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

时间:2019-05-13 16: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

第一篇: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 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杨 俊4071101

2【摘要】在传统媒体日益成熟发展,新型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媒介整合已成为受众需求下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闻产生最后环节的新闻编辑,如何实现自我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适应新环境的发展,练就适应新环境发展的素养,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本文要浅谈的主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 编辑 素养

一、媒介整合的现状与背景

伴随着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推陈出新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媒介融合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了媒介发展方向研究的重要话题。

媒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其技术和功能/形态的整合,必然

第1页

也会带来其承载的内容、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等新的变化。媒介在技术与功能/形态层面的整合也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媒介整合”这一术语现在也被广泛用在经济学上,描绘媒介产业上的整合,即原本不在同一个领域经营的企业合并(或经由其他形式转化)为一家公司,通过集团化和规模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目前从资本的层面来看,排名世界前列的媒体集团,没有一家只靠一种业务的,都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不同领域资本的进入也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改变。可以说,“媒介整合”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它最早的内涵,转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但无论其外延如何拓展,媒介整合的核心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形态的融合与变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在这种动因的驱动下,媒介融合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现实化的运作。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也是新环境下新闻编辑素养研究的主要背景。

首先,新闻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记者、编辑以及相对专业的通讯员,他们是新闻的主要来源和生产方。虽然也有通过新闻热线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源,但是其比重和质量还都比较低。而进入

媒介融合时代后,由于网络媒体的加入,使普通大众能够利用

WEB2.0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博客、论坛、RSS聚合等方式发布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信息源,媒介发展逐渐呈现出了传者受众一体化的趋势。

其次,新闻媒体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也面临改变。通过在美国进行的“坦帕”试验,人们已经预见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采编工作不再仅仅是单一媒介的工作方式,而是多种媒介协同工作各取所需、各自发挥所长的新方式,这不仅仅要求各种媒体单位实现联合,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环境的协同工作机制,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最后,随着媒介融合,不同媒介的性质差异也需要互补和提升。传统媒体较高的专业程度和公信力,以及新兴媒体庞大的信息量和极速的更新频率,需要加以整合。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新媒体的更新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新媒体也要优化团队提高信息质量。

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

新闻编辑在传统媒体中所坚持的素养和要求,在媒介融合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同时,面对新环境也应该有所变革和发展。

首先,新闻编辑要在深化后期编辑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强新闻前期策划组织的能力。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主要是“把关人”,其工作更多的是对前方记者发来稿件的选择、润色、编排,虽然也有编辑

给记者指导、建议的部分,却并不突出。编辑更多的是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后期环节发挥作用。然而,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加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不仅仅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还十分注重多篇同主题稿件的编排,尤其在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等方面,需要有人来协调和组织记者的采访活动,策划整个报道过程。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事件、新闻媒介的总协调,理应在新闻生产的前期发挥更多的策划作用,通关全局,指定采访目标安排采访活动,后期整合采访资源,推出高质量、新颖独特的连续报道、专题报道。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编辑素养能力的一大要求。

其次,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新闻编辑熟悉各类媒介的属性,以发挥所长,扬长避短。新时代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IPTV、手机报、楼宇电视等多种媒体覆盖下的传媒网络,再全方位的及时传播信息的同时,各种媒介自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位有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编辑,必须能优化组合采编团队,熟悉各种媒介所擅长的呈现方式,让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媒介上有所侧重的呈现出来,满足受众的要求。新闻编辑此时应该由原来的文字写手变成一位“多面手”,既能组织文稿撰写评论,又能出镜报道、编辑音频视频,还能及时上网发布信息,有效的实现媒介的内整合,即不仅仅是媒介自身的整合,也是新闻编辑自身对不同媒介能力要求的整合。

最后,媒介整合时代新闻编辑要更加注重原有的“把关人”角色的充分发挥。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以及信息源的扩大,大众参与的新闻信息往往在水平、质量和公正性上相比较专业记者而已有所欠缺。新闻编辑在保证扩大新闻源头、丰富新闻内容、增大信息量的同时,更多的加强对新闻真实性、有效性的把关中,以期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和发挥媒介公信力,提升媒介的行业水平。

