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一切具有相对真理性的认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这不仅指每一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会被推翻,而且从真理的发展讲,当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被一个新的相对真理性的认识所代替时,总会有一些带有绝对真理性的“颗粒”被保留继承下来,这些“颗粒”也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
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所把握的都是包含着绝对真理性“颗粒” 的相对真理性认识。每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指导人们发展真理的新起点。真理的发展,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内涵上的丰富、充实和在外延上的精确限定。另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扩大增加。
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对立起来。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现存的真理看成是终极真理,导致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没有客观内容和客观准绳的纯粹相对的东西。导致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相对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是真理发展的“顶峰”,当作教条照抄照搬;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绝对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客观真理性及其指导作用,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
生命力。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五大特征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五大特征,主题全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间有6次三中全会,这六个三中全会其实都是跟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讲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是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性的内容,不仅包括经济的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
这次报告的主线清晰,侧重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六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重点明确,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
行动比较扎实,讲了很多根本任务,如何进行检查,如何进行评估等等。大体五个特征,这是总体的概念。
改革也有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总目标和时间都做了明确的指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也有具体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次报告讲了深化改革要有系统的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总书记专门讲了,当今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六个基本问题,报告不仅对这六个基本问题做出了回应,很重要的是还讲了如何完善基本的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就是要进行财税体制的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城乡差距很大,二元经济结构使得一方面农村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但是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面临很多问题,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缺陷,很多的农民工到了城里以后,与实际的城市人口相比还有很多方面的区别,有些人做了分析,以北京为例,至少存在60多个方面,没有北京户口的人,住在北京城里打工的人,跟有北京户口的人相比还是有区别的。另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也是新的提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大家都知道,这次专门在党中央层面成立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过去一直在呼吁,前天北京市委也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直接归北京市委管,所以这次这个决定,这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很重要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国家安全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这个国家安全包括外交、国防、恐怖主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像美国、俄罗斯都有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是过去理解的安全部,安全委员会更重要的是在国家这个层面,处理国际事务,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涉及到外交、国防等一系列的事务。这是我们讲的报告的新意。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今天重点讲一下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这是有关市场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也是这次报告的重点,大家知道,中国搞市场经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已经踏踏实实地搞了30年,一开始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按照小平同志的话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对未来的道路越来越清晰,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对中国发展很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又通过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两个决定都是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是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两个很重要的文件。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是这么描述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法,搞理论的人都感觉很有新意,这次提升到决定性作用,相对政府而言,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说的“两个凡是”,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交给市场;凡是社会到的,交给社会。这涉及到政府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就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为大家也知道,关于市场和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各个国家提了几百年,很长时间以来,自由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市场最重要的就是“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等等经济学家都认为背后“看不见的手”——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大的金融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进行国家干预,通过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控,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或者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就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结合。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只手如何有序的使用,关键就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这只手在干什么呢?主要就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我们建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基本职责不是自己干多少事,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路更加清晰了,政府管好自己的手,做应当去做的事。改革就是改革政府自己,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上的手,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要严格限制政府权力,权力要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营必须严格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第二个,我们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这里面还有很大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市场参与的主体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如何把微观基础活力搞活,公告也说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做这好这项工作,政府的一项重要且基本工
作,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平等竞争的法治的市场环境。这包括为国有企业、民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一切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法治市场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句话,“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家可以看一看,关于非公有制这一块,过去叫补充部分,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无论国有或民有,都回归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市场化企业。所以现在这种提法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应当回归到市场本位,一视同仁。
报告中提到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关键在于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方式,而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令性计划,这是衡量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一个尺度。宏观调控的水平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很重要的内容,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什么叫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即指政府在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主要包括价格、利息、汇率、税收、信贷等。此外,一些经济政策的运用,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一般慎用或少用行政手段。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间接调控,即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运行,即主要依赖利息、汇率、价格等经济手段,需要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从严格意义上分析,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只能是国务院有此权限,只能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省市及以下的行政机构没有宏观调控权。我们讲宏观调控,有的时候我们到一些省,到一些地区,我们要搞宏观调控,一听就有问题,没有这个权限,真没有,只有国务院才有,国家才可以进行宏观调控。我们政府与市场,重要的就是提升好的微观环境,同时要正确理解宏观调控。
三、加大政府自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下面重点讲一下如何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我们讲到一个最基本的理念“两个凡是”,核心就是放权让利,该市场做的让市场做,该社会做的让社会做,政府向市场放权让利,政府向社会放权,那些本应由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由社会承担。比如说,到了年底,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个事情归谁管,工会组织应该发挥作用,本来是工会组织的事情,不是政府管的事情,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跟企业有一个契约,按时给发工资,那都是企业最基本的职责,你不给我按时发工资,违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当多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现在很大的问题,这种社会组织的相对发展不顺畅。
以工会为例,在很多国家工会就是第三方,第三方就是一个资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平衡,第三方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但是在中国,中国工会就是政府,我们各级工会就是政府的一部分,政府需要招商引资,需要尽快推动经济实力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往往更加关注投资者的利益,劳动者的利益有时候就淡化了,有矛盾的时候,就会更多的倾向于资方,所以资强劳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最主要特征,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尊重,是中国工会组织没有很好地扮演社会组织的作用。所以社会放权,怎么放,也是一个问题,但是可以很明确,这个工作不是政府做的事情,是工会的事情,工会一定要站在工人立场上,要维护公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站在资方的角度,维护资方的合法权益,工人不满,把厂房机器砸了,那就是工人的问题,如果老板不给人家发工资,无故扣了人家的工资就是资
方的问题,工会组织一定要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不是把精力都关注在资方身上,或者完全关注在劳动者身上,都是错误的,不能助长不文明、违法的做法。所以这个界限要清楚,我们在这方面仍然面对巨大的挑战。
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减、放、管。
第一个“减”,首先是减政。通过简政,转变政府职能。大家知道,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有100多个部,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的机关极大的缩减,总体上是前进的,所以这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28个部委减了三个,变成25个部委。现在的这种中央政府的架构基本到位,但仍然是过渡性的架构,仍然有调整的空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有些部位是可以考虑缩减的,比如我们的计生部门,按照我的理解,消失是必然的,后来他们给我点评,说你讲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伤了很多人的心,计生部门过去为什么需要呢?因为这是一种行政管理,千辛万苦的工作,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办很多的学习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是走到今天,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计划生育早就变成了以服务为主的工作,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像这种机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是不是很需要?很需要,现在撤了也是合乎情理。总的来说,还有很多机构是可以考虑撤消一下了。第一个概念就是简政,三十多年来看,进步的轨迹非常明显。
