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时期区级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的思考
对新时期区级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的思考
滨湖区委统战部王和平郑启兵
http://tzb.wuxi.gov.cn/web101/llyj/896664.shtml
一、区级统战工作呈现新形势新特点
1、统一战线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当前,统一战线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对象不断增加,使得区级统战工作对象的总人数与各历史时期相比是最多的,范围涉及到全区的和谐、发展、稳定大局,统战工作也更趋于社会化。
2、统战工作对象人员分散,组织依托性差。统战成员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统战对象的流动性日趋突出,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往往是以纯粹的经济组织为依托的“个体”存在,有的虽然还有单位,但与单位的捆绑关系也不再象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么紧密,街道、社区中的台属侨眷、民族人士等与所在街道、社区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
3、统战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弱,统战工作越来越具有群众性、普遍性。区级统战工作对象当中确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代表人士较少。如无党派知识分子中能在全区有代表性的人士一般来说很少,有号召力的就更少,其它方面如非公人士、侨台眷属等虽然有一些知名度较大的人员,但从根本上说代表性、先进性、号召力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宗教领域内部号召力、影响力方面较强,但先进性一般又差一些。大部分统战人士来自于群众当中,融合在群众当中。
4、部分干部对统战工作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少数基层领导干部,以及统战工作者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统战工作上层重要、中层次要、基层不要”的偏见,在思想上往往忽略了基层
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统战工作作为统战工作中的新课题,许多统战工作人员并不懂得如何开展基层统战工作,难以及时转变统战工作的重心,不能把统战工作转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要务上来。
5、统战工作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目前来看,区委统战部是区委工作部门,统战系统内的民族宗教、工商联、侨台等部门有相应的区委、政府领导分管。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和完善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我市的县市区级统战部长都是由政协副主席兼任,在党委的领导下,由统战部牵头,统战系统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难以有效建立,统战工作的合力难以形成。另外,统战部门与政协的关系、与人大的关系、与组织部门、与“两新“党组织的关系在机制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以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的统战工作协调机制还难以建立。统战工作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在体制上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6、区级统战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区级统战工作属于基层统战工作范畴,较之上层有许多独特之处,而理论研究部门对这些特点恰恰研究的很少,能够准确系统地指导区级统战工作的理论不多,使得从事基层统战工作的同志在开展工作时常感到手足无措。理论书籍看了不少,但“凝心聚力”的具体工作方法还很缺乏,长期以来只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缺乏工作标准和指导意见。
二、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思考
1、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统战部门要加强统战知识、统战政策的普及,加强对统一战线典型事例的弘扬。要持之以恒地推动“六个纳入”和“四个带头”的落实到位。将统战工作
纳入了党委工作要点,纳入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纳入了党校教学内容,纳入了各级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和党委宣传计划。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统一战线知识,带头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要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统战工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统战、了解统战、关心统战。
2、以统战部门的工作实绩来争取领导的关心,横向部门的支持。滨湖区的领导对统战工作越来越重视,一些横向部门党委逐渐开始把统战工作摆上位置,例如,教育局、卫生局党委的工作计划和总结里已经开始有统战的内容了,这都得益于近年来我区统战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每年向区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报送统战人士对全区发展稳定大局提出高质量的建言献策文章,积极为引进“530”项目牵线搭桥,加强对非公企业主的引导,协助区委、政府做好“稳心留根”工作,全力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成果等,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让领导和机关部门对统战工作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赢得了好的氛围。
3、要完善统战部牵头协调机制和统战工作制度机制。应当在统一战线内部组织和有关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既分工又合作、既统一领导又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统战部门一方面要积极牵头、善于牵头,勤指导,严督查,通过牵头强化统战部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主动协作,对有关协作部门要明确其工作职责。例如,在党外干部的管理上,要完善“六个共同”,建立起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制定规划、共同物色选拔、共同培养教育、共同考察人选、共同研究提名、共同督促检查的工作机制;在民族宗教方面,建立起由统战部门牵头,各有
关部门配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及时通报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妥善处理由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在新社会阶层人士方面,建立起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动态管理机制,由统战部牵头,工商、税务、劳动、法律、工商联等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主体,定期研究处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原则,规范和完善协商制度、通报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特约人员聘请制度、有关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切实形成“大统战”的格局。
4、大力开展统战活动,扩大统战工作影响。近几年,滨湖区委统战部先后开展了“情系滨湖、共创和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四爱”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征文、演讲、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一场场活动,发出了统战的声音,展示了统战人士的风采,联络了统战人士的感情,加深了人们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活动是我们联系统战人士的纽带,只有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与统战人士达到相互理解、沟通、信任的目的。活动还是展现统一战线优势和力量,扩大统一战线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社会的统战活动本身就是我们工作的项目之一,我们只有不断增加活动,才能有效的贯彻党的各项统战方针政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5、工作上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区级统战工作与上层有着许多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就无锡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活跃的地区来说,统战工作服务经济的空间比较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和宗教界人士大量增多,对统战工作的需求也日趋紧迫,作用日益突出,这决定了区级统战工作必须要在培育党外代表人士、宗
教工作、服务发展、统筹协调工作几个方面有所倾斜,力求作为,而不能平均使用精力,不能生搬上层的工作套路。
第二篇:新时期统一战线研究
培育民族精神 构建统一战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它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而必须承担新使命和新任务。
一、培育民族精神对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新阶段的统一战线要满足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进行最大规模的巩固和扩大。因此,当前统一战线尽管仍然是爱国统一战线,但与此前的爱国统一战线相比,已经由三个阶层的联盟扩展到四个阶层的联盟,而且还扩大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友 人。从而使统一战线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巩固和扩大。
