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一、项目背景与工作方法
1、项目概述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具有良好品质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改善城市物质和文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市民的迫切要求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郑州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居民出行500 米见绿地的规划项目。根据项目的特殊性,由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技术责任,与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市园林设计施工管理所共同组成项目工作组。由于此类项目在国内尚属首例,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到具体的技术方法上,我们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以期作出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成果,有效地改善郑州市民的生活环境。该项目已于2002 年底完成,并获得 2003 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2、基本概念
(1)郑州市老城区:以三环路围合的城区范围。面积约 13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47 万人。
(2)居民游憩绿地:城市绿地中以服务居民为主的公园绿地和部分开敞性的附属绿地。
3、技术路线
以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市民、优化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开辟 500 米行距的游憩绿地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绿地方案设计等各个规划层次的纵向关系上,重点把握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空间结构和布点问题,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二、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现状问题综述
本次规划对郑州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及部分附属绿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建立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角度出发,发现以下突出的问题:
1、公园绿地总量严重不足
以老城区为统计范围,公园绿地仅占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 2.3%,人均 2.1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的相关标准。
2、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不成系统
郑州市老城区内的大型公园绿地主要呈现从东北到西南斜向分布,而其它地段既缺少公园,又没有可供居民日常休闲、交往的小型街旁绿地加以补充。公园绿地体系残缺不全,造成居民使用上的不方便。典型地段如金水大道以北花园路两侧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没有可供居民使用的公园绿地。
3、公园绿地遭受破坏和侵占
城市用地紧张是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存在的共同难题。郑州老城区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增加,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4、公园绿地的设计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
设计上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公园绿地的使用功能的发挥。
三、规划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2、全面覆盖,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落实用地。
3、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发展目标。
4、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指标体系。
四、规划原则
1、可达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均衡布局,合理配置,保证均好性,使老城区居民从居住地点出行500 米范围内可享受到绿地为其提供的游憩服务。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结合周边环境,具有较高的吸纳力和包容性。
2、生态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与各类城市绿地和自然条件有机结合,争取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发挥作用。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合理运用各种构成要素,提倡植物群落的使用,提高绿地的单位绿量。
3、效益性原则
在老城区中“规划建绿”往往需要前期的巨大投入,以高代价换来的面积有限的绿地应争取最大可能的效益产出。绿地的效益综合体现在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而老城区中的游憩绿地则应有重点地突出社会效益,在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时,通过环境的改善带动周边地段的发展,以采取多种开发方式寻求绿地建设和城市用地经济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把握好绿地建设的直接投入和绿地功能的关系,处理好“观”(可观性)与“游”(参与性)的关系。
五、规划目标
1、定量目标:居民出行 500 米可达一处游憩绿地。
2、定性目标:建设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以实现“服务市民,重塑绿城”的目标。
六、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的层次结构
本项目的提出和目标的确定,已经直接决定了本规划在工作方法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在此次规划中必须综合运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从抽象理性的规划控制到形象感性的设计方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从规划层次上说,主要有三个层次:
1、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相衔接,解决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布局问题,达到合理布点,方便使用,总量控制的目的。
2、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衔接,建立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对近期建设的居民游憩绿地实施定位、定量的重点控制,做到用地上的保证和设计上的合理。
3、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阶段相衔接,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块,提出设计方案,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实施提供设计思路和建设途径。
