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访调对接案例
标题:拆迁诉求酿冲突 “访调对接”化纷争 纠纷类型: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流转纠纷 调解地点:镇江市丹徒区
调解单位:江心洲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员:李德平朱玉萍
一、基本案情:
2017年6月份江心园区管委会根据镇江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规定,对丹徒区江心五墩村(对丹阳取水口为一级保护区域)2组、12组26户居民住户进行拆迁。五墩村村民严某的房屋已拆除,但鱼塘、自留地还在,严某选择了安置房安置与货币化安置,并于2018年1月30 日与镇江市和泰房屋拆迁事务所签订拆迁协议,2018年2月9日房屋拆迁协议补偿款也打入其账户,但其认为其生活还没有保障,要求政府解决其最基本生活保障,对其鱼塘、自留地进行补偿,并以此为由拒绝迁移其9个祖坟。对于其不合理的诉求,江心园区政府给出不予受理的意见,严某因此不停地越级上访,矛盾不断升级恶化。
二、处理过程及结果:
6月18日,江心园区调委会接到园区政府委托后,向信访办的同志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和当事人的诉求后,邀请五墩村调委会的调解员,在江心园区调委会和信访办合署办公的场所接待了情绪激动的严某,在安抚其情绪后再次仔细地听了她的诉求,其再次强调一定要享受低保,要不其他的话不要再谈。信访办的同志指出了其不合理的诉求,并指出这次拆迁涉及到26户村民,如大家都同她一样,工作都无法开展,一席话说的本已平静的严某又发起火来,看着气呼呼的严某,调解员冷静地思考了十几分钟,(冷场的十几分钟里严某反而不知所措了)决定先帮助严某将她的诉求一一列出来:“
1、要求享受低保;
2、要对其鱼塘、自留地进行补偿;
3、对其祖坟进行补偿。严某点头表示同意,调解员对其一一分解:“首先是鱼塘和自留地问题,你于2018年1月30 日与镇江市和泰房屋拆迁事务所签订拆迁协议(这份协议是有法律效应的),各户的鱼塘等附属物由五墩村委会进行评估补偿。而经过我们调查你鱼塘为自行开挖鱼塘,属集体土地,且长期没有进行养殖,一直荒芜致使芦苇丛生,所以不能给予青苗补偿。关于自留地可以考虑适当补偿。其次祖坟迁移问题今天也可以谈谈解决方案。最后是享受低保问题,根据《江苏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镇江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相关法规规定,你育有二个女儿,女儿都有赡养能力,且生活并不困难,不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对于有法规规定的事情,任何人不可能违背法规来解决你的诉求。今天如果你认可我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继续,如不认可,你可以继续上访,但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政府不可能因你多次上访而违规、违法给你解决的。而你年龄大了也不适当长年在外奔波,可以安享晚年了,你看你女儿今天也陪着你来了,你的家也是一个和和睦睦温暖的家庭吧!”听了调解员一席话,严某沉默了,最终默默地点点头。双方就自留地和祖坟的补偿问题开展了仔细的讨论,并最终确定了补偿条款,签订了补偿协议。当严某在协议书上按上手印后,信访办的同志长长嘘了一口气:长达半年的信访事件终于圆满解决了。
三、案例点评:
这是一起访调对接的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农户因集体土地的征收、流转等原因拆迁了自己的房屋,也发生了些因拆迁一夜暴富的事件,因此在拆迁工作过程中,产生些不合理的诉求,当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希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此案给我们的启发是:
1、在此调解过程中,当事人想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调解员耐心讲解相关法律规定,让当事人充分了解到自己诉求的法律依据的不充分,认识到自己诉求的不合法,从而改变或者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2、调解过程中,注重方法把好火候,把握好调解工作的节奏与火候,不急于求成是成功化解该矛盾主要经验。将问题层层分析,一一分解,消除不切实际的诉求,同时与当事人站在一起动脑筋、想办法,促进其合理诉求的达成,从而成功地化解了矛盾。
四、适用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江苏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镇江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
第二篇:XX区“访调对接”工作方案
XX区“访调对接”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信访工作与人民调解在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以下简称“访调对接”)机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访调对接”工作,有利于信访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结合我区实际制定“访调对接”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访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区司法局局长XX为组长,区司法局副局长XX和区委信访局副局长XX为副组长的“访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区司法局和区委信访局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司法局基层股,具体负责“访调对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察、推动和导入案件的分流等工作。
2.设立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
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区司法局和区委信访局领导及人民调解员组成。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设在区委信访局。建立信访事项调解专家库,选定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和律师、公证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民警、信访、司法行政部门人员、专家学者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作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调解人员。乡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开展本级、本单位的“访调对接”工作和承办移交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二、受理范围及程序
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受理信访部门的重大疑难复杂、群体性信访案件和信访积案,并坚持以下工作程序:
1.引导分流。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的信访矛盾纠纷事项,区信访部门应当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信访人释明人民调解的优势,引导信访人选择人民调解化解纠纷。经信访人同意,由工作人员登记后,移交至人民调解组织调解。