结语: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素养问题是伴随着媒介融合产生而产生的,必将伴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而继续深化。媒介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闻编辑只有在不断的更新视野、人情媒介现状和对工作的反思的基础上,培养职业素养,深化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媒介研究》2006.9

2.蔡 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媒介研究》2006.5

3.应金泉《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编辑》,《新闻实践》2009.5

4.宋素红《媒介整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出版》2004.2

第二篇:资讯时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资讯时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3-02-07 11:14:38 ] 作者:王琦 编辑:studa1211

【摘要】在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7-达、传媒及其传播的资讯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信息获取、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改变传媒的“刻板印象”方面仍面临困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农民工自身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公民话语权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议题。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发动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来影响这个群体。

【关键词】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意见领袖;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代表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媒介信息容量的增大和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增强。与此相对应的,个人与信息的关系变得相对密切,更多的受众从单一的受传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利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见闻和看法。

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中的农村人口数量激增。中国的农民工现有2.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2]。近年来农民工问题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农民工这一群体在群体形象、社会话语权方面并未受到公平待遇。特别是在媒介日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工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显得举足无措、孤立无助,其正当权益和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沟理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与个人通过媒介接受的信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该理论的提出者蒂奇诺等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230。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水平处于不同层次,再加上其对新技术的使用熟练程度也存在差别,所以资讯时代带给每个社会成员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

一、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信息困境

作为农民工群体而言,其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其在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并不能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媒介进步所带来的信息盛宴。由于社会资源较少及自我主动表达意识的缺失,农民工很少能通过网络等媒介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和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在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其在信息获取和选择方面的困难。由于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并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阅读或收看相关媒体报道。其接触媒体的机会相对有限,而且其接触的信息层次较低,偏重于娱乐性、社会性新闻。

资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过载。除了传统媒体一如既往地刊发或播出自己的内容外,网络作为更为及时和便捷的通道,将更多、更新的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过量的信息加大了人们寻求对自身有用信息的难度。对农民工而言,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调查发现,农民工也正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媒介,但他们在其中很难找到对自己有实质性帮助的内容。

信息增多对受众的信息辨别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频发的假新闻事件以及网络谣言都对信息辨别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做了注脚。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现代受众努力具备的素养,但农民工群体在此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并不尽如人意。总体来说,其对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能力仍然较差。

其次是农民工被污名化。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污名化(stigmatization)过程,也就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4]。污名化是社会群体之间地位不均等的结果,是对一类群体权利的漠视和践踏。它片面地对一类群体的形象和特征进行描述和定义,而不顾其真实情况和自身条件。污名化过程的受益者所要达到的是对其他群体的丑化,强加责任和义务于他人,以使自身占据政治、经济上的有利条件或者是道德高地。

农民工群体就是这样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其群体形象常与脏、盗窃、随地吐痰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一些人将城市卫生环境较差、偷盗事件频发等现象的原因归结到农民工身上。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在对该类现象进行报道时,片面地对农民工进入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大肆渲染,而对正面影响及农民工的劳动成果鲜有提及。在对事实的选择性强调和忽略间,媒体报道对农民工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破坏。

近些年来,伴随着学界的关注及媒体界自身的反思,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取代负面报道成为对农民工报道中最重要的内容。但人们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196。所以,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资讯时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农民工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等固然是以上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媒介素养的高低以及政府、媒体对其的关注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媒介素养教育,它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作用和效果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些问题使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必要和迫切。目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学生,而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正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关注。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争取话语权以及政治参与等。

在获取信息方面,媒介素养的提高能让农民工对新闻及各类媒体有大致了解。这能帮助农民工更便捷地使用各种媒体以获取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信息。媒介使用的熟练程度对受众获取信息会有直接影响。通过媒介知识的学习,农民工能够利用网络等新工具来获得并筛选信息,以及对广告和新闻的关系有更好的认识,认清广告的真实面貌,以使自己不被虚假广告所欺骗。