我们党已经找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支点,那就是创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以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已经被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一面旗帜。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我们党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生死存亡的关系。温家 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调节与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积累了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的伟大民族,其中生存智慧的精华已经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力和创新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存不绝的历史,孕育了不少仅仅根据人性与物性而可以超越时代的普世精神,当然也产生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精神、地域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 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生存留给现代中国和世界人民最可宝贵的智慧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伟大复兴、深厚凝聚力、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地位的认同,无不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中来。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持久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的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有了这种骄傲的民族精神感召,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今日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繁重的社会转型和严峻的经济增长任务,需要中华民族钢铁般的发展意志和众志成城的爱国统一战线来引领和推进,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阶段提升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唯一选择和战略工程。
民族、宗教无小事。中华民族业已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中华民族素来秉承“多元一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一家”、“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民族精神来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延续不绝、日益壮大和长期统一。我们党历来要求全党都要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险性,要十分警觉,不可掉 以轻心。宗教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拓展、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国际化的深度融入而日益凸显,它事关人的生存境遇和心态安宁问题,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民族精神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大问题。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个大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关系到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就是说,宗教工作如果做得好,可以对发展社会主义起好作用;如果做得不好,就会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因此,做好宗教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也不要把民族宗教问题看得过分严重,以致草木皆兵,惊慌失措。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统一格局的形成,说明了中华民族总体上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是成功的,中华民族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统一战线工作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演进历史之中,才能获得创造性智慧,从而富有战略前瞻性。统一战线工作不是一时的空穴来风,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二、当前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事业不断深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统战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问题。
1、思想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直接和迅速,为思想建设增加了难度。市场经济在培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功利意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使部分党派成员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方面受到影响,思想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对我国政党制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思想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民主党派不但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成员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骨干,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比较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
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年轻化,价值取向更加务实,政治参与热情高,民主意识强。由于缺乏政治上的锻炼,心理 上的可塑性很强,缺乏多党合作共事的切身体验,缺乏对政党理论和政党体制的理性思考,缺乏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党派历史、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深入了解,如果不注意加强培养和引导,就可能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形成模糊意识。
2、民主党派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现象
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变革的社会秩序催生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加入,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正在慢慢发生新的变化。在解放前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则逐步以非党知识分子为主体;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组合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和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等。界别分布更加广泛,除原有的教育界、科技界等外,还新增了经济界、法律界等等。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的改变也会更加明显。
民主党派成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呈现增多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和无 党派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机关干部、教育界人士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下海经商转入经济领域,直接从事或服务于个体、私营、外企等非公经济实体;另一方面是因为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过程中,非公经济人士不断加入民主党派,结构呈现多元化现象。这对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和组织管理增加了难度。出现民主党派成员布局的分散性,组织生活时成员集中困难,以及信息反馈的延缓性。
三、培育民族精神与当前的统一战线工作有机结合 把培育民族精神贯彻到当前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去,从而把培育民族精神与当前的统一战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统一战线战线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使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取得服务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效果,这是当前统一战线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于百年难遇的机遇期,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值此战略时刻,最大程度地提升民族凝聚力,凝聚中华民族的全部力量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投入到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可靠保证中来,是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神圣使命。
1、把培育民族精神与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国际联系日益频繁和紧密的大背景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发展带来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民族利益的争取与维护等矛盾日趋激烈的现实情况下,在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邓小平在1990年4月7日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时曾经谈到,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历史学家瞿林东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多民族凝聚而成的一个伟大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增强对于民族凝聚力重要性的自觉认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必修课程。历史教育在揭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渊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思想传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是因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广大的社会公众懂得并不断加深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和现实的实践原则。第一,认识清楚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第二,认识清楚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民族凝聚意识和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认 识清楚中国史学上有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历史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智慧宝库。
