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21:5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

第一篇: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

《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南关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优势

1.校内环境优美,植被种类繁多,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实物文本。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从建校至今,经过几任校长和广大教职工的努力,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8年被评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2007年潍坊市绿色学校点评潍城区第一名,潍坊市第七名,2012年又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现在校园中花草树木种类近百种,数量达2000棵。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植物姿态不一,形态万千,景色优美。

2.校外实践基地。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东临风景优美的鸢都湖,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潍坊花卉大世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各种花草鱼虫、奇石名木举不胜举。它距离我校仅3公里,它将成为了我校拓展学生认知、探究的第二个实践基地。

3.德育处细化一日常规检查细则,规范班级管理。坚持每日常规检查,重点从班级卫生、学生个人卫生入手,制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严格管理办法,使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爱护集体生活环境的意识。

4.教师队伍:南关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22人,虽然平均年龄偏大,但是在工作中,大家团结一心,勤劳刻苦,认真负责,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为南关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二、对绿色育人课题的认识

“绿色”是从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过渡到代表“自然”、“环保”、“健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象征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益的事和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指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200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知道其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绿色教育在当代教育界也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理解是从绿色的最基本内涵出发,所以它也是绿色教育的最初内涵。二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呵护生命的教育。三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激发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理解是对绿色教育内涵的深层挖掘,是绿色教育内涵的最新发展。

三、学校发展定位

我们的认识是绿色教育是基于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同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研究过程和活动

(一)第一阶段:2012.4-20012.6准备阶段

1、规范课题管理,建构研究网络体系

为了加强组织建设,便于实施管理,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课题组成员——学校课题组——学校教导处”自下而上的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 请区教科研中心陈春云主任、姚来祥主任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 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秦学伟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研究和总结成果。

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李志强、武瑞华、路霞等6人组成,其中课题组长由业务校长

武瑞华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组的日常管理,如组织课题组研究活动、安排研究课、主持研究活动等。

分级管理体系职责分明,层次清晰,使课题研究始终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同时有力地促进课题研究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题实施。

(1)学习培训制度。要求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 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教研和培训;

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校本教材培训;  积极在学校搭建的学习交流的平台——“绿色讲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 积极在学校为教师构建的实践研究平台——校本教研中,开展“问题”式研修; 可以到专业教育书店或网上书店购买专业书籍。

(2)科学研究制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按照六个步骤进行:

 发现问题。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形成团队研究

课题。

 组内研究分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讨论结果可以作为行

动的参照。

 拟定整体计划。这是对研究的宏观把握,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问题,以及

自身的资源条件等因素,设计出整体的研究蓝图,并对在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及时修改和调整计划。

 设定具体方案。将整体计划分解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对每一问

题设定什么样的干预策略,具体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在具体方案中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

 采取行动。这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对实际情况的干预;二是

对干预行动的评价;三是将每一步与研究的整体计划结合起来,以对最初的宏观设计进行检查与控制,并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计划。

 评价与改进。这是研究的总结阶段。一是总体评价,即评价研究行动是否达成了既定目

标,二是对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评价,即反思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做。

(3)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和经验、论文、教学案例等研究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建档保存。

(4)课题管理考核制度。

 各个课题组完成四项工作:一是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

知识;三是各课题组必须在每期至少安排一次典型课例教学研讨活动;四是及时反馈,及时提供每一条研究信息。

 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完成“五个一”活动:每月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教学反思、一篇教

育教学案例或者教育故事、一篇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每学期一节研讨课、一篇论文或者研究心得等。

 每学年对参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精神和物资上的奖励。课题组成员研究材料每学期上

交,上交情况与月评挂钩,开展研究情况与年度考核挂钩。让教师在研究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第二阶段:2012.9-2013.5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绿色育人、绿色校园环境、绿色课堂、绿色德育管理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帮助教师从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1、丰富课题资源,创设客观条件

(1)硬件资源建设

2012年,借助标准化学校验收的有利形势,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微

机室、摄像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开展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软件资源建设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图书。例如《细节决定成败》《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新一百条建议》《德行论》《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等,添置了“优质录像课”等教育光盘系列,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开展课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1)培训模式科学

 专家引领模式。我们不定期聘请专家,分别对学校管理、学校德育、学校教学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指导。聆听着智慧的声音,似一股股暖流,流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田;享受着专家的讲座,犹如一道丰富的精神菜肴,供给老师们充足的精神营养。专家的讲座,不仅让红旗人感悟到了睿智的光芒,而且留给红旗人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个行动的方向,是一份对事业的激情。

