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我的诵读观

时间:2019-05-14 09: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我的诵读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我的诵读观》。

第一篇: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我的诵读观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我的诵读观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同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有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有意识地注重朗读训练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一堂好课的标准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准、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读出表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不能饱含感情的朗读,或者是结结巴巴、语如断珠;或者是声音细小、不重节奏,乱断词句。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朗读。比如把课题要读得有精、气、神。初读检查词语的朗读中,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对词语的理解和这个词语带给自己的感受。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以及优美词句的魅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同时,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阅读教学应该“读”占鳌头。

二、选择好的学习策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朗读训练

1.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小组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不但可以分角色读,有时还可以做做动作读,带着表情读。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2.善于利用媒体或者课文擦图,通过想象,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围或联系生活经历中去体味文本,让学生能够入情入景的朗读。我在教《荷花》第4自然段时,我问:看着这么美的白荷花,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或者什么句子去形容它,赞美它?如果你就站在荷花池边,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作者“我”站在荷花池边,有了什么联想?如果你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朵荷花,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谁能把这种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动情地朗读起了这个部分,没有做过多的技术指导,读得效果也不错。因为学生入境了。

3.把感悟和朗读,朗读和生情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中几者的结合。达到“以感促读,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实现悟、读、生情的和谐共振。我在教《荷花》第二自然段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中的“冒”字形象化的用法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先让学生把“冒”字换词,看看谁换得多。接着师引导:在这么多的动词中,作者唯独选了这个,看来这个“冒”字极不简单。同学们,你觉得怎么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呢?如果你是荷花,你冒出来想做什么?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到了极点。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老师问:你看,这个冒字写出了这些荷花们怎样的心情呢?等学生充分解读后,把这句话读得有声有色就水到渠成了。

三、注重对朗读的引导和评价

1.对读得不太好、胆小、怯场等这一类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如抽一个学生朗读时候,该学生朗读不太到位,该老师评价说本打算给他的朗读打90分,但要是在某些地方注重一下,将会更好,老师给予鼓励,并给他再次朗读机会。学生则不负众望,朗读比第一次有了明显提高。

2.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引导朗读。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一面五星红旗》时,对于“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一句时,这样进行引导:多么深情的凝望啊!(生读)多么不舍的凝望啊!(生读)这样,在老师饱含感情的的引导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层层加深。

3.用巧妙、贴切的话语引导。我在一次课堂上请一个同学朗读,看见另一个同学在别人朗读的地方做了批注。我顺势表扬说:“看来,动情的朗读激发同学产生了别样的体验,老师看见刚才你在读的时候,某某同学在你读的地方写上了自己的感悟,你高兴吗?”学生自豪地回答:“高兴。”在老师相机的评价中,既给予了肯定,又悄无声息、不露痕迹地让另外的同学习得了学习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4.注重审美性,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如:能把你的快乐通过朗读让大家分享吗?有滋有味的朗读,能让听者和你有共同的感受。“书是读出来的,体会也是读出来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实效,相信琅琅的读书声定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色不少。

第二篇:小学语文老师论文

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老师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一

“以生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命,关爱人的生存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以生为本的课堂就是追求有效且高效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生本化阅读就是一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阅读,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是融合作与探究于一体的阅读,是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方法。而这种方法的习得,必须依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本化理念,在课堂上进行生本化阅读教学。

那么该怎样进行语文生本化阅读教学呢?在实践中,我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

一、生本课堂开始于备课环节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显得至关重要。于永正老师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备学法”。是的,追求生本课堂在教师备课之始就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心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以学生的原有水平、年龄特点为出发点。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它针对的是现实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如果教育忽略了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教育的本质便被可悲地异化了。在备课中,我们应当通过学情分析,去帮助教师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备课环节,我比原有的单纯备教案多了一项对学生预习单的了解。我们班有实行预习单的操作,而我在上课之前必定会去看学生的预习单,预习单包括难写的字词,读懂的地方以及不懂的问题。正如《墨子·大取》中所云:“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对我们的教学就越有利。

二、生本课堂优化了教学效率

追求生本课堂,教师必须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老师需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以亲切的教态,巧妙的方法落实既定的目标,但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可能我们的预设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出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儿童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寻找能调动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有趣味地教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所说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教材《三个儿子》时,在识字学习环节,我事先准备了一桶水,在体会“拎着、沉甸甸、晃荡”三个词语时,我即兴请学生上去做动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其动作和表情,并建议大家选用生字词语把所观察到的情景说一说。/soft/被抽到做动作的孩子兴致勃勃地上台,台下的孩子们兴奋得姿态各异。动作完毕后,我随即问上台的学生:“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说:“刚才我拎着一桶水觉得沉甸甸的。”我又追问:“你走了几步后,又发现了什么?”该学生说:“我发现桶里的水在晃荡,都快流出来了。”之后,我让台下的同学也说一说刚才的所见,要求说一段话,尽量能用上表情。有位学生说:“刚才某某同学提着满满的一桶水,沉甸甸的,他觉得很吃力,脸都(憋)红了。他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桶里的水直晃荡,他好像快要摔倒了呢!”事实告诉我们:关注儿童的兴趣点,效果很好;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确实,那争先恐后的场面既满足了学生追求新奇、好动的兴趣特点,也在玩玩说说中突破了生字词的难点教学,甚至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心智水平

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认识规律和成人的不一样。课堂上,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感动,学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审美情趣、能力和学生有重大差异。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世界,努力在打通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要仔细琢磨学生,换位思考。要想想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沈大安老师指出: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教材《尊严》时,她创设了图片加音乐的情境引领学生感受“逃难”时的凄苦,并且在图片的展示中,让学生去体会“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等重点词语的意境,从中感受哈默的与众不同之处和那可贵的尊严。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的确,给学生一架梯子,他们摘到了最甜的葡萄。我想:这就是教学的精彩,更是生本课堂的成功。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长征》,在引导学生体会“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境界时,教师没有过多的叙述,而是用板画突出了“五岭”的巍峨和“细浪”的渺小,在直观对比中让学生体会红军蔑视困难、披荆斩棘的气魄。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接纳、宽容、有效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布鲁纳在《关于学习的学习:一份会议报告》中指出:“世上不存在惟一的最优化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

如浙教版语文第十册教材《晓出净慈寺》,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费蔚老师在教学导入环节时是这样预设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晓出净慈寺》这首古诗,你们熟悉这首诗吗?有多少同学以前读过?”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简单了解诗人及诗歌大意。之后,费老师又问:“既然这首诗你们都会读、会背了,那咱们这节课还要学什么呢?”顺藤摸瓜,教师随即提醒学生关注本课学习目标,就此来开展教学。课堂上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了有滋有味地诵读古诗,而且感受到了诗歌内蕴深厚的“大”意境。

实录告诉我们: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成功驾驭我们的课堂;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学生的群体有时代的特征,他们对语文的认识、要求、爱好、追求有共同的一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迷信‘本本’,因材施教,道而弗牵,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个性和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这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所创造的美丽。

三、生本课堂致力于学生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晴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课堂上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既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兼顾两头——冒尖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前者能“吃饱”,后者能“吃好”。/sjbwz/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练习,能让后进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让优生优生有更好发展。但这种练习需要家长的配合,如按图编故事之类的练习,就需要家长配合。但家长文化素养的低下,对孩子关注不够,使我们的分层作业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预设分层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时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不同的发展,各得其所,体验成功的喜悦。如课堂中分层作业的设计,预设中根据问题的难易进行指向性的“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个别辅导等等。

记得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画家与牧童》时,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我进行了星级作业分层设计:读读背背描写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或句子。用积累到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搜集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画家的资料。如此种种关注个体,实行弹性处理的举措,正是学生差异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允许落后,鼓励冒尖,实施分层教学,我觉得是生本课堂中应该予以密切关注的问题,因为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而且也产生了良性的循环趋势。我们同时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为了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需要慢慢走,停下脚步等等他们。

(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生本课堂的精神追求。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慈母情深》时,我围绕“慈母情、儿女心”这一明一暗的线索展开教学,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品析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在解读母爱的过程中,我不仅引领学生去关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增强相关的语文意识,而且我还预设了多处精彩得当的语言,通过评价、过渡、小结等渠道,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最后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和诗歌《伟大的母爱》中向天下所有的母亲倾诉了一份“爱”的情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是一份深深的感动和厚厚的财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是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我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们记住和回味的肯定是一幅无限美丽和深沉的画卷。正如王崧舟老师在《细读文本》中告诉我们的那样——要细读文本,倾听文本所发出的细微的声响,要有一种基于“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的文本细读姿态,最后在发现文本的时候发现自己,发展学生!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课堂更是充满智慧挑战的地方。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神奇魔力。面对语文课堂中多面的 “学生”,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以生为本”,给学生腾出时间和空间,为有效阅读教学创造条件。让课堂教学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让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精神享受的,跳跃着灵动旋律的和谐家园!

