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课程中心

时间:2019-05-14 09:0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课程中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课程中心》。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课程中心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年——1949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代史主流和本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外国列强工业的发展,使得外国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让旧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群众采取一系列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从这些斗争和探索中,使中华民族燃烧起新的希望,中华民族进一步醒觉。

认识: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造成了中国日益贫困和落后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与思想观念,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发抗侵略与探索中国的解放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艰巨的。

2.对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

包括太平天国的建立、洋务运动的兴办、维新运动的兴起,但是,又是以全部失败告终。

意义与认识: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洋务运动让传统的“重农”思想受到冲击,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推动中华民族的醒觉,冲击了封建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从上述的例子中,让我们认识到,封建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民主的制度才能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3.辛亥革命

在孙中山领导的多次起义相继失败下,1911年,武昌首先起义,接着各地响应,一举将封建帝制消灭,建立起中华民国,但最终因袁世凯窃国而使革命失败。

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领导,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五四运动是1919年一场以学生为首的爱国主义运动。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中国革命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运动、与国民党合作等一系列革命,最终国共破裂。

意义与认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而国共合作的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吸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经历了这次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吧中国革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形式上有了“统一”。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2土地革命的兴起。1927年先后发起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4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5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残暴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等等

(2)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国民党改变“剿共”政策,实行“全国一致对外”

(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收回台湾及澎湖列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醒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红眼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解的影响。

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醒觉、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7为新中国而奋斗

内容: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都没有成功,从而使全面内战的爆发,最后南京国民政权覆灭。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生运动的高涨、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意义:中国共产党去的胜利,建立了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寻求一种“中庸”的改革之道

——从维新变法的失败看制度的改革

谢子柔 16311158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小至个人,大到国家,没有一个个体是不犯错的。过去正确的一些策略和措施,在世界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许就不再是正确的了。发展的路上需要不断修正路线,即需要不断改革,好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道路适合世界的大势和国家的现实水平。然而改革需要恰当的方式和条件,过于激进的改革有时带来的后果恰恰矫枉过正,反误了发展。近代百年,中国自鸦片战争打开世纪变局之后就在不断改革以谋求发展,其中戊戌变法作为旧中国对于发展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其内容和结果对我们当下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后期支持者锐减?看似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举措又为什么在当时难以真正实行?我们现在仍处在不断改革的阶段,我们又会不会犯一样的错误?读完《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中作者关于这段历史的思考后,我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原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主观上的策略问题,仅仅凭着一腔热血而缺乏对于实际力量的考量。正义需要权力的支持,与其完全撇开当时的所谓“改革对立面”的当权者激进改革,不如借助当权者的力量,寻求折中的策略以防止改革的夭折。这种折中不偏激的改革方式,便符合了古来的中庸之道。

在分析上述观点之前,我需要解释清楚一点,对于改革的成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人和。所谓人和,包含民众的接受能力、改革者的领导力以及改革者和当权者的关系。因为历史是人的历史,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是人的态度。尽管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内外客观不利因素,但如果改革者可以看到这些或明或暗的不利条件,并制定出相关的策略,那么改革依旧是有可能成功的。对比来说,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国内割据四分五裂,国外又有列强欺压,就客观条件而言,他们并不比我们强;可是日本却凭着比我们更强地接受外来思想的能力,更高的国民素质而赢得了明治维新的成功,由此可见,人和对于改革的重要。

柔性的改革着重要处理一点就是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利益关系,维新变法的改革者缺乏对这方面的考虑。我个人认为这是变法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当下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最需要注意到的一点。历史上的改革派往往凭着自己内心的一腔热血而行事,或是如维新变法一般一股力量横冲直撞;或是如太平天国一般纠集无知民众作鸟兽群起而攻。改革派自以为新鲜生命,大多是不屑于和守旧派(既得利益代表者)有什么友好的接触的。这从《中国近代史》中所叙述的‘西太后对变法由开始的支持到后来的反对镇压’可见一斑。足可见在维新变法的短短几十天里,改革派并没有照顾好慈禧的情绪。

然而这种方式必然是难以成事的,在封建中国的末期,由于特殊的社会性质,国家的大部分力量掌握在旧政权的手中。维新派靠的是所谓的“正义”来发动的改革,却不知道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正义”如果缺乏了“权力”的支撑,也是难以施展的。

