,如果改成“磨着”,味道、节奏就不一样了。“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叠词的使用,一呼一应,语言像荡秋千似的,节奏是那么舒服。
此外,无限想象,也使得语言的节奏被放慢了、舒缓了,譬如:与爸爸谈论驼铃用处的那段文字,看垂在肚皮底下的驼绒那段文字,在小英子无限的遐想中,驼铃是赶狼还是增加行路的情趣,驼绒终究有没有被剪掉,英子都没有写下去,但语言的节奏被无限地被拉长了,读者不知不觉早已沉浸其中。
——沿着课文的“驼铃声”和内部“缓缓地”节奏感,两个问题便十分清晰地盘亘在我的脑海里:
“为什么驼铃声总在分离的时候响起?”
“为什么忆及驼铃声的歌曲和文字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地?”
其实,这驼铃声响在英子的耳畔,响在英子的心中、梦中,也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梦中。
三
写法决定教法,读法决定教法,林海音写《冬阳•童年•骆驼队》,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拉长语言的节奏;运用ABAC、AA式的叠词,拉长语言的节奏;无限想象,拉长语言的节奏……通篇文字的节奏是那么“缓缓地”。而我也正是“基于语言”的文本细读倾向,发现了英子语言的密码。在课堂上当然要跟孩子们玩味这种语言表达的妙处,于是在2008年11月,有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锚定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读写并理解“咀嚼、寂寞、情趣、悦耳”等词语,感受课文中的叠词“默默、慢慢、缓缓、软软、磨来磨去、不声不响”所体现出来语言节奏,体会叠词的运用对语言节奏影响的妙处;2.在感情朗读中,让文字的画面立起来,在冬阳底下编织着英子与骆驼的故事:缓缓地学咀嚼、缓缓地谈驼铃、缓缓地看驼绒、缓缓地问行踪,一切都是那么缓缓地;3.感受林海音笔下的童年是缓缓的、默默的、慢慢的,品味作家的心其实是想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驼铃声声入课来
由《梦驼铃》:“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引到“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渐次入课。
驼铃声声入味来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伴随着驼铃声,英子回忆了童年冬阳底下和骆驼的哪些个往事?(学咀嚼、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
2.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傻傻地学骆驼咀嚼;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轻轻地谈驼铃;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愣愣地看驼绒;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连连地问行踪。好像她的童年注定跟骆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所以在文章的结尾,远离故乡的英子动情地写到:“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把感觉聚焦到这段话的节奏上,听,这段文字的节奏带给你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缓缓的)林海音写驼铃声的文字节奏是这样缓缓的,再来看看写驼铃声的那两段歌词,你们听我唱一唱,听,在节奏上有什么感觉?教师现场演唱《梦驼铃》、《驼铃》中的两句歌词。什么感觉?节奏上?(缓缓的)
驼铃声声入言来
“缓缓地”学咀嚼
1.林海音用了什么魔法使得文字呈现出缓缓的节奏感呢?来,静静地默读这句话,细细地体味,把那些魔法词语都捡出来,咀嚼咀嚼。(学生默读)——是呀,“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一口气连用了三个“那样”,读上去感觉怎样?在节奏上?如果就用一个“那样”,你听我读一下,“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感觉节奏一样吗?看来,使得语言节奏缓慢下来,某些词语的重复使用是林海音的魔法之一。
——还咀嚼出了哪些减缓语言节奏的魔法?“磨来磨去”其实是对“交错”的解释,如果从词语的构成上去观察它,它是什么词?(叠词ABAC型)用叠词和不用叠词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听我读读:“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着,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通吗?可以吗?味道一样吗?节奏一样吗?看来,放慢语言节奏的另一魔法是叠词的运用,“磨来磨去”相比“磨着”,味道、节奏完全不一样了。2.(音乐:古筝《琵琶语》响起),伴随着老师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你瞧,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睁开眼,看大屏幕……(课件播放《城南旧事》英子学咀嚼的片段)看到骆驼咀嚼了吗?看到英子学咀嚼了吗?电影的节奏和文字的节奏你觉得吻合吗?(吻合)都是那样缓缓的、悠悠的,来,把自己融进去,来读读这段话。“缓缓地”谈驼铃 1.品味“荡秋千似的”语言。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叠词的使用,一呼一应,语言像荡秋千似的,节奏是那么舒服。
2.品味“富有情趣”的想象语言。把目光聚焦到英子对爸爸说的那番话上,用心揣摩英子的话语中哪些词眼让你觉得节奏是那么缓缓的?(软软……软软……一点点……三天三夜……不声不响)你觉得英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吧哪些词语夸张夸张?来,谁来扮小英子,我就是爸爸,把那些影响语言节奏的词语夸张一下,神秘兮兮地告诉爸爸驼铃的用处。(师生表演读)
3.寂寞长途,拉骆驼的人没有儿女的声声呼唤,有的只是大漠的沉寂孤独,还好耳畔传来了……“铛、铛、铛”的驼铃声,这就是行路的……情趣;
寂寞长途,拉骆驼的人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大漠的沉寂孤独,还好耳畔传来了……“铛、铛、铛”的驼铃声,这就是行路的……情趣; 寂寞长途,拉骆驼的人没有好友的慰藉暖怀,有的只是大漠的沉寂孤独,还好耳畔传来了……“铛、铛、铛”的驼铃声,这就是行路的……情趣。“缓缓地”看驼绒 “缓缓地”问行踪 朗读勾勒,一笔带过。
驼铃声声入梦来 1.最后再回到课一开始那两段歌词和英子的那段话上,看看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驼铃声?(离开家乡、送别战友、远离童年)节奏都是那么缓缓的。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为什么驼铃声总在分离的时候响起?”“为什么忆及驼铃声的歌曲和文字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的?”