七、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是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结构既要承接城市大环境绿地向老城区的渗入,同时也要满足开辟行距500 米游憩绿地的要求。
根据同期进行的“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以“一环四楔、两渠四链、十路二线”为纲形成的“绿环围绕、绿线穿插、绿点均布”的总体布局构想,在老城区范围内应进一步构建“以商城遗址为绿心,以河湖水系为绿带,以游憩绿地为绿点”的空间布局。
八、规划布点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方法
1、以居民游憩绿地服务半径 500 米为布点的基本依据
2、以老城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提供居民户外绿色游憩空间为宗旨。
3、充分挖掘附属绿地的使用潜力,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游憩绿地奇缺地区的问题。
4、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相关规划,以保证绿地使用性质不被改变。
5、从科学合理性着眼,从实施可能性着手,依据规划部门详实的土地使用信息,选择
落实用地。
九、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指标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共规划布点 143 处,现阶段能够明确面积规模的 122 处,总面积达到 182.93 公顷。经以 500 米为服务半径进行分析,基本覆盖了三环路以内的居住用地,使老城区居民可在出行 500 米范围到达一处游憩绿地,享受到现代社会为其提供的绿色服务。为强化规划的实施,将规划指标落实到各行政区。
十、居民游憩绿地近期建设指标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项目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根据郑州老城区的实际建设状况,综合考虑市民使用的迫切性和建设的可能性,提出近期的建设指标。近期建设项目,共计34 个,面积规模为 86.76 公顷。
十一、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编制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的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规划指标,实施对规划布点的全面控制,既在总体上保证游憩绿地的总量规模,又在单体上依靠技术指标引导设计与建设。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于用地的指标控制、种植设计的要求和设施配置的建议等三个方面。
十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在本规划中,根据用地的条件,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位于居住区、商住地区、以及靠近城市干道的三个地块进行方案设计,旨在为服务面广、个体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的居民游憩绿地的设计提出思路,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十三、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法规健全、政策配套、依法行政
(1)针对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的特殊性,遵循国家现有相关规定,尽快补充或出台地方性规章,为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相关政策(诸如搬迁、征地、资金配套等)的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进程。
(3)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占绿的惩罚力度,保证绿化用地不被侵占和破坏。
2、规划牵头、设计领先、工程优质
(1)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赋予规划法律效力。
(2)重视游憩绿地设计水准的提高,端正设计指导思想,使绿地建设有一个高起点,达到高水平,力争效益综合发挥。
(3)实施施工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保证工程质量,真正为市民营造出更多安全、舒适、优美的绿色休闲空间。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1)合理设置各级城市绿化管理机构,严格实施“绿线”管制制度。
(2)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促进绿地建设、管护水平的提高。
(3)分区落实绿地建设规划指标,实施目标责任制。
(4)建立严格的养护管理办法,保证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
4、加强宣传、社会参与、多方筹资
(1)加大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绿化建设成为民众的主动行为。
(2)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集纳社会力量,共创美好家园。
(3)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实行资金渠道和运营体制的多元化。
第二篇:绿地规划
1、城市绿地的分为5大类13中类11小类。
2、作12公顷的公园规划设计时应收集比例1:1000.。
3、园林中的主路宽5~7米,横坡宜小于3%。
4、行道树的定植株距一般采用5米。
5、一般综合性公园的分区有文化娱乐区、儿童游戏区、观赏游乐区、安静休息区、经营管理区。
6、水体包括湖、河、塘、潭、瀑布、喷泉、涌泉等形态。把以上水的形态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静水常见的形态有:方形、长形、三角形。动水常见的形态有:应用题
根据绿地设计原理、公园总体规划的成功是否与那些因素有关?
主题思想的确立、功能分区、地形地貌的改造、水景的布置、道路广场的布置、种植规划、园林小品的规划、公园周围市政设施的关系、建设单位的意见,投资额度。绿地改造时想把二丛树改成为对植树。请探讨可行性。
二丛树:两株组合设计一般采用同种树木,或者形态和生态习性相似的不同树木,两种树木的形态大小不要完全相同,要有变化和动势,创造活泼的景致。不宜选用等量、等高、姿态相近的两株树一起显,提供给观赏者一种新鲜的星峰的景象。对比采用骤变的景象,以产生唤起兴致的效果。
调和:主要通过布局形式、造园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统一、协调,使得景观较和谐。不可变尺度:或称之为适用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正常人的视域:水平方向的视角喂180°,垂直方向的视角为130°。在正常平时情况下,看清景物的整体形象,水平视场为45°,垂直视场为26~30°,苏州宅园的厅堂和假山之间的视距躲在30~35米,假山少数高达7米,一般高度都在4~6米。大型物象合适的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可以用做障景,或者用做组织游览路线。
树墙:150cm以上,空间分割和 屏障视线,遮挡、遮蔽不美观的构筑物等。
花坛:指花卉栽培在四周有矮墙的土台子中,利用花卉的鲜艳色彩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起到装饰园林空间的作用。
花镜:介于规则式和自然式之间的一种带状花卉景观设计形式,是以多年生草花为主,结合观植物、一二年生草花、木门植物,沿花园边界或路缘设计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由于花期不同、种类不同,构成色彩的波浪。
18、园林建筑的布局手法:1山水为主,溪流、瀑布、泉。
7、对植树设计时选用了近等高、体量相近的两株雪松√
两棵树丛设计时选用了近等高、体量相近的两颗杜松。×
在中视静观的条件下,以使景物水平视场不超过45°,垂直视场不超过30°为原则。
构成园林形式的五大要素是:地形(包括水体)、观赏植物、园林建筑、广场和道路、园林小品。
景窗是运用起伏韵律、连续韵律。问答题。
1、什么叫园艺环境绿地设计?