 “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向骨干教师倾斜,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一年来我校外出培训学习达到十余人次。回校后教师或以学习汇报交流的形式或以上汇报课的形式,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 案例培训模式。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

 自主学习模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每学年学校图书室配备适当的教育理论书籍,为每个教师配备理论学习笔记本,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他们在字里行间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老师们运用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来指导、改进教学。

 活动促进模式。一年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十余次大的活动:小树认养、捡拾白色垃圾、阳光体育节、社团展示、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环境日签字宣誓、环保进社区等等。这次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绿色教育的内容,为我们创建绿色育人特色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环境与基地建设

学校进行了主题明确的校园总体设计,将学校办学理念、思路物化到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力图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传递环境保护的思想、彰显环境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校园

环境更体现出教育性和艺术性。

(1)学校平整了操场,铺了灰渣跑道,添置了大型健身器材。

(2)校园的各个角落,添加了绿色教育环保宣传标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教育。

(3)建设了绿色教育宣传墙,让墙壁说话,给学生搭建了绿色教育平台。

(4)规划、整理、修建了学校内的树木、花卉与绿植墙,层次分明,美观和谐。

4、行动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组织编写了南关小学绿色课程校本教材,将学生身边的花草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繁殖管理等集结成册,供三、四、五、六年级实施。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绿色植物,学习园艺管理相关技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绿色课堂研究

绿色课堂是和谐的、主体参与的、科学有效的课堂。其核心要素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主体的主动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

在研究期间,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的“四个一”专项活动。即:一堂体现绿色教育和个人的优质课,一堂绿色教育主题队会,一篇体现绿色教育的案例,一个班级绿色文化建设。每位教师要有一颗能呵护孩子心灵的宽容的心,让绿色意识根植于教师、学生的心中。

(3)绿色德育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提炼出绿色的德育观,融合“自然、和谐、人文、民主、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德育理念,依托环境教育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等,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感情。

在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绿色德育管理网络,将绿色德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网络。

在研究中,我们大力开展绿色社团建设和绿色班级文化建设。组建绿色社团,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绿色教育,提升绿色意识,丰富绿色理念,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每一个班级由老师学生共同制定本班级的班级目标与班级文化定位。建设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特色化布置,各班黑板报等办出班级特色,力求让教室成为学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

(三)第三阶段:2013.6-2013.9总结提炼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全面收集整理资料,编印课题研究文集,装订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成果资料,物化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学校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分析,填写结题申报表,申请结题,接受课题组评审。

五、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成果

2年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的绿色教育特色办学也逐渐形成。学校先后获得了小学课堂教学大赛先进单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潍城区文明单位、潍坊市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校园开发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我校的《创新开展绿色教育,共建美丽生态校园》一文刊登在2012年12月7日的现代教育报上。2012年我校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2013年我校又被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我校开展的多个绿色实践活动被潍坊晚报、直播潍坊、鸢都教育等媒体报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与办学水平,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今年我校的这一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申报了区级宜学特色校的评选,相信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一定能够成功。

(二)、教师成果。

几年来,教师们以科研为动力,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多名教师参加过区级优质课评比并获奖。近百篇论文、课例、小课题研究获省、市、区级奖励,刘友美老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拒绝白色污染》获省级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全国进行评比。在历年来的区级抽测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获得了区教科研中心的肯定。我校开展的数学阅读实验研究,被推荐参加潍坊市数学阅读推介会展示。历届区课堂教学大赛,我校成绩均名列前茅。截止目前我校有市级优秀教师、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劳动模范、市教学能手5人;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等8人,占学校全体教师的近30%,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学生成果

两年来我校有12名学生获得区三号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高诚泽同学获得市校园读书之星称号;198人次在市区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3名同学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或一二等奖。

第二篇: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食品的卫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不少老的熏蒸品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先后淘汰.新的可被广泛接受的品种又难以开发出来,这使国际上可用的烟熏剂品不断减少,剩下的被长期广泛应用的品种,只有磷化氢和溴甲烷.而溴甲烷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2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列为破坏大气臭氧层物质的受控名单;1997年该议定书第九次缔约国大会又决定,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应完全停止使用.这样可继续使用的有磷化氢了.磷化氢也面临储粮害虫对它产生日益严重抗拒性的问题,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抗性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了按常规熏蒸方法处理无效的程度.面对这一严峻现实以及人们现在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迫切,绿色粮油逐渐成为消费潮流;绿色食品---大米的卫生要求磷化物(以PH3计)不得检出