维新变法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包括了除旧、裁官、裁军、废八股等措施。裁官裁军使得很多的旧派官员、军人丢掉了饭碗,这些人缺乏必须的生存技能,一旦被裁撤,他们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从而激发大范围在权者的不满,增加了反对势力。再说废八股,维新变法的前身是康梁领导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主要力量就是士人等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八股文来进入官场的读书人。废八股的确符合时代的潮流,却不符合人心。康梁的策略错误恰恰在于根本没有认清自己的力量来源,将可以支持自己的推远,将中间的摇摆势力推向反对方。在光绪帝的身上,这种问题在光绪帝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慈禧太后在放权之初明显表现出了不满,但是光绪帝没有照顾到她这种心态,反而态度强硬地与慈禧太后顶撞。慈禧太后从而越发感到自己的权力危机之大,这种危机感间接导致在变法的末期慈禧太后领导着其他的守旧派夺权,导致变法破产。

任何的改革都需要推动它的权力支持,在缺少实权的时候,更要采取相对柔和的方式来推进改革,而不是如维新变法一样,强硬地与之直面对抗。在这里我认为这个因素的重要性甚至胜于中学时期特别强调的经济因素。经济固然有其不相匹配的地方,但是改革的策略如果得当,是可以随着现有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一点点改进的,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维新变法的激进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的,这种激进导致了变法派最终被镇压的同时,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和生活的混乱,更不利于近代化在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看一个历史事件,不能只是强调它对发展的未来道路的意义,更应当关注事件本身对当时人们的影响。维新变法毋庸置疑地促进了历史地发展,但对当时地群众而言,更多地是带来了混乱和不适。这种不适,使先前抱着观望和试探态度的势力集团也会转为千方百计阻挠改革。改革更容易陷入一种困境。

改革必须要有要一定的思想基础,这是最需要结合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领导人自身要在改革发起之前对改革要有全局设计。维新变法在103天内颁布了百余条改革措施,显然是缺乏对改革的系统全面设计的,而且是受到救亡的民族情绪所支配的,这样混乱的变法最后失败似乎也是意料之中了。当然,考虑到当时内忧外患的时局和当时类似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者救亡的迫切,我们对他们有失慎重的举动不能加以苛责,可是促成改革成功的不是情绪,而是思想。康有为在这方面自然有一种值得我们钦佩的实验精神,但是他又太过于理想主义,他将改革的触角伸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只是简单粗暴的把所有的改革的措施一次性交给了民众,但没有考虑到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阻力和民众的接受能力。维新变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改革应该是实效和理想的结合。设想若是维新变法的提倡者们在颁布那些全国性法条之前,先以思想宣传来提倡之,待群众对新思想,新法令有一定了解,真实感受到新法的好处后再。正式推行,兴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改革也需要民众的思想有一定的基础,这基础既包括民众在改革前对改革的接受能力如何;也包括了改革的思想有没有很好的被民众所理解,可信维新变法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当时的民众只经历了着重于器物改革的“洋务运动”,思想的开化程度的确还很低。这里我想将维新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出一点比较来说明维新变法的失败之处。众所周知, 江户幕府时代的日本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样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但是长崎始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商人不断来此进行贸易活动, 促使了“兰学”在日本的传播。特别是到了19 世纪以后, 幕府及各藩已开始派遣官员出洋考察。例如, 福泽谕吉就曾三度游历欧美各国, 归而撰写《西洋事情》、《世界国尽)等书, 广泛介绍了欧美近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 推动了“兰学”向“洋学”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本启蒙思想。(引自田正平《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改革考察》)而我们国家当时由于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西洋文化特别是其中关于制度建设自由思想的传播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不甚发达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无论颁布什么样的政令,民众都难以理解其精髓。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而当一个政令都得不到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理解时,又何谈政令的广泛接受?我们改革的进度快于日本的明知维新,改革的社会思想基础又不如日本社会,我们的维新变法自然难以成事。

