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缺陷造就的完美(读后感)
由缺陷造就的完美(读后感).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 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
14军40师79年、84年两次参战的老兵
由缺陷造就的完美
——品读长篇纪实文学《亲历老山之战》后的人性思考
2009年8月29日至31日,赴北京参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举办的“中华之魂颁奖盛典”归还,心绪一扫多年积淀的沉郁,而如春风又碌江南岸,产生了一种青春的游荡。仔细思来,对于自己,的确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激励之举,不免庆幸此举把握的果决了。收获甚丰,也有主次之别。对待问询的亲朋,对年轻人,我会述说目睹国家著名歌唱家的风采;对家人,我会描述每日三餐的丰盛;对朋友,我会赞扬国家改革风云人物和著名演讲家的睿智;对艺者,我会评说北京朗诵家的气势;对官员,我会称颂国家级领导人的谦和„„几日后静下心来想,那么最最打动我的魂魄,令我心有振奋、令我乐而知足、令我泪流满面、令我顿生重新规划人生轨迹之感的又是什么呢?却是一本书,即荣获“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的长篇纪实文学《亲历老山之战》(作者:李建国)。
说实在话,在京铁大酒店的二楼会议室里,我预料到了现场赠书的作家们一定会有感人之作,却未曾想到会有《亲历老山之战》这样的撼世之作。现场的赠书是有很多部的,特别是还有书法家、画家的当场献艺,人群熙攘,确有目不暇接之感。而且作家的图书都很有限,并不是希望得到就可以如愿的,其中含藏着快速选择、大胆伸手的谋略。我是准备一定要求一幅书法作品的,在我生活的小城,得到一幅本地书法家的作品已经是很大的人情了。只因求写字、作画的人多,所以先行把目光转向了赠书;又因求字心切,所以对作家的赠书从题目到装帧,匆忙忙的予以浏览,以便玉中选珠。当看到十六开本的封面上半部硝烟与火焰弥漫,下半部为黑白实战照片,厚度约两个厘米的《亲历老山之战》时,立马作为了我的第一选择。羞愧的是,当时只是把它视为一本可作为史料性质的藏书,又看作者在赠书签名时,就对方的地址、单位、姓名、电话询问得极为详细,并一一予以书写,颇费功夫时,索书在手后,便有意放弃了作者的签名,急向书、画家的台案前,求字去了。
回到北疆山城的家,即把《亲历老山之战》放入书橱,与一些精装本的新书同命运地排列,并没有打开来阅读。幸运的是,毕竟是我一眼看重的书,并没有将其长时间地束之高阁,在十几天后的得闲时间里,抽出来,走马观花地翻阅起来:开篇第一章《军令如山》,颇感狼烟骤起“马作的芦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严峻气势。第二章《挥师边关》,则就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壮烈与凄美了;作者对战士将赴沙场的描述,在军令如山、义无反顾之余,没有按照写作惯例大肆渲染军人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马革裹尸当自誓”的豪迈,而是在开赴前线的军令军纪传达后,以跌宕起伏的技法,文学彩色浓郁地描写起官兵们的心情来:“二月的春光„„比霞光更灿烂,比鲜花更迷人。然而此时此刻怎么能有心情欣赏这美妙的大自然风光呢?”他们没有心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原因,是“今天是最难忘的一天,紧张的一天,临分别的最后一天,他们不停地奔忙着,尽量把该做的事情做完。”感情因时间而递进“分分秒秒、嘀嘀嗒嗒,离分别还有三个小时、一个小时、三十分钟„„十分钟,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分别的苦楚再次袭来。”正如作者所写:官兵们是在战火的前夜才体会到生死离别这个词汇的深刻含义。
