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拉快跑》观后感
命运和什么
──《罗拉快跑》观后小感
首先我得承认我脑海里就是这两个词在光芒万照,可是迫于语文学习荒废已久,又想不起来该用个什么词语加以连接,思前想后,就只能用这个万能连接词了。其次我想对罗拉的扮演者Franka Potente女士的体力表示下敬佩。恩,现在进入正题。
罗拉快跑!一个很明显的祈使句。听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无非是羊入虎口,险象环生,险中求生,置之死地而后生,“跑”出险境,如此这般云云。恩,当然,我的这些低俗的猜想对应的得是一个低俗的片子。而罗拉快跑这部带些文艺色调都带些写实风格的电影,着实让我产生一种自从知道电影这两个字以来从未有过的冥想,以及很多我自己都无法确定的感觉,因为我发现很多道理真的是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知道,或者说现在最能确定的一件事是:生活真是好不确定啊。
好吧,我的疑问俨然也是相当的废话和空洞。不过还是列出来吧。
人在命运前算什么?
尘埃?米粒?还是蚂蚁?那么多不确定性因素,纵然你坚持了选择,即使是自己认为对或者会让自己无悔的选择,可结果就是无法达到预期甚至非常糟糕。而在这之中,你甚至连带动它发展趋向或者扭转其颓势之时都是显得如此的无力。被警方包围后,罗拉投降了,却被一名警察误杀;或者,拿到钱了,叫住了正要去抢劫的曼尼,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男友被车撞死;再或者,能像那么诡异的运气,那么完美的结局,曼尼神奇地遇到拿他钱袋的乞丐,罗拉更加神奇地能在赌场瞬间赢得10万马克。可是如果我这么觉得,貌似陷入了这样一种悲观主义的漩涡:悲剧总是难以抗拒,幸运却是不可思议。也许,呼天抢地的悲伤和欣喜若狂的兴奋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吧。当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后,应该也就释然了。所以我最能想得通的地方也就是:生活真是太不确定了。
人在命运前能做什么?
急需金钱但没钱,于是去偷去抢去赌?于是,希望就彻底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我在想,要是罗拉的老爸不是银行老板,是一个下水道工人或者一个失业者,那她该又去哪里筹集那一大笔钱呢?不过要是这么假设,那么也就可以自然假设罗拉不会有曼尼这么一个惹了这么大麻烦的混混男友,也就不会有她这么疯狂的筹钱行动了。可是现在命运既然已经被如此设置,那么罗拉就必须得面对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二十分钟之内筹集10万马克,也许到银行取的话还会因为排队不止二十分钟——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命运就是要求她这么去做。我得说,人能做什么?也许有人可以以电影虚构论来推搪,幻想着美好的现实总不至于这么刁难人,只是在这一刻来临之时,好吧,就只能寄托于充满斗志和气势的词汇安慰:尽力而为,全力以赴,谋事在人云云。人呐,多么弱小。
人是为了命运的什么?
啰嗦了一系列累赘式的假设,我陡然想起有一点不可忽略。罗拉为什么一定要去这么奋不顾身呢?哦,为了爱情吧。二十岁的爱情,也许就像她火红的头发一样,热血澎湃,热情似火,然后,单纯,执着,不顾后果。或者说,为了改变命运,罗拉选择了不顾一切。改变自己深爱的男友曼尼就要丧命的命运,改变自己就要失去爱人的命运。电影中曾分别穿插了两段罗拉和曼尼的对话,我是觉得这段对话好有意识流的风采,貌似不着边际,但隐隐地仿佛就是有那么一只手在触摸着我们观众的思维,引领着我们去挖掘其中的内涵。我只是觉得,罗拉真的是很重视这份感情,她的话透露着内心的不安,惶惑和迷茫,显示出来俨然已带上了点神经质一般。也许她越是这般迷茫,越是可以突出她对曼尼的爱吧。从而也解释了她这如此疯狂的二十分钟的不顾一切。为了爱情的命运。为了命运的爱情。我很严重地怀疑,三十岁的罗拉要是回忆起二十岁的自己,难道还是无怨无悔么?