在争取话语权方面,通过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农民工能更好地参与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去。相对于获取信息,这是受众利用媒体的更高层次。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获得舆论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关注是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社会公平需要媒体的监督,但媒体监督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利益受损者主动向媒体提供相关线索、信息的基础上的。所以农民工在提高媒介素养后能更好地通过媒体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在权益受到损害后能够努力争取和反抗。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在争取利益的同时还能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威胁。

政治参与是受众自身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方面的表现和实现形式。而现今情况下,农民工对政治的热情还较低,对社会政治也很少有机会发表看法。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和表达,而政治参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时政的关注可为农民工提供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信息,特别是和农业相关的新闻。

三、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和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比,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难以开展。首先,农民工因为工作的缘故,很难抽出大段时间来对媒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其次,农民工居住较为分散,不易于集中进行教育和学习。再次,农民工在组织难度上要高于青少年,其更难以动员,教育效果也难以评估和追踪。最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一般不高,这也加大了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笔者认为,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政府应在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中起带头作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政府理应有所作为。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特别是在国家对“三农”扶持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仅在经济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在“软件”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方案和计划。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农民工聚集区建立公共媒介设施以方便其接收信息。另外,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媒介素养有重要影响。因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新兴媒介表现出更愿意接近的态势,而且其更有能力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媒介形式,这就为其接触和利用媒介获取信息打下了基础。

第二,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参与到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公益组织、志愿者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深入到一些农民工聚集区或者是劳务输出地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第三,学术界应保持对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学术界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和呼吁能唤起相关部门的警醒和注意。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能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实践路径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农民工中的意见领袖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意见领袖在其所属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和发言权,甚至能左右群体成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或技术并不是单个层级的传播或推广。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中强调多级传播,认为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对农民工意见领袖的重点教育和培养,其所能影响的成员在媒介素养上也会有相应提高。在意见领袖的带动和影响下,农民工能够更好地学习媒介知识和媒介技能。而且,农民工意见领袖对该群体应如何通过媒体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等问题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为20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利益表达”(09CXW016)及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石泉,徐改.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和媒体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2]中国有2.5亿农民工官方十方面维护其权利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5.

第三篇: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几个基本素养浅谈

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几个基本素养浅谈

随着当代新闻业的发展变化,编辑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编辑主体地位和编辑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强化。是否有一种整体性、超前性、独特性的创意和创新追求,成了新一代编辑基本的素质要求。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和体会,谈一谈作为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素养。

一、政治素养

编辑不是“文字匠”,不只是对稿件作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就行了。编辑更重要的是把关者。收到一篇稿件,首先当然要看稿件的政治倾向,同时还要看稿件所反映的内容在当前的大局中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决定稿件的取舍和删改。我们的新闻,不仅要传播信息,更要引导舆论。因此,编辑还是稿件的组织者,要根据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的不同情况,根据宏观大局的需要,下功夫组织稿件。

编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要注意时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即要认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增强政治敏锐性,遵守政治纪律和编辑纪律。作为一名现代编辑要树立崇高明确的编辑理想,注重编辑质量,强化精品意识,多出精品服务社会。而所有的一切,都同执行者的政治素养、政治敏感度密切相关。

二、知识素养

知识面广泛,是当好编辑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记者应成为某些方面、某些问题的专家、权威的话,编辑就应该成为把这些方面或问题同与之有关联的其它方方面面相联系的研究者,成为把一个方面放到整体大局中去考虑、凸现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并非指分工,而是指侧重。研究问题既深且广,知识结构既专且博,这种更高的要求,不论对编辑还是记者,都是一样的。编辑应该是“点子”大师,于散乱的素材、信息中敏锐地发现主题、提炼主题,指导记者写出新闻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根据客观形势需要,组织专题或系列报道甚至战役性报道,从一定程度上讲,更为重要。出“点子”就是做组织工作。“点子”如何,同编辑的政治素养和知识素养密不可分,是对编辑思想水平的重要检验。

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是编辑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带着一定程度的“先天”性质。“后天”方面的知识更新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当今时代,大量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社会的新事物、新知识正迅猛地冲击着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扩展和更新,不可避免地成为提高编辑知识素养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别无它法,惟学而已。因此我认为,除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整、广泛程度外,好不好学、善不善学,这本身就应该是编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文字素养