2、把培育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文化建设、尤其是市场经济伦理规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市场都是人构成的经济交易关系,市场是人与人交换关系的一种制度,只要是人建设的关系或制度,都不是万能的,市场的缺陷是固有的,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业已认识到市场的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既是市场的优点,也不能不是市场的弱点。充分利用市场的优点,尽量避免市场的弱点。这是我国古代市场文化的一个特色,当然,中华民族也有过分看重市场弱点的缺陷,导致市场的优点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中国具有可供传承和转化的优秀市场文化的理由。健康的市场文化对市场具有内在规范的价值。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优秀的市场文化传统值得弘扬,这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致富思源、诚信守法、完善自我,是当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建设者的努力方向。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适应时代要求,致富思源,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决拥护共产党的 领导,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诚信守法,努力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观念和经营理念,进一步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传承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和规范有序的各类市场秩序的形成;完善自我,积极塑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良好形象。中华民族并不反对“求富”、“逐利”,一定程度上甚至“耻穷”、“贱贫”,如《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中华民族素来主张发展要适度,要贯彻“以人为本”和“天人合德”,要讲求“中道”,“天人合一”,“因义成利”,“义利合一”,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也要和谐发展,甚至人的物质与精神之间也要和谐发展。今日西方学术界和政治社会领域兴起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重写现代性理论等无不是对发展的过度和极限问题进行深刻反省的救偏药方。
3、把培育民族精神与社团统战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团统战工作将成为统战工作潜力巨大的战略领域和新着力点。随着转型期社会的日益开放透明和分工分化,社团激增的现状和蓬勃发展的趋势,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崭新课 题。加强社团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新力量的需要,是推进“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需要,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促进社团健康发展的需要。现代社团是社会团结和凝聚的基本力量,是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要纽带。工会、商会、农会、学会、妇会等团体是现代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商会作为对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主要平台,在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培育民族精神与社团统战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要对商会进行更加有效的统战工作。现行社团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单位双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自治性质,束缚了依托于工商联的行业协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将成为省级以下区域经济的主体和全社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传统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体制无法覆盖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商会(总商会、工商联)和行业商会专职工作机关设立党组织,把其作为开展私营企业党建工作和统战工作的主要平台。对商会的统战工作要看得更长远一些,既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的体制规范建设和伦理规范建设的基础之上,更要立足于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基础之上。提升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凝聚力,可以通过商会来发挥中介作用,包括商会的教育、协调、规范和凝聚功能。
4、把培育民族精神与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带头作用和中坚作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特别是在近代一百多年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今天,要充分发挥我国知识分子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好传统主要有:(1)爱国主义传统。(2)与人民相结合的传统。(3)艰苦奋斗的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通过发挥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优良传统,对民族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对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渗透,对下一代进行深刻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
5、把培育民族精神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有机结合起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家国之情和民族之爱,依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纽带联系和情感所寄,培育民族精神,构筑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精神联系,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精神感应,从而最终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当然,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需要超越不同意 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超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维护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积极倡导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我们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思想。中国有几千万海外同胞,他们与祖国感情相通,血脉相连。他们中有许多已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他们既是推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力量,也是发展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对于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华侨华人的数量来讲,恐怕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侨民可以和我们相比。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约有几千万,在国内的归侨、侨眷也有三千多万,这是我国特有的国情。几千万华侨华人拥有雄厚的资金,大批高科技人才,遍布世界的商业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实力的比较活跃的力量。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活动中,最积极最热情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促进和影响外国投资者到 我国投资、进行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发挥了带头和桥梁作用。国外有些研究机构评论说,中国对外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海外有华人社会和港澳台同胞经济力量的大力支持。大力加强同华侨华人的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并借助他们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和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增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应该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本国本土,立足于历史文化,立足于乡音乡情,立足于经济发展,立足于捍卫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切合法利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在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应和感召下,将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相通。培育民族精神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光荣使命。
