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哈迪塞镇之战有感[5篇]

时间:2019-05-14 22: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哈迪塞镇之战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哈迪塞镇之战有感》。

第一篇:观哈迪塞镇之战有感

最近观看了一部影片《哈迪塞镇之战》:影片再现了发生在伊拉克战争心脏地带的那场战争,为2005年11月在哈迪塞镇的血腥事件近距离地做了一个特写。

疯狂《哈迪塞镇之战》的武装分子在马路旁边埋下了一颗由瓦斯罐和手机遥控引爆装置组成的遥控炸弹,在美军车队经过时埋伏在周围的武装分子引爆了炸弹,造成一名美军士兵当场死亡两名美军士兵重伤。在接下来的几小时里海军陆战队队员强行闯入附近居民家中搜捕武装分子,并开枪射杀了24名平民。本片的故事比较简单,伊拉克反抗者用路边炸弹造成美军一死二伤之后,美军跑到附近居民家中疯狂报复的,共射杀了24名平民。翻译成XXX之战也就很不合适了,因为这甚至连小的战斗也算不上,只是美军激动地射杀平民。美军杀人的过程就已经通过慢镜头展现了这一报复的疯狂,几乎不用再加镜头反思。

或许是战场的残酷,令那些美国大兵如此的疯狂,最终也只落得个替罪羔羊,从本质上看这场战争就是个错误!

电影片段中引用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新闻发言“ 我们解放的人民不愿意放弃他们刚赢得的自由,民主一定会成功的,因为美利坚合众国不会被一群恶棍吓到。”在这里,我们要明白:民主不是美国说是就是的,更不是美国说给你就能有的!

反思伊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一个原本富裕发达的阿拉伯国家——伊拉克变的穷困潦倒,2003的伊拉克战争更是让这个成为人间地狱。伊拉克人民从此生活在战火之中,日日不得安宁!战中让这个原本是空中花园的国家变成了废墟。海湾战中说伊拉克攻占科威特,这个是事实。可是,伊拉克战争所谓的杀伤性武器又在哪里?正如影片的片尾曲所言:一切都是谎言!

深思历史和当今世界,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可以内部自己解决,凡是影响历史进程,都会被人民群众淘汰,历史总是前进着的,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没有到时候也没有到“火候”。但是,一旦一个国家因为内部矛盾引入了外部力量,结果将会180度大转弯。正如满清末期的中国,遭受了多少耻辱;如今南北分治的朝鲜,手足相残;战火中的伊拉克,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阿拉伯兄弟阿富汗,战火不断;刚刚结束的利比亚战争,内部派系争斗不断......在看看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共合作,虽说战后的政治变天,但是我们的种族得以保全,我们的人民不在承受战火的煎熬......民主是人民自主选择的,不是美国人强加的!美国的全球战略都与美国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它只关心自身的利益,所谓的一切都是假象,看看世界的形势,有美国的地方,就不再有安宁!中东战火不断,朝鲜半岛危机四伏,东南亚人心惶惶......美国并不蠢,那些遭受美国大兵践踏土地,因为它们威胁不了美国。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这些国家相比较那些战火中的国度,区别就在于它们有办法使得美国本土不再安宁!

有美国的地方就不再和平,民主不是美国说是就是的,更不是美国说给你就能有的!

第二篇:观《制高点:全球经济之战1》有感

观《制高点:全球经济之战1》有感

纵观整个纪录片,作者为我们回顾了20世纪,世界主要一些国家的经济体制,状况,改革情况,短期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情况等等。其中以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连接。跟随作者的镜头,我们以一个国家为一条线,看到它近100年来的社会、经济、政治上的跌宕起伏。每个国家又必然不是孤立的,把各个国家串联起来,作者为我们描述了20世纪,主要经济体织成的一张大网。大家相互影响,而当权者又努力寻求新的体制、政策来保护本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免受别国的影响,其中交错复杂,有前进、有创新、有输出、有模仿。

在我的感受里,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就是:世纪经济在20世纪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从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崇尚自由的市场体制,经历过一战、二战之后西方经济的倒退,到20世纪计划经济等上西方经济体制的舞台,拯救了当时许多的西方国家,再到20世纪末,自由市场经济回归到主流,并且创造了很多经济神话。这些整个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我们无法保证在未来的某一天是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再次拯救世界,带领我们走出阴霾。

