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乡打工怎样孝敬留守爹娘
离乡打工怎样孝敬留守爹娘
记者 顾仲阳
2013-1-20 6:00:40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1月20日 11 版)又到岁末,农民工开始陆续返乡过年。这一年,身在城里的你,回农村老家看了几次父母?打了多少个问候电话?你们的父母是不是又多了不少白发?他们过得还好吗?
城镇化,让“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一去不返,空间距离和生活压力,无奈之下,也让农民工尽孝变得越来越难。但无论社会怎么转型变迁,关爱老人、孝顺父母永远都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老龄化加速。高质量的城镇化,如何逐步创造条件让农民工更好尽孝?如何让农村空巢老人更好颐养天年?本期我们关注这一问题。
——编 者
1.“我不想增加儿子负担,但看病欠下的钱还得父债子还”
“儿子已经六七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还是不回来„„”张宽喜是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商镇麻池村一组农民,65岁的他躺在床上,虚弱地告诉记者。老人3年前得了冠心病,先后住了10多回院,“到现在还能保住一条命,已算不错了。”
张宽喜已经干不了农活,大多数时间就是躺着,一天得吃5种药。除了新农合报销,看病已经背下六七万元的债。
“他在家等死,也把我给拴住了。”老伴一边埋怨,一边翻动张宽喜躺久了的身子。
现在,每年3000多元的核桃收入,每个月180元的低保收入,还有110元的新农保收入,构成了老两口所有的收入。“灯能不点就不点,就连他的药能不吃也不吃。”老伴边说边抹泪。一个农村妇女,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还要以自己的孱弱之肩担起家庭重担:种口粮、养鸡、种菜„„
张宽喜有个儿子,在新疆打工,回老家结婚生子后,一家三口都过去了,平时偶尔打几个问候电话。“他也没太大本事,在外打拼不容易,吃了不少苦,我不想增加儿子负担,但看病欠下的钱还得父债子还。” 张宽喜的眼眶湿了。
老两口的境遇让人心酸,却是我国不少农村空巢老人、留守父母生活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城镇化的滚滚洪流,多少人离开农村到城里谋生,而他们年迈的父母,大多留在了农村。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放不下的农活,生不起的病,孤独守望,日夜思念,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让许多身在城里为人子女的一想起来就心痛。
2.“目前只能这样,我一个人在城里混,对老家的父母确实亏欠太多”
对于我国1.59亿外出农民工而言,选择让老人留守,多数是现实生活压力之下无奈的选择。老家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的官君对此感慨良多。
为了改善生活,10多年前,官君抛家舍业,只身一人来到浙江金华打工,在一家灯具厂当市场营销员。“这活干得好挣得多,出差有补助,销售有提成。”
但其间的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官君经常只身一人,到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推销灯具,住小招待所甚至睡车站,挤公交啃面包,到处遭遇碰壁甚至白眼„„
干了这么多年,官君没有太多“家”的感觉。“自己跟企业之间,就是干活给钱的合同关系。这座城市,我再熟悉不过,但我很清楚,目前自己只是个过客,立足都不易,扎根更难。”
缺乏归属感,也让官君对家人“日益冷漠”:他平时很少给家里打电话,经常不回老家过年,一年到头也不给父母寄钱。
但他确实有自己的苦衷。“一打电话,家里人就会问我过得怎样,我不想让他们太为我担心。过年回家开销大,我只能把思念深埋心底,平时有空偶尔回趟老家。”
官君何尝不想更多更好地照顾父母?但在他看来,至少目前还很难:回老家没太多发展机会,把父母接过来,经济上承受不起,而且孩子读书,老人看病都是难题。“目前只能这样,我一个人在城里混,对老家的父母确实亏欠太多。”
官君的苦,当妈的心里最清楚。“儿子跟家里联系少,恰恰说明他在城里过得不好,有难处。”
官君父母最害怕过年,儿子没回来,经常有亲戚当着他们的面说儿子不孝顺。这话深深刺痛了父母的心。“儿子收入少,负担重,城里生活不容易,哪能怪他呢?”
