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内容提要】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场大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当前电视业面临的一大问题。笔者在对当前电视产业微宏观环境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出自己看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产业 创新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格局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与重组: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旧媒体之间出现“竞合”的态势;传媒产业在组织结构、营销策略、业务形态、发行渠道、市场规制、产业链等方面谋求重新布局,新的传媒格局正在生成。
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现状
媒介融合带来了电视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电视产业环境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当前电视产业在微宏观环境方面具有如下优劣势。
(一)优势
1.政策扶持。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推出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2001年,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2009年,“强调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交替、文化产业跨区跨行并且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建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①。2010年,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③的发展目标。在此期间及之后,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件,政策惠及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已有的文化产业领域。电视产业也随之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获得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
2.电视市场巨大,节目生产能力极强,网络覆盖率高。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电视覆盖率达97.82%,全社会电视机拥有量高达4亿台,以城市为主的有线电视用户也达到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达到4527.86万户。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制作数量比10年前(2001年)大幅增长86.7%,2011年全国各机构共制作节目时长264.19万小时,播出节目时长1495.34万小时;电视剧制作由10年不到1万集增涨到2011年的14942集,年制作量成为世界第一。④
3.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电视节目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明确了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⑤后,传媒产业迅速成为新的朝阳产业,受到各方资本市场的青睐。国家政策对资本准入门槛的降低,将盘活传媒资本市场,为传媒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新媒体涌现,电视节目播放呈现“零时空” 特性,节目播出平台趋于多元化。节目制作水准大大提高,视听效果更加震撼,节目生产周期缩短,精细化的节目生产与差异化的定制节目成为可能。
(二)劣势
1.体制规制的约束。我国现有的电视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管办一体、政企不分的情况,政府既行使管理权,又直接参与经营,市场自主调节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政府?Φ缡雍砩喙δ艿闹厥右皇蹦岩耘ぷ?,经济功能重视不够,产业意识缺乏。电视产业按行政级别分级建制,多头管理,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各利益群体无序竞争,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电视台实行严格的国有,不允许民营电视机构开设电视台,传播渠道在资源配置上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管理体制上的障碍使电视产业跨地区、跨媒介和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比较困难,电视产业还未完全导入市场,资本进入受限。
2.新媒体兴起,消费市场分流严重。随着网络市场的发展壮大,电视市场受到冲击。数字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带来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零时空特性使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分流受众群,尤其年轻受众流失严重。传统的电视产业格局面临技术、市场、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转型。
3.电视传统产业链单一。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产业链形式单一。从产业主体来看,缺乏大型的电视产业集团;从营利模式来看,传统的广告营利仍占主流,其它增值业务有待开发,后产业链业务格局没有形成;从经营理念来看,“内容至上”仍居高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电视产业链需要进行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提高运作效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版权问题。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节目版权得不到保护,直接影响电视产品生产、图书音像市场及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
二、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推动规制创新,强化产业意识,整合顶层管理机构,制定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电视产业创新有待国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产业意识,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通过高效、完善、规范的管理办法,把握既定的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产业发展目的。在当前,就需要促进媒介管理主体的整合,通过统一的媒介管理机构,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杜绝多头管理。2013年,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是国家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对媒介管理主体进行整合的重大举措。电视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有基于全局性的战略考虑。从电视产业来看,相关部门应会以整个国家电视产业为主体,对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设计,并对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进行全方位管理。
