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读《卡尔·维特的教育》
“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希望他能成为一名旷世奇才。”这是我在《卡尔·维特的教育》前言中读到的句子,我想我的父母在我降落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这么想的吧!这是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美好憧憬和希望,也饱含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维特描述的场景让我感觉似曾相识,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让我不禁会心一笑,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让我停下回想。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也曾用这样的方法教育过我,虽然不若维特父母那样在教育上无微不至,但我感觉在父母能做到的范围内,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所以我能顺利来到大学,并依然健康的存活于世还能在生活中有些小小追求,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我才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他们的谆谆教导,我才学会了怎样处事待人;因为他们的适时鼓励,我才克服困难,敢于面对。
为人父母并非易事。这是我读这本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感觉。从维特的文字里,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每一个呵护,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批评,没一个鼓励都蕴含这大学问。为了教育好孩子,就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而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基石又在于合适配偶的选择。为了孕育优秀的下一代,要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在书中,老卡尔维特就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选择妻子时不带有任何特殊的目的和偏见,只要能和他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庭,勤劳善良,能正确培养教育孩子就做够了。我对这点表示赞同。在维特生活的时代,有许多想通过婚姻来使自己迅速飞黄腾达,仕途坦荡的,有只因为妻子漂亮而和她结婚的。老维特直截了当的说:“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真是让我嗤之以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肯定有不少人也有这种想法,希望老维特的观点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而在小卡尔孕育之初,老卡尔就开始通读德国、古希腊的各种育儿典籍,为以后小维特的教育打下基础;之后在母亲的妊娠期母体健康,胎教上,老维特夫妇都是极其关注的,试图不忽视没一个细节。在小卡尔出生后,在孩
子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品德培养、人格塑造、择友、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处世艺术等多方面上,老卡尔都花费了大量的功夫对对小卡尔进行培养与教育,力求完美无憾。
没有孩子就不能真正学会做父母的方法。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父母教育的过程吧,尤其是前半部分,在卡尔还小的时候,老卡尔传授小卡尔学习方法的这一章,学到一些我父母没有没有教授我的东西,影响最深的“最有效记忆法”这一节。卡尔抱着一本《古希腊文明的衰落》耐心的看着,好久没有翻页,老维特走上去叫停小维特,按他刚看过的内容考考他,结果小维特答不上来。老维特又考了小威特前些天看的文学方面的书,结果小维特绘声绘色的答了出来,小维特很郁闷,因为《古希腊文明的衰落》是一本学术书,不能轻率的对待,自己是花了力气刻意来记所以才看的慢的,而那本文学书自己并没有刻意去看,只是感觉感兴趣,结果却是刻意记忆的东西没有记住。老卡尔维特严肃的说道:“你应该平等的对待世界上的所有书。只要有价值、有意义的书都是好书,并没有严肃与不严肃的区别。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只要你能正确认识它,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去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他的吸引力,甚至你会读第二次、第三次,不需要可以硬背你就会理解它、记住它,并从中得到乐趣。”这段话对我的感触很大,因为在很多时候,尤其是上大学以来,很多时候都是以和小维特一样的态度去读书的,因为是学术书,所以看得就特别的精细,希望能够印刻在头脑之中,结果因为书很厚,速度又慢,长此以往,便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不了了之,也不敢下决心再看其他书籍。说实话,在看这本书时,在读到这部分之前,我仍保持着这种状态,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还能读完这本书,因为之前已经有好几次不了了之的经历了,但看完这节,我对原有的读书方式做了调整,效率大为提高,也就不再担心看不完了,现在不仅看完了,而且感觉好多地方很有趣,也不像之前读完书那样疲惫了。诸如此类之前错误的学习方法,对照老维特的教育,我纠正了不少。
对于老维特在品德、人格、习惯、表扬与批评等方面对小维特的教育,我总结为把握适度原则,有些时候要是单看某个片段的老维特的教育行为可能会感到好像前后矛盾的,例如在很多时候即使小维特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老维特也不会表扬他,并在很多场合避免别人夸奖小维特,但小维特也提到,父亲也是很看重对自己的表扬与鼓励的。贯穿在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之中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适度原则,并随场合的不同加以调整,老维特从不过分夸奖小维特,也只是在小维特做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时才会亲吻他,表示鼓励。在很多方面,老维特要求小维特不要钻牛角夹而,但也反对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这起中国的度,老维特把我的非常恰当,也使得小维特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会坚持该坚持的,避轻就重,把精力放在该放的地方去。
老维特要求孩子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不得不提的,在小维特18岁之前,老维特特别看中这一点,决不允许小维特偏科现象的存在,为小维特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一些场景在心中浮现好像又回到自己小的时候,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也从老维特的育儿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技巧,好像自己在看的过程中也在被教育着,并改正自己一些错误的习惯,观念,方法和行为。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向大家推荐!