2.对接移交。区信访部门移交到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的信访矛盾纠纷事项,需填写“访调对接”移送单。同时,告知信访人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接受调解。承接调解矛盾纠纷事项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对于移交的案件事项,经审查确定受理的,应及时立案并反馈给信访部门和当事人;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及时将相关材料退回信访部门,并以书面形式告知理由。
3.立案受理。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及时指定或由当事人选定一名人民调解员主持调解。按照《人民调解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依法调解信访事项。
4.限时调解。普通矛盾纠纷事项调解案件一般应在15日内完成,疑难复杂的应在30日内完成。调解成功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签名或盖章后,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协议约定。信访人再因同一事项上访的,信访部门不再受理。在规定的时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信访事项调解委员会(工作室)应终止调解并出具调解不成告知书,引导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
5.整理归档。调解结束后,信访矛盾纠纷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应及时将调处结果反馈至信访部门。信访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建立符合“访调对接”工作需要且科学、合理、规范的工作资料台账,做到组卷正确、门类清晰、装订整齐、归档及时。
三、工作制度
1.排查预警制度。要充分发挥信访和人民调解组织体系、信息网络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信访事项尤其是群体性信访事项所引发的矛盾纠纷的联合排查预警工作,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提高解决信访事项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信息通报制度。信访部门与人民调解组织之间要及时互通敏感时期和重大节日期间排查出的群体性事件和重点人员情况;及时互通重大信访事件的办理结果。信访部门要定期将赴京去省越级上访和到各级政府群体性上访的情况通报给人民调解组织,真正做到信息共享。
3.会商会办制度。要根据移交信访矛盾纠纷事项的实际情况,建立访调部门相关领导、联络员之间定期或不定期会商会办制度,共同研究确定信访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4.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信访和调解组织要及时牵头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信访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区直有关单位、各司法所和乡镇(街道)信访办可参照《XX区“访调对接”工作方案》做好本地本部门访调对接工作。
第三篇:浅析“访调对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访调对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访调对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高淳区司法局 张跃勇 赵菲
一、高淳区“访调对接”工作的现状
为进一步发挥信访与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信访与人民调解的对接工作机制,更好地钝化社会矛盾,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2014年,南京市高淳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司法局、信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信访与人民调解工作对接工作机制,区大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区信访局设“访调对接”工作室,负责信访案件中涉及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受理、登记、转办、督办等工作,为加强访调对接工作,区成立“访调对接”工作协调小组,由区司法局、信访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指导区、镇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和信访机构“访调对接”工作。
二、“访调对接”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访调对接是引导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途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一个好的举措,是解决矛盾纠纷新机制。但是,目前访调对接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案件对接数量少,类型单一。据统计,我国信访案件总量逐年上升,从信访案件的内容来看,目前三类问题突出:
1、民生问题,涉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救济、涉法涉诉等;
2、生产领域问题,涉及山林纠纷、劳资纠纷、矿农纠纷等;
3、历史遗留问题,涉及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和政策落实等。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局限性决定了访调对接案件数量较少,类型单一。
二是信访案件成因复杂,调解难度大。一方面,如前所述,信访案件涉及方方面面,成因复杂,部分案件已是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引发上访事件的矛盾纠纷大多已发生激化,群众往往对矛盾纠纷的处理存在抵触情绪,不配合调解,导致调解难度加大。
三是群众对访调工作认识不足,缺乏法律依据。访调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较之“诉调对接”和“检调对接”工作,尚属新生事物,正处于起步阶段。群众对访调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信访机关和相关单位相互不作为,互为推诿,访调工作又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保障,缺乏公信力,造成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被动性。
二、造成“访调对接”工作困境的原因
一是信访制度有缺陷,制约“访调对接”工作的开展。现行信访制度注重程序,流于应付,不能有效地将“访”和“调”衔接起来。基层群众到区一级信访局提出的诉求,一般都是村(居)和乡镇无力解决的疑难杂症。而区信访办的职责是“转交办和督办”信访案件,在具体工作中虽然涉及民事纠纷的部分可介入人民调解,但比例较小。这就造成群众反映的问题还得发往原来的地方等待解决,往复折腾,耽误了化解矛盾的最佳时间,以至于“轻、小、易”事件也拖成了“老、大、难”问题。