(二)完善电视产业链,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与纵向产业链整合,尤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实现资源的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对电视产业链的重构与整合提出了要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电视产业集团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链条,寻找能够维持长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在“碎片化”时代难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这就需要重新完善并整合产业链,一方面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另一方面整合纵向产业链,从而打造电视产业的全产业链格局。从横向产业链并构来看,就是要推进电视产业与出版业、电影、音乐、游戏、旅游、艺术、网络、新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协作以及各区域间电视节目制作、运营、播出等机构的协作,完善不同主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将竞争格局引向“共赢”为主的格局,实现价值增值。其中尤其要注意“台网”融合发展。从纵向产业链整合来看,电视产业集团应重新审视新媒介环境下电视产业链的上下游,研究制定增长型战略,实现一体化增长。这就要求以内容产品制作为核心,寻求制作、运营、平台、渠道、播出等环节的协同效应,在广告、付费电视、多平台联营、衍生品经营等利润生成部分谋求新的价值增长点。在内容生产层面,充分认识节目的周期性规律,在保证实时播出节目的同时不断策划推出新节目。在内容制作上,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借助现代化的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受众信息,细分受众,为受众提供定制节目和服务,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长期的营利关系。在利润增长上,寻求与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针对不同传播平台,差异化生产同一节目,提高同一内容生产在不同平台播出的叠加效应,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提高利润率。同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开发以品牌电视节目为核心的图书、音像、服饰、玩具、旅游、主题公园等业务,实现产品的附加值,产生资源叠加的放大效果。
(三)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是电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电视产业扩大的重要手段就是资本运营,即“允许媒介兼并有高增长价值的企业而实现增值,允许电视业上市融资,允许电视企业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其他企业资本投入电视产业经营。”⑥“国外电视跨国巨头的超速扩张,无不是与资本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有密切的关系。对于缺乏资金投入和资本管理的电视业,这是最佳的出路。”⑦中国传媒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也在逐步放开资本的准入政策,传媒业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我国电视业现已打破原先的财政拨款方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运营能力,在融资渠道上,通过吸引金融资本、吸引业外资本、成立上市公司以及创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获取资本支持。在投资方向上,实行多元化产业经营,合理分配投资,获取资本收益。但当前电视产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大步发展,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政策规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先进的国际媒体产业集团的经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电视产业要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必须在政策规制的改革下进行。要建立现代新型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战略规划,以优质与高效率的内容生产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现代营销理念进行市场开发,注重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实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将电视产业做大做强。
注释:
①《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http://.⑥⑦文硕、张小争、李晓萍编著.《电视营销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第1版.作者简介:李茂华,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与文化
编辑:长 青
第二篇: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传统媒体怎样与新媒体嫁接,一直是各种传媒论坛的主题。我想首先说明对“新媒体”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只要思维是新的、理念是新的、操作模式是新的,大家都是“新媒体”。在这一轮的融合浪潮中,电视媒体如何勇立潮头,“核、聚、变”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核
“核”的要点是内核与内容。在和新媒体的竞合过程中,内容制作一直是电视媒体的竞争利器。今年以来,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电视优质资源在新媒体呈现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品牌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在电视上的高收视,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加立体的、爆发式的呈现。日前有报道显示,今年,视频网站在自制节目和自制剧上的投入,大约是去年的10倍以上,一些网站单档综艺节目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千万元,一批网络自制节目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二是,一批网站的自制剧自制节目逆向输出到了电视平台。新媒体从一个内容的购买者发展成为了内容的提供者,这样的案例在前些年是比较少见的,但如今已不是个案,尽管最终效果还有待收视的检验,但这种逆转的趋势值得业内关注。
以上两大趋势充分说明,融媒体时代,无论对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而言,很多变革都围绕内容展开,谁掌握内容制作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竞争中的先机。作为电视媒体,该如何掌握内容生产的主动权呢?关键要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抓核心,打造好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闻社教类节目。整合《泸州新闻联播》、《泸州现在时》、《社教630》等在泸州有影响力的栏目。
第二张牌,铸品牌,开放节目平台
品牌节目,是电视台的门面,也是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竞争中掌握内容主动权的关键。打造品牌节目,一要理顺机制,配置好内部资源。在进行人、财、物的系统配置中,关键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二要开放平台,利用好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和部分优秀节目制作公司的合作,从点状节目合作上升到大型节目、品牌活动、艺人培养和整合推广的体系化合作,双方深度介入内容制播全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模式。
第三张牌,促融合,台网深度联动
电视和新媒体的台网联动,浅层次的是推广资源互换和买卖层面;更深度的联动,应该是相互整合资源,共同打造新内容。
关键词二,聚