特定的背景,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这四大元素于是推出特定的事情。这
样说来,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集万千巧合于一身而成的吧。咳,这该是多么纠结的生活。不过我还是觉得,阅历不够,这生活的眼界还是好狭小。继续套用那句万能的理论:阅历够了,就释然了。
老规矩,每部好电影都该留下些经典语录吧。罗拉快跑的开头倒是让喜欢天马行空的人思维过了一把瘾:
人类也许是这个星球最神秘的动物,一个充满疑团的奥秘。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怎能确定自以为是知道的是什么东西?为何会相信事物?数不尽的没有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会衍生出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出下一个问题。但最终是否与原来是同一问题,同一答案?球是圆的,游戏只有90分钟。其他一切均属理论。
第二篇:罗拉快跑 观后感
《罗拉快跑》——爱让我醒来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而是等到几天之后,思维沉淀下来,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自己最直观的看法。
在这部影片当中,红头发、休闲打扮的罗拉初看上去不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甚至她的唯一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被偷走,都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现实往往比我们看到的那一面复杂许多。罗拉有一个阔爸爸,可是不和她一起住,并且正打算抛弃她和她妈妈,另求新欢。然而第一次罗拉去求他,他摆出一幅冷酷的面孔:你爸爸是某某,别来找我。而第二次,他为了新欢打了她,在被罗拉用枪胁迫之下,才给了女儿最大的帮助。第三次,他错过了与一路飞奔而来的女儿的相见。电影把父女之间的亲情刻画的薄如纸张,脆弱无比。也许这就是西方国家离婚率高的的社会背景导致的结果。
而在这部影片当中,爱情却是一个被歌颂的主题。一个男人在面临关乎生死的麻烦的时候,首先想到并求助的是自己的女友,而不是别人。而罗拉的为爱情不顾一切,挟持自己的父亲,和男友一起抢劫超市„„这些都反映了导演和编剧对爱情这一题材的理解与诠释。
虽然罗拉也有对爱情的短暂的不安全感,甚至在男朋友问自己是否要离开时,给了一个并不明确的答案:“我想我将要做一个决定”。可是在生死一线时,爱情唤回了罗拉的记忆,唤回了时空,使得罗拉一次又一次,重新但却不重复地解决这个命运抛给她的大大的炸弹。第一次,罗拉死在警察走火的手枪下;第二次,男友死在突如其来的卡车下。这些残酷的结果让罗拉不能接受。因为心中有爱,罗拉不能让一切一锤定音。她用她那标志性的快跑让时空退回了最初的那个点,然后探索着可以让生活继续下去的方法。
人们常常为了欲望和私心聚敛财富,甚至在原则问题上不择手段,一切只为了钱。而爱情至上的罗拉为了解决爱人的性命安危,在20分钟之内,想尽一切方法去拿到那救命仙丹。而命运在无数的机缘巧合之下,展现出了它善良的一面。罗拉用100 美元的低砝码和自己一意孤行的热切渴望,最终赢回那救命钱;与此同时,倒霉的男友也在无意中遇到拿走钱袋的乞丐,追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罗拉的男朋友到底是做什么的,可是我总觉得他的职业不正派,见不得光。不然他为什么见到警察本能地跑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让罗拉偶尔感到不安的男人,却也得到了罗拉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且同样深深地爱着罗拉。因此在影片的结尾,罗拉最终见到拜托生命危险的男友和他的上级谈笑风生,握手告别,她有点不敢相信。这个喜剧结尾多少让我们忐忑的心放了下来,也让罗拉一直绷紧的腿肌如释重负,并最终走向平静的生活。
第三篇:《罗拉快跑》观后感
在整部影片的最前端,字幕落下之后,镜头给出的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怪兽时钟左右摇摆的镜头,紧接着镜头从一个仰视的角度向上推移,显示出时钟的钟盘以及快速旋转的指针,最后,面目狰狞的怪兽张开了大口,镜头从其锋利的牙齿间推入,进入一个时空隧道。导演在这里为大家提供的意象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钟,但是也就是这个时钟为整部影片奠定了一个追赶时间的同时被时间追赶的情感基调。导演巧妙的把时间比作一个怪兽,吞噬了人们的一生,一旦过去就再也不再回来。
接下来,镜头穿梭于人山人海之中,并且选择性的停留在了极个别人的身上,最后,镜头选择了一位警察,警察重复了德足球队1954年世界杯的传奇教练塞浦·赫尔伯格(Sepp Herberger)的一句话并宣布游戏开始。这个镜头象征着每个人在茫茫人海当中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人们在选择相遇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极其偶然的经历,仿佛一场游戏,只有时间的长度以及游戏的主要核心是不变的,其他的都没有个定数。
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罗拉有着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同时,与罗拉相遇的几个人中也因为罗拉的不同选择,心态不一样而导致了不一样的人生。整部影片向大家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多样性与偶然性的概念。每一个选择都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的冰山一角,也正是因为这冰山一角的亮点不同,我们的生活就会因此而不同。同时,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是一张大网,看似大家并不相关,但是事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仅仅是那一瞬间的邂逅,仅仅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今后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第四篇:罗拉快跑观后感
观《罗拉快跑》有感
——20分钟的人生,20分钟的选择20分钟搞到10万马克!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罗拉别无选择!
