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教学心得体会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
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
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2
本次参加道德与法治的研修活动,自己在磨课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门学科,体会到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乐趣。
《我的苦与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我是一张纸》中的第三个框题,在教学设计上,我运用童话的形式,把纸当做可爱的娃娃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把纸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接着把纸娃娃的烦恼告诉大家,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愿意去了解纸娃娃的痛苦。出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片中人们的行为过程中,辨析这些行为做的对不对,深究浪费纸张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让孩子开展社会调查,搜集浪费纸张的图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浪费纸张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适时补充浪费纸张的现象,提升学生的认识。浪费纸张这种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呢?教师课前进行学生一天用纸量的调查,通过让学生计算数据,震撼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谈一谈这样做的危害,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浪费纸张就是破坏环境的一种行为。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如何做呢?这一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节约用纸的方法,教师适时评价总结。活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为此我把不看的报纸、不用的包装盒、挂历纸和用过的纸杯带到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应该如何让这些不用的纸再利用,学生们讨论特别激烈,交流了许多小诀窍,出乎我的意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又借机补充,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把这些小诀窍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环节,出示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让节约用纸上升到更高层次,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在对课堂驾驭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教学机智应变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以后还应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提高自己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在课堂评价上也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磨练。学习是无止境的,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要学习的还有许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德法老师。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3
20xx年10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本校网络直播的教科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位专家的讲座:方丽敏老师《德与法融合,教与学互动》,安子琴老师《凸显学科特色,助力学生成长》。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和别人交流的难得机会,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也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道德与法制》的教材特点
两位老师都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
2、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3、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习中,据方老师介绍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4
在我的二年级班有以下几种小情况:
(1)每次上课很困,有些不情愿,因为上课嘛,对于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占10%;
(2)学习很努力,很认真,这样的孩子占70%;
(3)学习起来有兴趣,很轻松,积极钻研,这样的孩子占20%。
有些时候看着一个个小家伙咬着铅笔冥思苦想的时候,觉得好可爱呀,即使她学习了不会,但是下课拿着小本子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也好开心,其实这正印证了孩子那种求知的天性,好奇,想解惑,想征服,想证明……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种感觉,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出来积极的一面,而有的孩子表现出消极面对的情绪,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孩子每次回家之后不复习,每次都是到了课堂之上才想。要知道,每一节的知识都有上一节的内容,不复习,就等于在课前已经落下了一截。
(2)知识链没有链接好。举个小例子,本次课上学习“植树问题”里面涉及到了暑假学习的除法和乘法知识,在的时候没有学习或者掌握不扎实,导致这一讲的时候,孩子不明白除法的意义,所以有些题目根本就无法向下进行,需要从头开始一点点的铺垫,耽误了进度,孩子也觉得吃力。所以这次报了寒假班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们能够认真的学习每一天,每天回家多看看,争取这7天的辛苦不要白费,付出了,也要收获!
