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优秀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优秀1
独立阅读,从略读开始。叶圣陶说过:“只注重精读,而忽略了略读,那工夫便只做对了一半。”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然而在具体的略读教学课中,却出现了如下问题:要么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的模式,教师在文本挖掘上精耕细作;要么草草了之,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象;要么难以做到“教略学丰”。面对这种种问题,今天我们的实践导师在百忙中为我们揭开了困惑,她们的略读课让我们对略读课的上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一、略读学习,导入为先
如何上好一堂略读课,方法很重要。今天两位导师在上课伊始都以阅读提示为突破口,然后读文本找答案,但两位导师又分别融入了自己的个性。
王雪梅老师在她的《牧场之国》中采用先整体后局部法,先将本课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全盘抛出,在读懂问题的情况下边读课文边将问题逐个击破,最后回归课文主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黄丽华老师在《花的勇气》中采用分层突破法。她将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一分为二,先是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找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变化,再是默读课文第二和第七自然段,找到喜欢的句子感受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传递惊奇的。同样引出中心——生命的意味。
不管是何种方式,他们的目的是相通的,都巧妙地以问题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自学文本,回归主旨。
二、略读方式,有取有舍
精读课上惯了,一碰到略读课文就不知所措,一看到优美的句子词语总是舍不得放弃,碰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内容总是摸棱两可。而今天两位导师在处理文本时有祥有略,重点突出,可谓在略读课上下了一番工夫,也为我们这些不知所措的“游荡者”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王老师在《牧场之国》中大胆取舍。在提到“要欣赏这些景物,就要知道写了哪些景物,边读边把景物画出来”这个问题时,王老师以“的花牛的牛犊的老牛”为重点指导,并以“牛犊”为例,在了解“牛犊”的基础上拓展,引出小马、小羊的别称,此举融字词、内容相结合,一举两得,一个教学环节承载了多个功能。接着她以“用这样的方式说说还有怎样的景物?的”展开,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自己填空,此时老师并不是旁观者,她适时引导,如“你讲的是颜色,那它们的样子是怎样的.呢?”等句子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关键词语上,有收有放,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又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把学生引向独立阅读奠定了基础。
黄老师在《花的勇气》中先让学生找到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然后老师并没有在这四个心情上平均用力,她让学生把目光重点聚焦到第二和第七自然段,通过抓“藏”和“冒”两个重点词在读悟结合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内心的惊奇。再通过写话训练,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有祥有略,收放自如。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也总是会有遗憾,综观两堂课,我觉得这两个地方值得商榷:其一,在王老师执教的《牧场之国》中,她在要求学生用一两个词语说说牧场之国给自己的印象之后,再让学生边读边把景物画出来,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在理解上却有岐义,老师的意图是希望能把学生引导到牲畜的概念上来,而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却涉及了环境描写,所以我觉得是不是该把这个问题改改,让指向性更明确点;其二,在黄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中,她在教学结束之时进行了课外链接,介绍了冯骥才的好几篇文章,并且让学生齐读了这些篇目的名称,我觉得应该介绍一篇与文本最有连接关系的文章就可以了,如《维也纳的三个画面》,这样才是对文本最好的补充。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一些见解,当然,两位导师留给我的最多的还是供我学习的亮点,游戏的引入,激发了兴趣;文本的补白,略而不简……足以让我享受。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其深刻意思,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在学生心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以研读小花这一形象为教学主线,通过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生命意味的独特感悟:坚强不屈、无所畏惧的气魄。然后,推物及人,懂得当遇到生活中的冷风冷雨也要有小花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花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打开书第20课,细心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阅读提示语,这提示语中可藏着不少秘密,它会提示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所以不能忽略。
2、自由读课文。提两个温馨提示:①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读完结合提示语,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自读情况:有不会读的字词吗?
(1)(课件出示字词): 乏味 泛滥
满满一层 壮观 改天换地 傲然挺立 拔地而起 气魄
失望 遗憾 惊奇 怦然一震
A:指名分别读,读出变化来。B:跟读
C:发现后两组词语的特点(写花,写心情),这两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看到,感到。)(课文主要内容)
D:联系这些词语说说作者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过渡:作者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些变化全因谁引起?小小的花。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自主研读。
过渡:小小的花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请大家将目光锁定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看到哪几个花的画面?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反馈交流:
语段一:
(课件出示):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说: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画面?(板书:藏)你看(感受)到了什么?(花多、密、辽阔、藏着一股劲···)
(2)、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读告诉大家;你猜作者那时的心情怎样,读出来。
过渡:作者还看到哪个画面?
