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
邮编:424206单位:湖南省宜章县里田乡学校作者:欧先恒职称:中教一级联系电话:***
[提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网络丈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深入剖析了网络丈化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的复杂成因,网络文化具有个人文化特征,网络丈化本身没有错。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了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和克服网络对未成年人消极影响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未成年人;影响
网络文化环境下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我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待能够引导未成年人在网络文化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未成年人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我试从网络文化对未成年犬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未成年人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络文化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人们“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未成年人的求知途径,有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文化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未成年人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文化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未成年人的潜力。网络文化对未成年—天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文化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文化的聊天有效地帮助未成年人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文化使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未成年人良好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 1
引导未成年人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文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未成年人扩大交往的范围:网络文化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未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文化还为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社会化。
2.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信息泛滥可能造成未成年人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络文化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未成年人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F降:网络文化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未成年人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的聊天是许多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未成年人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文化挤占了未成年人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未成年人从网络文化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这就大大降低厂未成年人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未成年人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文化的不健康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未成年人对网络文化的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文化的聊天会引发未成年人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未成年人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文化的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文化的成瘾症,使未成年人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对网络文化的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未成年人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未成年人还可能患上“网络文化社交障碍症”;在网络文化环境影响下,未成年人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未成年人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文化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控,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甚至导致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失败。
二、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的复杂成因
网络文化之所以对未成年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
1.网络文化自身特点的两面性
网络文化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可成为优点,又可成为缺点。如网络文化的新颖性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沉迷其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民主的发挥,但也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文化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网络文化犯罪增加迅速;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使网络文化的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控制;
网络文化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丰富的网络文化信息开阔了未成年人的眼界,但伴随着网络文化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网络文化黄毒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2.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性,未成年人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文化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文化游戏中流连忘返。未成年人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未成年人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了网络文化,未成年人可以在网络文化上聊天、恋爱,但由于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样理智和冷静,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被网上恋人拒绝而走向自杀、杀人的也大有人在。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强烈,家庭、学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黄、暴、邪”是当今网络亚文化中对未成年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未成年人追求时髦,在未成年人中流传着“没进过聊天室就是老土。没有一两个网上情人也会被人瞧不起”,网络文化精英也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未成年人网络文化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络文化鱼龙混杂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3、网络文化对人的需要满足的多层次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性欲、攻击欲等这些人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充分实现的机会和空间,但在网络文化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却可以很轻松地释放自己的这些本能欲望。黄色、暴力信息之所以泛滥,不能不说与此有关。网络文化的黑客猖獗,也是人的攻击本能欲望的一种发泄。社会交往的需要是比较高级的需求。网络文化大大拓展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规范
围,给人们提供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提供工二种毫无顾及的交流方式。有些人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与苦恼,成了病毒的制造、传播者。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但人们却可以到网络文化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达到实现自我的需求。有的未成年人在现实中老师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习也不好,但在网络文化世界中却表现得相当高明,甚至成为黑客,以获得成就感。网络文化满足人多层次的需要适合于任何人,只不过对于求知欲极强、身心都不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讲更强烈罢了。
4、当今世界社会的复杂性
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竞争共处,又对抗斗争。西方许多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支化来与我们争夺新一代,他们在网络文化上散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未在其思想中扎根,对许多观点缺乏辨别能力,整日接触这些网络文化信息会出现“西化”的倾向。
黑社会组织通过网络文化,大肆渲染暴力、恐怖。未成年人喜欢模仿,网络文化暴力信息极易诱发他们使用暴力的冲动而走向犯罪。一些邪教组织也通过网络文化宣扬邪教理念,如散布“网络传销”,致使许多人包括大量的未成年人执迷不悟,危害社会。
5.家庭、学校教育引导不力
家庭和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面对网络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却严重存在着。
