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学反思

2023-1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行道树》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道树》教学反思》。

《行道树》教学反思

《行道树》教学反思1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首先,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行道树》一文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反思2

1、“好的导课能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极的‘连锁反应’。”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子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多了。本课设计的观察图片、谈论图片的导课方式,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新授内容上来,并为更快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2、“从教学对象上看,教学艺术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艺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在于学生具有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因而教学艺术是人对人的艺术,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引导学生为行道树画像,并让学生了解无私奉献者的神圣,进而帮助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结束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计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即完成课堂学习的步骤,教学结束艺术则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并转化、升华而采用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方法。”本教学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精心设计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语,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再告诉他们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充分利用了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

4、本教学设计为行道树画像时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教给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

5、让学生讲述生活中行道树一样的人和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锻炼了口才,引发了学生的联想。

6、本设计突出学生活动,以疑问为线索展开教学。但对疑难问题的解答采用了逐层铺垫、层层剖析的方式,使学生活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生良好的积让学生在乐中被感化,在易中学到知识。

《行道树》教学反思3

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两大难点:

一是对文中所写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的理解与认识;

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议一议、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等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予以解决。做到既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认清了行道树这一奉献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特别是课上学生对行道树所说的'话,是在学生充分认清了行道树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调动以后的真情流露。它深深打动了我。还有就是学生最后齐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时,他们那专注的神情,眼中闪动的真情,让我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心灵是何等的纯洁!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奉献的幸福!

孩子们也给我上了一课。一堂同样精彩的课。

《行道树》教学反思4

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作出这种选择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体现了生命的存在的价值——勇于接受命运挑战,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处于不可选择的境地时,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样你的生命将摆脱平庸。

选择和接受了行道树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就注定在内心和外在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没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白天,默默的迎接太阳,奉献清新的空气,阻挡风沙的侵袭,没有人在意和了解。行道树们付出却得不到人们认可的痛苦和孤独之感更加强烈,然而痛苦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考验,只会使它们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选择做行道树,为城市奉献一切这是神圣的事业。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不是吗?惟其经历太多的痛苦与磨难,才更加凸显他们的奉献精神。

行道树们虽然饱受痛苦的煎熬,但他们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献着,牺牲着;当别人为它们施以同情时,它们却遗憾地在“春天勤生绿”,在“夏天献出浓荫,在冬天蓄积能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繁茂与葱茏,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并把自己的全部奉献出去,因为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付出总有回报,能使一个早起的孩子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是它们最“自豪的时刻”,生命惟其历经太多的痛苦,才更有意义。

《行道树》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事物的描写,形象地阐述了生命的价值,要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在学习这一课时,不仅仅应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无私奉献这一层面的理解上,而应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让他们理解怎样去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痛苦,从而得到生活的启迪,获取更大的效益。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担负起“育人”的责任,而优秀的作品就是我们“育人”的好材料。

《行道树》教学反思5

《行道树》这篇在中学课本里并不太起眼的文章,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篇文章就其表层意义而言,是写行道树们为了城市的空气清新忧愁而又快乐地活着,寂寞而又悲凉的活着,痛苦却又神圣的活着。

但这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吗,很明显不是。在到处都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的城市生活里受到污染的又何止是空气,这只不过是一个隐喻罢了,比空气污染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心灵的污染。

