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分析(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分析
作者:李玉恒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7期
摘要 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变化的特性,如在“校雠”“把关”基础上被赋予的信息服务与信息解析的新功能,再如信息处理过程中被赋予的用户理念和体验理念等。这些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微传播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被调适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变化也揭示了我国业界对新闻编辑的职业门槛的要求在进一步提升,如对编辑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辨别、平衡和引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的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 编辑新功能 用户体验 体验理念
李玉恒,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向新媒体时代迈进的步伐,也为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带来了变化。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以“校雠”和“把关”为业的新闻编辑开始在功能、理念上寻求拓展,正如微传播的出现促使新闻编辑的职能向“搜集”和“整合”转化一样,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新闻编辑的功能和理念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被赋予的新功能
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校雠”不再是编辑的最主要的职能,而“把关”职能已然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次;进入到分众传播和微传播时代,编辑的“把关”职能也在遭受不断的分化,诸如坛主、博主、网民自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作为一种职业,当自身的发展遭受了来自多方力量的分化时,自然会根据时代的需求作出一定调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系统的组织内部,出现了新的变迁和位移。[2]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要求新闻编辑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和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1.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
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被赋予的一项新功能,包括全能型的信息服务、受众型的信息服务。其中,全能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在精通一种或多种形态编辑技能的基础上,熟悉或了解其他多种媒介形态的编辑技能,以求能够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新闻的整合。受众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将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再强调自身的主观意
图,而是将信息和新闻制作成最适合受众需求的有着最优媒介形态的新闻产品,让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2.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是新媒体时代赋予新闻编辑的又一项新功能,这是对“新闻把关人”角色的颠覆,也是对新闻编辑功能变革的一大补充。在传统单一的媒介环境中,编辑充当新闻的“把关人”的角色,但在多媒体时代的环境下,编辑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充当新闻的“解析者”角色,编辑开始参与新闻信息的再制作与再补充,并为受众提供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专业化新闻解析。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新理念
编辑理念在整个媒介文化缔构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作用。[3]进入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媒介文化左右着编辑理念的产生、运作和发展,互联网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受众”理念,而将操控各种信息终端的更加细分化的“用户”理念带到新闻编辑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社会化媒体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获取”理念,而将以参与、主动传播、交流等为标志的“体验”理念赋予新闻编辑。
1.用户理念
用户理念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一个新理念,指在各种新的信息终端被陆续纳入新闻组织的产品集群中后,新闻编辑面对的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用户,如手机网络用户、iPad用户等。其实,在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一个关键概念早已显现了其内在的时代性。[4]在此基础上,用户与编辑之间实现了地位上的平等,而传统的传者与受众的严格界限和传授关系也被颠覆,同时,媒体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载体,而更应该是用户自主使用的工具。
2.体验理念
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另一新理念,指在社会化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用户已在网络参与和互动中获得了彼此想要的东西而不再关注传统媒体,此时,新闻编辑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用户,更多的则是用户的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新闻编辑需做的不仅是将理念从“受众”转到“用户”,更多的是把社会化媒体作为获取新闻线索及发布新闻的一个渠道,并通过一些策划将社会化媒体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台。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产生变化的诱因与趋势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功能和理念产生的一些新的变化,编辑的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平面走向立体,以往对“精神性”一味强调的单向思维已不再成为编辑的独特竞争力。在数字媒体环境下,要实现编辑功能或效率的最大化,需要的不仅是新闻编辑在精神和智慧层面的作用,更多的是要依赖于创意和创意所支持的技术的领先。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面临着较多的来自环境、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新闻编辑之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原因促动。