小学语文老师论文二

“本立而道生。”出自于《论语·学而》。意思是有了根本,方法的问题就容易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们讨论研究最多的是方法与策略问题,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追寻怎么教的同时,我们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本”之何在?它的“道”又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现状扫描:课堂中学生本位的缺失

时下总能听一些语文教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课上起来真没劲,越上越不知道该怎么上了?” “ 现在的学生怎么啦?上起语文课总是昏昏沉沉的,没有一点激情。” “ 课堂上我总共才设计那么几个问题,学生就是不开口发言,教学任务总是不能顺利完成,这课上得真辛苦!” ……诸如此类的感慨,在语文教师中可谓是此起彼伏。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感觉到如今的课堂中学生本体的缺失。很多时候学生是被牵着走,赶着走。他们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部分,诸如粉笔、黑板。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遏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具体还会有以下的表现:

1、漠视语文

长期处在一个思维含量、参与面不大,个性选择机会少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对于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抱着一种冷漠态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能力欠缺

由于参与实践的不多,一些学生已习惯了课堂上看老师唱独角戏,偶尔看看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处在被动状态,他们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发展。口头表达糟糕,写作文痛苦,阅读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一些合作探究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3、人文缺失

在知识本位和师本位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量增加,效率越来越高,但教学的效果却越来越差。在“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积极性”这方面可以说是“无效果”乃至“负效果”!

总之在课堂中学生本位的缺失将导致:学生的思想贫乏、语言贫乏、读写贫乏、兴趣贫乏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本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过分凸显教师主导,淡化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为了方便自己的教,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掌握之内,淡化了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变相的灌输。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个性发展的禁锢。是一种典型的师本教学。

2、过于追求预设“完美”,弱化动态生成。

有时课堂教学预设的过细,过于“完美”,往往会弱化了动态生成,于无形、无意中给学生套上枷锁,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让人有种走教案的感觉。整堂课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因为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3、过于突出知识本位,忽视三维整体。

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习得,不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教师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所以课堂上思不思考、讲不讲对一些学生来说是无所谓的。学生缺乏选择的机会,只能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走着,这同当代青少年学生广泛的兴趣、炽热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发展趋势极不吻合。

反观静思:生本是我们的应有追求

我们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生本理念是我们的应有追求。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依靠学生,设法激发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我们的责任不仅在于设法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具体落实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

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先学后教,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起探究的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好学生做好预习是先学后教的关键。叶老曾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最重要的自主学习。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布置预习时,往往是简单地要求,今天预习第几课。至于具体的预习文中的哪部分内容?预习的具体要求、预习的方法,都不明确。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往往也是应付性地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相应的课堂学习时就不能深入。一位老师在教《自然之道》时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这样的/sjbwz/:

a。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出强烈感情的语句。

c。用简洁的文字,从小海龟的角度(或以小海龟为主角,或以小海龟为第一人称),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故事。不超过250字。

d。课文中向导曾经说过“自然之道”这个词语,联系全文好好想一想,他说的自然之道,和课文标题中的“自然之道”,意思一样吗?

e。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避免被海鸟掠杀?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与疑问。上课的状态不一样了,参与交流的愿望也增强了。

2、“不教而教”,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

不教而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交流思考后得出结论,从而受到感悟。课堂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相信学生。如上《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前提下,让学生讨论:”我该不该把要来的准备买书的钱给妈妈买罐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结合文本的理解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应该。因为妈妈这么瘦,我看了都心疼,作为儿子应该买罐头慰劳一下妈妈。”有的说:“不应该买,因为妈妈后来指责我了。她是知道我要买书才给我钱的。”……这样通过交流辩论,学生对文本进一步学习。其实不管买不买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根据。我只是以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思索中求知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 “ 资源”的主要构成和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看法,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教《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后,我结合后面的口语交际内容:《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守书摊的残疾青年说自己家马需要草,显然他不是在说真话。有人会说,说假话就是撒谎,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有人则认为,生活中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你是怎么认为的?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这种逆向思维讨论和正向思维讨论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辨的密度,启发了自由思维,增长了知识。

生本课堂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学生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使其内在的潜力资源得以开发。学生,作为一个创造性的个体,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

4、课外拓展,让学生在搜集中提升

生本语文不仅可以从课内着手,课外也可以进一步延伸。比如在一年级教学中,为了扩大识字量,课外布置学生到广场上、公园里搜集诗文佳句、公益广告、警示用语等等。同学们可以带着小本子去摘抄,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向游人请教。这样既能欣赏美丽的喷泉,又可以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学生也非常乐意去做。比如在学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让学生去收集我国其它民居的特点,以幻灯片、手抄报的形式汇报交流。依托学生,让他们自主创造、自主活动,从而在搜集中提升。

前景展望:生本课堂 别样精彩

课堂之本在于学生,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的精彩。“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展示。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一个高度,让他们去攀登;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导演的角色,为学生搭好舞台,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示。与学生融为一体,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只要勇于探索,生本课堂一定会绽放绚丽的色彩!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我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的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和教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张国生《“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95年河北中语会论文)。“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的蓬勃之时,但是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文教学应是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活的结构,一个开放的系统。“大”的本质是语文教学对文化、生活的有效容纳,对思想、艺术的有效同构。他的精髓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

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近几年来在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我紧紧抓住作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这一关键,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感悟生活,在这一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美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之火,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点拨”。而激发的关键是开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写作的沉睡状态、朦胧状态、压抑状态中清醒过来,使他们的生命有一次彻底的苏醒。睁大“眼睛”观察、认识、体会所经历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心灵生活,并力求准确地加以表达。写作本质上是多彩的生活和个体认识的双向互动。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写作的内容就应丰富多彩。无论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抨击,对爱的呼唤,对情的体味,或“指点江山”或“激扬文字”,或“登高望远”或“清流赋诗”,都是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自由。只有激赏这种自由,才会使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会促使他们有欢欣的创造,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而现实中,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从内容上限制写什么,不写什么,不是从生活和学生个体生命的互动着眼,而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削足适履,强迫命令,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摧残。实际上写作教学中只有坚持“写作内容无禁区”,学生才会逐步进入写作的自由境界,也只有这种“自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在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就会不断地观察、认识、体悟、表达所经历的一切生活现象。也只有“自由”,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绽放,个性才会逐步健全,人格才可得到塑造。当学生自由地叙述了冬日街头一个外地打工的母亲,在阴寒无助的情况下,拒绝有钱人用两万元买走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学生把吃早餐的钱送给这位母亲时;当学生描写除夕之夜一个上了年纪的车夫的“背影”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人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是我们让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做到的吗?而我们在作文内容上的强制性地画地为牢,一个可怕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拒斥社会生活,而对社会关闭起自己的心灵,并钝滞他们对多彩鲜活的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洞视,不仅如此,他们如果长久的在“蟹壳里做道场”,或者在空想中克隆文章,人格往往在失真中被

用心爱心专心 1

扭曲,心灵往往在造假中被毒化。而大语文作文“写作内容无禁区”的教学观,正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写作能力、文化素养而确立的一种先进的写作观念。

反过来讲,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媒介的多样化,人们交流的多元而迅捷,便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新词汇的大量涌现。语言是生活,是精神。新词汇的大量产生本身就说明社会的开放,精神的多元及文明,而某种语言使用的本身就是对某种社会发展趋向的认同,所以“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主张语言的使用在坚持规范的基础上,只要是社会认同或者是在局部阶层认同的语言,只要使用了别人能懂就可以用,决没有禁忌可言。“语言运用上无禁忌”本身便是对学生接受新事物的一种鼓励,一种写作创新的引导。我十分认同钱理群教授的观点:对青年应持宽容的态度,他们代表着未来。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好恶、懂与不懂而阻止学生的语言使用。据我观察,凡是使用新语汇多的同学,大多是思想活跃、超前、关心新事物的同学。正因为他们对新语言的关注和使用,他们才会有对前沿科技、新鲜事物的感受和捕捉意识。我们不能压抑学生使用“酷”字“靓”字,也不能反对学生用“尖锐”“新人类”“克隆”或“OK”等字,因为它本身也是对社会发展精神发展的现实承载。更不能干涉学生是用赞美、调侃,还是用讽刺、庄重的笔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如其人才是真文,因其性情才能逐渐形成语言风格。它应是“万树梅花各奇艳”、是“曲”、是“欹”、是“疏”、是“密”,各有其内在的依据,我们怎能以我们局限性的眼光而“斫之”、“删之”、“夭之”而摧折它自然舒放和蓬勃的写作生命力呢?而文体的使用本身就应由内容来决定,学生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还是写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只要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清楚了,我们就应给予肯定。我在高

