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
聆听了惠东县一灯名班主任,《融合学科资源,创新活动》主题研讨会。班级文化,简单的说,就是班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核心元素。班级的管理,说到底就是打造班级的文化。为了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和谐班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班主任,需要各种技巧、要有细心、更要有耐心,下面是自己在学习《融合学科资源,创新班级活动》的一点心得体会:
名工作室成员研讨发表时都讲到了,班主任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勤字当头。尤其新集体产生之初,学生对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管理规定不明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眼勤、嘴勤、脚勤、手勤。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要及时发现,规定纪律要讲明白透彻,督促落实要事事亲到,必要时还要亲自示范。西方有位著名的管理学家曾经说过,现代的管理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感情。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老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老师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爱,那就丢掉了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因此,我们应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理想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使双方产生理解和信任。班主任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勤字当头。尤其新集体产生之初,学生对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管理规定不明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眼勤、嘴勤、脚勤、手勤。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要及时发现,规定纪律要讲明白透彻,督促落实要事事亲到,必要时还要亲自示范。很多情况是我们没有坚持,也没有监督学生坚持,没有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习惯决定成败,小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制力较差,可能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就能激起他们好好做人,努力学习的冲动,但往往只是个冲动,不能持久,所以要用精细化管理,培养好习惯,大体都采用魏书生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承包制。开始时我班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感觉操作难度大,执行的`不好,所以不少方面在下滑,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这一方法再落到实处。
通过这次听一灯名班主任研讨会,观念得到了更新,学得一些有用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各学科融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生成自己的见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我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爱中实施教育。我力争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争使自己的工作再上新台阶,再登新高度。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采纳。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
一、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境性、真实性,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是的情景,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情境可以使学习内容故事化、情景化。
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学生和教师都是信心的来源,这种环境是可以由学习者控制的、允许学习者在特定内容领域里和验证假设的发现式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路径学习。
三、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可形成“人——机——人”的三维互动形式。
四、为教师的演示教学。
信息技术的高容量和集成性,使教师可以利用Word 、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兴趣第一。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又是相对抽象的知识。儿童
外语教学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具体而言,儿童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具体或模拟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儿童英语教学,必须为儿童提供可让儿童理解语言的内容、表达条件、语用情景的机会。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文字和旁白;(2)图案和插画;(3)静态的照片;(4)图表和图形;(5)视频和动画;(6)音乐和音响。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及人机交互能力。它将计算机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因戏剧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多媒体可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实现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3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永济实验小学国培班学习一周了,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娇老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讲座。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满足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创设情境,体现学习的主体;第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
教师必须是成功的学习者,教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成功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活动与过程的恰当安排;善于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带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这一切,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后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我会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这块芳草地。这样做,一石二鸟,事半功倍,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充分利用时间,在钻研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作为教师,面对如此重大的改革,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怎么办?正视现实,勇于挑战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党和人民上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我有信心。有能力稳步前进。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4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s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多媒体效应:“当学生能够对同一信息的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进行整合时,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发生。”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赤瑞特拉还作了另一个实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以上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于农村,曾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乏,体会到教育均衡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如火如荼之势,希望在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曙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贫穷,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5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6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7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8
一、书法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阵地