为民众提供观赏、游息的场所,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绿地的五大要素按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原理创作美的场所的行为过程。
2、突出颐和园主景--佛香阁,在建筑布局中采用了
①中轴对称 ②主景升高③渐变法。
3、试问行道树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 道路环境、设计形式、树种选择、定干高度。
4、为什么设计公园时无论公园面积大小都要现场踏查?
①核对现场图上标明的现状物与现状物是否真实,有遗漏需要补充。②设计者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嘉者收之,俗者摒之”。5,、为了使游人活动方便、互不干扰、便于管理在园艺环境绿地设计中通常做哪些措施?
根据绿地中的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类型,或根据地形地貌的性质和特点把整个绿地划分为若干区,即功能分区。
6、绿地功能分区的分区方法是什么? 一些类似的活动组织和划分后安排在与其活动较相宜的场所,分析和整理地形地貌的本质和特点,充分体现地形地貌所应有的观赏价值和利用价值。
7、广场与道路的作用是什么?
广场和道路系统将构成园林的脉络,并且祈祷园林中交通组织、联系的作用。
8、园林中的广场的定义是什么?
园林中具有集散、观赏、交流功能的社会活动空间。
9、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桥孔,从中间往两边逐渐变小,形成递减趋势。用到什么园林艺术手法? 渐变韵律。
10、某城市开发区需要道路绿化,应该怎样选择行道树?
行道树是按一定间距列植于道路两侧或分车绿带上的乔木景观,行道树设计要考虑的主要内容是道路环境、设计形式、树种选择、定干高度。行道树中一般要求具有适应性强、姿态优美、生长健壮、树冠宽大、萌芽性强、无污染等特点。另外应尽量选择无花粉过敏或过敏性少的树种,如乡长、女贞、刺槐、乌桕、水杉、黄杨、榔榆、冬青、银杏、梧桐。栽植。如“一府一仰,一倚一直,一左一倍,小型物象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的3倍。建筑配合2统一中求变化,对称中有异象。右,露根藏头,平头锐角,一高一矮,一
8、地形(包括水体)处理手法:1因地制3对景顾盼,借景有方。
大一小,分枝相异,小枝联系。
宜。景以境出。2掇山理水,理及精微。
19、园路:流通顺畅、组织游览,疏导游对植树:对植树是指按一定轴线关系对称
9、一池三山:秦汉开始在宫苑内开凿太人。主路5~7米,次路2.5~3.5米,小路或均衡对应种植对应种植的两株或具有液池。池中堆筑方丈、蓬莱、瀛洲三岛,约0.9~1.2米,汀路、山道0,6~0.8米。两株整体效果的两组树木景观。一般选用模拟东海的所谓神山仙岛。
20、广场:集散广场、观赏广场、下沉式同树种、近等高、体量相近的两株树对植,10、园林中水洗设计要求:1主次分明,广场。
要求树木形态没关或树冠整齐、花叶娇自成系统。2水岸溪流,曲折有致。3阴下沉式广场:1注意排水设施、防止雨季美。
阳虚实,湖岛相间。4山因水活,水因山积水2道路与建筑、广场的组合要求忌“歪
1、人均绿地面积 转。
门邪道”。3要求端正,设计图形喂有规律Aglm=Ag1/Np
11、土山设计要点:1主客分明,遥相呼可循的曲线流线型。4考虑设计与施工结人均绿地面积
应2未山先麓,脉络贯通3大山要讲“三合,不宜过分随意。5同时考虑其图案、Agm=(Ag1+Ag2+Ag3+Ag4)/Np 远”4山观四面而异,山形步移景换。5色彩、装饰等诸多要素的应用,提高观赏绿地率
山水相依,山抱水转。效果。
Λg=[(Ag1+Ag2+Ag3+Ag4)/Ac*100%
12、种植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21、设计前期工作:1收集图纸资料①城
2、绿地的功能:①净化空气、水体和土
13、观赏植物造景要点:1四季景观2专市绿地总体规划图②地形图;2现场踏查;壤。②改善城市小气候(温度、湿度、气类园3水生植物区4温室、盆景区5花圃3听取建筑单位的意向,掌握自然条件、流)③减低噪声。④保护农田。⑤保持水苗圃
环境状况;4编制总体设计任务文件。土。⑥安全防护(火灾、震灾)⑦检测环
14、数列:一般乔木间距3~8米,灌木1~
522、总体设计阶段:1主要设计图纸内容境污染。⑧文教和游息功能。⑨城市绿化米
①位置图②现状图③分区图④总体设计的景观功能(道路、边界、中心点、区域
15、行道树的设计形式:根须道路绿地形方案图⑤地形设计图⑥道路总体设计图特征)
态不同,通常分为绿带式和树池式。⑦种植设计图⑧管线总体设计图⑨电气
3、城市绿地:指一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绿带式指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在道路两规划图10园林建筑布局图
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侧,位于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或分车绿带2效果图(鸟瞰图);3总体设计说明书;4绿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利用和中种植行道树。带状绿地宽度因用地条件工程总预算
改造地形,主要以花草树木美化环境,以及附近建筑环境不同可宽可窄,一般不小园林建筑、构筑物等来点缀,为民众提供于1.5米,至少可以种植一列乔木行道树。观赏、游息的美的场所。树池式指在人行道上设计排列几何形的绿地设计:为民众提供观赏、游息的场所,种植池以种植行道树的形式。树池常用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绿地的五大要人流或车流量较大的干道,或人行道路面素按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的原理创作美较窄的行道树设计。树池占地面积小,正的场所的行为过程。
方形1.5*1.5米,最小不小于1*1米长方绿地设计原理:园林艺术原理、科学技术形以1.2*2米为宜,圆形树池直径不小于原理、以及行为学心理学原理。
1.5米,行道树栽植于树池的几何重心。
4、绿地内容:绿地设计的指导思想或绿
16、安全视距:30~35米
地反映的主题思想,也叫立意。
17、孤植树:也叫孤立树,是用一株树木绿地形式:为反映绿地内容缩采用的表达单独种植形成的园林景观,应用于草坪、方式即绿地形式,也叫布局。
广场、湖畔等开阔空间或桥头、岛屿、斜
5、决定形式的因素:园林性质、文化传坡、园路的尽头或转弯处,岩洞口,建筑统、意识形态。
旁。
6、绿地形式的种类(设计方法):规则式对植树:是指按一定的轴线关系对称或均绿地(轴线法)、自然式绿地(山水法)(3衡种植的梁祝或具有两株整体效果的两混合式)。