6、把培育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影响人们选择不同政治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尚“同”求“和”思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成了连接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个体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仍然能够绝处逢生的重要原因,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崇尚“二分”、“对立” 和“斗争”的思想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培育了公民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直接孕育了近代西方宪政制度中人民主权原则和分权与制衡原则,但一旦走向极端,也有着它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融合了东西方不同思想传统和政治文明的精髓,同时又克服了它们原本具有的劣势和弊端,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高效、稳定、低成本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体现了21世纪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基本发展方向。当前的统战工作,就是要让人们理解和自觉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来,把培育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就能使我国的民主文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立足于深厚的历史根源和人民的精神气象之中。培育民族精神要敢于和善于吸收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政治成果,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是开放和创新的,而不是故步自封和照搬照抄的。
第三篇:对健全和完善基层纪检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健全和完善基层纪检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思考
自贡市贡井区纪委
2008年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周年,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15周年。三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纪检组织和广大纪检干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党的事业、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显著成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的忠臣卫士和服务人民的宗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滞后、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在基层较为突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基层纪委、纪检组织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表现在:有的纪检书记、组长履行“班长”职责不够,组织协调、抓“具体”工作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相对于党委政府和单位而言应当当好参谋长,对纪委、纪检组而言是“一把手”,主动提思路和打算不够,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和单位主要领导的支持不够。二是认真负责抓落实不够。表现在:基层纪委、纪检组负责人兼职多,对“角色”认识不到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兼职上,几乎把本职工作视为“附带”,按部就班多,工作创新不够。
究其原因,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反应在有的基层主要领导对纪检工作重视不够,范范说、被动讲的时候较多,主动履行负总 责,专题分析研究纪检工作,支持纪检工作不够。二是基层纪检组织的人、财、物关系在基层,由基层负责管理考核,致使基层纪检组织注重本级对自身工作的评价,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兼职上去了。
二、主要对策
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建立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对健全和完善基层纪检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建立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实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适应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是对深化纪检组织管理方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项改革进入了攻艰破难阶段,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将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从而保证党的肌体完好无损,改革发展有序顺利进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实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贯彻落实纪检组织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要求。《党章》第四十三条规定:“党的中央 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有的基层纪检组织不能正确的处理“双重领导关系”,认为地方党委是直接领导,上级纪检机关是间接领导,因而对上级纪检机关交办的相关工作重视的程度和落实不够。建立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体现基层纪检组织不仅要对地方党委政府负责,更要对上级纪检组织负责。
第三,对部门纪检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实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是对基层纪检组织切实履行职责的要求,更是对基层纪检负责人履行好职责的根本要求。报告制度要求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要在其位,谋其职,有所为,尽其责,事有成,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纪检组织报告的内容:
(1)、本地、本单位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2)、本地、本单位领导班子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以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履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情况;
3(3)、领导班子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接受党内外监督的情况;
(4)、开展纪检工作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意见和建议。
2、纪检负责人报告的内容:
纪检负责人就履行岗位职责和廉洁从政情况向上级纪委常委会述职。
(三)、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的方式。
报告方式分三种:
1、综合报告。纪检组织向上级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开展情况。一年二次,采取书面形式,于每年6月底、12月底。
2、专项报告。重要情况、突发事件报告要随时报告;上级纪委授权和交办的有关工作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其它报告可视情况向上级纪委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报告,报告可视情况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
3、述职报告。基层纪检负责人向上级纪委常委会作述职报告,原则上一年一次,在年末或年初进行。
(四)、结果运用
通过工作报告制度,对基层纪检组织和负责人的工作进行评价,其结果作为评选表彰、个人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四篇:对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的思考
对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的思考
侯明星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衡阳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来的实践过程中,对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作了一些探索。2006年,选择106个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启动了“百村示范”工程。在百村示范工程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突出抓好白云—太平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工作,白云—太平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成功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实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找到了突破口。2009年,衡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衡阳市“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实施方案》,提出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全市共建立了1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全市21个乡镇94个村,示范片建设实现了变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共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一、创新体制机制极其必要
(一)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结合衡阳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生产力应在建设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体制的障碍。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新的体制机制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农民群众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衡阳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这就要求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确保农民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必然要求。目前,村民自治制度在衡阳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存在问题不容乐观
(一)管理体制不顺