2.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林海音的文章中就能找到,从哪里能读出? ——“为什么驼铃声总在分离的时候响起?”
当远方的游子在黄沙漫天的高峰望故乡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驼铃声,他定会是想到了……(学生想象)就让驼铃声……(学生想象)当依依送别亲爱的战友离开故乡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驼铃声,他定会是想到了……(学生想象)就让驼铃声……(学生想象)
当英子在天涯海角遥望北京城南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驼铃声,她定会是想到了……(学生想象)就让驼铃声……(学生想象)
——“为什么忆及驼铃声的歌曲和文字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的?”
3.你听……(音乐:邓伟标《空·无觉》响起)那驼铃声逐渐清晰,“铛、铛、铛”敲打着英子的心,英子渐入梦乡,在梦境中她仿佛听到驼铃声在对她说:“英子呀,英子呀……”驼铃会向英子倾诉些什么呢?写一写。注意,那种缓缓的节奏,展开你的想象,可以重复某些词语的使用,可以用进一些叠词,驼铃也舍不得小英子呀,慢慢地写,默默地想。4.这驼铃声让英子的心渐趋宁静,让英子的梦更加香甜,这驼铃声响在英子的耳畔,响在英子的心中、梦中,也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梦中。
四
带着新鲜出炉的《冬阳•童年•骆驼队》,2008年12月,我跨入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走进“王崧舟工作室”,对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因为2005年5月,我曾经在崧舟先生门下授业半月,当时聆听他的“诗意语文”专题讲座。也就是因为当年那半个来月的授业,使得我跟崧舟先生慢慢走近。后来我陆续推出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木笛》、《姥姥的剪纸》、《月迹》等课,我每每要到先生的学校试讲,而他每次都会静静地听我的课,课后,几个峰回路转地点评便在静静地改变着我的课堂。这几年,我的课,受他的影响很深,就连他自己也说:“绍国的课,在我应该是听得比较多、看得比较细、也是想得比较深的了。”今天,2008年12月10 日,是王崧舟带领我们这批学员细读《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日子,我们驱车来到杭城的“和茶馆”,走进茶馆,崧舟先生点了一味观音王功夫茶,这是他最喜欢的茶,他端坐我前方,手捧《冬阳•童年•骆驼队》读起来,我们都期待着这场头脑的风暴。
第五篇: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摘要]本文界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既完成特定的三维教学任务,又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而“课堂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所获得的“有效学习收藏”,本文重在论述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旨在破译其隐藏的密码。[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有效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的追求分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太少,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较大困难,感到读书辛苦,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很多学生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日趋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目前而言,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乐意学,快乐的学,理应成为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小班化教学的实行,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而物理学科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密码一:科学合理的组建小组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科学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从研究学情入手,深入了解学生个人个性和特长,以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协助学生开展成员角色的分配、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5-6人,每人都有具体分工,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自己的任务,一段时间,角色可以轮换,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确保每次合作学习的质量。
密码二: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好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习惯于表扬正确,呵斥错误。学生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于是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压强”的教学为例,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在评价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合作小组时,主要看小组成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及每个成员参与各自任务的积极性,再看通过合作是否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根据这些方面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和其他成员的配合是否默契,在合作中有无创新的表现等,给予评价。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习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和态度,教师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调整自我,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或说出他的实验方法后,教师说一句“你的设计真有创意”、“你说得很好,试试看”;甚至仅是点点头表示赞同,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要鼓励小组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评价,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鼓励的掌声,极大鼓舞了学生的热情。最佳组员,最佳合作奖。最佳成果奖、最佳方法奖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赛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
密码三:明确的课堂目标,组内、组间成员的明确分工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将合作学习的总目标分配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各个小组的成员间为了完成组内目标,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
案例:某教师上“熔化和凝固”公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冰和蜡的熔化和凝固特点,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前期的组内分工指导,以致学生目标不明确,每个小组在合作时比较混乱,此外,组间也没有进行合适的分工,而实验需要测量的量又比较多,结果一节课的大半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小组完成所有实验,眼看要下课,上课的教师只得让所有学生停止实验,匆忙将结论告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根本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
这节课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遗憾,但如果改变一下方式,会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首先组间进行分工,1-2组做蜡的熔化和凝固,其余的组做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可稍做调整,可以将装有水的小试管放入冰的浓盐水中先做水的凝固,水的凝固做完再做冰的熔化,其次组内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在这个合作中主要有数据记录,温度的观察,状态的观察,时间的记录,数据处理,总结汇报这几个角色。这样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就不会出现前面匆匆收场的尴尬局面。当全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组织、合作下得到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时,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才起了应有的作用。
