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4(共5则)

时间:2019-05-14 22:1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心得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心得4》。

第一篇:读书心得4

试着去发现别人的美

—读《美丽的心》有感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永不衰败,那就是美。许多作家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我们关于这世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是的,这些金子般的天使心是所有美丽人的代表。

读过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里的一篇短文《美丽的心》之后。心里总会记得作家与听众的一席话:“为什么看你书的人都很美丽?”“那是因为你用美丽的心来看他们,就像我们看你,觉得你也十分美丽呀!”是的,这世上有很多美丽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鲜花灿烂,树影婆娑,月色朦胧……但也有一些东西的美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人心的美丽就是这样。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门都会穿得光鲜亮丽,每个人都渴望别人发现自己的美丽,殊不知每个人也应该学会发现别人的美丽。发现与被发现是一种相互的力量,欣赏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与其天天抱怨还不如好好发现,我想即使是以后的工作很棘手,也不会去自怨自艾,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创条件了。

不久之后,我将面对我的新一届学生,他们肯定拥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家庭条件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我们彼此需要一段时间去了解,去适应。怎样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呢?我想做到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像林老师那样,用美丽的角度去看待出现的问题,用美丽的心灵去感化他们的思想,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这样学生也会心存感激,努力学好的。

全身心的投入以及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的!我相信,只要心美丽了,人才更显智慧!试着去发现别人的美,好处多多。

第二篇:读书心得

读吉春亚系列书籍的心得体会

很幸运地能够到现场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我听完了她的一节课就被她深深吸引并震撼了。回来后马上找来她的书——《吉春亚讲语文》《吉春亚课堂实录》等书籍来学习。她是聪慧灵秀的女子,她是温柔亲切的老师。我非常喜欢她清新诗意的语言,喜欢她快乐儒雅的风度。当她的学生很幸福,听她的课很幸福。原来充满着浓浓语文味儿的课堂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真的是受益匪浅!相信学无止境!

在拜读吉春亚老师的著作之后,我有几点感悟:

首先,吉老师的教学让我明白到学习语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吉春亚讲语文》传播了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吉春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全书结构新颖,内容丰满。由四大板块组成,内容包括: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以及我的教学语录。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对文章语言的感悟,积累,最后运用。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一节语文课里应着眼于语言形式的训练(听、说、读、写)。要让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感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吉老师的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在读的过程中,她也扎实地训练了学生说与写的能力。如“自主品读,欣赏语言。”她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动笔墨,让学生觉得哪些语言值得你欣赏、明了的记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语说一说。语言的积累,就是学生在感悟语言后,通过背、默、或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已有的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吉老师的课堂让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绝不仅是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她的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安抚下“创编名言”、“为画题词,表达心声”„„吉老师认为:言语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语实践,就没有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精神活动,也没有不断生成的言语。所以吉老师的言语教学始终都贯彻于言语实践与学生精神通融的高度结合。这一点让我的语文教学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的确,学生只有运用积累的语言来实践日常生活中语言的需要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学生能灵活运用积累的语言,并且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创造并非易事,因为这是一种质的飞跃。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这质的飞跃,除了引导学生平时的积累,还要创设情景,巧妙地将文本情感与学生精神动态的发展相结合,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有练习、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运用与创造语言的能力就会慢慢地生成,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结合。

其次,在吉老师的课堂中,我体会到她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立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学习经验与方式。如在朗读指导中,吉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她认为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也会不同。如她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朗读父亲说的话时,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她并没有否定学生的朗读,而用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还有吉老师给学生的习作写评语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千篇一律,而是像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理解学生写文章时感受,与他们谈心,与学生交朋友。从吉老师的教学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身为教师的我们,面对一班几十个不同的,活生生的个体,我们不能熟视不睹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是我们有没有悉心去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来引导。

最后,吉老师的课堂上体现浓厚的人文气息。课堂上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师生之间共同创造的出来的。在她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吉老师与学生一起背、默、朗读课文,在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时,她自己先写下水文,与学生一起学习,体现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的意识。吉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和好朋友一样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以往的老师高高在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且她让学生明白,老师能这样学习,你们也能这样学习,这样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相信只有老师与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学生才会更愿意跟着老师学,自然学生的成绩便会提高,老师所花费的精力与心血也会减少。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吉老师能成为中华名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以持支以恒的求学心态,不断广博群书,丰富多自己的文化底蕴,以实事求是科学精神,不断探索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新教师最缺少的一种爱自己事业,爱语文教学的一种态度。所以,吉老师坚信地说:“只要把爱洒在语文路上,我们就一定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篇:读书心得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读书心得。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爱弥儿》读书心得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爱弥儿》读书心得》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一直思考着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一直在关心着人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城邦,如何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在他与学生及其他人辩论的过程中,他不断的追逐着真理,也逐渐找到了答案,最终他的学生柏拉图将这些辩论记录成为了一部《理想国》,也给后人留下了反思和纪念。