比之于文字作品,新闻作品对审美功能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新闻有新闻的特点,对文字的要求,并不比对文学作品要求低。一篇新闻稿件的见报要经过无数道“关口”。我认为,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种文字关系:

长与短的关系。新闻应该尽量的短,尽量的新。压缩长稿,压缩稿件字数,始终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在压宿文字的同时,尽量保存稿件文字上的精华。也就是说,应该确保“挤”出的都是“水分”而不是“营养”。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对于一篇没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来说,一百字仍嫌长;相反,新闻价值大、内容丰富,而又真正做到了文字精炼,就不应片面地用字数来限定。长与短的另一个问题是句法。作为新闻作品,多用短句,让人易读易懂,无疑是对的。作为编辑,将长句子改为短句子的本领如何,很能体现其文字修养水平。

朴实与华丽的关系。新闻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体,崇尚朴实直白的文风,但并不排斥声光色电。就各种体裁的新闻而言,要使其真实性凸现,直接了当、实实在在;而要使受众喜闻乐见,又需要有适当的描写、形容。

记者的文字风格与编辑的文字风格的关系。就编辑工作而言,我以为,无风格便是编辑的风格。这样特别需要编辑在审稿时有容人之量,在不妨碍稿件主题,尽可能做到文字精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作者的文字风格。

四、创新素养

每个编辑所编辑的文章有其鲜明的特色,而这主要取决于编辑人员个性鲜明的独创与构思。只有具备了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其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塑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编辑要有勇于创新,敢抓选题、善抓选题,特别要有全新的观念、超前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及优良的技术素质。

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在选题策划上有新颖独到之处,思维敏捷、消息灵通。另外,编辑人员还应借助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开发选题,再从中筛选、改造、优化、重塑、升华出一批有价值的选题。其次,在栏目设置和标题制作上也需要创新精神。深受读者喜欢的栏目,就是编辑的品牌。设置一个好的栏目不但有利于编辑劳动得到读者的认可,而且便于使读者一下子从相关栏目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这就要求编辑要经常不断地开动脑筋,根据不同的版性,设置出具有独创意识的栏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最后,稿件的选取也能充分地体现出编辑的特点。

五、人格素养

当编辑的,最爱用“为人作嫁衣”之类的成语自嘲,其实,嫁衣漂亮,人们在欣赏新娘仪容时,往往忘不了夸赞裁缝师傅手艺高超;而稿件漂亮,却很少有人想到编辑之功。编辑之“寂寞”,是同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

然而编辑的重要,同样同这个职业与生俱来。许多记者戏称编辑为“老总”,是因为编辑把握着稿件的“生杀大权”;一些记者尊称编辑为“老师”,是因为优秀的编辑有着点石成金的妙笔。

所以,我佩服那些在编辑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的老编辑们,我更敬重那些看到稿件见报、受到好评,自己比作者还高兴的编辑们。宋朝的范仲淹先生以一双饱经沧桑的老眼,于岳阳楼的山光水色间看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然境界,而我们的许多编辑,在默默无闻而又生气勃勃的工作中已超出了这种静态人生。因此,我认为,“耐得住寂寞”是编辑的一种好品格,一种高境界。

因此,编辑不仅需要具备深刻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操作能力,还要有不辞劳苦的深耕细作,要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心甘情愿“为人做嫁衣”。

第四篇: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报纸具有信息较为详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信息具有可保留性,信息成本低廉的优点。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电子媒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我的媒介接触情况

电视:由于是在学校住宿,所以只是周六周日回家,每周的电视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电脑:每天没事的情况下就会与电脑接触三个小时左右,周六周日时间会延长至五个小时,所以一周与电脑接触二十五个小时 印刷:每周三十七个小时

广播:广播就是校园广播的接触每周三个小时 其他:三十个小时

二】

电子媒介对我的具体影响及政策

1、周边环境

随着周边的电子媒介越来越多,使得我将过去大量与伙伴们的接触时间用于电子媒介上面,小时候只是电视的爱好,之后就有了手机、电脑的分摊,我个人独处的时间增加了,与周围的人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在电脑媒介上通过媒介途径我也能认识一些不在同一地区的人,交到遥远的朋友,同时在媒介上我也有保持着谨慎的心,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我不会在媒介中发表个人性的言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我没有说谎的必要,同时也没有一定要去填写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安全性还是存在着各种隐患。在网络上的沟通我看做是与他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

