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影响杜鲁门政府第四点计划出台的因素
浅析影响杜鲁门政府第四点计划出台的因素
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其第二次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的4条主要行动原则。对于其中第四点,他着重讲述道:“为了使我们能够利用现有的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落后地区,我们必须着手拟定一项新的大胆的计划。”这项“新的大胆的计划”即后来所称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6月5日,美国第81界国会第二次会议,第四点计划被作为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经杜鲁门签署生效。法案规定:美国的政策是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各国人民从事开发他们的资源和改善他们的劳动、生活状况,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①该计划作为二战后杜鲁门政府实施的,首次针对非西方国家,即欠发达国家的大规模援助活动。它的出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该计划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统罗斯福就曾设想利用美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与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者争夺欠发达地区。他说:“我们要建立持久和平,就必须开发落后国家,开发落后人民。”“20世纪的办法是把工业介绍到那些殖民地中去。”②这在一定意义上为第四点计划的出台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上,1946年美苏争夺伊朗时,美国就在苏联撤出伊朗后立即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渗入伊朗,最终使伊朗依附于美国。1947年,美、土签订关于美国援助土耳其1亿美元的协定,而对于希腊截至1949年年中,希腊共得到6.48亿美元的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依附,在杜鲁门头脑中形成了第四点计划的雏形。“正如杜鲁门所说,第四点计划在马歇尔计划出台后,在他头脑中酝酿了两三年,它起源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实践。”③马歇尔计划就其成果而言是极其成功的,三年内,美国对西欧出口总额所占比重迅速增长,1948年为36.3%,1949年为62.7%,1950年为73.2%,同时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干涉选举,抑制西欧革命,削弱西欧共产主义势力,可以说,美国利用经济手段直接控制了西欧。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它所带来的成功,对第四点计划起着承接的作用,它直接对第四点计划最终出台发挥着强心剂和安心药的作用。
二、美苏冷战因素
二战后,联合国成立,而从成立之初,它就为美国操纵,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生效,美元霸权地位建立;同时美国军事力量强大,军事科技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此时,最大的的威胁来自在意识形态上对立的苏联。在杜鲁门政府看来,“一切在目前尚不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的国家,在他们反抗苏联的斗争中,都应得到慷慨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④也就是得到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以达到遏制苏联影响扩大的目的。
其中,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扩大极为重要。在美国看来,贫穷落后的地区往往是共产主义最为活跃的地区,战后初期西欧共产党的极高影响力即是这方面最好的证明。因此,比之军事侵略,共产主义在经济脆弱和崩溃国家的经济渗透对西方安全的威胁更大。而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地区无疑成为了美国的必争之地。杜鲁门认为,第四点计划恰恰“是对共产主义最强烈的消毒剂。”“战争武器阻止不了肚子共产主义。我们必须用更合①
②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0)》(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9-40页。埃利奥特·罗斯福:《罗斯福见闻录》,纽约,迪尤尔、斯隆和皮尔斯公司,1946,第36页。转引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0)》(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8-39页。③谢华:《对美国第四点计划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美国研究》2010年第2期,第75页
④ 小阿瑟·施莱辛格:《世界强国的力量:美国外交政策历史文献(1945—1973)》,纽约,切希尔出版社,1973,第2卷,第268页。转引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0)》(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6页。
适的手段来迎接挑战,那就是第四点计划所做的。”⑤而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说道:“它的实质性东西就是要用物资的手段达到非物质的目的。”
而从地缘上讲,亚、非、拉地区处于美国和苏联之间,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战略通道。作为处于远离欧亚的美洲的美国,夺取美苏之间这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是美国进攻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另外,通过第四点计划,并结合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加上对日本,东亚的控制,在地缘上,美国对苏联绕了一层有一层的包围圈。这就进一步能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乔治·凯南分析苏联时就写到:“任何美国对苏政策的主要因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然而坚定的、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的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⑥
三、经济因素
一方面,美国资源短缺,急需亚非拉丰富的矿产资源。1945年美国成为了缺乏资源的国家。“在1945年美国需要进口的60种矿产中,27种矿产资源完全需要从国外进口。”1946年1月美国世界贸易基金警告说,“毫无疑问,我们没有原料进就无法生存和保持充分就业。
⑦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急剧下降。”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经济稳定,以及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美国社会动荡的隐患。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1948年8月,美国发生了二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据美国官方统计,1948年7月美国的失业人数为221.3万人,失业率达7.9%。作为经济运行状况晴雨表的股票价格也随着危机的爆发而不断下跌。美国500种普通股票的价格指数从1948年 6月到1949年6月下降了17%。同期道·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也下跌了13.3%。⑧这是美国看到,其当时所拥有的市场,包括美国自身的市场和控制下的欧洲市场,已满足不了自己的经济发展。在不改变自身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唯一的方式就是谋求更大的市场。第三世界成了美国眼中的香馍馍。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控制了亚、非、拉,对于美国来说,就使其成为了自己“重要的工
⑨业品销售市场,最大的投资场所和战略工业原料的主要工业基地。”这无疑同时解决了能源
短缺和当前的经济危机。