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在追求的过程中,他得到神谕说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使得他非常不解,自己怎么可能会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他开始追寻答案,找寻各种有智慧的人进行辩论,最终他明白了,他之所以是最智慧的人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于是他开始追求真理,探索更多自己所困惑不得解答的答案。第一卷中苏格拉底与其他人对于“公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开始他们说:公正就是欠了别人的东西照还。但是马上又有人提出:公正就是对朋友做好事,对敌人做坏事。其后又有人提出:公正就是有利于强者。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几种看法都不是对公正正确的描述,尽管他自己也无法说明公正到底是什么,但是他却知道公正的人一定是有智慧和极高的品质的,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而存在的。“公正”一词是相对于不公正而存在了,在这个社会之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能够得到平等的权利、都能得到维护自己利益的方法,这是一直是困扰着我们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问题。一个社会要想发展大家就必须要想出一定的制度来管理大家,古时候的君主专制,统治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现代的西方国家,通过契约让大家都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而共同遵守契约,从而达到民主社会,但是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那些领导人所作出的决定还是代表着他们自身阶级的利益。这更加印证了“公正是有利于强者的”的这句话。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但这就是事实。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苏格拉底那所谓的“公正”也许也是这么多年来人们的一个梦想,梦想着建立一个真正的理想国,统治者可以做到真正的公正。但是苏格拉底却把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的“人”身上,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现这样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能够真正的满足人民的期望。在我看来,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有着人性必有的弱点,比如说情感和理智之间,一个人要做到真正的公正必然要非常理性,但是一个人怎么可能毫无感情?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再完美的人都会有瑕疵,唯一能够达到公正的应该是国家的完美制度。

与苏格拉底的命运相同,一个终身追求公正,追求民主的人,最后的结局却是被城邦投票决定赐死,这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当可以选择离开的时候,苏格拉底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他不可以破坏城 邦的制度即使这会致他丧命。理想国是他终身的追求,但最后却被人们看作是乌托邦,一个美好的幻想,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但是能不能实现是一回事,而去不去追求又是另一回事,如同《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在这个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也许有一天人类真的可以建立起一个理想国,也许那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梦。伟大的哲人伟大之处在于独立思考,是一个不断思考着的人,并且一直在做有价值的思考!不要忽视我们生活点滴中的智慧,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忽视别人的表达!真理是不怕讨论和检验的,有时的夸夸其谈可能是废话连篇!尊重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尊重别人的自由,不去强迫任何人相信你是对的!坚持自己,不要被别人牵着自己走,要学会自己走自己应该走的路!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让全体教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第四篇:读书心得

读《行棋无悔》心得体会

世间,就像一个大棋盘。人的一生,就好像在这个大棋盘上下棋一样,面对“棋林高手”,临危不惧,斗智斗勇,所向披靡;也有不慎行差踏错,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但敢打敢拼,灵活多变,以至力挽狂澜,反败为胜才是最宝贵的做事风格。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女强人的面对企业危难勇于拼搏奋斗的经历,从内心深处激励着我,指导我如何去面对我所从事的税收工作。

《行棋无悔》这部书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董明珠著作,书中叙述了格力电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陆续发生了公司销售模式被经销商破坏而产生的“滨江事件”、“淮地事件”等,并在媒体的渲染和炒作下一时间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身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的董明珠在危难面前没有退却,凭着一个女强人对事业的执着,凭着她永不言败、行棋无悔的精神,依靠格力公司的力量,依靠大多数销售公司以及广大商家的支持,斗智斗勇,平息了一个一个的事件,克服了一个一个的困难,使格力独特的销售模式更加规范,更加完善,公司业绩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对事业要坚定执着是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行棋无悔》此书的字里行间,映衬着女强人董明珠在危难面前对企业炽热的感情,一身正气的泼辣作风,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面对着“滨江事件”、“淮地事件”中公司空调的大经销商利用格力资源去销售其他品牌空调,并百般抵赖,屡教不改,他们甚至还去强迫下级经销商销售别的品牌空调,使滨江淮地的空调市场遭受重大打击,更严重的是还使用黑社会力量去向总公司施压,董明珠没有被吓倒,用智慧和对事业的执着力挽狂澜。人们都说女人是脆弱的,但这样一个女人,何来的力量,何来的勇气,使她在凶险的商海去战胜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作为一个男人,与之比较,也深感惭愧。她的那种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我的心中滚滚沸腾,一定要向她学习,认真顽强又充满激情的去从事税收事业。税收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调节生产和消费,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资源合理开发,鼓励企业公平竞争,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等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所从事的就是这个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业。工作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会时时考验着我,面对困难退却,面对工作热情减退是时常存在的现象,如何去克服,让我不断地在思索。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要克服工作中不良的习惯,最根本的是要认清自己所从事的是种多么重要的事业,从事这项事业会给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要打心底里去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这项事业要无怨无悔,下硬功夫去学习和提高从事这项事业的知识和能力,树立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折不挠,敢打敢拼。

曾经有人是这样评论书中的主人公也是该书的作者董明珠,“她走过的路草都不长”!这种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开创事业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我所从事的税务工作不也正需要要这种品质吗?税务工作虽然没有经营一个企业那么“惊涛骇浪”,那么“险象环生”,但其在平凡中也在不时地考验着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本质。要经受住各种诱惑,经受住各种纷扰,廉洁自律,百毒不侵,非常需要一种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扬这种“走过的路草都不长”的扎实的态度与精神,才能杜绝利己主义,才能更好地从事税务事业,才能为国家的税收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行棋无悔,简单的说就是对做过的事从来不去后悔,要做到不后悔,却不是说一句话似的那么简单,需要个人扎实的工作态度,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读这本书,不仅对董明珠个人的人格魅力充满了敬佩,更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她征战商场的典型例子不断地给自己以激励和鼓舞,做工作,干事业就要这样“行棋无悔”!