“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主张并没有被很好的理解,与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有一定关系。”(选自中国近代史)。可见民众乃至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他改革的短暂拥护都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国的确太缺少一个站出来提出改革措施的人了,一旦有了便来不及弄清其主张的本质重点,就开始支持。然而这样的支持是缺乏根基的,容易在改革受到反对或者是挫折时就倒向反方。维新派在早期本来的支持者就不是很多,在后来改革快速推进的路上由于损害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而又少了不少,变法改革的大厦就摇摇欲坠了。

封建政府长期执行的愚民政策导致普通民众对新事物较小的接受力,而维新派又没有能给出好的宣传或者教育政策来弥补这一点,足可见柔性改革需要结合实际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针对性方案。

百年前的中国在近代化的路上耽误了太多,中国不乏改革,但不是如洋务运动一般畏缩不前就是由于激进而导致了矫枉过正,改革一次次的夭折使国家在近代化的路上踌躇不前,有一句俗谚说的好“不怕慢,就怕站。”我们宁愿要一种缓慢而稳定持续地改革,也不要激进但是却短暂矛盾地改革。这就是所谓地中庸之道。我们不能过分苛责古人有今人地眼光,我们的经验与教训毕竟是在看了前人太多的失败或是成功之后才总结出来的。也许当我们身处当时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也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比起批评旧人,更加有意义的永远是找到其中新人可以借鉴的做法。历史已经过去,今天的我们是否同样站在一个如百年前那样的转折点或者是比百年前更加重要的转折点上,只有我们之后的人对我们的行为作出评判时我们才能清楚。改革在继续,假如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对我们今天做的一切作出评价时,可以说我们没有再犯我们的前人所犯的错误,没有“使后人而复哀后人”,那么前人的历史,才算是有了应有的意义。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在这段曲折而苦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的现实,看到了这个泱泱大国在欧美坚船利炮下无助的景象,还有曾经的统治阶级在面对国家深重灾难是的软弱,但令人欣喜的是,残酷的环境催生伟大的改革,中华民族的很多不好的文化根源在这场大运动中得到反思,中国人民在这次大变革中得到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在这段抗争中得以极大的进步,没有这段艰辛的历史,就没有如今更加现代化的﹑更加开明的中国,只是这场变革的代价是如此高昂,它牺牲了万千大众但终给这个民族留下了永恒的财富。看完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看到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幕又一幕,不禁让人觉得十分心酸,曾经多少次机遇,本可以抓住,却最终不幸擦肩而过,试想,当初乾隆皇帝能够认识到广州十三行这样一个通商口岸对中国的益处,或者当初的清朝执政者能更加清明,当然更希望清朝的那些守旧迂腐的文人能认清世界的形势,或许率先崛起的就不再是日本而是中国,或许中国的近代史就不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可是历史既成事实,我们也只能感慨,只能在历史历史面前去斟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去省视那些曾经领导中国的人。

近代中国面临改革图强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但当时的世界又何尝不是,日本,俄国,土耳其,都在为赶上历史的潮流进行抗争,但于中国不同的事,他们似乎没有遇到如此巨大的阻碍,其中日本俄国更是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浪潮加入了侵略中国的大军,只可惜中国少了一位像彼得大帝一样开明贤能的君主,也没有像日本一样愿意为日本的富强实行君主立宪的天皇,中国的近代化历程遇到了空前的阻碍。中国之所以没能在遭受鸦片战争的屈辱后迅速的走上改革的道路,一方面,实则当时封疆势力太过庞大,另一方面,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越性的思想让中国人碍于向西方人请教,相比之下,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他们天生就有一种忧患意识,有领土需求,这让他们更懂得求变,更懂得向更先进的文明学习,而当时的中国则因为一味保守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期。其实中华文化并非是天生的保守文化,想当年,春秋战国时期那也是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兵家等各派学说都曾盛极一时,只是随着统一大势,中国社会更趋向于儒家学说使中国的文化环境过于单一,并逐渐走向了一种趋于保守不敢改变的方向,当然这方便的君主的统治却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恰恰是春秋战国那样一个时代为中国后来的汉唐之盛奠定了基调,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一样,社会是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文明载体的。

