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有益探索与成功经验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有益探索与成功经验
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XXX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工作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认识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并且经常性深入到各村各单位和企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不断提高预防和处臵不稳定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一套较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一、XXX乡基本情况
XXX乡是XX县唯一的革命老区乡,位于县北部,北与南平市塔前毗邻,西部与东部分别与本县X镇、X镇接壤。“福银”高速公路过境乡内13.6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高速公路XXXX互通口处13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同时也是一个人多地少、乡情较为复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乡土地总面积159平方公里,辖有12个村,46个自然村,1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万左右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XXX乡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也加快,农村市场主体变的多元化,农村民间纠纷问题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化解有可能发展成为群体性的事件。甚至激化为刑事犯罪案件,从而严重干扰党和政的中心工作,影响社会稳定。
二、新形势下矛盾起因及表现形式
新形势下矛盾的起因及表现形式,呈现出以下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新动向、新特点:
1、利益矛盾是引发矛盾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物质利益引发的矛盾 1
大量涌现。如近年我乡的集镇建设与去年灾后重建在征地工作中,涉及到被征地农户的得失与征地补偿费的发放方面,出现被征地户与政府之间的利益,还涉及到同一个产生小组农户之间的利益,如处臵不当及易引发矛盾纠纷。
2、群体性事件是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是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其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扩散性较强,对经济社会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从我乡近年来的情况看,主要是群众与企业间、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由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各种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较少,但仍有一些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成为群体上访的隐患,如去年我乡灾后重建工作中出现X村郑XX、郑XX、张XX、郑XX等四户要求享受灾后重建户补助,多次重复上访既是一例。客观的分析这件信访件:一方面是对政策的理解因素。许多群众对2010年“6.18”暴雨洪灾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上级政府不可能会补那么多资金给老百姓,是乡村干部在变花样收取老百姓的钱或者说干部想要政绩。另一方面是上访者的心里因素。上访者认为现在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求必应,下级政府做不到就找上级政府,有抱着不达目的不息访的心理。还有就是群众的自身素质因素。又如这次县乡两级政府为我乡去年受灾户的安臵房进行统规统建,现已把全市价格最低(套房每平方米474.05元、独立楼栋每平方米499元),设计又漂亮的房子交了给受灾户。为了美化小区,我乡请县城管人员为小区进行环境整治。在整治过程中个别重建户不但不听城管人员不说,还煽动其他重建户,故意制造整治现场混乱局面,个别重建户趁机打了城管人员,当然城管人员也还手了。可就因为城管人员的还手,就上访到市长信箱说是干部打人,要求市长帮助处理。虽说城管人
员还手是不对的,但从这件事看出有些群众缺乏的是公民的素质教育。
3、非直接利益者参与是当前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有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中有不少是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在事件中无直接利益诉求的普通群众。非直接利益者参与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升级较快,导致预防难、排查难、处臵难、善后难。如我乡于2010年下半年在做灾后统规统建工作中,就发现一些群众故意阻挠重建工作。发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灾后重建户一般都是比较偏远的农户搬到乡集镇中心,而所在乡集镇中心的农户或田地是在乡中心的农户并不能享受到灾后重建利益,因而产生怨气和不公平感。一旦遇到与已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端,他们便借机表达不满,客观上使事态不断扩大。
三、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有益方法
要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就要提高防范与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矛盾纠纷由被动调处到主动化解的转变、由事后处臵到事前预防的转变、由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1、注重源头预防。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反思,以实现矛盾在源头能得到有效化解。
2、把握矛盾特点。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多样、表现形式复杂,必须针对矛盾纠纷的特点进行妥善化解。对其中合理合法的诉求,要全力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要理顺情绪、尽力关怀;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要加强法制教育、心理疏导,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推进工作创新。面对矛盾纠纷的新特点新趋势,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进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模式的创新。
四、我乡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
我乡近几年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工作经验是:
1、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一是领导责任制。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由乡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乡副科领导挂包村指导平安建设工作,将平安建设工作列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在每年年初全乡经济工作会议上,乡党政主要领导与分管综治领导对本年度的平安建设工作作专题部署,要求乡村干部认真履行“保一方平安”的工作职责,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二是责任分解制。我乡始终把落实平安建设工作责任作为一项关键措施来抓,认真实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对各村各单位落实综治工作坚决兑现“一票否决”,作为评先评优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制定和实行科级以上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制,相关部门和工作组负责片区平安创建的各项具体工作,每年年初向各村、各单位、企业厂场颁发责任状,各村向村民小组、学校向班级签订责任书,将工作任务分解到项,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层层落实责任制,列入干部月中心工作考评和年终总评的重要内容,做到平安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与处臵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