1.诱因分析
微传播的出现促使新闻编辑职能朝着“搜集”和“整合”的方向转化。微传播的勃兴意味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往在大众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第一媒体、第二媒体、第三媒体等都已经成为一隅,而每个掌握网络终端技术的个人都已成为新型的媒体。新闻编辑和广大网民在信息面前变得平等起来,而这个平等不仅指对可选择的信息量的平等,还指对获取信息质的平等。有鉴于此,新闻编辑的职能走向,便朝着“搜索”“整合”等为受众提供方便的深加工的方向发展。
转型期促使新闻编辑策划和引导能力增强。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使受众的接受能力一时膨胀,于是,网络媒体便呈现出一种过于繁荣却无序的状态,而对于精英群体的新闻编辑,承担起纠正视听的责任便成为一种趋势。
2.趋势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部分职能被分化,职业门槛却越来越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编辑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新媒体时代,编辑制度越来越多地朝着编辑中心制的方向迈进,这使得策划与把关成为编辑职业中并重的两种能力要求。在新闻策划中,注重宏观着眼,整体把握的特点,使编辑作为策划者更多地体现出战役指挥者的角色,并开始着力改变过去传统编辑工作的旧模式——来稿即编,被记者的稿件牵着鼻子走的状况,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5]在新闻把关时,要高于传统媒体对新闻编辑的把关要求,在社会化媒体飞速崛起的时代,信息来源极大丰富,稍有不慎就会发布一些失实信息。二是对编辑辨别、平衡和引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信息进行辨别是编辑的一项重要能力,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官方的、民间的、专家的、草根的等等,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有新闻价值,都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对编辑的辨别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平衡和引导是编辑的另一项重要能力,在社会事件发生时,必然会有多种声音同时出现,怎样平衡这些声音,怎样正确引导这些声音朝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前进,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对编辑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时代,在大多数的媒介集团中,生产多种媒介产品的一体化的数字新闻生产平台已产生,这就需要编辑全面掌握媒介技能,如电脑、手机、录音笔等。因此编辑要有全局意识,能够在多种形态的新闻资源中间自由选择,同时也了解其他媒体的特性。
概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呈现出新功能,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正是在这些新变化的促动下,新闻编辑的职业发展才能够朝着与时俱进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2] 朱小翠.新闻编辑功能机理的多为发展[J].中国出版,2012(10).[3] 张祖乔.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J].编辑之友,2007(2).[4] 罗昕.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理念[J].今传媒,2008(12).[5] 安向清.新闻策划中编辑角色意识的转换[J].湖北社会科学,2003(8).
第二篇: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教师更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其实,新媒体阅读与纸质阅读一样,都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以什么方式读书,读传统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完全在于个人选择。两者并不冲突,阅读的深浅并不会因介质而决定。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不一定是浅尝辄止的。从甲骨文、竹简书、帛书、手抄纸书到今天的大批量印刷书籍,人类阅读的介质在不断变化,但人类思想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海量的知识存储十分必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新媒体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而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而是以“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新媒体阅读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存储量,拓展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只有广泛地吸收各门类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贮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阅读需要分享,基于阅读的专业对话、合作互动,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私密的行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缺少即时互动。但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大大改变了,“私人笔记”变成了“公开日志”,读书的乐趣也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变成了“评论”和“分享”。新媒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观摩”到杰出名师的教育示范,从他们身上找到成长的路径,获取提升的力量,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志趣相同、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教师,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阅读群,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同步完成阅读内容,读后分享阅读心得……借助新媒体,教师阅读由个人行为扩展为群体行为,让阅读更有动力。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状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做新媒体时代的优秀阅读者,时刻成长自己,才能成就学生!