2、道德自律问题

我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是不及在现实中的,所以不存在去妨碍他人的恶意信息。即便是在网络上,我也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朋友圈子,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基本不会有互动,而对于在玩游戏的,就仅仅是玩游戏。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对游戏有依赖性,每次也都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没有发生过为了游戏而耽误事情的状况。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的安全性考虑让我不能展现详细资料,我也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人,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

3、价值观念

电子媒介的发展让我接触到很多之前没能接触的东西,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感受。对于电视上的广告,虽然知道那是一种宣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心中还是有些对宣传的东西的认可。包括在消费方面都在慢慢朝着宣传出的所谓品牌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信息传导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生活的步伐,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我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

因此,我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4、学习方式

有了手机电脑,我的学习时间变得有些混乱,电脑在课下的时间还算是正常范畴,手机的功能就占用了大量的本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我的学习生活与非学习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而在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信息媒介时期,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

第五篇: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

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

[摘 要] 媒介融合使整个编辑实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编辑主体重构、编辑主体地位和职责等方方面面的变化。编辑主体的构成日益从一体多元走向立体多样。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强化,编辑中心制悄然成型。编辑职责逐渐从以选择完善为中心向兼容聚合交易转型。

[关键词] 编辑 编辑主体 媒介融合[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6)03-0040-04

Review on Subject of Editorial Activities in the View of Media Convergence

Duan Lechuan Lu Ch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enan Universtiy,Kaifeng,475001)(School of News,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

[Abstract] The media convergence makes the whole editorial practice undergo drastic changes,which also leads to big changes of editors’composition,status and responsibility.The composition of the edit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varied from one to three.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edit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ive.The responsibility of editor is gradually changing from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to aggregation and transaction.[Key words] Editorial activities Subject of editorial activities Media convergence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的重要构成,是编辑活动开展的主导性元素。编辑学界对编辑活动主体的研究相当广泛深入,对编辑主体的地位、作用、角色、心理等进行了系统论述。编辑主体论已经成为编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如同编辑学者靳青万所言:“编辑主体是编辑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编辑主体问题是编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1]他认为,编辑主体问题是编辑理论研究的基础,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主干性的理论地位。然而,编辑主体具有常新性,是伴随着编辑实践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要认识编辑主体,就必须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不断变化的编辑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认识编辑主体的变迁和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编辑主客体作用关系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传播技术和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的媒介形态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日益从单一媒介形态转换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融合媒介形态。媒介融合使包括编辑主体在内的整个编辑实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成为编辑活动变革的新现象,更引发编辑主体重构、编辑主体地位和职责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有关编辑主体的构成、地位等原本在编辑学界为定论的认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变得扑朔迷离和耐人琢磨。本文试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求更好地认识融合视域下的编辑活动主体。编辑主体构成:从一体多元到立体多样的分化

编辑学界对编辑主体构成的认识一直有两个观点。一是王振铎的编辑主体元素论。他从大编辑视角来看待编辑主体构成,认为编辑主体是一个“主体性”概念,不能单纯地就编辑论编辑。他指出,编者、作者和读者是编辑活动主体元素的三个重要构成,并形成了与由文本、稿本和定本共同构成的编辑客体元素的交互作用。二是编辑本位的编辑主体论,认为编辑主体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员。比如,周国清的《编辑主体论》探讨的编辑主体就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他说:“编辑主体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个层次。”[2]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编辑主体论中,以后者为代表的编辑主体论更为普遍和广泛,是一种编辑本位的主体论,是将编辑主体作为一个独立于其他主体之外的认识论。在媒介融合时代到来之前,传统媒介形态泾渭分明,彼此不同,编辑主体的构成研究也就打上了鲜明的媒介形态烙印,分属到不同的分支编辑学研究之中。比如,蔡雯的报纸编辑学研究主要聚焦报纸编辑主体,阙道隆的书籍编辑学研究主要关注图书编辑主体。与此同时,对同一传统媒介编辑主体的构成认识也过于简单,往往忽视对编辑主体构成的研究,尤其是对编辑主体构成的差异性研究,没有真正从主体分工和分化的角度来认识编辑主体的不同构成和不同定性。比如,报纸编辑主体的构成就包括总编辑、版面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不同的主体元素,这些不同的主体元素不仅在工作内容、岗位属性方面有着极大差异,而且在主体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素养上有着不同要求,但传统编辑主体研究对这方面的阐释很少。

