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时间:2019-05-14 09:2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篇: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政治经济学》,版本:第三版,编著者:张维达,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年 2.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编著者:逄锦聚、洪银兴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年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导论 1.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2.考核要求:

把握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经济规律与现实改革开放相结合。第二章

商品 1.知识点: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2.考核要求:

理解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基本原理并能够实际应用;能够用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第三章

货币 1.知识点: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的形式和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的本质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2.考核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了解货币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必然性;能够用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知识点: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2.考核要求:

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掌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明确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掌握成本价格的重要意义;理解参与剩余价值平均化的各项资本的作用;能够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案例的计算;理解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同利润量上升同时存在的原因;掌握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1.知识点:

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2.考核要求:

理解垄断产生的基本动力;掌握垄断的基本特征;能够分析国家垄断的性质和作用;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知识点: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即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与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形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合作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按劳分配和两极分化。2.考核要求:

扎实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解分析中国贫富差距同外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区别;能用基本原理进行事实材料分析评价;掌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势,掌握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区别。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知识点:

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向未来共产主义阶段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考核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理解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客观必然性;理解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实意义;正确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1.知识点:

资源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

2.考核要求:

理解资源的构成及其特点;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不足;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完整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必须选择市场经济之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及其具体内容。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1.知识点:

市场的买方与卖方;市场需求:需要和市场需求及其弹性;市场供给:生产和有效供给及其弹性;资源配置与效率。

价值和价格;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价格调节机制和价格管理政策。

市场竞争及其功能;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市场竞争和风险;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市场体系构成;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市场秩序和规则;市场组织。2.考核要求:

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理解与实用;以提高效率为目标配置资源;公共价格与市场竞争价格在形成上的区别;价格管理;掌握并应用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意义;了解市场体系的结构;把握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知识点:

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产权;产权制度和微观经济运行;产权的可交易性。企业财产制度;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企业的资本筹集和运用。企业资本形态和资本循环;企业资本周转;资本保值增殖和企业再生产。

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企业经营机制;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农户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行为;中国农村集体和农户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居民的收入行为;居民消费、储蓄和投资。2.考核要求:

把握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区分财产与财富、资本与资产、财产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产权与物权等基本概念;掌握股份制经济的作用;理解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全面掌握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系统理论;准确计算企业资本周转的次数;理解农户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 1.知识点: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国经济建设的独立自主和对外开

放。

世界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世界货币和汇率;国际收支和关税。

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开拓两种市场;对外进出口贸易;资本、技术、劳务在国际间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2.考核要求:

掌握国际分工的特点;理解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方法和意义;分析中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科学内涵。了解国际价值和世界市场价格的一般理论;理解汇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汇率变化的积极作用;理解利用两种资源和开拓两种市场的意义。

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1.知识点:

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出结构;社会总供给及影响因素。

社会总需求的内涵;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结构;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加强政府监管。

2.考核要求:

理解社会总产出、社会总需求等基本概念;分析影响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掌握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原因及其条件。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重点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1.知识点: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社会再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财富、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和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方式类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社会主义经济的周期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和基本途径。

2.考核要求:

掌握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的科学含义;理解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划分和价值划分;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和现实情况。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知识点:

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科教兴国战略。

二元经济的涵义;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逐步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新兴工业化。产业划分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外部性;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考核要求:

区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含义;了解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理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科教兴国的主要意义。掌握中国经济二元结构转变的必然性;理解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系科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总课时20周,每周3课时,其中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讲座)为18周,复习考试为2周。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分为:(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份);(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份)。课程的资本主义部份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进规律;本课程的社会主义部份主要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性质、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为近一步学习其它经济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方式:采用老师专业授课与同学们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参考教材:

1、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1版。

2、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3、蔺子荣、吴梦蛟主编《政治经济学新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教学内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2课时)

在阐述课程内容以前,首先应当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形成和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的性质和研究的方法。整个导论分五小节: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着重介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演变的历史。说明古今中外关于“经济”和“经济学”一词的含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产生的简史,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指出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本节重点阐述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指出经济规律及其性质、经济规律体系和种类、经济范畴。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方法论是任何学科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本节重点介绍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种常用的方法:抽象法、分析和综合法、教学和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意义。重点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思想路线、理论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科学基础,也是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政治经济学也是各门经济科学的理论基础。

