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
姓名:曾庆涛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12班
学号:11341107
参考文献:《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中美国因素的影响》
作者:姜凌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06期
摘要: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国际合作和交易,其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贸易利益。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被认为是衡量—国获得贸易利益的一个重要指标。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涉及到各国切身的贸易利益,因此与“比较利益”一起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两个最基本问题,各国对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都十分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与我国的经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我国的汇率形成中美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其贸易地位不容忽视。因此,本文选择美国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的逻辑安排:首先是对贸易条件研究的综述,而后介绍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及其基本理论;其次是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的概括;第三是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构建理论模型,并对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四是分析实证结果,并从其他角度提出美国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其他补充;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逻辑分析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个人感想
中国和美国就像最亲密的敌人,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但是中国和美国在贸易上的相互对抗却又彼此相依,谁也离不开谁。中国和美国做为世界上两个对全球经济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在为了彼此利益对抗的同时,一定要时刻关心国际大局,以大局为重,共同推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在08经济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之时,中美双方需要的是精诚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中美双方都会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政经形势的发展而制定出不同的经济政策,此时可能会有冲突,但是双方务必保持顺畅的沟通,相互理解。中国在这个国际形势千变万化的时代,国内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信心,温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重要。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一定要有信心,相信中国的经济仍会腾飞,加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站在世界之巅!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作者简介:
泰勒教授是经济学教育领域中最振奋人心的教师之一。作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Raymond教授,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们心中成为传奇的人物,为此获得Hoagland和Rhodes两项杰出教学奖。《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论说:泰勒“冷静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教学风格。”学生们怎么也不会忘记他在第一次讲述需求黄线的移动时生动的解释,不会忘记他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扮演成买卖双方在教室里进行现场的投标叫卖来验证供求模型的胡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清晰的解说和令人难忘的教学方法,使得他编写的教科书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学生和教师。
泰勒教授以其对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的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泰勒准则,泰勒准则得到了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采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曾这样描述他所担出的这一准则:“它会令你的朋友大吃一惊!来预测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新动向吧!”他近期的研究课题是国际货币政策。
内容简介:
与国内现在流行的经济教科书,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所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相比,此书是一本最新版的新古典综合的教科书,它易于初学者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内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那样,主要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兼顾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效率。
此书不仅适合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阅读,并且还适合其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阅读。
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此书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书中以经济学的前提条件----稀缺、选择和经济互动为基础,以经济现象作为分析对象,在原理层次上阐述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政策含义,说明市场价格的作用、经济学固有的国际化特征、产权和激励的重要性以及中央计划和市场等。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宏观经济学那样只简单地介绍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而是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即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互动关系。说明经济增长的确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虽然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目标之一,然而产量的减少、失业的增加(衰退的特征)却是现实经济的访客。书中探究了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分析和说明了结束经济波动的政策方法。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与全球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市场经济。像经济学的分支一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们根据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做出相应的决策。然而,宏观经济学不再聚焦于单个市场的运作,而是把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更清楚地理解好经济政策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这部分中,通过对国内产出、收入和支出的计量,支出分配模型,失业与就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研究,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怎样影响这个国家的GDP,以及GDP的增长对于个人的影响。2005年1月18日,发布官方实际GDP统计数据的经济分析局(BEA)在新闻公告中宣布:“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