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有几人的心灵还有最初的纯洁与天真,我们一来不停地追求着功名利禄,却也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停地抛弃真善美,当这些心灵的“行道树”都被我们一一抛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保护心灵的天然屏障,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慢慢地开始蒙尘,且在我们人生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我们心灵的尘埃也渐厚渐重,然的我们就像厨房里的沾满油烟的灯泡一样,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我们的灵魂在尘世的喧嚣中变得噪动不安,被横流的物欲压榨得不堪重负,苟延残喘。为了摆脱这种噪动不安和不堪重负,我们会不断地把身体付于声色之乐,希望于集体的狂欢与酒精的麻醉中来来消解心灵的孤独与无奈,可悲的是凡此种种解脱之道皆无法重获心灵的自由与洒脱,何哉?因为我们的.欲望大重,蒙尘太久,所以积重难返,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置身其中而不愿自拔了,把种种病态的生活方式看作生命的一种必然遭遇了,这是何其可悲的!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学生出生之际都是纯净纯善之躯,只是由于受到成人世界的浸染,才有了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今天的自己并非完全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铸就的自己,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的年代还能铸就多少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这个本该是如花是玉、求知若渴初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已经无法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对生命的极其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真善美的执著,有的是溺爱留下来的软弱与娇气,有的时被游戏迷离了的双眼,有的是被暴力教育过的桀骜不驯或诚惶诚恐……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可见,这个年代的教育的确是一一件令人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纵然如此我们也不以选择随波逐流,因为我们还掌握着改变他们心性的可能性,又因为《行道树》告诉我们:“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想当我们能够契入孩子们的心灵,能够如春风化雨般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时,我们一定可以收获一份深沉的幸福。

想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为了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使命,我们首先必须得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使自己拥有一个纯净纯善之心开始,把教育的功利与自己的虚荣心抛之大海,否则我们将无法完成启迪学生心智、净化学生灵魂、唤醒学生良知的教育任务,且有可能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把学生培养成像我们一样充满世俗气息、浑身尽是贪戾之气的人,会徒增心灵的寂寞者与荒芜者,那样我们就是罪上加罪了。既然我们就此生已经深深走入教育的行列中来,我们退身而出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所以我们只有选择高歌猛进,从真心与智慧出发,从爱与包容出发,把教育变成净化自己也净化学生的过程,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的过程,让我们都能站成一棵树,一棵学生心灵的“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反思6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内容关注学生的兴趣又富有时代特点,反映了美术教材内容体现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更将实现科学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这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种类、功能、造型等相关知识,学习表现机器人的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本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绘画表现。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觉得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了解机器人,并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想象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用绘画形式表现的机器人造型与功能。

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用不同几何图形拼贴机器人的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为解决学生在造型时作好铺垫。在介绍什么是机器人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象片,使学生更加了解机器人,为设计做好知识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我分析并将收集得大量关于机器人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归类,充分课本中贴近学生生活中的机器人重点欣赏将种类归为:助人、娱乐、奇幻的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接着从外形上启发学生的造型表现。让学生们了解机器人的造型不仅有人的形象,还有车型,动物型,几何体型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始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现。学生在思考、回答中学习得非常认真而且感兴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解决学生创作的难点时,采用的几何框架起稿,定好结构,再与学生互动中进行个性的添加。重点是师范动作及服装等的设计。这个环节中,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了,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如何来组织画面,从动作,外形等方面实现设想。示范不必完成,却可以展示课前准备的完整稿范画,让学生提升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

反思本节课也有几点不足,第一,我在教授与欣赏图片和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占用的时间有时会过长,遇到学生过分的积极就不会把控好,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好地规范和要求,做到静问精答,争取留足时间给学生创想的天地。第二要在示范前就讲明黑板示范只有一边,画过就会擦去。并明确要求创作时不许临摹。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动脑,展现自己的创意。最后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评价能力,可以多评几个奖,如:最佳造型奖、最新创意奖。

《行道树》教学反思7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课文的相关资料,从昆仑山的环境入手。昆仑山的环境就是边防战士生存的环境,也是葵花的生存环境。理清了葵花生长的三个阶段后,我把重点放在了文章题目上《葵花之最》,“最”是极限的意思,“葵花之最”就是指葵花中的极致。作者为什么说这棵“葵花”是极致呢?它达到了什么极致呢?这正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作者说边防战士们种的这棵葵花是葵花之最,那么,它是最( )的葵花?”带着这道题,我和学生们随着毕淑敏细致的描写品读了课文的字字句句。