3.“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该把农村空巢老人也统筹考虑进去,逐步创造条件让他们随子女一起融入城市”
父母在农村,子女在城里,城镇化能否牵起两头,让家人团圆共享天伦?
为让农民工流入城里变融入城里,我们一直在努力。一项项以人为本的好政策,温暖着一颗颗漂泊的心。但毋庸讳言,很多农民工融入城市普遍面临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生活困难。对于大多数在城市打拼的农业转移人口而言,现实的生活压力是孝道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这也为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尽孝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
“这些年,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造成了大规模的农村留守老人,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汉文分析,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新农保还处于低水平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内,多数农村老人还需要家庭养老。“因此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该把农村空巢老人也统筹考虑进去,逐步创造条件让他们随子女一起融入城市。”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说,农民工市民化应该是农民工全家市民化,可以先在人口压力相对较小的城镇,使具有稳定职业、缴纳税收、享有社会保障和固定
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转为市民,同时逐步降低门槛,解决其他进城农民工以及他们愿意留在城里的家属市民化问题。
4.“多打几个电话,多看望几次,让老人觉得儿女们惦念,经常比给老人多少钱都强”
城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人都有心理准备:高质量的城镇化,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但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留给子女尽孝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让空巢父母好好养老,是很多农民工的心愿。
“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把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河北省大名县县委书记边飞认为,现在农村养老服务严重供不应求,政府应通过税费减免、提供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办理养老机构,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入住或者上门的养老服务。
“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原因,当前农村十分适合推广居家养老,也能为儿女尽孝提供一个不错的平台。”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格村村委会主任李森山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得到更多重视。
四川省仁寿县是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民政局局长王继伟认为,针对农村老人居住分散的实际,农村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专业护理和志愿者两支队伍。“从我们县的实践来看,效果不错。” 王继伟介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当具备生活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功能,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和运转经费。
老人们对子女不仅有物质上的诉求,也有精神上的诉求。“多打几个电话,多看望几次,让老人觉得儿女们惦念,经常比给老人多少钱都强。”李森山说。
第二篇:妈妈教我怎样孝敬婆婆散文
我、老公、五个月的儿子,还有婆婆和我妈,现在,我们五个人生活在一起。
很多女人单跟婆婆的关系就已经很紧张了,而我们现在五个人搅和在一起,整日里和和气气。
当然,估计这跟语言不太通也有点关系。我婆婆跟我老公说话,我和我妈听不太懂;我跟我妈说话,老公和婆婆听不太懂。
我是湖北人,祖籍是湖南,我从小是说湖南话长大。我老公是福建人,说的是闽南语,有时候老公跟婆婆还说他们当地的土话,我们更是一句都听不懂。
我们平时说话都是普通话。可婆婆年纪大了,普通话也说得不太清楚了。
以前就经常有人问我: 你去你老公家里,听得懂他们说的当地话吗?
我笑着摇头: 一句都听不懂啊。然后再接着告诉人家: 听不懂很好呀,可以少很多事啊。
有时候语言不通,的确少很多事啊。尤其是婆婆跟妈在一起的时候。
人老了,话也越来越多,变得唠唠叨叨的。如果两位老人家一起唠叨,再有点什么小矛盾,我们做子女的,多为难。
而现在,语言不通,我们看手势,看表情,再加上一句话里,偶尔听得懂的一两个字,大家在一起时常嘻嘻哈哈,生活得和和美美。
我妈妈跟我婆婆年龄相差比较大。我妈在五个姐妹兄弟中是老大,我婆婆生了五个孩子,我老公是最小。于是,我妈50多岁,我婆婆70多岁。我婆婆实际上跟我外婆年龄差不多大。
我跟老公出来创业,因为有了儿子,我舍不得跟儿子分开,于是我妈过来帮我们洗衣做饭,和我一起带宝宝。而我婆婆是因为身体不太好,她的另外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谁也不想管她了,我们不得已带在身边来照顾她。
一个是来帮助我们的,一个是需要我们照顾的。对于我妈,我和老公感恩戴德;对于婆婆,我和老公细心照顾。
最重要的是,我妈从不嫌弃我婆婆,从来也没说过她任何不好的话。我妈每天忙忙碌碌,按时做饭,打扫卫生,我婆婆每天坐等吃喝,吃饱就睡,还要我帮她洗澡洗衣,我妈也从来没给婆婆甩过脸,更没有在我面前说过她半句不好听的,不但没有,时不时还帮我一起照顾她。
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识大体的妈妈,是我的骄傲!