2、加强综治宣传,营造浓厚平安氛围。在每年综治宣传月与“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我乡以踩街、法律咨询、到中小学校讲座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与学生宣传平安建设目的与意思和如何做好治安防范。同时还开展 “平安XXX”建设宣传一条街活动,发放各类农村适用法律法规、治安防范、禁毒、反邪教等宣传材料,并张贴各类宣传标语、制作永久固定宣传牌
3、围绕“321”工程,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加强综治信访维稳1+N中心建设。整合乡有限资源,成立了乡综治信访维稳
1+N中心,把原本比较分散的综治成员单位相对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调配使用,重点抓好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的主任由综治副书记担任,副主任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综治办常务副主作担任。并按照五个运行工作机制:联调机制、联防机制、联勤机制、联治机制、联创机制,围绕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同时抓好以下三项工作:首先,按照综治工作中心要求,建立严格的值班考勤制度,并对综治工作中心值班人员提出要求:○1值班人员要做好接待来访群众、处理来访信件、认真填写接访记录。○2对一些简单问题,通过解释能使群众满意的要当场进行解释答复或给予调处。○3对一时解释不清或需中心其它部门处理,填写《案件转办通知书》报中心主任批准;其次,建立信访接待制度。每月16日确定为固定接访日,向社会公布,由党政主要领导坐班接访;第三,成立三支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小组:○1综合调处小组,组长由综治副书记担任;○2林权纠纷调处小组,组长由分管林业副乡长担任;○3土地建设调处小组,组长由分管土地建设人大主席担任。各调处小组由党办、纪委、信访办、团委、妇联、财政所、民政办、国土所、林业站、卫生院、计生办、文明办、中学、中心校、安办、劳动保障所、乡治安巡逻队组成。二是在建立健全综治黑点“211”排查整治机制上,规范综治“黑点”排查认定机制和整治运作机制,形成覆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各个方面的综治“黑点”整治局面,同时完善综治“黑点”考评内容,引入红、黄牌机制,建立综治“黑点”问责制度,提高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三是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122”服务管理机制上。完善“一站式”服务管理工作。同时各村聘一名流动人口协管员15人,确保工作有效进行;通过强化流动人口社会化采集和落实分类分层次服务管控“两项工作”,实名、实数、实情、实时采集人口流动信息。四是在大
调解体系建设方面。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和队伍素质建设。首先,在各村换届选举后对人员的变动及时调整充实了各村治保会、调委会和村巡逻队成员。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并且每年集中在乡政府进行培训一次。其次,开展派出所、司法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不断提高派出所、司法所干警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不断增强干警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促进XXX乡的平安建设。五是在大防控体系建设方面。着力抓好“四防”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乡在财困难的情况下,投入了十几万元安装了乡集镇周边十个监控视频系统,并向卫生院、中小学校、信用社、部分企业厂场等单位下达安装监控视频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治安防范体系,建立XX工业园区警务室和高山片区警务室与企业联防;村与村联防,各村也组建村级义务巡逻队共12支66人,护林防火协会7个193人(户)联防面积52149亩;还设立了吉木村、集镇二个报警点,方便群众报警。
XXX乡综治办
2011年8月12日
第二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要求。社会稳定和民主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的。民主与法治是社会有序的有效保障,同时没有稳定的秩序,民主与法治仅仅是理想和空谈,可以说民主法治的进程是以国家的稳定为前提条件推动的。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这三个重点工作,从实际出发,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与统筹抓好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一个单位,在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时,必然也需要以大局工作为重,紧紧结合党的大政方针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从而及时、合法、合理地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毫无疑问将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树立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一、从根源着手,认清社会矛盾的来源
社会持续发展,国家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是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的正确举措。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关系、价值分配,在这种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可避免地
产生了激烈碰撞,同时伴随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逐渐积累和激化,这势必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现阶段矛盾纠纷的诱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矛盾纠纷呈现出社会关系的多层次、矛盾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冲突的多领域等特性。大范围的改革必然要造成少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多数群众的利益不相适应的矛盾出现。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拆迁安置补偿、企业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安置等方面。矛盾的激化造成今年来上访、群访、闹访等事件日益增多。矛盾纠纷激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上访,出现了表达方式组织化的群访、表达方式极端化的缠访、闹访等倾向。
从本质上说,这些矛盾纠纷和我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没有根本冲突,属于人民内部利益、权益暂时性的不均衡、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认清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树立化解矛盾纠纷的信心,争取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动权。
二、从预防着手,将矛盾消灭于萌芽。
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坚持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事前预防”就是为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首先加强政策宣传。要向群众反复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学会通过正常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解决矛盾和纠纷,减少甚至避
免各种盲从行为和违法行为。
其次要说服群众。一方面要采用释疑答惑、阐明政策等方法理顺群众的情绪,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要善于从法律角度指出过激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自觉克制、主动收敛、平息事态。
最后要教育群众。通过理想、信念,道德和典型实例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提高了,对待利益得失的态度就会更加理智,就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自觉化解和消弭大量的矛盾和纠纷。