第二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只楚小学
李 真
暑期我读完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合上扉页之际我禁不住要写些什么。这本书对于一位既是母亲又是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意义非凡。
威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展示了其子卡尔成才的全过程。他把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与那些过早失去天赋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看到卡尔的成功,我想大家都会赞叹、欣赏他的早期教育。其实在卡尔成长的每个阶段,威特先生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从卡尔出生15天开始,威特先生就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促使他大脑的各部分的积极活动,并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将良好的生活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永久的学习热情通过有声的言传,和无声的身教不断的感染着卡尔,小卡尔就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逐渐朝着维特先生预想的方向发展,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同样的道理,大多数孩子从入学之日起,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跟老师一起度过的。老师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模仿的对象,在日常的接触中他会逐渐因为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行为甚至性情发生很大的改变。威特先生认为“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小学5年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是短暂的,但对于整个人生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在这个5年里,孩子们可以拥有高尚的品质、优良的性格,反之也可以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如何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满意的人生,我想我们应该时刻检验我们的言行,端正我们的生活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更多的人间真情真爱植入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爱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吸引了我,老卡尔为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却从罗森布鲁姆教授一席话中得到点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兴趣的教,教授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你也很有一套,你儿子也就能学,可是数学,你自己都不喜欢它,因而不能很有兴趣的教,你儿子也就厌恶它。”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喜欢学习呢? 罗森教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的确,我自己都没有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没有做到有兴趣的教,学生又怎么能有兴趣的学呢?看来孩子学习的热情主要在于传授者,教师的感染力量是无穷的。让你的学生爱上学习,首先自己要对它热爱,不放弃自己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只有自己高高凌驾这门课之上,才有资格去教学生。
书中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实我也都有认识,但是让我吃惊的是,威特先生能够仔细而彻底地贯彻了他的教育理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确实是一本育人宝典,但是,书籍只是讲述道理,让书籍充分发挥出效用的还需要最终付诸于行动。老卡尔用自己孩子的成长见证了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做为一名教师,我同样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经过耐心的教导和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第三篇:卡尔维特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教育的读后感
老卡尔是个了不起的父亲,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天赋不怎么高儿子培养成了天才。他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都很重视自己儿子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他成为全面的人才。
信心对每个人的成功都很重要,老卡儿是如何培养儿子的信心呢?孩子的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的夸奖。老卡尔时刻注意夸奖孩子的妙处,夸奖坚定了孩子的信心,让他们鼓起对成功和胜利的渴望,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同时,老卡尔十分注意孩子的天赋,多鼓励他的长处,扬起生活的风帆。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老卡尔鼓励自己的孩子,必要时帮助自己的孩子战胜困难。从这些我领会到了好多东西,我们当代父母在教育幼小孩子时,不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孩子取得成功时,我们应该多夸奖他,不要装出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因为孩子很重视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当他们遇到挫折时,父母不要盲目地责备自己的孩子,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加以克服。鼓励孩子不要害怕挫折,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倘若一味责备孩子,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不敢面对失败。