有一次,老公短途出差,出去了一整天,到很晚才回。婆婆平日都能自己起床吃饭,自己洗脸洗脚了再睡觉。可她当天晚上早早躺在床上,竟然都不愿起床吃饭了,我们沟通了好一会才明白,她要坐在床头吃饭。我刚好那天也感冒了,头痛喉咙痛,自己身体也不太舒服,对她就没有那么耐心,我一味想让她去坐桌子旁边去吃。因为婆婆年纪大了,手脚没什么力气,我不想让她把饭汤撒在床上,回头我还得洗床头被套。
妈妈在一旁看我跟婆婆说了几次,她都不愿起来,我妈赶紧跟我说:“她不愿起床就别勉强了,让她坐床上吃吧。老人家年纪大了是这样。”
看到妈妈这样说,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我怀里抱着儿子。看着妈妈把婆婆从床上扶着坐起来,又找来一条大毛巾,铺在婆婆胸前,让她吃饭的时候尽量防止她撒到床上,然后给她端来饭碗,碗里添满了菜,送到婆婆手上。谁知婆婆看到碗里有炒的红萝卜丝,指着萝卜嘴里一个劲嚷嚷着“不要不要”,妈妈把碗又端回桌边一点点夹出红萝卜丝,再次将饭碗送到婆婆手上。
整个过程,妈妈没有一点怨言和不好的脸色。可是我,得知婆婆不愿起床到桌边吃饭时,就已经显得有点不耐烦了。
过后,我心里有点歉疚。我妈跟婆婆只是亲家,对她都如此关爱,而我这个做子女的,却连这点耐心都没有。
对于婆婆的关爱和孝敬,我爸爸妈妈确实给了我很大支持和动力。
记得老公把婆婆从福建接到我家的时候,妈妈早早就把婆婆要睡的床铺铺好,得知婆婆不能吃辣的,每次吃饭,家人总把不辣的菜放在婆婆面前。
我爸甚至还说: “如果她其他子女不养她了,干脆你们一直养着得了。养老人嘛,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我笑着没出声,看看我老公,他一脸的感动。
后来老公跟我说: “咱们爸妈真是没得说了!我妈刚到的时候,因为她身体很不好,需要照顾,我还很不好意思,跟咱妈说要打扰几天了,咱妈就回了一句话‘人都要老的嘛’,让我心里特感动。”
“很正常。”我说,“因为我们整个家族都是很孝顺的,要不然我爷爷,外公外婆都80多岁了,还活得那么舒心呢,子女们对他们都孝敬啊。”
一位老人,只要心里活得舒心,身体也会跟着好一些吧。
我的父母,认真孝敬着他们的父母。现在,我也从他们身上,学习怎样孝敬着我的父母和婆婆。
家风,就是这么一代一代承传下来的!