.因此,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安全,无污染,无公害,可持续发展得绿色储粮技术,不仅是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粮食产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何谓绿色储粮技术?绿色储粮技术是指不采用化学剂,而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进行综合防治,避免储粮污染,保护环境,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要搞好绿色储粮要从两个基本途径入手:一是内因,提高粮食质量,防止或减少有害生物的感染和侵入,增强粮食的抵抗力;二是外因,调节环境因子,破坏有害生物的生态平衡,防止或减少有害物的危害,保证储粮安全.对于前者,主要从管理上下功夫,保证储备粮的质量.对于后者,则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开发新的储量技术,如气调储量、低温储量、生物防治、非化学药剂防治及害虫综合防治等。

一、气调储量

气调储量是通过人为地控制粮食堆中的气体成分,使之不利于储粮害虫的新陈代谢活动,达到杀虫,抑菌和缓储量陈化得储量方法。气调储量主要有降氧、充氧、充二氧化碳等三种技术。气调储粮不产生任何的有害作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绿色储粮技术。其中二氧化碳气调储粮就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储粮技术,它能杀死各类储粮害虫,却对粮食没有热播和污染,并有利于白痴粮食品质,现已在我国建成了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示范仓,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储量性能。它用二氧化碳供气系统、自动检测系统、压力保拧装置及智能控制系统等构成。

二、低温储粮

低温储粮是现代储粮技术中经常用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子,使粮食处于一定的低温状态,增加了粮食的储藏稳定性。由于粮食是具有生命的有机物,因此,低温必须在不冻坏粮食的基础上,在保持器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将粮食置于一定范围的低温中,同时这低温又必须能抑制虫霉生长、繁育、限制储粮品质的变化速度,从而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认为15°C是粮食低温储藏的理想温度,可以有效地限制粮堆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延缓储粮品质变化。

低温储藏的方法常可分作如下几类:

(一)自然低温储藏。

在储藏期间单纯地利用自然冷源即自然吧条件来降低和维持粮温,并配以隔热或密粮措施。自然低温储藏按获得低温的途径不同,又可简单地分为地上自然低温储藏、地下低温储藏和水下低温储藏,由于自然低温储藏完全利用自然冷源,因此受地理外置、气候条件及季节的限制较大,其冷却效果常常不能令人满意。

(二)机械通风低温储藏。

利用自然冷源——冷空气,通过机械设备——通风机对粮堆进行强制通风使粮温下降,增加其储藏稳定性。机械通风低温储藏仍然属于利用自然冷源的范畴,同样受气候条件和季节性的限制,所以粮堆的机械通风常在秋冬初进行,但是机械通风低温储藏由于实行了强力通风、强制冷却,所以冷却效果常好于自然低温储藏。

(三)机械制冷及空调低温储藏。

在隔热仓中利用一定的制冷或冷气调节设备使粮仓维持一定的低温范围,并使仓内空气进行强制性循环流动,达到温湿分布均匀。此低温储藏法是利用人工冷源冷却粮食,因此不受地理位置及季节的限制,是成品粮安全度夏的理想途径,是低温储藏中储藏效果最好的一种。

三、硅藻土防治害虫

硅藻土是一种无毒的惰性物质,对粮食无残留、物污染,防虫效果好。用于长期储备的粮食,不仅经济、高效,而且符合绿色储粮的要求。

硅藻土的杀虫机理是:昆虫活动时,接触到硅藻土后,体表的蜡质保护层受到破坏,致使害虫体内水分蒸发,最后因大量脱水而死亡。因此,利用硅藻土杀虫是一种物理的杀虫方式,其药效的好坏与害虫是否接触药剂有关系。根据广东省粮科的实仓实验结果显示,硅藻土对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的当代和下代成虫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四、臭氧防治害虫。

臭氧可以利用高压电弧的电离作用,将空气中氧气(O2)分解重组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强的氧化剂。实验表明,臭氧浓度达到1-3ml/m3时就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300ml/m3就可以杀灭储粮害虫,浓度在100ml/m3以内能将所有储粮害虫杀死。

五、综合防治害虫。

我过现行的保粮方针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是主动的,积极地,无虫时防感染,有虫时防扩散。所以,切断虫源,杜绝害虫的传播途径,防止害虫的感染是储粮害虫防治的根本。所谓综合防治就是不能单独依赖某一种防治方法,同时应考虑储粮生态统的各个因素,采取各种防治技术的最佳组配方案,尽可能地将害虫彻底消灭,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之,要照“安全、经济、有效”的储量害虫防治原则,利用各种有效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来保护储粮,保护环境,这是保粮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资料:《粮油储藏学》