“聚”的要点是渠道和终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观众的收视习惯和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尼尔森最新的监测数据,国内有超过50%的观众,使用过电脑或手机看电视。而来自谷歌的一项调查结果则更为惊人,美国77%的观众选择多种渠道收看电视。很显然,跨屏体验已成为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收视常态。面对这样的趋势,电视媒体必须聚力于终端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屏幕终端要做好和技术、内容、平台的三大结合。
第一、视听高清化——终端创新要和技术相结合
相比PC屏和手机屏,电视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观赏和视听体验。传媒大亨默多克判断电视媒体优于新媒体,原因是人们更愿意躺在沙发看电视,而不是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脑屏幕。因此,未来电视的发展,还要致力于终端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电视设备的技术升级,比如3D电视机、高清电视机等等;另一方面是电视媒体的技术升级,比如演播摄录设备等等。
第二、一云多屏化——终端创新要和内容相结合
背靠自身内容优势,电视媒体要主动发展新媒体终端,参与竞争。首先,要有前瞻意识,提前落子布局。在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I P T V等平台进行全面布局。
第三、电视社交化——终端创新要和平台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于媒体的互动和社交需求日增,作为电视媒体,一要多方开发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让习惯使用新媒体的受众群,通过互动增加与电视平台的黏性。同时,通过网络积聚节目的人气,反过来促进电视的收视率。二是创新终端,让受众变“看电视”为“用电视”。使电视可以实现点播、回放和评论的功能,甚至还有可能把触角全面伸向购物、游戏和电子商务等“全业务”方向。
关键词三,变
“变”的要点是机制和体系。融媒体时代,媒体共生互融,电视如果希望延续强势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变革:包括业务流程的再造,产业链条的重组,营销机制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方向
一、全媒体运营
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平台的替代,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思维转换。因此,在布局新媒体的过程中,要用全媒体的思维去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第一,传播渠道全媒体搭建。形成了以网络电视台为核心,向新媒体覆盖的传播网络。第二,制播流程全媒体介入。从“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传统制播流程逐渐转向“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全新制播模式。第三,广告营销全媒体组合。全媒体时代,电视台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段位和冠名,更应该向广告客户提供全媒体的营销组合,即整合多频道、跨媒体的传播平台,使其投入在产业价值链上获得呈几何倍数的放大。
方向
二、全过程互动
从资源整合、制作播出、节目编排到推广营销、品牌等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互动模式。一是电视内部资源的互动。二是电视和新媒体的互动。在电视剧和节目营销中,充分利用全媒体组合,进行立体、互动的矩阵推广,引发了较强的规模效应。
方向
三、全产业整合
向上游延伸,打造优质内容,向下游拓展,聚力终端发展,全台的产业整合发展有三大重点。第一,做强核心主业。节目、栏目、大型活动、影视剧仍是当前的核心主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第二,延伸关联产业。逐步摆脱单一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三,善借社会资本。面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是广电媒体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多媒体的竞合发展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是互为机遇而存在的,并且,这一过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与“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谁能顺势而为,主动而为,创新而为,谁才能抢占未来传播格局的制高点。
置身于更大的时代、更广阔的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以内容为核,全渠道聚力,因趋势而变,电视媒体的核聚变就一定会发生,并且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注:有关数据和内容来自《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温海 2014.09.15
第三篇: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 体会
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媒介融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还需面向未来,立足长远,从理念与实践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谋划与探索。
一、拓展媒介融合内涵,树立更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
媒介融合本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过程,主要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媒介的融合发展。万物皆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急剧变革中的媒介,从而拓展媒介融合的内涵。因此,半个世纪前,产生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媒介除了新闻媒介外,还包括道路、货币、服装、住宅、时钟、交通工具等一切承载信息的器物。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人类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一切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因此,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的形态、功能、所有权、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当前,万物皆媒已是社会共识,万物互联也正成为社会现实。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快速发展的 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已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支付宝、淘宝、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 APP,在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抖音、快手带来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与无处不在,短视频正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播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突破固有的新闻媒介融合樊篱,探索新闻媒介与其它媒介、乃至社会其它系统的重组与融合,推动长沙在文化、经济、服务、治理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二、推进媒介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央厨房”