组树木景观。应用于园林绿地的路端、建规则式绿地--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筑入口、公园入口两侧、规划式花园出入集合图案式园林。
口。桥头与石级两侧、庭院左右。
自然式绿地--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树丛:指由多株树木不规则近距离组合种特征比较①中轴线②地形③水体④广场植,具有整体效果的园林树木群体景观。和道路⑤建筑⑥种植规则⑦园林小品 通常用做局部空间的主景,也可以做配
7、绿地设景原理:
景、障景、隔景,同时兼具遮阳作用。两1主景与配景:突出主景:①中轴对称;株树木之间既有变化和对比,又有联系,②主景升高;③主景设置在环拱四合空间互相顾盼,共同组成和和谐的景观形象。的水平视觉交汇点;④构图重心位能;⑤两株兼具要适当,一般以小于矮树冠径为渐变法;
宜。应用于水池边、河畔、草坪等处。2对比与调和:①空间对比;②虚实对比;绿篱:由同种树木做成密集列植成篱状的③疏密对比及其他;④调和; 树木景观,用作境界、空间分割、屏障,3节奏与韵律:①连续韵律;②渐变韵律;装饰园林空间。
③起伏韵律;④开合韵律 矮篱:50cm以下,用于花镜边缘、花坛和4均衡与稳定 观赏草坪镶边。
5尺度与比例 中篱:50~120cm,用于绿地边界划分,绿6景物的观赏点
地空间分割、遮挡不高的挡土墙面以及植对比:是借两种或多种性状有差异的景物物迷宫等。
之间得到对照,使彼此不同的特色更加明高篱:120~150cm,空间分割和防范,也
第三篇:规划设计说明——老城区1
一、概述:
1.诸暨概况:
诸暨地处浙江中部偏北,位于东经119度 53分 ——120度32分,北纬29度21分——29度59分之间。东北接绍兴,东靠嵊县,南界东阳、义乌,西毗浦江、桐庐、富阳,北邻萧山。诸暨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区;
诸暨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西施、郑旦传为佳话。诸暨是浙江省革命老区县,经济开发颇早,手工业生产渊源流长。对外贸易清时已有记载,解放后,属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地区。
2.规划背景: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差异,带来了居住生活、交通工具、交往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使得古城保护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十五大以来,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国务院以住房体制改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预测,在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的同时,将会对古城的空间环境保护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细则》(建设部,1995)3.《诸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6)
4.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5.规划区现状条件的基础资料及有关技术资料
7.诸暨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三、现状与规划条件分析:
诸暨市老城区位于陶朱山以东、浦阳江以西,城区东西宽500至900米,南北长5000多米,呈狭长带形,背山面水,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有独特的城市形态,但现状也存在以下一些不利因素:
1.铁路沿陶朱山脚由南至北布置,使原本就比较狭窄的城区更加局促,同时切断了城区与自然山体的直接联系;
2.城区用地结构不清晰,布局混乱; 3.绿化系统缺乏统一的组织,公共绿地偏少;
4.部分文物附近缺乏控制,局部建筑体量偏大,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四、规划指导思想
以诸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建设现代化城区、提城市形象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注重老城区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用地的性质、开发强度和建设要求,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
五、规划建设目标:
1.着眼于总体规划发展构想,遵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空间生长机理,近远期有机地结合,协调改造建设时序与城市结构拓展阶段性的关系。
2.突出生态、文化及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主题,促进自然风貌保护、城市系
第四篇: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一、新都现状。
从区位关系中得知,新都作为北部新区是成都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成都市的北部中心。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新都有着优越的区位、经济、历史沉淀优势,使之成为成都市北部第一居所、工业高地。本次规划范围是:大件路以西,海都路以北的新都城区用地,包括电子路以北传统意义上的新都老城区和电子路以南原有的工业用地,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