20xx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日本、新加坡、韩国、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已兴起了书法热,在日本被尊为“书道”,在新加坡,国家总统带头练习书法,全民普及。这些国家被誉为“中华文化圈”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汉语已在全球普及,世界已开办上百所“孔子学院”,中国书法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书法教学任务,不仅是教学生写字;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书法的历史,学习古今著名书法家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大都是正直廉洁,道德高尚的人。如王羲之开仓赈粮,解民疾苦;柳公权在唐穆宗问询学数秘笈时,他却直言不讳,一语双关地说“心正则笔正”,规劝穆宗一心为江山社稷考虑。近现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提倡“藏书于民”,为人作书不计酬劳。启功先生品格高尚,其人其书,都让人“高山仰止”、
颜真卿立朝为官,耿直忠烈,刚正不阿,敢于秉义直谏。在奸臣排挤之下,更显其英雄本色。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英明果敢,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颜真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最后,各郡县的叛军被颜真卿的民族精神所感染,纷纷归附于他,并推为“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在“藩镇割据”时,为了维护国家安定颜真卿威武不屈,叛军头目李希烈对颜真卿威胁利诱,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后来,李希烈又在囚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火里跳去,叛将们把他拦住。
颜鲁公宁死不屈,“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惊天地,泣鬼神”,与日月同辉。其书法气象宏伟,雄厚端严。“学书当学颜”,后人非常喜爱“颜书’,不仅因为字好,更看重他的人品。
为了让书法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我收集了大量资料,制作课件,播放中央电台“探索与发现”里的《千年书法》等,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爱国爱民族的故事。每讲完一个感人故事,同学们总是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小心灵产留下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他们在敬畏中国书法的同时,渐渐的走近这一古老艺术。每当看到他们在米字格里写下了一个个方正、浑厚的“颜体”字时,我心中荡漾起一种幸福。
二、书法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铸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不同时期的书法家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正是“书为心画”。书法作品蕴含“真、善、美”。
先让我们领略古今书法家的情操和胸怀吧,他们或忧国忧民,或藐视权归,或淡泊名利,或忍辱负重。如“热血书家”颜真卿、“尚意领袖”苏东坡、“高雅人士”黄庭坚、“悲情书家”赵孟頫、“文才风流”文徵明、“狂放奇人”徐渭、“高僧书家”八大山人、“大气磅礴”王铎等,古今像这样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不胜枚举。当然,每个书法家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不同,其个人理想抱负、道德情操而因此有所不同
在书写过程中能让我们感悟人生。如我们在临写《兰亭序》时则讲求疾涩、提按、映带、疏密、高下、斜正、等笔法;在临写《勤颜礼碑》时,我们则强调藏露、方圆中侧、纵收、气息、高下、斜正、笔断意连等各种笔法,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处理好字的各种关系,要讲究和谐统一。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深受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则说明了这个道理。
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傅山有一句作书名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讲的是写字,其实是纠正做人的轻浮、浅薄、机巧、油滑、取媚、低俗等不良品行。
最近,我读《中国书法家·王宠卷》时很有感触。王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博学多才,他在书法方面造诣极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经养尊处优,在宫中有职位,但是,他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大自然,回到他的朋友圈里。最终和文徵明、祝枝山、唐寅、陈淳共同步入艺术的殿堂;与文徵明、祝枝山、形成“吴门书派”,成为“晚明三大家”。显然这与王宠高蹈出尘的心态和疏淡秀雅的审美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他的诗歌、书法里,随处可见的是他对隐逸的企愿和对富贵生活的不屑——他以“层台缓步”的用笔传达的是宁静、优雅、孤高以及与俗世的距离感。然而,王宠的温厚平和,不激不厉的艺术气质至今还在影响着后来的文人和书法艺术家。
三、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品质
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代书法家勤勉励志的故事。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
教师在书法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心态和书写习惯。学习书法贵在“心静”,情绪烦躁、心神不定,是写不好字的。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写大字时,要求书者站立、身直、挺胸、悬臂、悬腕、两足平放、呼吸匀和、专心致志,不允许有其它杂念要求。书写者善于巧妙的运动人体内气,经过身、臂、肋、腕达到笔尖,这样才能产生优美的线条和笔力。
尤其是写小楷,要求极高,需要很强的视力、脑力、体力;同时心、眼、手高度协调,做到精力充沛,甚至在较长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不能走动。
汉字是由点、横、撇、捺、钩、折等基本笔画组成,没有笔画就没有书法美。教师可以从字的基本笔画、结构、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指导学生练习。要想把字写好,就得下功夫,从一笔一划学起;要想掌握字位置、长短、粗细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速涩,字态的险与稳、欹与正,用墨的浓与淡、湿与枯。要做到这些,就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学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学生通过书法学习,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卢老师和张老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0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策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在本人从事信息技术课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在有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家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教学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实验的这几年中,我尝到了甜头,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这一切使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有了更多的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对和我一样想进行或正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的同行们能有一点启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地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评比课、公开课而使用计算机。好多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是在评比课、公开课上,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在评比课、公开课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现代化而使用计算机。应该注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效,重点考虑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和好处,把计算机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我们平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教师的精力大都花费在制作课件上。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干什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容量大、数据处理能力强、资源共享等特点为教学和学习服务。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探索事实、概念和规律;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写作、数据存贮和数据分析等;应用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和学生间传送信息和数据。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1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现在把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高效课堂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还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来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例如在上《熊猫的梦》——绘制图像与逐帧动动画,在练习逐帧动画,可以用橡皮擦工具,制作逐渐被吃掉的苹果,形象生动,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用一两句点点,你们可以制作类似的逐帧动画,这样一点,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多样的作品,如吃米饭越来越少,小孩们踢足球,足球飞的跑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有了成就感,并有了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书上讲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发现教到最后,学生已不感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