城市,既是物质实体与物理空间的存在,也是媒介的存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媒介城市”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介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日益成为媒介与建筑的复合体,实现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建构着流动与可沟通的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它汇聚和处理着众多资源与信息,吸引着人们从天南海北来此汇聚、交往并建立关系,记录着有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实现这些内容的存储、处理与传播。作为媒介的城市,长沙更是由各种关系网络建构起来的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空间。因此,“智慧长沙”“我的长沙”等 APP 的推出,可视为长沙对“媒介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媒介长沙”绝不只是建设几家新闻媒体内部的“中央厨房”,更要坚持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前沿技术,建设城市沟通交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枢——智慧、智能与数字化的“长沙中央厨房”。
三、正视媒介与人的融合,从人机融合走向人机文明
媒介融合日新月异,媒介与人的关系发展走向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呈现出“人的媒介化”生存状态。但无论是传播者主体论、受众中心论还是传播者与受众双主体论,人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兴起,人类进入万物互联的网络化媒介社会,信息传播呈现“去中心化”形态,传播者与受众都成了传播关系网络中的“节点”,人与媒介则由人机互动走向人机融合,我们成了“媒介化的人”——被媒介技术嵌入身体的“赛博人”,“后人类”时代成为现实。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当数智能手机,我们正日益享受“一机在手,生活无忧”的生活,手机则悄然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手的延伸。
长沙媒介融合中的人机融合发展方兴未艾,从市数据资源局建设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即可管中窥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则是人机融合的现实表现。但也必须正视其中的人类主体性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始终是主体”,我们必须坚持人在传播关系网络中的“节点”化主体地位,人机融合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旨在服务于人,从而建设融合共生的人机文明。
第四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
[摘要]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新兴媒体的诞生也如雨后新笋,风起云涌,但是新闻用户对于主流的新闻信息需求仍然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关注点。纵然媒介之间正在快速融合,但是电视媒体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具备一定优势,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电视新闻还是最为权威的传播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如何进行自身电视新闻报道的改善,保障自身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新闻 策划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其较之网络新闻具备更多的权威性,因此在传播的主流新闻上,仍然是以时政新闻节目为主要功能[1]。本文以某卫视的新闻节目为背景,浅析了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电视新闻不断改善自身新闻报道策划形式的途径。在此背景,文章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报道策划为中心,从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报道主流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三方面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方面的理论参考。
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
目前新闻传播的模式和途径正在快速的变化,对于时政新闻而言,已经难以依靠传统的线性传播维持住一定的电视收视群体,而必须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中,也创出一片自己的空间,进而拥有庞大的网络社群部落,赢得更多的粉丝和用户,这是电视新闻在这个新时代下要实现运营获利的必然措施。当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也需要认知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其在?嗤?性上很高,因此在新闻传播上必须站在高处,起到一个新闻舆论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对于目前的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必须在思想、言论、重大新闻事件的解析以及政策解读上都起到定海神针的效果[2]。
同时,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媒介融合的大时代。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而言,保障自身的发展也必须借媒介融合造全媒传播,实现自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完美融合。就目前的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其在运作上存在着一些危机,主要体现在传播力、活力上不足,并且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过于同质化。如果传统媒体仍然不面对问题进行改善,那么用户就只能直接选择转向,更加愿意去接受新媒体。当然,目前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已经经历了一次洗牌,至数量上已相对减少。对于存在下来的媒体,需要重视在网络上发展自身的社群部落,这是一种社交性以及分众性的表现,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互动性。除此之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知识产权上的问题,往往传统媒体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创造出的内容,却被新浪、腾讯等新兴媒体所无偿使用。而此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却只有袖手旁观,观其点击量。这也说明了对传统媒体而言创建自身全媒体平台的重要性。
报道主流新闻,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
以某卫视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其在理想状态下的定位应当是新闻和资讯,并且严格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不断去追求自身的有效信息量和资讯的时效性;强调深度报道及评论;强化新闻直播;研究细节等等。但是考虑到媒体融合的背景,对于以上的现有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也要在新闻行业快速变化中找到新的突破点,形成一个统一化的节目风格,并且不断改进节目的包装形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3]。
重组采访、编辑及通联协作模式,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
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让新闻生产调度机构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起到战术枢纽和战略大脑的双重作用,同时也需要依托于新闻生产调度机构这个机制打通源自社会各个领域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新闻通道。在新闻的报道内容上除了要报道主题新闻及时政之外,也需要更加重视一些社会民生的新闻,进而增加受众面积,同时也需要不断强化新闻节目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的反应能力、报道策划以及人员组织上的能力[4]。
