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品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效应大纲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如何让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商品包装肩负起无声推销员的现代使命,商品包装设计对消费者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也越来越挑剔,生产厂家和同类商品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尤其是超市的不断扩展,包装设计更应突出商品的信息和价值功能。那么,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的过程中,称心如意地购买货架上的商品呢?追求新产品、欢迎新产品是消费者的普遍心里,不断开发新产品,推陈出新,不仅能够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而且会使企业获得很大收益。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包装已融为产品的一部分,它直接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望,具有强大的促销力;从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心理策略、消费者的心理要求等方面,论述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包装设计在色彩、造型、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正确定位。包装设计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商品,其次是美化商品和传达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对现代消费来讲,后两种功能已经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应用好消费心理将成为商品生产、包装、销售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消费心理 心理策略 商品包装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人们不再只满足温饱的生活,而对商品越来越挑剔。商品的包装直接带给消费者视觉上的冲击,是商品的信息载体,比起其他广告来,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一种商品能立足于市场,取信于消费者,往往与商品包装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商品包装对促进商品销售越来越明显。如何设计适应商业活动和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商品包装,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包装设计者和商品生产者的重视。
一、包装和消费者心理的含义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越来越重视商品的外观,因此,商家应该更加重视商品的包装;所以研究包装和消费者心理的含义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包装的含义
包装是指盛装商品的容器或包扎、打包、装潢等作业过程。包装是商品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是商品进入流通、消费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消费者心理的含义
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是:先接触商品,引起注意;然后经过了解和比较,产生兴趣和偏爱,出现购买欲望;条件成熟,作出购买决定;买回商品,通过使用,形成实际感受,考虑今后是否再次购买。
二、包装的作用
商品包装的最初功能是承载和保护商品,使之避免损坏、散落、溢出或变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它能妥善的保护商品,还能美化商品,有效地展示商品的特性,使其达到实用化、艺术化和个性化的效果;包装是商品的脸谱,它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识别功能
当今市场,同类商品的同质化水平越来越高,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甚至款式也无多大的差异,因此,包装就成为商品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设计精良、富于美感、独具特色的商品包装,会在众多的商品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以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的不同品牌加以辨同时,规范的商品包装要有文字说明和图形,使消费者能详细地了解商品的效用和特点,达到指导消费的目的。
(二)便利功能
一个牢固、结实、适用的商品包装,可以有效地保护商品。安全可靠的包装有利于商品的长期存储,有利于延长商品的使用寿命。开启方便的包装,便于消费者使用。总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合理、便利的商品包装,能使消费者产生安全感和便利感,方便消费者购买、携带、存储和消费。
(三)美化功能
为了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引起注意,现代商品包装越来越注意艺术性,让消费者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就是指外部形象对于人们的心理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包装会给商品披上美丽的色彩,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推动消费者的购买;而制作粗劣、形象欠佳的包装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甚至抑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联想功能
好的商品包装能使消费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的联想,从而加深对商品的好感。商品包装高雅华贵,可以大大的提高商品档次,使消费者受到尊重、自我表现等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五)体现价值的功能
商品价值的高低主要由核心商品决定,一般作为外行或尚不明商品功效的社会大众并不知晓核心商品所具有的价值,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对商品价值的感受往往是从包装开始的。包装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豪华的包装可以体现高档商品的高贵价值。
三、商品包装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对于不同性质的产品来说,包装的作用大小不一。在科学进步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品包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装设计已成为科学、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独特的创意、奇巧的构思以及和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商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活动,在诱导消费、提高商品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们对产品的认识和感受。对此,企业要对商品包装的心里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对少年、儿童心理的影响
少年、儿童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消费,他们认为“产品包装是最重要的因素,更注重对商品的直观印象。儿童在婴幼时期,主要是生理性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便从本能的发展为有自我意识加入的社会的需要。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模仿性消费逐渐被有个性特点的消费所代替。
(二)对青年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青年的自我意识是青年个性发展的最集中的表现之一,青年的独立意向非常强烈,内心丰富,热情奔放,富于幻想。为此,青年人对商品的需求是时尚和新颖,往往是新产品的尝试者,他们不愿落后于时代,追求新时代潮流是他们大部分人的共同心理。
