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竞赛生于忧患

时间:2019-05-14 22: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作文竞赛生于忧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作文竞赛生于忧患》。

第一篇:高中作文竞赛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

广袤无垠的碧绿草原,一群正专心觅食的羚羊。微风不时吹过,草叶与草叶之间发出嘻嘻的摩擦声。多么祥和的景象!似乎羚羊也醉心于此,没有羚羊发现正在悄悄逼近它们的猎豹。当羚羊完全放松警惕的一霎那间,猎豹出击。结果可想而知,猎豹满载而归,羚羊命丧黄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羚羊安于眼前虚假的祥和,注定死于豹口。

在今年五月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中,绵阳安县的桑枣中学创造了全校两千三百多名师生无一伤亡的奇迹。并不是学校所在地域受灾小,更不是上天眷顾,而是校长叶志平时常进行疏散演习,灾难来临时全校师生井然有序的进行疏散,两千三百多人只用一分三十六秒就全员集合于操场上。

看似不起眼甚至原本略嫌多余的演习使全校师生平安度过这场震惊世界的灾害。人生不也如此吗?厄运会冷不丁的冒出来,但只有心中有所警惕,有对未来的忧患心理,至少不会措手不及,可以冷静想出对策。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生都顺顺利利,没有坎坷。

遥想当年吴、越两国相争。最初越国不敌,吴军气势汹汹,瞬间越国灭,越王勾践更是沦落为阶下囚。几年后,经受无数困苦的勾践终于回到了吴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图一天可以重振雄风。而

吴王却依旧沉溺于战胜越国的得意之中。王宫里怕是天天歌舞升平,左右环肥燕瘦,哪里会料到原本已是行将就木的越国会反扑回来,自己竟命丧勾践之手?

由此可见,处境困苦并不意味着一败涂地,而条件优越也不一定成为最后的胜者。重要的是心一定要坚强。我国古代先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假若屈原没有惨遭陷害,史上也许就会缺少响绝古今《离骚》;假若贝多芬双耳没有失聪,他也许就坐不上自己音乐创作的顶峰;假若司马迁未受酷刑,他也许就不会创造出被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不仅警示我们应该随时做好受考验的准备,还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苦难会成为弱者的坟墓,但却会成为强者跨向成功的踏脚石。

第二篇:嬗变高中作文竞赛

嬗变

青岛第15中学高一(3)班谭璐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喧嚣、曲折,淘炼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嬗变。今日回首,且由道路的变化窥视时代嬗变的略影。

道路,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命脉,更是历史岁月行进的遗迹,它随时代而变,随历史而变,嬗变中沉默,沉默中深厚,叙说着往事的回忆……

古时的路,虽颠簸漫长却最为本质纯朴与美丽,它有着最真实的黄土大地、山石小道,更有着最具意境优美路景----回澜小亭、红木彩绘、琉璃飞檐、青苔石阶,一路览遍古色建筑,右有青山翠柏红叶翩飞,左有夕阳临河清风拂柳,微波粼粼中相随花香弥漫,偶有蝴蝶翩飞猿声长啼,无论是驾蓬轩古车、乘轻纱小轿,亦或是御骏马扬鞭,由此路而过,熟不神往、倍感沉醉?古时的路,就如同那个时代,虽王朝更替不断,科技落后封闭、发展漫长曲折,却最具本质与纯朴。那种源自初始、最具传统魅力的古香古色,只会让日渐沉沦于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行尸走肉般的人们向往和迷恋,在其中寻得一份安然宁静的禅意。

近代的路,波荡纠结布满荆棘,那修平扩宽的道路上记录的不是发展,却铭刻着侵略的足迹,它的平直延长是侵略者的野心膨胀,带来的只是战争与流离,被侵略残害的、无辜的人们血染满路、横尸两旁,在中国的土地上,侵略者竟用他们的残暴与贪欲践踏出了一条又一条、充满中国人屈辱与愤怒的道路,近代的路,就如同那个屈辱的时代,随着侵略的漫延,愤怒点燃着斗争与反抗,这条路,只有让所有中国人的仇恨积聚成团结,扫除侵略成为推进历史跨越的发展的动力。

现代的路,从一开始的闭塞转瞬间发展为了畅通、宽阔与快捷,新成立的中国、贫穷而无力,闭塞的道路阻挡了它迈向发展、迈向世界的步伐。于是,几代人开始了开拓、开始了拼搏、开始了用汗水建造中国未来的艰辛历程,终于在改革开放的一声号令下,中国的路,真正中国的路开始铺陈开来,它如行云流水、如蛟龙出游,连通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油柏公路交错纵横,形成巨大交通网络,像一串中国结,连起了几代人的梦想、企盼与汗水,将中国引向了世界的舞台,让自由、平等、繁荣、富强进驻了中国大地,随畅通、宽阔、快捷的油柏大道传向中国四面八方,现代的路,是改革开放的路、是真正中国的路,它畅通平坦、开阔大气、快捷繁忙,展示着中国科技的发达,经济的繁盛、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这条路,必将不断绵延,篆刻美好未来。

