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尔维特的教育》有感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2:5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卡尔维特的教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卡尔维特的教育》有感》。

第一篇:读《卡尔维特的教育》有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详细记载了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天才,一位乡村牧师的儿子——卡尔·威特的成长过程。卡尔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擅长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9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1823年,23岁的威特发表了《对但丁的误解》一书,最终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1834年,他开始在哈勒大学讲学,直到1883年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他只是一四肢健全的普通孩子。在德国一战时,社会上存在两种教育孩子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孩子的聪明是由先天性决定的.别一种观点认为孩子的聪明是由后天教育决定的.当时有位牧师认为孩子的聪明是由后天教育决定的.他想“如果上天给我一个孩子的话,我一定把孩子培养成智育,情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一个孩子.”全靠这位牧师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长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条件,而是取决于五六岁时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和行善,有同情心,与人为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端庄的品质,见闻各种高中低场合。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与我们一样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对他来说,学习是一种快乐。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仅如此,因时而教、因事而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

在卡尔维特的教育理念里:父母在家的教育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方法要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不断总结并验证,用事半功倍的办法,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他鼓励孩子跟别人一起玩,这也是交往的一部

份。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要加强孩子的体质:第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在这里,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影响健康和智力。第二就是讲卫生。要对孩子进行高雅文化熏陶: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要珍惜劳动光荣: 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卡尔的做法比较简单:表现好就给一个戈比做奖励;新时代我们要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也要体验劳动的艰辛。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第二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只楚小学

李 真

暑期我读完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合上扉页之际我禁不住要写些什么。这本书对于一位既是母亲又是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意义非凡。

威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展示了其子卡尔成才的全过程。他把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与那些过早失去天赋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看到卡尔的成功,我想大家都会赞叹、欣赏他的早期教育。其实在卡尔成长的每个阶段,威特先生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从卡尔出生15天开始,威特先生就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促使他大脑的各部分的积极活动,并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将良好的生活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永久的学习热情通过有声的言传,和无声的身教不断的感染着卡尔,小卡尔就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逐渐朝着维特先生预想的方向发展,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同样的道理,大多数孩子从入学之日起,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跟老师一起度过的。老师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模仿的对象,在日常的接触中他会逐渐因为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行为甚至性情发生很大的改变。威特先生认为“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小学5年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是短暂的,但对于整个人生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在这个5年里,孩子们可以拥有高尚的品质、优良的性格,反之也可以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如何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满意的人生,我想我们应该时刻检验我们的言行,端正我们的生活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更多的人间真情真爱植入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爱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吸引了我,老卡尔为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却从罗森布鲁姆教授一席话中得到点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兴趣的教,教授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你也很有一套,你儿子也就能学,可是数学,你自己都不喜欢它,因而不能很有兴趣的教,你儿子也就厌恶它。”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喜欢学习呢? 罗森教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的确,我自己都没有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没有做到有兴趣的教,学生又怎么能有兴趣的学呢?看来孩子学习的热情主要在于传授者,教师的感染力量是无穷的。让你的学生爱上学习,首先自己要对它热爱,不放弃自己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只有自己高高凌驾这门课之上,才有资格去教学生。

书中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实我也都有认识,但是让我吃惊的是,威特先生能够仔细而彻底地贯彻了他的教育理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确实是一本育人宝典,但是,书籍只是讲述道理,让书籍充分发挥出效用的还需要最终付诸于行动。老卡尔用自己孩子的成长见证了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做为一名教师,我同样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经过耐心的教导和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第三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读《卡尔·维特的教育》

“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希望他能成为一名旷世奇才。”这是我在《卡尔·维特的教育》前言中读到的句子,我想我的父母在我降落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这么想的吧!这是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美好憧憬和希望,也饱含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维特描述的场景让我感觉似曾相识,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让我不禁会心一笑,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让我停下回想。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也曾用这样的方法教育过我,虽然不若维特父母那样在教育上无微不至,但我感觉在父母能做到的范围内,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所以我能顺利来到大学,并依然健康的存活于世还能在生活中有些小小追求,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我才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他们的谆谆教导,我才学会了怎样处事待人;因为他们的适时鼓励,我才克服困难,敢于面对。

为人父母并非易事。这是我读这本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感觉。从维特的文字里,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每一个呵护,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批评,没一个鼓励都蕴含这大学问。为了教育好孩子,就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而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基石又在于合适配偶的选择。为了孕育优秀的下一代,要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在书中,老卡尔维特就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选择妻子时不带有任何特殊的目的和偏见,只要能和他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庭,勤劳善良,能正确培养教育孩子就做够了。我对这点表示赞同。在维特生活的时代,有许多想通过婚姻来使自己迅速飞黄腾达,仕途坦荡的,有只因为妻子漂亮而和她结婚的。老维特直截了当的说:“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真是让我嗤之以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肯定有不少人也有这种想法,希望老维特的观点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而在小卡尔孕育之初,老卡尔就开始通读德国、古希腊的各种育儿典籍,为以后小维特的教育打下基础;之后在母亲的妊娠期母体健康,胎教上,老维特夫妇都是极其关注的,试图不忽视没一个细节。在小卡尔出生后,在孩