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特别是在一些政策性、法律规定性很强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置上,必须把政策法规原本交给群众,在广大群众中达成共识,加强乡镇司法所与村支部、村委会的联系,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孤立极少极少数牵头人物,形成平息化解社会矛盾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达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绵竹市司法局法制宣传科在局党组的指导下,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利用绵竹沿山举办“梨花节”的平台,搭台唱戏,推进“送法下乡”活动,向过往的人民群众派送法制宣传资料,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让老百姓懂法,成功地避免纠纷;让老百姓用法,有效地解决纠纷。
三、从解决着手,及时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
一方面坚持超前防范。社会矛盾绝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抓实抓牢,各种矛盾才能“发现得了、处置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为此,在工作思路上一定要强化前瞻性、超前性、主动性,坚持工作中心下移,工作任务前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大排查力度,采取定期排查、即时排查、重点排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要改变坐等接待、被动办信的传统工作方式,变“等访”为“下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化解他们中心的“疙瘩”,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另一方面主要化解矛盾,抓好事后处理。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主动化解。对基层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要始终坚持调节为主,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绵竹司法局基层科在局党组的指导下,建立健全调解组织,指导各镇乡人民调节委员会妥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通过指导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派出所调节室和绵竹市汽车客运中心调节室,及时、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针对灾后重建出现的集中安置小区的社会矛盾和纠纷,积极开展灾后集中居住点的调解工作。绵竹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在局党组的指导下,目前为止,今年已经接受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案件60余件,帮助确有困难群众,切实帮助百姓解答疑惑、解决问题。
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是党中央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绵竹司法
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立足本职,从全局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出发,创新机制,以平和司法理念,以理性、客观、宽容的态度指导执法办案,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建设“和谐绵竹、法治绵竹、平安绵竹”尽智出力,努力为绵竹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有益探索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有益探索
建设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要求。没有稳定和谐的秩序、统一安定的国家,民主与法治仅仅是理想和空谈,可以说民主法治的进程是以国家的稳定为前提条件的。作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在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时,必然也必须以大局工作为重,紧紧结合党的大政方针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而恰当、合理、合法地处理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毫无疑问将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树立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个人认为要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这三个重点工作,从实际出发,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与统筹抓好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从根源着手,认清社会矛盾的来源。
社会要发展,国家要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是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的正确举措。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利益分配在这种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激烈碰撞,同时伴随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逐步积累和激化,这势必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现阶段矛盾纠纷的诱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矛盾纠纷呈现出社会关系的多层次、矛盾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冲突的多领域等特性。大范围的改革必然要造成少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多数群众的利益不相适应的矛盾出现。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拆迁安置补偿、企业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安置等方面。
矛盾的激化造成近年来上访、群访、闹访等事件日益增多。矛盾纠纷激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上访,出现了表达方式组织化的群访、表达方式极端化的缠访、闹访等等倾向。
从本质上说,这些矛盾纠纷和我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没有根本的冲突,属于人民内部利益、权益暂时性的不均衡,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认清这些特性有利于我们树立化解矛盾纠纷的信心,争取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动权。
二、从预防着手,将矛盾消灭于萌芽。
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坚持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事前预防”就是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首先加强政策宣传。要向群众反复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学会通过正常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解决矛盾和纠纷,减少甚至避免各种盲从行为和违法行为。
其次要说服群众。一方面要采用释疑答惑、阐明政策等方法理顺群众的情绪,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要善于从法律角度指出过激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自觉克制、主动收敛、平息事态。
最后要教育群众。通过理想、信念、道德和典型实例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提高了,对待利益得失的态度就会更加理智,就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自觉化解和消弥大量的矛盾和纠纷。