导论部分的复习思考: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为什么说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4、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商品货币(2课时)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普遍规律是通过商品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本章通过对商品货币的分析,说明在商品货币形式下,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重点在于阐明劳动价值论。本章分五节。

第一节:商品两因素和劳动二重性。重点阐明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之间的关系。指明价值的本质。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重点说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分析这一原理对厂商经营决策的影响,分析复杂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影响。

第三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货币的产生。重点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揭示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说明相对价值形式质和量的规定性与价格决定原理间的关系,指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电子货币形式,结合商品拜物教联系当今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现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货币”“金钱”的正确认识。

第四节:货币职能。通过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的分析,重点介绍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条件下纸币流通规律的变异指出货币流通规律与价格运动规律间的联系,简要说明投资、消费、财政、信贷、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流通量及价格的关系。

第五节: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的性质、内容和作用。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2、什么是商品两因素?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其相互关系如何?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试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其对厂商经营决策的影响?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流通规律蕴含着价格运动的规律?

6、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商品拜物教及货币拜物教?

7、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2课时)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剩余价值的实质和源泉,揭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本章分为四小节。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重点在于说明什么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及其矛盾,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一把钥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首要条件。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重点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揭示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指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节:资本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重点说明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及其推论。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剥削劳动的新形式和新问题。强调指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加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对正确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

第四节: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重点阐明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说明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怎样正确理解加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对正确维护其自身利益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工资和利润(2课时)

本章着重分析资本和雇用劳动关系的现象形态,即劳动力价值转化为工资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问题。通过对工资和利润的分析,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种本质关系为什么和怎样被掩盖起来,剩余价值规律怎样通过工资和利润的机制实现自己的作用。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工资的本质。说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作用和意义。第二节:工资的形式和水平。在阐明工资两大基本形式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当代资本主义名目繁多的工资形式,如泰罗制、福特制、哈尔西奖金制、甘特奖金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等工资形式本质和作用。指出国别工资差异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名义工资和价格及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工资水平与剥削水平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成本价格和利润。重点说明成本价格的含义和作用,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途径,分析利润率和利润量对资本家行为方式的影响。

第四节: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指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统一关系,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及其意义。强调指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工人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本章思考题:

1、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本质和作用,撇开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其工资形式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3、为什么说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工人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第四章:资本积累(2课时)上一章阐述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这一章研究资本本身怎样产生,重点说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着重说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说明资本价值再生产的本质在于剩余价值的转化。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此基础上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重点说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含义及意义,说明资本积累的实质,强调指出: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分析积累率和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影响资本积累规律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具体分析资本构成不变或变动条件下积累对工人就业和工资的影响,说明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是扩大个别资本规模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分析规模经济效益、剩余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对资本积累动因的影响。分析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及其对工人就业和工资水平的调节,指出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在此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重点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分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历史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为什么说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2、个别资本扩大其规模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动因?资本积累的动因与所有制性质有何联系?

4、如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

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2课时)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强调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资本的价值增殖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因此,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研究个别资本再生产的形式和条件,以进一步理解资本价值的增殖运动。本章分二小节: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重点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资本职能形式,突出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相互依存关系,从理论上阐明厂商进行“以需定产”的必要性和决策的基本程序。通过对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分析,指出每种循环形式的特点和片面性,在此基础上强调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对资本概念的丰富。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重点说明资本周转的定义、时间和次数、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分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价值周转方式,分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总生产资本中的权重变化对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分析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厂商加强经营管理的理论指导作用。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为什么说资本循环理论是厂商实行“以需定产”的理论指导?

3、厂商应如何加强经营管理,以加速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4、资本家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方法和目的。

第六章: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利润率平均化(2课时)

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方法,从本章开始具体考察资本主义社会表面呈现出来的种种经济关系,重点分析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间的分配过程。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产业资本的部门内竞争和部门利润率。着重分析部门利润率是如何通过部门内部的竞争而形成的,指出影响部门利润率的五大因素。

第二节:产业资本部门间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重点分析产业间部门利润率差异的成因与后果;指出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指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的条件,是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

第三节:商业资本。主要说明商业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商业资本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产销分工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

第四节:商业利润和商业流通费用。着重说明商业利润的来源与本质,分析商业利润水平与社会资源配置比例的内在联系,指出商业平均利润与商业个别利润间的关系。指出,商业资本参与社会利润的分配表明工人阶级不仅直接受产业资本的剥削,而且受商业资本的剥削。此外,对商业流通费用的发生及其补偿作一简要的分析。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平均利润指标的三个展开公式?