从编辑实践本身来看,媒介融合时代到来之前,编辑主体也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典型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相对于传统文字编辑的策划编辑的出现,即众多出版社大胆改革,纷纷推出策划编辑专职岗位。邱平曾经指出:“‘策划编辑’的诞生是对传统出版观念的一大冲击,是在一个社的范围内运用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使编辑之间的工作突破过去部、室的分工,从而挖掘潜力,发挥能力,让他们有个宽松的环境,施展出全副本领。”[3]策划编辑的诞生是包括传统出版在内的传媒市场化的结果,是传统媒介组织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编辑主体再构的必然举措。策划编辑的诞生是编辑主体构成分化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编辑职业化、专门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原本相对单一的编辑主体到策划、文字、美术编辑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是编辑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编辑生产力解放的结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编辑主体的分化动力来源于编辑活动的外部世界,而不是编辑活动本身。换言之,是高度竞争化的媒介产品市场催生了媒介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这一过程不同的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编辑主体构成分化的动力更多地来自媒介生产的具体过程。媒介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界限分明的格局,促使媒介融合发展、交互作用,而且引发了编辑主体的分化,主要表现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编辑主体发生内外分化,媒介产品生产的众包机制日益显现。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工作主要是专业媒介组织中编辑主体的活动,由其完成策划、组稿、审稿、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整个媒介产品的生产传播模式由专业化媒介生产转向用户生产和专业生产有机结合的方式。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不再仅仅是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媒介产品生产和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在编辑活动环节,媒介产品的“用户生产”特色非常鲜明。比如,众包出版中选题策划、稿本加工等很多环节都熔铸着用户内容生产。正如有论者所言:“让出版环节中的部分工作尽可能转换为判断选择题,并交由大众来决定,充分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投票决定书籍封面到投票决定书稿,读者对图书出版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放大,未来图书出版将有可能完全以读者为主导。”[4]二是以创意、数据分析等为主的编辑辅体的出现。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工作主要是以稿本为中心的媒介创造。但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生发出更多辅助编辑工作主体,比如数据编辑岗位、技术编辑岗位的编辑人员,他们成为一种直接面向用户的新的编辑主体构成,而且在整个编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纽约时报》专设数据编辑岗位,统筹媒介数字化的信息表现和用户行为研究。出版企业有很多从事书稿文本转换的数字编辑人员,比如北京出版集团在数字少儿图书上运用VR技术开发儿童科普可视绘本,参与开发的数字技术编辑就是融合发展中的一个新群体。

随着编辑实践变革的深入,编辑主体的分化趋势将愈演愈烈,尤其是媒介移动化发展过程中不同传统媒介线上线下的交互发展必然引领传统媒介商业模式的变革,从而建构起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融合发展必将从当下的以用户聚合为中心的平台创新,转向围绕内容和用户的商业价值变现的商业模式创新上来。由此带来的将是一大批以数据库运营为中心的新的编辑主体迅速崛起,编辑主体将会发生更大维度的分化。编辑主体地位的强化:从要素中介到组织中心