(三)对老年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老年消费者心理稳定程度高,注重实际,较少幻想。购买动机以方便实用为主,在购买过程中,要求商家提供方便、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消费中求方便是老年人生理变化促成消费生活变化的自然走向;大多数老年消费者是理智型的消费者,老年人消费心理受习惯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增加。老年消费者是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买动机与需求,以及决策的心理活动过程,就能随时把握住女性消费市场的新契机乃至整个消费市场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四、基于消费者心理的包装策略
商品包装是商品构成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失之便会降低商品的价值,破坏商品的完美性。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商品包装被冠以“无声推销员”的美称,对企业销售和消费者行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一)尊重习惯的包装策略
尊重消费习惯的商品包装策略以顺从消费者的习惯为出发点,它能方便消费者使用商品,而且消费者能过包装识别商品和记住商品。这主要包括: 配套包装
即适应消费者对商品连带使用或匹配适用的习惯,将相关商品组合起来包装。如少儿文具盒,将相关的学习用具——铅笔、橡皮、小刀、尺等同时装入。再如,新生婴儿系列用品的“宝宝包”、女性的化妆品包等,均属于配套包装,这种包装既方便购买也方便使用。系列包装
即将用途相似、品质相近或者同一品牌的商品,采用同一图案、色彩、形状的包装。这种不同商品的同一包装,能强化人的视觉,同时也可以借用某一商品的知名度来打开其他商品的销路。因此,它能产生容易识别、便于记忆商品的心理效应。常用于食品、护肤品、洗涤用品等包装,如“大宝”牌化妆品系列包装等。
3、分量包装
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和家庭规模大小差异而设计不同容量的包装。如奶粉用大包装,内有小包装,一小包就是一天的食量。这正包装既能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又能给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消费者一个比较精确的数量和价格信息,满足消费者追求方便使用的心理效应。
4、惯用包装
即尊重消费者的传统观念,采用消费者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包装。例如各种酒类的包装大多数采用透明的高颈玻璃瓶等。一般来说,家喻户晓的包装不要轻易改变。
(二)个性需求包装策略
由于消费者年龄、性别、性格、气质等个性差异,就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包装的设计上要突出个性特征,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包装策略。高档包装
对高档优质产品,采用高级的包装材料、设计精美的包装造型和漂亮的包装装潢,给人以产品质优高档的感觉,以利于提高产品的定价。华丽包装
对于贵重的商品,如金银首饰、钻石珠宝、高级服装、古董古玩、精致艺术品等。一般采用富丽堂皇极感高贵的包装,做到使商品的本体价与由包装装潢所显示出来的“身份价格”相匹配,这样的华丽包装,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对贵重商品定价的认可。分装与改装
将产品原来的大包装改变为小包装,或改变原有的包装。分装与改装除了方便销售之外,还可提高原有产品的定
(三)情感性包装策略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都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消费者在长期的购买商品活动中接触各色各样的包装,相应也会产生一种较为定势的情感体验;因此企业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情感心理需求选择和策划商品包装,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达到促销目的。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礼品包装
这是一种用于馈赠他人商品的包装形式,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包装习惯上要求华丽、典雅、体面,赋予一定的情意和社会象征意义。趣味包装
即在包装上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感的包装形式。为了满足人们对趣味、幽默的情感需要,企业在包装上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体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怀旧包装
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返璞归真、怀念过去的商品包装形式。现代商品发展是历史的进化和继承,因此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总有一种怀旧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有名商品更是如此。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这种心态进行怀旧包
(四)错觉包装策略
错觉是人们感觉器官在感知事物中,偏离事物的本来面目产生的一种歪曲形象。企业可将色彩、线条、图形巧妙地组合使消费者产生各种错觉,以满足其某种心理需求。
色彩错觉包装
色彩是商品包装中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生活在缤纷色彩之中会形成各种偏好和禁忌,而且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和联想,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错觉。利用这种现象,科学地选择色彩进行商品包装,有意识地掩饰商品的缺陷或突出商品的特点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形体错觉包装
包装形状用得恰当给消费者造成商品数量多、体积大等错觉。其中图案也会给人以错觉,如两个同样形状的包装盒,一个图案简单、色彩明快,另一个图案复杂、色彩深暗,给人看起来前者显得大,后者显得小。
因此,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是保护功能和艺术美感的融合,是实用性和新颖性的创新结合。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行动。
郑州华信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刘剑.消费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金清.消费心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咏、管益杰.现代广告心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 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大鲁、吴钰.包装设计基础与创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6]郑开翠.商品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渝州大学学报,1995
第二篇: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效应
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效应
摘要: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其次是美化商品和传达相关信息。包装同质化的问题逐渐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相同或者相似的包装制约了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在商品包装中融入文化因素,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产生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能够对商品的流通与销售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包装 消费者 同质化 情感化设计 1 引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包装设计已经收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高使人们从原来仅仅关注商品内涵逐渐转变到对商品包装的外观形态的关注。商品的包装直接带给消费者视觉上的冲击,是商品的信息载体,比起其他广告来,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一种商品能立足于市场,取信于消费者,往往与商品包装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品包装已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则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研究其与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必然。2 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包装的同质化问题