他们想到了牺牲,想到了今生今世将天各一方,以至于“顿时泪水如注,似揪心裂肺„„他们紧紧地相拥在一起,尽情地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如此,让读者豁然开朗,品味到了作品的真实,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品读《亲历老山之战》,可以吸引读者的,除了载于中国当代军事史册的这样一场发生在和平环境且震惊世界的战事外,的的确确是因为不间断地渗透于“慷慨赴战事,无私向厮杀”之中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还人性于本色,而成为写作一种基调,构成这部著作的亮丽看点。这种写作基调,虽然一路走来如星儿闪闪,点缀于辽阔蓝天的整体结构中,但在经过了《箭在弦上》、《初战告捷》、《血战“四·二八》、《浴血东山》等章节后,在第十章《决战七·一二》里,即出现了一个“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升华,如一轮皎月挂于夜空,把血腥的战事衬托出抒情般的壮烈,进行了一次人性化完美的精细塑造。背景是:越军四万余兵力向我老山地区大举进攻,“整个老山战区到处是排山倒海的炮弹爆炸声,伴随着令人心碎胆寒的乐曲,是千万颗绚丽的弹曳流光来往穿梭,交相辉映;是炮弹爆炸后巨大的气浪冲天而起,搅得天地间一片昏暗;是那漫山遍野的条条火舌伸向远方„„”在如此激烈、残酷、壮观的经典战争之作中,读者领略了代理排长李海欣,被两发高射机枪子弹击中左胸,热血呼呼喷出,仍抓起冲锋枪朝敌人一阵猛打,并忍着剧痛,两手抠土,在阵地上爬了一段路,又将第三颗定向地雷引爆后“一只手紧紧抓住电池,一只手拉着电线”牺牲的场景;领略了九班长杨国跃在“反正是回不去也活不成了”的心志下,凭着几十天积累下的躲炮经验,全凭感觉,一会跳、一会滚、一会翻跟头,利用地形地物向敌人射击,耳朵被炮弹的爆炸震出血来,气浪刮掉了半边裤子,领着伤员退守坑道后,又与躲避我军炮击的越军展开激战的风采;领略了战士刘家富为抢救战友,苗族战士周忠烈为不被敌人活捉,都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这些描述,无一不令读者热血沸腾而震憾击掌,呈现出一种简洁而升华了的完美。继而,作者笔锋一转,用了整整二节的笔墨,向读者推出了坚守150高地的七连二排长王仁先的故事,既有人情世故,又有花前月下,还有英雄虎胆,笔墨含蓄且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一幅缺陷美的图画,让人读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深深的思索:对人生、对爱情、对纯真、对战争、对气节„„从而促使读者同感地理解缺陷、同情地对待缺陷、豪迈地挑战缺陷,勇敢地赞美缺陷,以完全人性的态度来重新审视一切已经定格了的或者正在陆续到来的事物。
二排长王仁先,当越军占据150表面阵地后,他只身留在一条石缝里,由于缝隙较小而不宜被发现。他头戴861报话机,把阵地上的情况向连队报告,请求上级组织炮火猛烈轰炸150、169高地,并不断为炮兵指示、修正目标,使越军尸体横贯,漫山遍野地血肉横飞。同时,王仁先排长还用狙击步枪向敌人射击,一共毙敌15名。越军从尸体上的弹洞是从身后打入从胸前穿出这一常识,寻找到了王仁先藏身的位置,迫击炮弹、火箭弹一齐呼啸而至,炸碎的石块击中了他的头部。王仁先牺牲时年仅25岁,此前却经历了颇具影响的感情磨难,与传统写作“高大全”的英雄脸谱形式相悖,作者着意刻画了他的缺陷部分:王仁先已经有过5年的恋爱史,开赴前线时,女方由于怕他在战场上落下残疾而与之分手。他肯定为曾经为之拥有的爱情陶醉过、炽热过。女友分手的打击远远超过一瓢冷水,而是在摧残着他的心志,正如作者在《篇外缀语》中所写:“这是一种压抑后的释放,一种迷惘后的挣扎,一种困倦后的无助。明明知道是一杯苦酒,还要鼓足勇气一饮而尽,一醉方休。只有血洒疆场方能冲刷人性的软弱。”这种心绪促使王仁先在团作训股参谋的职位上,主动要求到三营七连当副连长,从而增加了牺牲的机率。这种自我死亡机率的增加,从广义上,读者似乎不应该谴责那位姑娘自私爱情的“迫害”,而应当看作是完全人性的必然。也正是由于这种完全人性的驱动,从