(3)家长拓展的知识过于复杂。建议您的拓展先在老师的基本题型上进行拓展,比如换个情境,换个数,但一开始最好不要轻易换类型,因为孩子才二年级,很多时候,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他需要做的是把学到的知识扎扎实实的掌握好,然后再随着年级的提高,去增加拓展的难度,很多时候,家长感觉明明一个类型的题目,为什么这个会那个不会,其实不怪孩子,是您没有掌握好拓展的难度和深度,出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而自作主张,最后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所以家长在自己做拓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难度和宽度。
学而思的课程不是每天都上,家长怕给孩子造成太大的负担,也没有刻意去给孩子做太多的题,但是毕竟知识是温故而知新,希望每天能够练习1-2道题,或者每天一个小知识点,让孩子轻松的持续,只要坚持,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学习没有捷径!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5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在不良诱惑面前说No,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心理上的健康。
这门课程以树德立人为引领,在尊重儿童生活独立价值,体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让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法治实践中去,从中更好地了解法治,运用法律知识,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执行者。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以,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从精神层面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思想意识,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情况,规避校园霸凌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学习进一步营造更加健康规范的校园环境。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关注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优化升级个人的教学思想,更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需要学的内容不断的创新整合,切实的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建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能够在学生内心有一杆道德的撑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6
3月24日,在潘南小学举行了以“提升学生思辨力”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活动中,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思辨力。
这里所提到的“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指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对事物情况、类别、事理的辨别分析,它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学生思辨力显得尤其重要。通过三堂课的学习,我对提升学生思辨力有了一些拙见。
学生思辨力的提升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实现的,传统德法课中“这样对不对”“怎样做才对”等问题模式不能让学生产生有效的思考,更不可能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学生应该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的思考或者和同伴思维的碰撞,层层分析,辩证看待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情境,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投入到矛盾情境中去,通过辩证地分析和理性地思考,来剖析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经过思考以后学生的看法不再是简单的对不对,而是能从多方面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观点,客观理性看待问题。在莲池学校巩革老师的课上,我就看到了这种情境的创建,让学生思考一些具体情境“算不算浪费”,引导学生克服看到用纸就觉得是浪费的思维窠臼,正确看待纸张的使用。
问题矛盾情境的创建,往往很难预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留心学生的发言,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点,展开思辨的讨论。以《我的苦与乐》这个课题为例,传统教学中只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纸张的珍贵,认识到生活中各种纸张浪费现象的危害,培养学生珍惜纸张,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在“提升学生思辨力”主题的引导下,这节课在以上基础之上,还应该更加深入,让学生能更深入思考“浪费”等概念,进而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理性辩证地对待。一些大量使用纸张的现象到底应不应该都归为浪费呢?我觉得不是的。浪费是在满足使用需求之外的无意义使用,这一点值得在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来加以思考辨析。第三堂课上,学生回答感冒了大量使用卫生纸擦鼻涕是浪费现象,教师一带而过,没有通过这个点来展开辨析,我觉得是错失良机。可以通过这个点来把学生引入到浪费是必要使用以外的无意义使用这一概念的思考辨析上来。
道德与法治课要想能够切实对学生的生活乃至人生有所意义,就必须要克服传统的让学生看看图,说说对不对,谈谈应该怎样做这种模式,把学生引入到更广阔的真实生活中去,在真实生活各种充满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去思考,去辨析,去客观冷静分析问题。教师必须摒弃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教给学生道理这个观念,而是把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思辨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认知。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7
本次活动是10月15日,《道德与法治》学科变革以来优秀课例的集中展示,通过聆听《道德与法治》编写者鲁洁对课程的时代背景、基本情况、核心理念、实施建议的解析,对该综合性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看法。
另外,通过三位老师呈现的三节优秀课例,将活动性和实践性融入课堂,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和借鉴。
通过本次活动中实验小学孙静波老师的课堂演示,我感受到了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开设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课程是基于中国公民素养的现状,基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设的。低年级孩子正是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课程立足于低年级孩子所处的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这些密不可分的成长环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参与生活到创造生活,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的中国“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回归生活,从孩子存在的问题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起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方向。
通过聆听这三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我觉得每一堂课的活动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教师课下潜心调查,深入学生生活,针对学生的吃、喝、玩、乐设计出来的。活动的设计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整个单元、整个时代的背景,因此,每一个活动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在三节课的活动设计中,刘老师目标非常明确,孩子也很活跃。王老师的课堂目标一目了然。孙老师的课堂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学会了很多。