二是机关之间欠配合,影响“访调对接”工作的配合。从工作实践来看,访调对接工作多半呈现对接工作室独力支撑、协作单位被动参与薄弱的局面,一般来说,到区信访机构诉求解决的问题,大都属于行政调解范畴,所涉及的往往是土地流转、环境污染、企业改制等政策性较强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办理。但有的承办单位重视不够,特别是遇到复杂疑难“信访件”时,一旦职能范围内不能解决,就应付了事。协办单位则事不关己,缺乏相互沟通,导致信访结案难。相互推脱加重了来访者的抵触情绪,引发矛盾激化,增加化解难度。
三是缺乏法律制度支撑,不利于“访调对接”工作的保障。目前来看,访调对接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我们根据本地区实际下发相关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但大多内容笼统,对于如何开展、具体操作、访调对接过程的具体程序,以及对接机制的组织架构,各部门之间权责问题等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现行法律也没有对人民调解作出强制性规定,只要当事人拒绝,访调对接工作就无法应用于对接机制。从整体上来看,访调对接工作缺乏法律支撑,从而使得“访调对接”机制缺乏公信力。没有群众的充分认可,不利于访调对接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打破访调对接工作瓶颈的办法
一是强化信访职能作用,拓宽调处案件范围。强化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实体化运作,承担访调对接工作的牵头召集、组织协调等职责;建立健全例会制度,坚持领导接访、听证对话制度。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访调对接”工作汇报,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每周确保一名区级领导主持群众接访,根据不同时期排查反映的信访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领导与群众对话交流;强化责任主体,确保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使信访部门实现由“运动型”向“实战型”角色转变。现有访调对接工作重点集中于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家事纠纷、债务纠纷等传统民商事纠纷领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其范围可以再进一步拓宽。如涉及国土、环保、教育办学等性质的行政争议案件、普通商事仲裁案件以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只要当事人有调解意愿和可能,都应在甄别事实的基础上,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努力进行调解,使得信访事项可以快速分流调处,实现各部门职责的回归。由信访部门根据分流调处时限等制度规定,主要负责跟踪指导、督查督办和检查考核,确保和促进基层信访工作的良性健康开展。
二是健全访调工作机制,实现访调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大调解中心网格化作用,利用调解组织现有网络,强化信访问题排查调处机制。努力把排查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变“事后被动处置”为“事前主动预防”。做到“四先四早”,即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预防;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坚持访调对接工作例会制度。对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剖析;对可能引发信访的社会矛盾,早介入、早预防、早解决;对重点信访人员和重点信访事项分析研判,制定处理方案,实现访调信息的互通和共享。落实访调对接工作无缝对接。对来访人员先行登记,并征求来访人意见,对需调解处理的信访事项实行分流或直接受理,重大矛盾纠纷列入信访会办的重大信访事项,由信访部门和调处中心派员督办,对重大的信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进行调处时,信访局应派员参与,以达到信息互通、提前预警的目的。与此同时,双方共同做好违规上访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其思想转化。
三是集中行政合力,强化息访息诉协作。“访调对接”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调动行政力量参与其中,运用其行政职能促进纠纷的圆满解决,因此应将访调对接工作纳入化解社会矛盾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开展。对疑难重大信访事件,可根据工作需求,具体个案具体分析,成立临时息访息诉组,由协作单位派相关负责人参与接访,配合访调对接工作人员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和息诉罢访工作;对综合性信访问题,协调各相关单位参与案件处理,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结方案,为息诉罢访奠定基础;重视解决上访人的民生诉求,加强与工会、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争取相关部门指定专人员负责信访与调解工作对接,承担“访调对接专员”的角色,帮助当事人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切实维护信访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现有立法支持不足,是当前制约访调对接机制建设全面深入发展的一大“瓶颈”。完善人民调解与信访制度的相关立法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撑,是完善访调对接工作,建立多无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信访工作与人民调解有序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国家应尽快制定关于访调对接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访调对接工作作出具体可操作性规定,进一步促进访调对接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彰显以法省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访调工作理念,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四篇:公调对接 调解 案例1
案例1
2010年12月28日,某社区居民曾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拔牙,因牙科医生的疏忽大意,将曾某的牙拔错,导致曾某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纠纷。曾某并采取了过激行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吵大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了警,双方被带到派出所进行调解。