从现状的用地状况中得知,按其现状用地表可以得知,绿化只占总体用地的2.27%,不符合绿化规划的标准。工业占地33.86%,利用情况充分,主要分布在新都的南方,各个区域分布零散,不集中。并且从风玫瑰可以看出,新都常年吹东北风,工业区对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并且工业区部集中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不利于工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对于其交通,占0.12%,可知它对外交通并不发达,也抑制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市内交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交通骨架,交通没有层次感。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若其交通没有规划好,会抑制新都的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工业、市民居住、文化旅游的各方面的发展。公共设施总占地:14.83%,其中商业占地大,文物宗教占地约1%,可以很好的开发此地的旅游业。
由此可以分析出几大问题:1.新都交通问题严重,其交通没能很好的规划,道路散乱,没有形成层次。从停车场的建设来看,停车场集中建设,有些片区甚至没有停车场。这样会使发展好的片区人口拥挤,而开发落后的片区缺少人口。
2.新都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其市内环境、绿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抑制了旅游业发展,并且没有吸引到更多高层次的居住人口。
3.工业占地零散,增加了物流成本,不利于高效率发展。并且以风向来看,工业会对整个城区产生环境的污染。
结合新都现在的人口容积率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可以看出,各个农贸市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及商业用地旅游业用地等都集中于由西街、东街、南街、桂湖路围合的旧城核心区域。同时,此地的容积率在2.5~3.0之间,而其他片区都在0~1.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新都的老城区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导致人口过剩,大量的公共服务设置建立在人口密集处,虽然重叠严重,但是还没有能满足所有老城区人口的需要。造成了新都的发展不平衡,其他片区没有能吸引大量有能力消费的人口,没有吸引人口不说,还不能为老城区分流人口。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水体周围的优良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
二、新都规划
规划针对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特色历史文化的延续、旧城区功能的整合、道路交通体系的梳理、环境景观品质的改善、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问题,在对新都旧城区历史空间演进、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道路交通现状的改善。
从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以区域TOD规划,围绕老城区的各个片区以社区TOD规划。辐射人口都在一万人口以上,为主城区分流人口。其中社区TOD规划图以公共绿地、商业区位中心发展,区域TOD以公共站点为中心发展各个区域,看到了充分发展交通,使得各个区域的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大,使得成本得到节约。
从其道路交通规划中可以看到,道路规划成了“六横四纵”的形式,其中四条主干骨架,形成方格网状道路体系。由于老城区人口的密集,大量进行了支路的设置,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整个道路资源的利用和潜力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交通便利后,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整体规划图中可以看出,把工业区集体从各个片区移走,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各个片区得到大力发展。并且建立工业园区,使物流成本大量节约,即有利于了工业的发展,又改善了新都城区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
从绿化来看,几乎每条道路两旁都有街旁绿地,增加了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滨河带状公园式沿饮马河、赵家河、波水淹、南四支渠及其支流各水系两侧一定宽度形成带状公园。占总用地15.76%,大力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总体说,对于新都的规划:通过延续新都城区历史特色空间格局,疏导车行交通,加强各旅游景点的开发,对小北街、新中路、桂湖中路等进行风貌整治,疏解部分行政单位、居住人口及相关配套设施,在保护中更新城市功能,将旧城区打造为具有新都特色的历史文化商业游憩区,从而提升新都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三、新都的开发。
在新都的开发规划中,可以看到新都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到的规划开发。结合其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大力得到开发。
我个人认为新都城区1力发展有水体的区域,结合新都的自然环境,利用新都的自然环境,在水体周围发展商业,或者建设高等学府,吸引高素质高知识分子,有利于新都的发展,个人认为对新都的水体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体现其自然价值。
2.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新都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底蕴。成都市新都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人文景观瑰丽,古城格局保存完整。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要在大力发展新都经济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对新都古镇做详细规划: 1统格局保护:古城墙整治与保护,古镇街区的风貌整治,传统街巷尺度的规定。2筑外部形式3地布局调整4镇环境风貌:保护古树名木和古井,保留、恢复“老字号”店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名人纪念馆、文物陈列馆、博物馆,建立标志物系列.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第五篇: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浅谈城市防护林建设