3、为什么说利润的平均化过程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第七章:借贷资本和利息(2课时)

货币信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经济现象。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特点,揭示借贷资本同职能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并说明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借贷资本。重点分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借贷资本的性质、动机以及利息决定和变动的基本规律。指出借贷资本的基本特点,揭示借贷资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二节:借贷利息。重点分析借贷资本所获利息的本质一—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利息的存在使平均利润进一步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说明决定利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分析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变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平均利息率与市场利息率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重点分析资本主义信用的两种基本类型——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产生、特点、作用。分析资本主义银行的性质与功能,揭示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复习思考题:

1、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有何联系和区别?

2、资本主义借贷和性质与动机?

3、借贷利息的本质及利息率变动的一般规律?

4、资本主义银行的性质与主要功能?

5、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有哪些? 第八章:资本主义地租(2课时)

本章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的考察,阐明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特点和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各种地租形式而归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的。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着重说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特点,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

第二节:级差地租。重点分析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的性质、原因及其量的规定性。分析聚集经济效益与级差地租,空间成本、自然条件与级差地租的关系;联系级差地租与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及厂商收入分配间的关系,指出级差地租与公平原则间的联系。同时,揭示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性质原因及其对界定土地出租期限、保护土地资源的影响。

第三节: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重点分析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揭示总地租的量的规定性及其现实意义。分析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指出影响土地价格水平的基本因素,分析土地价格上涨趋势的原因与后果。揭示土地私有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和实现土地国有化困难。

第四节;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及当前的新特点。重点说明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集中趋势。资本主义条件下工、农对立、城乡对立的成因与后果。侧重分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中的新特点和地租问题。

思考复习题: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如何形成的?

2、级差地租的形成及其量的规定性?

3、级差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4、什么是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5、地价上涨趋势的成果与后果?

6、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难以实现土地国有化?

7、战后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持点?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及其周期(2课时)

本章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固有的矛盾。同时,阐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从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简要介绍社会总资本及其产品的构成。指出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双重构成。揭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前提条件;指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矛盾。

第二节: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影响。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多方面的变革。但战后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尤为深刻。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资本积累规模的迅速扩大,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市场的规模及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切无不受到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不仅导致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而且也对国内垄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革命也引起了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了企业多样化经营的格局。当然,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只要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存在,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第三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本节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阐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揭示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重点说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些新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是什么?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3、怎样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4、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再生产的哪些影响?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些什么新特点?

第十章:金融资本和垄断利润(2课时)

本章通过对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分析,揭示垄断统治下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以及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条件下起作用的形式。本章分五小节:

第一节: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重点分析独资企业转化为股份公司的原因和主要方式,揭示股份公司的主要特点,说明股息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分析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说明虚拟资本和证券交易的关系。

第二节:大公司的垄断。着重分析大公司垄断形成的条件、原因与主要方式,介绍与分析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尤其是现代条件下生产、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与后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垄断统治下的中小资本主义企业生存状况。

第三节:金融资本的垄断。着重研究银行垄断的成因和作用,金融资本形成的成因和作用,以及金融寡头产生的成因与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现代条件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财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垄断统治的作用。指出垄断的产生和金融寡头财团垄断的形成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又是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原因。

第四节: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重点阐明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的含义,指出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获取垄断利润的重要途径。指出垄断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需求制约和竞争制约。分析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垄断利润的存在意味着无产阶级或雇佣劳动者受剥削程度的加深。

第五节:垄断和竞争。重点分析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必然性,以及垄断竞争的形式和特点。指出垄断竞争破坏性的存在,客观上要求资产阶级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国家干预。

复习思考题:

1、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2、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垄断形成的条件、原因及主要方式?

4、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具有什么特点?

6、为什么说垄断还能消除竞争?

第十一章:国家资本和国家调节(3课时)

本章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背景,通过对国家资本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调节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现代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的特点和矛盾的表现形式。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的成因及其特点。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所有制及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成。本节的重点在于分析国家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战后国家所有制发展的特点。于此同时,着重分析国家和调节经济的含义及其采取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政策和以产业成长政策和产业调整政策以及企业组织政策为主的供给管理政策及其它调节手段。分析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本节重点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介绍和分析萨缪尔逊的“混合经济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复习思考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3、什么是“需求管理”政策?包含哪些具体手段?