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特别是在一些政策性、法律规定性很强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置上,必须把政策法规原原本本交给群众,在广
大群众中达成共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孤立极少数牵头人物,形成平息化解社会矛盾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达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三、从解决着手,及时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
一方面坚持超前防范。社会矛盾绝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抓实抓牢了,各种矛盾就能“发现得了、处置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为此,在工作思路上一定要强化前瞻性、超前性、主动性,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工作任务前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大排查力度,采取定期排查、即时排查、重点排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要改变坐等接待、被动办信的传统工作方式,变“等访”为“下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化解他们心中的“疙瘩”,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另一方面要主动化解矛盾,抓好事后处理。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主动化解。对基层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要始终坚持调解为主,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对信访稳定案件,特别是对集体访和老上访户的问题,要严格实行领导包案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解决,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人,把任务分解到人,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是党中央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检察机关必须立足本职,创新机制,以平和司法理念,以理性、客观、宽容的态度指导执法办案,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四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总结
关于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
调 研 报 告
中共*********街道工作委员会
(2011年8月18日)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维护稳定工作,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分析、预防,通过总结街道综治维稳办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工作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维护稳定政策措施和制度机制。我**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站就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工作,积极深入基层进行了了解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及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位于**区的东南部,东与**区**道办事处**街接壤,南至**路,西至**街,北至**路,面积**平方公里,居民***户、***人,是本市高档次居民住宅小区较为集中,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十分发达的新兴现代化城区。街道辖区的特点是“五多一少”,即:商服网点多,居民住宅小区多,专业市场多,学校多,驻辖区部队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少。
(二)社区。街道现有*个社区居委会,社区的特点是“三多三少”,即:成型的楼房住宅小区多,平房户少(仅有不到200户); 社区四周的商服网点多,驻区的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生产加工型单位少;社区的租房户、空挂户和流动人口较多,常驻人口少。
(三)辖区单位。街道辖两个公安派出所(**、**),有较大机关企事业单位35个,其中辖区县处级以上的单位6个(主要集中在部队),其余均为中小型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民营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此外街道四周和辖区内还有二千多家从事餐饮、洗浴、自行车、小食品、五金建材、电器、家具批发等商服店铺,三产业十分发达。
二、矛盾纠纷化解情况
**区**街道综治维稳办按照“大调解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新机制,把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作为维护社区稳定、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构建了“一办、七站、十四室”(一个街道综治维稳办,七个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十四个社区调解室和人大政协工作室分类负责)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采取“三五四”的模式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有效提高了处置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三个建立”,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一是建立机构。首先在街道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街道主任、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的“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 设在街道综治维稳办。其次在社区依托综治维稳工作站成立调解室和人大政协工作室,社区一把手兼任室主任。
二是建立制度。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加强预警,努力做到苗头早发现。从街道到社区上下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对各种动态性、苗头性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汇总、分析、预警,保证矛盾纠纷早预测、早发现、早分析,掌握主动权,有效控制矛盾纠纷的发展和扩大,切实将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组织专项、集中、重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查;同时,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根据矛盾的利益关系、主体类型和内容形式,建立联动运作制度、责任制度、处置制度、保障保障等,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建立档案。在街道和社区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登记表、矛盾纠纷调处登记表,将排查出的问题分类登记、归口办理,落实每一个矛盾纠纷的责任,注明处理期限及结果。并在每月的综治维工作会议记录中,体现一个月以来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及调处情况。
(二)发挥“五个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一是发挥街道综治维稳办作用。为整合基层维护稳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机构和人员的作用,街道综治维稳办一直重点着力于基础力量的整合协调、综治工作机制的完善,通过建立社区综治工作站、倡导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警务室和协调 警民联动机制,搭建起基层维护稳定的平台,将维护稳定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工作机制,从更高层次上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公共安全服务。街道综治办成立两年多来,在所辖社区共建成巡防队、治安巡逻队、矛盾纠纷调节队等各类志愿者队伍25支,志愿者达300余人,安全稳定信息员14人。2010年,街道综治办协调整合多方力量,高质量完成了的全市大排查大调解工作。