1、领导机制问题。2006年,衡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立了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市新村办,办公地点设市农办,由市农办新农村建设指导科负责具体工作。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办去年以前挂靠在省农办基层组织处,今年才正式作为专门机构——湖南省农办新农村建设处。各县市区全部成立了新村办,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未健全和完善,一些该成立的机构未成立,该制定的制度未制定。有的行政村组织宣传工作不到位、不深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自上而下,未形成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制约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2、示范片建设问题。衡阳市委、市政府对挂点村的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挂点的市领导亲自抓,后盾单位出钱出力,工作队长年驻村督办协调,但部分县市区和乡镇对挂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不冷不热,没有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特别是有部分县市区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同于“示范村建设”,丢掉和忽视了“统筹城乡”和“连片发展”这两个重点;还有部分县市区等靠要思想严重,把示范片建设看作是市里的事,等待市里的规划和资金拨付。
3、协调管理问题。在职能设置上,市新村办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制定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新农村建设政策建议,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实施,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在具体工作上,市新村办主要是牵头抓好全市“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在纵向方面,省市县新村办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省里沟通协调较少,对下未充分履行指导职能,而是直接参与到示范片建设;在横向方面,市新村办协调市直各部门难度较大,难以形成合力,个别部门配合不力,工作随意性较大,未按要求派驻工作队员,扶持资金落实不力。
4、公共设施管理问题。各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但因建管脱离,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不明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问题。
(二)资金投入不足
1、投入总量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尽管中央政府和各个省份对农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仍然存在着政出多门、项目零碎、资金分散导致效益不高的状况。2009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投资为7253亿元,但扣除江河治理、人头经费及中间环节的各种费用开支,真正进入乡村层面的资金不超过1000亿元。同时,中央政府管理部门都在参与新农村建设,都在向国务院要资金。这种连锁反应一直波及到县,造成资金使用的分散和低效率。各省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上极不平衡。中央和省里在投入上如此,市县在新农村建设上的投入就更少。一方面,由于市县两级财政普遍偏紧,而农业生产投入大、效益低、风险大、见效慢,因此,市县区政府不可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多龙治水”现象严重,没能发挥资金整合效益。
2、投入结构失衡。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大多选取自然条件较好、建设起点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村镇,有的一定三年甚至五年,不遗余力地给资金、上项目,重点倾斜、集中投入。而衡阳市新农村建设难点和重点是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交通出行不便的村镇。新农村建设投入结构的失衡,将人为加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形成农村整体发展中新的二元结构,带来“穷者恒穷、富者恒富”的“马太效应”。
3、社会资本参与不够。近几年来,衡阳市新农村建设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民间社会资本并未充分发挥作用。除“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确定的村外,还存在很多的后进村,村庄环境未根本性改变,生活设施与现代生活差距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另一方面,民间社会资本增加势头迅猛,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途径,目前来说,虽以“百企联村”等形式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但面大量少,还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适宜途径。
(三)农村改革缓慢
为激活农村发展活力,衡阳市全面铺开农村各项改革,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总体来看,改革步伐还不够快,成效还有待巩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去年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8个,新增成员4432人,带动农户26004户,其中新发展农民专业协会5个,新增成员375人,带动农户327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还比较粗放,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致富的辐射功能还不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2009年全市共流转耕地15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4%,涉及土地流转农户48.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4%。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以上的有7处;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增至2.4万户,同比增长20%。但因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工作滞后,将严重影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合同签订率低、操作不够规范、服务水准不高、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容易造成土地流转的矛盾纠纷,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林改试点工作从去年3月开始启动,8月份完成全部试点后在全市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外业勘界核实面积820万亩,林权纷调处率达到88 %。虽然林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林改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林改宣传工作未普及、不深入,村级方案问题多,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资料欠缺,外业勘界进度慢,落实政策打折扣等。
(四)农民增收较难
2009年,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7元,同比增长12.6%,但农民增收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占46%以上,其它就是政策性收入,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结构单一,渠道不畅。一是农业内部潜力有限。农业产出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一家一户传统耕作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脱节,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农产品加工获利有限。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有产量但未形成产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民从事的主业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一产与二、三产脱节,且农产品大部分是以粗加工产品形式出售,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业中获利微乎其微。三是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有限。涉农政策之间脱节,惠农政策作用受到制约。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全市乡镇企业正处于体制更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营不善,发展速度慢,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造成农民非农业收入下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不但大量辞退农民工,而且还增加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使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致使农民非农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给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
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衡阳的根本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投入机制、发展机制、自治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建立健全促进统筹城乡的工作机制,夯实农村基础
1、完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未来五年,要将18个“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成富裕、宜居、和谐新村,并进一步连点扩面。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对本辖区内的“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负总责。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都要联系示范片,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县市区也要派出工作队进驻示范片其它各村。具体负责示范片总体规划的制定、各方关系的协调、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资金的落实。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示范片所在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要全力支持、竭力配合,做好“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市新村办统筹协调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等,充分发挥新村办牵头抓总作用。县市区新村办要具体负责示范片的总体规划设计,统筹示范片各村的项目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管理,协调市、县、乡、村之间的关系。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要负责做好驻点村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合村支两委做好群众工作,衔接市直有关单位、落实领导办公会定下的项目资金。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力争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区、农业政策的试验区、环境宜居的样板区。