事情的开头很突兀,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毒品交易后,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准备女友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却被人抢了钱包,耽误了见面时间。曼尼只好搭乘地铁回去,车厢里只有一个乞丐。这时车厢里突然出现了两名警察,曼尼本能地下车就走,慌乱间把钱袋忘在车厢里,很明显,钱袋被乞丐拿走。而此时曼尼离与老大见面交钱的时间中午12点只剩下20分钟,于是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搞到10万马克,不然曼尼就会被老大杀死。如果罗拉在最后几分钟没有赶到,曼尼就只有铤而走险,抢劫电话亭对面的超市。
罗拉选择求助于是某银行董事的父亲,于是罗拉开始狂奔!
整个电影其实就发生在这生死攸关的20分钟内,这20分钟内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拉是否能找到父亲,父亲是否会帮她,她又是否能及时赶到曼尼处?如果电影仅仅给观众这样一些悬念,并最终一一给出答案,也不失为一部情节紧张的悬疑片,但导演用意显然不在于此。影片高妙之处在于,导演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限制,对同一事件讲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这种讲述故事的做法显然是大胆的,导演以观众的视角去导演整个电影,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局。
电影多处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换镜头,贯穿始终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的紧张急促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然而导演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比较三种情况,就会发现罗拉遇到的这些偶发事件以及罗拉的选择产生了混合连锁效应,最终影响了结局。
非常关键的一个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车是去银行接罗拉父亲的,在前两种情况下,梅耶因撞车耽误了行程,没准时赶到银行。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罗拉才得以见到父亲。而在第三种情况下,梅耶没有撞车结果接走罗拉父亲,导致罗拉最终从赌场赢得10万的概率事件,但同时也间接导致了梅耶车与那部车更严重的车祸,殃及父亲。
遇见急救车也是一个关键事件,第一种情况,罗拉没有想搭急救车,急救车在遇到玻璃时也停了车。而第二种情况下,由于罗拉的干扰,急救车就撞上了玻璃,并直接导致司机为赶时间超速行驶撞上了曼尼。
其实,在罗拉筹钱的20分钟事件中,只有父亲一个人是和罗拉直接相关,会产生直接关系的人。梅耶、单车男子、乞丐、急救车司机都本应是局外人,但却与罗拉产生了联系。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有产生的原因,而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又导致原因,这样的因果循环便导致了事件产生的必然性。所谓必然在偶然中产生,偶然又都存在于必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
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一则电视新闻:郑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学生骑车经过路边一个建筑工地时,突然被一个电线杆砸中头部,当即生亡。这件事情让我开始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当电线杆倒下时,正好有人经过,又正好砸中头部,又正好砸中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何况又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个人被砸中之前经历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会知道究竟是哪些偶发事件导致了这个必然。也许是遇到一个老同学说话的时间直接增加了几率,也许是为了早点回学校,抄近路正好赶上那个时间。也许,也许还有太多的也许,然而人已逝去,终无奈何。
电影中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拉两次都碰见了乞丐,却都匆匆而过。而在第三种情况下,罗拉居然凭92.7个马克赢了10万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来了钱袋。于
是罗拉拼命弄到的10万马克突然失去了意义,罗拉像个呆子一样,不知所措。似乎是导演故意跟观众开了一个玩笑,却发现其实人生本无常,命运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买彩票就会中头奖,有人第一次坐飞机就遇上飞机失事。有时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来全不费功夫,有时候你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你不怕了却也不来了。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错乱,让世间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谁能达到?导演毫不留情的以此来隐谕人面对人生和命运时的渺小无能,让人愈加怅然无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最后的一个场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终还是因暴怒(杀手因为嫉妒杀了警察妻子)杀了杀手,这就中了杀手(自称是代神惩罚人类)的安排,因为杀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杀了他自己,那么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惩罚,杀手替撒旦完成惩罚人类七宗罪的任务终于完成!看到这点,让人不寒而栗,影片有浓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终究要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惩罚。人终究逃不过自己的命运。《七宗罪》的一个隐谕是讲人的宿命,而《疾走罗拉》也是在讲人面对命运的无能和渺小。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可以选择不同的结局;人生终究还是人生,永远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也忽然能够理解为何那么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献给一种宗教保管,当人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时候,思考生命与世界,与宇宙的关系时突然发现有很多问题无法回答,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恐惧感,而所谓恐惧感就是一种不确定感的深层心理反应。其实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对未知的力量时,会变得渺小不堪。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命运,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给神来保管就会在恐惧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来时就对万物对宇宙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又找不到自己的庇护人,于是人类就自欺欺人地虚拟出一个万能的神,接着制造出宗教,告诉自己有神与我们同在,那种恐惧感就会消失了。可悲的人类啊!
