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羌在汉藏之间》后感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
读完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之后,觉得正如王先生所说,这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更正确的说,这是一本描述与诠释华夏边缘的历史民族志。这本书不只是描述羌族,一个中国大陆上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更主要的是作者希望透过羌族及其历史来说明汉族和藏族以及部分西南民族族群边缘的形成,变迁及其性质。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诠释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的问题。
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目前约有20万人,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周围是人口众多的彝族,藏族和汉族。目前许多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学者认为,羌族与西南十几个民族都有密切的族源联系,羌族民众也自豪的称“我们羌族是汉族,藏族,彝族的祖先。”而如何一个区区20万的民族会与十几个民族十几亿人口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正是王明珂先生此书所研究的。
首先羌族在行政上位于四川汶川县,理县,茂县,北川,松潘,这些地区位于岷江流域,自古就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流贸易的要道。羌族的地区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川西方言,当地称之为“汉化”。另外有一种本土语言,本地为称之为“乡谈话”,由于各地差别很大,这种“乡谈话”只在很小范围内流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靠近藏区的地方,方言带有藏语的强调,靠近汉区则带有汉族方言。最能表现藏族特征的是其文化特征,羌族村寨妇女服饰鲜明的表现了羌族的民族特色,而城镇的男女和村寨的男性的服饰已然与汉族无异。和语言一样,在靠近藏区和汉区的地方,服饰也带有藏汉的印记。可见羌族的藏化和汉化十分严重,对于羌族文化是一种异化。羌族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腰上,近几十年才出现少部分建在河谷台地上的村寨,据村民说,人们过去往往住在更高的山上,后来才逐渐搬到现在的山腰上,他们在山上打猎,采药时还时常见到此种高山村落的废墟。羌族村寨最特殊的景观便是山坡上一片连接起来的石砌房子,有些还有残留的石碉楼。石碉楼是一种石砌的四角,六角或者八角塔状高楼,高约20至30公尺。羌族村寨的防御功能是十分明显的,也说明了为何以前没有河畔村寨,因为那样容易遭劫。村寨的居民农《牧兼营,还在大山的森林中采集药材,菇菌与狩猎。农闲时,男人需要到外地打工挣钱,这是人们对当地边缘的,垂直差异大的自然环境所做的适应。农业是羌族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在春秋两季农忙季节,男女老少都参加农业活动。但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农业有女子担仍。夏天,成年男子通常都要外出做获利更多的事,例如,修路,做房子,伐木,挖井,卖药材,他们通称为“找钱”。直到九月份才回来农忙。几个家族集中居住的聚落,在此地普遍以汉话称“寨子”,几个寨子又组成村。同寨与同村的人构成在家族之上更大的范围的认同群体。由于许多寨子主要由
一个家族构成,或者一个大寨子内部依家族又分构成几个小寨子,在这些情形下,一般一个家族等同于一个寨子,也大都祭祀同一个山神或庙宇。
其次,对于羌族历史的追溯和研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羌”便有丰富的历史记忆。近代学者根据殷商甲骨文和先秦史料以及较晚的更丰富的公私史料记载来构建由商代自近代的“羌族史”。这样的历史说明了羌族历史的起源,分布与迁徙,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同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羌在甲骨文中,他们是商人西方的敌人,根据卜辞地里的研究,他们大概分布于豫西,晋南或陕西东部。又由于羌和姜字相近,认为二者有关联,姜姓和羌人一般认为是古代同一个种族。尤其是姜炎集团的东移和皇帝集团的接触,最后两族融合。也有记载,大禹生于西羌,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羌人为夏民族。而周人的祖源为“姜嫄”,和羌族又有联系。可见历史中,羌族同华夏民族的起源是多么有关联。此后,在秦代,羌人受到压迫,往西,往西南迁徙。有的成为藏族的祖先,有的定居下来。但从汉到魏晋也有羌人人内地,例如姚氏就是羌人的一支。然而根据王明珂先生的著述,羌族的民族定义在近代被一些民族思想所混淆或者是淡化,将一些具有羌族特性的聚落定义为羌族,为本书的一个重要章节则是试图重构羌族历史,从历史源流着手,摆脱近代民族思想的干扰,还原羌族真正的历史传承。以华夏边缘的羌人的视角来诉说羌族的历史。华夏边缘的羌族带最终还是走向萎缩,尤其在唐代在民族大融合的驱使下逐渐汉化,番化和夷化。而我们现在所定义的羌族,在岷江上游的汶川到松潘地区。距汉唐时期的羌人地带已经有很大出入,这些地区一段时间被归为蛮夷之地。清末到民国二,三十年间,羌人民变为羌族,以及羌族与藏族和汉族之分才逐渐清晰。在1915前后,一些传教士对于羌族地区的考察,根据西方民族学的知识,结合中国历史和口述,得到对当地人群的认识与相关族群分类的观念。但羌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认知却十分晚,他们多以族群生活,对于民族观念知之甚少,甚至对自己的祖先也有不同看法,到20世纪上半叶才从一些英雄远征的故事中说明“我族”的范围。本族知识分子在结合本区和外界的信息后才进行民族的定义。本书还从文化上对羌族进行分析,反映了羌族政治和物质生活以及民族历史观,使得人们对羌族历史清晰化,认识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的历史也是各民族互相影响变化的历史。
第二篇:汉藏文化
汉藏文化课
——傅昌婷、詹立
活动形式:
1.初步确定汉藏文化课程主要讲述饮食、节日、服饰和礼仪等四个方面。2.由我们设计制作PPT,用于课堂过程中播放,以深化授课内容。3.在授课过程中再穿插进适当的有关于汉藏文化的纪录片。4.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单向的知识与文化的传输,更多的让广大的藏族同学们参与进来,让课堂成为一个文化与知识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
活动具体方案: 1.第一课时:首先由我们作为老师进行自我介绍,我们自我介绍之后主要班委成员进行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环节结束之后,由我们介绍我们的课程结构。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切入正题(询问同学们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引入藏族与汉族之间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先由藏族的同学们自主发言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4-5名同学即可。再由我们利用PPT介绍各自的家乡的自然风光,用于对比汉藏两族人民不同文化产生的根源。最后询问同学们对于汉族文化最想了解的部分,用于改进我们下一次的课程。