一、高二阶段的作文教学,从来也不限制学生的写作文体,有的同学爱用诗歌来抒情,我支持,我认真拜读,读到精彩处便给以激赏;有的同学爱写散文,我也支持,并依据他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名家作品;有的同学爱写短文,我同样给以鼓励,并依据写短论应具有的必要的学识,向他们推荐有名大师的随笔和现在活跃于文坛上新锐作家的随笔,比如余杰、摩罗、林贤治、祝勇等;有的同学爱写小说,我便和他们交流读小说的体会,共同来探讨名著的人物、语言、结构特色,对他们的作品提出我自己的感受;甚至有的同学写幽默剧,我也给以肯定。我总感到文体是内容的承载,但使用什么文体又是和不同人的精神气质等因素相契合的。而学生在有兴趣使用的过程中,在丰富内容的“装载”中,只要坚持,任何一种形式都会练就语言使用的能力,写作的基本功。仅我任教的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为例,使用新教材的高一第一学期,有的同学就写出了四万多字的小说,有的写了70多首新诗,有的写了80多篇短论,有的同学还写了不少体育评论、小幽默剧等,写作形式的百花齐放,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学生文章连连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刊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内容形式放开的基础上,写作上还必须有总体的要求,那就是“求真、求美”。“求真”是为了激励学生去观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向社会生活做无限的延伸,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无尽的开掘,向阅读领域进行丰富的拓展;“求美”是为了使学生能遵循写作的基本要求、语言运用的基本规范,写作形式的积极创造。比如积极健康,文字通顺,生动形象,言之有序,新颖独特等。通过“求真”而联系生活,联系阅读,通过“求美”而展示个性,形成基本的规范。以上就是我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概况。

用心爱心专心

2这种观念的根本是“自由”——内容表达的自由,语言运用的自由,文章形式的自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倘若“带着镣铐跳舞”,学生就会连路都不会走。因为过多的要求,过多的规范,不仅会瓦解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会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机械、扭曲,最终变成无个性无创造只知迎合的“俗众”。古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提倡“凡学文,初要大胆”,主张学生作文应该放开手脚,手脚放开,能力则来;欧阳修也主张“初欲奔驰”;苏轼说得更清楚,“凡为文,少时须令气象峥嵘”,一切的奇才能手,峥嵘之才都不是靠我们不厌其烦的写作规范教出来的,我们的规范愈多,往往犯的错误愈大,这大概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心知肚明的事情。文章高手哪一个是我们教出来的,用文章规范“套”出来的?当然“无禁区”不是没有任何要求,赶鸭放羊,我们只是在对学生进行自由训练的基础上作些基本的启发、点化罢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各个层面作纵横的开掘罢了。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四篇: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

朱杖子明德小学 宋娜

语言文字是人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是由“国语”和“国文”,演变而来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出了本书叫《我就是数学》,我觉得语文教师时刻都应该是语文教学资源,更应该强化课程意识:我就是语文。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考试的时候包括高考,不要心存侥幸碰到曾经练习过的题,猜题押宝的教学应该成为过去时,关键是有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和母校的情感,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孩子对上学和上课有兴趣,愿意和自己的同伴和老师在一起,在家想来学校,在学校不想回家。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喜爱老师,崇拜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包括坐立走、上厕所、讲卫生、握笔姿势、书写习惯、回答问题、听说读写、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等习惯都需要很好地养成。每一个习惯做到什么地步,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要树立榜样,确立标杆。在习惯培养上不能厚此薄彼,急功近利,所有的习惯对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好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学会从音形意三方面识字,会使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识字越多越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感受汉字形体美,写字要用木质铅笔,能按笔顺横平竖直在田字格中准确占位,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出笔体。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自己说话有礼貌、有次序、能读懂一些儿童读物,要借助拼音大量阅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拼音读物,教材一般都能熟读成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对写话有兴趣,能写简短的日记,随心所欲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是容易出现“差生”的,教学内容开始变多变难。教师要研究如何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理念变成自己的教学行为?单元的训练点一定要找准,加以持之以恒地训练。字词听写训练,一定要用钢笔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采用多种形式——组长听写、教师听写、同桌互写、百词竞赛等。阅读: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首先读好三个标点:句号、问号、叹号;其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三是词语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积累到的描写秋天的词语,然后,指导学生在描写秋天文章中尝试运用。组织学生办好词佳句手抄报等,让学生学会积累并会运用。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语文一定要大气,语文教师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你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语文教学是慢功夫。日记: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不要有太多束缚,嬉笑怒骂,皆是文章,放胆写,写清就好。作文要有评价,先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不能闭门造车。口语交际,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用书面语,说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有一定的表达顺序。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语文教学,是整体提升语文能力的黄金时段。能独立识字,优美书写,形成良好习惯。语文教师重在引导,首先要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它,才会研究它。思考如何将课标转变成教学行为?教师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备好课,上好课,组内交流共享。教师对教学秩序和本班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教师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关爱学生,让再“差”的学生也喜欢教师。词句的训练要到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大气一点,多读课文,读通、读顺,熟读成诵,不要做琐碎的分析。河北有位名校长张丽钧提倡的语文应该做到:多阅读、多背诵、多写作。实际上语文多读、多背、多写是制胜的法宝。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借鉴山东韩兴娥的做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组内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找准单元的训练点。在大量阅读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引导学生做到八个字: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给学生常用的作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审题。日记:写生活中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达、修改。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和束缚学生,而应该多鼓励和评价学生,将写得好的日记在全班朗读,激发写日记的兴趣,鼓励创作。每节语文课都应该是有用的、实效的,做到有检查,有反馈。语文教学时,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灵动的,是有所思考的,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说会道,能读会写。

以上拙见,源于对课标的学习,思于教师的共研,基于自己的实践,浅陋难免,期盼指正!

第五篇: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教学论文(精选18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18篇《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教学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1】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物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该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

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

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主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

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这就自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

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

因此,老师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

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这就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小学生“墙角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中,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江堰市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谢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

这时老师需要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

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时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

老师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

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子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会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睥。

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

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圾优美的语言和词语。

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有达意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

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

如教《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从静态到动态,又从颜色到形体等描写翠鸟的外形,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这样抓住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 扩大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出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

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但是单从课文中学生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老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

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到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

老师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

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

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这就要求老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

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

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设,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

勤能补拙,练能生巧。

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

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

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

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

学习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

篇二: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部分根据历史题材或小说编写的课文,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便是对小说《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章节的改写,这类课文的教学效果往往受限于教师对于历史或历史题材小说理解是否全面而深刻。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讲读的重点只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的讲解上,忽略了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刻画,没能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显得流于文章表面而苍白无力。

语文教参中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掌握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对于这三个目标,表面看较简单,也比较容易达到,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梗概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甚至连我们五年级甚至更低年级的学生也是一样,对于三国里的故事,特别是对三国里诸葛亮的事迹了解得最为全面。但细细品味这一课的目标,就感觉并不能简单处理,试想学生只了解故事情节梗概,而不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对话语境对于人物刻画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感情的把课文读好,也不可能真正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好。

作为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从文章的表面走向文章的背后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大可不必再拘泥于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讲解,虽然是五年级课文,课文也极简单,教参也没有刻意要求体会人物特点,但我认为教师还是要把教材“讲厚”,不妨从人物分析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审视这篇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文章的兴趣,点燃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渴求,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促进作用,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更好的体现。

一、人物背景分析

文中共有四个人物,其中按照主次顺序和文中的分量来说,应该是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

这时的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作为刘备的军师仅仅指挥并取得几次较小规模战斗的胜利,在刘备军中的威信还没有真正确立,又在实力不强的情况下新败于曹操,迫切需要一次大的胜利来确立地位的情况下,劝说刘备联吴抗曹得到应允才来到江东,想借东吴之力与曹操抗衡,为实现三足鼎立打下基础。而诸葛亮清楚的知道周瑜定会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有加害之心,因此,表面亲如一家,私下里早已周全安排,巧妙应对,处处提防。