4、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如何正确看待“混合经济论”?

6、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第十二章:资本国际化和国际经济关系(3课时)

本章着重分析资本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国际垄断和战后资本国际化、国际垄断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重点分析资本国际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物质技术条件,战后资本国际化新发展,强调技术输出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指出技术贸易发生、发展的原因和主要形式与特点。

第二节: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分析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因、主要特点和作用,战后经济一体化与多极化的成因、形式、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国际垄断组织之间矛盾的深化。重点分析战后各国跨国公司的矛盾和竞争,具体分析战后国际贸易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战后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分析战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手段和后果。

第四节:垄断资本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瓦解,介绍和分析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及其特点,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政策及其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复习思考题:

1、资本国际化的演变过程及其物质技术条件?

2、技术贸易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主要形式?

3、怎样正确认识国际垄断组织成因、特点和作用?

4、怎样认识国际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5、什么是新殖民主义?战后发展中国家是如何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的?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2课时)

本章的重点在于:在以上十二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资本关系的历史总过程和总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和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历史过渡性和两种不同制度长期并存于世界的客观必然性。本章分二小节:

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着重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决定作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的共性和特性,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和迅速发展的两种趋势,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共存。重点介绍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两种不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共处的必然性,明确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与此同时,又要明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强调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发展的趋势。

复习思考题:

1、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会经历两个历史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

3、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不同制度共处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何在?

4、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论(3课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必然结果。本章主要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补充形式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本章分为四小节: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的阶段性。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分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的后果。阐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基本特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第二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两种形式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复合型”所有制的形成、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分析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及其各自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性质,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及实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主要和方法。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四节:市场经济体制与所有制改革。重点分析所有制关系对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决定作用,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关系,强调指出对现有的国家所有制的改革,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结构完整性,改善市场关系中风险责任和利益关系的对称性,提高市场经济体系动作“透明度”、效率和稳定度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涉及所有制改革的几种不同的思路,改革的目标模式及产权市场与经营权市场的建立、发展作简略的介绍与分析。

思考题:

1、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各有什么特点?主要采取哪些形式?

3、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具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经过哪些阶段?

5、试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所有制改革的关系?

6、为什么要加强现有的国家所有制改革?

7、我国目前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3课时)

本章主要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性质与特征。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中新型的经济关系。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劳动过程的性质、类型和特点,社会主义生产中互惠互利关系,社会主义的协作和联合,以及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重点在于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这两个经济范畴的联系与区别。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进步性,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说明社会主义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第三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社会生产的客观目的,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某种社会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要分析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下,社会生产服从于什么样的客观目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要阐明服从于劳动者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出发点,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总体意义上的生产目的与微观企业目的的联系与区别,说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本质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本质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

2、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中出资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途径来增进自己的物质利益?

4、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5、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机制(3课时)

上一章,分析的重点是从经济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生产,以界定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本章分析的重点则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了解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运行机制和调节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及其实现形式。重点论述和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和几十年来的传统观点,分析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发展情况,论证改革传统的计划与市场的片面观点,分清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四个范畴间的关系,明确计划和市场都是调控经济运行的手段,只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才造成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上的差别。

第二节:计划和市场起作用的形式及其长处和短处。重点讲述计划与市场的基本含义,分析计划调节的两种形式及其优缺点。分析市场调节的长处和短处。进而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能够最有效地满足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规律的要求,能同时利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长处的经济运行机制。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分析经济体制及其选择的一般原则,我国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市场经济的涵义、性质、基本特征和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途径。此外,还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的性质、手段和作用。

思考题:

1、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有哪两种实现形式?

2、怎样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3、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

4、选择经济体制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5、市场经济的涵义、性质、基本特征和功能?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资金运动(3课时)

本章重点在于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它的资金运动。本章分五小节: 第一节:企业的产权制度。重点分析企业产权制度的规定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特征和企业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企业的经营机制。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指挥、控制与协调机制。结合改革实践分析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包括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企业目标与评价机制的矫正,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第三节: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经济责任制。重点分析我国农业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历史、基本性质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思路。

第四节: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重点讲授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本质和构成,提高固定资金使用效果的微观途径和宏观外部条件。分析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指标及加速流动资金使用效果的企业条件和社会条件。

第五节:社会主义企业的成本和赢利。重点说明降低成本,保证赢利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分析企业产品成本指标及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社会主义赢利的本质和形式,分析社会主义赢利率的指标体系及各自的主要功能,企业赢利水平的社会调节与分配方式。

复习思考题:

1、企业产权制度有哪些基本规定性?