良好习惯对每个人至关重要。老卡尔在培养孩子习惯方面也有所建树。老卡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方面注重培养孩子专心致志,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不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为不能用心一处,那么一切白费,如果不能专心一处,即使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那也只不过是装样子而已,而是对时间的任意糟蹋,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老卡尔也注重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习惯,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在学习上都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认准一件事后就要竭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难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这对我们也有很大启发,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父母在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充当好的模范。
老卡尔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伟大父亲,我们应该多向他学习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
第四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尽管早就听说这本书堪称家庭教育的经典,但很久以来我一直拒绝去读这本书,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出于一种想当然的偏见:既然老卡尔把近乎“弱智”的儿子培养成精通好几国语言的天才,肯定是通过近乎摧残的“早教计划”达成的(由此可见我曾对于天才的成长之路有多少误解!)我希望我的桐桐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那不是我想要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要去读它呢?不读!就像我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目录就拒绝去读它一样(但也不排除某一天又回头去读了),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后来关于这本书的好评看的多了,从中也渐渐知晓原来小卡尔所受的家庭教育并非我想象的那样枯燥无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快乐教育,对这本书的心理防线才渐渐松弛开来,某一天心血来潮,便买了一本来看,这一读,竟然就放不下了,因为没有大块的时间,几乎每天上下班我都在来回的班车上看,每看到精彩处,便随手折个角或在书眉做个批注,渐渐地此类记号竟然越来越多,而我则越看越激动,恨不得把整本书都背下来,经常一边看一边嘘唏,感慨那个年代的老卡尔维特竟然有着如此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思想,现代到甚至比我从最新的教育学理论中读到的东西都要高明,人性化到连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都难以与其相提并论!
如果说在桐桐早教这件事上我做过一点让自己得意的事,那就是我“良心发现”去读了这本书!因为它让我在如下几个方面受益匪浅:
一、它冲击了我的教育观念
曾经我以为“天才”、“神童”之类的资优孩子或者是天赋使然,或者是密集式的智力开发活动打造出来的,因此一直觉得这是可望不可即的,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即使是天资平平的孩子,只要能够抓住他们的“敏感期”,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实施教育,他们也会以让人惊喜的速度向前发展,甚至成为小卡尔一样的“天才”。而且,培养“天才”未必需要密集的专业辅导班,只要父母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善于在生活中随机地引导,不轻易放松每一个教育机会,便可为天才的成功打下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和性格等方面的基础!
曾经我以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老卡尔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孩子的学习可以是一次愉快的“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lvxingsheshixibaogao.unjs.com/”>旅行”,只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懂得开发孩子的兴趣,就可以让孩子学的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曾经我以为“天才”的生活中只会学习,但小卡尔的成长之路告诉我,天才的童年可以很美好,爱好可以很广泛,生活可以很丰富,原来智力和兴趣爱好的开发不是矛盾的,反而可以相辅相成!
二、它让我去反思一些常规教育方式的价值
老卡尔在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从来不盲从流行的教育观,而是很善于批判性地反思,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放弃或创新,比如,根据常规的早期教育观点,玩具和交往是提高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必要手段,至今我们都很坦然地认同这个道理,但老卡尔却自有他的认识,在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曾给他购买多少玩具,也不鼓励小卡尔不加选择地交往,如果不是他用教育效果证明了这样做的价值,我肯定觉得这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老卡尔不仅这样做了,而且并没有引发我所担心的结果,读后感《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这让我开始反思玩具和交往对桐桐的教育价值,也许我并不会像老卡尔那样做,但在这个反思过程中,我却发现自己驾驭玩具和交往的意识比以前强多了。等有时间,打算专门写两篇相关的思考文章跟大家分享。
三、它让我习得了某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这本书中,老卡尔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等,有些方法我们可以照搬,有些可以稍加修正后运用,这对我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知识。等有空了我也会专门写日志介绍这些东西。
还有那么多具体的感悟,因为时间和篇幅关系无法在这里表达,等时间允许,我会专门写一些读后感跟大家分享,建议大家有空也读读这本书,真的很值得!