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各类新闻含金量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不能将自己定位为一般的网络娱乐新闻,更应当认知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责任所在。因此面对媒介融合的背景,电视节目需要勇于创新,做出一些节目模式上创新。但是也不能仅仅是在量上不断的追求,同时也要认知到自身的使命,坚持一些该坚持的精神和思想,更多的去关心一些民生的问题。同时,也责无旁贷的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各类新闻的含金量。
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
对于一些重大的新闻,可以采用轰炸式的形式进行报道。同时,在报道组织上也需要做好提前的规划工作,对重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同时,也要从大众的角度进行切入。将一些会议中枯燥、政策以及数字化的语言,实现口语化、通俗化以及形象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5]。
坚守舆论阵地,扩张舆论幅员,多角度打造新闻短评
目前对于很多电视新闻而言,其在形式上已经逐渐朝着新闻短评的方面上发展。同时在这个媒体之间竞争不断白恶化的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的优势也逐渐被网络媒体所超越。而面对这一现象,电视新闻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新闻短评。坚守舆论的阵地,站在新闻道德的制高点进行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传统电视新闻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张舆论的幅员,从多个角度打造新闻短评,进而实现全方位的治国观察。当然面对媒介融合之一大趋势,也需要电视媒体主动去和平面媒体进行联手,共同打造一个舆论的制高点,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幕后评论团队,让观众在观看新闻节目后,在心理上真正的做到心悦诚服。
主题报道深挖,报道角度、手法、形式创新
在这个时代,媒体已经不是一个稀有的事物,也就不能仅仅通过宣传任务就可以轻松的得到新闻优越感。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的记者编辑们,对主题新闻报道实现深入的挖掘。同时,在报道的角度、手法以及形式上实现不断的创新。面对会议新闻、命题新闻时,要具有自身独到的新闻线索挖掘能力,提供出与众不同的新闻[6]。
分区域对主题报道提前规划
因为大多数的主题新闻在时效性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面对主题新闻分区域进行提前的规划,后期进行新闻操作。对于采访部门而言需要具备几名固定的资深记者,对一个新闻从多个角度进行深挖报道。每次大型的主题新闻报道,具有在报道进行前制定出合理的专业区域的策划方案,可以有效的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以及质量重复等诸多问题[7]。
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
对于新闻的一些点,需要做到高度的凝练。同时,在以点为形式交代具体事务之后还需要穿插交代一些面上的材料,或者使用一些宏观、微观的数字、背景进行点向面的扩充。此外,在点扩面的措施上也可以不断补充一些新的新闻信息等等。
狠抓细节,注重声画表达
对于主题新闻报道而言,实现故事化的表达是一种极其成功的表现方式,但是并不是说主题新闻的报道就是为了故事而去找故事或者是创新故事。而要对新闻细节进行狠抓,敢于创新主题报道。同时,也要创造出比故事化描述更大的操作空?g。重视新闻的声画表达,将抽象的新闻事件形成的描述成事、人、甚至是细节。依托于电视声画对人物的感受、经历以及实践片段进行描述,做到行云流水一般的新闻报道[8]。
周边新闻取舍适当
对于一些不是主题新闻的周边新闻在报道上要做到合理的取舍。具体而言,在目前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对舆论监督、民生新闻以及调查新闻的比例扩大;此外还需要对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新闻信息进行狠抓,对于这些大型新闻不能过多的评论介入,简单的转述为最佳的报道方式。
结 语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后,对于新闻媒体界而言,逐渐步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之下,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好像安装了一个麦克风,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新闻,这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主要传播主流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自身还是具备着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还是要对现在的传播模式给以创新,首先需要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其次还需要报道主流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重组采访、编辑及通联协作模式,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各类新闻含金量;最后还必须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坚守舆论阵地,扩张舆论幅员,多角度打造新闻短评、主题报道深挖,报道角度、手法、形式创新、分区域对主题报道提前规划、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狠抓细节,注重声画表达、周边新闻取舍适当,保障电视新闻在这个媒介融合大时代下进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罗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凤凰卫视节目为例》,《中国电视》2013年第7期
[2]张玉河:《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3]李柏兴:《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危机事件报道的策略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4]高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线上与线下 互动传播方式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11期
[5]李万粒:《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能力要求》,《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9期
[6]孙景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创新研究--以央视新闻创新为例》,《今传媒(学术版)》2015年第7期
[7]丁婷婷:《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探微》,《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7期
[8]王美霞:《浅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的创新和发展》,《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14期
(湖南怀化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
第五篇: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 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杨 俊4071101