团指挥机关自愿到冲锋一线的王仁先,又有了新一次的情感宣泄,在临上战场前的短暂待命时间里,与连队驻地的一位少妇,有了实质情感交流,违犯了军纪,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由副连职降为排长,以挂职锻炼、将功补过的身份走上了战场。
那位少妇的名字叫阿美,是王仁先所住民居的女房东。她“窈窕的身姿,乌黑发亮的披肩卷发,刘海轻轻飘,微笑甜甜,高高隆起的乳房展示了少数民族的自然之美”,一见钟情地喜欢上了王仁先这个身高一米八零、白净的皮肤、两只眼睛总是闪烁着温情的北方小伙子。她给予了心上人做最好吃的,每晚为他烧洗脚水,帮他洗衣服,甚至在丈夫面前也不掩饰爱的感情。作为军人的王仁先,是责任性的抵御;作为青年男人特别是刚刚遭遇过一场恋爱打击的王仁先,却无法不悄然进行情感上的接受。在奔赴战场的告别时,生离死别在即,人人心知肚明,他们以热烈的拥抱,打算作为敞开心扉的最初表白也是最后的陈述。如果那天部队真的按原计划开赴到阵地,也许就没有王仁先后来牺牲时的凄美。鬼使神差,部队发起进攻的时间推迟,于是,堤已决口的汹涌,摧枯拉朽地冲击着一切,树林中、山坡下,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营首长从牛圈里遗留下的过滤嘴烟蒂上,知道是王仁先东窗事发,却让他一口咬定与自己无关。并命令全连集合,让少妇阿美到队列前指认。满以为阿美会象征性地寻找一遍说没有那个人,事情一了百了。没想到聪明伶俐的阿美却径直走到王仁先的跟前,手指着他说:“就是他!”继而满目含情、泪水夺眶而出地说了句:“我疼他!”
一句赤裸裸的情感宣言,足够每一位听到者由震惊而仔细品味终生了。
依照传统的思考,这份宣言无疑也是残缺的,不可以用有关恋爱的优美字眼来形容,但它的确又是神圣的,神圣到没有一丁点尘屑的污染。所以,作者一直存在着下笔的困惑,即不能把这段故事当作爱情,也不能纳入道德范畴,于是乎决定“只是作为一种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好了。本是不好写或者是不能写的东西,作者还偏偏要用大的篇幅加以渲染,不能不说作者本人也一直在被这个“畸形”的故事感动着。读者亦然,品读中没有为王仁先设想感受到初恋的美妙,却比他的初恋纯洁,有着水晶一样的剔透。王仁先就是带着曾经美妙初恋的流失和神圣性爱的纯净,投身到嗜血的枪林弹雨之中的。缺陷的感情之水,弥合着生活的遗憾,并由此架设出整体人性的完美!曾经发生的“耻辱”,使王仁先刻骨铭心,当团参谋长在阵地上看到曾经朝夕相处,如今“嘴唇肿胀,两眼深凹,满脸胡须,面黄肌瘦,满身泥土,两脚溃烂。一身破旧军装磨成拖布条似的,衣衫褴褛”王仁先,差一点没有认出来,热泪潸然地拥抱着他,连声说:“好同志!好同志!我命令你撤下来!”在撤下去会有更多的生存机率,留下来却要随时化为死亡的关键时刻,王仁先没有“借坡下驴”,而是哭着说:“我现在只能留在这里,多做点什么,弥补过失。如果我在战斗中光荣了,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先不要把我牺牲的消息告诉她们„„”作者以“死亡是多么残酷无情,生命是那样脆弱而渺小。战争、死亡与生命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概括式语句,结束了对王仁先烈士实况的描写;以《国殇》中“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为鬼雄”的诗句发出了仰向青天的感叹!又以团里为王仁先报请了战斗英雄,但由于在战前受过处分,只批准荣立一等功,被安葬在麻栗坡磨山烈士陵园为结束语,完成了全书中最为精彩也是唯一较为完整的人生写实。对于王仁先烈士生平近乎全景式的描写,不能说不与作者亲历老山之战的感受有关,不能不说这是作者在经历战火硝烟的洗礼后,对人生的思考,有了一个从内心建立起的全新境界,冲破一切人为设置的樊蓠,做了一次行为轨迹残缺与完全人性需要之间辩证思考的尝试,从否定之否定的公式,向读者推论出“缺陷并不影响英雄行为产生”的道理,解读“缺陷与美丽”集中在人性特征时的内涵,开拓出在固有的社会范畴里怎样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去描写战争的先河,让读者在为作者的胆识多少捏着一把汗水的同时,禁不住拍手叫好!