在侵略中国的众多国家中,其实只有日本真正是一直有灭亡中国的野心,现在想想英国在当时的中国所作所为,虽然恶劣,但还算很有信誉,当初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也只是索取了极少的土地,而是要求更多的开放,况且,当中国谋求自强时,英国德国倒也不吝惜技术,没有因为担心中国的强大而极力遏制中国军力发展,而是让中国顺利请到欧美的工程师帮助改进技术,德国也卖给中国先进舰艇,可见他们对中国追求的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和他们不同的是,日本从一开始就对中国怀有极大的领土野心,这个近邻从明朝时期开始就觊觎着能从中国或者中国的属国中占得领土,在实现自己目标还更是得寸进尺,妄想消灭中国。只是甲午海战前的中国似乎没有太多人意识到这个潜藏着的危机,即使有人意识到了也苦于社会一盘散沙的现状而无能为力。甲午海战的确是一场划时代的战役,这场战役确定了远东的霸主,让日本获得了巨额的经费用于扩充军事并逐渐扩大对中国军事优势,并在四十年后挑起了针对中国的总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彻底陷入了变乱的漩涡,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社会饱经动荡之苦,先有保路运动,后有辛亥革命,然后是清帝退位,袁世凯当权,军阀混战,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社会淤积了几百上千年的各种矛盾在这几十年中迎来了总爆发,再加上险恶的外部环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民族的这场变革是世界史上最曲折最复杂的一次变革,先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后有立宪派,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但他们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走出了苦难的深渊,这其中,孙中山总理的执着和坚持最总促成了辛亥革命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他让民族﹑民权﹑民心的思想深入人心,他组织创建的革命军后来带领中国走出了军阀割据的状态„当然还有很多的文人﹑艺术家,他们用文字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更多大众的觉醒,为后来的事业在精神上创立了支柱„而爱国将领们的英勇抵抗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日本)的魔爪,并带领中国走向了统一和和平„他们成绩斐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其中的很多精辟的见解也让人获益良多,他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使我们明白了历史人物他们的苦衷从而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着传奇故事的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好好研读,体会历史人物的过错,以开创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多很多资料,而且更要从中辨明真假。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著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读完了,应该说是走马观花看完了这本书后,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对徐中约先生在当时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之下写出这样一部思想不合主流的通史的勇气很是敬佩。对于历史的认知,人们的观念也要随时代而转变,同时也要改变心态,历史不是一家之言!历史也总是大浪淘沙,留下的总是弥足珍贵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必读教科书,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分析中国的百年近代史角度独特,思维独特却又不走极端,内容可以说是非常丰富。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转变或者说是形成一种真正的历史观,世界观是很有帮助的,让自己获益匪浅。

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以清朝入关为始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略显冗长,但是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更为深刻,更能知道前因后果。对西方冲击的研究必须要先对这个冲击承担者清朝机构制度进行研究。中国是如何被入侵的,如何一步一步衰弱的,如何因外力进逼不得不然的转型变化。最主要的是与世界史从1500年开始可以接轨,以此能有个比较。拥有四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处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动对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源于中国人古往今来所传承的独立之人格,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的限制,外部进不来我们出不去。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教士,探险家等前往中国,打开了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变化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实际统治者在变,制度在变,思想在变,敌人在变等等。

但是读完此书之后最令我感到担忧的是,中国当代的青年学子们该怎么变?

在读徐书中关于80年代的数次学生运动潮流,我的眼睛几乎要湿润了,我为那个年代热血的青年感到振奋和鼓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应有爱国热情、责任感和勇气,而与此对照鲜明的,则是当下年轻学生普遍的冷漠和堕落,是学生素质的问题,能力的问题嘛?还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每到一个时代,如果社会开始腐败,正义无法伸张,那么首先站出来的便是学生。19年是这样,86年是这样,89年也是这样。学生天然地成为社会的清流,平时专注研究,到关键时候则自发反抗社会堕落。他们的每一时刻都为社会的进步做最大的努力,当社会平静有序,他们专注科学、艺术、哲学,提升社会觉悟,发展科研力量;当社会腐败横行,他们就会反对当下的统治,立志要把社会拉进正确的轨道。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不拿俸禄,不是职业革命家,但每时刻都保持对社会的清醒,奉献自己的力量,发出正义的呐喊。