3、完善考评机制。湖南省委、省政府已把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也将“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和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追究制,对不能完成工作任务、项目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各县市区要把“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示范片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二)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建设的投入机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2、优化项目投入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投入的方式方法,整合部门资源,集中财力物力,统筹工程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清洁工程、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田水利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乡村卫生院(室)建设、农村文化站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与“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结合起来,进行集中捆绑使用。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的道路及村庄整治、饮水安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规划先行、项目配套、先修后建、先易后难的原则,少搞或不搞行政命令式的乡村“撤扩并”,做到投资省、见效快、农民少增负、人人得实惠。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协调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程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3、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既要有省、市级财政的支持,又要有县(市)、乡镇财政的支持;既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要有社会力量的帮助;既要有农民出资,又要有当地名人,老板的赞助。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民营企业家、致富能人以及社会各界,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发展投资投劳,共同创建美好家园。要按照“深入发动、自主自愿,优势互补、项目带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着眼长远、互利共赢”的原则继续推进“企业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要积极探索“以公司运作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群众自觉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通过市场运作,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建设,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和路径难题。
(三)建立健全改变城乡结构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衡阳农业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有机农业、装备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扶持“十大基地”建设。通过扶持,在2015年前使基地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带动连接40%左右的农户进入产业链,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30%以上。打造以S320线为轴的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建立以耒阳、常宁、衡东为中心的油茶产业群,提高油茶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油茶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全市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全市要培育形成一县多业、一乡(村)一品的良好产业格局。紧紧依托“三农”资源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收功能。
2、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城和中心镇的活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把扩大县城、建设中心镇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使县城和中心镇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和市民化的有效载体。鼓励农民创业,促进乡镇企业重放光彩,使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市县农业、劳动保障部门和农科教中心要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将农民工作为各类技能培训的重点,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农业生产适应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返乡农民工就业门路,确保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对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各级各部门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及各项税费优惠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3、改善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低保、救灾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各级财政要设立扶贫专项资金,推进整村扶贫开发。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评比活动,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文明转变,缩小农民与市民的文化素质差距。
(四)建立健全激发农村活力的创新机制,深化农村配套改革
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农业发展的惯性思维,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一是扶持合作组织发展。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信贷、登记、用地、用电、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2010年,启动200名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十二五”末新发展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面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2010年抓好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扫尾工作,进一步查漏补缺,确保三年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00%到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00%到户。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各县市在经管局挂牌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改工作力度,全面加快改革工作步伐,2010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2012年集体林权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100%以上,林权证发放率达100%以上,山林纠纷调处率达90%以上。各县市区要将“两站”(基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人员的定员核编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成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的组建工作,完成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定编及组建工作,实行综合执法。四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各类金融机构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实现银农对接、互利共赢。各县市区要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引导,提高涉农信贷的总量和比重,加快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推进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组织,增加农村贷款抵押物和担保资金投放,创新农村信用评估办法,努力提高农村信贷保障率;积极抓好农业保险和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打开资本魔方,做好资本运作文章。五是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全面、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乡村债务监测与预警机制,严格防止发生新的债务。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管责任制,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收费监管,集中抓好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和解决好农村中小学、农民建房等乱收费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的自治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更加重视基层、关注基层,形成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和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逐步增加村级转移支付,落实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加大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转变乡镇职能,加强乡镇农业“六站”队伍建设,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密切乡村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基层搞好公共管理、应对复杂局面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2010年要在全市全面推行“4+2”治理模式。