许多家长对网络文化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好多了,而不加任何限制。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让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现行教育无论在内容、手段、方式上与滚滚而来的网络文化浪潮相比都存在滞后性或不足。有的教师对网络文化知之甚少,对上网行为深恶痛绝,被学生称为“从未上过网的古董老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他们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容易让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文化中。
6.网络文化控制手段不健全
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瞬时性、异地性等特点,对网络文化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常用有效的道德、法制、管理等手段,在网络文化社会中也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未成年人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认识处在懵懂阶段,在缺乏必要、正确的引导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往往产生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如网络文化的盗窃、网络文化的传毒、网络文化的色情、网络文化的黑客等。
网络文化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法律制度显得无能为力。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些法规,但从总体上讲,网络文化的立法还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文化的法制观念也还很薄弱。
三、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
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1.加强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文化普及力度
首先,搞好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文化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文化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其次,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未成年人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摄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为此,要保证中小学校计算机韵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问题: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实施“校校通”工程。
2.尽快建立一批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文化站,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活动互联网络文化上的网站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网站都在努力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有他们忠实的“网虫”。有人曾经把互联网的竞争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
首先,建设一批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文化站,全面推进“未成年人绿色网络文化工程”。为此,要坚持以网站提高未成年人素质、让未成年人参与建设网站的整体思路,把网络文化的特征和未成年人特点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架构未成年入网络文化站,并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建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阵地。
其次,在网络文化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是支撑未成年人网络文化站的重要支柱。如果一个网络文化站缺少未成年人参与的网络文化活动,就像人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神”。我们要根据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未成年人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络文化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络文化作文大擂台,让广大未成年人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络文化论坛,对近期跟未成年入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未成年人参与建设网络文化站等等。
3.加强对未成年人值息素养的培育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在未成年人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未成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的进展缓慢。能否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素养的培育,关系到未成年人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未成年人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素养的培育,应注重培养五种能力:一是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三是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四是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五是遵守网络文化道德规范的能力。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素养的培育,必须应让未成年人有机会接触电脑和网络文化,还要做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要注重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4.加强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原因,目前未成年人上网寻求信息资源陷入了两大困境:一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要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在网络文化上找不到很多为自己所用的东西;二是“不能够从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化信息中,准确、及时、有效地找到与自身信息需求相关的、适合的信息”,可谓是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手未成年人。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成年入网络文化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了未成年人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社会中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把未成年人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投入大成本搞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综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文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中国教育信息资源的“航母”。与此同时,要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开发未成年人的学习资源。对任何人而言,要完全掌握网络文化的信息资源都是十分困难的,有效利用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必须熟练掌握综合性网络文化通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5、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队伍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这给未成年人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怎样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未成年人工作者队伍,引导未成年人在网络文化的“摇篮”中健康成长,成为网络文化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首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意识和能力。为此,一要树立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文化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文化技能:二要多从网络文化上搜索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三要对网络文化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未成年人“免疫”:四要培养自己敏捷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力。
其次,政府、社会、学校要为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未成年人工作者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大对学校网络文化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二是采用脱产进修、在职培训、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作讲座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三是各级师范类学校要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总之,网络文化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如何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的挑
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合格人才。参考资料:
1、《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第二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江苏省如东县潮桥初中王新华
邮编:226401