第二是减少行政审批。有些确确实实是该减的,如何科学合理的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也是很复杂的问题,有的行政审批确实是有必要的,但是也存在相当多的行政审批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是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政府不应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政府不应直接去组织融资和操办项目,政府不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市场经济实行“非禁即入”。过去搞GDP崇拜,经济至上,通过投资,通过相互竞争,特别有些地方政府相互竞争,严格说这里面很多是积极的,特别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很多有积极意义,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里面有时候方向不对带来的问题就很多了。比如说,我们很多的项目,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有的项目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在中国有几十个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通过资源的开发,使城市得到发展,但是资源面临枯竭的时候,后续的产能没有跟上,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四是减少赋税。今年7月份国务院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大家欢欣鼓舞。减税能够带来市场的活力,这是里根经济学给我们的启示,当今中国的税收,要让企业有活力,就要减税,让企业有更多的积极性,是有利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我们现在搞,“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这个税制改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降低税赋的一方面。现在反四风也是有道理的,我觉得对餐饮业,特别对高档的餐饮业,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对人民的健康,对党风的好转,对公务员形象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放”,政府向市场放权。对市场的尊重,包括对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尊重,按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向市场放权,其核心内容是放松管制。例如,放开贷款利率。
政府向社会放权。加拿大有很多的机构人很少,就是网上政府,网上政府非常大,公务员很少,就是权力跟责任相匹配的政府,大量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去承担,以加拿大为例,它的税收,很多税收通过协会组织,在网上把工作都做了,中国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多的工作通过网上去做,如何保证这项工作能够落实,我们长期以来社会组织有两方面的问题,有很多社会组织自身长期依赖政府,把自己变成二级政府,如果是地地道道的没有财政功能,经营很困难,如何通过购买服务来扶持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很尖锐的话题。
中央向地方放权,这次决定,要涉及相当多的关于中央向地方放权的力度,财权与事权怎么匹配的问题,中央政府是集权式的体制,很多事情是地方政府做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带来很多问题,特别县一级的政府压力巨大,上面各级政府很多的压力都集中在县级政府身上,他们的压力巨大,但是他们没有多大的财力,所以现在这里面,中央向地方放权,重要的是发挥地方的优势、地方的积极性,解决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增强地方自主权。
第三个是“管”,最重要的就是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我们前面说了重点是为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应当在社会监督之下,改善政府自身的管理,杜绝贪污和浪费,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
1、2、)。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
三、参考教材
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
第二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2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而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2、真理的属性
任何一个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区别,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理。其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在深度上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变化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是辩证统一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
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着呢里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这里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样,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虽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依然存在不少体制性弊端,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越位,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政府缺位,则弱化了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完善巿场化改革,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和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作用是通过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价值规律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使下开展经济活动,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客观上实现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大体平衡。
第二,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来实现的。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优势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生产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承认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要求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从而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9(本站推荐)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具体性来自客观事物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有三重含义:
(1)真理不是抽象的。真理是多方面规定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具体的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个过程。真理的具体的存在是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过程,而不是一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静止状态。
真理的属性
任何一个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重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区别,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理。其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在深度上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变化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是辩证统一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一)实践是检验着呢里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这里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时间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人类的全部时间活动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样,实
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虽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依然存在不少体制性弊端,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越位,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政府缺位,则弱化了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完善巿场化改革,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优势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生产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承认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要求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从而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1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而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所把握的都是包含着绝对真理性“颗粒” 的相对真理性认识。每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指导人们发展真理的新起点。真理的发展,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内涵上的丰富、充实和在外延上的精确限定。另一方面是相对真理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扩大增加。
三、实践是检验这里的惟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一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在相符合。显然,这种检验的标准不能在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同它本身相符合。所以,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由联系主客观的桥梁社会
实践来承担。
第二,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个别的、特殊的实践,都包含着一般、普遍的意义,即一次实践能够做到的,在同样条件下的同样实践必然会重复地加以实现,产生出同样的结果。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直接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活动同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对象直接联系着,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客观实在的。
2、实践检验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实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可以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一时的实践还不能对某些认识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是真理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从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看出,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和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作用是通过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价值规律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使下开展经济活动,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客观上实现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大体平衡。
第二,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来实现的。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优势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生产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不承认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要求以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从而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1、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4、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以下6点来说: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统筹区域发展;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本身的两种属性,二者之间是密切相联的。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性的根本和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构成了真理客观性的主体条件,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而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最后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着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着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这里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这种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且只有实践才能满足这一条件。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
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在党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出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两个字”的变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是构建经济体制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双轮驱动”,才是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理论上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市场借助价格信号传递复杂的经济信息,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理性选择,促使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市场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场具有“涓滴效应”,通过动员各类要素,创造就业岗位,使劳动者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场借助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创新,诱导结构变迁,促进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