第三篇: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范本
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范本
1、根据公司品牌推广需求,负责品牌线上推广内容的撰写;
2、负责公司宣传推广活动渠道的对接和发布;
3、负责跟进
公司推广方案的前期策划准备、渠道执行跟踪、后期反馈工作;
5、对百度产品、微信众号、知乎、微博及抖音运营有一定的了解,爱逛微信、微博、知乎、贴吧、B站等社交媒体。
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二)
1、负责新媒体(微博、微信等)的时装频道的内容发布采编,承担包括组稿、编辑、跟进视频拍摄等工作,按时发稿;
2、针对红秀的整体风格提供所负责栏目的选题,能完成不同选题的全程执行,并独立撰稿等工作;
3、负责追踪所属频道以及栏目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与创新;
4、负责所属频道相关资源的维护与拓展;
5、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
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三)
1.负责提炼护肤品产品卖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句,撰写微信公众号(大V号)渠道的产品广告推文,进行内容营销,提高产品的销售转化率;
2.负责品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工作,提升粉丝的转化率;
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四)
1、成为财经教育/财会职场领域标杆新媒体主笔,影响数百万垂直用户群体;
2、能够挖掘符合旗下公众号平台调性的内容,策划并撰写高质量、高传播度的内容;
3、对于热点的跟进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进行迅速跟进;
4、独立完成传播类漫画、视频文案的撰写,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进行优化
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五)
1、成为财经教育/财会职场领域标杆新媒体主笔,影响数百万垂直用户群体;
2、能够挖掘符合旗下公众号平台调性的内容,策划并撰写高质量、高传播度的内容;
3、对于热点的跟进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进行迅速跟进;
4、独立完成传播类漫画、视频文案的撰写,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进行优化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试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党校 刘春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随之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这条路必须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正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日益成为普通民众接受信息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新媒体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也提高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效果。如何充分把握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利用新媒体做好新时期的党群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是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意义
数据显示,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精彩的网络以其开放性、高速度、多媒体、交互式等特点,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的不断普及,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正成为他们沟通联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已不可逆转。
1、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有利于快速组织动员群众。
新媒体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其超时空传播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既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最新的信息资料,又为我党快速动员人民,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如汶川特大地震,震后十几分钟,灾情信息就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每天召开,电台、电视台、互联网24小时滚动直播抗灾进展,中华民族在巨灾面前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表现令世界动容。
2、新媒体的广泛覆盖,有利于正确实施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迸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充分利用新媒体,采取必要的抑恶扬善,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对舆论实施正确引导。
3、新媒体的信息集散,有利于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中的地域限制,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这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各级党政机关在各大网站开辟专栏、设立论坛,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积极抢占这一舆论阵地,可以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侵袭,避免外部敌对势力和消极思想对群众的误导。
4、新媒体的公开透明,有利于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仅使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而且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现在,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可以进行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全社会的集体监督,使党政机关在用权谋事上必须更为谨言慎行,更加注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更加注重、尊重与维护群众的权益。
二、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挑战
1、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形成挑战。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作用大同小异,做好党群工作无需开辟新的路径,没必要费时间、花力气去学习掌握,没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建设;也有的仍把新媒体看做是驯服工具、传声筒,不去深入研究新媒体给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民主性知之不深,只是被动盲目地接受,不能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信息,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认识不够,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充分地回应,导致群众产生意见甚至是偏激情绪,对待网络信息简单地删、封、堵,甚至在发现不良信息时,置若罔闻、任其发展,缺乏警觉性和敏感性。