最后,当我请学生们完成这道填空题时,孩子们的.答案精彩纷呈:美丽、可爱、独特、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有毅力、伟大等等等等。这时,我又继续追问,作家只是为了赞美这棵葵花吗?请你接着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边防战士是最( )的人”。学生们的答案同样是精彩的!葵花就是女兵的化身,女兵从葵花看到了自己。同学们想一想:女兵和葵花有怎样的相似点?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同学们这是毕淑敏心中的葵花,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了一棵与众不同的葵花,现在,你对于“葵花之最”是怎样理解的?由于预设的问题设计的到位,学生很快找到了花与人的相似之处,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行道树》教学反思8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受课文阅读提示的影响,我也是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却觉得仅仅挖到“奉献精神 ”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由此,我感觉,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浅解”文本,要尽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题的深意,然后,要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深处,挖掘出深层的韵味。

浅尝辄止是文本解读的大忌,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的手脚被放开了,思维被激活了,个性被释放了,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它们会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课文。这些理解,有时会和教师的备课大相径庭,出乎教师的预料。我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作出的这一反应是十分正确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反应的“美丽”在于:

1、保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精神是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最敏感的创新机能。

2、教师自觉的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变换。教师不是单向的传授者,而是平等的交流者;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管理者。

3、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行道树》教学反思9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通过数形结合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高中数学教材的新增知识点,在近两年高考中属于必考知识。

线性规划问题,高考主要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常考两种类型:一类是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或取值范围),另一类是考查可行域的作法。下面我们结合教材和各地高考及模拟题举例说明。

第一大类: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解答此类题型时,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再数形结合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而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由其解析式确定的.,常见的目标函数有三类。

1、截距式(目标函数为二元一次型),即,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是与直线的纵截距有关。

2、距离式(目标函数为二元二次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与距离有关。

3、斜率式(目标函数为分式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与直线的斜率有关。

反思该节线性规划的教学,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线性规划应用题条件,数据较多,如何梳理已知数据至关重要(以线定界,以点定面)

2。学生作图时太慢,没有使用尺规作图,找最优解时不会通过斜率比较分析。(用尺作图直观)

3。借用线性规划思想解题能力不强,某些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理解不透。(三组形式)

4。高考中对线性规划的考查常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因此,对常见题型要重点训练。

总之,对于线性规划问题,应坚持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作出可行域和看出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解题关键。

《行道树》教学反思1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试教通讯》20xx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

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

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反思

行道树教学反思1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在我的开场白介绍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画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多种形式的读法。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精髓之处,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行道树教学反思2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受课文阅读提示的影响,我也是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却觉得仅仅挖到“奉献精神 ”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由此,我感觉,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浅解”文本,要尽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题的深意,然后,要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深处,挖掘出深层的韵味。

浅尝辄止是文本解读的大忌,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行道树教学反思3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课文的相关资料,从昆仑山的环境入手。昆仑山的环境就是边防战士生存的环境,也是葵花的生存环境。理清了葵花生长的三个阶段后,我把重点放在了文章题目上《葵花之最》,“最”是极限的意思,“葵花之最”就是指葵花中的极致。作者为什么说这棵“葵花”是极致呢?它达到了什么极致呢?这正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作者说边防战士们种的这棵葵花是葵花之最,那么,它是最( )的葵花?”带着这道题,我和学生们随着毕淑敏细致的描写品读了课文的字字句句。

最后,当我请学生们完成这道填空题时,孩子们的答案精彩纷呈:美丽、可爱、独特、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有毅力、伟大等等等等。这时,我又继续追问,作家只是为了赞美这棵葵花吗?请你接着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边防战士是最( )的人”。学生们的答案同样是精彩的!葵花就是女兵的'化身,女兵从葵花看到了自己。同学们想一想:女兵和葵花有怎样的相似点?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同学们这是毕淑敏心中的葵花,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了一棵与众不同的葵花,现在,你对于“葵花之最”是怎样理解的?由于预设的问题设计的到位,学生很快找到了花与人的相似之处,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行道树教学反思4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记得一次交流会上,有个老师就讲起了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反思记录本,只要有想到的内容,及时写在上面,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内容或是一点想法,然后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便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这就是一种坚持吧。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积极的态度吧。