正是作者的这种生命中的从经历、境界,再到理念的全程式思想变革,形成了不但可以全新视角解读人性情感,而且亦用此去品味、表现战争的磅礴大气。他全景式的看待战场,正视交战双方的生命(人性)内涵,说“中越双方的士兵在这片红土地上洒尽了热血”;正视越军的战斗力,说“尽管我军的炮火打击持续不断,尽管有些越军部队尚未展开攻击就溃不成军„„但越军轻伤员不下火线,重伤员伏之如蛰,令对手敬佩”,没有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形容敌人时惯用的“负隅顽抗”、“疯狂”、“嚣张”之类的词汇。用近似于史学家的笔调写道:“1984年7月12日晨的老山战区,中越双方参战部队共投入五十个炮兵营、五十个步兵营的兵力,使用各种类型、口径的火炮,对这块东西宽八公里、纵深十公里的地域实施梳子式炮击,整个战区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同时没有忌讳地烘托出了战争的残酷,全景式的描述说:“攻守双方一个是攻如猛虎(越军),一个是守如泰山;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寸土不让;一个是气势汹汹,来者不善,一个是主动出击,以牙还牙;一个是不计一切代价拼死向前,一个是誓与阵地共存亡,死不后退„„”
在一切服从政治需要的“大一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品读到《亲历老山之战》之类的作品,确实是一种奢侈。读者在展卷之初,也许会认为我国在历史上对越军在抗美时的表现,曾经长篇累牍的加以赞颂,而难以驾驭对越军在作为敌人时应该做怎样表述的分寸,全景式的偶尔近乎于客观的写作,无非是排除历史尴尬的一个过渡、一个敷衍而过的手法。一旦认真品读了,即会感受到作者敢于写作当代敏感题材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大胆探索,既有是非道义上的分明,也有客观事实的公正,并且还有自己对于政治之最高表现方式的战争,在与人之生命价值、人性自然属性之间发生纠葛时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具体体现在第四章《初战告捷》(138页)的两段文字里:“手榴弹、各种子弹已发放到战士手里,每人发一颗‘光荣弹’,最后时刻与敌人同归于尽,坚决不能当俘虏。”接着叙述道:“在西方国家,双方交战中如果不能抵抗时可以投降,以便更好地保存实力延续生命。在美国的军人条例里面也有这一条,而在前苏联、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死也不能当俘虏,当了俘虏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战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当失去反抗的能力时,再有回天之术也无济于事。所以战俘们不应当受到人们的歧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男子汉。”
战争,是政治家导演的艺术。战而争之,参战方都千方百计地希望成为胜利者,通过这种以毁灭生命为代价的活动,争取得到自己渴望得到或予以维护的利益。拥有利益与平和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种完美;但不得不动用战争的方式,却实实在在是人类(人性)的一种缺陷。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只有制造和运用这种缺陷,才能实现和达到理想中的完美。世界上的事情门类纷杂、大小不一,但其一切以需要为基点,可以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却是大同小异的。亦如作者所写“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种总结的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境界的超越,是对缺陷与完美进行辩证思考的流露:作为战士,无能力对敌人进行反击,死亡或者被俘都是一种职业性缺陷,然而死亡却可以成为赢得战争(斗)的奠基;被俘则可以理解为是对原本美好愿望的一种存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先是甘为臣俘,后来让越国复兴称雄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从而使缺陷转化成为完美。战场上的俘虏不可能人人皆为帝王,即便回天无力的命运相似者,也有西蜀刘禅与后唐李煜的不同。唐后主李煜如果没有被俘的缺陷,也就没有被誉为词圣的完美,也就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古绝唱的诞生。生命的存在形式存在尊卑之别,生命载体的属性却没有高低之分。作为同样向往着利益与平和生存条件的生命载体,《亲历老山之战》的作者,由我军临战时发放的“光荣弹”,到美国的军人条例里“如果不能抵抗时可以投降”的思考,不能说不是本书中的闪烁照人之处。正是这种通过缺陷来重新定价完美的视角,使作者从宏观的战争背景着眼,于微观的行为缺陷用墨,形成全篇中的由缺陷衬托完美的画龙点睛之笔,迸发出令读者开卷激烈、掩卷沉思的思想造诣与艺术效果:战争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言,确系一种缺陷;然而战争又往往是壮丽的,可歌颂的,被称之为经典艺术的;战士临战状态时的恐怖,无疑也是一种缺陷,然而却由此构勒出生命特征的完整;王仁先烈士与女友的恋爱,一定有过最完美的憧憬和热烈,经过战争这一突发事件的考验,那场恋爱却又是存在缺陷的,女方并不是真的在喜欢一个人,而主要是倾心于他的家庭和英俊的躯体;阿美的婚外情是缺陷的,却灵透着从心灵到肉体的完美;王仁先的违犯军纪是缺陷的,完全是对那场缺陷恋爱在心理上的弥补,意料不到的效果是,由于情爱与性爱在特定条件下的统一,演绎出了生命、生息应当经历的全过程,呈现出战场上卓越表现的精彩,完成了生命属性的完美。另一种感觉是:作者是否在感情上,存在对战士阵亡前没有品尝恋爱和享受婚配滋味的惋惜?