《粮食保管》李福儒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版

第三篇: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皋埠镇中学是2003年浙江省绿色学校,自创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本着“尊重人和完善人”的宗旨,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融入到学校环境教育的全过程,将知识、践行和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我们又提出了“绿色教育”的口号,我们认为,绿色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赋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学生的心灵出发,以教师崇高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强调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在社会实践的纯净环境中逐步使学生走向成熟,得到升华。

关注人的和谐进步与成长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更是我们积极倡导、努力实践的教学共识。教师的发展,是推进新一轮课改,让新课程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基础和保证。结合我校优秀教师群体日渐形成,年轻教师队伍不断庞大的实际,立足校本,开展校本化的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与有效途径。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为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文化,营造和谐中求发展的文化氛围,我们又把“绿色”的理念融入了校本教研,使学校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以着力构建绿色教研文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所接受。在我国,广大教师结合教改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开展教育实验,涌现了像李吉林、顾泠沅等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也涌现了一大批的教师研究成果。这些实践和研究成果,不仅繁荣了教育科学研究,而且还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有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通过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适合我国国情。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各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国内外普遍的教师专业化途径通常和高校或者国家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紧密相联。这种培训能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分布面广,人员编制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突出,只能短期培训而无法细水长流,教师培训经费不足。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抓好校本研究,才能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同时强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对于校本教研本身的研究比较普遍。如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文化》,苍南县灵溪镇第一中学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多元互助”式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关于加强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研究》,佛山市顺德梁季彝纪念中学的《加强校本教研,构建学习型学校》等。这些研究与实践都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都起到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效果。但就如何挖掘校本教研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如何挖掘学校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方面的思考还有待深入。我们认为,文化是一种沉淀,它可以形成氛围,氛围可以影响并塑造群体。教研共同体的培育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营造,如果说制度给予我们的是保障与规范,那么文化给予我们的就是力量与生机。因此,赋予校本教研以文化内涵,必将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

明确提出绿色教研文化概念的,比如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课题《建设教研共同体 培育绿色教研文化》,它强调以区域为单位,通过制度保障和文化营造来致力于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致力于培育绿色教研文化。其绿色的含义主要包括以

节约教研成本为出发点的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指导,引导资源的共同开发与资源共享;以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专家本土化工程;和以教师发展为出发点的加快教研成果转化。此外还有浙江奉化宝韵幼儿园《幼儿园绿色教研文化的研究》等。

我们认为,绿色教研文化是教师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它是蕴涵着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的校本教研,它把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教师的成长目标凝聚在一起。在这里,管理者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在这里,每个教师都能够享受专业提高的快乐,享受培养学生成长的快乐。因而我们倡导绿色教研文化,是全体教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教研工作规范、教研工作氛围的总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

建立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同时,把学校绿色教育的特色融入其中,赋予校本教研以和谐、人文、民主的绿色内涵。促进校本教研,成就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培训、课堂展示、教学比武、组际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主动发现问题、捕捉课题、自我反思,让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针对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教改需要并有意识地寻求各种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使其看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光明前途为目标;发挥专业引领骨干教师的作用,定向培养各学科校本教研骨干教师,并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其尽快成长为区、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促成这部分教师尽快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目标。

(二)预期目标

(1)构建绿色教研文化的保障机制,如实施计划、评价指标、激励机制。

(2)探索构建绿色教研文化的途径。

(3)通过研究,实现学校教师的全面发展。

(4)总结实施绿色教研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让全校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而得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

(二)个案研究法。选取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考察其成长轨迹,研究其成功经验,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08年1月——08年3月】

(1)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撰写课题报告。

(2)制定保障机制,包括实施计划、评价指标、激励机制等。

2、实施阶段:【08年4月——08年10月】

(1)调查教师对教研方式的需求。

(2)调查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

(3)制定实施绿色教研文化的计划。

(4)分教研组、备课组实施绿色教研文化的计划。

(5)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6)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反思教研活动的改进方法。