自古以来,关于“坚持”的名言有许多许多,譬如比阿斯说:“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又譬如《论语》中那句“欲速则不达。”人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着坚持,可见它是多么的金贵。

从事教育工作三年来,我就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到底。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而且个性都比较强,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刚开始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却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是阶级敌人,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更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本学科的特点,要认真思考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教学要有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有效果,关键在学生参与!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的知识,开拓视野,关注身边事,国家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识讲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领自己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行道树教学反思5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行道树教学反思6

《凡卡》一课篇幅较长,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在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由于本课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效率,抓住重点和难点朗读、体会、想象。

早读时,学生提前读了课文,上课伊始,在快速浏览课文后,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跟学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因为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时间久远,学生对当时的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清楚,了解后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体会会更深刻。课外资料的补充,孩子在课堂上更感兴趣。孩子们静静地听完后,我直奔中心,让他们把文中信的内容的部分做上标记,然后重点去朗读8、10、11、12、15自然段,先说说对凡卡的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们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惨,他很可怜,他渴望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有了整体的认识以后,小组交流: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内容?细读信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挨打、挨饿、睡不好觉感受凡卡痛苦悲惨的生活。九岁的凡卡在鞋匠家里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所以他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学生还从“第八自然段中给爷爷下跪、两个感叹号、两处省略号、十一自然段中写到莫斯科是个繁华热闹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说自己的生活连狗都不如”等很多点滴的细节中体会到凡卡所受的.折磨和痛苦达到了极致。偌大的城市,却没有一个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学生体会得比较到位,但是感情朗读却不敢夸奖。从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读,听不出凡卡生活的悲惨,感受不到凡卡很痛苦地在向爷爷诉说。通过指导,把“揪、拖、揍、捞、直戳”这几个词读重音,心里想象着自己就是小凡卡,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向人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读书,就要走进文本,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临其境才会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感。

接下来的环节比较简单,让学生了解:课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爷爷诉说他在鞋匠家的痛苦生活,还写了什么?默读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还回忆了乡下生活:和爷爷一起守夜、回忆了家乡美丽的夜景、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时光。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穿插着写,更突出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这部分的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讨论故事结局的时候,通过写信封的几个自然段,知道上面没有写明具体的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会来接他的,与信里凡卡渴望,乞求爷爷接他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就这一点小小的夙愿都实现不了。那么,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章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做着甜蜜的梦结束了,但梦总会醒的,凡卡醒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

阅读时,有学生提问,为了不打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课堂上我没有解释。想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然后把一些问题放在最后解决。也便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后,今天回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先自己解决。

问题1、文中凡卡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名字?

问题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怎么没有后引号?

第一个问题,凡卡有两个名字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符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这种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者亲戚之间使用,故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末尾署名为“伊凡?茹科夫”。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10、11、12这几个自然段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所以第11、12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要告诉学生,这是在连续使用引号的段落时,中间的段落只用前引号,后引号可以省略。

行道树教学反思7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学生的心。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行道树教学反思8

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学生自己找寻到的关键语句才真正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我要求学生以“令我感触最深的语句是……因为……”这样的格式自主圈划关键语句进行“赏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也允许学生选择“质疑”方式,同时又为学生们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小范围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全班交流打下基础。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畅所欲言。