周瑜是当时东吴主战派中武官中的实力派人物,掌管东吴军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十几岁任都督,心高气盛、桀骜不驯,开始时从心底里瞧不起诸葛亮,但诸葛亮舌战群儒、主张火攻等情况又不得不使其叹服,并想杀之而后快,但迫于孙刘两家结盟,要害诸葛亮必须有两全之策,否则有破坏结盟之嫌。因此,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形成了藏在内心里的鲜明的矛盾斗争,周瑜始终在谋划加害诸葛亮之策。

鲁肃在文中的分量虽不多,但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在东吴的文官中,鲁肃是坚决的极少数的主战派,受到孙权的重用,起着孙刘联合使者的作用。一方面为维护东吴的利益,不得不帮助或胁从周瑜做陷害诸葛亮之事,比如把诸葛亮的行踪、话语传递给周瑜等等,另一方面,又出于联合刘备抗曹的大义出发,暗中为葛亮传递消息,还为诸葛亮提供草船借箭所需,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赤壁之战的成功中,鲁肃之功不可磨灭。而且鲁肃为人也并非只是表面上的诺诺之人,其实此人胸怀广阔,审时度势,对后势的判断相当准确,这也是后来周瑜死后,它能够接替都督一职的原因。

曹操在三国里是一个有着雄材伟略的军事家,却在草船借箭这一故事里表现为生性多疑,不肯冒险,学生初读会感觉他很愚蠢,其实不然,曹操身上具备的`军事才能在三国中只有少数人可以企及,在大雾天不肯出兵,恰恰反映出军事家的品质,这一点从他后来败走华容道几次大笑诸葛亮不会用兵,但都中了埋伏这件事上能够看出来,其对地形、排兵布阵的老道与诸葛亮还有一比。其实,诸葛亮也是非常了解曹操的性格和才能,才敢于冒险,不然遇到个愣头青,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时便被活捉了。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读懂文中的人物,了解人物的背景,有些内容虽文中未提及,但教师要给学生以准确的、全面的信息,不能只从情节和文章表面理解人物,要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性格分析

诸葛亮在三国中的地位异常突出,也被后世奉为智慧的化身。其智慧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渊博,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知晓阴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在来东吴之前,便已经算计好联吴必然成功、必用火攻,哪天大雾、哪天东风、哪天火攻、何时接应自己。因此,在东吴的事态变化中,诸葛亮始终能够处之若泰,从容面对,收放自如。另一方面,他在识人方面有着深厚功力,在此文中,他就巧妙地利用了鲁肃周旋于周瑜之间、利用曹操的心理取得了十万支雕翎,利用草船借箭以及后面的借东风打击了周瑜的气焰,真可谓古代的心理学家。

周瑜在教参中定义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我认为这一定义过于片面。周瑜相对于诸葛亮确实略显被动,每一项计策都被诸葛亮事先察觉,一一化解,周瑜只能见招拆招,始终落后一步。但试想周瑜一定要想方设法除掉诸葛亮,其原因只是因为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吗?我想,作为周瑜年轻好胜,永不服输的性格确实表现的很突出,但仅凭与此,便说其心胸狭窄,这样分析周瑜确实有冤枉之嫌。周瑜曾不止一次对鲁肃讲“诸葛亮不除,早晚为东吴大患”,这说明,周瑜想除掉诸葛亮还是从东吴的将来长远出发的。再者,试问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都督能够指挥好千军万马吗?能够有黄盖、甘宁等大英雄甘心为之效力吗?因此说,周瑜也并非常人所说的心胸狭窄之辈。只是,他认为留下诸葛亮为东吴留下祸患比连刘抗曹更重要罢了。

鲁肃在教参中定义为忠厚守信之人,但我觉得只是这样理解略显片面。我认为,鲁肃相比周瑜,便是一个更加深谋远虑之人了。首先,鲁肃周旋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传递信息并非是被迫之举,相反多是主动为之,表面看是为化解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从他为诸葛亮提供一切借箭之需可以看出,其实是在维护联刘抗曹的大计。是不是鲁肃看不出留下诸葛亮将来会有后患呢?我想并不是这样的,而是鲁肃深知赤壁之后曹操的根基仍然深厚,杀掉诸葛亮后,东吴必然只能独自面对曹操,那时并没有十足把握保全东吴,而留下孙刘联盟,鼎足之势必成,可更好地保护东吴。因此说,鲁肃的角色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的,而并不只是被动的唯唯诺诺之人。

曹操的心理特征在文中没有突出体现,教参里只是定义为谨慎多疑,在不知道敌人虚实,又是大雾天气的时候,谨小慎微,只是让弓箭手逼停敌人不让其靠近。实际上,曹操并非是愚钝之人,二十条战船即便有再多的战鼓能打出百条战船的声势吗?而且要突袭何必擂鼓呢?曹操不可能不想到这点,曹操定然知道是小股敌人在虚张声势,借大雾来探听军情,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眼里。因此,曹操在这件事中并非只是谨慎多疑,应该还有自满持重吧。

因此,我觉得教师解读文章不能停留于表面,也不能唯教参为“真理”,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虽然是五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多角度思考。

三、对话理解分析

记叙文中的对话最能反映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对故事发展过程的描述,而要抓住对话中反映出的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中,通过对话,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周瑜了。

文章第二自然段讲到,周瑜请诸葛亮议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当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时,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这说明这是周瑜早就设计好的计策,在周瑜问诸葛亮用什么兵器最好时,他的心里是忐忑的,担心诸葛亮会不会顺着自己的圈套走下去,结果不出所料,在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时,周瑜应该几乎是脱口而出“先生和我想的一样”,随后又抛出了“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却”的咄咄逼人的计策。当诸葛亮说“当然照办”时,周瑜一定得意的认为诸葛亮已然上当,当诸葛亮提出三日内可以造完时,周瑜应该是既惊讶又蔑视,惊讶诸葛亮竟然会提出用三天完成,蔑视其不懂是计,自取灭亡。当诸葛亮签下军令状时,周瑜定然沾沾自喜计策得逞。在诸葛亮走后,他对鲁肃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显示了他很为自己的计策得意,同时他又让鲁肃去探听虚实,说明其还是为诸葛亮会那么容易上钩而疑惑。后来听鲁肃说诸葛亮不要造箭之物时,心里变得更加疑惑,但仍然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计策万无一失。只有对这些心理变化真正的理解,在文章最后才能体会到周瑜自己原本认为很得意的计策,原来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而怅然若失,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中周瑜长叹时的心情。

读书要读懂人物,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语言表达人物心理变化和人物特点的方法,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人物对比分析

在此篇文中,教师可以创设人物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对于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和人物特点有突出的作用。比如,讨论文中的四个人物,哪一个最聪明,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一定认为诸葛亮最聪明,那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尤其要体会他是在来东吴前就设计好了一切,起码是准备好了一切,而且他借助鲁肃和曹操的特点为己所用,从而体会三国是一部讲究智慧和谋略的书籍,激发学生进一步读书的兴趣。并且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周瑜、鲁肃、曹操有没有聪明之处,各是什么?从而多角度的分析人物的特点,不至于片面的理解和分析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这条路应该是思想之路,因此,教师要先行一步,深入的读懂教材,能够客观、正确、全面的体会教材的人物特点和性格特征,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开阔学生读书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才能少出书呆子,培养出思维活跃、多元发展的学生。

篇三: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实质性改革一直是当今课改的重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跳出传统的语文教语文的模式又是课改的关键。小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强、实践性多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多元化课堂的开展,能够把语文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丰富知识的良好平台。当然,在跳出语文教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二、当前语文教语文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比较低效。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有效的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语文的实际价值,枯燥无味,导致小学语文教学遇到极大的瓶颈。

(一)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随着课改的发展,小学语文在课程设计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这就使得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难以适应,对新课标的教材吃得 不透。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一味的借鉴与形式化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而且,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自身的知识扩展,总以为小学语文很简单,不需要在进行相关教育着作的研读,进而出现教师实质性的教育理念的缺乏。

(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牵引”式的教学法把知识点直白的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感觉枯燥。而且教学上缺失实践交流的活动课,没有实质性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到充足的巩固。诸如教师在对于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中,教师对字母的发音不够准确,在教学中总是用不够标准的字母发单去教学生,而且课堂上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字母发音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

(三)口语、阅读、写作的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小学语文的课程应该非常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只是依据考试的要求,缺失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在阅读上宽泛,没有实质性的阅读价值,而且往往在阅读上出现以“教师阅读为主,学生阅读为辅”的现象;在写作上,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过于应试化,学生在写作上要依据教师的模板和考试的要求去写一些“四平八稳”的.形式化作文,使得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能力丧失。