2【摘要】在传统媒体日益成熟发展,新型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媒介整合已成为受众需求下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闻产生最后环节的新闻编辑,如何实现自我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适应新环境的发展,练就适应新环境发展的素养,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本文要浅谈的主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 编辑 素养
一、媒介整合的现状与背景
伴随着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推陈出新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媒介融合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了媒介发展方向研究的重要话题。
媒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其技术和功能/形态的整合,必然
第1页
也会带来其承载的内容、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等新的变化。媒介在技术与功能/形态层面的整合也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媒介整合”这一术语现在也被广泛用在经济学上,描绘媒介产业上的整合,即原本不在同一个领域经营的企业合并(或经由其他形式转化)为一家公司,通过集团化和规模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目前从资本的层面来看,排名世界前列的媒体集团,没有一家只靠一种业务的,都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不同领域资本的进入也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改变。可以说,“媒介整合”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它最早的内涵,转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但无论其外延如何拓展,媒介整合的核心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形态的融合与变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在这种动因的驱动下,媒介融合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现实化的运作。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也是新环境下新闻编辑素养研究的主要背景。
首先,新闻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记者、编辑以及相对专业的通讯员,他们是新闻的主要来源和生产方。虽然也有通过新闻热线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源,但是其比重和质量还都比较低。而进入
媒介融合时代后,由于网络媒体的加入,使普通大众能够利用
WEB2.0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博客、论坛、RSS聚合等方式发布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信息源,媒介发展逐渐呈现出了传者受众一体化的趋势。
其次,新闻媒体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也面临改变。通过在美国进行的“坦帕”试验,人们已经预见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采编工作不再仅仅是单一媒介的工作方式,而是多种媒介协同工作各取所需、各自发挥所长的新方式,这不仅仅要求各种媒体单位实现联合,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环境的协同工作机制,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最后,随着媒介融合,不同媒介的性质差异也需要互补和提升。传统媒体较高的专业程度和公信力,以及新兴媒体庞大的信息量和极速的更新频率,需要加以整合。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新媒体的更新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新媒体也要优化团队提高信息质量。
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
新闻编辑在传统媒体中所坚持的素养和要求,在媒介融合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同时,面对新环境也应该有所变革和发展。
首先,新闻编辑要在深化后期编辑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强新闻前期策划组织的能力。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主要是“把关人”,其工作更多的是对前方记者发来稿件的选择、润色、编排,虽然也有编辑
给记者指导、建议的部分,却并不突出。编辑更多的是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后期环节发挥作用。然而,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加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不仅仅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还十分注重多篇同主题稿件的编排,尤其在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等方面,需要有人来协调和组织记者的采访活动,策划整个报道过程。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事件、新闻媒介的总协调,理应在新闻生产的前期发挥更多的策划作用,通关全局,指定采访目标安排采访活动,后期整合采访资源,推出高质量、新颖独特的连续报道、专题报道。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编辑素养能力的一大要求。
其次,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新闻编辑熟悉各类媒介的属性,以发挥所长,扬长避短。新时代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IPTV、手机报、楼宇电视等多种媒体覆盖下的传媒网络,再全方位的及时传播信息的同时,各种媒介自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位有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编辑,必须能优化组合采编团队,熟悉各种媒介所擅长的呈现方式,让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媒介上有所侧重的呈现出来,满足受众的要求。新闻编辑此时应该由原来的文字写手变成一位“多面手”,既能组织文稿撰写评论,又能出镜报道、编辑音频视频,还能及时上网发布信息,有效的实现媒介的内整合,即不仅仅是媒介自身的整合,也是新闻编辑自身对不同媒介能力要求的整合。
最后,媒介整合时代新闻编辑要更加注重原有的“把关人”角色的充分发挥。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以及信息源的扩大,大众参与的新闻信息往往在水平、质量和公正性上相比较专业记者而已有所欠缺。新闻编辑在保证扩大新闻源头、丰富新闻内容、增大信息量的同时,更多的加强对新闻真实性、有效性的把关中,以期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和发挥媒介公信力,提升媒介的行业水平。
结语: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素养问题是伴随着媒介融合产生而产生的,必将伴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而继续深化。媒介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闻编辑只有在不断的更新视野、人情媒介现状和对工作的反思的基础上,培养职业素养,深化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媒介研究》2006.9
2.蔡 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媒介研究》2006.5
3.应金泉《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编辑》,《新闻实践》2009.5
4.宋素红《媒介整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出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