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在学习flash动画时,在制作《水波荡漾》——“遮罩层”动画时,以小孔探物游戏引入,用讲明白动画原理,再讲述制作过程,制作步骤。制作中可以引导以利用遮罩技术,制作出“画卷”效果的动画,保存后测试影片。展示动画,给学生下传制作画卷的丰富的图像素材,学生做完并上传作业。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并有着成功的成就感,并积极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
又如在《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的函数时,书上制作的是“春节倒计时”的程序。对于初三的学生这节课我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可以制作一个中考倒计时,图像框上放上班里每个学生的照片,运行时,每隔两秒钟转换一个图片,我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右边显示距中考还有的天、时、分、秒自动更新。在下方显示班级的励志的话句如“不苦不累,初三无味”、“中考不是一场重来的游戏”等话语,也可以根据各班的情况每天更换励志的话。效果是从左到右滚动,不仅是一种动的效果,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这样一改,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的事,也接近生活现实,解决班里倒计时的一些手工活。说到中考倒计时,对于有些学生感到沉重,我们还可以制作什么倒计时,聪明的学生会提出现在快放假了,制作放假倒计时。制作完运行,距放假还有22天,一片高兴。
三、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记得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感到很纠结,课堂上个别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的任务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去完成任务。
曾有位学生的这样说“学生爱表现,他们爱到黑板上来表现”。这句话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每位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让不经意的允许来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通过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习中自主探究,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新旧知识联想畅通,学习中游刃有余,发挥主观能力性。从“学会”到“会学”,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学习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主要依据应该侧重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我的教案前总是有各班学生名单,把每次学生完成情况做以记录,相当于学生平时评价,并做为期未评价的参考,这样我对学生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就有了记录。这样长期以来,我虽然带的班比较多,但对每个班一直以来,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自己心里也更加清楚。时间长了,也记住了学生名字,记住了他们名字,时间长了,我与学生之间也有了相应的感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对其所道笃信不疑,潜心研习。看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所以上课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如果开发网络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何乐不为呢?
四、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1、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合理预设,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
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有些学生老师讲完就明白了,自己动手可以做出来。但个别学生不成独立完成,有点困难,我就把本课的重点操作步骤。利用拷屏视频录下来,连同素材发下来,当有不明白的时候自己去看录制的视频,也能完成,这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形成的差异性的学习。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组内先完成的学生给没完成的学生讲解,达到小组内共同完成。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多与同行沟通交流,多关注他人的教学方法,多去听他人的一些优质课。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达到教师这个指挥棒的指令正确、准确到位引导下,努力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2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带来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教学实践来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我有以下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课堂上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教更易成为双向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有丰富的可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无论从学生的参与面或者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三、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是可以克服学生生活范围狭小,视野不足的问题。让信息技术充当学生的眼睛,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二是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学生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就可以使自己的查找、筛选、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劫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3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学习,使本人深深地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瞩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现代的教育理念与观点,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们也逐渐发现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整体接受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自从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了以后,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都是通过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机械地记忆、大多只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运用才掌握数学知识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无法亲身接触。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知识动态化,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比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这些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如椭圆,抛物线概念等等。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
五、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六、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活拨、更生动、更有效。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4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定会使学生学无所获,教师难以继续教学。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到底该有怎样的教学模式呢?通过看学校给我订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书刊让我瞬间恍然大悟!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适应教师发展学生需求来进行,漂亮的课堂是一片绿中的那点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语数英课堂那样秩序井然,它是喧闹的,是标新立异的。是需要使孩子们长期保持兴趣的,那如何保持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使之陷入无味、无趣的泥潭呢?