三、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小学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具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而且其课程也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同时这也是跳出传统语文教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当然,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真正的跳出这种模式,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做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上更加的注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比较的传统,教学理念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课改的要求。加之,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样可以达到考试的要求,使得教师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沿袭了多年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新理念的教育,让教师充分吃透课改的实质内涵,同时做到在制度上约束,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不能形式化,应该加强具体的教学考察,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模式,避免教师“滥竽充数”。

(二)重视教材的主导地位,立足教材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的实际地位,立足好教材进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传输时,不能完全根据实际的考试制度来实施教学。诸如在教材中重视学生课外能力的拓展,而该部分在考试中不作要求,但教师仍然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并且组织有效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查阅。这种重视教材主导地位的方式,可以既做到了立足教材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开拓,而且又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和思维的能力。

(三)在教学上,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教学。我国的小学教育还是以集体的教学形式开展,而且往往人数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展,可以做到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及时发现,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的,来适应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教学需求。诸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男同学的写作能力比较的缺乏,进而可以依据有效的计划,有步骤的加强部分男同学的写作培养,同时教师可以在不占用学生课外活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课外辅导,来加强其写作能力;如果发现部分的女同学的阅读分析能力比较的缺乏,教师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加强阅读锻炼的计划,计划如何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阅读材料的选择。然后,按照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实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诸多领域的学习缺陷,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使得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和具体化。

(四)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的课堂设计与组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以维持教学效果的长久性。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景设置,能够做到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放置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同时,在对情景课程的开展中,增加学生动手训练的环节。例如,在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时,教师根据在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问题创设,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提问和发言的空间,这种做法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待语文上,做到“想学”、“去学”、“乐学”、“好学”。

(五)立足于语文课程,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在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联系实际。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更多的实践课。把对知识的讲解放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课中不知不觉地巩固知识。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写实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时,不能光在课堂上强调写作的要领,如何去感受实际的生活,进而对作为展开组织和写作,而应该把课堂放置到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在实践课程感觉到实际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当融入自然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这些真实的感受都是作为素材的最好来源,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空洞,而是更多地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四、结语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课改的逐渐具体化中,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篇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可使他们有获得美、感受美、体会美、享受美的美好感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从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情感教育的激发来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作用;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作用

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熏陶作用

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审美作用

情感教育可使学生获得美、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情感教育的激发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师饱含激情地创设适当的情感教学,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字词,让学生获得美

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字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

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图,让学生表达美

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美

学生大声地朗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以使学生表达出美,体会到美。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语调,掌握好停顿点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赖感、自信感、合群感和求知感,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美感。

(三)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只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好课本课文后,再引入多篇课本外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知识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应寓于情感之中。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合适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中,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郑永静.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04).

[3]印宏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2(09).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五: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关于小学语文打造有效性课堂的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有所提高?又该如何利用现代教学理论、经验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轻负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动态生成 高效性

一、引言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又确实存在低效问题,其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师生双方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的,从而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这三者是一个有效的整体,是衡量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依据。

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转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为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以生为本”教学观念的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也就主要考虑的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发挥其主动性,教师必须改变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当“观众”的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传授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消化”和积累并进行辨析、归纳和概括。除上课之外,教学过程中还拓宽活动空间,让从小有特别天赋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生活中学习生存,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创造情感、动机和能力。

三、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要求、方向不断产生。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开展呢?

1、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又是知识的有机整合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抛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给学生以亲近感和信任感,学生就喜欢你,就喜欢上你课。教师更要热爱、尊重、宽容学生,要全心全意地和学生交朋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积极思考,敢于大胆质疑,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想学、乐学、有创新地学。

2、给予“思维空间”,尊重个性解读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腾豪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在所提出的五条原则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标准承担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强调“生本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对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行为,加以表扬肯定。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求新精神。

在我们所创设的“和谐”、“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出现“另类”的声音,如“老师我的跟他们都不一样”,“老师我觉得应该是。”等等。这时,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谈论,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生成”,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言”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自身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四、小结

课堂教学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就其总体而言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的。但对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对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还不深刻、透彻,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精心备课放在首位,恰如其分地设置与文本相关的疑问,并通过教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走出疑问。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那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最终形成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有关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创新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观察、猜测、操作、交流、探究,从而产生 “好奇心”、“异想天开”、“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等创新的“火花”。为此,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思想,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发现和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幸福。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点滴体会: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古诗前,我们并没有盲目地要求学生先背诵,而是将解析古诗作为学习的第一步。在学生对古诗有所了解后,让他们自己思考诗中的意境,并将自己通过诗句体会到的内容复述出来,以此让他们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兴味盎然。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不吐不快”。 如在学习课文《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的生字时,我改变了上学期手把手教孩子学习的方法,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分析理解生字。我要求学生认真拼读生字,仔细分析生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把生字的要点说得正确明白。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个 ‘蜒’最容易错,要把它与‘蜻蜓’的‘蜓’区别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也都说正是!王雨说:“‘篇’的读音要注意,不要读成‘扁’的音”,经常写错字的小陈说:“‘折’字不要多一点,那样就变成‘拆’了。”小强说:“今天我把‘驾’当成‘架’了,希望其他同学不要犯我的错。”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并友情提醒其他同学该注意什么。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强调提醒。我想没有什么比学生自己分析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了。另外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创新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二、诱导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广泛质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问。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敢提。特别是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怕被教师指责和同学耻笑。为此,教师应谋求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给学生创设敢于提问的环境。告诉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上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我教《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大作家是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小老师是谁?这时我们班很腼腆的孙萌站起来小声说:“既然是大作家,怎么会有小老师呢”当我侧耳听见让她起来说时,她脸红耳赤,说话结结巴巴,听得出颤抖的声音。我用期望的目光看着他,再对大家说:“刚才孙萌有些紧张,大家想知道她提了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用掌声欢迎他把问题说出来,好吗”接着师生一同鼓掌。在师生的热情鼓励下,孙萌终于把问题清晰地说完。从此,同学们更踊跃地发问了。

巧设问题,扩展思维。质疑问题是创新意识的反应,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扩展学生思维。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我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辩论的方法,围绕着“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为什么放,该不该放?”这样一个问题,让“父亲”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虽然鱼很大,也很难钓到,但我们必须遵守规定。”还有的学生说“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没有关系的。”“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意识。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意识。如果确实能做到课文和课外读物紧密结合,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课外延伸,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展开“五个一”系活动,即: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每学期一个小创意;每年一个小发明,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了《小河与青草》、《北风和小鱼》等这种类型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的。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想像,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受到了各种锻炼,提高了各种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驰骋想像,培养创新意识。

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由表象而产生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学中应创造一切契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如让学生写有关太空中云彩的作文,,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野外,仔细观察云霞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那朵云真像大鹏展翅。” 有的同学说:“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只火凤凰,多漂亮呀!”……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这里教师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提出了:谁想出了比乌鸦更好的喝水办法这一问题?这时就有一个孩子说:“乌鸦衔了那么多小石子,多费劲,如果往瓶子里插上一根吸管,不是能更快的喝到水吗?”学生们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课外、阅读、拓展、大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推荐材料。

1、学生合适的课外书。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推荐时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活动或不良的思想倾向时,我就找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思想教育动员。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参加大队委竞选等等,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2)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3)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结合学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当代君子”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这样的文章,语言和精神的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如:“名家名句”,“唐诗宋词”等,要让学生多读。

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容易产生共鸣,应多选一些含有这些语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鲁迅生平相关的文章。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选择朱自清在我们温州写的《梅雨潭》来读,也可以选择我们当地写景的文章来读。如:《玉苍山》、《碗窑三折瀑》等文章,使学生有一种亲却感,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虽然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2003年第二期

4、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科学2001年第6期。

篇七: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朗读的时间不足;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朗重读轻阅,只读不思。为此可以采用下列对策: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农村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学生读了女学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重读轻阅,只读不思

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量也大了,但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力求课堂亮点的生成。教师常常不遗余力,采用个别读、轻读、对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唯独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学生的读书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游离于文本之外,难以切近语言,治静于文本深处,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摆设,抑或是包装课堂的一种行头。

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且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且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

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话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朗读的态度得到了端正,积极性也会慢慢地提高。

(三)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就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的学生。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当然,朗读要求和朗读评价都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虽然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愿读、乐读、会读,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篇八: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习性效率是效率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习性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以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可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习性效率的关键。在近几年的“效率课堂”研究活动中,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习性效率”方面作了深入地探究,从中获益颇多,浅谈如下:

一、提高习性效率的良好习惯及培养方法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能节省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预习任务主要是认读二类生字,扩充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等,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经过训练完全能独立进行课前预习。然而要想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先在课堂上指导预习的方法