信息生产和传播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介的生成非常重要。可以说,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产品的生产是信息传播的核心问题。媒介的生成离不开信息产品的创造,尤其是作者稿本的创造,也离不开编辑的选择、加工和优化。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在参与创造媒介的过程中是以“幕后人”的方式出现的,媒介生成的动态性不强,媒介的交互转换度不高,这就决定编辑的主体地位有限。编辑虽然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虽然在整个媒介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但是编辑主体地位的中心性并不够突出。到媒介融合阶段,由于整个媒介的生成转换发生了重要变化,编辑主体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信息生产的中心性愈发凸显,整个媒介生成的枢纽性愈益显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媒介组织的中心地位确立。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不同媒介形态信息传播的多形态呈现,即多样信息采集、N次加工和多样形态传播的传播模式的变革。从多样信息采集到多样形态传播,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编辑加工环节,这是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信息传播的关键一步。如果说传统媒介环境下,作者的稿本创作和编辑的稿本加工地位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的工作就不仅仅是稿本加工的问题,还要实现作者稿本媒介形态的多样转换,这必然使编辑成为整个信息生产传播的中心。从组织传播学的角度讲,一个专业化的媒介背后必然是一个系统化的媒介组织。媒介组织按照信息生产传播的流程建立起一个上下联系、内外关联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不同的主体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内容,显示不同的地位作用。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加工者在整个媒介组织架构中是一种线性逻辑关系。信息采集在前,加工在后,即使是后来出现策划编辑,策划居前统筹指挥,但是由于信息的呈现形态是单一的,编辑中心地位仍然没有表现出来。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加工者的线性逻辑关系被打破,因为媒介形态的多样呈现,作为媒介形态转换生成中间环节的编辑主体就表现出相对中心的地位。这种变化表现在媒介组织形态上,就是传统媒介组织形态由采编并行、条块分割的媒介组织架构,逐步向编辑中心、采编联动的开放式轴形扁平化组织形态转变。现在众多报刊在采编流程再造中大力实施的“中央厨房”采编机制,呈现的正是编辑主体在整个信息生产传播中的集成性、主导性中心地位。

二是融合传播中“整合者”地位的强化。从传播关系的角度讲,媒介融合显示了整个社会传播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传统的传播关系是在封闭的媒介环境中进行的,媒介的生产者和媒介的消费者尽管在媒介产品的使用和消费上存在直接的交互作用关系,但是在媒介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发挥直接的交互作用。编辑者、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和身份明确,传受关系相对固定单一。媒介融合的到来,一方面解放了传统媒介的使用者,使他们成为媒介的创造者,成为信息生产传播的“自组织”;另一方面推动他们直接参与传统专业化媒介组织的信息生产传播的全过程,成为媒介创造的重要作用力量。换句话说,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整个媒介生产的作用关系发生了变化,用户更直接地参与媒介的生产和传播,用户与用户、作者与作者、用户与作者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融合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这种生产传播消费关系的重大变革。在这个生产传播消费关系的调整中,编辑无疑是整合上述种种关系的中介和枢纽,是新型传播关系的“黏合者”和“整合者”,其中心地位的强化可见一斑。其实,现在众多媒体纷纷设立数据编辑岗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强化以编辑为中心的传播关系,以适应用户参与生产带来的媒介生产关系调整。

三是自媒体带来的编辑主体功能凸显。当下媒介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主要平台的自媒体发展活跃。自媒体的发展带来受众的规模化迁移,必然影响各种传统媒体形态向自媒体的布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传媒业态。但问题在于,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自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和传统媒体迥然有别。传播学界的众多学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过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有强调其“圈子传播”属性的,有重视信息“可视化”表达的,有分析其即时交互性的。然而,从编辑学的角度看,专业化媒介组织开设的自媒体公号的最大特征在于后台加工和前台呈现的“编辑”属性。由于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微”性要求,如微博的字数限制,微信的信息推送数量限制,自媒体公众号运营的信息内容选择和优化功能要更加凸显。比如,每个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都是“千淘万漉”和“精挑细选”的,都是最具媒体定位和个性的信息呈现。因此,有学者认为自媒体的工作重心是编辑,没有好的编辑工作,不可能实现海量信息的精准选择和最优呈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是“编”出来,编辑主体是自媒体发展的关键力量和重要方面。编辑主体职责的深化:从选择完善到聚合交易