现在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商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谓的商品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质量,外观设计甚至营销手段等方面相互模仿,以致逐渐趋
同的现象。同质化包装设计,是指目前市场上的包装在设计上多遵循20世纪的功能主义设计原则,强调功能至上;外观要求形式符合目的,追求简单直接,无附加饰品;采用标准化制造,强调技术美感。
商品的包装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在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融入商品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并努力在设计中将其表现出来。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发展至今,若能把握其发展趋势,那么其中的意义,将远远超过设计作品本身。2.2 同质化的危害
商品包装的同质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包装设计简单。目前商品包装的设计者大多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市场感觉设计商品包装的外观,结果是大家都用相近的色彩,外形,文字介绍,这样消费者只能知道这一类产品的形象,很难对某一品牌的商品有较深的印象;二是模仿名牌成功包装设计。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必有其独特的形式感,一般的品牌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没有自己企业的思想和灵魂,就很难脱离名牌的影响,产生自己的消费者群体并逐步发展壮大,只有创新才能真正创出品牌,创出市场。3 商品包装中避免同质化的建议
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的行为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采取某种行为的,消费者到商店购
买某种商品是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商品。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突出产品的形象。产品的形象塑造在销售的各个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适应作用,直接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以至消费行为的构成,从而影响到商品销售这一最终目的。
3.1包装设计差异化
现在的顾客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注重其功能是否齐备,尤其重视商品的包装设计能否体现其生活品味,能否迎合时尚潮流。设计的差异化,见识品牌识别并最终为企业赚得利润,是商品包装设计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功能。优秀的形式感是产品在竞争中夺冠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产品的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被整合到品牌认知中。
在心理学上,有两个效应对品牌的强化和弱化起到重要作用。一个是首因效应,即在认知过程中,最初的印象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从品牌延伸的角度,某个品牌极易成为该品牌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消费者趋向于把某种品牌看作是一种特定的商品。另一个是近因效应,即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具有较为深刻的作用。3.2在设计中融入时尚元素
与众多名牌相比,成长中的品牌更容易犯下忽视包装,急功近利的错误,名牌的形成也是靠长期的积累和不断改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时尚,商品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需
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小品牌由于处于创业初期,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整体形象,从另一方面看,反而更有创意的灵活性。使自己的品牌走时尚潮流的路线,吸引消费者的目光。3.3将文化融入包装设计中
消费者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情感化设计的声也越来越高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包装往往更容易贴近大众,迎合人们消费的感性需求。一件产品想要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单纯依靠产品自身德尔优异性是不够的。巧妙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产品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得到一个新的升华,这样的包装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感,具有情感因素,也显示了商品品牌的个性特征,可以对商品的流通,销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 结语
商品的价值在哪里?在消费者心里。设计就必须根据产品和目标消费群的心理需求来做品牌背后的文化概念,即编织一个梦来满足消费者精神生活的需要,来引导和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包装文化中蕴含了价值观,文化内涵是包装设计赖以识别的一个重要方面。编织产品的文化是创造理念、创造一种文化即大众文化的过程。参考文献: [1]李丁.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臧良运.消费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英)麦克尔·卡里瑟斯.我们为什么有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4]李晓霞、刘剑.消费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王咏、管益杰.现代广告心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6]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7]张大鲁、吴钰.包装设计基础与创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8]单凤儒.营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三篇:消费者对商品包装认知程度调查表
消费者对商品包装认知程度调查表
尊敬的先生/女士:
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我们的调查问卷。为了解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包装的重视程度:了解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认识与支持,以及消费者对未来包装的心理期许,特拟如下问卷:
1.您是一位:
口先生口女士
2.您的学历:
口硕士以上口本专科口高中口其他
3.您的月收入:
口5000元以上口3000--5000元口1000--3000元口1000元以下
4.您的年龄:
口25岁以下口26—35岁口36—45岁口46—55岁
5.您对现今商品包装的注意度:
口非常在意口比较注意口不太留意
6.在购物时,您是否会根据商品的包装作决定:
口会口不太会但包装是一个参考口不会
7.您曾经是否有过因为被包装吸引而购买了实际不是很需要的产品:
口有过,经常这样口有过,但是不多口没有,从来不会
8.您认为商品的包装设计应从哪几个方面体现:
口造型结构口色彩口图形口材料
9.您可以接受的包装占产品价值的百分比是多少:
口10% 以内的简单包装口 20% 以内的较为精美的包装口20% 以上的豪华包装
10.您会怎样处理豪华的包装
口留起来用作它用口觉得不实用,直接扔掉口卖给收废品的人
11.作为消费者,您如何看待豪华包装:
口没有实际意义,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价格和质量
口包装做的好,质量也不会差,会考虑购买
12.您认为消费者选择购买豪华包装的主要因素是
口送朋友有派头口包装好产品就好
13.您认为豪华的包装和环保性、经济性之间有何关系?
口豪华的包装,其环保性和经济性一般就差
口包装豪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包装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口包装豪华,并不影响包装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14.您对目前市场上过度包装的态度是:
口坚决抵制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接受,如礼品包装中 口考虑到环保性和经济性,包装应该适当口时代的需要,能体现包装档次
15.在现实当中,当您在超市购物时,面对同种产品不同种类的包装,您会怎样进行选购,其中包装在您选购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6.对于那些富有创意、独具个性的包装,您觉得它更利于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更利于人们的选择和购买?请说明理由。
第四篇:心理效应
学生心理效应引导技巧
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尼(1975年))
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
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
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 巴奴姆)
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巴斯德)
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
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 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
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
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品质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
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
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
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
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有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他人相提并论,证明自己与他人等值,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30、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
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
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
第五篇:各种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投射效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越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与自己婚外恋的情人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又会觉得情人也不过如此,妻子或许还好一些。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刻板印象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的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八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都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22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这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在我们记忆事物的时候有许多表现,比如,为了怕自己忘了某个约定,我们专程把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一些记忆中的现象。考前恶补,“开夜车”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迅速被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
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唯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鲇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增强了自身的活力。在学校管理中如果在教师群体中引进德才兼备、争强好胜的人才鲇鱼,也会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用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马太效应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流言的心理效应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费人胡与曾了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与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苦。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普参是古代有名的贤人,他十分重品德修养,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对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儿子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经不起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走了。后以曾参杀人一词喻流言可畏。
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常常以讹传讹,流传一进。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蓄意编造谣言,一经传播,便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一传十,十传百,若有人从中推波助澜,则会影响更多的人。
西方野心家有句名言叫作“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一切骗子惯用的手法。推而广之,“***功”之类邪教头目就是这样把荒唐绝伦的观念灌输给信徒,让他们顶礼膜拜,为之献身送命的。
精神医学上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妄想传递现象,称为“感应性精神病”。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有影响的成员患精神病产生妄想,可把妄想观念传给周围的正常人,使大家对他歪曲现实的观念信以为真,甚至跟着他一块儿“发疯”。这样的病例在精神科十分常见。有一个家庭主妇,怀疑邻居在她家的饭菜中放毒,以后其丈夫及子女共八口人都先后出现了“中毒”症状,并咬定是邻居放毒而诉诸法律。经查,这位主妇患的是“偏执型精神病”,她的“被毒妄想”感染了全家人。所谓妄想,是有悖常理、不合逻辑的想法,按照常理,家人应能识别,但被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所“传染”,这就是“精神感应”的巨大作用。有些邪教首领把他们的妄想传给信徒,此时大批的信徒可以看见“腾飞的天使”、“圣母的灵光”、“佛祖的法身”„„流言的心理效应之大,不可低估,因此,听天传言,应认真思考,不可轻信,更不能“随大溜”,跟人起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