[内容摘要]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推进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为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传统交往中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的差异,拓展了青少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渠道,扩展了青少年的交流平台,为封闭在“象牙塔”中的青少年,迎接社会风浪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网络文化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能力。网络文化的双向交互机制激活了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体现了青少年的自我价值。网络文化改革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式的教育场景,变革了传统的说教、灌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是借助网络,提供了人机一体化的环境,开辟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新的教育情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与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相互交流的全新操作环境,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智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潜能发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网络文化充实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在学习孤独感日益严重的今天,网络文化的隐秘性和虚拟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青少年敢于在网络上抒发情感,倾吐内心感受,反映自身思想,宣泄个人情绪,回归“本我”,使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14、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青少年观念多元化和现代化。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包罗万象,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道德的内涵,而且为大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5、网络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生动化。网络使得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趋向超时空,从单一迈向多元,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选择性;这些不仅扩展了德育的时空,而且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烙印,在东西方网络文化的互动交流中,西方文化所体现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不可忽视。在文化国际主义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渗透,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西化,被迷惑,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最好的,盲目信奉西方文化信仰、刻意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紧紧效仿西方社会现象。
1、浅尝辄止,不善思考。在频繁的上网过程中,青少年浏览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在瞬时获取大量信息。然而,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如过眼云烟,在青少年的大脑里若隐若现,干扰其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
2、情感淡薄,虚拟交往。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喜怒哀乐情感溢于言表。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间,改变了青少年与他人交流的环境,改变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虚拟化”所取代。
3、游离现实,虚无人生。网络空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亦幻亦真的虚幻世界。在网络世界徜徉的青少年都扮演着自己理想的角色,弥补现实中的不善与不美。他们带着理想的希冀上网,期望从网上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抛开社会生活原则和规范自由驰骋,在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后,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真实的自我,最终变成信仰的“虚无主义”者,甚至人格畸变或双重人格。
4、诱惑难挡,违法犯罪。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各种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更易传播,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还是课堂教育、形势报告、组织青少年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内容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而网络不受时间、地点、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解答青少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网络文化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青少年思想动态,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青少年内心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而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适度的宽容环境,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乐于在网上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来,老师可以据此分析,从而找出对策,网络交流成为观察青少年思想动态的最好“窗口”。
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学校传统思想教育“制订目标——安排课程——课堂灌输——考试评价”模式显出滞后性,它忽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环境影响,内容枯燥抽象,手段机械单调,难以被青少年认同。而互联网却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声、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存在较大影响。如何建立学校思想教育有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强网络化环境下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学校思想教育必须认清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网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规划和建设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四是加强网络文化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五是积极利用 BBS 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六是开辟网络文化专题论坛,七是开展网络文化心理咨询,八是“依网络做活动,以活动兴网络”,拓展网络文化思想教育空间。有计划地开展贴近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有影响的各类活动,如绿色网络教育征文,开展“我与电脑”,“我与网络”,“我看INTERNET”等与之相关的系列征文,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职业和未来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网上,以达到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青少年拼博奋进的教育目的。
(2)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思想教育必须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传统,善于创新。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体现网络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网站为主体的新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在当前学校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现代化手段,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硬件保障工作。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切实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工作。三是培养网络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队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环境保障工作。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五是争取社会力量加大对学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网络的资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的引导功能,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开展“网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网络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要堵疏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如果说靠监控和删除文章来控制不良网络文化是一种“堵流”手段,那么及时发布主流媒体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则是一种“疏导”的手段。在网上关于一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味删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导致对立情绪。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堵”,而且还要“疏”,坚持疏堵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当代青少年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都比较成熟、比较理性,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正确而坚定的青少年网友,依靠这些骨干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实现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见,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时”,才能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不论是堵还是疏,都要立足
于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1)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把辨别网上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自我规范意识以及网上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热点问题讨论作为难点,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和填鸭的方式,要发扬民主,尊重个体与个性,与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耐心地把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想上认识问题。