而从更大的范围上讲,第四点计划也能成为马歇尔计划的重要补充。当美国将第三世界纳入自己经济体系之下后,在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技术和资本,使其成为自身市场,投资场地,原料基地的同时,也使这些国家成为美国控制下的欧洲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进而也就以间接方式促进恢复和扩大美欧经济贸易关系。并有利于最终形成一种较于欧美贸易更稳定的三方贸易。这与早期的殖民主义有共通之处,只是在早期赤裸裸的掠夺之上,披上了工业发展和科技援助的外衣。
四、当时亚非拉形势上的优势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点,是战后反帝反殖运动和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此时,亚非拉地区解放运动高涨,而以英、法为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体系瓦解。由此为美国第四点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一个契机。一方面,亚非拉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又经过了长期战争,独立后,百废待兴,经济十分落后。有资料对比显示,1949 年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80美元,而西欧国家473 美元,美国1453 美元。可以说,此时的亚非拉正挣扎着试图从历史和战争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在当时情况下,急需援助。另⑤
⑥福雷斯特·C·波格著:《马歇尔传》,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89 页.乔治·凯南:《1900年到1950年的美国外交》,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1,第119-120页。⑦张勇,李瑞昌:《战后美国实施第四点计划的原因初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21卷,第4期,第118页。
⑧张勇,李瑞昌:《战后美国实施第四点计划的原因初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21卷,第4期,第116-118页。
⑨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0)》(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8页。
一方面,殖民体系瓦解之际,正好为美国以经济、技术援助为旗号,在世界各地削弱和排挤英、法殖民势力提供方便,即为美国新殖民主义取代旧殖民主义开了方便之门。
第四点计划的出台是美国把握契机,理论结合实际,并考量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从本质上看,始终不离美国自身国家利益和当时国家发展的实际。但就其成果,相较于马歇尔计划而言,其收效并不明显,援助资金明显没有如对西欧般庞大。
第二篇:点胶的影响因素
点胶的影响因素
1、点胶压力
点胶设备给针管提供一定压力以保证胶水供应,压力大小决定供胶量和胶水流出速度。压力太大易造成胶水溢出、胶量过多;压力太小则会出现点胶断续现象和漏点,从而导致产品缺陷。应根据胶水性质、工作环境温度来选择压力。环境温度高会使胶水粘度变小、流动性变好,这时需调低压力值,反之亦然。
2、针头大小
在工作实际中,针头内径大小应为点胶胶点直径的1/2左右,点胶过程中,应根据产品大小来选取点胶针头。大小相差悬殊的产品要选取不同针头,这样既可以保证胶点质量,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针头与工作面之间的距离
不同的点胶机采用不同的针头,有些针头有一定的止动度(止动度是指相对运动)。每次工作开始之前应做针头与工作面距离的校准,即Z轴高度校准。
4、胶水的粘度
胶的粘度直接影响点胶的质量。粘度大,则胶点会变小,甚至拉丝;粘度小,胶点会变大,进而可能渗染产品。点胶过程中,应对不同粘度的胶水,选取合理的压力和点胶速度。
5、胶水温度
一般环氧树脂胶水应保存在0~5℃的冰箱中,使用时提前半小时拿出,使胶水温度与工作环境一致。胶水的使用温度应为23℃~25℃;环境温度对胶水的粘度影响很大,温度降低粘度增大,出胶流量相应变小,更容易出现拉丝现象。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温度相差5℃,会造成出胶量大小发生50%的变化,因而对于环境温度应加以控制。同时环境的温度也应该给予保证,温度过高胶点易变干,影响粘结力。
6、气泡
胶水一定不能有气泡。一个小小气泡就会造成许多产品没有胶水;每次中途更换胶管时应排空连接处的空气,防止出现空打现象。
第三篇:对影响政府公信力因素的几点思考
对影响政府公信力因素的几点思考
尚柏仁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代表着最广大公众利益的政府。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可以说就是政府取得公民信任的能力。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政府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政府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政府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国家就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民的提问时曾说过:“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从一定意义来讲,政府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依法从政,是否公开透明,是否言而有信、勇于负责,决定着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因此,政府的公信力不仅是政府的生命力,也是百姓的人心,它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让更广大的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政府有权威、伸张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才会信任政府,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政府说了不算、言行不一,人民群众就会对政府失去信心,就不想、不敢、不愿参与到政府的活动中来。因此,只有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进而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二)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也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也是任何社会变革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问题。但矛盾只有得到有效化解,才能避免激化,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能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较高的政府公信力又有助于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政府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政府做事有人信,说话有人听,遇事有人干,有号召力、凝聚力,百姓就会相信政府,当社会矛盾出现时,民众就会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托付给政府,并全力配合、帮助政府解决矛盾,从而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以达到和谐。
(三)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的挑战,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将更加复杂。这场经济危机持续加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特别是人们对金融体系信心的丧失。重塑民众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信心是尽早摆脱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基础。有效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震荡,保障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向前发展,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进。只有负责的政府才能给民众以信心,才能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危机,从而减少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及原因