摘要::城市防护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地系统规划中防护绿地的重要部分,也是大环境下绿化建设的生态屏障和依托基础。本文指出了城市防护林在绿化建设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介绍了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城市防护林绿化建设
城市防护林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和关键纽带,是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市防护林建设也是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调整整个国土森林资源布局,使森林资源分布更趋于合理的重要措施。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1城防林在绿化建设上的地位
从城市园林绿地组成上讲,城防林属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防护绿地,是具有多种不同防护功能的带状绿地,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平衡绿化用地的一部分,即包含有建成区部分又包含有未建成区部分。从“实行大地园林化”角度讲,城防林是城乡大环境绿化及大范围国土绿化的生态屏障和依托基础。城防林绿化建设意义:从建成区部分园林绿化上,有助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的绿化指标;从城市规划上,有利于增加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和托起在环境绿化建设的依托;从国家林业建设上,对增加森林覆盖率是一项有效途径;从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方面,清洁优美的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塑造人们美的心灵,启发人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2城市防护林的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协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如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林木的多种生态效益,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设城市防护林体系是一重要措施。
2.1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防护林对市区空气中Cu,与O2起着平衡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lhm2阔叶林每天够吸收CO, 1 OOOkg,放出OZ 730kg(可供1 000人呼吸氧气之用),净化空气1 800万m3。城市防护林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 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中SO, 46kg,每lhmz胡桃林每年可吸收so,34kg。城市防护林的叶、枝、杆及其表面结构能阻滞大量烟灰、粉尘、飘尘等,蒙尘的树木经雨水冲刷后,又能迅速恢复其吸烟滞尘的作用。据专家测定,每1hm212年生旱柳每年可滞尘8t,20年生家榆每1 hm,每年可滞尘lot。此外,草地也有明显的减尘作用。故城市防护林要乔灌草措配。
2.2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lO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o
2.3改善城市小气侯城市
防护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荫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00-750o,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城市防护林也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能保护城市不受风沙危害,地处沙区或沙区
附近的城市,城市防护林的防风固沙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
2.4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防护林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防护林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城市僵硬呆滞的水泥建筑物在四季绿色中可显得生机勃勃,整齐美观,景色宜人。这些都将充分展示城市的自然生态美,给市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国城市防护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用系统性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布局城市防护林建设