短短一个小时十几分钟的电影《疾走罗拉》像一部无情揭示人类宿命的诏书,让人无限深思,反省自己的过去以及,思考未来。
第五篇: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是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想要看第二次的一部电影,不仅仅是鲜明的人物特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同时也让我去思考,去探索。
影片罗拉快跑中,向观众展示了她的三次奔跑,三种不同的结局。有因必有果,结局的不同正是源于缘于每一次奔跑中一些微乎其微的事件。而这是不是也正是在告知人们,生活本是由小事件所组成,一环接一环,圈出我们最终的生活。是好是坏我们都不曾得知,面对所谓的命运,或许我们人类真的只是渺小到无力改变什么。
电影中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拉曾与那个乞丐两次擦肩而过,在观看时我似乎都想跺脚,罗拉你倒是抓住他啊。但是我忽略了一点罗拉压根不知道这个乞丐就是罪魁祸首。就如同生活,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人们置身其中一直看不清自己所作所为对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局,对于未来更是一片迷茫,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人以“做好眼前事,活在当下,努力了结局总不会太坏”这样的想法来安慰自己,然而世事无常,谁又知道生活会如何发展。罗拉第三次的奔跑中,她与父亲错过了,本以为这次真的再无机会,但是峰回路转,正是因为错过她才进的赌场最后赢得了10万马克,只是电影中曼尼也找回了自己丢失的钱,使得结尾时罗拉拎着的钱就这样突然失去了意义,就像生活给你开了个玩笑。命运本多舛,有时候我们心心挂念的始终得不到,忽然某一天就轻而易举地拿下,却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错乱,让世人或狂喜或狂悲,终其一生追寻的到头来发现一场虚无罢了。命运面前,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在对比三次奔跑的过程中,我想很多人会疑惑会不解以至于问为什么每次经过同样的人那些人之后的经历却各不相同,为什么救护车只是因为罗拉的一点点干涉而有不一样的发展,为什么每一次罗拉都会有不同的结局······每一个为什么都可以引出一长串的为什么,或许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串联而成,追根溯源可能就会追寻到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别人这种最初的疑问,我们始终不得其解,却又乐此不彼地想要探寻到蛛丝马迹。一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都有产生的原因,而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又会导致原因。只能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将我们引向不一样的结局,生活就是这么一张网,每一条路径到达不同的终端,其过程中除了靠你自己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各种因缘巧合,这或许就是冥冥中自由安排。
然而电影终究是电影,在两个悲剧结尾的版本后,最终的版本还是迎来了喜剧。而我们的生活不比电影,可以重拍,剪切,这由不得我们。因此面对未知,有些人会感到恐慌,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表示怀疑,对每一个决定都再三犹豫。当我们学着开始去思考人生,思考本我,思考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却又得不到答案的时候,恐惧也就随之而来。未知的力量太强大我们都无力反抗,对命运人类渺小到除了服从,敬畏似乎别无他法。很多名人都有过类似的言语“我绝不屈服于命运,我相信我的双手可以改变它”,但是名人毕竟是少数,还有一大批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挣扎却无果,欲逃却无门。我不是在绝对地表示命运为大,人就该顺从,只是想说明人们自身的奋斗固然重要,只是有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机缘的相伴,就像人们都希望能够遇到自己的那个贵人一样,所谓贵人不就是能为我们带来机会吗?
我们在命运的网下生活着,以为前方一片虚幻,其实不然,每一种可能每一条路径都在等着我们去探索。若无法挣脱,就请享受其中。生活本是艺术,因果自有安排,再痛也会愈合,再喜终将成空。看轻或看清都不易。
24号钟苗苗英语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