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22:1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念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念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

第一篇:纪念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

纪念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

吴林柱

5100309888

说实话,可能是那个年代离我太遥远了,有可能是现在是一个和平年代,我对钱学森和钱学森所做的贡献了解得不多。我知道他是两弹一星的奠基人,记得小学学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他突破重重困难回国效力,而一位美国军官得知后惊呼:“他值五个师。”那时候,我正在看《三国演义》,于是我联想到了徐庶降曹操前回马向刘备推荐孔明的情景,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个。

毫无疑问,钱学森对我国导弹卫星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50到70年代,我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又面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排挤,安全形势十分危险,谁也不知道世界战争会不会再度爆发。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带领着一穷二白的中国军事工业,研发出了导弹,极大的扭转了中国的战略地位,而军事工业的改进也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他还参与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维护,称三北防护林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为了国家的需要,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转而投向国家需要的领域,填充了中国科学领域的空白。他拒绝了美国给他颁发的什么贡献奖,极大的为我们挣了面子——中国人,不是你们可以像养宠物一样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而他也发誓,今生今世不再踏进美国一步,最后他做到了。

在行政课上,我观看了钱学森的纪念片。他是一个及其严谨的人,一篇物理实验报告写了800页,这让我很吃惊,也很敬佩,原来成为一个科学家的确需要不一般的经历啊。但随后心中却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并且及其荒诞的想法,尽管我试图压制这个想法,那就是如果美国并没有软禁钱学森,而是继续让他参与研发工作,他还会这么坚定的赶回来吗?毕竟有着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个鲜活的例子啊。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谣传,在文革的时候,毛主席曾就亩产1万斤询问钱学森可信不可信,钱学森答可信。毛泽东说,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他说行就行。

钱学森晚年的时候,还不忘学习。在观看纪录片时,看到了他和蒋英在书桌上看书的情景,这令我颇有感触。我不禁想起了两人一男一女在图书馆自习桌上做作业的情景,是多么的和谐啊。

第二篇:钱学森两弹一星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1911~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第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8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席,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组织领导与推动飞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和一级劳模奖章;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 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2009年10月31日,那是个黑色的日子,华夏民族科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一时苍天悲号,大地震颤,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钱学森院士的灵堂,来与这位科坛泰斗的遗体告别。

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洒落在长长的挽联上,仿佛在诉说着这位科学巨匠心中几十年来冰清玉洁的情怀,又仿佛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元勋的绵绵哀思……

8平方米的住房客厅,不曾到过钱老家的人怎能相信?这就是曾经被美国人称为一人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的中国航天之父,几十年来安居乐业的地方?

然而,答案是肯定的,这位龙的传人,当初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铁着心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来,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人民。

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脚踏实地,在中国航天这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上,带领广大的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祖国航天的一个个奇迹。新中国的许多第一都和他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首次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首飞试验成功。

1970年1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远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远程洲际导弹首次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导弹,首次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试验成功。

……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钱学森这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分不开。他家的墙上悬挂的“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条幅诠释了这位老人人生的全部意义。

钱学森老人虽然走了,但是他光辉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他那杰出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二 接受启蒙教育

1911年12月,钱学森降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其父钱均夫早年东渡日本,学成归国,在北京当时的教育部任职。

钱学森的降生,给钱均夫的一家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希望。钱均夫下决心要把儿子培养成才,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事业。

只有3岁的钱学森就被父亲带到了北京,送进了蒙养院(幼儿园),让其较早地接受启蒙教育。他小学进了女师大附小。钱学森在那里学习用功,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勤做好事,并善于动脑,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钱均夫夫妇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每到星期天,就给儿子讲辛亥革命的故事,讲中英鸦片战争,讲中日甲午战争——这些历史故事,深深地印在钱学森幼小的心灵上。

他天真地对父亲说:“我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为中华民族做贡献!”

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读书是为了学本领,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他天生聪颖,又喜欢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和科学家传记,他特别崇拜为人类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和苏联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钱均夫对儿子循循善诱,常给他买些科普书籍,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这对他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三 在学术上超过了导师

1935年8月,钱学森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亲友,告别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与几位学友一起,远渡重洋,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进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飞机制造专业。

离开祖国的那天,他站在美国邮船的甲板上,凝望着波浪滔天的太平洋海面,听着嘎嘎哀鸣的海鸥从头顶掠过,心里犹如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了豺狼当道、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正在痛苦中呻吟,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发誓一定要学成归国。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的名牌大学,世界各地的尖子云集那里,竞争十分激烈。钱学森在那里争分夺秒,勤奋学习,成绩不但比美国的学生好,而且比同班的其他外国留学生也好。他样样出类拔萃,第二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不久,钱学森又进入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他在求知的阶梯上登得比谁都快。他说:“我的故乡遭蹂躏,祖国人民正在受苦受难。一想到这,我的心就在流血,我怎么好苟延人生呢?”