先说一些与经济学看似没有多大关系的话。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一些最最基本的准则,这也许涉及到哲学、涉及到一个宗教等等,但是就我浅薄的人生阅历来说,大千世界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在遵循某种东西。人的生长、植物动物的生长,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在按照某种轨迹行事。也许表象各有不同,但是你刨开现象看本质,很多事情的发展都能归结于一些道理,而这也许就是哲学的伟大魅力,这也许就是哲学家们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了吧。例如,像三国开篇第一句所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可以把它应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或许你会说,你和某人的关系稳定,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稳定,那是因为你的眼光不够长远,如果把这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敢打包票说不会改变么。也许,世界上唯一不会改变的东西就是:一切都在变化吧。

当然这些哲学思想必然也能运用在经济学的领域,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和发展的趋势。如果你在大一的时候问我,是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我会毫不犹豫的给你大谈现在西方国家经济体制如何的健全,风险防范做的如何好,甚至是人民生活如何自得其乐,社会体制如何健全。再批一下中国政府的腐败,体制的冗余,人心的涣散等等。也许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的文化等蓄意的向中国渗透,尤其是青年一代。我们越来越崇洋媚外了,对于外国的东西无限崇拜,对于本国的一些问题嗤之以鼻。当然,我也在这队伍里。这是美国故意向我们的文化渗透,而我们确实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文化上的狂轰滥炸当然无法理性的思考、仔细的分析了,但是随着年龄一点一点变大,经历是事情越来越多,看到了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真实的一面,我们会渐渐改变观念,正确的认识世界的。那你要现在问我,是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我的回答也许会让一个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头雾水吧。

在一个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来看,就假设我们现在在月球吧,再假设月球上有一个嫦娥,她是一个永远不会死亡,一直在默默关注这全球经济发展的人,你问她,是计划经济好还是市场经济好。她也许会说,不同的体制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的,越健全的适用范围越广、时间也越长。绝对无法肯定的说哪个是最好的。对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条件、文化、甚至宗教思想等等不同,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即使再伟大的经济学家,有着再完美的经济理论,也都是有前提的。哪怕经济学这个这么广泛的东西都是有大前提的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别的经济行事)都是混合适用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混合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适用混合经济吧。就像是投资中讲的风险组合,根据你是风险偏好型还是规避型的,组合不同的资产,目的都是到达你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国家的经济也是一样的,为了达到最高速最健康的经济发展,适应本国各个方面的因素,当权者不断调整政策方向,不断调整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的比例。也许这种调整根本就不是政府或者人能控制的了的。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条件下就有一个应该的混合经济的组成。是应运而生的东西,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的——这跟“市场是无形的手”中的“无形”的理解是一样的吧。明智的政府的决策跟家靠近那个应该的最优的混合经济组成,那么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将更加顺利。如果政策和最优混合经济背道而驰,经济会进入更大大麻烦,但是在长期来看,依旧会回到正轨——最优的混合经济组成的。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绝对不能磨灭那些走了弯路(之后来看是弯路)的价值,正是这些经历使得人类的认知一步步的在发展,人类一步步在前进。也正是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使得我们对经济这样抽象的东西有了具体的认知,甚至再几十年后,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这门科学。20世纪中叶,私有财产的神话被打破,国有产业、铁路、工业和私营企业被政府控制。而这些行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制高点”。到底政府要抓住制高点还是放手于市场,从此以后,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长达半个多世纪,即使到现在,争论依旧不会消失。

凯恩斯绝对是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当时社会主义在前进而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在落后。他的古典经济理论在20世纪中叶拯救了战后的西方国家,控制住了恶性通货膨胀、极高的失业率、经济倒退,甚至在那段时间英国还向其他的国家输出了这种经济体制。肯尼迪也因凯恩斯的理论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而凯恩斯的光环笼罩了30年而已。而在20世纪末期,持续走高的通货膨胀困扰着西方国家,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这是不应该发生的啊。哈耶克的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个崇尚“自由是绝的,必须让竞争机制本身充分运作…拒绝任何宏观经济学,即使在大萧条时期也反对任何政府干预”的老爷子终于在晚年的迎来看到了他的理论的成功。中国一句古话说的好,时势造英雄。其他人没有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错了,而是他没有生在对的年代。所以人要与社会融合,才能自得其乐。而当时美国的里根,英国的撒切尔都开始膜拜哈耶克的理论,他们把一个有一个制高点出售,西方经济又开始了新的篇章,其实也是一种轮回。英国人在输出了问题之后又把哈耶克的理论当成是解决办法再次输出……