有的党员干部在发生公共事件后不愿、不敢及时公开信息,给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群众留下机会;不敢面对记者,导致流言遮蔽真相,正确的信息被堵塞;特别是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个别党员干部对媒体隐瞒事实真相,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新媒体监督广泛,对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形成挑战。
新媒体广泛透明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使党员干部公开透明地暴露于媒体和公众监督之下,如果党员干部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就很容易失去形象和权威,难以有效地发挥新媒体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作风转变不力。经济快速发展,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们很容易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寻求思想共鸣、宣泄不满情绪。这就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教育疏导工作。但少数党员干部意识不到新媒体的力量,不能与群众平等交流,仍习惯于高高在上、我说你听的说教,不仅降低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更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二是工作方式落后。少数党员干部不重视新媒体的建设与运用,党群工作方式相对滞后,互动交流渠道不畅,常常出现与发展形势、工作任务、群众思想脱节的现象,这必然给党的形象和威信带来损害。
三是监督意识淡薄。新媒体传播多元、广泛,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监督党员干部及其亲属的举动,借以衡量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少数党员干部漠视网络声音,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3、新媒体复杂多元,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挑战。
第一,主导地位遭受冲击。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工具,更是一块争夺异常激烈的思想舆论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实力和网络技术优势,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势必对我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和冲击,对我们党一元化指导思想构成挑战。
第二,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多元复杂,使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很大,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有效的,有的是虚假甚至是恶意的,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事实的反动言论,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
第三,控制能力有所削弱。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其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人们不再仅仅听从单方面的报道和阐释,传播的教育色彩被淡化,传播的娱乐价值上升。所以,在各种信息传播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说服群众,为民众所接受,发挥其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其难度越来越大。
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在群众中的广泛普及,使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其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党政权力的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日常活动都处在群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新媒体多向即时互动、去中心化耗散传播和交互关注的问政、反腐,无不彰显出新媒体在沟通和动员方面的强大威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
1、积极应对,提高党员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网络舆论虽不是主流的声音,但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晴雨表”。所以,如何做到对网络舆论既重视,又不片面迎合,这是领导干部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一,不害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单向灌输的模式,习惯了舆论环境的单纯和“大一统”,而新兴媒体的兴起,使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今天的报道员和评论员,过去许多被沉默的声音在今天也许会引起轰动,成为关注或焦点,这样使得有些同志感到惶恐和害怕。其实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民间表达总是需要渠道,所以领导干部应该要研究面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心态,同时也要征求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主动打造交流的平台,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二,不轻信。我们常说网络创造了眼球经济,要吸引眼球,所以网络舆论常常比较敏感化、情绪化,有时还带有非理性色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往往让人不经仔细思考、深入分析就发表意见。领导干部要提升把握舆情焦点的洞察能力,从表面深入事情的本质和核心,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关注社会公众的议论和关注的问题,主动进行提示,进行有效的引导。
第三,不逃避。应该说全面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不能改变的现实。我们只能顺应潮流,争取主动,才能在开放的舆论空间中树立起主旋律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树立引导舆论的责任意识。一是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换中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立场。二是要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三是要主动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领导干部比普通群众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发挥官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占领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及时为群众解疑释惑。
2、广开渠道,利用新媒体密切联系群众
