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
进入行政编制的意味着你是国家公务员,如通过了选调生考试就是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享受着国家的各种法定待遇,如医疗、晋级等。事业编制是事业单位编制的总称,像学校就是典型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为自收自支、差额拔款、全额拔款三种类型。不用我说大家也能自明白,第一种就是你的工资和福利全由自己单位的收入来支付。比如你进入一个一个风景区的管委会工作,可能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就是你的工资和福利有一部分是政府负担的,有一部分是自己单位的收入负担。我的理解像人民医院之类的单位就是这样的。第三种就是你的工资和待遇全部由政府负担,这种的事业编制就从形式上和公务员是一模一样的了。
现在讲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最大的区别:行政编制也就是国家公务员是有级别的,如你第一年是科员,可能是最低一级的,你几年以后当了科长,就是股级。再几年以后当了局长,就是局级。也就是说,你如果是行政编制,那你就是“走”级别的。而事业编制,名义上是国家干部,实际上还是工人身份,“走“的是职称,比如你几年以后是初级工,几年以后是中级工,几年以后是高级工。学校老师是最典型的事业编制。而且最重要的是事业编制的人员不能当领导干部。
想进入行政编制只通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都有国家的和省的公务员考试。要注意,现在只有地级市才有权力组织公务员考试,也就说县级市的乡镇或单位来招聘的话,一定是事业编制的。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我现在就是属于检察院的事业编制。当然是全额拔款的事业编制,在政法部门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通过了司法考试也不能当法官或检察官。因为你当法官或检察官的前提是有行政编制(或叫做政法专项编制)。
第二篇:公务员、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
很多人可能对公务员、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概念很模糊。所以我最近在网上查了些资料发到论坛上,希望对一些想了解这方面情况的朋友有所帮助。
进入行政编制的意味着你是国家公务员,如通过了选调生考试就是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享受着国家的各种法定待遇,如医疗、晋级等。事业编制是事业单位编制的总称,像学校就是典型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为自收自支、差额拔款、全额拔款三种类型。不用我说大家也能自明白,第一种就是你的工资和福利全由自己单位的收入来支付。比如你进入一个一个风景区的管委会工作,可能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就是你的工资和福利有一部分是政府负担的,有一部分是自己单位的收入负担。我的理解像人民医院之类的单位就是这样的。第三种就是你的工资和待遇全部由政府负担,这种的事业编制就从形式上和公务员是一模一样的了。现在讲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最大的区别:行政编制也就是国家公务员是有级别的,如你第一年是科员,可能是最低一级的,你几年以后当了科长,就是股级。再几年以后当了局长,就是局级。也就是说,你如果是行政编制,那你就是“走”级别的。而事业编制,名义上是国家干部,实际上还是工人身份,“走“的是职称,比如你几年以后是初级工,几年以后是中级工,几年以后是高级工。学校老师是最典型的事业编制。而且最重要的是事业编制的人员不能当领导干部。想进入行政编制只通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都有国家的和省的公务员考试。要注意,现在只有地级市才有权力组织公务员考试,也就说县级市的乡镇或单位来招聘的话,一定是事业编制的,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公务员队伍界定:我国的干部身份很复杂。公务员队伍的确和一些网友所说,其实公务员队伍是一个相对并不是十分庞大的队伍。很多人都把事业单位和具有一定行政职能企业的工作人员收入作为公务员收入比较高的论据,因此,我就把他们全列进来了。
在我国真正具备公务员身份也并不是所有党政机关。党政机关里的工作人员也有干部身份、工人身份,干部身份里分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而公务员就是党政机关里具有干部身份的那部分人中,具有行政编制的一部分人,具有行政编制的也未必全是公务员。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比如说史志办(政府)、党史研究室(党委)、考试办、编办、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分配办(人事局)、电教中心(组织部)等这些部门都是党政机关的下属事业单位,这里的工作人员肯定不是公务员。再就是政府办、组织部、财政局、人事局
这些具有明显党政机关特征里的工作人员也未必全部是公务员,里面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具有干部身份,是事业编制,事业编、行政岗。就是领导干部里面也未必全部是公务员,大家一注意就能明白,看组织部或政府的红头文件任命书里,凡是任命的,一般是公务员,而聘任,则肯定不是公务员。就这么说吧,类似财政局、人事局、经贸局、环抱局这样具有典型性特征的行政机关,真正具有公务员身份也就是所有工作人员的40%—50%。