(一)改革的不彻底及巩固改革成果政策的不配套导致人民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当前,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一些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进程上的一座座大山,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顺利进行。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搬张桌子都需要流血。比照今天的改革的艰难,可谓举步维艰、步步艰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放不开、不彻底及已经实施的部分改革政策因种种原因而改弦更张,落不到实处,使得改革在一些方面仅仅让少数人受益,更广大的群众无法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不要再去管哪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应该明确政府的职能,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而改革时至今天,仍然是政府既当教练,又当运动员,一切事情政府说了算,且一些决策不透明、不公开、不科学、不法治、不连贯,做出的一些决定,人民不理解、不认可,还有一些官员的行为偏离了公民的基本权益,过度扩张了公权。国进民退,与民争利,使公民对政府冷眼相对,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二)价值观念混乱,潜规则盛行,扭曲了公民的基本价值观,政府公信力下降
当前,正值信息保障、知识激荡、宣扬个性的非常时代,各种思潮、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特别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和平演变”、“文化渗透”、“精神鸦片”政策,使一些人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模糊了视听,加之由于传统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横行,特别是代表政府形象的官员贪污腐败案件频频高发,且涉案数字越来越大,窝案人数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给党和政府抹了黑、丢了脸,离间了干部与群众、党和人民的血肉鱼水关系,造成社会上一些人为了名利物欲不择手段,惟上是从,曲意逢迎,极力迎合,甚至爆出“男人提钱进步,女人日后提拔”的官场潜规则。政府的很多官员更是理想和信念缺失,灵魂和精神不存,血性和勇气匮乏。浮躁的工作态度,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言行不一的做事效果致使人们对政府的成见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公务人员的不检点行为,钓鱼执法,红顶商人,罚款经济,新官不理旧账,“一个领导一张牌”,官官相护,权钱经济等行为使很多人当领导并不是为了干事,而纯粹是为了“当官、被提拔,再当更大的官。”这些人所谓的做事,要么作秀,要么为了政绩,为当更大的官去捞资本,至于做的事是否“科学”、是否“可持续”、是否“为民”,不得而知。除此以外,一些基层和地方政府为了局部或区域利益,不惜花费纳税人的钱,不惜代价地人为去截访、拦访、堵访,人为地把民众与政府对立起来。如此这般些现象,渐渐地让人民对官员失望,让群众对政府质疑,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此起彼伏的公共事件不能妥善处理,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信息不对称,政府及一些官员只对政府形象和领导负责,而轻视人民的利益和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在第一时间和新闻发布会上的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或政府信息公布迟滞,严重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度下降。李刚事件也好,官员形象也好,官二代行为也好,各地的拆迁事件也罢,周老虎事件、瓮安事件等都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不少人偏激地将当前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政府的头上,质疑政府的一切行为。如吏制问题,司法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房改问题,企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假酒,假烟,假药,假发票,假证,假学历,假论文,假新闻,毒大米,毒牛奶,地沟油,毒香蕉,瘦肉精等。“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最终是很多人宁可相信民间传言和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所谓的主流媒体。
(四)公众和政府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谣言四起,降低政府公信力
由于政府的公权力优势,掌握着大量的公权力而成为管理者。个别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本应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常常误导了社会公众,甚至有个别政府官员处于对个体利益的考虑,经常会利用权力寻租而忽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使公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个别政府决策的不透明、不公平、不科学、不法治,不以人为本,导致政府没能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失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城市建设扩张,物价飞涨,工人失业,农民种地不挣钱等。上海交通大学舆情室在蓝皮书中指出:“当某些部门封锁消息的时候,谣言通常会走在真相的前面,迫使当局开口说话。”大道不通,小道消息作乱,谣言四起。最可怕的是很多所谓的“谣言”后来都被证明是事实,人们就怀疑到政府在说谎。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蝴蝶效应”也好,“雪崩效应”也好,一件小事、一个小环节处理不好,事态升级蔓延之快,常常会酿成大乱,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几点思考
(一)重塑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全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紧紧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诚信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建立鼓励诚信、打击失信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见贤思齐,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传播。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舆论的力量,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要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大依法申请公开的力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和公众的有效沟通,拓展信息公开范围。通过电子政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实事求是地在网上公开公众关心的事务,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范围,为参与政务提供便捷渠道,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有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会和带来的矛盾;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建设,让人民大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构建高效、廉洁、务实、法治政府。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做主”的观念,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做主”的理念,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服务来维护公共利益。同时,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意识,把崇尚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血脉之中,教育广大政府公职人员学法、懂法、知法、守法,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进一步健全对权力监督的完善体系,推广问责机制,保证权力规范运行。