一开始,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很差,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先提出预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他们逐渐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制定表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当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后,可把预习的时间挪到晚上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记作业常会忘东忘西,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用小表格的形式制定出每一课的预习要求,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放在家里,每晚预习时拿出来完成一项打一个对勾,这样还有利于家长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课前预习的质量。

3、巧用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难事,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检查反馈这一环节中,通过评“识字大王”“朗读小明星”或奖星等评价形式使那些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及他人的预习热情,使课前预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二)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处处需要学生认真倾听,但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一般上课十分多钟,一部分同学注意力就会开始转移,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专心听讲、认真倾听是我们应当重点培养的一个习惯。

1、多进行认真倾听的训练

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主要内容;当别人朗读时我就提醒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准备评价;有时在学生倾听之前我还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这样学生会听得更仔细。

2、对走神的同学多采取正面的引导

再怎样严谨的训练也避免不了有上课走神的学生,对待这些开了小差的同学,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如看到有同学走神时可以点他的名字让他回答一个问题,还可以说“同学们看看某同学听课多认真!”小学生都喜欢表扬,一听到老师表扬别人,自己马上也会表现得好起来。

3、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单调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转移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多设计有趣的环节。识字教学中,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我会采用“开火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模仿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我问“火车火车往哪里开?”此时所有同学都会举着手抢着说“往这开,往这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另外,还可以用“找朋友”“登山峰夺红旗”“送字回家”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

(三)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磨磨蹭蹭、拖腔带尾,势必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培养学生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

1、多鼓励胆小的学生

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一叫他起来便会支支吾吾,耽误时间。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回答错了被同学和老师笑话。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鼓励显得很重要,此时教师可以说“不要紧,尽管说,说错了也没关系。”“从你的眼睛里老师看出你已经想好答案了,大胆地说给大家听”等。慢慢地学生有了信心,再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多提醒他说话要干脆响亮,好习惯自然就会养成。

2、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如认读生字、扩词、评价朗读等。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平日教学中做一些统一规定:如让学生拼读词语时,都先拼完每一个字,再直呼一遍词;评价别人时,都先指出优点,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小建议等。

这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字词时都会很整齐很响亮,评价别人时都会很干脆不犹豫,从而给课堂节省出很多时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笔者认为在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的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让学生干脆响亮地说话,自己就不能说话懒洋洋地;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也要认真倾听。总之,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有惜时的观念,思维敏捷,说话干脆,与学生的节奏和谐一致。

2、要多鼓励少批评

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必然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教师要认识到这正常现象,要多谅解多鼓励,使学生坚强地与旧习惯做斗争。

3、要持之以恒

科学证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时间。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所以为了养成好习惯,就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切不可因其它琐事把学生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要随时检查随时督促,时时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你看某某同学听得多仔细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声音真干脆真响亮!”,不断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地听干脆地说。

总之,提高习性效率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付出百倍的耐心、责任心和恒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才会早日养成,习性效率才会在课堂上得到更充分地体现。

篇九: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人文价值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这样,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就是老师们研究实践的重要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倾注仁爱之心,耐心养成“正当行为”,静思中入情入境,能够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倾注仁爱之心

塞斯亚·赛·巴巴曾说过:“你可以通过仁爱学生来教学生学会仁爱。” “仁爱”是重要的人文价值。我们的语文书里,有很多课文都渗透“仁爱”教育。我们可以在传授学习方法之余,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窗前的气球》是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组织教材内容,《窗前的气球》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文章,表现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课文以科利亚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了科利亚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学用气球给科利亚带去问候的故事。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科利亚的同学关心、关怀之情,从而体会到要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教学中,我借助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自学导航”,让学生思考:窗前的气球,是谁送给谁的?为什么要送气球?这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浓浓的友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认识到要为有困难的人送去自己祝福。在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我就引导学生发现科利亚心情的变化。一开始,科利亚独自呆在病房里,觉得“真没意思”,当他看到窗前的气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并高兴地笑了。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原因在于同学们的“问候”和关怀。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运用了静思,学生安静地闭上眼睛,专心地听我朗读课文,再一次走进课文,感受深刻的友情,明白到要学会关心他人,有仁爱之心。

就这样,学习了这一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的课文后,我能感受到学生在关爱他人方面的表现更明显了。看,小年同学即将要呕吐了,小恩马上拿一个小桶给他;小朱流鼻血了,同学们争着送纸巾;小聪忘记带笔盒上学,大家连忙把自己的铅笔和尺子递给他。我越来越欣慰,“仁爱”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让班集体更温馨、更和谐,学生更融洽。

二、耐心养成“正当行为”

“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必须具有辨别力,因为在判断错误行为时必须要用到辨别力……切不可让错误行为去伤害别人。”——塞斯亚·赛·巴巴

“正当行为”是五大人文价值的其中一个,它包括:礼貌、整洁、尊重、责任感、服务、勇气、义务和自我控制。这段时间,我着重帮助学生养成“正当行为”的“自我控制”。

二年级的男孩子活泼好动,课堂上有时很难做到“自我控制”。看,A同学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尺子和铅笔,头也不抬,把自己置身于课外;B同学则神游太空,眼睛没有焦距,尽情地发呆:C同学手舞足蹈,兴奋得很,自得其乐。这些情景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严重影响着学习。我分析,这是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控制。虽然他们都清楚课堂的要求,但控制不了自己,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头“拦路虎”,让他们做到“自我控制”呢?我充分发挥了赏识和批评教育。当他们专心学习时,我就给予大拇指和赏识的眼神,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自我控制”带来的好处。当一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时,我只有不厌其烦,不断督促,并借助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互相提醒。一些可恶分子屡教不改时,只能在课后继续教育,并采用“补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别人玩耍时补回之前的学习。

作为老师,我们要耐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拥有正当行为,让学生渐渐具有辨别力,尽量不出现错误行为,不让错误行为影响自己,更不能因为错误行为去伤害别人。

三、静思中入情入境

静思,是一种让师生在短时间内放松的技巧,也可以用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静思也是一种对自我情绪的调整,通过静思可以让情绪平和。想象静思是很常用的一种静思方式。

《“红领巾”真好》是二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首小诗。两幅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小鸟的快乐、活跃和勤劳。“红领巾”的爱鸟行动点明了“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主题。课后男孩的思考:“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耐人深思。

课堂上,播放一段鸟儿在森林中鸣叫的轻音乐,孩子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我就轻声描述音乐所展示的美妙画面:清晨的森林,雾蒙蒙,可爱的小鸟在林间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太阳出来了,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不停地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多么惹人喜爱的鸟儿呀!多么美好的清晨呀!孩子们用心倾听着鸟儿那美妙动听的声音,感受着舒缓的乐曲,似乎看到了诗歌所描述的情境,看到了快乐、勤劳的小鸟,爱鸟之心油然而起。这样,“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人文价值观念就悄悄地在静思中进入了孩子的心灵。

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功夫,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的进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年版.

[2]杨爱粉.以生为本 努力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J].科学教育,2008,(11),126.

[3]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篇十: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学生 语文教学 创新 鼓励

中央领导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1、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1 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1.2 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2、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2.1 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2 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3.1 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3.2 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篇十一: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育课堂中提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课堂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地方,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师生双方活动的重要形式。那么,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让同学们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上掌握授课知识与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呢?如何让同学们从小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同学们主动、愉快地学习,下面就我的经验简单谈点体会。

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

1.1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为设计的中心,在设计时多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内容可以使课堂设计达到预想的目的以及效果。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这一课程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1.2减少授课过程中对多媒体的应用

也许多媒体对于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多得让老师进行板书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知识点都由老师进行亲自的解答,以老师为榜样,锻炼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3增多授课过程中的评价

其实相比于总结性的评价来说,授课过程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不应该只盯着结果,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同样应该得到肯定,只有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同样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二、在课堂应用及实施“质疑、释疑”教育

2.1教师创设“质疑”的环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2.1.1教材质疑。教学时,可以在审题时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整节课就围绕学生们的疑问展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主动,情绪高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1.2联系实际导疑。部分比较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文或口语交际,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再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或直接引领学生走进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提出问题。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各种问题,在问题中加强对文中的“与书为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2教师给予学生“质疑”的动力。

2.2.1教师要善待疑问,评价提高。对于教学中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应当立即给予肯定,及时表扬,并共同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问的学生提高能力,也对其他学生指明了质疑的方向,树立了范例。

2.2.2引导疑问,评价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点拨”,如“可不可以换成这么问?”也可以追问一个问题,让这些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提问方法的理解,以便为后来的提问打好基础。