3、结题阶段:【08年11月——08年12月】

(1)将实践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得出初步结论。

(2)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人员分工

桑建平: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实施,具体审核课题研究方案和实验总结报告,领导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孟茂盛:执笔人,制定实验方案,课题研究实施指导,撰写实验总结报告。秦永第:课题组成员,具体指导各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的实施。金建光:课题组成员,负责实验的调查与资料的收集。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皋埠镇中学作为浙江省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和浙江省绿色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各种教学设施和较为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拥有诸如市级先进教研组科学组那样的敢想敢为的教研团队。学校日常开展以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各项主题式教研活动和校的“绿苑杯”教科节系列活动。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校、区、市等举办的论文案例比赛、课堂教学比武和各种技能比武等;同时加强理论学习,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理论或专业书籍,以更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或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有关随笔,并由各教研组在内编印结集。

学校已经创建为越城区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领导机构,制订了《皋埠镇中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皋埠镇中学校本教研三年发展规划》,对学校教学、教研、教师发展提出了恰当而明确的要求,规划的目标清楚、分工明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有校本教研的专门内容。学校行政会议对校本教研有专题研究。校长身体力行,为主申报、承担2006年绍兴市教育教学规划课题《“道德与修养”学业管理和评价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案例研究和教学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的情况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提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三年来,学校共有4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获奖论文、案例等近300篇,均居同类学校前列。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相继开发了绿色教育读本《我们与绿色同行》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让青春在绽放中飞扬》,开发了以绿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发了以《美文欣赏》、《吼山》文学刊物为载体的人文教育。

《绿色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07年12月

第四篇:创建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创建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德育发展的实践研究

立论依据:

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表明,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竞争,更始隐藏与背后的思想、文化等无形的竞争,包括民族的精神的竞争。综观世界强国,他们都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如法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象对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英国人的“绅士文化”日本人的“大和民族文化”都非常强调重视民族对幼儿的文化熏陶。

所谓文化:文化是人类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所有精神活动的综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升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辨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关大青年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二、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对幼儿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的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析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及,这些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不断的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内涵,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民族的精气和神魄,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积淀所创建的精神的凝聚。他是一个民族所公共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特征。因此,学校德育更应该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及其重要的任务,以有效的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当前中国的教育正轰轰烈烈进行深刻的课程改革,提倡重视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一样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李岚清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进一步半好幼儿教育也是进行教育的重要环节,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幼儿期养成,从娃娃抓起。就幼儿综合性基础素质来看,我们认为他应该具有两个因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儿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作出富有远见的理论阐述和战略部署,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已将文化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强调: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主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西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传统至今仍既有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对传承民族文化,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文化陷入困境。人们的民族文化严重滑坡: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的启蒙熏陶,一些幼儿比吃比穿、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甘当小“皇帝”、小“公主”;以至孩子长大以后,缺少思想、追星逐月、早恋丧志;甚至到了大学以后更是胸无大志、虚度年华、混取文凭;一些留学生飘然而去、学成不归、不思报国;更有甚者,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临下,且日趋低龄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不矫正这种扭曲,我们的民族怎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必须长远发展,从娃娃抓起。

为了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让幼儿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必须从小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在中小学中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比较深入,也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幼儿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德育发展”的实践研究,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切入口,重视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将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让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幼儿中广泛开展“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工程”,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题应有之义。

第五篇: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年份:2010

作者:蒋来清 秦建国 温月清

近年来,苏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 发展现状

1.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苏州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进一步把生态作为苏州农业的第一功能,把生物科技纳入苏州农业的重要发展导向。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近年来,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步子更加扎实,呈现出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2.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稻米、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规划永久性保护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0年,下发了《关于下达永久性保护100万亩水稻面积的通知》,依据各地现有基本农田存量、户籍人口和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等因素,进一步确定全市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1.5万亩。在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2010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0.6万亩。2010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情况下,苏

州水稻单产仍有望保持2009年593.5公斤/亩的水平。

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全市水产、园艺、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16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率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7.8万亩。茶园面积3.55万亩,茶叶特别是精品茶叶的市场价格逐年攀升,茶农收益显著。枇杷、葡萄、杨梅等高效果品面积15.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7.3万亩,蚕桑面积5万亩。2010年出栏生猪114万头,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

加快推进高效规模农业。重视扶持发展连片千亩、万亩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了张家港凤凰水蜜桃、常熟沿江蔬菜、吴中区优质果蔬、太仓陆渡浏河设施蔬菜、昆山万亩葡萄等一大批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截至2010年9月,全市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6万多亩、累计185万亩,新增以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累计35万亩。

3.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建设主体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发展导向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林业发展从单一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保护管理、生态补偿等综合发展。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市新增林地、绿地面积12.36万亩,累计达到173.38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68%,达到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全市45.5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提前完成,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在进度上快于全省全国,在成效上好于全省全国。城际铁路绿色廊道建设按时完成,新增林地1.13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全省第一名。