2011年元月5日,派出所启用“公调对接”,将曾某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民事纠纷移交到司法所进行调解,司法所在了解了此次医患纠纷的具体情况后,立即对双方开展工作,首先明确曾某的此次医患纠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应承担全部责任。其次该所又找到曾某,和她详细解释“人身损害赔偿”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要能够理智的提出赔偿要求。看到双方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后,司法所又组织双方坐下来面对面的协商,经过近3个小时的协商,最终卫生服务中心愿意一次性赔偿曾某三万五千元整,曾某也表示同意,司法所立即为双方制定了民事调解协议书,在双方签字盖章后,就立即履行了协议。
事后司法所回访了当事人之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人表示,签完并履行了协议后,曾某再也没有因为此医患纠纷找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
第五篇:诉调对接机制
曹埠镇诉调对接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法院、司法局关于诉调对接工作制度和县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要求,发挥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规范和推进人民法院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对接工作,结合法院职能和本地实际,落实调解优先原则,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诉调对接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建设应遵循党委统一领导原则、调解优先自愿原则、便民利民原则、有效定纷止争原则。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
我镇大调解工作和诉调对接工作一切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
2.坚持调解优先自愿原则;
调解优先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事人 依法选择非诉讼方式调解解决纠纷。
3.坚持便民便利原则;
大调解工作围绕着人民利益展开。为人民服务,就要便民便利。为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渠道。入民法院应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窗口,为人民调解等调解组织就地开展非诉讼调解提供工作便利。
4.坚持有效定纷止原则;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应主动宣传非诉公调解的优势和特点,跟据案件类型、特点,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二、处理程序;
(一)审查材料。受理纠纷时,应当审查以下材料:人民法院《 建议人民调解函》或《 委托人民调解函》、有关纠纷材料的复印件。
(二)填写《 人民调解申请书》 和《 民事纠纷受理登记表》。《人民调解申请书》由人民调解员指导当事人填写;《 民事纠纷受理登记表》 由人民调解组织负责填写。当事人在填写《 人民调解书》 前反悔,拒绝按受调解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函告相关的人民法院。
(三)调解纠纷。一般纠纷,可由一名人民凋解员单独调解,复杂、疑难纠纷,可由两名以上人民调解员共同调解。调解过程中应做好调解笔录,并由人民调解员及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四)调解结案。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对于委托调解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应报当地司法所备案,其中属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或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办理的,应报当地县(市、区)司法局登记备案。经调解来达成协议,应当做好调解记录。调解不成包含下列情形:当事人明确拒绝调解的;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规定期限届满仍不能调解结案的。
按前款规定方式调解结案的民事纠纷,属于经人民法院引导当事人申请调解的,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将调解结果告知相关人民法院;属于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填写《人民调解结案单》,连同相关材料复印件于三日内退回相关的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组织应建立诉前申请、诉讼中委托人民调解案件的档案的档案交接、保管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案件的档案归档工作。
三、工作思路;
1.镇大调解调处中心和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应主动宣传非诉公调解的优势和特点,跟据案件类型、特点,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2.建议入民法院应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窗口,为人民调解等调解组织就地开展非诉讼调解提供工作便利。
3.下列民事纠纷,人民法院一般应当引导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或者委托、邀请人民调解组织、相关社会组织、有特定社会经验的人员进行协助调解:
(1)、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纠纷除外);
(2)相邻关系、共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物权纠纷;
(3)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民间借贷、合伙协议、买卖合同、劳动(劳务)合同、服务合同、租赁合同、借用合同、典当合同供用电(水、气)合同等合同纠纷;
(4)财产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偿、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赔偿、工伤损害赔偿、雇员及义务帮工赔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侵权纠纷;
(5)其他适合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纠纷。
4.人民法院应当建立调解指导员制度,选派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指导员,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5.人民法院应当注重在人民调解员队伍中确定人民陪审员人选,尽可能将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知识和调解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民调解员选聘为人民陪审员;通过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率、邀请协助调解、参与送达或执行等方式,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诉调衔接机制建设工作中的调解作用。
曹埠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
二O一四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