1、人人都是师者、打造自由课堂。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着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是师者,特别是越到高年级,我对这样的感触越深。现在大部分孩子见识广,好奇心强,特别是一些软件的技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不断往里“钻”,强化自己的知识链接。我们教师仅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教材也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将课堂设为民主对话的地方,质疑自由表达的场所,升华课堂教学,使之鲜活辽阔。
2.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注意打消学生这种对计算机的莫名的恐惧心理,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朋友和伙伴。要使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但这种爱护应近似于人际交往中朋友间的爱护,而不是传统观念中下对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学生减少学生接触机器的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对机器的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添加新元素、构建新知。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把教材重新整合,整合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针对每个知识点突出一系列问题,精华”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添加新元素”微课“来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大脑中沉淀已有知识基础,加上”微课“,重新构建这节课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
(1)指导学生使用帮助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中的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而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学生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帮助”的使用。计算机中的许多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帮助”,使用“帮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2)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Windows中,许多软件的窗口的结构类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文件的复制和移动与Word中的字符的复制与移动相类似,Word中的文件存盘与退出与其它软件的文件存盘与退出操作一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软件操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加以总结,这样即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鼓励讨论
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多想多说。在小组争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自己的正确性。老师有意识地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又通过实践证明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通过学习、争论,再学习,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
(4)注重网络信息学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
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就是计算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知识。
5.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质量评估
评价展示环节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体现,一些学有余力学生呈现出自己得意的作品,不仅使自身得到很高的成就感,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们各显神通。
总之,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科教学中,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锦上添花,当然也可能画蛇添足。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应注重把握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就是把握纸质文本的特点,即便是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都不能喧宾夺主,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而是让它更加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因此,无论是在学科中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都是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老师积极尝试,认真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复杂化。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归纳,盲目的拿来主义。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
聆听了惠东县一灯名班主任,《融合学科资源,创新活动》主题研讨会。班级文化,简单的说,就是班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核心元素。班级的管理,说到底就是打造班级的文化。为了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和谐班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班主任,需要各种技巧、要有细心、更要有耐心,下面是自己在学习《融合学科资源,创新班级活动》的一点心得体会:
名工作室成员研讨发表时都讲到了,班主任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勤字当头。尤其新集体产生之初,学生对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管理规定不明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眼勤、嘴勤、脚勤、手勤。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要及时发现,规定纪律要讲明白透彻,督促落实要事事亲到,必要时还要亲自示范。西方有位著名的管理学家曾经说过,现代的管理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感情。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老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老师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爱,那就丢掉了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因此,我们应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理想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使双方产生理解和信任。班主任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勤字当头。尤其新集体产生之初,学生对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管理规定不明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眼勤、嘴勤、脚勤、手勤。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要及时发现,规定纪律要讲明白透彻,督促落实要事事亲到,必要时还要亲自示范。很多情况是我们没有坚持,也没有监督学生坚持,没有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习惯决定成败,小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制力较差,可能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就能激起他们好好做人,努力学习的冲动,但往往只是个冲动,不能持久,所以要用精细化管理,培养好习惯,大体都采用魏书生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承包制。开始时我班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感觉操作难度大,执行的不好,所以不少方面在下滑,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这一方法再落到实处。
通过这次听一灯名班主任研讨会,观念得到了更新,学得一些有用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各学科融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生成自己的见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我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爱中实施教育。我力争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争使自己的工作再上新台阶,再登新高度。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策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在本人从事信息技术课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在有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家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教学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实验的这几年中,我尝到了甜头,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这一切使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有了更多的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对和我一样想进行或正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的同行们能有一点启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地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评比课、公开课而使用计算机。好多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是在评比课、公开课上,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在评比课、公开课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现代化而使用计算机。应该注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效,重点考虑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和好处,把计算机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我们平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教师的精力大都花费在制作课件上。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干什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容量大、数据处理能力强、资源共享等特点为教学和学习服务。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探索事实、概念和规律;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写作、数据存贮和数据分析等;应用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和学生间传送信息和数据。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采纳。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