班里的郑兰兰同学找寻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这个重要的句子并且采用“比较阅读”方式,在文中找到了与之形成对比关系的语句“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的东西”,在同学们的相互补充中充分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迫使上帝放弃了对人类的控制,因为有了爱情人类才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又如黄江荣同学质疑:为什么既然童话故事说的是爱情为什么描写上帝三次人间看到景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得知,上帝描绘的是人类的温馨、美好、快乐的生活场面,而这一切都是爱情造就的,所以自以为万能上帝那么恼怒,进一步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吕昌玲同学质疑:为什么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后沉思着离开?……学生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了,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本节课的不足是:我仍感觉“品读赏析”环节中,虽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导向不清,在一位学生质疑之后致使原先准备“赏析”的同学没能及时做好赏析,就又是下个同学的质疑了。

行道树教学反思9

我自己知道这节课远没有平时的课堂那么活跃激动,学生有点紧张,害怕说错。第一次面对很多人听课,不放松。由于学生的紧张,造成主持人的一些被动和需要启发带动和鼓励,鼓劲。可能平时的`上得更理想。

不足:

1、教室布置环境未改善。(这是我无能为力的事情)

2、最后的课堂检测方式应该多样法:如卡通法、小黑板法、手写答案法。(能办到,只是第一堂还没有多想)

3、师说话内容和时间还应消减,让学生更自在。(能。可有的学生无法明确和模棱两可的概念,师必须给其明晰的答案,要消减还真不容易,学生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素质还没有那么高)

4、比赛记分是否在黑板上公布记分(意见不统一,组员认为可以调动学生答题和学习积极性,而组长反对,认为上课是学知识的课,不能变成打分课,浪费精力和时间。我认为可以偶尔为之,不要常常这样)

行道树教学反思10

《行道树》这篇在中学课本里并不太起眼的文章,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篇文章就其表层意义而言,是写行道树们为了城市的空气清新忧愁而又快乐地活着,寂寞而又悲凉的活着,痛苦却又神圣的活着。

但这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吗,很明显不是。在到处都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的城市生活里受到污染的又何止是空气,这只不过是一个隐喻罢了,比空气污染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心灵的污染。

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有几人的心灵还有最初的纯洁与天真,我们一来不停地追求着功名利禄,却也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停地抛弃真善美,当这些心灵的“行道树”都被我们一一抛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保护心灵的天然屏障,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慢慢地开始蒙尘,且在我们人生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我们心灵的尘埃也渐厚渐重,然的我们就像厨房里的沾满油烟的灯泡一样,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我们的灵魂在尘世的喧嚣中变得噪动不安,被横流的物欲压榨得不堪重负,苟延残喘。为了摆脱这种噪动不安和不堪重负,我们会不断地把身体付于声色之乐,希望于集体的狂欢与酒精的麻醉中来来消解心灵的孤独与无奈,可悲的是凡此种种解脱之道皆无法重获心灵的自由与洒脱,何哉?因为我们的欲望大重,蒙尘太久,所以积重难返,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置身其中而不愿自拔了,把种种病态的生活方式看作生命的一种必然遭遇了,这是何其可悲的!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学生出生之际都是纯净纯善之躯,只是由于受到成人世界的浸染,才有了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今天的自己并非完全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铸就的自己,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的年代还能铸就多少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这个本该是如花是玉、求知若渴初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已经无法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对生命的极其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真善美的执著,有的是溺爱留下来的软弱与娇气,有的时被游戏迷离了的双眼,有的是被暴力教育过的桀骜不驯或诚惶诚恐……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可见,这个年代的教育的确是一一件令人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纵然如此我们也不以选择随波逐流,因为我们还掌握着改变他们心性的可能性,又因为《行道树》告诉我们:“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想当我们能够契入孩子们的心灵,能够如春风化雨般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时,我们一定可以收获一份深沉的幸福。