我想人类这样的脚步不会停止,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世界绝对不会停滞在自由经济的光环之下太久。就像他没有在凯恩斯理论的光环下停留太久一样。在新经济衰退的时候,在战争的时候,在大灾大难的时候,人民会想到政府的。也许政府就是个这样受气的角色,谁叫你们是人民的公仆呢。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政府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带领人民走上一条能生活的更好的道路,而不在于这条路到底叫什么名字,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角色吧。

第三篇:观《泰迪的故事》有感

观《泰迪的故事》有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美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产生于教师的魅力之中。”昨天看了《泰迪的故事》后,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爱孩子就是爱教育。

泰迪从小学乃至读到医学博士后之后,他始终将汤普森老师看作自己最好、最喜欢的老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想起了一个被退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小豆豆转学到巴学园的故事。巴学园的小林老师在转学的第一天耐心专注地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使得感觉自己总被别人排斥的小豆豆感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小林老师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专门设计了符合高桥同学身体特点的运动项目,只是希望永远也不会再长高的高桥同学在怀有这种身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

汤普森老师和小林老师都是能让学生铭记一生的老师,他们用爱挽救学生,成就彼此,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绝不仅体现在学习的指导上,学业的优异程度只是学生在校的一个方面,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智关怀等方面。汤普森老师对泰迪的爱始于翻阅前任老师的评语,我们也应该积极接触、接纳每一名学生,认真观察、了解每一名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转变,让学生获得、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关爱,以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铸就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学习动力,进而成就学生的未来,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的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很多学生的问题,真的是我们的教育制造出来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差生,往往就是“成绩差”吧?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好,其他的都很好了——我们可以满足了!进一步想想,有些学生除了成绩好,好像也没有什么优点了,岂不是更可怕?当然,最好还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我的学生成绩会不好?这样,即使我们不能赞同学生的做法,但我们也可以谅解他们!

在学习了《泰迪的故事》之后,不断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汤普森老师对待泰迪是一如既往的满含期待的,最让人感动的是,这种方法她坚持了一年又一年。感动之余,是深深地愧疚。师爱是泛爱,而不能是偏爱。我们常常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爱,仅仅是对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付出了爱,而这种爱又仅仅停留在了对学业的指导上,并没有更多地去关心学生的人格和心智发展。

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爱是无处不在的!正因为爱,教育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爱,每个孩子心里都充满了温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唯有把我们的爱融进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关爱每个学生。

第四篇:观《风雨哈弗路》有感

观《风雨哈弗路》有感

思维着的大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和值得赞美的。杰出的电影是伟大的创作。它是一种艺术,以一种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形式反映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如果一部电影能让你想起什么,那么它就是一部好电影。《风雨哈弗路》就是这样一部好电影。

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父母都是瘾君子和艾滋病患者,父母吸毒,没有工作,生活在贫民区,小时候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被母亲拿去购买毒品,而她对父母没有抱怨,有的只是爱。至到母亲离她而去,被人装在没有名字和任何标记的木箱子里,埋了,没有墓碑。那时候她16岁。这件事情震动了她。于是,她开始努力,开始在学校里学习去改变些什么。她通过努力终于在一家福利性学校上了学,开始学习中学课程。她没有家,每天睡在地铁里,靠到餐馆打工养活自己。她的精神和执著让人感动。最后她终于赢得了奖学金进入了哈佛。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很平淡,但每看一遍都会深思一遍。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从故事中看到的一些东西。亲情。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片中小女孩的妈妈吸毒,得了艾滋病,最后毫无悬念的死亡。但是小女孩却一直在强调一句话:“I love my mother.”的确,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母亲,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贫穷抑或是富有。但母爱是平等的、伟大的、无私的。千古年来,人们一直在歌颂母爱,有了母亲,我们的生活才会温暖,有了母亲,我们的家庭才会有圆满和快乐。我们要好好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好好孝敬自己的母亲。珍惜亲情。