(四)加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风党纪及作风教育,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作风,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观点,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大对公职人员违法违规的惩处力度,一旦发生违法、违规、违纪事件,不论职务多大,级别有多高,都要一视同仁,严加处罚,绝不姑息迁就。
(五)切实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一元化领导不是一把手说了算,党委集体领导不是党委书记一人说了算。党管干部不是党委书记管干部。当前,党的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权力、权威不到位,党的领导者个人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却过分集中,是党内民主发展和民主集中制贯彻的根本障碍。理顺和规范党内权力关系,要以保障党员权力主体地位和党内权力科学配置、相互制衡和公正有效运作为重点,安排好党内权力的赋予、切割、划分、行使、监督和终止方面的配套制度和程序。切实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彻底打破党内一把手就是党委的化身,党委书记经营党委,党委一把手说了算的干部体制格局,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篇:短文-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
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
薄贵利在11月5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受到以下要素的直接影响:(1)人道: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爱惜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尊重人格和人的权利;(2)民主:政府按照民主原则和程序组成,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3)法治:政府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科学:政府管理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5)廉洁:政府清廉,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各种腐败现象;(6)文明:政府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精神和现代文明规范;(7)服务:政府及时周到、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8)效能:政府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9)改革:政府勇于推进改革,切实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10)创新:政府积极推进自身管理的创新,同时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第五篇:政府绩效评估中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政府绩效评估中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仝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样也是各级政府行政的主题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最广泛地集中公众的智慧,最充分地表现公众的意愿,最真诚地关注民生;应该做到热情服务,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因此,目前我国的各个地区都非常重视对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并以此作为考核绩效的依据之一。
公众满意度调查的意义
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是检测政府治理完善与否的关键。因此,把公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估重要的价值取向纳入其指标体系之中,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和行为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公众满意度进行科学的测评,在广大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温家宝曾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及五项具体内容,这表明政府己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公共服务的实际提供上,并重视与公众的互动,同时也表明公众是否满意己成为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的一把标尺。
有利于实践执政为民理念。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公众评估政府绩效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
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通过公众满意度测评,可以对政府服务的现状进行准确的诊断,检验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种类和公共服务质量是否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据此设计和提供能使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机制,真正使政府服务凝聚到满足公众的需要上来,有利于政府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有利于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意识。作为纳税人,公众有权利选择由谁提供服务和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更有权利去考核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将顾客满意度引入政府绩效评估,引导各级政府提高服务透明度,还民众以知情权,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怎样,公众都有权知道,让广大公众了解和监督政府的I作,进而参与决策的制定,并由公众来参与对政府的考核。
有利于弥补政府内部绩效评估制度的不足。政府内部绩效评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估制度,评估主体单一,仅是政府内部上级管理机构或者人员。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测评将公众也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范畴,由公众承担了评估的主体,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政府绩效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是适应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顾客导向的要求。
烟台市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分析
2008年8月至9月,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对烟台市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由于条件限制难于进行随机概率抽样,因此我们采用了非概率的方便配额抽样,即给莱山区和芝罘区分配一定份额的问卷,然后在莱山区和芝罘区管辖下的各街道办事处的各居民委员会分配一定份额的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
本次公众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量为1260份,收回问卷量为1239份,回收率达98.33%;有效问卷量为11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1.11%。调查者的特征不同,满意度也是不同的。为了更准确、客观反映烟台市公众满意度,我们按照调查者的工作单位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烟台市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见表2。