2.第二课时:此次课程重点介绍汉藏文化之中的饮食与礼仪,课堂主要由PPT与自己准备的纪录片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先由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家乡最富有特色的菜肴和食物,说明藏族特色的食物。此环节过后,由PPT介绍汉族的八大菜系,常州地区甚至江苏地区富有特色的小吃,播放纪录片中关于汉族菜品的介绍,如《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时,在介绍菜品之后引入餐桌上汉藏两族人民不同的礼仪,此环节采用互动,由同学们与我们进行生活中常用的礼仪的交流,内容可以覆盖餐桌礼仪,待客礼仪,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礼仪。我们学习一些汉族传统礼仪并在课堂之中表演,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形式阳光向上。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与藏族的同学们可以进行礼仪之间的相互教授和相互学习,体现汉藏文化和而不同,相互融合。
3.第三课时:此次课程以汉藏文化中节日和服饰作为重点,由PPT和相关纪录片等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如果可能得话,在第二课时结束的时候要求2-3位有藏族传统服装的同学带几件服装到课堂。如果无法达成此项目的,就由我们播放准备好的藏族服饰图片,在课堂上邀请同学们对他们的名族传统服装进行讲解。节日部分以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对于这些节日我们主要谈论它们的当讲解到汉族的相关节日时,可以向藏族同学们询问他们是否有类似纪念意义的节日(比如中国有农历的春节,藏族也有他们的藏历新年),可以与他们讨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并且可以顺带回顾每一个传统节日的传统食品和传统礼仪。在服饰部分,以同学们介绍本民族服装开始(我们可以在旁边适当询问,询问内容主要与服装穿着的讲究,服装穿着的注意事项,以及时间与场合的不同带来的对服装穿着与要求的不同等相关以充实介绍部分)。介绍完毕之后,开始我们的汉服展示(如果时间、条件允许,能得到几件汉服最好),从远古时候的人们所穿着的狐裘树皮以及草衣开始说起,直到清代结束,展现汉服的发展变化,以及它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与特点(在一些对于汉服发展变化具有代表意义的朝代,如汉朝、唐朝和宋朝,可以找些具体图片甚至实物图片)。时间如若富足,可以播放一个关于传统汉服的视频,帮助深化教学内容并提升趣味性。
活动准备:
1.由于课程涉及到对于教师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需要提前知晓各个教室是否拥有相关设备以及是否运转正常。
2.由于学生们对于汉藏文化方面会有不同的需求,我们的讲述内容很可能会未涉及到,需要及时了解,补充并完善课件。
注意事项:
1.文化交流需注意言语,要时刻本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一基本精神。2.上课期间注意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民族文化中的禁忌。
第三篇:藏汉双语教育
【摘要】藏汉双语教师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的推进和深入的开展,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文章对学者们在藏汉双语教师素质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简要的点评,以期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师素质;双语教学
目前,在青海藏汉双语教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学校都把藏汉双语教学作为办学特色,民族学生的范围也从最初的民族班发展为民族学校,但在几乎所有学校在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藏汉双语师资的匮乏问题及藏汉双语教师素质问题。藏汉双语教学的关键是藏汉双语教师素质,没有合格的双语教师,是不可能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因此,只有对藏汉双语教师提出更完善全面的素质要求,才能实施高素质的藏汉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育的定义与概念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学者们有不同的的解释,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朱浦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去不同而存在差异(朱浦,2003)。钟启泉认为双语教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最广义的层面指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所驱使的“双语教育 ”。第二,广义的层面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我国的“双语教学 ” 通常是指汉语为第一语言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旨在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第三,狭义的层面是指外语教学(英语教学)本身(钟启泉,2003)。《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定义为“双语教学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 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阶段若干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能够应用藏语、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部分非语言学科如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性科目的学科,目的是为了提高藏族同学的汉语应用能力,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双语学习气氛,是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两种语言与多元文化环境的熏陶。最终能够掌握两种语言,习得用双语进行思维与学习能力;逐渐成为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的双语双元文化人才。
(二)双语教师的概念
关于双语教师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之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种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另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的任务要通过双语教师来实现。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第一向学生传授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外语。双语教师不仅必须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是双语者。双语教师的学科水平和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综上所述,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课程的教师。