2、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特征和企业组织形式?

3、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什么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有哪些长处?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5、为什么要收取固定资产税?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6、降低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7、为什么要对企业赢利水平进行必要的社会调节?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3课时)流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环节。社会主义企业产、供、销,市场消费者获得商品和服务,企业的资金集聚和融通,无不经过流通环节。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流通。重点分析我国商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商品交换关系及其类型。分析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制的基本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分析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改革的主要思路。

第二节:社会主义价格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重点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的商品流通,企业的买卖行为和居民的购买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核心是价格调节。因此,价格是调节微观商品流通的最有效的手段。社会主义价格体制改革的原因与过程。社会主义价格形式机制及采取的主要价格形式和作用。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重点分析我国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研究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与测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与类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控制。

第四节:社会主义的信贷。重点说明社会主义信贷的必要性、形式和作用,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分类及其各自的主要功能。社会主义长期资金市场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社会主义短期资金市场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本质和功能,利息率的形成机制。分析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主要思路。

复习思考题:

1、我国商品流通有哪些形式?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2、我国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有哪些?

3、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类型与对策?

4、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资金市场的基本分类及各自的功能。

6、试析我国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难题和对策。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3课时)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引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原则的性质和内容,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历史必然性,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及不完全性,按劳分配的收入形式及现存问题,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

第二节:分配制度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重点分析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反对平均主义的必要性。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重点分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波浪式的共同富裕。

复习思考题:

1、中国特色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区别在哪里?

2、试析按劳分配的收入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在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的同时为什么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4、为什么说分配制度的设计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5、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再生产(3课时)本章分三小节。

第一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和类型。物质生产部门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部门间的相互关系。生活服务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部门传导与区域特征,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结构平衡和数量平衡。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重点分析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与主要政策工具。我国的宏观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

复习思考题:

1、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2、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3、如何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4、市场失灵的原因的哪些?为什么说政府的介入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运用哪些政策工具来调控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运行状态?

6、什么是产业成长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7、什么是产业调整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3课时)本章分四小节:

第一节:经济国际化与对外经济开放。重点分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形式,对外贸易的利益,外贸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我国外贸体制的演变、问题与改革目标。有关我国进入WTO问题的若干思考。

第三节:社会主义技术贸易与劳动力的国际转移。社会主义技术贸易与劳动力国际转移的性质和意义。技术贸易的内容和形式。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第四节: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资金交流。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对外资金交流的原因及效应,对外资金交流与风险。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作用与发展前景。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

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主要形式?

3、怎样正确认识我国参加WTO问题?

4、技术贸易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哪些?

5、为什么说适度的劳务输出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手段?

6、社会主义对外资金交流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编写者;朱强(副教授)

编写时间:2003年6月

第三篇: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考试考研大纲

题号:980

《政治经济学》

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根据我校教学及该试题涵盖专业的特点,对考试范围做以下要求: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来源及学习方法

2.价值的本质、价值量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机制

3.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4.利润平均化理论、剩余价值分割形式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6.垄断理论、国家资本主义论、7.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理论与模式

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9.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运行

10.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二、参考书目

1.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最新版

2.古书堂,《政治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吴易风,《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82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考试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3.高低由众多因素决定: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

4.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级分化;

③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5.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物→物)

公式:一只绵羊=40kg小麦=2把斧子=2匹布=1g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

7.一般价值形式:40kg小麦=2把斧子=2匹布=1g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一只绵羊

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转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质的飞越。不足:一般等价物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8.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

它的职能:支付手段,购买手段,社会财富的代表。

9.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到期支付-互抵同一货币

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速度)

10.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11.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

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12.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

或下跌。从本质上说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13.资本循环:购买阶段G-W,货币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要素为资本价值增值准备生产阶段W,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

销售阶段W-G

1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两个基本条件: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②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15.资本的周转: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n(周转次数)=u年/u1 ‘‘

16.固定资本: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成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7.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

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8.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第一部类产出实现条件