如表2所示,通过对相关指标体系计算,烟台市公众的总体满意分值为3.33,满意度为83.5%;加权后的一级指标得出公众满意分值为3.34,满意度为83.5%;调查问卷中的最后一个指标对烟台市政府绩效的总体感受的满意分值为3.34,满意度为83.5%。因此,本次调查烟台市公众满意度为83.5%。
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
从以上调查结果的显示来看,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
烟台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均GDP平均以15.5%的速度在增长,增速快于全国67个百分点,快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5个百分点。烟台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公众满意度为87.7%,可见公众对烟台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满意。然而,市场开放程度的公众满意度为84.75%、市场经营环境为83.5%以及市场秩序只有83%.这说明公众对此不是很满意,政府在这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因此,烟台市政府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二)社会发展状况 烟台市社会保障的公众满意度为87%、社区建设为84%、教育体育为85%,这说明烟台市政府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以及优抚安置等方面做的很好,普遍得到大众的认可。然而,社会安全为80.25%、社会公平仅为79.5%。因此,烟台市政府应进一步改善治安状况,提高110接警能力,加大食品、医药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教育和按劳分配的平等性,为民着想,服务于民,取信于民。
(三)市民生活状况
市民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为81.25%0说明烟台市经济发展虽然令人满意,但烟台市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分享却不满意,为此,烟台市政府在继续加大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多为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着想。对此,烟台市政府重点应当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进一步稳定物价,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物价稳定一般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物价不稳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国家发改委把当前稳定物价作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稳定物价才是稳定民心的根本。对此,烟台市政府应加强电力和运输业的监管,进一步稳定粮、油、肉市场,组织好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主要食品的市场供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地方储备小包装成品粮、油,切实做到不断档、不脱销;继续加强主要食品的价格监测,密切关注价格走势,稳定食品价格。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活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和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烟台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改善人民公众的生活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和交通状况,进一步提高和增强烟台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3进一步加强经济型住房建设,有效地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2007年8月14日,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城市住房保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此,烟台市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扩大保障范围,逐步实施应保尽保;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尽早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加强住房需求调节,引导正确的住房消费,抑制投机需求;推进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坚决整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及房屋拆迁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状况
烟台市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公众满意度为83.5%,说明了烟台市公众对烟台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近几年来烟台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摒弃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把发展思路转变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上来,在经济工作的指导和考核上,把投入和产出、速度和质量、生产和生态统筹考虑,既寻求经济指标的“增”,更强调环保等约束指标的“降”,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努力做到“增中降、降中增”,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但在城管综合执法和自然资源保护上,公众的满意度不高;这说明了烟台市政府在这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希望以后能够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力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致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烟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作风建设
近几年来,烟台市在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以及优化了政务环境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比如政府的中心意识、大局观念明显增强了,大幅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但是此项公众满意度为82%,说明了烟台市政府在政府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政务的公开度还不够,公众希望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仍然存在某些公务员随意执法、恶意执法、以权谋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良好形象;某些公务员的服务态度不够好,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便民商业服务网络不健全,便民服务设施不完善。比如烟台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54942.28平方米,但开放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应有的作用。对此,烟台市应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转变公务员的思想观念,健全便民商业服务网络,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便民服务设施的作用,重点解决公务员随意执法、恶意执法以及以权谋私等问题,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提高了依法行政、公平执政和科学执政的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