语段二: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神气十足。
(课件出示):
(1)说:刚才那幅画花还是藏着,那这幅画花已冒。(板书:冒)
A、冒出了哪些花?(有···有···) 冒出了几朵,十几朵?(全、千万朵)
(2)读:A、个别指导朗读:你就是千万朵中白的(红的、黄的、纯洁的、娇小的······)那一朵,你来冒(读完先站着)(随机评价:冒得很努力、······)
B、集体指导朗读:才冒这么几朵,作者怎么能说看到一片花的原野呢?不想躲在草下边的一起都冒出来。(随机评价:这才是花的原野。)
(3)感受改天换地:看看这大片大片的花一下子全冒出来,此时的草地还绿色泛滥,绿色连着绿色吗?有了你们,草地变成怎样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板书:改天换地)
3、过渡:四月的维也纳还是冷风冷雨,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样子, 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
四、移情说话、升华情感
1、创设语境说话:小花们,你就不怕冷风吹折你的枝干吗?不怕冷雨打掉你的花瓣吗?在温暖的阳光下开放不是更舒服吗?你不怕在冷风冷雨中无人欣赏吗?
2、(随机评价:你是朵勇敢的小花,坚强的小花,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3、你们的气魄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课件出示):
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齐读。
(2)、师问生答,读。
五、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1、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就好比这一朵朵小花,我们也会遇到生活中的冷风冷雨,那时你会怎么做呢?
2、不用回答,带着思考:(课件出示):读读本单元的前面3篇课文,想想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冷风冷雨,写写你对生命的理解。
3、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课件出示):愿人人都是一朵傲然挺立的小花!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优秀3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整篇文章情景交融,两条脉络交相呼应。
一、聚焦文章的写作线索
第一条作者情感线。情感的跌宕起伏
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第二条花线:绿色草地,没有花踪—拨草现花,五彩缤纷——雨中绽放,勇气喷发。
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本着一个思想是能学生读懂的老师就不教,要教就教学生不懂或懂得不透的。所以情感线,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以练习题导学,然后检查方式抛出全文的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奠定本课情感基调。我个人以为难点是在对花的勇气的感悟上,所以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写“花的'段落”。
二、聚焦在写“花的段落”
文中写花共有3处,分别发生在两个时段。
第一次遇到花,它给我的印象是: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象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花美:白的、黄的、紫的(色彩美),纯洁、娇小、鲜亮(形状,光泽美)
2.花多:满满一层;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用排比句从整体看,从局部看,从范围看突出了花的多)
3.花生命旺盛但娇羞: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第二次看到花,它给我的印象是: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
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小花的勇敢:
a环境是恶劣的:全文共有6处地方在写雨。光这一段中就出现了3处。“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反复写突出了维也纳的四月的天气经常是冷雨冷风,连续不断的。
b花是勇敢的。花居然“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2.花群的勇敢:不是一朵小花,而是“千万朵小花”“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令人震撼。
三、聚焦作者的写作方法
1.环境衬托法。上面已经介绍过。
2.反衬法。这个问题的思考缘于我的发现。整个文章以心情线贯穿始终,但作者怦然一震,是因为在冷风冷雨中发现了花的勇气,为什么还要写前面失望、惊喜、遗憾几段呢?我个人以为曲折的情节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曾经的失望,遗憾,使后来的情景在作者眼里看起来更加心动。起反衬作用。这么难,学生能懂吗?可是这次放掉了,下次类似文章再出现还是放掉吗?那岂不是少了很好的渗透写作方法的时机吗?
要不要在这堂课里教这个方法?这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我查了作者资料,豁然开朗。
这篇文章出自冯骥才写的《维也纳的三个春天的画面》一个篇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开头就曾写道:”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而我们的课文花的勇气就是四月,为什么放在最后写呢?我看了其它两个画面我才明白:1.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就像是那天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我觉得就像18岁的姑娘,热烈大胆奔放。2.三月的维也纳,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的春天的风!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因浪漫而震撼。我觉得就像14岁的姑娘,天真浪漫。3.只有4月的维也纳,作者的情绪时忧时喜,情节一波三折,最后终于见到在冷风冷雨中开放的花的原野,心头为之一震。
所以说4月的震撼来得更为深刻。所以我觉得反衬法在这里是应用明显的。虽然比较难,但能好的学生可以领悟的。所以我想教材都出现了,老师为什么趁势不点拨一下呢?于是我大胆作了尝试。
我是这么解读文本的,也是这么上课的。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A 案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
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