再说其他事业单位,比如说学校,虽然说学校是事业单位,但是学校也具备一定的行政职能,所以学校里面也有人具有公务员身份,而学校里的教师(除了临时工),统统都是干部身份、事业编制(吃财政拨款);卫生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政机关,受它管理的比如说防疫站和少数没有改制的医院,都是事业单位,而部分医院改制后,虽然成了企业单位,但是里面的工作人员都保留了原有的身份,或者是干部身份或者是工人身份,或者是行政编制或者是事业编制。再就是粮食局,这也是个比较特殊的机关,因为这个部门的行政职能日益减少,很多地方把粮食系统进行了改制,所以说粮食系统的工作人员也大部分不是公务员。-g* 再说具有行政职能的企业单位,比如说电业公司、电信公司、药材公司、房地产交易中心(也有的地方是事业单位),这些单位虽然说经过改制全部变成了企业,但是因为这类企业在2002年以前都是事业单位或者行政机关,因此这里面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事业编制或者行政编制。很多人认为事业单位改制,里面的工作人员也由原来的公务员变为工人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单位改制了,但人没有改制。况且,这类单位的领导干部,大都还是经过组织部门任命,基本上都是事业编制或者行政编制。(当然,除了少数聘任的)
再说银行,现在正进行银行系统的改制。也可以说,银行是具有企业性质的,但是银行里面的工作人员(除了临时工),大部分也是事业编制,而银行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都是组织部门任命的,基本也都是行政编制.再说企业,比如说烟草公司、旅游公司(少数地方还叫旅游局)、石油公司,这类企业也比较特殊,特殊在哪里呢,就是他们在市场没有全部放开的情况下也具备一定类似行政职能的职能,所以,这些公司里面的领导层,也几乎全是行政编制或者事业编制。
最后再重申一点,事业编制的虽然是干部,但肯定不是公务员,行政编制的也不一定是公务员;真正的公务员只是具有行政编制的一部分。因此说,公务员队伍是一个相当数量不是很大的队伍。
而真正队伍庞大的是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领的是职称工资,具有本科学历的,就是拿初级职称工资,而中级、高级职能通过考试、评议也能容易获得,所以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相对比较高。
而真正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拿的是职级工资,同样是本科学历,如果不是领导干部,就得能科员或者办事员工资,那样工资就很低了。与事业单位(包括教师)相比,那些具有中级支撑的就相当与公务员里的正科级领导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就拿公务员里的县处级工资。因此说,一个地方,能拿到县处级工资的公务员只有3 个(县长、书记、政协主席),而事业单位就数量很多,高级教师有10来个、高级农艺师、会计师、经济师都很多。而大部分的公务员都是比不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
一般来说政府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等是行政单位,采用的是行政编制,但是由于机构改革后行政编制很难增加,而工作量在不断增大,所以很多行政单位都通过采取增加事业编制的作法来达到增加人员,但是由于机关事业编制一般限制在行政编制的15%以内,所以对于需要大量增加人员的单位,通常采取了经过批准下设一些局或所、队、中心等的事业单位,如各省交通厅下设的公路管理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下设的社保基金管理局,因为他们具有部分的行政权力,故产生现在公务员暂行条例所称的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这些都是采用了事业编制,所以是绕过了行政编制这个坎,当然也就是造成被人所诟病的机构改革越改越来越大的现象.
第三篇:参公、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的区别(修正版)
[政策动向] 参公、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的区别(修正版)
帖子在军转论坛上流传很久,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但实际上有很多错误的地方。结合工作了解到的情况,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一、判定公务员身份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具有行政编制、有国家财政供养、行使管理国家职能,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毫无疑问,不具有行政编制的,都不是公务员。.除行政编制外,还有政法专项编制(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部门),这个都是标准公务员。
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编制性质是什么?
关于参公人员身份,《公务员法》提及,事业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授权行使管理国家职能的依必要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因此,参公身份,是事业编制,不是行政编制。
这个没什么大问题,但搞混了一个概念,编制和人员身份并不是同一概念,也并不绝对对应,事业编制的个人身份一样可以是公务员,因为他按公务员法,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
三、参公身份与公务员和普通事业单位人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与公务员的主要区别:不是行政编制不是公务员,到了退休后按事业退休人员处理。
与普通事业编制人员的主要区别:可以参加公务员交流、有非领导职务、和公务员一样仅扣两金。
K如果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搞清楚了,那第三个就不是问题了,参公管理的人员使用的编制是事业编制,个人身份是公务员。这个个人身份不会随着退休又变成了未参公的事业单位聘用干部身份,退休前后都是一样的。
普通事业编制人员的个人身份是聘用制干部或工人,按岗位分类来定。
四、关于参加了公务员登记,就一定是公务员吗?