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1%。”4周后,BEA在其后续公告中又修改了1月28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8%。”这两次估算结果的差距几乎为2000亿美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衡量实际GDP等变量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掌握确切数据的重要性。正确的经济政策有赖于准确的经济数据。
而在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这部分中,则主要分析了波动的本质和原因、波动的模型及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2001年初,从1991年开始的创纪录的经济扩张走到终点。美国股市科技板块大跌、消费者信心下降、公司决定消减投资支出、2000年美联储急速提升利率和油价上涨,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9·11”的悲剧和接下来的消费和产出的下降更加速了经济的衰退。了解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衰退会给很多人带来失业与困苦。尽管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应被夸大,但是围绕增长趋势的波动依然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货币改革论》一书中精辟地说道:“但是这种长期趋势对当前是一种误导。在长期内我们都已经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在暴风雨的季节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去大海就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无用了。”简单说来,研究经济波动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部分则是介绍了全球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国贸生来说,这一章是及其有用的。首先,国际贸易令很多公司得以通过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市场销售产品来降低成本。其次,国际贸易令一国得以专业化生产相对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在贸易政策中,从经济学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考察国际贸易政策,探讨现存贸易壁垒的经济影响,回顾美国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壁垒的政治历史,并且考虑支持贸易壁垒存在的政策经济观点,然后继续评价那些与消减贸易壁垒、提高效率有关的另外一些国际贸易政策。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关税、配额和其他的贸易壁垒会减少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实际上,在经济学家的投票中显示,他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赞同度比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观点更高。各国政府应用很多方法来限制国际贸易,我们把限制贸易的政策称为保护贸易主义政策,因为对贸易的限制常常源于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对于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尽量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善于利用WTO中的贸易规则规避风险,为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主动。
我觉得宏观经济学的难点在于它与事实的联系更近。学习了微观之后,我根本想象不出它在指导我们在市场上的行为中可以发挥多大的用处。但宏观经济学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加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而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一些初步的预判和推测。比如,通过 MV=PY 的公式,可以知道美国发行 6000 亿美元的货币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如,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利率的关系,得知央行提高储蓄利率可能会抑制投资。总体来说,我觉得学习宏观经济学还是有意义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正如曼昆在他的书中所写的一则笑话:经济学家善于使用假设来简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有时候假设把问题过于简化了。比如,很多模型都把政府行为作为外生变量,即使考察了政府的行为也仅仅限于税收、补贴或者政府消费。但是,政府有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更多的影响经济。有时候市场走势不仅是市场本身造成的,其背后可能有许多利益相关国家的博弈。除了假设使问题简化,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式,即使我们知道市场的变动趋势,我们无法得知市场会在该方向上有多大变动。
还是以美国的 6000 亿美元为例,我们知道它会冲击市场,造成通货膨胀,但 CPI 是多少?美元会贬值多少?我们无法量化一个冲击给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动。最后,经济学本身是一个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科学,它很少设计价值判断。但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些取舍的问题。取舍的背后是价值判断,宏观经济学在这方面无能为力。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应试者的盛宴,实用者的深渊
管13-1 吕腾飞 ***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能对后面的讨论分析可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的解答!也只是一笔划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会成为成绩的阶下囚,我们没考好,就是我们没学好,不然怎么会有高的成绩呢!我想老师您若是这么想:我也只能很心塞的悄悄的告诉您!或许您也已经知道的秘密!毕竟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批改制度以及后期的处理因素您是知道了的!其实这考试真的让我们真的想学的人坠入了无底的深渊,我可能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的!于是想学者没有了学习的鼓励,无心学者倒是把这份鼓励的爱心给拿来参加天天酷跑了。所以考试成为了应试者的盛宴,却成为了实用者无底的深渊!
我对于宏观的感想就是最后的考试了!我们下学期还会学老师您的产业经济学!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决心重新写一份给您,因为我们还有合作。我也不再说空洞的感想!我最后希望给老师一点建议,让我们以后的合作变得更能对我们双方变得有利的建议!
(1)能给我们提前公布您的讲课课件,能让我们今早的掌握和百度一些新的名词!
(2)能让我们课堂变得更具有真实性,我们在体会中学到些东西!
(3)更多的给予我们例子的讲解,我们对于许多事物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有一个可以去参照的例子!一旦我们会了例子,一切都只是照葫芦画瓢了!
(4)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建议了。就是革新我们的考试模式,不是您出题考我们,而是通过我们每次课下的上交的查漏中通过多模式网上的投票进行选择,并对在规定时间积极参与在查漏者投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额外分数奖励!