子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品德培养、人格塑造、择友、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处世艺术等多方面上,老卡尔都花费了大量的功夫对对小卡尔进行培养与教育,力求完美无憾。

没有孩子就不能真正学会做父母的方法。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父母教育的过程吧,尤其是前半部分,在卡尔还小的时候,老卡尔传授小卡尔学习方法的这一章,学到一些我父母没有没有教授我的东西,影响最深的“最有效记忆法”这一节。卡尔抱着一本《古希腊文明的衰落》耐心的看着,好久没有翻页,老维特走上去叫停小维特,按他刚看过的内容考考他,结果小维特答不上来。老维特又考了小威特前些天看的文学方面的书,结果小维特绘声绘色的答了出来,小维特很郁闷,因为《古希腊文明的衰落》是一本学术书,不能轻率的对待,自己是花了力气刻意来记所以才看的慢的,而那本文学书自己并没有刻意去看,只是感觉感兴趣,结果却是刻意记忆的东西没有记住。老卡尔维特严肃的说道:“你应该平等的对待世界上的所有书。只要有价值、有意义的书都是好书,并没有严肃与不严肃的区别。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只要你能正确认识它,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去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他的吸引力,甚至你会读第二次、第三次,不需要可以硬背你就会理解它、记住它,并从中得到乐趣。”这段话对我的感触很大,因为在很多时候,尤其是上大学以来,很多时候都是以和小维特一样的态度去读书的,因为是学术书,所以看得就特别的精细,希望能够印刻在头脑之中,结果因为书很厚,速度又慢,长此以往,便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不了了之,也不敢下决心再看其他书籍。说实话,在看这本书时,在读到这部分之前,我仍保持着这种状态,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还能读完这本书,因为之前已经有好几次不了了之的经历了,但看完这节,我对原有的读书方式做了调整,效率大为提高,也就不再担心看不完了,现在不仅看完了,而且感觉好多地方很有趣,也不像之前读完书那样疲惫了。诸如此类之前错误的学习方法,对照老维特的教育,我纠正了不少。

对于老维特在品德、人格、习惯、表扬与批评等方面对小维特的教育,我总结为把握适度原则,有些时候要是单看某个片段的老维特的教育行为可能会感到好像前后矛盾的,例如在很多时候即使小维特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老维特也不会表扬他,并在很多场合避免别人夸奖小维特,但小维特也提到,父亲也是很看重对自己的表扬与鼓励的。贯穿在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之中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适度原则,并随场合的不同加以调整,老维特从不过分夸奖小维特,也只是在小维特做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时才会亲吻他,表示鼓励。在很多方面,老维特要求小维特不要钻牛角夹而,但也反对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这起中国的度,老维特把我的非常恰当,也使得小维特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会坚持该坚持的,避轻就重,把精力放在该放的地方去。

老维特要求孩子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不得不提的,在小维特18岁之前,老维特特别看中这一点,决不允许小维特偏科现象的存在,为小维特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一些场景在心中浮现好像又回到自己小的时候,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也从老维特的育儿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技巧,好像自己在看的过程中也在被教育着,并改正自己一些错误的习惯,观念,方法和行为。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向大家推荐!

第四篇:卡尔维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摘录: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这种事我们看的太多了: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育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手上全都乖乖听话。

随感:雷夫的观点很清楚,真正优秀的班级,优秀的应该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而不只是那个班级的老师。如果这样思考了,我们就不会因为只有自己有本领踏进某个班级而感到光荣了。我们就会考虑到发展好每个学生,考虑到任何老师踏进那个班级,学生都是表现积极的。所以,雷夫说信任的基础只是一个开端。

那么在信任的基础上,这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秘诀是什么呢?本篇雷夫就跟我们说了“六个阶段”,他将这六个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学生们立即应用在自己身上。这六个阶段其实就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所以,有一位老师在写这本著作的读后感的时候说,我们可以以“课程观”的眼观来阅读这本书。

摘录: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

但是,这样教小孩子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才去做。

。。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医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

而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让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

摘录: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刚开始教书的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要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随感:想起了公开课之前教师熟悉班级时对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使孩子们在公开课的时候表现良好,那就是奖励给孩子小礼物。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上述一段话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行为得宜是应该的。孩子是有思维的聪明的个体,对孩子的认可或者精神上的奖励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者说:要是在家庭作业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摘录: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某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由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做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随感:在一般教育者看来,孩子能够取悦某人而努力,应该是很不错了。在家庭中,孩子如果是为了使父母开心而努力做一个好孩子,家长就会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在学校里,学生为了取悦某个老师而不断上进,一般教师不仅会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尊敬老师的,更会感到这样的学生是懂事的,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但是,雷夫却下了这样的结论---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错的,为什么呢?