4.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在发展水平上全面提升。

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

熟、昆山等地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4万亩,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1%,建立新型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935家,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

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1)规模越来越大。全市已基本建成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95个县(市、区)级、镇级示范区,其中建成万亩示范区18个、千亩示范区70多个。(2)档次越来越高。规划形成了太仓产业园、昆山海峡两岸、张家港常阴沙、常熟尚湖、吴江同里、太湖半岛、阳澄湖、西部生态等一批跨区域、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太仓市、昆山市、相城区等3个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园区。(3)空间越来越广。一方面强化片区规划理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施跨镇村、跨区域联合;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加快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坚持将生产加工、现代营销、古镇旅游等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配套,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枇杷、杨梅、葡萄等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2%以上,“三品”总数达1400多只,列全省第一。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10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5.注重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苏州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园区建设,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园区的资金达到15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每年投入的绿化资金超过20亿元,2010年高达40亿元。在国家和省“三项补贴”的基础上,率先出台水稻价外补贴政策,对水稻规模经营者进行补贴。率先推出农业政策保险和农业担保,全市基本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县险四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333万多户次,承保总额56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55亿元,居全国第一。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累计发放贷款110亿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

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万—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

当前,苏州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包括:一是耕地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的可用耕地逐年减少,“四个百万亩”特别是百万亩水稻的布局规划要全面落实到田头地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还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比重占60%左右。生产规模小,水稻单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仅占10%,而20亩以下的占70%;蔬菜20亩以上的仅占15%;水产30亩以上的只占15%。本地大户占比不大,仅占45%。三是务农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32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5%,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四是科技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强,尤其是园艺新品种、生态种养模式开发还不够。农产品营销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二 对策研究

今后苏州农业将围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发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禀赋重民意、惠民生的宗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富有改革活力的发展路子,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全面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坚持城乡统筹理念引领现代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和一个百万头”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农业的“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发展,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生物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加快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注重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基本建立起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高效的组织方式,健全的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格局的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2.加快构建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生态优美”。为城乡提供生态化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土地节约型、能源节约型农业。加快“绿色苏州”建设,加

快形成一大批形式多样、生态优美、功能配套的农业基地,赋予农业更加深厚的苏州文化气息。让城市居民流连忘返,让农民安于农村生活,让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二是突出“生物集聚”。按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加快生物农业的应用开发,通过高科技人才和高技术生物农业项目引进,快速形成高效低碳生态产业链,以高新技术创造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使苏州逐步成为生物农业的示范窗口和重要集聚区。加大苏州地方优势种质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熟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协调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一产”(种养业)巩固发展,农业“二产”(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三产”(服务业)有效拓展。四是突出“现代营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3.全面形成现代的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在生产方式、经营机制方面求创新,求突破。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向农业保护区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股份化。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社。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利用资金、技术、科技、服务等要素量化入股,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提高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组建一批种子种苗、机插育秧、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完善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加大产销合作力度,组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市场”等多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市场化。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等的发展能力,注重市场运作,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以园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机制。一是生产服务。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力度,开展技术人员与农户、企业结对帮助和农业专家巡回指导,在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等方面指导服务到田、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二是营销服务。加大产业化开发和服务力度,大力组织市民走进基地、农产品走进市场、农业走入城市等活动,举办各类农业节庆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三是安全服务。重点围绕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农机和渔业生产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四是信息化服务。积极发展智能温室、土壤水质动态监测、精确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大力开发视频系统、短信系统、网络系统、3G系统等信息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更有效、更快捷、更精准的全面服务。五是

政策服务。坚决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做好100万亩水稻的永久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生态公益林和重要湿地水源地的保护、农业规划和立法调研等工作。

下载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育人,特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我市......

    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研究工作报告

    学校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又是学生的德育工作。但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已经进入信......

    生态育人显特色——乡村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生态育人显特色——乡村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建设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其外延广泛、内涵丰......

    校园足球特色项目的实践与研究

    校园足球特色项目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它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中国足球职业......

    旅游地特色民宿与文化旅游地发展研究

    旅游地特色民宿与文化旅游地发展研究摘 要随着中国进入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时代,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民宿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民宿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升级模式。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全文5篇)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立足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简华觉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

    立足乡情 特色引领 文化育人 加快发展

    立足乡情特色引领文化育人加快发展 ——庐丰中心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特色品牌学校实施方案 朱永新教授说:“办学风格,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特色成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