最后,我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值得我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一个能够教《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不仅需要理解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课程理论还需要良好的素养,教师的观察能力、聆听能力还有表达能力都会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尤其是这种综合性体验课程,需要带给孩子的是情感的引导,更需要一个专业素养强的老师来把控。
这次学习带给我的收获还有很多,三位老师的优秀课例将会成为我教授这门课程的指明灯,我喜欢这门课程,它没有数学算式的严谨和语文课文的深厚,但它凝聚着一个人全部的思想,自信和自尊。希望以后的教学中,我能更深入的认识它,通过我的教学,学生们能更加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进而创造生活的美!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1
本次参加道德与法治的研修活动,自己在磨课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门学科,体会到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乐趣。
《我的苦与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我是一张纸》中的第三个框题,在教学设计上,我运用童话的形式,把纸当做可爱的娃娃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把纸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接着把纸娃娃的烦恼告诉大家,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愿意去了解纸娃娃的痛苦。出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片中人们的行为过程中,辨析这些行为做的对不对,深究浪费纸张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让孩子开展社会调查,搜集浪费纸张的图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浪费纸张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适时补充浪费纸张的现象,提升学生的认识。浪费纸张这种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呢?教师课前进行学生一天用纸量的调查,通过让学生计算数据,震撼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谈一谈这样做的危害,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浪费纸张就是破坏环境的一种行为。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如何做呢?这一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节约用纸的方法,教师适时评价总结。活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为此我把不看的报纸、不用的包装盒、挂历纸和用过的纸杯带到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应该如何让这些不用的纸再利用,学生们讨论特别激烈,交流了许多小诀窍,出乎我的意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又借机补充,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把这些小诀窍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环节,出示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让节约用纸上升到更高层次,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在对课堂驾驭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教学机智应变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以后还应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提高自己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在课堂评价上也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磨练。学习是无止境的,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要学习的还有许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德法老师。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2
在我的二年级班有以下几种小情况:
(1)每次上课很困,有些不情愿,因为上课嘛,对于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占10%;
(2)学习很努力,很认真,这样的孩子占70%;
(3)学习起来有兴趣,很轻松,积极钻研,这样的孩子占20%。
有些时候看着一个个小家伙咬着铅笔冥思苦想的时候,觉得好可爱呀,即使她学习了不会,但是下课拿着小本子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也好开心,其实这正印证了孩子那种求知的天性,好奇,想解惑,想征服,想证明……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种感觉,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出来积极的一面,而有的孩子表现出消极面对的情绪,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孩子每次回家之后不复习,每次都是到了课堂之上才想。要知道,每一节的知识都有上一节的内容,不复习,就等于在课前已经落下了一截。
(2)知识链没有链接好。举个小例子,本次课上学习“植树问题”里面涉及到了暑假学习的除法和乘法知识,在的时候没有学习或者掌握不扎实,导致这一讲的时候,孩子不明白除法的意义,所以有些题目根本就无法向下进行,需要从头开始一点点的铺垫,耽误了进度,孩子也觉得吃力。所以这次报了寒假班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们能够认真的学习每一天,每天回家多看看,争取这7天的辛苦不要白费,付出了,也要收获!
(3)家长拓展的知识过于复杂。建议您的拓展先在老师的基本题型上进行拓展,比如换个情境,换个数,但一开始最好不要轻易换类型,因为孩子才二年级,很多时候,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他需要做的是把学到的知识扎扎实实的掌握好,然后再随着年级的提高,去增加拓展的难度,很多时候,家长感觉明明一个类型的题目,为什么这个会那个不会,其实不怪孩子,是您没有掌握好拓展的难度和深度,出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而自作主张,最后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所以家长在自己做拓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难度和宽度。
学而思的课程不是每天都上,家长怕给孩子造成太大的负担,也没有刻意去给孩子做太多的题,但是毕竟知识是温故而知新,希望每天能够练习1-2道题,或者每天一个小知识点,让孩子轻松的持续,只要坚持,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学习没有捷径!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3
3月24日,在潘南小学举行了以“提升学生思辨力”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活动中,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思辨力。
这里所提到的“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指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对事物情况、类别、事理的辨别分析,它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学生思辨力显得尤其重要。通过三堂课的学习,我对提升学生思辨力有了一些拙见。
学生思辨力的提升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实现的,传统德法课中“这样对不对”“怎样做才对”等问题模式不能让学生产生有效的思考,更不可能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学生应该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的思考或者和同伴思维的碰撞,层层分析,辩证看待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情境,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投入到矛盾情境中去,通过辩证地分析和理性地思考,来剖析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经过思考以后学生的看法不再是简单的对不对,而是能从多方面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观点,客观理性看待问题。在莲池学校巩革老师的课上,我就看到了这种情境的创建,让学生思考一些具体情境“算不算浪费”,引导学生克服看到用纸就觉得是浪费的思维窠臼,正确看待纸张的使用。