1939年,钱学森又获得了航空、数学博士学位。这位不凡的东方学子,一下被美国校方看中,让他留校任教。

接着他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冯·卡门十分赏识钱学森的才干,让钱学森做他的助手。

钱学森没有辜负导师的栽培与厚望,他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成为欧美当时颇有名望的科学家。

1949年,钱学森在异国他乡欣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得热泪直流,他高兴地说:“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要坚决回到祖国去!”

然而,美国人是不会让钱学森回国的,他们千方百计把钱学森软禁了整整五年,钱学森在异国他乡度日如年,人也憔悴了好多。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国王炳南大使按周总理指示,与美方进行了严正交涉,揭露了美方的卑鄙手段,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让钱学森离美回国。

阔别祖国20年的钱学森,在1955年10月8日,带着家人回来了。离美时,钱学森向他的导师冯·卡门辞行。冯·卡门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孩子,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

听到此话,钱学森无比激动,他觉得这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四 他荣获共和国的最高奖励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冲破了美国的重重阻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去实践他的报国宏图。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几十年来,我国的火箭、导弹、卫星等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中国成了今天的航天大国。

在平时的工作中,钱学森不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吃苦在前,面临危险时站在最前。

据《太空探索》杂志记载,我国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飞行试验,是在我国西部的大戈壁进行的,弹着点在远离居民区的茫茫戈壁滩,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连生活用水也都要从远处运进去。为了能够掌握试验的第一手资料,年近70岁的钱学森不顾危险和劳累,仍然亲自奔赴连火箭设计人员都很少去过的弹着区。他一路风尘仆仆,不畏艰难,深入到弹着区的每个点进行观察,为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

为了迅速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培养高、精、尖人才,钱学森又亲自带学生,给予悉心指导。他一生培养的人才无数。其中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四人是钱学森最早也是早期接触最多的学生,人称钱学森的四大弟子。四大弟子都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领域颇有知名度的专家。他们的成长都离不开钱老的精心培养和指导。

据钱学森弟子孔祥言回忆,1963年1月,中央调整从事研究发展导弹和火箭任务的组织机构,决定将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就急切提出由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选派四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国防部五院来,由他亲自指导,开展人造卫星研究设计的先期准备工作。对选派的四名技术人员,他的要求是:两个力学专业,一个动力推进专业,一个理论物理专业。于是,年轻有为的孔祥言等四名优秀科研人员幸运地被选拔出来,成了钱学森精心指导的弟子。

平时,虽然各自的工作都非常忙,但是钱学森还是每星期一定要指导他们一次的,每次见面两到三个半小时,钱学森每次给他们讲授“星际航行概论”、“空间飞行”、“宇宙飞行”时都是亲自编写讲义和教材,他要求弟子们认真阅读《星际航行概论》,并参加该书增订版的修改工作,之后代替他给中国科技大学的新生们讲这门课,鼓励他们刻苦研读这门教材,尽快掌握技术,早日为祖国效力。

钱学森给四名弟子的任务是:搜集和学习国外人造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技术资料,跟踪国外空间技术的动向,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国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规划。

钱学森教导他们说:“对国外的资料要独立思考,善于分析,不要人云亦云……”

钱学森对弟子们要求也特别高,不但要求他们认真听课,还要求他们积极发言。孔祥言说:“第一次参加座谈会,看到与会的都是科学界的顶尖人物,我们几个谁也不敢发言,后来钱老就批评我们了,他真的希望我们尽快成才。不过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批评我们。”

在钱老的精心培养下,最早的四名弟子的确迅速成才了。1963年底,四人完成了《中国1964—1973年空间技术发展规划》方案。

1964年5月,在钱学森的推动下,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以“四人小组”为骨干又从其他研究室调了一些技术人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总体研究室——第七研究室。1966~1969年,该研究室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方案设计。

钱学森的四名弟子是我国早期卫星探路的先锋队,而钱老是这些探路者的积极引导者、组织者、精心培育者。有人曾经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钱老成为一代科学巨匠的?”