二是发挥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作用。根据区委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了保证辖区维稳工作的顺利进行,街道党工委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办,并于2009年,分别在7个社区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站长由社区一把手担任,副站长由外勤民警和1名社区副主任担任,下设治保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安置帮教工作室、反邪教工作站、社区关爱分团、社区警务室六个分支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维护社区稳定,及时掌握社区治安总体情况、排查调处社区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律以及组织开展巡逻防范、反协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协助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等综治维稳工作。工作中维稳工作站充分发挥 “近民”优势,不断强化综治维稳的基层基础工作,使 “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做到综治维稳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基层,推动了全街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三是发挥司法调解室作用。基层调解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矛盾激化。为此街道在社区建成了“法律援助室”“调 解小组”“司法调解室”等基层司法调解组织,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中,坚持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节工作相结合,通过办理民事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较专业的法律服务,同时司法调解工作紧紧围绕办事处的整体任务,根据矛盾的轻重缓急,有重点的调处了一批矛盾纠纷。年初至今调处各类民事纠纷29起,有效地保证了辖区的社会稳定的和群众的安居乐业。下一步街道还打算联合妇联、残联部门建立法律援助联络机制,在各社区建立法律援助服务站,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网络机构,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
四是发挥人大政协工作室作用。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取得实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政府与群众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切实为百姓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街道党委在社区成立了“人大政协工作室”,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延伸到社区,让代表工作更加透明和具体,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更能发挥人大作用。工作室内制作了代表图板,将本辖区代表的姓名、职务向群众公开。成员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地产开发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各行各业,每周定期轮流在工作室接待群众来访,帮助解决居民面临的困难,倾听百姓呼声,传递党和政府的法律法规。不仅把群众的意见下情上达,同时还很好的把党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上情下达,释疑解惑。人大政协工作室成立2年多来接待来访群众200多人,组织助学、助困捐款4次,金额共计1万多元。社区人大政协工作室的建立为增进政府与群众联系,为化解 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发挥综治志愿者作用。社区面对的社会矛盾多数属于居民内部矛盾,本着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自己帮助解决这一原则,街道综治办决定发挥各类综治志愿者队伍作用,促进社会矛盾化解。7个社区共建有。“夕阳红”志愿者调解工作室、党员志愿者调解室等志愿者队伍4只,同时整合治保会、调委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社区综治维稳服务站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街、居、群众三级群防群治网络组织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构建治保、调解、帮教、普法、巡逻“五位一体”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格局。
(三)强调“四个突出”,以机制创新促进化解社会矛盾。
1、预防矛盾纠纷突出“早”。
调解关键在预防,街道综治办不断加强“五五”普法的宣传力度。依靠社区宣传板、文化长廊、社区QQ群、市民大课堂等多种途径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观念,争取做到人人学法、懂法、守法,干部依法行政,百姓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量。
2、矛盾排查掌握信息突出“准”。
完善排查机制,超前稳控矛盾隐患。按照“预测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思路,具体排查工作中着重保证三个方面:一是矛盾纠纷排查有一个完整的队伍;二是搞好经常性排查,一般情况下组织相关人员每月排查一次;三 6 是搞好集中排查。针对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矛盾易发的特点,集中力量开展排查,主要查重点人员和重点地区。努力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患于未然。通过及时排查,准确掌握信息,街道综治维稳办掌握了调解和稳控的主动权。
3、矛盾纠纷发现突出“快”。
矛盾纠纷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有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相当一部分的矛盾纠纷属突发性。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必须快介入、快调处,这样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避免事态扩大,减少调处工作的难度。只要及时介入,早疏导、早调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纠纷一旦发生,必须快介入,快调处。
4、矛盾纠纷调处突出“巧”。
街道综治办要求调解工作人员在调解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在调解中我们的发言力求客观,准确,慎重。在调解时机不成熟时,对当事人争议过大,过于敏感的问题慎重提及,不轻易评判。评判过程中,注意表达上的明确性,准确性,合理性,不让当事人因我们的语言表达或肢体语言的不当而对调解人员产生怀疑,激化矛盾。
街道综治维稳办每年都定期对各维稳工作站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进行阶段和考核评价,同时将考评结果作为向区政法委推荐先进集体、个人人选的参考依据。
三、对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想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 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对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领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超前化解”工作机制。要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营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和谐局面,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建立一种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矛盾超前评估化解机制。
(三)整合资源,构建“大调解”网络。希望今后在区委、区委政法委的协调下整合资源,将综治维稳部门、信访部门、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治保会、调解委员会以及各种群防组织有效地整合起来,联动预警,合力处置。