网络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这样一种手段、一种平台。领导干部应该经常上网倾听群众的呼声。比如人民网的“观点”,光明网的“光明观察”,新华网的“言论”。领导干部还更要重视本单位、本地区自己的网络,了解来自网络上的批评建议,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各级党员干部要通过个人网站、论坛、博客,开辟“民声通道”、“网上信访”、“人民心声”等栏目,拓展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真实表达所思、所忧、所怨、所盼,从中了解民情民意,汇集民心民智。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前端征兆,在政府网上设置热点问题在线调查,广泛听取网民心声和诉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需求,层层跟踪督办,回访落实情况,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条件,创新多种监督方式和手段,依靠公众舆论力量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政府网站建设是利用新媒体建立通道的重要措施。现在政府网站和官方媒体的网站建立很完善,但是应用得很差。政府网站运用的效果以及老百姓对它们的期待反差非常大,甚至群众指出网站 “撂荒”。“撂荒”指重建设、轻管理、内容陈旧、对群众吸引力不强。某些政府网站信息和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实用性程度比较低。有的政府网站,现在看到的还是多年前对网友的一条反馈,再往下就没了。一些政府网站已经沦为了一种摆设,空有其壳,少有实质内容。各级政府官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把网络、政府网站作为关心群众疾苦、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和通道,努力做到来信、来电要给一个回复、给一个反馈,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政府网站要真正活起来、运作起来,要和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挂起钩来。
政务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近一两年的时间发展非常快,爆发式的增长。政务微博的创办应该说拉近了机关和老百姓的距离,成为党和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新的沟通和政民互动的新渠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务微博将会成为今后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个主渠道,也可以成为政府对于网民有效服务、有效互动的一种桥梁。但是也出现一些情况,在发展当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份专业报告称,当前的政务微博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一直在自言自语,起不到和群众沟通的作用。
3、完善制度,建立危机预防和应急机制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公众舆论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攻击来表达观点。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管理网络媒体,一旦遭遇重大事件就可能失语或失控,势必对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影响。
首先,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新媒体的管理涉及宣传、广电、通信、公安、安全等多个部门。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责任不明、效率不高、推诿扯皮等现象。因此,要整合新媒体管理的相关行政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变“多头管理、都管都不管”的情况。要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权威、协调、高效、完整的管理责任链。各省市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公安网监要形成互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各自掌握情况,在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合力。
其次,要建立信息监管体系。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监管机制,是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保证。各省市要设立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建立一支专业民意调查队伍,负责对社会各类信息的监测、收集和研判,确保在第一时间报送事态发展情况。还要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导公众舆论、宣传党和政府主张。各级领导应定期听取舆情综合分析报告,针对舆论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舆论,遇有重要舆情和敏感信息要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要通过立法规范、网络实名等形式,建立完善监控举报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要会同公安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发布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公开进行宣传报道,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第三,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实践证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是一个关键;一旦舆论引导不当,就可能造成舆论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因此,党员干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把握好先机,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以传播空间。要按照信息公开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记者专访、网上答记者问等形式,随时与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公开、透明地提供权威信息和解释,形成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合力;要采取协商对话、现场交流、沟通引导等形式,积极疏导公众情绪,有针对性地化解社会矛盾,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断给执政党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党群沟通的有效渠道。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时代特征,不断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参考资料:
1、《新媒体与党群关系研究》(党政干部论坛)
2、《中央党校地厅班谈“新媒体时代党的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
4、《走好群众路线要善用新媒体》(求是理论网)
5、《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专刊》(2013第9期)
第五篇:报纸编辑如何运用新媒体
报纸编辑如何运用新媒体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体方式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从此,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获取方式与时间上都在发生着巨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报纸媒体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时间性等方面都受到了制约,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媒体如何生存与发展是各家报纸面临的重要课题,进而对报纸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纸编辑需要善于借力新媒体实现报纸创新,通过多媒体操作实现报网互动,需要通过多媒体操作进行多种新闻素材的整合,通过多媒体操作整合报纸优势资源。关键词:报纸编辑;新媒体;互联网