友情。友情让世界变得美好。如果一个人拥有知心的朋友和真正的友情,那么他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片中的小女孩,她刚到学校时班上的同学都歧视她,不和她玩。后来,与几个同学关系很好了。她的母亲下葬时当,别人一一离开后,也是她的朋友陪着她。友谊真的是个美好的东西。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的绚丽多姿、熠熠发光。前段时间,有位友人送我本书,扉页留言写到:“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珍惜,我很庆幸,在未失去之前,先懂得珍惜。”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用真诚去对待别人,好好维系自己所拥有的宝贵的友谊。

自强、拼搏、奋斗的精神。这是我最想强调的。片中的主人公出生于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庭,妈妈吸毒死亡,爸爸不务正业,姐姐被外公强奸。这一切都足以摧毁一个少女的心灵。但她,坚强的告诉自己,“Don’t worry, I’ll change it, I’ll work as hard as possiblly and see what happens.”她发奋读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地铁上,在洗碗时,在一切能用到的时间里,她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自己去奋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做到了,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用四年修完的课程,她拿到了奖学金,她考入了哈佛这个世界顶级的学府。她很淡定的去面对这一切。其实,在她做出那个伟大的决定并且动手去做时,这一切的成果已经在慢慢的向她靠拢了。电影最后的那个镜头很美,微风吹拂着她金色的头发,她笑了。

故事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很多,但本人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些。特别是最后一点,我相信,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窗户的同时,肯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所以要勇敢,要坚强,不要被困难吓倒。要知道,在我们顽强的意志前面,任何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生很短暂,要忠实于自己。打开自己的心门,聆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看看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努力地去拼搏,去奋斗。I can dream it , I can do it.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所以,不要安于现状,不要被困难吓倒,努力拼搏,一定会成功的!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人生总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第五篇:观《Armadillo》有感阿玛迪罗》

观《Armadillo》有感

以前没看过战争记录片,在西方电影欣赏课上看过《Armadillo》这样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录片后,相比于看过的其它类型、题材的电影,感觉自然是全然不同的。导演扬努斯·梅兹·彼得森对这些身处前线的年轻士兵进行了6个月的跟拍,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是镜头跟拍出的纪录片,强烈的现场感使观众也身临其境,真实得让人觉得很沉重。

观看过程中,从士兵们在告别亲人朋友的那一幕开始,我就不再对激烈的对战场面,劲爆的动作场景抱有任何幻想了,因为我从前面的那一小部分看到的就是赤裸裸的真实陈述,不会对情节进行任何的艺术加工。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心里也多了一份释然,就想看看顺着剧情发展,真实的战争到底是什么模样。前面这一部分,从对白和人物的面部表面中,我们都知道,战争确实不是儿戏,每个到战争前线的士兵也一定是经过了内心复杂的纠结过后才有的决定,勇敢的决定,每一个有亲人要上前线的家人也是不得不放下了沉痛的不舍。确实,敢于上前线的都是好儿男。

透过镜头,看到士兵们在阿富汗哨站的生活环境,我觉得那儿很荒凉,很冷寂,让人感到压抑,看不到生机。那个对于月亮的大特写镜头,让我记忆犹新,要拍出这么大的月亮,得用什么样的长焦镜头啊,我对这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也有兴趣。中国有古语,月是故乡明,身处前线的士兵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常人一定不一样吧。原来这就是危机四伏的前线模样啊。再看看士兵们不出任务时的日常生活,玩摩托、游泳,我觉得那就是士兵们单纯的消遣活动,看不出青壮年的那份疯狂和激情,当然这也不单单是因为身在军队,身在前线的缘故,我觉得那肯定也是因为对抗塔利班的前线生活确实很无聊、很乏味,甚至是对这样的生活有厌恶情绪。士兵麦子在前往阿富汗之前与家人吃饭时,家人说想不到他真的会决定前往前线,麦子说那是一种冒险和挑战,他想有那种体验。现在想想,他想体验的前线生活只是与敌人对抗时的紧张和刺激,还是也包括了这日常的无聊和乏味。反正生活一般总会给我们更好。