一是要注意城市及其周边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维护整体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面对城市高速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兴建,造成许多自然景观和山脉等被分割,城市周边的湿地和河道生境恶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大大减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威胁。在城市林业建设中,只有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紧密地耦合溶解,才能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二是按照景观生态学要求,城市防护林建设要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所处的地位和等级,尽可能使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三是在城市防护林建设中充分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
3.2 由传统的注重美化、香化、彩化、果化、绿化逐步转移到注重生态效益和美观效益的综合发挥
城市防护林建设不仅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而且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提升的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城市防护林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要从保障整个国土生态安全的角度,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中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强调由过去注重视觉效果转变到注重生态效益和人类的身心健康上来,突出以林为主,乔、灌、藤、草结合,林、水结合,以人为本的城市森林建设基本原则,同时城市防护林建设要追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绿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绿量,在城市防护林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乔木的空间伸展优势,可以尝试建设屋顶花园、阳台花园等垂直绿化景观,可以多栽植一些藤本攀援植物爬附在建筑体上,充分发挥有限的城市林地来缓解我国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拓展城市的绿色空间。
3.3 注意解决城市防护林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树种单
一、林地类型单一和乡土树种优势不明显问题
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稳定性差,同时生物群落得不到发育,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整个防护林的景观受损,生态效应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绿色沙漠”现象。目前,我国城市防护林建设所使用的树种普遍比较单一,落叶树种主要是法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的常绿树种主要是香樟,造成城市绿化景观的单调。法桐和香樟是好树种,有很多优点,生长快、耐修剪,易造型等,但在一个密度大的城市栽种大量的法桐,常截干修剪,枝下高低、通气性差,叶片的种子脱落时,散布在空气中的密度较大,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选用乡土树种为建群种以及多种乡土树种组合,可提高森林的稳定性与抗逆性,降低维护与管理费用,凸现本土特色,增加自然野趣;同时乡土树种也不乏观赏性,可被选做城市行道树种。
3.4 必须注意克服建成区和近远郊区脱节问题
城市建成区和近远郊区防护林建设协调统一、统筹考虑、完美配合才能实现城市防护林建设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体制的原因,建成区绿化属于园林部门的事情,郊区和远郊区属于林业部门的事情,由于两个部门隶属关系不同和建设目标不尽相同,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两地林业建设脱节,找不到很好的平衡点。城市园林和城市防护林要密切配合,起到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彰显各自优势,形成既互相补充,又高度和谐的统一整体。
3.5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克服盲目的树种引进和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思想
近年全国范围许多城市存在大量引入外来树种以及跨地带种植的现象,由于树木的根系和树冠创伤难以恢复,同时引进树种由于受土质、气候的影响,树体生长不良,既不能充分发挥绿地应有的生态效应,凸现地区特色,后期的人工管理投入又非常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在城市中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进行过度的修剪,生态效应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树木移出地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很大。
综上所述,城防林绿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是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客观要求林业、园林、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协调努力,在大环境绿化问题上,要从认识、实践、效果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总结出若干符合国情市情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2]赵廷宁,丁国栋,马履一.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3]刘俊,祖旭宇,朱允华,等.论城市林业与城市建设[J].防护林科技, 2005,(6): 35-37.[4]韦荣华.城市森林-中国建设“城市之肺”[J].中国林业, 2005,(11A):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