问题矛盾情境的创建,往往很难预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留心学生的发言,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点,展开思辨的讨论。以《我的苦与乐》这个课题为例,传统教学中只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纸张的珍贵,认识到生活中各种纸张浪费现象的危害,培养学生珍惜纸张,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在“提升学生思辨力”主题的引导下,这节课在以上基础之上,还应该更加深入,让学生能更深入思考“浪费”等概念,进而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理性辩证地对待。一些大量使用纸张的现象到底应不应该都归为浪费呢?我觉得不是的。浪费是在满足使用需求之外的无意义使用,这一点值得在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来加以思考辨析。第三堂课上,学生回答感冒了大量使用卫生纸擦鼻涕是浪费现象,教师一带而过,没有通过这个点来展开辨析,我觉得是错失良机。可以通过这个点来把学生引入到浪费是必要使用以外的无意义使用这一概念的思考辨析上来。
道德与法治课要想能够切实对学生的生活乃至人生有所意义,就必须要克服传统的让学生看看图,说说对不对,谈谈应该怎样做这种模式,把学生引入到更广阔的真实生活中去,在真实生活各种充满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去思考,去辨析,去客观冷静分析问题。教师必须摒弃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教给学生道理这个观念,而是把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思辨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认知。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4
本次活动是10月15日,《道德与法治》学科变革以来优秀课例的集中展示,通过聆听《道德与法治》编写者鲁洁对课程的时代背景、基本情况、核心理念、实施建议的解析,对该综合性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看法。
另外,通过三位老师呈现的三节优秀课例,将活动性和实践性融入课堂,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和借鉴。
通过本次活动中实验小学孙静波老师的课堂演示,我感受到了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开设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课程是基于中国公民素养的现状,基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设的。低年级孩子正是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课程立足于低年级孩子所处的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这些密不可分的成长环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参与生活到创造生活,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的中国“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回归生活,从孩子存在的问题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起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方向。
通过聆听这三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我觉得每一堂课的活动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教师课下潜心调查,深入学生生活,针对学生的吃、喝、玩、乐设计出来的。活动的设计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整个单元、整个时代的背景,因此,每一个活动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在三节课的活动设计中,刘老师目标非常明确,孩子也很活跃。王老师的课堂目标一目了然。孙老师的课堂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学会了很多。
最后,我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值得我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一个能够教《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不仅需要理解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课程理论还需要良好的素养,教师的观察能力、聆听能力还有表达能力都会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尤其是这种综合性体验课程,需要带给孩子的是情感的引导,更需要一个专业素养强的老师来把控。
这次学习带给我的收获还有很多,三位老师的优秀课例将会成为我教授这门课程的指明灯,我喜欢这门课程,它没有数学算式的严谨和语文课文的深厚,但它凝聚着一个人全部的思想,自信和自尊。希望以后的教学中,我能更深入的认识它,通过我的教学,学生们能更加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进而创造生活的美!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5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在不良诱惑面前说No,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心理上的健康。
这门课程以树德立人为引领,在尊重儿童生活独立价值,体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让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法治实践中去,从中更好地了解法治,运用法律知识,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执行者。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以,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从精神层面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思想意识,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情况,规避校园霸凌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学习进一步营造更加健康规范的校园环境。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关注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优化升级个人的教学思想,更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需要学的内容不断的创新整合,切实的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建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能够在学生内心有一杆道德的撑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6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三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
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
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
道法教学心得体会7
20xx年10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本校网络直播的教科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位专家的讲座:方丽敏老师《德与法融合,教与学互动》,安子琴老师《凸显学科特色,助力学生成长》。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和别人交流的难得机会,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也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道德与法制》的教材特点
两位老师都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
2、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3、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习中,据方老师介绍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