想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为了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使命,我们首先必须得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使自己拥有一个纯净纯善之心开始,把教育的功利与自己的虚荣心抛之大海,否则我们将无法完成启迪学生心智、净化学生灵魂、唤醒学生良知的教育任务,且有可能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把学生培养成像我们一样充满世俗气息、浑身尽是贪戾之气的人,会徒增心灵的寂寞者与荒芜者,那样我们就是罪上加罪了。既然我们就此生已经深深走入教育的行列中来,我们退身而出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所以我们只有选择高歌猛进,从真心与智慧出发,从爱与包容出发,把教育变成净化自己也净化学生的过程,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的过程,让我们都能站成一棵树,一棵学生心灵的“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反思11

通过自己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形成了一节有自己鲜明风格的音乐课。我对自己的这节音乐课反思如下:

一、音乐课的教学要体现音乐性。音乐性的表现要以音乐为主,在我的教学中说的过多,要求学生的过多。教师要引领学生投入音乐,在音乐中体会歌曲的内涵,情感,并且以学生多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为好。

二、音乐课的导入要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经验为基础。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一横老师的九一八演讲,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祖国的了解。激发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来进行教学。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要为了音乐学习而导入音乐。

三、音乐课中要培养学生听唱的能力。摆脱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通过多听范唱,反复听,逐步培养学生听旋律模唱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这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听一乐句,学生模唱一乐句。

四、歌曲的教唱要有整体感。我在教唱过程中,每一乐句都单独教学生演唱,过程太零碎了,而且破坏了歌曲的整体性。可让学生在听赏的同时,听出歌曲的乐段。分成块状的来学习。不能以合唱队的模式来教唱歌曲。

行道树教学反思12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首先,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行道树》一文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行道树教学反思13

一、精读感悟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第三段。用几个什么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九寨沟的水呢?可以用书上的词。

学生很快说出了“清澈见地、五彩缤纷、高低错落、谓为壮观……”我们在看看这些词语,总结出,湖泊是从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气势上吸引人的。请学生自由读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读。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比赛读。瀑布的句子请男生读,要求读出瀑布的'气势。评议后全班读。

接着整体读第三段,读前提醒:将你体会的美的不同读出来。

二、弱化一二段,疑问带过。

九寨沟这样迷人,你们想去吗?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去呢?请你们做个小导游,介绍给我听听吧。

三、观看《神奇的九寨》音乐碟,整体感知全文。教师在一旁提点文中用的词语。

思索:

本文很美,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们不要只是想交给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而是交给学生课文是怎么将这样美的景观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紧把握这一点展开教学。

行道树教学反思14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和歌曲相结合,做到形象和生动,容易接受。

行道树教学反思15

这篇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笋芽儿在春天破土而出,渐渐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从而教育孩子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朗读本课,要表达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录音教学重现力强的特点,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课伊始,通过听课文录音,使学生整体感知童话主要内容,了解笋芽儿先后听了谁的话,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讲读过程中,指导学生逐段一边听录音,一边抓住关键词“撒娇、央求、自豪”,体会笋芽儿感情的变化。抓住她跟竹妈妈的几次对话,理解笋芽儿害怕到坚决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较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难题。

课堂上,我以典范的录音朗读为示范,发挥录音烘托气氛、重现力强的优势,引导学生认真听,模仿读,仔细辨,再重读,从而使学生懂得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应从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方面入手。通过录音教学介入课堂,避免了“这儿读重音,那里要延长”类的生硬说教,简化了朗读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去读、去比较、去体会,较快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的朗读能力。

下载《行道树》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道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道树教学反思(共5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两大难点:一是对文中所写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

    《行道树》的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行道树》教学反思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 教学时间 2009年9月22号 教学内容行道树 第 1 课时执教人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

    2《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识记本文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探究,培养学......

    《行道树》教学指导大全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行道树》教学指导 指导教师: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四中学 李艳玲 在“国培”期间,我深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曾指导李玮......

    《行道树》说课稿

    《行道树》说课稿 《行道树》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行道树》读后感

    一天,一天,在指尖滑过,那路边的树儿,演绎美丽……正如一首歌。唱出第一句……生命的价值在于勇气,接受命运的挑战。“我们的家在山上,再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却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