编辑主体的职责是与编辑主体的工作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编辑工作内容要求,编辑主体就有什么样的职责。伴随媒介融合的进程,不仅编辑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编辑主体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编辑主体的职责和作用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在此前的编辑理论研究中,学界谈起编辑主体职责,常常以编辑“六艺”为能事,即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稿和校对。其中,选择和完善的职责较为凸显,比如张如法曾指出,选择是编辑工作的中心,是“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5],“完善是普遍的编辑规律”[6],是“编辑的一个本质含义”。编辑的选择主要是从媒介生成的信息组合角度来讲的,强调编辑职责的把关作用和导向作用。完善是从媒介生成质量的角度来讲的,强调编辑职责的优化作用和美化功能。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的职责已远远不是“六艺”那么简单,也不限于选择和完善这些首要原质。编辑职责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引人深思。

一是聚合功能。如果我们承认媒介发展演变的逻辑是朝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开放、自由和互联的方向发展,如果认同媒介融合的本质是不同媒介的转换生成,那么,我们就必须看到融合环境下编辑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职能,即聚合职能。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媒介的最大不同,就是互联网媒介的用户呈彼此交互的连结状态。传统媒介的用户可能有海量的规模,但彼此在现实空间并没有连接起来,只是因为共同的媒介在精神层面有着交互作用。但互联网媒介不同,不同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彼此的交互连结。用户连结的规模、数量、频次和频度,不仅成为判断媒体本身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媒介产品更大规模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主体除了完成对作者稿本的选择和优化,还要实现用户海量规模的聚合和汇集。换言之,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自己的读者转化为用户,解决“有读者,无用户”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以编辑主体为中心的用户聚合、用户黏贴工作。从媒介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传统媒体构建的新媒体交互平台的首要工作就是用户规模的海量汇聚。

二是交易功能。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生产的主体和信息消费的主体界限分明,媒介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以广告为基础的“二次售卖”模式之上的。为了保证媒介产品的质量,包括编辑主体在内的信息生产主体并不从事媒介的具体经营,而是由经营人员从事媒介产品的推广,即采编经营分开。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介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单靠以广告为基础的“二次售卖”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媒体版面迅疾流动的现实。另一方面,编辑工作延伸到以用户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以媒介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情况下,采编和经营分开的现状将会被打破,编辑主体不仅要从事内容策划,而且还要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展开。正如资深新媒体人周晓鹏所言,媒介融合的深度发展迫使我们“提出重新定义编辑”。在他看来,融合环境下编辑主体的职责已发生深刻的重构,包括产品包装、效果评估和价值变现等在内的工作都将是编辑工作的重要职责。换句话说,编辑主体的职责已经并将继续突破原来的界限而更多地参与媒介产品的交易推广上,并以用户数据库为中心构建起新的商业模式。

注 释

[1]靳青万.编辑学基本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

[2]周国清.编辑主体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9:31

[3]邱平.“策划编辑”诞生的前前后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第三次浪潮”[J].编辑学刊,1993(2):13

[4]袁甜阳子,沈阳.众包出版:新兴出版模式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5(2):73-74

[5]张如法.选择: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J].河南大学学报,2000(1):125

[6]张如法.完善:编辑的一个本质含义[J].编辑学刊,1992(6):28

(收稿日期:2016-03-15)

下载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编辑格式

    第四章 业务规范 ——后台文章添加编辑一、格式规范: (1)通用格式规范1、标题:如中间需空格,空格采用中文半角空格,如有副标题,直接添加副标题,格式与主标题相同;2、子站首页图片:长宽......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范文大全)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内容提要】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

    浅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

    浅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摘要:当今传媒大环境媒介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在媒介融合下媒介市场、社会对传媒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新闻传播教育在思想意识层......

    人大代表媒介素养论文[本站推荐]

    一、网络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如何通过网络高效率地获取信息,并非易事。要注重搜索引擎、网页链接等工具的使用,在获取目标信息时“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新媒体平......

    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关于当代大学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您好!我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做一项研究,衷心地希望您能给予协助。本调查旨在了解您对媒介素养的看法。您所提供的真实情况和宝......

    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宅男宅女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宅闻联播》。首先请看本期的主要内容:8321寝室工作会议在客厅隆重召开;08级辅导员曾维平老师对08......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全文5篇)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 体会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媒介融合导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最终定稿)

    媒介融合导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齐伟豪 在世界范围内,哪一种广告媒介覆盖量最大?(电视)不同广告主根据特性选择不同的媒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