2.3教会学生“释疑”的技巧

2.3.1发现契机,辩论释疑。学生在质疑中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自由思考,组织语言,讨论交流,从而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疑问,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3.2引导点拨,对话释疑。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天生就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给释放出来。以对话的形式既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在释疑中更自由地思考,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更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三、创新开展作文教育

3.1命题注重展现真情实感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怎样的作文才可以称得上优秀,还要明白怎样才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所以,考虑到小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在小学语文的写作训练当中,教师应该重视作文命题,能够让学生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展现在题目上。

3.2开展作文鉴赏教学

在日常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内涵,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感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技巧,掌握这样的写作方式,然后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应用,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3开展作文精心批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忽视作文修改这一块。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批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教师要注重作文批改,同时帮助学生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对于学生写作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专门进行讲解,开展各种专项训练,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注重作文讲评,让作文放飞学生心灵舞台,才是作文批改的关键之处。

四、结束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小学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方式的基础,小学教育的有效进行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至观重要的。为了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将自身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语文作为一门科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活”是新课程教学的根基,要让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脱引而出,关键是在“活”字上下功夫,这样,新课程才能有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灵感上的启发,从而为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带来更多的帮助。

篇十二: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价值观除了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正确引导之外,生活的浸润也起着非常大作用。如何把语文教育和生活浸润结合起来,我的感悟是:要把生活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要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从而达到牵手生活融进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化;牵手;生活;融进生活

一、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语文教育脱离生活的抽象性,使语文教育还原到其生活母体中去,恢复其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使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达生活的意愿和洞悉生活的信息,使听、说、读、写成为满足生活需要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

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要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人手。生活是语文的根。语文学习的兴趣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的兴趣。因此,必须立足于生活,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去主动自觉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内驱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出知识化的牢笼,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三、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涵盖的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育内容必须向生活扩散。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专长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有专长,并要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在学生对自身专长的展示和表现中,往往会使学生获取许多语文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别具一格,视角独特,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来自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发现的。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语文教育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的欲望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通过这类社会参与和语文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会获得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其背后所蕴涵的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在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语文的乐趣,体悟语文的魅力,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在环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要实现从“书本”向“生活”的归真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必须实现从“书本”向“生活”的归真,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中感受“生活”。语文教学面向“书本世”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达到精神的沟通与默契,激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往往觉得“书本”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作品中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状态,并注意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和谈论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对生活原生态的认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矛盾。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学生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是一个很现实和很真实的时代命题。生活是教育的根,在教育学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谈教育与生活。离开教育谈生活或者离开生活谈教育,那都叫割裂。特别是离开生活谈教育,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与生活牵手并最终融进生活。让他们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把教育和生活合成为有机和系统的一体。

篇十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实用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必须了解和遵循小学生阅读心理;激发和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引导和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优化小学生阅读习惯。

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读书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以完善与发展。因此,笔者以为,必须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笔者多年来开展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工作经历、成效及个人感悟等,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试做如下探析。

一、语文阅读的意义及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意义在于:不学会阅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阅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被学生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必须要结合大量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阅读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提高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提高阅读者在阅读中所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一切均有赖于实施科学的阅读指导。

二、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一)了解和遵循小学生阅读心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 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 7 岁到12 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 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知,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阅读教学和开展阅读指导。

(二)激发和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

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与精神素质,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激发他的阅读兴趣,驱动阅读学习。但这还是一种短期的、易受影响的阅读动机。教师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三)引导和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地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提供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当然,要选择合适的书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对于他们年龄和学习都适合的,同时也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书来读。古话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在选择课外阅读物的同时,也要衡量一下,对自己有没有益处,是不是自己当下最需要的。现今出版物多的数不胜数,稍有不慎,就会选择错误。所以在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他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能盲目的阅读。

第二,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开展诗歌朗诵,辩论赛,交流会等,让学生能亲临活动中,参与到活动中,如知识竞赛这样的活动就能完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参与的同学肯定是在课下做足了准备的,观看的同学也能从中获益。如在美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校方经常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书籍,这样可以带着崇拜的心理去阅读,从心里就产生了这种兴趣。另外,还可以以黑板报的形式把一些课外小常识记上,每天都要更新,要让不同的学生对其修改、编辑,学生们会以好奇的心理去看、去记、去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四)培养和优化小学生阅读习惯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因此,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阅读从培养朗读习惯开始。绝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都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诵读的好习惯。无论是读课文,还是读课外书都自觉地使用普通话,这样有利于将来的交流。朗读应做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要字字入目,句句过心。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

第二、注重默读习惯的逐步养成。生活中人们阅读的常见形式是默读,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过去所说的“一边读一边想”,主要指的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少小如天成,习惯成自然”。在美国的一些中小学校里, 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 分钟的时间,在教室里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笔记,也不做分数纪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第三、养成“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不仅仅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勤俭的作风,一种美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的体现。就阅读习惯而言,这里的“喜爱”包括收集到、购买到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包括使用好、保管好图书。这里的“爱护”包括给图书包书皮,阅读时小心翻阅,将损害的图书装订好、整理好,不丢失图书,不在图书上乱涂乱画等。尊重作者、编者的劳动。阅读是个反复的过程,有些课文、有些图书要读好多遍。读过的图书还可作为一种资料保存以供今后查阅;有些图书还可以作为一种收藏或种纪念。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让我们通过阅读,畅游书海;让我们的语文阅读闪动灵光,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李夕建. 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大舞台,2009(4)

[2]陈淑贞. 关注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福建论坛,2007(3)

[3]卢凤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企业家天地,2007(6)

篇十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000字

一路欢歌一路笑,新课改已经走过第六个年头,小学语文教学的前途何在?

看看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追求让学生做“主人”,就抛开文本,无休止地辩论、争论,结果越扯越远;有时候,我们也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交流、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放着最好的课本资源不用,还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时候,我们也会过于迷信多媒体教学,把课前备课的精力主要用在课件的制作上,妄想用富于变幻的声像吸引学生,然而,这样的课堂留给了学生短暂的感官刺激之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反而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真。

小学语文教学须倡简,语文课堂须找回本真。然而,语文课堂应该怎样倡简?

我认为,语文课首先应该有简明的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所谓课程目标,是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的,我们做教师的,要给予学生什么?那无非就是要使学生学到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写作、口语交际、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每一堂课后,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节课,我都为学生做了什么?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了切实提高?就拿写字来说,有的老师认为那是低年级老师的事儿,我是中高年级老师,我便只管教授阅读的`方法就足够了……看看我们的学生写的字,结构失调,笔顺颠倒,是谁造成的?那恐怕要问我们语文老师自己了。近期参加了一次教学观摩会,这次观摩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个授课教师都是伏在黑板前,认真、工整地书写课题,给学生以示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写好笔画较多的字,这样的景象也经常出现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是给孩子的未来打基础的,对孩子基本功的培养,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绝不能放松,我们在追求课堂生动精彩的同时,这简明的课程目标不能忘记。勿因善小而不为,凡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利的小事,我们应该经常做,认真做。

再说课时目标,我们的一节语文课只有四十分钟,你设计的目标越多,平均分配给每个目标的时间就会越少,水过地皮湿的效果自然不会太好,与其囫囵吞枣,不如细嚼慢咽。那么,课时目标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儿?那就是落实好一个“读”字。

其次,语文课应该有简单的过程和简便的手段,那就是以读为主,读中导悟,读中见悟。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语言的学习,小学生有他的年龄特点,他有自己的理解程度,所以,讲的内容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字,如果我们大讲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东西一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程度,那他只好囫囵吞枣,我们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然讲多了、讲深了没用,我们何不把更多的经历用在读书上。课文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不好好利用,岂不可惜?语文课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由浅认识到深认识,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要读书,该怎样读?平时,我们课堂上也布置读书,可是学生自己只是读一两遍就放下书,或交头接耳,或无所事事。学生要读书,而且要读进去,关键要靠教师的引导。所以,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地创设读书情境,有效地带领学生从读中感悟,再把感悟读出来。

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十分有效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以一个恰当的问题布置下去,这个问题可以是认识全文的关键,更多的则是教师下一步讲课的由头,带着疑问走进文本,消除了漫无目的读书的现象,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了语言,加深了对语言的感悟。如《给予树》一课中,徐慧颖老师给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写了谁?谁给你的印象深刻?”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为后面的讲授打下了基础。再如《搭石》一课中,韩秋云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搭石?”,这个问题恰恰是韩老师接下来讲课的由头。

(二)句段的比较阅读。备课中,老师精心选择一些在表情达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让学生去掉这些词语读一读,在两相比较中加深对句意的理解,由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一个段落的理解有时会因一两个词语而升华。如王旭老师在执教《猫》一课时,把“说他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回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中的“吧”“呀”“呢”三个语气词拿掉,让学生读一读,看有何变化?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立刻清晰地呈现出来,效果十分明显。

带着问题读,比较阅读都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读的主体地位,在读中学生有所感悟,实现了读中导悟,感悟出来了,接着就应该趁热打铁,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的形式读出来。

(三)恰当的引入其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表演等,让学生进入情境,读中见悟也就容易实现了。刘娟老师在讲授《鼎湖山听泉》时,先让学生听泉水的声音,再看美丽的图片,然后再出现文中写泉水的片断,在潺潺的泉水声中,学生面对优美的画面,书声响起,全场的人似乎都走进了天籁人籁之境。

音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语文课堂,在一段适合语段特色的音乐中,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语言的魅力显露无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读不出感悟,读不出意境来?