(四)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是抓好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关键,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作风顽强,业务精湛的调解工作队伍是落实各项调解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
(五)健全保障激励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调解奖励措施。
第五篇:第十三讲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十三讲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1题】1997年中国共产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1.0分)
答:A:十五大B:十六大C:十五届三中全会D:十八大
标准答案A
【第2题】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法律()余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1.0分)答:A:100B:200C:300D:400
标准答案B
【第3题】法制宣传主要面向(),目的是让民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1.0分)
答:A:社会团体B:机关工作人员C:在校学生D:社会公众
标准答案D
【第4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1.0分)
答:A:纠纷化解制度B:和谐社会C:法治社会D:法律制度
标准答案A
【第5题】目前,由我国()化解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1.0分)
答:A:行政机关B:社会团体C:民间组织D:社区委员会
标准答案A
【第6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纠纷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0分)
答:A:纠纷发生率高B:综合性纠纷多C:纠纷发生后难解决D:群体性纠纷多
标准答案ABD
【第7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1.0分)
答:A:行政复议B:行政调解C:行政仲裁D:行政裁决和信访
标准答案ABCD
【第8题】在当下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纠纷辅助化解制度:()。(1.0分)
答:A:公证制度B:律师制度C:司法鉴定制度D: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
标准答案ABCD
【第9题】为了确保纠纷化解制度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纠纷,所有的纠纷化解制度都必须满足哪几项基本要求?()(1.0分)
答:A:公正性B:普遍性C:法律性D:司法最终性
标准答案ABCD
【第10题】与法院相比,行政机关在化解纠纷方面至少具有以下优势:()。(1.0分)
答: A:专业性B:高效性C:灵活性D:低成本
标准答案ABCD
【第11题】和谐社会应当致力于在从源头上减少纠纷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制度来公正、及时、妥善地解决所有纠纷。(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2题】我国当前的纠纷预防和化解制度大致包括纠纷预防制度、纠纷化解制度和纠纷辅助化解制度三个组成部分。(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3题】行政复议是经行政相对人申请,由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一项制度。(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4题】行政调解既是一项独立的纠纷化解制度,可以单独化解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又是一项附随的纠纷解决制度,可以在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诉讼等程序中先使用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再作出复议决定或裁决。(3.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5题】行政仲裁,是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下设的专门机构以中立者身份,依法裁断与合同有关的民事纠纷的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机关逐步减少了对市场活动的宏观干预。(2.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6题】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化解行政纠纷或者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的一项制度。由行政机关裁决民事纠纷在我国比较常见,诸如专利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土地草原等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裁决、城市房屋拆迁裁决和国有资产产权裁决等。由行政机关裁决行政纠纷在我国主要是指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7题】信访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信访工作机构提出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一项纠纷化解制度。(1.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8题】我国于1994年开始将仲裁委员会定性为社会组织,确立了仲裁委员会的中立地位,并且充分保障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自主性。(1.0分)
标准答案对
练习题有
【第一题】下列关于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法院是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
B要让法院成为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涉,使法院能够独豆地受理案件、亩理案件和作出判决
C去院一直都是化解法律纠纷的不可昔代的场所,而且法治国家都尽可能地将社会纠纷通过豆法机关豆法或法院的判例转化为法律纠纷,纳入到法院的管辖范围D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否定、撤销或改变法院的判决,包括法院自身 答案:D
【第二题】仲裁委员会在化解纠纷方面不具有的优势是()。
A仲裁委员会聘请的仲裁员都是资深的专家和学者,完全可以凭借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当事人的尊重和信任
B在仲裁中,当事人的白主性强,有权选择化解纠纷的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甚至还可以选择化解纠纷的具体程序
C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能够确保纠纷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D仲裁裁定可以不用经程序即可撤消
答案:D
【第三题】下列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地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是司法前置程序
B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重要力量C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其实就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组织,当发生纠纷后,人民群众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这些社会组织来化解纠纷
D:当纠纷发生后,首先让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出面化解纠纷,能够让双方当事人迅速冷静下来尽可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避免纠纷进一步升
答案:A
【第四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化解纠纷的社会组织?()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仲裁委员会
C行业协会
D:政府组织
答案:D
【第11题】我国法制宣传主要面向公务员,目的是让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答:。错
[第12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和信访等。
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