我的建议也不是十分明确,但起码我说出我们学生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通过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建议都是可以解决的!最后希望老师我们下学期合作愉快!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学需要我们的多次复习才能真正理解。以下是我对于树上的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总结。
第十三章我们学习了“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三部门经济”,宏观经济运行三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⑴GDP 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⑵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⑶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GNP 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 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 称为实际GDP,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称为名义GDP.几个重要的总收入量1.国内生产净值(NDP):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五个指标的关系: NDP=GDP-折旧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
5.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用支出法来测算GDP.支出法是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于测算GDP 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而P1P2„Pn分别表示对应的价格,则GDP= P1Q1+P1P2+ „„+PnQn 从支出的主体的角度来看,支出方法测算的GDP 主要包括家庭,厂商和政府的支出,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以及劳务支出。厂商部门的支出包括用于机器设备、厂房、民用住房及存货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包括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还包括净出口。
设家庭支出为C,厂商支出即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出口为X,进口为M.则 GDP=C+I+G+(X-M)如表:
利用支出法计算GDP,简单易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 中。这些项目包括①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②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收入,此外,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第二,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是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往往无明显的区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复计算。)
支出收入个人消费(C)① 个人收入耐用消费品工资和薪金非耐用消费品 ②租金收入其他劳务支出③ 净利息私人投资(I)④利润机器设备:公司利润厂房、股息民用住房、未分配利润存货、公司所得税政府购买(G)、非公司利润净出口(X-M)⑤折旧总计:支出方法测算GDP 总计:收入方法计算的GDP。
(2)用收入结束测算GDP 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终产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 的方法,由于厂商出售产品获得的收入是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因而收入法测算的GDP 是所有生产要素的货币收入总和,(其构成见上表所列,于是,用收入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GDP=个人收入+ 租金+ 利息+ 利润+ 间接税+ 折旧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税收(T)。
所以GDP=C+S+T 要注意的:第一,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计算在内。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它们只是一种金融交易。第三,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描述个体经济的话,那么宏观就是描述总体经济的;如果说微观的主题是讨论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话,可以称为价格理论的话,那么宏观的主题就是讨论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可以称为收入理论。
宏观研究什么?以上是从总体性质上的定义,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们是经济增长、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与对外政策还有就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是研究这些东西的,所以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搞清楚了宏观是干什么的,要学习宏观,我们又更清楚的了解到一些基本概念,例如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什么叫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物价指数等什么的。
从内容上讲,宏观的核心内容肯定是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有几章是单独列明讲国民收入的决定,什么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又是怎么决定的。其实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也是讲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从AD-AS曲线上就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它是讲当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还有劳动力市场三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除了这几章很明显是讲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外,我个人觉得,其它的几章像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实际上也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不同的是,如果说前面直接讲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几章是讲短期国民收入决定,那么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讲的就是长期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如何波动的。通胀问题其实是在讲物价上涨时国民收入是如何变动的,失业问题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的。至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就是一个四部门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就是把外国市场也纳入进来了。所以说,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是宏观的主线。
看看书的目录,就会发现书上讲的内容基本上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目标是一致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模型是与经济增长对应的,通货膨胀与维持物价稳定对应,失业问题是与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对应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是与国际收支平衡对应的。
最后说下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工具。我觉得这也是宏观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前面纯理论知识的一个运用。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到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刺激总需求,使AD曲线右移进而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这就是一个应用。如果说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的起点的话,那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理解应用就是宏观经济学最终的落脚点。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杨衍江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宏观经济学》,黄亚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二版。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等。
本课程的性质: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计划总教学时数:54节。考试方式:考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主线,介绍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熟悉国民收入决定的三大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掌握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有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失业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
本课程适应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标:认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及其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沿革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分歧,使学生初窥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宏观经济学动态发展的性质;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几对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定义,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和研究方法。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授课的框架结构。介绍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凯恩斯革命”及凯恩斯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GNP与GDP。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学习目标: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理解两部