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语文的学习如此简单。

简明的目标、简约的内容、简单的过程只需要简便的手段,引领每一个孩子走进文本,在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写话交际这些最简便而又最实在的教学手段的使用中完成对语文的学习,去掉了浮华,摒弃了浮躁,读出了本真的语文,上出了真正的语文课。(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实验小学)

篇十五: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

开放语文课堂,彰显学生个性

吕鸿鹏

(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乡吕家拉小学)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任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可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课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现象,学生毫无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语文课堂,彰显学生个性。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仅与大家共勉。

一、树立开放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开放课堂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彻底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的位置,并积极践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白兔和小灰兔》《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解放学生身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奔向广袤生活天地去体验、去感受。

二、采用开放教学方式

开放式教学是摆脱僵化、固定、权威教学方式的一种形式,就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要解放学生的头脑、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得到充分的自由,从自由生活中受到真正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学中不能苛求课堂纪律严肃统一,而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运用各种方法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时,运用了多媒体播放形式;在学习《有的人》时,运用了辩论会的形式。开放教学形式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这种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精心构建开放式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进“大语文”广阔天地,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工作中运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彰显学生个性魅力。

、、、、、、、、、、、

杨小龙。小学语文个性化教育的前瞻性思考.新课程学习,2009(02)。

江美玲。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栾成勇。让学生的个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江苏教育,2008(03)。

篇十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只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一定能寻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正确认识学法指导的意义

语文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注重学法指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法指导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着。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法指导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藩篱,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违背。教学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使学生“会学”。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努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诚然,作为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准确把握学法指导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法

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练习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如理解词义句义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总结法

所谓总结法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给以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采用的哪种新的学法,并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学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总结归纳。

(三)示范法

利用典型范例指导,学生依照方法步骤尝试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读-找-想-改-读”法。

(四)对比法

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要采用类化的方法,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对采用的学法进行比较筛选,精选出最恰当、有效的学法。

(五)迁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学法去学习新的内容,根据内容变更创新学法。如古诗及现代诗歌均可采用迁移法学习。

(六)模仿法

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低年段朗读让学生模仿范读、录音及应用文的仿写等。

(七)渗透法

将方法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体验实践掌握方法。

(八)尝试法

学生在尝试自学中,教师适当点拨,在交流合作中归纳总结新的学法。

(九)还原法

对于可正反操作的双向性内容,可采用还原法。如扩句缩句、陈述反问互改等,通过双向训练,可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总结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设计学法指导的步骤过程

(一)示范展示环节

小学生受年龄及心理限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在授课起始,教师不便向学生直接讲授或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若直接讲授,很难被学生接受,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套搬,根本谈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动应用。因此,在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示范演示,使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感受学法,领悟学法,让学生积累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过程步骤明晰,层次脉路清楚,方法鲜明形象,易于把握操作,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二)反思归纳环节

通过第一环节的感受了解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环节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对第一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与复习,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示范演示过程中领悟和发现学法,将学习过程中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法才会在学生的心田与脑海中扎根,从而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实践运用环节

第一环节的感受领悟和第二环节的总结归纳,已为后期的尝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领悟和归纳学法只能是学法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进入第三环节,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将领悟总结的学法大胆运用于尝试练习之中,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自学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并不断熟练应用学法。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巩固并逐步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检查巩固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尝试练习之后,学法是否真正被内化或掌握,还不能定论。此时,教师必须采用得力措施和恰当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学法自学运用的效果,掌握并了解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检查巩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自学运用效果的检查,能及时肯定学生在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不断激励学生运用学法的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

四、结语

总之,学法指导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善于把握教材中不同内容和文体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法指导的程序步骤,合理选用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和达到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篇十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拼音教学

传统的拼音教学只是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读,教起来费时费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后,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如我在教学前鼻韵母、后鼻韵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制“舌位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舌位、气流是如何变化的,接着适时、适度地加以解说,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另外,通过“舌位图”还可以对前后鼻韵母的发音进行对照,比较异同,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学起来有趣轻松,且省事省力。又如,在训练学生拼音拼读时,我搜集了一些学生熟悉的图片输入计算机,并对其剪辑加工,再配以音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比一比、猜一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拼音拼读训练,拼读正确后音响会发出鼓掌声,拼读错误后音响会发出告知通知。这样一来,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便被激发出来。接着再组织讨论、评议、改正,再拼读、再评议、再改正,逐步自我完善,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逐步掌握的目的。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本身是单调而枯燥的,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占劣势,再加上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低年级以识字为主,随着所学的字越来越多,学生年龄小,短时记忆占上风,遗忘率较高,学到后面的生字,前面的又忘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往往习惯采用挂图或卡片等辅助教具来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卡片的反复运用,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识记的目的,或者通过抄写、听写来加强记忆,但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反复听写过的生字词,学生还是会在下次的听写中出错。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巩固记忆呢?我认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遵循汉字构字特点,把枯燥、生涩的汉字形象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摸索出加减法、部首法、象形法、会意法、故事法等识字方法。同时,多媒体课件的适时演示,还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刻地记忆这些方法。如在教学“村、桃、过、跳”这几个字时,先出示:“村、桃、过、跳”这几个字,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出村是由“木、寸”两字合在一起组成的,桃是由“木、兆”组成的。根据学生的这一发现,我演示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字的动画过程,有效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达到了突出重点的目的。又如合体字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像树、叶、林、听等合体字,部首用红色标出,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同时闪动偏旁,加强刺激,让学生感觉认识记忆汉字不再枯燥,反而每一次都有一种新鲜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从声音到图像,从静止的画面到生动的动画,让学生从对文章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抽象走入具体,从而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例如,五言古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过着幸福生活,远离农业生产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法理解田间劳动的艰苦,更不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并在今后珍惜粮食,我采用了投影教学,制作了一幅活动投影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正弯着腰、弓着背给幼小的禾苗锄草。头顶上是火辣辣的太阳,老农脸上的汗水一滴滴滚落下来。当我把这些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突然,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位老爷爷腰老那么动,多累啊!”接着,又出现了“还有看太阳多热,把老爷爷烤得直流汗”“田里的劳动真辛苦啊”“长大后,我要发明许多机器,为人们劳动”……当我出示一碗米饭并随老农的锄头动起来时,有些学生在小声议论:“以前我不爱吃馒头,曾把吃不完的馒头偷偷扔掉过,以后我再也不扔了。”“对,以后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粮食可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呀!”结果一节课下来,我几乎没有太多的语言,学生就理解了诗意,并且把诗中蕴含的道理深深地渗入了思想里,达到了预期目的,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下载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我的诵读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论文 我的诵读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的作文教学法及作文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的作文教学法及作文观人教版新课标 一、作文是靠读出来的 读,是作文的基础,是作文的动力。没有读,就谈不上作。因为没有读,作文就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也就没......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

    提高小学课堂兴趣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基础,以个体原有的水平为起点,逐步耐心地进行。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的相关......

    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贵在“四重” 润城小学 赵伟平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语文是思接......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 宋学英 在所有教过我的语文老师中,不乏很好的老师,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小学时候的刘先辉刘老师。 刘老师个子不高,头发短短的,但不是一根根完全直竖着的僵硬,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写作的内功修炼 和平县浰源镇黄田小学 黄秋暖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集 个性飞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段时间,从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材为切入点,将课外文学作品欣赏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改变学习方式 构建道德课堂单位:新密市来集镇裴沟小学 姓名:魏秋凤 邮箱:peigouxiaoxue@126.com 电话:63158985改变学习方式 构建道德课堂 【内容摘要】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