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全新的提法,不仅代表了新一届中央集体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代表了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方向。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经久不衰。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从西方到中国,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个不断摸索的问题,有关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从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来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进步,都伴随着生产力的新一轮释放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没有“市场”二字,根据“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的表述,对经济手段的利用,对经济规律的重视,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改革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1992年春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让“市场”不再被看成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魔咒;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表明中央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从此走进了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新时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年后的今天,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举世公认,但也应当承认,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或多或少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政府的作用期待过大。比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尤其是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经济增长低于市场预期之时,总有声音叫嚷着让政府出台刺激政策,西方一些国家也出于各种原因“期待”中国政府出手刺激经济;再比如,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到土地等资源的分配和市场准入领域等。如果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总是闲不住,那么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无法通过互补,共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这一年来,政府简政放权,加快转变职能,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就尽量让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才由政府来做,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显现。比如,今年上半年国家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后,调价进一步透明,频率亦较以往加快。一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了稳中有进,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大力给市场松绑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但这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理论突破。一方面强调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集体破除制度藩篱的坚定决心,也勾勒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那就是坚持市场化道路;另一方面也不忽视政府的作用,强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政府和市场形成共存和互补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理论一经突破,其能量势不可挡。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决定性”作用的真正发挥,市场化改革的全面铺开,中国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
1、2、)。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
三、参考教材
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
第二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2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而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2、真理的属性
任何一个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区别,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理。其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在深度上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变化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是辩证统一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
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着呢里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这里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样,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虽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依然存在不少体制性弊端,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越位,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政府缺位,则弱化了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完善巿场化改革,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和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作用是通过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价值规律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使下开展经济活动,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客观上实现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大体平衡。
第二,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来实现的。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优势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生产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承认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要求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从而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9(本站推荐)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具体性来自客观事物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有三重含义:
(1)真理不是抽象的。真理是多方面规定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具体的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个过程。真理的具体的存在是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过程,而不是一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静止状态。
真理的属性
任何一个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重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区别,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理。其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在深度上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变化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是辩证统一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一)实践是检验着呢里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这里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时间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人类的全部时间活动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样,实
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虽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依然存在不少体制性弊端,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越位,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政府缺位,则弱化了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完善巿场化改革,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优势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生产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承认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要求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从而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1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而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所把握的都是包含着绝对真理性“颗粒” 的相对真理性认识。每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指导人们发展真理的新起点。真理的发展,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内涵上的丰富、充实和在外延上的精确限定。另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扩大增加。
三、实践是检验这里的惟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一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在相符合。显然,这种检验的标准不能在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同它本身相符合。所以,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由联系主客观的桥梁社会
实践来承担。
第二,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个别的、特殊的实践,都包含着一般、普遍的意义,即一次实践能够做到的,在同样条件下的同样实践必然会重复地加以实现,产生出同样的结果。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直接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活动同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对象直接联系着,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客观实在的。
2、实践检验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实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可以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一时的实践还不能对某些认识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是真理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和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作用是通过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价值规律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使下开展经济活动,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客观上实现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大体平衡。
第二,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来实现的。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优势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生产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承认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要求以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从而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1、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4、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以下6点来说: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统筹区域发展;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本身的两种属性,二者之间是密切相联的。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性的根本和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构成了真理客观性的主体条件,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而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最后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着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着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这里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这种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且只有实践才能满足这一条件。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在党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出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两个字”的变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是构建经济体制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双轮驱动”,才是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理论上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市场借助价格信号传递复杂的经济信息,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理性选择,促使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市场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场具有“涓滴效应”,通过动员各类要素,创造就业岗位,使劳动者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场借助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创新,诱导结构变迁,促进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