纵观全书,亦粗略感到行文风格不尽一致、纪实事件的追溯或倒叙过长(属于背景设计)、谋篇布局的详略结构有失规整等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全书的可读性、史料性、知识性、哲理性和思想品位的完美。作者完全是出于“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们无法了解战争的残酷,感悟不到战争的血色浪漫,也就无法笔触到战争的内涵”的境界,以对“在这场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战友们作一个交代”的心理,不惜战争留下的耳鸣后遗症的加重,勤奋著作,实现了“能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夙愿。《亲历老山之战》这本书当代与历史价值,荣获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均当之无愧!
今易
第二篇:遵规守纪,造就完美人生
遵规守纪,造就完美人生
八年级五班 陆一铭
周一升旗仪式上,孟校长的讲话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正如孟校长反问我们:自由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经过一番思索,我明白了:孟校长所讲的是正确的,动物、植物都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才能自由的生活。
于是,试着改变。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老师讲大道理的时候不再暗暗反驳,而是耐心倾听换位理解老师的苦心;作业繁重时不再痛苦抱怨,而是分成小块各个击破;课堂上小组讨论时不再埋怨同学消极应付,而是积极引导互相提醒、帮助……呵呵,真是“不试不知道,感觉真奇妙”。原先我认为是束缚、是羁绊、是藩篱的东西,已不复存在,感受到的是积极上进,是自由自在。于是,我知道,自由的前提是限制,是规矩。个别人理解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只会是对大部分人自由的伤害。
教室内醒目的张贴着“入室即入静,落座就学习”的班训,是限制了少部分人说话嬉闹,却保证了大部分同学有个安静思考的环境。再看这条班训,能做到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同学,破坏他的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同学。
不少同学面对成绩单上少的可怜的分数,经常抱怨:他们天生脑子好用;他们父母管得严;我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材料……其实人的智力差别不大,学习也不是给父母学的,没必要为自己找那么多借口。你们想过吗,学习优秀的同学无一不是因为遵规守纪,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才在学习上有所建树。抱怨的同学,你们想过吗: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讨论问题时,你们忘了自己在开小差、看闲书、说说笑笑;他们课间预习复习准备下节课时,你们忘了自己在吃零食在追逐打闹;他们为一道难题双眉紧锁、争论不休时,你们要么空着不做,要么拿过来就抄;他们利用双休、节假日制定计划、查漏补缺时,你们徘徊在网吧,游荡在广场……
更有甚者,无视校规校纪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要么不穿校服,要么把校服裤子改的紧绷在身上,还有的在校服上乱涂乱画什么爱呀恨呀的,再配上耳钉耳环和漂染过的鸡冠子般的长发。是的,你们走在校园里是很引人注目,可我却为你们感到惋惜——不仅仅是因为你们没有遵规守纪、文明自律,更是因为你们已经迷失了自我。你们考虑过怎么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中考
么?你们知道吗?中考比高考更重要,中考决定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大家都能遵规守纪、文明自律。不是一时,是一世。因为只有遵规、守纪、自律才能造就一个积极团结健康向上的集体;才能使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才能形成我们良好的性格、品质,造就我们完美的人生!