一、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境性、真实性,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是的情景,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情境可以使学习内容故事化、情景化。
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学生和教师都是信心的来源,这种环境是可以由学习者控制的、允许学习者在特定内容领域里和验证假设的发现式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路径学习。
三、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可形成“人——机——人”的.三维互动形式。
四、为教师的演示教学。
信息技术的高容量和集成性,使教师可以利用Word 、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兴趣第一。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又是相对抽象的知识。儿童
外语教学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具体而言,儿童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具体或模拟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儿童英语教学,必须为儿童提供可让儿童理解语言的内容、表达条件、语用情景的机会。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文字和旁白;(2)图案和插画;(3)静态的照片;(4)图表和图形;(5)视频和动画;(6)音乐和音响。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及人机交互能力。它将计算机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因戏剧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多媒体可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实现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卢老师和张老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5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信息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日益丰富并指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作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的教育事业面临着信息化大军的整合与崛起。
信息发展以快捷、便利而主导人们的衣食住行。但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一个渐变与飞跃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电子科技运用在教学中已成家常便饭,而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巧妙结合成为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始终追求。
我从自己教学实践出发,对信息化教学课堂融合谈以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基本运用意识的形成。
作为一线的教学者,跟不上网络步伐与现代科技发展前沿是众多一线边远教师面临的最大困境。而要能使得信息化进入课堂就得经历一个意识与实践的初级探索运用阶段。意识是发展的首因,在初涉网络世界、新鲜事物面前好奇与渴望是人皆有之,但每一个人由于天资与接受程度的不同,对现代媒体接受有着参差不齐的想法。故而在初涉阶段敢接触成为了以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对兴趣激发和探究欲望启迪。比如:多观看演示、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关注相关媒体引用等等,经历依葫芦画瓢到胸有成竹的量变过程。
二、基本技术掌握并运用在教学活动中。
在尝到甜头的基础上,我们要乘势追击,对现代媒体技术进行研究,准确而很好的把握相关技术要点。做到多积累、广运用、多实践、善改善。比如:在教学中,几何画板、思维导图、优课V
3、PPT、flash、微课等要能权衡各种软件优势,课堂运用上力争熟能生巧,锦上添花。课堂教学是师生感同身受的形体语言艺术,现代教学媒体以便利直观、资源丰富、表达精准等强大功能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唯有投其所好,集众家之长唯其所用。
三、用好新鲜媒体技术,打造特色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融合课堂)
“一节好课”是检验一名教师基本功的最好办法,当下如何去促成一节好课。这里就少不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好的媒体能给课堂增色,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更能让一个教师把个人信息化水平展现。特色是经典不变的东西,千篇1律的表达对大家来说习以为常。得法者得天下,知法者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在不同的环境,陌生的情景中毅然崛起。教学要的是灵感,要的是不随波逐流,要的是哪种把技术与技巧巧妙结合的灵气。新鲜媒体以新给人一种追求感,但不能很好运用就会适得其反,不能发挥应有的课堂辅助效果。适合自己的才有可能唯自己用,贪多求新、五花八门、争相展示自己的媒体技术是很多教师接触新鲜媒体时常犯的错。就此种种,就会出现大家花大力气的学习购买新鲜媒体,却更多的把比试媒体技术占据课堂主导地位,不能顺应课堂教学所需,无边无际的进行竞技奔波,而执教者与观摩者却停留在叹服与渴求的低次次情感体验中,不能看到教学融合的效果,无法提升到信息化与课堂融合的高度,发挥媒体应有的辅助作用更定无从谈起。
四、新老并用,学会掌握前沿技术。
信息世界瞬息万变,今天的一切完全成就不了明天的美好。所以要在信息时代不落伍,就必须更新与完善。在教学之路上,传统与现代技术缺一不可,我们在追求新鲜血液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而现实却存在猴子掰包谷,感时新一阵风让教师没有时间成果而草率的接受新的事物。这样就会使得各种媒体技术运用间脱节,更谈不上整合各种媒体优势,打造出自己可用的教学之风。所以,在信息化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我们必须有高远的思想意识,在坚持与创新中找到很好的契合点,不捡芝麻丢西瓜,不赶鸭子上架,顺应教学需求该新则新,该用则用,该全就全,该舍就舍真真的把媒体技术与教学融合到一起。
老师们:教学是艺术,在信息化教学运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战胜艺术的至高点,靠的就是对新鲜技术的敏感程度,靠的就是一种敢于接受的胆魄与毅力,靠的就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绿,靠的更是永恒的追求与不懈的探索。教学者我们停不下学习的步伐,不忘初衷,坚信在庞大的信息世界里有适合自己立足之所。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6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永济实验小学国培班学习一周了,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娇老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讲座。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满足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创设情境,体现学习的主体;第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
教师必须是成功的学习者,教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成功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活动与过程的恰当安排;善于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带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这一切,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后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我会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这块芳草地。这样做,一石二鸟,事半功倍,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充分利用时间,在钻研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作为教师,面对如此重大的改革,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怎么办?正视现实,勇于挑战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党和人民上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我有信心。有能力稳步前进。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7
信息即资源,它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应是像黑板、粉笔、三角尺和圆规一样使用得心应手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像图书馆、资料室一样理想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时还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创新的有力工具。“整合”应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二、通过整合,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通过整合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能使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与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但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存在错误的认识,例如:
(1)关注课件,过多的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中,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万能的授课式从头到尾都要使用课件,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忽视教学过程。
(2)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的人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这就再很大程度上导致一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盲目的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现代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准备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计算机。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8
我有幸到梧州市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培训地点在梧州市贻景大酒店。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分外活泼,让学生主动、轻松的接受语文知识。
例如,儿童诗《雨点》,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将不同水体中的状态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并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随着雨点律动起来。