他的四大弟子是这样摡括他的师父的:一是关注细节。钱老不仅在科研上特别注重每一个细节,而且他给人回信都留底稿。书写的文字都是工工整整的,纸有点卷边他都觉得不应该这样。二是民主学风,这是钱老从他的导师冯·卡门那里学过来的。冯·卡门每星期组织一次研究会或讨论会,不论是专家权威,还是普通研究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些使钱老终身受益,并把这一优良传统传给了无数的中国航天人。

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1991年10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谦虚地说:“我的作用仅是沧海一粟,不过是恰逢其时做了我应做的工作罢了。”

显然,钱学森把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这就是我们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宽阔胸襟和崇高境界。

第三篇:纪念钱学森 社会实践报告

纪念钱学森 社会实践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念钱学森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活动背景:

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老人安详辞世,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大师走了,他走的很安详,很平静。百岁老人,百年沧桑;百年树人,百年立国。即将百岁的他,历经千辛万苦,为祖国燃烧了自己的一生后,安详地踏上了天堂之路。就算在临终时,他依然心系祖国,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希望中国日益强大!短短的八个字,足以让我们的心潮澎湃,泪蓄而涌;短短八个字,道出了老人一生信奉的愿望;短短八个字,真正地为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上了一堂无比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训课;短短八个字,让老人的一生达到巅峰的辉煌!作为正在成长的一代,我们要传承钱学森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二、活动目的:

通过参观“中航沈飞航空博览园”,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程,深刻体会新中国航天人工作的艰辛历程,树立投身航空,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作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钱学森同志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坚定爱国信念,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努力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三、活动特色:

借助沈阳的地域优势,利用假期参观“中航工业沈阳航空博览园”。更加清楚真实的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和任务。学习沈飞人的爱国情怀,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四、活动内容:

(一)、参观“中航工业沈阳航空博览园”,走进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近距离的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学习老一辈航空人的的爱国情怀,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沈飞集团公司自1951年正式创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ⅰ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飞机;第一架高、中、低空侦察机--歼侦6飞机;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ⅱ型飞机;第一架空中受油机。50年来,沈飞集团公司先后研制生产了20多种型号几千架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1、观看风洞模拟试验。

风洞是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以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并可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看劳模所用工具

没有先进的设备,工人们就是用这样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锤地敲击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使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发生了跳跃式的发展。

3、观看全机静力学演示试验。

一架缩小比例的歼—八飞机被放置在试验装置上。这个试验无比复杂,许多外国人都无法做好这个试验。但是沈飞人凭借着自己坚定的爱国信念,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试验,检测出飞机静止时的许多重要数据,缩短了歼8ⅱ型飞机的研制过程。歼八ⅱ型飞机在1998年的珠海航空展览上大放异彩,让中国人在世界的航空领域扬眉吐气。

4、欣赏红旗型导弹。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国防实力不够强大,领空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犯。沈飞人用他们的一腔热血铸长空,通过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制成功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极大程度地震慑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在蔚蓝的天空里,用智慧筑起一道新的长城,保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

5、近触歼六型歼击机。歼六型歼击机是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歼击机,1958年首飞。是80年代空、海军的主力战斗机,在防空作战中先后击落美军多架先进飞机。歼-6歼击机,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

五、活动总结:

“中航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巨大发展的展示,更是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的见证。新中国的航空事业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惊天巨变,无一不凝结着新中国航空人的智慧、汗水。无数像钱学森那样的同志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一干就是几十年,甚至一家人都投身到了新中国的飞机制造业。他们用爱国主义自己坚定的信念,用汗水溶化钢材,铸成钢板,造成飞机,把自己的智慧融入对新中国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

第四篇:纪念钱学森 社会实践报告

“继承科学精神,投身航空视野,报效伟大祖国”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一、活动背景:

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老人安详辞世,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大师走了,他走的很安详,很平静。百岁老人,百年沧桑;百年树人,百年立国。即将百岁的他,历经千辛万苦,为祖国燃烧了自己的一生后,安详地踏上了天堂之路。就算在临终时,他依然心系祖国,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希望中国日益强大!短短的八个字,足以让我们的心潮澎湃,泪蓄而涌;短短八个字,道出了老人一生信奉的愿望;短短八个字,真正地为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上了一堂无比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训课;短短八个字,让老人的一生达到巅峰的辉煌!作为正在成长的一代,我们要传承钱学森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二、活动目的: 通过参观“中航沈飞航空博览园”,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程,深刻体会新中国航天人工作的艰辛历程,树立投身航空,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作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钱学森同志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坚定爱国信念,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努力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三、活动特色: 借助沈阳的地域优势,利用假期参观“中航工业沈阳航空博览园”。更加清楚真实的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和任务。学习沈飞人的爱国情怀,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四、活动内容:

(一)、参观“中航工业沈阳航空博览园”,走进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近距离的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学习老一辈航空人的的爱国情怀,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沈飞集团公司自1951年正式创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Ⅰ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飞机;第一架高、中、低空侦察机--歼侦6飞机;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Ⅱ型飞机;第一架空中受油机。50年来,沈飞集团公司先后研制生产了20多种型号几千架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1、观看风洞模拟试验。

风洞是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以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并可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看劳模所用工具

没有先进的设备,工人们就是用这样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锤地敲击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使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发生了跳跃式的发展。

3、观看全机静力学演示试验。

一架缩小比例的歼—八飞机被放置在试验装置上。这个试验无比复杂,许多外国人都无法做好这个试验。但是沈飞人凭借着自己坚定的爱国信念,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试验,检测出飞机静止时的许多重要数据,缩短了歼8Ⅱ型飞机的研制过程。歼八Ⅱ型飞机在1998年的珠海航空展览上大放异彩,让中国人在世界的航空领域扬眉吐气。

4、欣赏红旗型导弹。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国防实力不够强大,领空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犯。沈飞人用他们的一腔热血铸长空,通过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制成功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极大程度地震慑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在蔚蓝的天空里,用智慧筑起一道新的长城,保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

5、近触歼六型歼击机。

歼六型歼击机是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歼击机,1958年首飞。是 80 年代空、海军的主力战斗机,在防空作战中先后击落美军多架先进飞机。歼-6歼击机,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

五、活动总结:

“中航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巨大发展的展示,更是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的见证。新中国的航空事业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惊天巨变,无一不凝结着新中国航空人的智慧、汗水。无数像钱学森那样的同志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一干就是几十年,甚至一家人都投身到了新中国的飞机制造业。他们用爱国主义自己坚定的信念,用汗水溶化钢材,铸成钢板,造成飞机,把自己的智慧融入对新中国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

触摸着飞机的每一寸钢板,都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彷佛又置身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但是中国人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勇敢、聪明、睿智,将自己的国家从一个几近废墟在短短的几十年迅速地建立成国泰民安,无疑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成熟的经验,但我们拥有的是坚定的信念。战争年代,这信念鼓舞我们勇敢冲锋,勇猛杀敌;和平年代,这信念激励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凭借着坚定的爱国信念,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奇迹。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升天,“嫦娥”奔月;从刘长春只身创奥运,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从建国时的积弱贫穷,到建国六十年的举国欢腾,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我们的生活日趋幸福。

在这短短的六十年里有无数的英雄儿女为祖国奉献一生。新中国刚刚成立,钱学森同志就放弃了美国优越的条件,突破重重阻力,甘愿回到自己贫穷的祖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了一辈子。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路,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科学偶像”,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是中国科学精神的代表。钱学森同志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化作了一种信念,化作一种理想,永远地激励我们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第五篇: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一)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

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

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 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

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

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

两弹一星读后感

(二)“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三)“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下载纪念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念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弹一星复习题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与挫折 1、错误的表现: (1)1958年,全国掀起了“”运动和运动。在“”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1966年——1976年发......

    “两弹一星”精神

    (一)课标分析: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本课阐述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经过,显示了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它不仅打破了......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一)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这一电......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9年9月18日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整整过了47年.为什么还要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

    走进“两弹一星”心得体会

    走进“两弹一星”心得体会 今天,我荣幸能得到一个机会在老师的陪同下和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坐落于绵阳市涪江之畔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这是我第一次去绵阳的科学城,对......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三位非正常死亡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 王丹红专栏 饶毅 · 1 小时前 题图:三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从左到右依次为赵九章、郭永怀、姚桐斌 作者按: 民族和个人的悲......

    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 一、“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

    两弹一星学习体会(精选5篇)

    “两弹一星”精神学习体会 宣讲总共分为五章,宣讲团成员以演讲、情景剧、现场讲解等方式,结合照片和视频,展现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艰苦奋斗、怀国家的伟大精神。 在第一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