(三)、玉树实行双语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从古至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聚居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山区,玉树也不例外。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山高水低、缺电少通讯、贫穷落后等特点,严重制约着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 决定了本地区民族教育的落后。教育科技的落后叉制约着生产经济的发展,如此循环,导致经济越来越落后。农牧民地区教育水平总体还不乐观,与国家的教育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共同关心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牧民地区的基础教育,缩小我省农村牧区与西宁的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造福民生,共圆中国梦。
二、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汉双语教育现状
从文献分析与现实考察来看,玉树藏汉双语教师主要面临以下两大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藏汉双语教育的提升。
(一)当前玉树采用的教学模式
玉树采用的教学模式都采用人教版汉文课本,藏文只作为加授课开设。结果是少数几名优生有进入高中就读的机会,其余的则落榜二返回家中务农。又重新沦为文盲或者复文盲。除有一门藏语文外。与普通小学无异。学科知识都是有汉语文授课起点虽高但是无果。
(二)玉树双语教育师资状况
有研究者通过对青海、西藏、新疆不同县区的调查了解到,藏、维聚居区“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双语型师资严重短、缺、比如新疆疏附县缺双语教师900名、青海同仁县缺双语教师400名、同仁县多福顿中学有专任教师52名,学过汉语文专业的教师一个没有;双语师资合格率低,尤其是比较边远的贫困县,双语教师合格率不到10%;教师教学任务太重,缺乏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藏、维民族聚居区基本上都是牧区和边远山区,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许多学校一个教学班只有十多个学生、甚至几个学生,在民族聚居区,从未学习过汉语、又从未参加过汉语教师占68%。综上分析,青海藏汉双语教师师资匮乏并且藏汉双语教师素质不达标,是制约青海藏汉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藏汉双语教师素质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双语教师素质的高要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提高藏汉双语教师素质从而促进藏汉双语教学势在必得。
(三)玉树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状况
有学者认为:影响藏汉双语教师素质的因素首先是藏汉双语教师的汉语功底不深,所以加强藏汉双语教师的双语培训,培养“藏汉兼通”的双语型教师,就成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所在。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县阶段藏汉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从而使整体藏汉双语教师的素质不高,因此大力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业师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所在。其次缺乏缺乏双语版的教材,大量采用汉文版教材也不太现实。使学生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学生水平不一致,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效果好坏不一致,给教师的教学目标带来一定的阻碍。也有学者提出:教师人格是双语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素质要求:第一,热爱学生是前提,教育作为人类创制的一种自我“助长”行为,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应当始终将学生的发展利益放在首位;第二,敬业与奉献精神,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第三,保持谦虚、勤奋、不断追求新址的治学态度;第五,具有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尊自爱的作风
三.玉树藏族自治州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方面
1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政策支持和系统规划
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与制度层面的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科学论证基础上,为当地双语教学的实施制度系统的规划,确定双语教学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特别是在双语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双语课程教材的开发、中小学双语教学的衔接以及研究经费等方面应提供政策支持。2加强双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做保证。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除了熟练的使用两种语言,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双语教学的方法。
3积极推广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
自治区对各级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都有具体的等级的要求,他们必须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体现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对汉语教学起着积极额促进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要完善考试制度,使其响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地方财政困难