I 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供求均衡方程式;掌握广义国民收入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与国民收入核算有关的价格指数概念和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奥肯定理的含义;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掌握凯恩斯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的公式推导、乘数原理和财政政策“挤占效应”的含义。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收入与支出的环流模型
两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四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
二、衡量GNP的支出法
支出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用支出法衡量GNP方法的各项说明。
三、衡量GNP的部门法
部门法的概念、计算方式和表格说明。
四、衡量GNP的收入法
GNP与收入:广义GNP与狭义GNP,广义GNP的五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衡量GNP的收入法。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一、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基本含义和计算公式。价格指数的具体形式:GNP(或GDP)消胀指数;CPI;PPI。
二、失业的统计
总人口的划分。劳动参与率、失业率和就业率的计量。
三、奥肯定理
奥肯定理的基本含义。奥肯定理的应用。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消费
一、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概说。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经验结论与凯恩斯“平均消费假设之谜”。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跨期选择理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
二、投资理论及其发展
投资、投资决策。MEC(资本的边际效率)和MEI(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加速原理。当代投资理论:企业固定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住宅投资的影响因素;存货投资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II
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G和T变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挤占效应”。
第三章 总需求理论: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基本内容和模型的前提和结论。掌握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熟悉IS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LM曲线的公式推导。理解IS-LM模型均衡点的经济含义。能够运用扩展的国民收入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基本的分析。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计划支出线
计划支出线与总需求。计划支出线的公式及其经济含义。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图解。宏观经济趋向均衡点的方式。
三、均衡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变动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节约的“悖论”。
第二节 IS-LM模型:扩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一、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
投资需求曲线:图形和投资函数的具体形式;IS曲线的图形推导;IS曲线的公式推导。IS曲线的特点。
二、LM曲线:金融市场的均衡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利率传导机制与均衡利息率的决定。LM曲线的公式推导。LM曲线的特点。
三、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IS-LM模型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的调整。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公式求解。
第三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及其有效性
财政政策概说:概念、分类和主要的财政政策介绍。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和公式法。
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货币政策概说:货币政策的概念、分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较;货币主义者的货币政策思想。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
III 和公式法。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的局限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类型。“相机抉择”。
第四章 AD-AS模型: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和不同假设下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与特点。认识长期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类型及其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诠释。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预期、政府政策和世界经济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总供给曲线的定义。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同供给假定下AD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水平是影响。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AD-AS模型和宏观经济发短期均衡
一、AD-AS模型
模型的图示。均衡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理论说明。
二、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三种类型。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波动的幅度。
三、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
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第五章 总供给理论
IV 学习目标:了解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倾斜原因的理论解释,掌握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同全信息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公式推导)和结论。熟悉菲利浦斯曲线的基本含义和政策含义,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了解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和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分歧。
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一、工资粘性模型
二、价格粘性模型
三、工人错觉模型
四、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附加预期的AS曲线
第二节 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
一、总需求冲击
二、总供给冲击
第三节 菲利浦斯曲线
一、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修正及其推导
二、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经济增长的含义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掌握哈罗德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和索洛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模型的公式)和模型的结论。了解经济增长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V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四、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代表
五、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第七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类型划分。掌握职业搜寻理论、贝弗里奇曲线和实际工资刚性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解释。了解失业治理的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掌握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的理论和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费雪方程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熟悉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和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理论诠释及其治理
一、充分就业和失业的类型
二、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诠释
三、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第二节 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数量论
二、货币供给
三、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VI
四、通货膨胀与利率
第三节 对通货膨胀的理论诠释
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二、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明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及其互相矛盾性,认识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工具的基本分类。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掌握政策时滞的分类及其基本含义。了解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基本分歧,掌握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的含义与分歧。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说
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地位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四、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认识分歧
第二节 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二、主动与被动——政策问题上的分歧
第三节 有规则和无规则
一、相机抉择与固定规则
二、制订规则的困惑
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