前线的士兵,时不时会得到消息说哪哪被袭击了,谁谁受伤牲牺了,也不知道下一个会在哪个地点,会是谁,长期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加上日常生活的乏味,透过镜头,我觉得士兵们都变得更寡言少语了,更习惯于沉默了,偶尔与战友的对话也显得很苍白无力,有一腔没一腔地搭话着。真正体验了前线生活后,他们是否也会质疑自己出战前的决定呢,是否也会安慰自己既来之则安之,还是强撑过这几个月?还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还记得有一幕是士兵和当地村民的对话:“如果看到什么请告诉我们” “我们无法和你们合作。你们带着武器过来,然后又离开,而我们一直都在这里,塔利班只会揪着我们不放。”是,对于战争,最受伤害的还是劳苦人民。士兵们可以和塔利班正面对抗,当地的人民可不行,他们在塔利班面前就是砧板上的鱼肉。维和部队不可能给他们长期稳定不变的保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本地的茅盾,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看看镜头里饱尝战事的人,他们对于维和部队的感情,应该也有感激吧,反正也没把他们当救星,我看到的有无奈、有失望,对于他们的行动也只是尽量配合而已。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没有希望了,在长期战乱中求生,他们已经麻木了吧。

在对塔利班分子的一次伏击中,士兵们确实也很勇敢,很镇定,有计划按步骤地进攻,消灭了敌人。行动过后士兵们都很兴奋,可能那才是他们所向往的前线生活吧,虽然很危险,但那份惊险刺激也更诱人。也可能是长期的备战太过无聊,这次行动是一次难得的发泄机会。行动过程中,有士兵发现塔利班枪手中弹后奄奄一息时,还朝他开了30多枪,我相信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如果只是要消灭一个奄奄一息的敌人时,是决不需

要再开30多枪的,是因为憎恨吗?我觉得说是发泄更可信。那次近距离的对抗确实是很紧张激烈,很让士兵们兴奋,在兴奋的情绪下做出这样的事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对于像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学生也不清楚是否妥当,不清楚是否符合人道主义,我也只能肯定地说:没必要。

最后士兵们光荣回国时,不单单有开心,也有一份从容,一份淡定。经过了生死的考验,经历了前线生活,对于士兵们本身,也绝对是一次洗礼,一次深刻的成长。

看过一部好的电影,就像看完一本好书一样,能发人思考,一次一次的思考,就是走向成熟的一个一个脚印。常思考,常感悟,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有利于提高自我的境界。

下载观哈迪塞镇之战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哈迪塞镇之战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荣誉之战》有感

    读《荣誉之战》有感学校:元谋县能禹完小班级:四(1)班学生姓名:胡藝龄指导教师:龙之霞暑假里,我认真地读了《荣誉之战》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个故事《妹妹回来了》。讲的......

    读《荣誉之战》有感

    读《荣誉之战》有感学校:元谋县能禹完小班级:四(1)班学生姓名:文思茼指导教师:龙之霞暑假里,我看了《荣誉之战》这本书,感触颇深。这本书主要讲了可心和岫岩、孔令凯还有老土豆一行......

    读《巨鹿之战》有感

    读《巨鹿之战》有感项羽,是中国古代秦末时期起义领袖人物,在当时被人称为“西楚霸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8年,当时的情景是楚军和秦军准备在巨鹿漳河北面展开巨鹿大战。楚军......

    八里桥之战有感

    八里桥之战的感想 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

    读《人民之战》有感

    读《人民之战》有感区党代表李明哲《人民之战》不同于一般抗战书籍,它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汇编成的《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之一,其内容全部来自抗战时期外国记者......

    观NBA热火vs马刺天王山之战有感

    观NBA热火vs马刺天王山之战有感 2013年6月17日8时整,NBA总决赛第五场在马刺队主场AT&T中心球馆拉开序幕。由于之前双方将大比分战成2:2平,所以天王山之战的分量更足,当然也备受......

    读《蜂豺之战》有感专题

    读《蜂豺之战》有感崔小天黄蜂精神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勇敢的昆虫是什么吗?那就是黄蜂。我通过读《蜂豺之战》,了解了故事中的黄蜂具备一种品质—一种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我把......

    读《湘江之战》有感3000字

    读《湘江之战》有感3000字作者/冰岩小时候看过一部叫《长征》的电视剧,里面有一场十分惨烈的湘江战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过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34师全力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