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把教学的重难点一一展示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更准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例如,《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讲述了奥运会闭幕式的情景,孩子们那时刚出生,根本没经历过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无法体会当时运动员的心情,也想象不到当时热闹的场景。那么借助网络还原闭幕式的盛况,利用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场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语言描写文字产生共鸣。
三、多样选择,及时反馈
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反馈。传统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反馈形式。例如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出示课文的动画情景,让学生进行配音。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录制音频文件,提交给老师等等。
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手段,它与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使得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人灌”,变为电脑加网络的“电灌”,这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这样的培训。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9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s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多媒体效应:“当学生能够对同一信息的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进行整合时,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发生。”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赤瑞特拉还作了另一个实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以上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于农村,曾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乏,体会到教育均衡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如火如荼之势,希望在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曙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贫穷,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0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1
XXX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2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定会使学生学无所获,教师难以继续教学。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到底该有怎样的教学模式呢?通过看学校给我订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书刊让我瞬间恍然大悟!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适应教师发展学生需求来进行,漂亮的课堂是一片绿中的那点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语数英课堂那样秩序井然,它是喧闹的,是标新立异的。是需要使孩子们长期保持兴趣的,那如何保持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使之陷入无味、无趣的泥潭呢?
1、人人都是师者、打造自由课堂。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着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是师者,特别是越到高年级,我对这样的感触越深。现在大部分孩子见识广,好奇心强,特别是一些软件的技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不断往里“钻”,强化自己的知识链接。我们教师仅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教材也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将课堂设为民主对话的地方,质疑自由表达的场所,升华课堂教学,使之鲜活辽阔。
2.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注意打消学生这种对计算机的莫名的恐惧心理,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朋友和伙伴。要使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但这种爱护应近似于人际交往中朋友间的爱护,而不是传统观念中下对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学生减少学生接触机器的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对机器的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添加新元素、构建新知。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把教材重新整合,整合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针对每个知识点突出一系列问题,精华”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添加新元素”微课“来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大脑中沉淀已有知识基础,加上”微课“,重新构建这节课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
(1)指导学生使用帮助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中的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而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学生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帮助”的使用。计算机中的许多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帮助”,使用“帮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2)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Windows中,许多软件的窗口的结构类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文件的复制和移动与Word中的字符的复制与移动相类似,Word中的文件存盘与退出与其它软件的文件存盘与退出操作一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软件操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加以总结,这样即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鼓励讨论
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多想多说。在小组争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自己的正确性。老师有意识地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又通过实践证明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通过学习、争论,再学习,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
(4)注重网络信息学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
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就是计算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知识。
5.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质量评估
评价展示环节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体现,一些学有余力学生呈现出自己得意的作品,不仅使自身得到很高的成就感,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们各显神通。
总之,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科教学中,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锦上添花,当然也可能画蛇添足。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应注重把握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就是把握纸质文本的特点,即便是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都不能喧宾夺主,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而是让它更加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因此,无论是在学科中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都是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老师积极尝试,认真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3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复杂化。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归纳,盲目的拿来主义。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4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信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学习,使本人深深地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瞩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现代的教育理念与观点,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们也逐渐发现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整体接受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自从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了以后,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都是通过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机械地记忆、大多只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运用才掌握数学知识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无法亲身接触。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知识动态化,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比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这些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如椭圆,抛物线概念等等。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
五、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六、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活拨、更生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