Ⅱ(c+v+m)=Ⅰ(v+m)+ Ⅱ(v+m)→第二部类产出实现条件

Ⅰ(v+m)=Ⅱc→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Ⅰ(c+v+m)=Ⅰ(c+△c)+ Ⅱ(c+△c)→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Ⅱ(c+v+m)=Ⅰ(v+△v+m/x)+ Ⅱ(v+△v+m/x)→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

条件

Ⅰ(v+△v+m/x)=Ⅱ(c+△c)→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9.货币转化为资本: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价值是不变,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0.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1.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这就是说雇佣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习惯制约。

2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3.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它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24.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25.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6.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物化劳动表示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7.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8.相对剩余价值:指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

法,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2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0.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是劳

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最低工资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31.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按一定劳动时间来支付。实质是劳动力的月、周、日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

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产品数量或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其制定以计时工资为基础。

32.商品价值(W)=c+v+m生产成本(成本价格)k=c+v所以w=k+m。w>k其差额为剩余价值(m),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m=p(利润)所以w=k+p。利

‘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P(利润率)

=m/c(全部付出)

影响P因素:①剩余价值率(正比);②资本有机构成即CIV(反比),CIV越低,同量资本使用的劳动力越多,剩余价值也越多,利润率也越高;③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④不变资本节省状况(正比),不变资本越节省,预付资本越少,同量剩余价值与较少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越高。

3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基本特征:

① 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既是生产资料直接所有者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组织者;

②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部门都存在实力相当的各种不同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

都不能在该生产部门居于垄断地位;

③ 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十分频繁;

④ 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有机的体系;

⑤ 统一的国内和世界市场都已形成;

⑥ 资本积聚与集中程度较低;

⑦ 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调节;

⑧ 市场机制发挥着对经济的全面调节作用;

33.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自然而然的引起垄断。

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某一部门或者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的状况。

34.垄断联合常见的形式:

① 卡特尔:它是一种生产同类产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控制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在产量、销售市场、销售价格方面达成某种协议而形成的垄断组织。

② 辛迪加:生产同类产品的股份企业为高价出售产品低价购买原材料而联合的组织。

比卡特尔稳定,组织在生产上保持独立,采购由辛迪加统一办理。‘

③托拉斯:由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垄断商品生产和销售而

联合起来的,加入后完全失去生产上、商业上、法律上独立性,托拉斯代原有企业成为独立法人企业。

④ 康采恩:结构更为复杂,它以某一个最大的资本家企业集团为核心,由不同经济部

门的许多企业或企业集团所组成。康采恩的领导权掌握在大企业或大银行手中。

35.垄断使竞争更复杂激烈的原因:

①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促使商品经

济继续发展。

②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

位。

③ 社会生产复杂多样。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其典型形式,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有以下类型:a.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b.提供公共产

品的;c.高科技、高风险新兴事业部门中的;d.一般工业部门中的。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的再生产过程。类型:a.国家作为商品劳务采购

者;b.津贴补助;c.社会福利开支。

④ 二战后以宏观调整、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其实质:仍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37.派生存款总量=初始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38.经济全球化:指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加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

39.引起全球化原因:①科技的进步;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

择。

40.经济全球化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

全球化。

4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影响:①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获得好处;②通过贸易获得好

处;③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局面;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③推动对外贸易扩大;④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权益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挑战:①资本流动冲击;②冲击本国市场;③国内政策有效性降低。

42.经济全球化矛盾:

一方面:促进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表现如下:①全球市场加速形成;②跨国公司高度发展;③科技进步使生产力出现新的飞跃;④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强化。

另一方面:产生消极后果。表现如下:①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事发生;②相对落后国家原有体制、政府领导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文化都会受到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治理危机;③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43.资本积累影响因素:①利润率,利润率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多;②预付资本多少(正

比);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⑤在利润一定时,积累率即利润中用于积累部分所占比量高低。

44.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过程是以技术构成为基础的。这种由资本

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基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为资本有机构成。

45.资本积累两后果:①相对人口过剩;②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47.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我国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

②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一定要与生

产力发展水平适应,这就需要多种多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 已是我国实现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48.社会主义公有制: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其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其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云有制形成;集体……;部分劳动群众……

主体地位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49.分配制度理由:

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③ 归根到底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调动积极性。

5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51.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因:①有利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②促进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5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

① 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

② 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结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主义目标。

③ 发展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53.商品市场按商品用途分为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5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要性:

①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

社会化基础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

②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③ 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a.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b.有利于参与国

际竞争与合作;c.推动科技进步。

④ 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55.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① 对外贸易;② 利用外贸;③ 引进技术;④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5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④管理国有资产。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 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② 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

③ 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58.宏观调控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五篇: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2012年南大科院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1.社会生产的环节、相互的关系? 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关系: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位,起主导决定性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主要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

同时分配、交换、消费的反作用表现在(1)、分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2)、随着交换的发展能有力推动生产的发展。(3)、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通过消费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使产品功能得到实现,生产方能继续进行。

2.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关系如何?