第三篇:《五分钟造就一生》读后感
《五分钟造就一生》读后感
人们说过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当我一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一个人五分钟就能造就一生吗?于是,我带着疑问进入了书中。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卡尔·华尔德给爱尔斯金教课的时候,问了爱尔斯金许多问题。才让爱尔斯德懂得:每天挤出一点空余的时间,哪怕是5分钟,爱尔斯金每天见缝插针,渐渐的积少成多,到了学期结束后,他就写了一大堆厚厚的手搞。最后他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
看完《五分钟造就一生》后,我认为后来的爱尔斯金是一个见缝插针的人,现在我明白时间就像海滩上的沙粒,要一点一点地抓取,积累很多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的份量。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平时的我只是睡觉前,中午吃完饭后看会儿书,剩下的空余时间都在玩耍,打游戏、看电视„„我真后悔把时间用在不该用的地方。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多挤出时间来看书,即使一天10分钟用来看书,那一周就有70分钟,一个月有300分钟,一年也不有3650分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决定一定要多挤出时间来学习,哪怕是5分钟。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一小学五(9)班五年级:刘潇尹
第四篇:《造就卓越学校》读后感
《造就卓越学校》读后感
秦登斌
一个好的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发展的要义又有三个层次: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性格、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思想,他是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二是全员发展,不论智力高下,不论学习好坏,不论品质优劣,都要有所发展,甚至需要一种质的飞跃。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设计和安排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三是终身发展,让学会学习成为师生共有的自觉意识,指向未来,奠定终身,成为师生共同的追索目标。
一个好的学校班主任应该有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有爱心,不仅对好学生有爱心,对“问题学生”更要有爱心,通过对他们的关爱和爱护,走到学生的心理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老师的爱,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对他们充满希望,补上家长对孩子缺少的那份爱,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二是敢于放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做,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但不能代替,让他们去磨练自己,让学生自我管理自己,培养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自信、自爱。三是具有心灵沟通的能力,成为学生向班主任倾诉烦恼、困惑和寻求帮助的心灵牧场。
一个好的学校应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老师点拨、引导、互动。研究性学生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应当给予学生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个性发展空间,让他们自主自由地去创造。教师是主导而非主办,教师是指导而非指令,教师是引导而非代行,真正成了学习主体的学生们,被解放了的头脑畅想无羁;不时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被解放了的双手巧夺天工,制作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作品;被解放了的双脚走进神奇的自然与缤纷的社会,发现了许多奇特的现象与令人思考的问题。于是,研究选题纷涌迭出,研究内容丰富多彩。通过研究性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锻炼了坚强的意志,使学生终生受益。而老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对于学生的研究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个好的学校用经典文化打造儒雅校园,体现厚重的文化底蕴。经典文化以不同形式显现于墙上,如“敏学楼”、“敏事楼”、“琢玉楼”等书写与各个教学楼和办公楼,让人见之而敏行。“和而不同”告诫领导班子要追求和谐,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见贤思齐”,要求大家向好的方面学习,如果有缺点错误,也要做到“见不贤二内自省也”。教师楼楼道里用“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吗,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说明教师育人的重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告诉老师教与学是互为促进,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学生楼的墙上到处张贴着各种各样的励志文章和标语。如《好命不如好态度》鼓励学生不要自卑,坚定自信的价值,让学生从自信走向成功。《只有左脚,照样写出生命的精彩》鼓励学生在困难面前如何走向成功。北大清华少年心,鸟语花香天下事等励志短语,振奋人心,使人上进。名校之角--------名校林,在各种各样的石头上刻有二十多所国内知名大学,鼓励大家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
第五篇:零缺陷读后感
“零缺陷”学习体会
提到“零缺陷”人们往往会想到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肯定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零缺陷”并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只有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你的产品才没有缺陷,否则,你的产品再完美顾客不满意也是有缺陷的。“零缺陷”从提出之日起,就被认为是对原有观念和机制的挑战,传统的观念里,“零缺陷”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因为“零缺陷”在微观层面有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很难实现。但在宏观上是可行的,因为这挑战的不过是管理人员自身的计划和执行。其实,“零缺陷”写的并不是什么深奥的管理方式或者工作技巧,而是简单指出了日常工作中的一些认识误区,提出了走出管理误区的一些常识。尽管是常识,也常常被管理者忽略。忽略得多了,就成了一种常态或者认知中的一种真理。通过对“零缺陷”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感到要实现“零缺陷”必须从管理入手,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的目标是获利,但并不是质量越好获利就越高。质量的好坏是由客户定义的。提高员工满意度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支点。只强调更多的是客户的满意度,而对于员工的满意度不太重视,会导致员工没有保证质量的积极性。其实,员工的要求相对简单。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和塑造,员工满意度提高的潜力会非常大的,相应的客户满意度的提高会像杠杆一样陡增。因此,试图采用责罚和强迫的方式管理员工,以此让他们去满足客户的需