(2)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应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网上大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古今、晓中外,接受先贤志士的教导和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分析和评判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自我防范辨别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3)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排解学生内心的积郁,调整学生的心态,引导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使网络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窗口,使学生拥有一片抒发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声的天地,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龄人内心的问题。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能成为教育者。
(4)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规,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制定“网络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控制和过滤,使学生无法接触垃圾信息。
(5)以健康的网络教育内容为本,创设文明网络文化环境。开展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大赛、信息搜索能力比赛、红十字知识电子小报设计比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络文学竞赛等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健康的绿色信息通道。
(6)以高素质武装教育者,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网络文化教育方法,及时监控网络信息,收集学生关注的焦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将苗头及时遏制;在策略上,以预防为主,防微杜渐;在具体教育引导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用真理的光辉温暖人,用明白的道理说服人。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正面积极影响
1.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网络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全新的理念和知识,真正突破时空的界限, 网络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它丰富了未成年人接受科学文化的形式,给未成年人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能方便快捷地了解现代科学动态和社会时尚,掌握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有关情况,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在网上接受新的知识,收集最新的科技资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学的价值观,有利于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2.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展现个性,走向社会化
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信息传输方式,为未成年人创造了更广阔的群体时空环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社会交往机会,打破了地域、语言、身份、文化背景等局限,扩大了人际之间的交往范围,缩短交往时间,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使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时空,在网络世界里未成年人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在宽松的、平等、自由的环境中,非常方便地与其他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发挥个性和展现自我,实现交流的自由化,促进未成年人关心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教育,推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3.网络的娱乐性丰富了未成年人业余文化生活
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的加剧,使未成年人面临的学习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单调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枯燥而乏味,缺乏丰富多样的色彩。丰富多彩浩瀚如海的网络世界有各种丰富的娱乐资源,健康的网上娱乐团体,网上围棋、象棋、智力游戏、知识竞赛、歌曲、电影、电视、新闻报道等,丰富了未成年人的业余生活,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培养多种乐趣,开发智力,缓解各种压力,体尝未成年人时期应有的人生快乐。
(二)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消极影响
1.网上暴力、色情等有害文化垃圾污染未成年人的灵魂
在网络大海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量黄色淫秽、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对思想尚未定型,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这些暴力、黄色等低级趣味的信息一旦被未成年人访问,就会很快扭曲他们的心灵,模糊他们的道德意识,污染他们的精神,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迷失他们的方向,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可能会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容易使眼睛疲劳,导致视力下降、近视和眼部疾病,容易造成腰背部损伤,脊柱弯曲,计算机的长期辐射,还会降低人的免疫能力,导致身体健康的损害,诱发多种疾病,对身体发育极其不利。未成年人喜欢在缺少真实情感虚拟的网络中聊天交流,愿意在网络的海洋中徜徉,也会导致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和精神依赖,不上网就焦虑、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完全被游戏和网络控制,难以自拔,严重的可能患上“网络或游戏成瘾症”,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问题。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不正确认识和不科学利用会极大地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3.网络道德问题可能会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意识
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网络道德问题出现了,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可以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由于网上一些不道德的言行的大量存在,这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必将产生不良影响,使部分未成年人道德意识淡薄,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淡化社会责任意识,违法乱纪,缺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三)趋利弊害寻求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面对网络负面的和消极的影响,面对那些强烈的冲击和挑战,为了使未成年人能在网络大海中不迷失方向,安全航行。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克服网络的不良影响和消极因素,强化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确领航,恰当的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实施“中国未成年人网站工程”,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互联网环境充分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需求,努力掌握互联网的特点、运行机制、发展趋势和技术手段,构建面向未成年人的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充满活力、功能齐全的互联网导航平台。针对未成年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开辟更多的为未成年人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如网上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网上竞赛、网上论坛、网上留言板、网上聊天室、网上信箱、网上投稿、网上调查、网上评优等,建立科学健康的吸引未成年人的强势网站,通过网站向未成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健康有趣的文化艺术作品和活动以及其他知识信息,即用大量科学、健康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开辟专门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站,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环境,组织专家开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软件,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对未成年人进行正面的教育,为他们认知世界、展示才华、增进交往、健康成长服务,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未成年人得到健康成长。
2、加强校园内外文化和育人环境建设,丰富未成年人的业余生活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未成年人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加学识,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学校组建了校园广播站、新闻记者团等学生社团,办好板报墙报、校刊、图书室、阅览室、读书会、故事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并鼓励参加县、市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利用这些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未成年人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确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化的观念,树立大道德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逐步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向家庭、社会延伸、扩展的新格局。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和网络,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丰富未成年人的校外业余文化生活,完善校外育人环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
3、重视网络道德教育,规范未成年人网上行为,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