不一定。一些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公务员登记,就认为他们是公务员了。同志,形式这种东西你在机关工作那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吗?有些地区的做法是,参公人员参加登记,但只到地一级或者副省级,而不到省里去备案,这是为什么?因为参公人员是事业编制不是行政编制,省编办不承认他们的公务员身份啊,没有行政编制,那还怎么备案?谁担得起责任啊!但人心需要安抚,工作需要开展,形式一下,大家能瞒则瞒。
这段中的错误就更多了,公务员登记是由各级组织部门负责,编办管理的是编制,个人身份不由编办确认。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的个人身份明确为公务员的,这个是全国都认的,不存在瞒的问题。
造成这个误解的可能是行政执法专项编制的情况。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是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地区核定专用于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编制,使用行政执法专项编制人员参照使用行政编制人员进行管理。这个简称是地方粮票。目前中央编办将行政执法编制划归事业编制的范畴,所以在省编办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是按参照行政编制来管理,但每年统计上报中央编办是按事业编制来报。而且也不用瞒,只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同时就像第二条说的,编制是编制,个人身份是个人身份。
2011年转业在编办工作,如果大家有什么编制方面的问题,可以在下面提问,尽量给大家解答。但因工作经验不够或地域特点不同,我的回答可能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供大家参考。
第四篇:乡镇事业编制改革之后能否成为行政编制
乡镇事业编制改革之后能否成为行政编制
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岗位,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一旦考上之后,就不会担心因为中年危机的到来而失业,而乡镇或者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最基层的政府,都是每年招聘公职人员的大头,特别是事业编制更是如此。在整个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涉及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事业编制有可能改为公务员或者参公编制吗?
首先,参公编制全称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其单位的性质仍然是属于事业单位,只是人员的待遇、晋级都是按照公务员的管理规定来进行的,参公单位的设置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的,而且参公编制数量也是有严格的数量规定,一般按照公务员总编制数量的比例来设置参公编制数量,因此,不可能因为改革的原因,就增加相关的参公单位或者是参公编制数量。
其次,对于事业单位改革来说,虽然按照相关政策,涉及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必须改为行政机构(参公机构),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很少出现。在事业单位改革之前,先进行的是行政机关的改革,而在这一步改革过程中,基本上已经将很多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收归到所属主管机关,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将各执法支队的执法权力收归至所属主管机关,这样在行政机关改革完成之后,各执法支队已经没有了相应的执法权,最终就很难改为参公或者是行政机关,而在紧接着的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多数事业单位执法支队都是通过合并的方式,转为了机关服务中心,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最后,对于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事业单位来说,其执法权力基本上都在乡镇政府,而各站所基本上都是属于办事机构,而且乡镇本身是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的,在执法的时候,一般都是由乡镇政府组织相关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共同执法,因此,乡镇的事业编制站所本身是没有任何转任参公编制或者公务员编制的依据的,而且在改革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从上到下进行改革的,特别是乡镇这一级,即使有相应的编制名额,也很难落到乡镇头上,多数会被县级政府机关进行综合调配使用。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的改革,很少出现公益一类转为参公或者行政机关的情况,大多数都是维持原有现状,即使有和法律相抵触的,都会采取更改单位职责的方式,来使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这就是目前改革的一些情况。
第五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最大的区别在于
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最大的区别在于:行政编制就是国家公务员编制,是有级别的,比如你第一年是科员,可能是最低一级的,几年以后当了科长,就是科级。再几年以后当了处长,就是处级......当上了局长就是局级。也就是说,你如果是行政编制,那你就是“走”级别的。
而事业编制,名义上是国家干部,实际上不属于国家公务员身份,“走“的是职称,比如你几年以后是初级职称,几年以后是中级职称,再过几年以后是高级职称。学校老师是最典型的事业编制。
进入行政编制的意味着你是国家公务员,如通过了选调生考试就是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享受着国家的各种法定待遇,如医疗、晋级等。
事业编制是事业单位编制的总称,像学校就是典型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为自收自支、差额拔款、全额拔款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你的工资和福利全由自己单位 的收入来支付。比如你进入一个一个风景区的管委会工作,可能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就是你的工资和福利有一部分是政府负担的,有一部分是自己单位的收入负担。像医院之类的单位就是这样的。第三种就是你的工资和待遇全部由政府负担,这种的事业编制就从形式上和公务员是一模一样的了。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拔款。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