如今,学生普遍堕落了,对政治漠不关心,大学生的心态也日渐浮躁了,这个时代好像就是个浮躁浮华的时代。在大学里,学生团体被严密的学生组织渗透,包括学生会,团支部,以及很多在校团委领导下只会吟风诵月的社团。学校通过入党、奖学金、保研、志愿者名额、免费电影票、大领导大人物来了接待资格、各种有利信息等等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贿赂收买学生干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挤破头想去做干部,当小官,为得是一些切实的利益。学生的理想在上了大学后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没人瞧一眼,学生的干部也只会组织吃饭唱歌旅游,没有人在谈论政治了,没有人在谈论社会的前途和身上的责任了。

拼爹时代拼碎了一代人奋斗的意义和努力的信心。大学生学术不端、道德败坏社会有目共睹,没有人再迷信大学生。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金子招牌了,也只能骗骗你们的父母,你的孩子是个大学生。大学四年之后,多数人沦为啃老族,蚁族,毕业就直接失业,不知道他们的大学四年是怎么过来的?中国的教育居然也允许这样的教育方式存在?鼓吹的素质教育啥时候能见成效?有几人能做到全面发展?

中国的改革之路进入了深水区,作为未来这个时代的领路人的我们该怎样变才能不负历史的使命,让中国崛起......

第五篇: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

读书笔记

——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之读后感

学生序号:59023111123姜超

题记:每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有时代的使命,这种时代的使命是通过他的作品变现出来的。今日有幸,得老师推荐阅读徐大师《中国近代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我静下心好好的欣赏。

徐中约是华裔美国历史学者,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前往美国,师从费正清大师,但却与费大师在观念上大相径庭,以费正清为首的美国汉学界认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源流在西方帝国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国形成冲击,这是一个挑战,对于中国是好的。这是名副其实的西方中心论。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不应以西方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而是从中国内部原因来深入挖掘„„

总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多很多资料,而且更要从中辨明真假。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著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在当时的这个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之下写出这样一部思想不合主流的通史很是不易,需要很大的勇气。然而,历史总是大浪淘沙,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必读教科书,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对于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这本书丰富全面,分析事情客观独特,却又不走极端,很好的补充了课堂的局限性,通过此书可以全面领略中国是如何从康乾盛世转而列强入侵,继而又重新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以清朝入关为始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略显冗长,但是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更为深刻,更能知道前因后果。对西方冲击的研究必须要先对这个冲击承担者清朝机构制度进行研究。中国是如何被入侵的,如何一步一步衰弱的,如何因外力进逼不得不然的转型变化。最主要的是与世界史从1500年开始可以接轨,以此能有个比较。拥有四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处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动对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源于中国人古往今来所传承的独立之人格,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的限制,外部进不来我们出不去。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教士,探险家等前往中国,打开了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变化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实际统治者在变,制度在变,思想在变,敌人在变等等。当时的具有前瞻性的人正在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体面生存下去的道路,以推动中国不断向前。从鸦片战争以前对西方的排斥到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到1898-1912年间的政治改造和革命、再到1917-1923年间的思想革命,最后到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掌权。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的里程碑,构建起概念的框架。与政治变化同时进行的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根本转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自强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和企业开始发展,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这种半殖民主义的特征延续中国近一个世纪,是中国近代经济的显著特征。

总体说来,这部书描述了中华民族近四百年的痛苦挣扎到剥茧而出的过程,讲述了平民大众如何度过那个悲欢离合的时代,表达了一位旅美历史学家以中国人的身份对于中国的深深情愫。

中国现在犹如一只涅盘中翱翔而起的凤凰,转世重生。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酣睡的巨人。让他睡着吧。因为他若是醒来,将会改变世界。”中国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美国是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身,中西的交织,使两国将在未来将极大的制约整个世界。

下载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课程中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课程中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第一章讲述了道光、咸丰年间的外患。全章围绕“剿夷与抚夷”展开,其间不乏作者个人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提起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在这段曲折而苦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的现实,看到了这个泱泱大国......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 摘要:《重说中国近代史》书名中“重说”这两个字有些许颠覆的含义,作者张鸣教授想通过这本书把某些观点表达出来,也许这些观点会带有汹涌地叛逆,但......

    中国近代史第九章读书笔记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读书笔记 章节内容概括: 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推荐资料

    推荐资料费正清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钱穆:《人......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文档 5篇范文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

    中国近代史第十章读书笔记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读书笔记 章节内容概括: 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