自 2004 年始,受新媒体冲击,全球报业广告呈现下跌之势。当年,欧洲和北美的报纸广告开始下跌,中国报业广告增长也首次下降。新媒体的发展壮大而带来的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传统媒介开始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具有无所不在的渗透力,网络、QQ、BBS、MSN、博客、微博、3G、手机报纸、移动视频等,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报纸受到了巨大冲击,报纸的生存环境也开始发生巨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因特网或手机获取信息。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变革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报业媒体的读者在以几何数字流失。许多报业人士对传统报业媒体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前景充满忧虑。就连报纸传媒大亨默多克也不得不将他所执掌的各个报纸的负责人召集一起,商讨报业今后的生存之道。
一、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面临的挑战
报纸编辑是报纸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和工作,传统的报纸编辑工作包含策划、编辑稿件和组版三部分。编辑策划是指报纸的整体设计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编辑稿件是指编辑对稿件进行分析与选择、修改和标题制作;组版是指根据编辑的稿件配置报纸版面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技术及平台的迅猛发展,使受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时间、手段和新闻信息源都发生了巨变,传统报业遭受了巨大冲击。在新时期、新阶段,怎样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创新传播手段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各个报业编辑研究和探索。
我们知道,传统的报纸编辑工作模式是,编辑充当信息的加工、传播的角色,记者是信息的采集者和发送者。但信息技术的革命颠覆了这种传统方式,以新兴媒体代表的互联网改变了受众获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
1、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便捷的多终端的阅读方式,使他们钟情于互联网;
2、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再大众化,而是趋于个性和自身需要,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全面的,而且可以随时储存、管理、查询的信息;
3、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传播的主动参与者,他们不但接受信息,而且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让众多报纸编辑感到悲观,其中一些报纸编辑转行成为网络编辑,报纸编辑的生存正经受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新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编辑策划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有人说:报纸从以前记者打天下,转变为如今编辑打天下。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具有新的责任与作用。
过去,报纸等媒体的竞争主要在于时效性上的竞争和独家性上的竞争,在这个环境下,记者担当了更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空前的速度传播,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传播技术的革新、传播受时空的局限性的大大缩小,使报纸在信息传播中抢抓实效性的优势丧失殆尽。信息技术革命也是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开放,抢抓独家新闻的难度大大增加。现在媒体的竞争已经不是独家新闻和第一传播的竞争,而是独家观点、独家深度、独家内容的竞争,这就使报纸编辑包装新闻、策划新闻的作用突显出来。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更多地担当起提升报纸竞争力的责任。报纸编辑要通过策划指导记者的采写,通过编辑凸显独家深度和视角,确保报纸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
三、报纸编辑运用新媒体的途径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不仅是把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络、平板电脑和手机上,而是应聚合多种信息元素、综合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介技术的平台搭建,向受众提供最现场化、最易理解、最易获取的新媒体化产品。
1、整合信息资源,深度挖掘新闻
新媒体时代媒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眼球的争夺,对受众的争夺。而这种竞争决胜的关键就是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给受众提供的产品是有个性的、有特色的,不可替代的。随着独家新闻的意义逐渐转向“人有我新、人有我深”,报纸在专题报道、深度报道方面逐渐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报纸编辑要加大深度报道的策划与编排,把党和政府的重要举措同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创新编排方式,多层面、多角度发掘新闻的深层意义,使报纸体现编辑创新,体现独到之处,体现新闻内涵。
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报纸媒体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的发展状态,而是从报纸提供信息的卖方市场转为了读者选择信息的买方市场,所以报纸编辑要转变思路,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研究受众的心理,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利用各种方式为读者呈现出高质量的新闻。这就需要报纸编辑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用独特的视角,善于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提高报纸新闻的质量。
互联网普及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记者信息来源的丰富性,新闻报道的权利为媒体及其记者所垄断。博客、播客、微博,MSN、QQ及网络BBS的出现,使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必须应时而变,不能满足于仅靠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已有的热线电话获取信息来源。
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打通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也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网络,既可以延续传统媒体的风格和品牌,又可以吸引青年读者的注意,实现新闻内容的多次传播。因此,围绕着互联网进行创新、融合、转型,成为很多传统媒体高举的大旗。
在新闻媒体众多的境况下,报纸编辑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独特的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网络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新闻报道,所以报纸编辑可以在这个信息世界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新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网络新闻存在这不确定性与零散性,所以报纸编辑要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能够辨别出信息的真假,然后将零碎的信息进行整理,最终完成出色的新闻报道。