2、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管护机制。在坚持农民群众为管护主体基础上,一方面,用“城管”的理念管理农村。把加强新农村建设点公共基础设施、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人管护、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原则,完善管护队伍建设,使管理走向规范。另一方面,用市民的要求教育农民。着力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自我教育,着力解决村民“自治”的问题,在农民群众中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干部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将懂经济、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有奉献意识、有组织能力的人吸收到理事会中来,让农民在民主管理中实现自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实行阳光操作,从规划、申报、筹资、施工到管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工程质量,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农村工作部
第五篇:对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几点思考
对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几点思考
要: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信息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和人类的宝贵财富,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作用愈来愈显著。干部人事档案实现现代化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它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及效率,为干部人事决策和宏观用人提供有力的信息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工作
0 引言
有幸在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信息中心交流学习,再结合自己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具体做法,谈谈对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总结如下:1 干部人事档案概述
干部档案是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的、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人事档案又是干部个人经历、活动、表现等的记载,是历史、全面地了解识别干部和正确选用干部的基础,是做好干部工作必备条件之一,直接影响到干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新时期情况下,其作用愈来愈突出。
1.1 发挥干部档案的历史作用。干部档案是个人历史的真实记录和个人本来面目的客观反映,是做好干部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年龄、工龄、学历和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不少都比较棘手。管档部门要充分发挥档案的历史效能,坚持以档案为基准,以历史材料为依据,对照政策,认真核对,及时准确地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正确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1.2 发挥干部档案在选用干部上的基础作用。选拔使用干部,关键是知人善任。干部档案是全面考察了解和选拔使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维护更改干部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并主动提供所需干部的个体情况,为领导准确选人用人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做好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为领导全面掌握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提供第一手可靠的资料,当好领导的参谋。有条件的还应主动向有关部门推荐优秀人才,把资料库变成人才信息库,把沉寂的“死”档案变成有价值的“活”档案。
1.3 发挥干部档案在管理工作上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干部档案的服务功能还体现在能为干部个人提供历史公正的凭证,可以为干部工作出据历次任职凭证、工资变动凭证、社会关系凭证、党团关系凭证、业务职称凭证、学历层次凭证等,为晋升工资、晋升职称、解决老干部待遇、机关机构改革等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干部人事档案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人才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要求信息公开呼声愈来愈强烈的当今社会,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愈来愈广的如今,干部人事档案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档案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干部人事工作服务,需要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研究。
2.1 档案管理体制混乱 现行的干部人事档案,主要按管理权限和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在新的发展时期,人员流动日益加速,人员的隶属关系不断变化等原因,干部档案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2.1.1 关系较乱。主要表现在企、事业单位部分人员的档案有的在人事部门,有的在人才交流中心,还有的在劳动部门,管理的主体不清。
2.1.2 人档脱节。在人员流动中,少数职能单位档案意识淡漠,造成人档分离,弃档、“死”档和无档现象时有发生。
2.1.3 管理盲区。部分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擅自保存所聘人员档案,少数柔性流动人才及一时没有落实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私自截留档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成为新的管理盲区。
2.2 档案观念淡薄,思想认识不到位 干部人事档案是干部个人经历、活动、表现等的记载,是历史、全面地了解识别干部和正确选用干部的基础,是做好干部工作必备条件之一,直接影响到干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新时期情况下,其作用愈来愈突出。作为管档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为干部的选拔、任免等组织工作做好准备。但是各个机关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领导不够重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档案工作做的如何?全看机关领导对于档案工作支持的态度。但是在多数情况之下,领导并没有对档案工作重视,表现在没有设置专人专职,一般情况下找兼职人员或是一些办事员,这些人员对于档案工作理解甚少或者其根本不懂档案业务,这样使得档案工作因为用人不当而受到耽误。
2.2.2 档案工作者自身不够重视 吃这碗饭就要担这份责,干这份差就要操这份心。但有的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自己分管的档案工作兼而不做或是无心做好档案工作。加之档案人员频繁更换,没有继承性、延续性,这样使得档案工作搁浅。
2.3 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力量配备跟不上业务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档案人员既要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又要有强有力的硬件设备作为后盾。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不足。随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原有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受到冲击,有的被削弱,有的被精简,档案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专职管档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到目前为止,有好一些单位对于干部人事档案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不够,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硬件配备不齐全、基础环境不好,不能适应电子时代的要求。干部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制约干部档案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加之当前材料入档、整理档案任务繁重,档案管理人手不足与管理水平落后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组织人事信息管理》软件太烦琐,不太实用,与新型微机程序不兼容,使输入、打印工作经常出现问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已极不适应新形势下干部管理工作的要求,急需更新。
2.4 档案立法工作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依法治档成为档案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档案法律服务工作起步晚,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不多,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档案观念淡薄,普法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人民群众对于档案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加之经费有限使得宣传无力,档案立法只好临渊羡鱼。
2.5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分散,内容不完整 企业干部档案管理分散,管理条件不完善。就目前状况看,各大企业都管理着干部档案,特别是近几年分配的学生档案,因企业可直接从人才市场招聘学生,其档案随即交到企业。而大多数企业干部档案管理设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无专人管理,特别是那些破产企业和濒临破产企业,干部档案更是长时间无人问津,严重影响了干部档案作用的发挥。干部档案材料收集不全、不规范、不真实现象仍然存在。需入档的材料太多,纸张大小不一,以致原规格的档案袋放不下,有的材料内容不够规范,如鉴定、考察材料千人一面,大多是套话,反映不出干部个性、特点及专长;材料不真实,如出生年月不准确,有的档案中甚至有多个年龄,严重影响档案质量。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新的要求