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认识良莠,养成网络道德自律,文明健康上网,要善于网上学习,自觉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不要浏览不良信息;不在网上为所欲为,不进入他人的网站搞恶作剧,不在网上散布不健康的言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要破坏网络程序,不随意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干扰。使未成年人在健康文明的环境中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代新人。
未成年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网络介入未成年人生活犹如一柄双刃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害的一面,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去分析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利弊影响,全面而科学地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
五、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和设想
(一)网吧,不该成病毒的滋生地
由于营业性网吧那唯利是图的经营策略,网吧曾一度是文化管理部门“扫黄打非”的重点,于是有些经营者便选择房租低廉的小巷,在阴暗角落处建立起上网的安全据点。这所谓安全就是能为经营者提供保护伞,不至于让管理者抓住那违规经营的小辫。笔者曾进入网吧查找资料,看见差不多都是逃学出来的青少年,他们正在眉飞色舞地谈论:如何向老师说谎,怎样应付门卫的探询,如何寻网友开心,怎样向父母要钱等等。大多数网吧条件十分恶劣,经营者的目标就是让网虫们能开心付钱,对于使用者的行为他们则根本不管。经验表明,网吧若能规划于公共的场所,让阳光的管理政策能唤醒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孩子们便会从虚拟的空间返回到真实的校园。我们应该主动地走下神圣的讲台,做孩子们的朋友,让赤诚的爱心和满腔热情滋润孩子的心田。
(二)网络,理应是文明的新纪元
今天的教育者面对复杂的网络新情况,不能再过多地寄希望于家长或社会,我们应当主动承担起对学生网络教育这一历史重任。采取人为监管和技术防患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有所获,做有所为”。赏心悦目的网络资源共享,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快乐收获,志同道合的心灵交流互动,是学生创新实践的自信体验,这是我们近年来网络教学中课程整合追寻的目标,也是我校师生互动下和谐探究取得的成果。
1.网络与传统阅览相结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媒体怎样渲染神奇的网络,对于人类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而言,它始终只是人们提高自己的一种辅助手段,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书刊阅读、实验操作和社会体验。面对于信息时代那浩瀚的书海,我们常常会有望洋兴叹的感慨,利用计算机快速检索和网络便捷查找,能让我们自主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如果能让我们传统阅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这将对勤奋好学的孩子产生如虎添翼的喜悦。
我们学校就在努力地尝试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并着手教师的校本培训和建立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重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只有让“书香飘校园”,才能叫“网络尽开颜”,这样就能真正打造教育信息化的绿色空间,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2.网络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近年来,网络作为大众的文化传播的媒介,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已经连接到学校、单位以及家庭。就大部分学生家长来说,可能只看到了互联网的皮毛,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内涵必定是不甚了解,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公共网络场所疏于管理,使社会上许多人士及一些家长,还有我们身边的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都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甚至还出现过一些抵触的情绪。
既然互联网的功能利大于弊已成为了共识,在现阶段,媒体就不应过分渲染互联网的弊端。相反,媒体更应该加强宣传互联网给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带来的便捷,宣传教育信息化力求打造教育均衡性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全体公民主动学习和使用互联网的意识。
今天的教育预示着祖国未来的风采,神奇的网络本该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教育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决策。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虽历经风雨总是不言失败,这就是人们执着进取的情怀。当今教育正在与现代网络联姻,让我们万众一心倾情打造,绿色网络的时代正微笑着阔步走来!
第四篇: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李店初级中学:李小玲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的时尚,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的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正面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天地。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学习,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我国已有很多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各种课程,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如:2003年,在SARS最横行的近两个月时间内,在疫情严重的香港和北京就有很多中、小学停课。在学生停课期间,教育部门就是利用网络在网上开办“空中教室”,为学生们提供基本的学术问题解答和习题演练,使得学生们在家也能照常学习,并且学习方式的新颖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诸多网上学校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只要轻松一点,许多问题就会有解,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效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求学方式。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渠道。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难以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获取各种信息的最佳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大型的考试报名和分数查询,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不用像以前那样打永远繁忙而且昂贵的声讯电话去查询。对发布信息的单位来说,不再需要逐个地点派人员去宣传,对于想知道情况的考生来说,也不用千里迢迢、奔波劳碌地去到指定地点索取招生简章、了解招生情况,两方面都从网络信息的传播中获益匪浅。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青少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所有各方面的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查询、核对信息,以及如何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青少年可与远在异国的人、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与他们成为电子笔友,还可以与科学家、成功的商人、运动员、作家及政治家等进行平等对话,吸取思想营养,提升自身素质。
第四,互联网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和探索精神。与互联网相
比,文学读物是一种独享,电视是一种被动观看,这些媒介缺少参与,缺少交流,也缺乏探索。网络的碰撞和交流,促使青少年能够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文化环境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虚拟性,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青少年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网络交流语言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拼音、符号、代码、不规范的自创“缩略语”等等。这种思路跳跃、语意断裂的异化了的语言往往成为聊天室中辨认同类和异端的“暗号”。另外,在因特网上中文是一种弱势语言,网上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网络文化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必将影响青少年中“网上一族”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高度的图像化,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二,西方“网络殖民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影响力,极力向全世界特别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实行文化侵略,青少年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将出现思想的严重混乱。
第三,网络的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误导。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阅读者只要找到网址,便可以阅读任何的信息。网络虽然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尤其是毒害身心的黄色网站,目前互联网上不少于50万个的黄色网站,且具有相当高的访问率,黄色网站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黄色网站,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侵蚀他们的健康心理,抑制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甚至走向犯罪。
第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人与人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现在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恋爱之中,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学业,而且长期处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社会情境相去甚远,这样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并逐渐“异化”了他们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第五,网络成瘾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因为网上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这使得部分青少年流连忘返,毫无节制的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在互联网上。这部分青少年上网是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恍惚,学习上课无精力,甚至逃课,不能完成学业。