注:我买的《卡尔维特的教育》是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的编译版本,书名为《卡尔维特家训全书》,感觉翻译的很不错。
第五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摘录: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这种事我们看的太多了: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育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手上全都乖乖听话。
随感:雷夫的观点很清楚,真正优秀的班级,优秀的应该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而不只是那个班级的老师。如果这样思考了,我们就不会因为只有自己有本领踏进某个班级而感到光荣了。我们就会考虑到发展好每个学生,考虑到任何老师踏进那个班级,学生都是表现积极的。所以,雷夫说信任的基础只是一个开端。
那么在信任的基础上,这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秘诀是什么呢?本篇雷夫就跟我们说了“六个阶段”,他将这六个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学生们立即应用在自己身上。这六个阶段其实就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所以,有一位老师在写这本著作的读后感的时候说,我们可以以“课程观”的眼观来阅读这本书。
摘录: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
但是,这样教小孩子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才去做。
。。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医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
而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让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
摘录: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刚开始教书的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要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随感:想起了公开课之前教师熟悉班级时对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使孩子们在公开课的时候表现良好,那就是奖励给孩子小礼物。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上述一段话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行为得宜是应该的。孩子是有思维的聪明的个体,对孩子的认可或者精神上的奖励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者说:要是在家庭作业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摘录: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某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由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做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随感:在一般教育者看来,孩子能够取悦某人而努力,应该是很不错了。在家庭中,孩子如果是为了使父母开心而努力做一个好孩子,家长就会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在学校里,学生为了取悦某个老师而不断上进,一般教师不仅会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尊敬老师的,更会感到这样的学生是懂事的,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但是,雷夫却下了这样的结论---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错的,为什么呢?
摘录:我常常取笑或者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么可笑吗?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取悦老师。
随感: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的,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在这样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又为了取悦谁呢?当孩子将来没有了取悦的对象,那他再怎么努力呢?
看来,为取悦某人的阶段真的也是错误的。所以雷夫说了下面这段话:
摘录: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许多孩子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了取悦某人而努力过。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随感:读得出来,雷夫还是认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我想取悦某人”这个阶段的,不过,这个阶段是不能持久的,尤其不能将这个阶段维持孩子的终身,否则,孩子的一生都是得不到幸福的。
摘录: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
随感:文中列举了一个老师在孩子们接受礼物以后一定要说谢谢,不然礼物将被收回。于是,谢谢就挂在孩子们的嘴边。但是,孩子们的谢谢只是一个表面的符号而已,他们并没有发自内心感谢送礼物的人,以至于孩子们换到了社会这个环境中,当有人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然不知道要说谢谢。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分强调规则其实是没有多大用的。
于是,雷夫的结论是:
摘录:规则有其必然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中,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随感: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功夫:以无招胜有招。教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想到另一句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第四阶段,看来是首先必须让学生经历的,不过,不能过头,不能像那个教孩子接受礼物后必须说谢谢的老师那样。
摘录: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交车上对着手机讲个没完,开车或者买票的时候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者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吵闹不休。那样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随感:对人产生同情,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处理一切事情,从而体贴周围的人。在我们这个喧嚣的世界,之所以有作者所说的那些对着手机胡扯等现象,就是这些人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成人世界对于孩子当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长和教师两种人,这两种人对于他人的体贴做的怎么样呢?
摘录:第五阶段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
物。。除非你能进入人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随感:其实,我们中国很多词语也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比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到体贴他人,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体谅孩子;我们的榜样力量会感染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学会体贴老师和父母,从而迁移到体贴一切人。关于这一点,雷夫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摘录: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而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着我现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