密码四: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证。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应转变为“指导──参与”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再是一根“蜡烛”,而是一根“火柴”,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案例:某位教师在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公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学生意外的发现物体和凸透镜距离改变时,会成不同性质的像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引导,完成了烛焰在光屏上分别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探究,对于成倒立等大的像,学生的合作学习一时陷入僵局,这时这位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成倒立等大的像的物距必定在前两种情况的之间,课堂上形成了浓厚的积极探索的氛围,小组之间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气氛,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了成功的快乐,感受了合作的愉悦,我们在赞叹这位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及对课堂收发自如的能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密码五: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是有效保障
对物理学科而言,有各种不同的课型,甚至同是新授课,因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果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势必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答案不唯一或问题开放时,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往往会猜想出很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比如重力,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等等,这些猜想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当课堂呈现的问题对学生思维有挑战时,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某位教师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中,出示一个串联电路,两个灯泡和一个电流表串联,当闭合开关时,发现两灯均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请学生判断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是电路发生了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出现了难度,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挑战,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打开真理大门的前奏,该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有的小组提出可能接触不良或是电池没电,有的小组提出灯泡坏了,有的小组提出电流表坏了,还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导线断了。小组内,组组之间共同探讨,每组派出组员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各抒己见,方法纷呈,导线,电流表,电压表都运用到了故障分析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位教师在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上无疑是成功的。
3、当进行的实验出现疑点或跟原有的认知发生碰撞时,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位教师在上“欧姆定律的应用”市级公开课,这节课主要是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前期成功的测量了定植电阻的阻值,并得到了电压和电流的正比图像,接下来测量小灯泡的阻值,学生觉得很奇怪,这不是跟定值电阻一样吗?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发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现实验数据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描绘的电压与电流的图像也不是成正比,学生产生了困惑。这位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找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茅塞顿开。
密码六: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法宝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更需要学生的认同,教学设计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这就需要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地步,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他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案例:在一次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中,几位教师就“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进行赛课,这里截取几个片段加以说明。
片段1:在处理温度计的原理这个环节上,其中一位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组有温度计和热水,每组学生通过合作,将温度计液体泡浸没在热水中看到毛细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上升,当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时,看到毛细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下降,从而通过讨论得出温度计的原理。
片段2:同样是处理温度计的原理这个环节,另一位教师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前布置每组学生利用空墨水瓶,吸管,红墨水做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将简易温度计的墨水瓶浸没在热水中看到吸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上升,当把简易温度计的墨水瓶从热水中拿出时看到吸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下降,从而也得到了温度计的原理。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从学生的反馈中来看,学生更喜欢片段2的教学设计,他们有了更多合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小组合作更为有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物理课堂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是物理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 的,探索如何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如何让课堂更为有效的一种尝试,本人力求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尽微薄之力,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定会开展的有声有色,高效而有序,成为有效物理课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2、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3、李勇《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物理教学探讨 2009,7
4、陈海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中学)2009,10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