要,是本末倒臵的行为。员工的质量意识是一种职业素养,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质量的概念也就是成本的概念,质量意识就是基于成本的认识,成本是能够使经营者心动的概念。企业应该建立一整套制度,实施质量行动,使每个员工都能持续保持关注。车间里堆放着贵重的零部件,但是,在平常员工们的眼里,这些不过是零部件而已,没有意识到这些部件的价值。因此,企业在开展质量意识与质量行动的时候,应设法显示出这些零件的真正价值,令每个员工都知道,零件的损坏或丢失将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损失,对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多大的影响,从而从客观上降低损耗成本。管理人员绝对不要忘记使用或者吝啬地使用赞赏与激励。恰当的赞赏与激励,可以对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产生巨大的积极效果。最后,还应该及时地展示质量改进的成果,让改革成果得以保持。一般说来,质量管理越成熟,对某些问题的细节的追究就越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业指导书越厚就越好,关键还是要靠执行。为了获得更好的改进效果,质量改进的执行层应该能够利用过程模式作业表来分析工作的基本思路,我们要创造出一种沟通渠道,让每个基层员工能够有机会把各种问题及麻烦说出来。很多时候员工不愿意说出来,是因为受到潜在的威胁。值得倡导的管理是无威胁的,但是如果企业存在威胁,那么员工就不愿意畅所欲言。他们担心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承担责任、丢面子等。
现在经常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公关改进、各种工程等”不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还要写出它的解决方案,创造的价值等。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工人是有难度的,实际上是打击了有想法或有提案的员工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更好的制度,来调到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合理安排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零缺陷的工作标准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它是一种庄重的个人承诺,即按大家都同意的要求去做。如果要让工作具有质量,那么就绝不能向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妥协,而是要极力预防错误的发生,这样顾客也就不会得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每个人都坚持第一次做对,不让缺陷发生或流至下道工序或其他岗位,那么工作中就可以减少很多处理缺陷和失误造成的成本,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会显著增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句话便可否定所有的“零缺陷”,但是,出现了问题没有下传,没有使用户不满意,那就没产生缺陷。
质量相当于组织的骨髓,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管理者应该把质量管理当作一个完整的概念来对待,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实际上,组织中的每个部件都可能是最优秀的,但组合起来未必是最优秀的。因此,公司在遭遇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其它管理困难的时候,应该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从系统性原理出发解决问题。客户的需要、员工的需要和供应商的需要。任何一个组织首先要承担的是客户。没有客户,组织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零缺陷管理追求既有用又可靠
我们总想把事情做得“很好、很卓越”,其实都是主观和含糊的。控制系统做得再好、质量手册编得再精美、通过的认证再多,但如果没有人执行,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此,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执行的重要性,必须确保质量管理确实是在为顾客着想,而并不仅仅是编制一些文件。
零缺陷管理不是质量控制的方法,不是头痛医头的手段,而是标本兼治的完整性方案;不是重在事后的补救,而是重在事前对问题的预防;不是“贴金”和“做秀”,而是结果导向的绩效突破法;不是仅仅控制内部过程,而是通过过程为客户创造价值。零缺陷管理不仅是自下而上的驱动,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自上而下的推动。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树立决心来推行政策,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质量政策来传达的政策信息,宁可将有问题的产品全部砸掉也不能让它们低价流入市场,损坏企业的声誉。这种做法表明了领导者的态度和决心:必须实现满足客户要求的承诺。
企业的领导者应当重视质量政策,为文化变革提供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工具和方法在内的必要资源。空喊口号没有任何效果,而应给予充足的资源作为保证。管理者必须能够发出清楚的支持质量信号,而不是含糊的支持,尤其不要发出违背质量的声音,这样会导致管理与执行的困难。
质量部门的作用是帮助各个部门解决问题,但是不要指望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化解所有的问题。应该学会用全新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质量问题就是设计问题、采购问题、服务问题、安装问题、制造问题等,真正出问题的环节在于设计、采购、制造、服务、财务等。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要求的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检验是告知已发生的事情,此时缺陷已经产生,不能产生符合项。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能够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项的可能性。通过预防产生质量,要求资源的配臵能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面。检验并不能产生质量,只有预防才能产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