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使用价值 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同时又是矛盾的;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

决定条件:(1)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客观);(2)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主观)。

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分配。

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指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商品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待售商品的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品;(3)货币的流通速度。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成反比。

6.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矛盾?如何解决?为什么?

总公式:G—W—G′

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解决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同时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为什么:在流通领域内,无论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流通领域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他们只同自己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的价值。

7.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特殊性?

内容:

一、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以满足生产和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以不断提供新的劳动力;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使劳动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四、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8.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依据及意义?

含义: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用v表示。划分依据: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意义: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如何产生?

含义: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产生是整个社会劳动力提高的结果:

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加强劳动创造更多价值;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技术、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每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所有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0.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形式是什么?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

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条件:空间上并存性;时间上继起性;

1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区别?

一是划分的根据不同。二是划分的目的不同。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特点是“一次预付,分次转移”。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特点是“一次预付,全部转移”。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用v表示。

12.资本集中的概念、意义?

含义: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意义:资本集中能加速资本的积累;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经营规模、范围不断提高和扩张。

1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14.平均利润率是怎么形成的?

部门间竞争导致利润趋于平均化。不同的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即使在剩余价值相通的情况下,投入等量资本所获得的利润也是不相等的。这样以资本的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就在所难免。竞争的结果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各部门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取决于(1)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2)

社会总资产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100%

15.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原因、源泉是什么?

级差地租出现的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级差地租出现条件: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构成的。等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本家获得的收益是不相等的。但农产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只能按照其价值出售。因此,投资条件好的地块资本家因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一个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就为缴纳极差地租提供了条件。

级差地租的源泉: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出现的原因: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其它部门的资本在、不能自由转向农业部门,农业产品中超过平均利润那部分剩余价值截留在农业内部了,农产品按其价值出售,高于生产价格那部分就转为绝对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故土地私有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出现的条件:农业资本构成低于工业资本,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大,剩余价值相同时,等量资本能够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农产品的价值就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俺其价值出售,其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成为绝对地租来源,故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的条件

绝对地租的源泉: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6.垄断的如何形成?垄断的实质?

形成: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1)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2)资本主义信用和制度的发展和股份公司的产生加剧了生产的集中;(3)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促进了生产集中

二、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形成的同时,出现了垄断组织。它是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的联盟,目的在于共

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以便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的实质:

1、经济生活中取得统治阶级地位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

2、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

3、垄断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加深了原有的各种矛盾。

17.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利润。来源: 1.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垄断资本对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3.垄断组织以低卖高卖的方式占有非垄断企业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

4.垄断资本家利用控制的国家机器,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以增加利润。

18.什么是金融资本、什么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逐渐融合起来,出现的新的资本形态

金融寡头:掌握着金融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如何实现:(1)、经济上,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

(2)、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的办法委派自己的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

(3)、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控制报纸、出版、通信、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施加影响,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

下载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试大纲

    201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数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科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为“数学学科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

    考试大纲

    附件: 证券业从业人员一般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中国证券业协会 2014年11月 第一部分 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 目 录 第一章 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

    考试大纲

    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 资格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

    【考试】考试大纲

    市场营销专业-考试一、营销创新考试四个大题(前三题论述题,最后一题为综合分析题,分值较高) PS:若教务处不同意全为大题,则可能加几个小题(名词解释),题型为:五个名词解释,两个论述题目......

    考试大纲

    社区民政工作制度 一、民政办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推动居务......

    考试大纲

    一、文化基础 (一) 考试范围 1、 语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字义;词义、词性、词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语句含义、修......

    考试大纲

    (一)综合文化知识考试主要内容 1 、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知识、互联网知识、生活中的科学常识2 、人文科学:近年主要时事要闻、中国古代名家名诗和名人名言、中外......

    考试大纲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工业制造学院 关于编制课程考试大纲的规范要求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提高考试的效果和体现考试的作用,学院决定,各课程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