在编辑的组稿过程中,尤其是整合大的稿件的时候,互联网就显现出极大的优势。一个新闻往往在几个网站都有相关的内容,为了能更好地把新闻做活做透,编辑可以把与要做的主题的相关内容都下载下来,选择不同网站的内容精华,重新编排,并加入自己的观点,从而把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完完全全地呈现给广大的读者。
2、创新编排手段,丰富编辑方式
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冲击影响,当前报纸版面编辑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源的趋同,各家报纸所获得的信息都大同小异,一条新闻即使可读性再强,也可能由于淹没在信息汪洋中,而从读者的眼皮底下溜走。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读者意识也要与时俱进,在强化报纸易读性上下功夫。可读性是从新闻内容的角度来衡量的,偏重了内容而忽略了外在形式对读者的吸引力。而易读性是指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它不但追求内容的详尽、厚重和多角度呈现,而且追求一种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信息,更准确地理解信息。
报纸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其易读性必须体现在版面上,报纸编辑要尽可能降低读者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提高报纸承载的有效信息量,同时降低读者获得这些信息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强化读者对报纸忠诚度的关键所在。从版面编排着手,尽量帮助读者减少读报时间而得到信息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版面编排要简洁明快,疏朗大气,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新闻本体。同时适当运用版面留白艺术,给读者提供一个视觉暂留的空间,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阅读。
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不是新闻加艺术的关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版面,而是建立在视觉承载、阅读规律、市场营销之上,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一个报纸版面,如果不能在尽短的时间内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那版面的编排就不能算是成功。不管是图片的处理、图片说明的制作,还是题目内容的拟定、标题形式的处理,都应该符合快速抓住读者眼球的原则要求。大量图表、漫画、三维图画在报纸版面上的应用就说明了这一点。报纸编辑要在文字精致化、图片优质化、文稿多样化上下功夫,使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能真正反映本报的办报宗旨,又能满足受众需求,有审美性,有特色性,真正提高。第一眼效应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增强报纸的竞争力。
2012年《纽约时报》在媒体界引起不小影响的特稿《雪崩》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这组报道16位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惨剧的特稿,并非简单将文字、图片、视频拼凑在一起的报网融合,而是充分融汇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和交互式图形等新媒体形式,通过流畅的连接和叙事,将事故发生的背景、过程、后续处理及每个当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传统的报纸还出了5叠报道,并很快推出了以文字为主的电子书。之后在周末版《纽约时报》还推出了特别报道。这组报道既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技术引起了年轻读者的关注,也为报纸赢得了声誉和读者,成为报纸编辑利用新媒体强化报道的范例。
在编排模式上,报纸编辑要注重借鉴、吸纳新兴媒体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编辑方式。当下报纸中运用比较普遍的新闻链接就是报纸对网络媒体的一种借鉴和内化,开辟了报纸内容解读的新形式。其在交代背景、解释关键词、类同事件的横向对比、同一新闻事件的纵向挖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传统报纸写作上的线性思维和解读上的时空观念。风靡一时的导读与索引版也充分借鉴了网络新闻的首页形式,带来报纸阅读的一场革命。
3、注重报网互动,实现报纸创新
新媒体时代,网络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容纳了海量的信息,冲击着报纸媒体。但正因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信息获取的开放性特点,也给报纸编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报纸编辑要学会巧借新媒体,把网络等新媒体作为自己的资料库和提供新闻线索的平台。事实证明,从网络上淘拣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热点,已经成为当前报纸编辑借用新媒体的最常用手段。然而,需要报纸编辑特别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发布的开放性特点,网络等新媒体上充斥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乏虚假信息和有悖于国家政策导向的信息。报纸编辑在选择网络信息时更要加强政治敏感性,去伪存真、沙中淘金,并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对所选择的信息进行仔细甄别、验证,严格把关,避免报纸成为传播谬论、歪曲事实、传达错误舆论导向的新闻源。
新媒体时代,报网互动成为报纸媒体借力新媒体最常用的手段。通过报网互动,报纸编辑更能彰显出自身的创新之处。报网互动中,报纸编辑把网络上的热点和关注通过传统的报纸所体现,报纸报道的新闻刊载到网络上引发热议,将网络的受众视线引向报纸,让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吸引更多的受众。报纸编辑通过对报、网信息资源的整合编排中践行编辑创新。在报网互动中,网络可以作为报纸的媒介外延,让读者在网上实现延伸阅读,以弥补报纸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这就要求报纸编辑要善于借力网络,在互动中创新编辑工作,这也是新时代报纸编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报网互动中,报纸编辑要关注网络热点,对网络上网友热议和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进行追踪关注,通过合理、有选择的编排,使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见诸报端。在报网互动中,报纸编辑还要善于吸取、链接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要素,创新报纸的编辑。比如增强编读互动,简化版面编排,大胆运用大幅图片,编排导读版,增加报纸的视觉冲击力。运用二维码技术,将网络上的视频链接到报纸版面,读者通过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便能收看到视频信息,使读者耳目一新。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任务,报纸编辑要善于转换角色,以市场为导向,在角色的转换中丰富编辑的内涵,这也是一项创新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子文.报网互动下的编辑观念更新及资源整合[J].中国报业杂志,2008年2月28日 [2]张莺.浅谈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角色转型[J].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8月11日 [3]曹柯等.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0月26日
[4]王小华.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新闻天地,2011(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