摘录:我常常取笑或者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么可笑吗?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取悦老师。

随感: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的,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在这样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又为了取悦谁呢?当孩子将来没有了取悦的对象,那他再怎么努力呢?

看来,为取悦某人的阶段真的也是错误的。所以雷夫说了下面这段话:

摘录: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许多孩子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了取悦某人而努力过。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随感:读得出来,雷夫还是认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我想取悦某人”这个阶段的,不过,这个阶段是不能持久的,尤其不能将这个阶段维持孩子的终身,否则,孩子的一生都是得不到幸福的。

摘录: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

随感:文中列举了一个老师在孩子们接受礼物以后一定要说谢谢,不然礼物将被收回。于是,谢谢就挂在孩子们的嘴边。但是,孩子们的谢谢只是一个表面的符号而已,他们并没有发自内心感谢送礼物的人,以至于孩子们换到了社会这个环境中,当有人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然不知道要说谢谢。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分强调规则其实是没有多大用的。

于是,雷夫的结论是:

摘录:规则有其必然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中,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随感: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功夫:以无招胜有招。教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想到另一句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第四阶段,看来是首先必须让学生经历的,不过,不能过头,不能像那个教孩子接受礼物后必须说谢谢的老师那样。

摘录: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交车上对着手机讲个没完,开车或者买票的时候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者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吵闹不休。那样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随感:对人产生同情,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处理一切事情,从而体贴周围的人。在我们这个喧嚣的世界,之所以有作者所说的那些对着手机胡扯等现象,就是这些人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成人世界对于孩子当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长和教师两种人,这两种人对于他人的体贴做的怎么样呢?

摘录:第五阶段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

物。。除非你能进入人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随感:其实,我们中国很多词语也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比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到体贴他人,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体谅孩子;我们的榜样力量会感染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学会体贴老师和父母,从而迁移到体贴一切人。关于这一点,雷夫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摘录: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而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着我现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第五篇:关于《卡尔维特的教育》的思考

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与我的教育经历的比较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卡尔威特对小卡尔的早期教育中的阅读教育的培养方法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下面我将从卡尔威特的阅读教育和我的教育经历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对比和反思。

案例一·当卡尔威特发现自己的孩子(小卡尔只有三四岁)表达出了想要阅读的愿望时,卡尔就给小卡尔买了十套德文单词和十套拉丁字母以及0到9十个数字的卡片。把它当成游戏演示给卡尔。卡尔会把每个字母进行仔细地认真的观察然后把字母大声的清晰的读出来,并且不断的让小卡尔进行反复地读,若小卡尔认出了父亲抽出来的字母,卡尔就会给他鼓励,当然在小卡尔已经掌握了大小写的字母后,老卡尔也会故意“刁难”儿子,比如说在德文单词里放入一些拉丁文的小写字母,如果小卡尔选错了,大家都会“笑”他在德文字母里迷了路。然后让小卡尔把德文字母和拉丁字母进行比较,这样小卡尔就很快的掌握了所有的拉丁文的小写字母,在此之后学习拉丁文大写字母就容易多了。一旦小卡尔学完了字母,卡尔夫妇就会交给小卡尔音节和单词,并指导小卡尔通过玩单词游戏来造句子,同时小卡尔也学会了符号和数字,并且知道如何运用他们。

当然在对小卡尔的早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教育难题,小卡尔的母亲担心天资平庸的卡尔学到的东西不多,就利用丈夫外出的时间教卡尔读书,想给丈夫一个惊喜。然而小卡尔在面对他来说毫无意义或毫无吸引力的有四个,六个,八个单词排成一排的句子时,变得十分沮丧和尴尬。路易斯的艰苦努力却造成的只是卡尔艰难的阅读。等丈夫回来后,卡尔肯定了妻子路易斯的愿望,但是,妻子完成的任务却是没有价值的。在小卡尔还没有因此完全失去信心,卡尔开始寻找所有可以使小卡尔轻松阅读的方法,以便他很快就可以快快乐乐的享受他的努力成果。老卡尔非常幸运的发现了一些短小精悍,滑稽可笑的小故事。小卡尔非常喜欢,还经常讲给父母听,于是小卡尔越来越喜欢读书,老卡尔也买一些合适的书给小卡尔。小卡尔热切地读书,有时候还会把一本书读上两三遍,卡尔威特还把适合小卡尔看的作品和生活之间的所见所闻进行互相转换。小卡尔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案例二·本人出生在农村,排行老二。家有五口。父母是农民,都只有初中文化,和传统农村家庭一样。早上母亲做饭,父亲外出干农活,哥哥一大清早在母亲的要求下背语文课文,我就坐在凳子上玩。记得在我四岁那年的一天,大哥在背中共革命党人夏明翰的《就义诗》时----“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无意间我也能背的和流畅。而且大哥的同班同学见我也能背的这么好也就表扬了我。这让我很高兴,然而母亲也只是对我漠然的笑了笑。并没有对我进行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我所有的学习科目里,最差的就是语文了,而且到现在为止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好,就连高考的时候语文也就只考了可怜的70分(总分150)。