第三篇:怎样对待留守儿童
用爱点亮一片蓝天
对待班里的“厌学生”,起初我充满热情,积极引导,满心期待着他们彻彻底底地“洗心革面”。可是,教育学生是一个艰苦而耐心的工作,特别是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方面更容易产生反复,这就需要班主任和教师拥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热情。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了对抗心理,破罐子破摔,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加强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每周利用一个晚集时间的时间,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把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活动中:开展学生“结对子”活动,鼓励父母在家且家庭和睦的同学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便于平时的作业辅导、生活关心、思想交流;以宣传栏、校园广播和团队活动为载体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解决学生集体荣誉感弱、道德品行低、学习成绩差等问题。建立家校联系卡。整理好学生详细信息并建成家校联系卡,代理监护人和学校各持一份,定期电话联系和家访,把“留守学生”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反馈给代理监护人。这样,跟踪思想教育,共同管理好留守生。
定期与不定期和家长沟通。做到经常与代理监护人、家长的沟通联系。配合学校严格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子女的教育和管理。
密切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每周开设心理教育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或设立“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等个别辅导方法,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采取正确引导、善于等待、坚持不懈、对症下药等策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提升“留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描绘人生理想,厘定优势和不足,确定发展目标,拟定发展计划,规划发展行动,时时对照、检查,看其是否偏离发展目标。鼓励自我评价,教师要让学生用各种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找差距、找原因。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有耐心、有爱心。不断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积极思考,不断创新。通过开展这些教育活动,我班的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了明显进步。多给“特殊学生”一点关爱,一点鼓励,一点积极的暗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要用爱为留守学生点亮一片蓝天。
第四篇:留守儿童怎样学英语
留守儿童怎样学英语
玉山县紫湖小学
廖云梅
英语从十几年前的一项特长,转变为现在必备的一项知识,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受到学习环境、教育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在英语这一模块中,欠缺的太多,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善这种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基础差。在城市里小孩子的启蒙教育早,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小孩子三、四岁就接触到了英语;但农村的孩子不一样,在农村的一些地区,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程,就算是开设英语这门课程,也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来教。因此,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对英语的认知程度普遍达不到要求。
2、教学主体错位。中国的教育主体始终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以教师为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应该占主导地位,要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做到“教育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高喊“我要学习”。
3、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乏一些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更存在着只要认些字就行,又不出国,学英语没有用的错误观念,要知道,现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找工作的重要砝码,对英语学习怎能不重视。还有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上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比如不敢主动说,大声说等,学习的自卑、懈怠、消极的心理相对严重。
4、学生流动性大。我们的学生有着很大的流动性。在英语教学的连续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往往英语学习刚起了个良好的开头,由于家长工作环境的变动,学生就又转学了,他们的学习无法保持流畅,又如何提高成绩呢?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自己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很多尝试与创新。首先,寓教于爱,积极营造语言环境。在课上、课下多和学生使用英语交流,让他们大声的用英语朗读、背诵,鼓励他们,消除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心里障碍,建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次之,寓教于乐,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联系我们实际,比如教孩子们学唱英文歌曲,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寓教于严,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我们在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同时,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作业,考试上一丝不苟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对、做好。
二、英语课堂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从哪里体现?两方面,一方面是口语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考试时的成绩。
1、学生口语水平的培养
首先,鼓励学生把英语大声的说出来。众所周知,李阳的疯狂英语是何等成功,不要害怕说错,大声喊出来,Just try,Don’t be shy!从起码的单词开始,再到一句话,一篇文章,只要能持之以恒,就会受益匪浅。
其次,课前或课后组织英语演讲。类似于这种让学生轮流到讲台进行课前或课后演讲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这个方法必须要保留传承下去,从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开始,到描述天气、介绍朋友、家人等,最后要达到的效果是,学生会说英语,敢说英语,爱说英语,要说英语。
最后,多组织英语小戏剧表演,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因为英语本身就是比较灵活的一门学科,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和社会的流行趋势相结合,这样学生学着才有兴趣,比如现在一些火热的英语动画片,老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一起看,然后分组演最喜欢的一段,还可以改编等等,只要能让学生有机会说英语,那就是好的。
2、如何通过英语课堂教育提高考试成绩
尽管我们高喊素质教育口号已久,但是我们对考试成绩依旧重视。考试成绩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好坏的一个方面。英语考试无非是对单词和语法的考察。a.采取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分班上课,分层次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英语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既不会使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情绪,又不会有心里压力。b.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前面提到过,每个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甚至对于英语的某一部分的喜好程度也不同。比如说有的同学背单词,背得牢,记得准,可就是语法不通;而有的同学语法学得非常好,可是背单词的方法不得当。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成果。c.课堂学习、复习一帮一。
学生阶段都是有样学样的,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不一定要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可以是我口语好,你语法好,大家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共同进步。英语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收到好效果。
总之,世上只有不用心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或许心理上比其他学生更脆弱,老师要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和爱心去教导这些孩子,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习惯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这里所说的“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绠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线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第三,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虎,参与家务劳动,不级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教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