加大对玉树教育经费的投入,从经济上给予玉树基础教育支持,为玉树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我省农牧区的教育发展和迈向现代化铺平道路。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改善教学硬件设施,缩小城乡教学设备差距。要想教出有知识有文化的农牧民新人,必要的硬件设施不能少。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因此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因此,在大力修建希望学校的同时,不要忘记要提高希望学校的硬件设施,国家的拨款和社会的资助要合理的分配,不要盲目地修建教学楼,在修建教学楼的同时要注意到相关的硬件设施,做到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加快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是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机比,逐步完善城域网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建设覆盖全县的教育资源库网络,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州级学校和县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三)教师专业结构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做保证。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除了熟练的使用两种语言,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双语教学的方法。
1积极推广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
自治区对各级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都有具体的等级的要求,他们必须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体现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对汉语教学起着积极额促进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要完善考试制度,使其响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提高双语教师的的教学能力是提升双语教师素质重要措施学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能力。(1)双语表达能力。双语能力在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基础地位,不具备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双语教师。(2)用双语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3)用双教学设计的能力。(4)用双语组织教学的能力。(5)教学监控能力,是为了保证双语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四 加强玉树藏族自治州双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1强化政府责任,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2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制度。建立健全州级义务教育“以州为主”管理体制,做到教师队伍由州级统一管理,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一州一标”,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人银行开设的教职工个人的工资帐户。要以实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人员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对已有的教师要进行良好的师资队伍,同时招收有大学毕业生支教,要改善教师的待遇,以保证教师资源以及知识的更新,使我省农牧区的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宽广。此外,可以呼吁广大社会青年积极进入玉树支教,使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到藏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为农牧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要创建适用于农村教学的教育模式及制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主体的不同、教育投入的不对等,这些因素已经让农牧民子女输在了起跑线上,高等教育阶段的门槛设置更是让农牧民的孩子处在劣势地位。全国高考表面上看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阅卷不统一,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存在着诸多不公平。再加上从1996年以来大学并轨,学费增长过快,给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带来困难。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加强同民众的交流,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掘更多的致富途径,加强同外界的联系,带动整个地区富裕起来,为教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让更多的失学儿童走进课堂,寻找摆脱贫困的出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办学层次,整合教育资源。
加大对玉树教育经费的投入,从经济上给予玉树基础教育支持,为玉树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我省农牧区的教育发展和迈向现代化铺平道路。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是要改善教学硬件设施,缩小城乡教学设备差距。要想教出有知识有文化的农牧民新人,必要的硬件设施不能少。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因此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因此,在大力修建希望学校的同时,不要忘记要提高希望学校的硬件设施,国家的拨款和社会的资助要合理的分配,不要盲目地修建教学楼,在修建教学楼的同时要注意到相关的硬件设施,做到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加快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2是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机比,逐步完善城域网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建设覆盖全县的教育资源库网络,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州级学校和县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结语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优质的教育体系,而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繁荣,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玉树的经济昌盛,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及人力资本的发展。尽管目前玉树的基础教育状况人不容乐观,但是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玉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玉树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其经济也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六、参考文献:
[1] 杨淑芹,孟凡丽. 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 . 贵州民族研究,2009,(4).
[2] 周 仁. 高校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培养策略[J] . 教育与职业,2010,(6).
[3] 王斌华.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施红斌,殷冬玲. 美国双语师资建设经验及启示[J] . 青年教师,2007,(1).
[5] 于立平.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及启示 [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62-64.[6] 黄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新加坡双语教育之比较
第四篇:浅谈藏汉双语教学法
浅谈藏汉双语教学法
多年以来,在藏汉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和操作程序,似乎已无可面对新的猛烈冲击。这一切都要求双语教师转变固有的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对当代民族教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新思考,拿出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应对方案来。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从“知识结构型”逐渐向能力技术型转变。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作为一个多民族学生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通常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授课,使学生感到教师语言并不陌生。这样师生感情才能沟通,学生才能倾听教师的讲解,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而是用一种学生不十分熟悉的外来语言进行教学,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像我们这样的民族学校既有来自城镇机关对汉语言比较熟悉的学生,又有来自农牧区乡对汉语言比较陌生的学生给他们授课。要谈教学质量,那么首先应做的就是用双语教学来上课。
有的教师认为采用双语教学法浪费时间,对完成教学任务有影响。然而面对来自农牧区学生,如果用一种陌生语言进行教学,该班大多数学生棍本就不能做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消化,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出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法就是解决怎样使学生听懂教师语言的问题,其它教学法是学生能听懂教师语言的基础上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所以没有藏汉双语教学就不能很好地运用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藏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要受到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否则将更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民族教育从无到有。已经完成它的初级使命,如何提高教育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民族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教师费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知难而进,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突破。最终获得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2.藏汉双语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
藏汉双语教学法是根据班上学生了解或熟悉语言种类不同的情 况。面向全体学生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法,教师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 学活动中最起码的手段,可以说没有语就没有法进行课堂教学。如: 聋哑学校的教学活动不也是通过手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完成的吗?可见语言在教学中是极其重要。如果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用双语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误解为教师在歧视他们。所以藏汉双语在教学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五篇:藏汉和亲的故事
藏汉和亲的故事
公元7世纪,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他多次派出使者带着珍贵的礼物,长途跋涉,到唐都长安求亲。唐朝的皇帝唐太宗被他的真情实意所感动,决定把既美丽聪慧又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嫁给他。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去,松赞干布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他们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文成公主带去了十分丰富的嫁妆,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以及药材、蚕种,还带了大批的医药、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随同她前去的还有许多能工巧匠,帮助吐蕃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族和藏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为发展藏族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海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