第五篇:读书心得

《保卫延安》读书有感

读过《保卫延安》这本书,我被作品中那宏大的规模和磅礴的气势征服了。从开始到结束我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心情始终处于振奋与紧张的状态,激动的内心世界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说实话,看这部小说,不亚于看一部经典的战争片,着实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我想,这就是这部“英雄史诗”的魅力吧!

《保卫延安》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长篇小说。延安保卫战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作者围绕西北战场上,我军与千倍于我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浴血奋战的大背景,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对这次战役作出了正面的展示。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延安保卫战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战役。这部历史画卷通过作品真实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使读者深受感触,为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感动着,为我军高层领导者们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感到自豪。作为读者,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感触。

作品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它真实,有气势。作者用一个连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反映了我全体解放军战士的那种视死解放全中国的英雄气概。作者以点写面,通过对主线的详细描写,将作品带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让读者站到一个高点上去感受这场战役。虽说是观战,却有参战的感受。作者对各个战役的描写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不仅写出了战役的面貌,还使读者明白了战争的进程。有高层领导的决策,连队战士的生活,大小战斗的组织和过程,以及根据地人民的游击战等等。最重要的是真实,即使是这么宏大的作品,从头到尾也是在描写真实,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读者从头到尾都被鼓舞着,感动着。我钦佩作者的表现力,为作者勾画出这样的历史画卷而叹服。

当然,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英勇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党中央,每次战斗都会有许多的战士壮烈牺牲,我们是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赢得战争的胜利,我们的英雄是可爱的、可敬的。作者用高昂的笔调刻画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饱满、生动、可歌可泣。各个层面的人物都有,像彭德怀这样的我军高级领导人,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这样有勇有谋的军官,有周大勇、王老虎这样的叱咤风云的基层指挥员,有普通的战士、炊事员,还有李振德这样的根据地的革命老英雄等等,这些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性格。正如我们在文学上学的,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把握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是人物去服从环境。这样,每个人物都可以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可以使作品有血有肉,富于感情。

读完作品,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作者不掩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真实地反映了战争,是多么崇高的创作精神啊!这部长篇小说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以及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奋勇杀敌,与敌人浴血奋战英雄主义精神。在作者的笔下,一部气势恢宏,语言明白精炼,朴实生动,贴近群众的《保卫延安》打动了当时的中国,国人为之振奋,为之鼓舞。

随着“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的落幕,我万分不舍地合上书,平整了思绪,安抚了激动而又紧张的心。环顾四周的这份和谐安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些人民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比起解放军战士毫无怨言的献身于革命,我们还有什么道理去抱怨我们的生活。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我想不会是昙花一现,对我,对我们这代人都是一样。这部“英雄史诗”也会随着我的进步不断激励我去奉献,去上进。

时代在召唤,党在召唤,让我们在向伟大的目标进军征途中努力奋斗,永不停步!让我们的青春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建党九十周年心得体会

机关第二党支部

席攀峰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下载读书心得4(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心得4(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心得(共五篇)

    读书心得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本书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史》包括生命科学史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高中新课标要求重视生命科学史......

    读书心得(共5则)

    书之领域 心有所向,书有领域,并行之,无穷尽也。 —题记 其实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与书结下了这份巧缘。也并非只是简单的喜欢阅读,而且对书有着一份向往的情怀。因为觉得读书的同......

    读书心得(共5则)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工作与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面对的。有人告诉我一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却富有哲理。他说,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

    读书心得(共5篇)

    教育的理想、智慧与感动 ——感于高峰先生的《幸福在心》张美玲春节,朋友小聚,遇到高峰先生。他是我的山东老乡,也是我爱人的中学学长,现在玉泉路小学任校长。席间,他送我他刚出......

    读书心得(共5篇)

    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杨生慧 《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儿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于1886年,书的原名是《Houre》,翻译是“心”。它的英译本是《Heart》,译意也是......

    读书心得(共五则)

    “读书”心得高尔基说过“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人生的高度、增加人生的厚度,始终如一的读书学习......

    亲子共读心得 亲子读书心得

    亲子共读心得 亲子读书心得读《鲁滨孙漂游记》有感何婧《鲁滨孙漂游记》这本书是由英国作家笛福写的,记述了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的一生经历记历险。这本书主要讲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心得(共5篇)

    读书心得 敬爱的党组织: 我最近在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物》,这本学习读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