一条又一条路,在变化中投射着时代的嬗变,这嬗变在不断的持续中,终盼来改革开放的巨大转折,一瞬间蜕变成辉煌,打开美好与光明的又一嬗变绵延历程,嬗变在希望与奋斗中仍在继续……

第三篇:生于忧患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七台河市金河中学马丽艳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明;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学法;

四、课堂流程;

五、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目标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背诵课文。

(三)重点难点

反复品读,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三、教法学法

在“导引---诵读---翻译---背诵”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流程

(一)导引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熟知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越王勾践的经历重蹈了吴王的覆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这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

(二)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我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出文章气势和感情是不大可能的,这还要依赖后面对文意的疏通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了使诵读充满情趣,在课堂上将引导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有学生自读、评读、齐读,还有录音配乐范读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三)翻译

翻译环节至关重要,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环节分为五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③课堂释

疑,学生提出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④重点强调,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⑤全文通译,让一生翻译全文,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此环节五个步骤,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四)背诵

背诵古诗文,是让自己的灵性与古人的灵性牵手,在智慧的对接、融洽、整合中提升自己,因此,我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力争让学生做到当堂背诵。

五、教学理念

1、课堂教学以诵读贯穿始终,并以诵读带动理解,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的课题精神。

2、课堂教学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比较

比较阅读:

(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从写作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甲文由战争谈起,论证了人和是克敌制胜首要条件,进而逐层推进,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进一步指出“得道”的重要性。乙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由个人事例谈起,得出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最后指出一个国家要长盛不衰,必须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由此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主要是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2、从论证方式看,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到治国的道理。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从文章结构上看,甲文采用了的结构方式,开篇提出“观点,然后以战争为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乙文采用了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先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依据,然后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从语言特点上看,两篇文章都运用了

5、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甲文在文章的开头提出 的观点,在文章中间部分得出的结论,然后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

乙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6、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所以动心忍性()以天下之所顺()B、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士: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D、于: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降大任于是人也()E、之:三里之城()天下顺之()F、而:环而攻之()而后喻()而死于安乐也()然而不胜者()G、故:故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H、城:城非不高也()三里之城()

I、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J、然:然而不胜者()然后知生于忧患()

7、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简答题:(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各是什么?(第一问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问用文中原句回答)

(3)孟子认为国君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为什么?

(4)孟子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练,其中,从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从生活上磨练的句子是,从

行动上磨练的句子是。

第五篇:生于忧患名言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009-05-10 10:01 提问者采纳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

拂士(bì)同“弼” 空乏(kōng)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文句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

【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井之间。

3.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提问二: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提问三: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文段意思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第2段

1.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文句梳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

【苦】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饿其体肤

【饿】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空乏其身

【空乏】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动】使动用法,使……动。

【忍】使动用法,使……忍。

【性】音义同“心”。

【忍性】就是壮大胆量。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与“增”通假,增加。

【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

3.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提问二: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4.文段意思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第3段

1.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文句梳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

【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虑】思虑。

【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

【作】创造。

【色】面色。

【征】观察到,检验。

【喻】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国外。

【则】却。

3.内容把握

提问一: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提问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提问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4.文段意思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一个国家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第4段

1.原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文句梳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条件,后面的是结果;“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生】使动用法,使……生。

【死】使动用法,使……死。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3.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讲解: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4.文段意思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归纳中心思想】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总结实词虚词】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虚词 于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5、亲戚畔之()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乐 D.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A.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C.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通____()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通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通____()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

六、A.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委:放弃

C.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八、A.这 表判断 B.征验 凭证 C.被任用 发出

九、D

十、A.畔—叛 背叛

B.衡—横 梗塞,指不顺。C.属—嘱 嘱托

D.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下载高中作文竞赛生于忧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作文竞赛生于忧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高中,各项竞赛

    2018年高中生各项竞赛时间一览表 在每年自主招生报名过程中,竞赛奖项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说,各类竞赛的获奖证书就是开启自主招生大门的一把钥匙。今天,校园生活季团队为大家盘......

    高中作文竞赛敬礼,志愿者

    24 敬礼,志愿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题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志愿者这一类人在我们身边悄然的多了起来。我国的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下的......

    走过泥泞 高中作文竞赛

    走过泥泞 高二1-2 班张鑫50分走过泥泞,雨过天晴。拨开云雾,重见天日。书包斜斜地挂在肩膀上,随着自己的步子一晃一晃。刚刚买了本小说从书包的侧面塞了进去,使原本扁平的书包稍......

    生于忧患教案五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思路,体会孟子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6)市:市井之中 (7)任......

    生于忧患复习题[精选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