我的对比反思;1.必须树立早期教育的意识。美国杰出的医学心理学家鲍利斯·塞德斯博士坚定的表示:“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是两岁或三岁的时候,正是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兴趣。这个时期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抓住机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正在发展的智力。耽搁和迟疑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从小就唤醒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的精力,他将会使用错误的方法去浪费光阴。”马卡连柯在其《马卡连柯全集》中也有同样的论述:“教人要从小抓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的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长。”由此可见树立早期教育的意识可见一斑。在树立早期教育意识里,我们要树立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的认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内容主要有: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等。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四个环节:一,引发动机。二,明确要求。三,反复训练。四,总结评价。

2.学会观察,抓住“教机”。当我们树立了早期教育的意识后,我们还要学会努力观察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因为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在不断的发展和外显。因此就会流露出孩子想要阅读愿望,因此本人认为孩子流露出的阅读愿望就是“教机”,“教机”就像流星,转瞬即失,因此父母必须要学会观察。特别是在5岁以前。父母就要有意识的观察孩子的言语和行为,观察孩子的孩子的阅读需求和愿望的表达,加之不同的孩子个体上存在差异,因此孩子的阅读愿望的表达时间上是不一致的。所以父母要留意孩子的每一个举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准备。若孩子的阅读愿望不十分明显时,父母可以加以适当的引导。正如案例一,小卡尔流露出阅读的愿望时,小卡尔的父亲就会加以引导和准备。因此不可否认小卡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成就与其正确的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关联。但就材料二而言,本人在四岁时出现了对语言学习和阅读的愿望时,即受阅读教育的机会。但父母却忽略了,以至于出现现在的我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方面的障碍。因此两者无不关系。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交给孩子必要的东西,教导应简单易懂,遵循孩子的语言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陶老在《陶行知全集》中有如此论述:“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心里,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正如材料一中,卡尔的妻子路易斯担心自己天资平常的儿子学到的东西不多,进而教小卡尔读书。但造成的结果是小卡尔面对一连串的句子时,变得十分尴尬和沮丧。造成了小卡尔阅读的障碍。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注重培养的方法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否则只会造成孩子的语言学习障碍以及削弱、打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充分利用,优化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合力培养。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这样才能施加于孩子身上的各种规则不断得到补充和强化,使孩子坚定不移的朝目标努力并巩固已有的行为习惯。其次,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特别是家庭精神环境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态。最后,要避免走进教育误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和教育理念的偏失。因此消除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文化建设和开展亲子教育为出发点。

5.成为学习型父母。优秀的父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6.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本人认为我们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种各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每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都是一本本鲜活的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珍贵的教育史料。我们为什么不把研究自己的教育经历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未来教育者的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教育的研究对象,进而对自己提出教育问题,分析教育现象,研究解决策略。因此本人觉得这样做是一次对教育方法研究的有益补充。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坚持对自己教育理论和具体实践操作相结合可以对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更加清晰和充分的认识。第二,可以培养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态度。第三,为以后的家庭教育和班级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准备,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是空背理论。

下载读《卡尔维特的教育》有感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卡尔维特的教育》有感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卡尔维特教育读后感(共5则)

    卡尔威特教育的读后感老卡尔是个了不起的父亲,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天赋不怎么高儿子培养成了天才。他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都很重视自己儿子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他成为全面的人......

    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尽管早就听说这本书堪称家庭教育的经典,但很久以来我一直拒绝去读这本书,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出于一种想当然的偏见:既然老卡尔把近乎“弱智”的儿子培养成精通好几国语言的天才,肯......

    读卡尔威特教育有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细细读下《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我被老卡尔深深地震撼。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国乡村牧师创造了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神话。老卡尔在52岁......

    卡尔维特的教育和窗边的豆豆

    《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周招娣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我仿佛见证了小卡尔成为天才的过程,他八九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通晓动......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读《卡尔 威特的教育》有感 浦北小学 阮建敏 对《卡尔 威特的教育》早有所耳闻,几年前也将其纳入我的书架中,但一直没机会好好读。几个星期前,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带有些许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