三、网络时代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素质。一是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树立民族意识。要充分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筑起强大的“精神屏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免疫力”。二是增加对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网络德育就是利用信息、网络以及数字技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德育形式必须体现创新性和实效性,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把网络德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使学生把握方向,守住良知,引导学生做文明网民,树网络新风,拒绝道德堕落。举办有关讲座、讨论、交流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网络社会”的信息管理与研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情操。利用课堂教育的优势,培养青少年的自学能力、自辩能力、自制能力,最终到达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第二,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培训工作,建好一支队伍。“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话是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文中对成年人的忠告,但也形象地表述了互联网对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互联网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政治坚定,责任心强,具备更高的理论素质,能够辨析网上鱼目混杂的各种思想潮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二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加强灌输同互动交流相结合,特别是要结合网络特点,研究适合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艺术。三是,教育工作者要适当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教育民主化观念,坚持疏导原则,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和讨论。四是,加强教育者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道德,特别要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受教育者视野,启迪受教育者思维。
第三,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对青少年实施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正确引导学生在校内在教师指导下安全上网,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同时利用网上热线、留言板等搭建起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民主平等沟通的宽广平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证。还要特别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网络只有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或杜绝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网络规范化,首要的工作是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形成一套网络监管机制。要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打击网上犯罪,尤其对营业性网吧,要严格地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第五篇: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3-15~2012-4-15
调查地点: 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学生寝室和校园
调查对象: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大一至大四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
王新华:结合现状,集思广益对调查问卷的内容编排、打印。
崔红亮: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对敏感的、普遍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调查结论。
李海林: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社会性的分析。三人共同:在校园和寝室,分发调查问卷,在不耽误同学们日常活动的前提下邀请同学们填写调查问卷,回答问题。
前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遍布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8年6月和2009年2月,成为无数中国网民难以忘记的两个时间节点。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亲切交流,“亲密接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舆论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盛事”和网络问政的标志性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官员与网民频频“零距离”对话,回答网民提问,开展互动交流。近年来网络文化进入了大学校园,在方便、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对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学习、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影响 ,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参与水平和状态。
网络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特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共享等本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创新性、相对的不可控性等基础性特征。功能方面主要包括:传播知识、从事商业活动、服务于社会和个人、供人娱乐和休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功能。这种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其对“人”特别是大学生必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主体
调查的统计结论之一是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从指标看,上网查找资料、扩大信息量的比例最高,占62%以上;追求时尚的最少,只占2.5%;有42%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44%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全面了解社会和比较中西文化、政治思潮,两者相加占86%;有3%的同学认为,网络对个人的学业会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网络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无疑具有相当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过程中,诸多良好的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它扩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交往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同时网络文化还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的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
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固然是主流,但是在现阶段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初见端倪。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网络文化自身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对网络文化认识和准备不到位的原因。耗时最多的网络项目是查找资料、网上阅读等,其次是游戏娱乐、聊天。我校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两大目的:即追求知识和娱乐放松。目的基本上是健康的、理性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说没有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有不少同学在游戏、娱乐和聊天上耗时最多。通过调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弱化现实人际关系,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手段大致如下:电子邮件、BBS、网络文本聊天(QQ、MSN等)和网络游戏。每周上网1~7小时的占46.96%,每周上网30小时以上的只占6.9%,有3.48%的同学通宵上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
拟”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我主义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沉迷必然影响到其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思维能力减退,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很多大学生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很多大学生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丧失了对知识的最基本的积累;价值取向紊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结尾
近年来, 高校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校园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我国还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网络自由与自律、责任与道义相互统一。使他们能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它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进校就想到毕业,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很容易走入歧途。最后,我建议学校校园网上开通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同时,我们号召大学生洁身自好,把握青春。
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