3.1 适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开选拔、实绩考核、引咎辞职等新举措不断涌现,干部的竞争择优和正常流动机制正在形成。适应这一发展,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也必须形成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
3.1.1 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现行的干部人事档案,主要按管理权限和隶属关系进行管理,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强调按隶属关系管理的基础上,突出职能管理。组织部门承担对档案工作牵头抓总,负责档案工作的管理督查和业务指导,同时,具体负责所管领导干部和参照管理单位人员的档案;人事部门负责国家公务员包括依照管理单位人员的档案管理;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及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劳动部门负责各类企业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
3.1.2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现行的档案查借阅制度、材料收集制度、鉴别归档制度、检查核对制度、保管保密制度等进行完善,同时,针对体制改革、人员流动等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一些新的制度。如:针对下岗及再就业人员,建立下岗和再就业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分流人员档案管理制度等;针对回归待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建立回归待业人员档案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3.1.3 完善档案管理内容 要紧紧围绕干部工作大局,提高干部档案的利用价值,在收集干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一是建立干部工作业绩档案,及时将干部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和在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表现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收入档案,为凭实绩用干部提供必要的依据。二是建立干部能力档案,重点收集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能反映个人才能资料。三是建立干部认可档案,本着党政干部群众认可、技术人员学术认可、企业人才市场认可的原则,分别建立党政干部考核考察档案、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推广成果档案、企业经营者利税档案。通过这些内容,把档案建设成为反映干部面貌的镜子,记录干部成长的录像,以便于组织对干部进行全面了解,使干部档案更好地为组织工作、经济工作服务。
3.2 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加快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档案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是机关办公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干部工作效能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当前,推进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3.2.1 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实施干部人事档案动态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干部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使干部档案数据化、信息化,在档案的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同时,档案的数据系统建成后,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干部的基本情况、工作履历等固定信息,而且可以记录干部工资、职级、学历、岗位变动等动态信息,一旦干部基本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随时准确地将最新信息录入微机,保证干部档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3.2.2 建立干部个人电子档案系统,实施干部人事档案自动化管理。适应人才柔性流动的需求,为便于档案的查阅流转,可以将干部个人中能够公开部分的内容以类似于IC卡的形式,制成电子档案。该档案由主管部门制作并负责维护更改,由个人持有,用人单位只能阅读无法更改。个人电子档案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减少弃档、“死”档和无档现象,同时,还可以减轻档案工作的工作量,减少纸质案卷因磨损而造成的毁坏。
3.3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领导重视是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保证。公司领导都十分重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一是从人员配置上保证专职专用,并落实政治经济待遇,保证管档人员安心工作,尽职尽责;二是从经费上保证投入,凡是工作需要的经费,都给予支持,保证硬件设施符合达标要求;三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过问和研究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加强干部档案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关键。市委组织部采取“以会代
训”、“以干代训”、“知识问答”等多种灵活形式,不断提高全市干部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选拔和培养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专业人员,着力打造一支作风硬、业务强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队伍。实践证明,干部素质的高低对工作的好坏,事业的成败起主要作用。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如果档案管理员素质不高,抵挡不住人情、金钱的诱惑,为造假者大开绿灯,会给干部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选调管理员时,主管部门一定要慎之又慎,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三较一热爱”的原则,即选调热爱档案事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较渊博的知识素质的中共党员从事管理工作,把好选人关,使得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3.4 抓管理,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档案工作既要靠管理人员的素质,又要靠制度。因为制度建设更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践证明,许多工作出现问题大都源于管理松懈所致。内部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本该可以发现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本该可以堵塞的漏洞没能及时堵塞,给造假者及非真实的归档材料的流入造成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管理。因此,档案工作与其他干部工作一样,同样需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查阅、借阅、保管、保护等制度,并严格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档案法》等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使档案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自觉地置身于党的干部管理工作之中。
3.5 建立组织核实认定制度 为了弥补部分干部档案填写不实的弊端,档案管理部门可依据原有档案及有关资料,采取组织核实、认定的办法,对干部的简况重新登记造册,建立干部档案卡片,并在干部档案注明中予以说明,以此作为组织掌握的档案的补充资料,为干部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同时,还应对归入档案的材料实行组织合适认定制度,比如,在职取得的学籍材料、外出培训材料、奖惩任免材料等应由主管部门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鉴别、审查,确认无误后再归入个人档案,从根本上解决档案材料的有效性问题。诚然,对于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见仁见智,但在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信息中心交流学习期间深刻的了解到: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十分重视干部档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狠抓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干部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干部档案各项管理制度,干部档案材料收集齐全,整档工作及时准确,保管防护条件较好,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并建立了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实行了计算机化管理,在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上达到了中组部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一级标准,在组织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一级标准申报达标工作以109.4分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省委组织部的验收。
总之,干部档案工作是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好干部档案是直接关系到管好干部的重要环节。只要按照科学的依据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先进的方法,加之过硬的物质条件作后盾,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管理,相信在数字化时代,加强和改进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就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序化,继而就能更好地为干部管理工作和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
[1]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信息中心.《简报》.[2]东台党建.《做好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2003.8.16.[3]张峰,姜兴美.《信息化对档案管理的挑战及对策》《山东档案》.2000(6).[4]刘萌.《档案管理与经济知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