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政于民,管理于民
目录
一、网络问政的形成和发展.........................2
二、网络问政的概况...........................2
2.1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2
2.2网络问政的特点...............3
2.3网络问政的意义...............3
三、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4
四、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4
五、结论..............................5 参考文献..............................5问政于民,管理为民
摘要:国家的安定和繁荣与民众密不可分,因此民意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网络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由此衍生出了新的问政形式,即网络问政。网络的快捷和方便使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民众的意愿得到更好的表达;但网络的复杂和隐蔽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空间。因此,正确利用网络为民众服务,创新管理方式更好地服务群众是领导干部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关键词:网络问政科学执政自治
一、网络问政的形成和发展
自古以来,民心的向背始终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决定性因素。民意得以表达,化民意为政令,国家才能稳定繁荣。统治者问政于民的制度性渠道,主要来自各级行政官员自下而上的逐级报告,监察和言谏机构的收集与上达,此外还有臣民上书、社会舆论等渠道。
经过五千多年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民意的反馈渠道愈来愈多元化。特别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这一划时代的新技术成果,使网络问政这一新方式破茧而出,登上舞台。当前,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我国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途径,也成为党政官员汇集群众智慧、倾听群众呼声、拉近官民距离、坚持群众路线的新方式,同时也对我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了新挑战。2008年是网络问政登堂入室开始的一年,广东河源市是发起网络问政的先行者。网络问政的问世也体现我国领导人越来越开放的政治理念以及对新事物出现的鼓励态度。
二、网络问政的概况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互联网规模的迅猛扩大及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2.1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自1994年4月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网民规模达到3亿多。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已成为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每天页面访问量达1亿人次左右。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政府网等网站也被广泛关注。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媒体,论坛、博客、微博、邮件、BBS、聊天室等已经成为大众所认可和广泛使用的传播和表达途径。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问候网友并同网友在线交流,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将网络问政推向一个新高潮。2010年1月25日,“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网络已成为汇集舆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网络问政也成为党政官员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有效方式,对推动我国民主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网络问政的特点
开放性。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表达自己的言论。网络上,人人都是记者,都能喊出心底的声音。
快捷性。互联网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是当今社会最便捷的传播方式,为网络问政搭建了新平台。
隐蔽性。网上匿名发言,起到了保护网民身份安全的作用,使人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避免了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了官员在民众心理的威压感,增强了网民问政的积极性。
复杂性。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问政平台”,在电话中不敢投诉的问题,在网上可以发帖举报;在电话中无法描述的问题,在网上可以以图片的形式予以曝光。而这样的举报平台、问政平台、投诉平台,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然,由于使用者自身受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对文化、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也各不相同,其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存在很大差异,其发布的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性和欺骗性,这就要求公众提高对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
2.3网络问政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问政以其独特优势,在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推动了中国网络民主政治不断走向成熟。
(1)网络问政是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通过网络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使很多问题更显性化、公开化,可以极大地拓展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促使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有效。
(2)网络问政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对于政府部门捕捉舆情信息、不断挖掘民智具有积极作用,极大丰富了政府的信息来源,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靠。网络问政使领导者视野更宽广,头脑更清醒,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
(3)网络问政是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网络举报可以使纪检等部门快速获取举报信息,成为反腐利器。2009年6月和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开通当日均因访问量过大造成网络瘫痪,体现网民积极参与的热情。随着网民的积极参与和贪官们的先后落马给官员们敲响了警钟。
(4)网络问政是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网络问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是推动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格局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三、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网络问政为公民表达诉求、参与政治搭建了新平台,为领导干部了解民情、汇集民智、接受监督开辟了新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网络问政的发展状况与应对措施网络问政的载体互联网的监管、网民的素养、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问政的作用不断增强。对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培育公民的自治精神和自律意识,深化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提高政府管理网络的能力,使网络问政依法进行。一方面,政府应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网络问政平台,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网络问政。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问政进行规范管理。例如明确要求保护公民行使网络问政权利,强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官员通过网络问政,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促进地方政府主要官员通过网络问政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培育公民的自治精神和自律意识,使网络问政有序进行。公民自治是政治发展的方向。网络社会作为一种自治性质的公共社会生活形态,必须形成一套自治规
则,让广大网民接受、熟悉、运用和遵守,并自觉地在这一套规则之下共同运作。网络自治规则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公民的自律意识是维系网络秩序的主要力量,自治规则的落实关键靠自律。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能否自律就更加关系到网络民主的秩序、网络民主的发展和前途。广大网民在参与网络民主中要增强自律意识,诚信守法,自觉抵制和反对网络民主中的消极现象。只有千千万万网民自觉自律,网络民主才能健康有序。
(三)深化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
1)领导干部要主动融入网络时代。网络问政,既体现出领导干部能力的提高和作风的改进,又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领导干部要以开放的视野、平等的心态、法治的理念直面网络时代,融入网络时代,不断强化网络问政意识,让网络运用成为重要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和修养途径,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时空距离。
2)领导干部要提高网络沟通的能力。要保持坦率的真诚心态,领导干部在与网民的交流中任何虚情假意、推诿敷衍都逃不过网民雪亮的眼睛。网上问政必须做到坦率真诚,即使工作中存在一些缺点和过失,也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宽容。
3)领导干部要积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领导干部要对突发事件中的各类网络舆论事件要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对于网络信息和相关舆情,必须迅速了解、收集并发布相关信息,并及时作出回应。最初的信息发布后,还要密切关注舆情发展,及时分析、研究和判断,在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前不间断地发布相关信息,主动引导舆论。认真回应公众质询。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舆论,尤其是网友提出的批评和质询时,回应要有针对性,要紧扣质询议题,而不是简单应付。对于反映属实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在网上公布结果;对于反映情况不属实的,也要及时做出澄清。
五、结论 总之,群众的“网上”满意更需要官员的“网下”给力。领导干部只有能够做到“网上见诚意,网下见行动”,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够建立良政和善治,社会才能出现和谐的局面。参考文献
[1]人民网:网络问政于民 创新管理为民--谈领导干部应提高网络问政能力。
[2]百度文库:网络问政与公共管理创新。
[3]中国杂志:创新社会管理中网络问政的价值。
第二篇: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
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三问”调研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作为一名乡镇干部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忧患意识,深入群众,说群众想说的话,做群众想做的事,向群众问计,关心群众疾苦,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与群众融为一体。
其实,“三问”的提出,并不始于今日,那么, “三问”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
“问政于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问需于民”就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才能找准发展的薄弱环节;只有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才能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计于民”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经济社会发展的冷热波动,人民群众的体会最清楚、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无止境,坚持“问计于民”,我们就能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就能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
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有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工作模式。不论是来自何方的意见,不论顺耳或逆耳,都得坐得住,听得进。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及时整合采纳群众建议的有效途径,与群众多接触,多交流,利用一切有效快捷的渠道,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回避,不含糊其辞,允许争论,在争论中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从而作出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正确决策。
由此可知,“三问”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做好“三问”,有利于及时掌握实际中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对症下药,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党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
靠群众,必须倾听民声、体现民意、集纳民智。在这个意义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着力点,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知虚实。“为政之要,关键在人”。因此,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迫切希望办又有条件办的实事,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真正的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心得体会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笔者认为,“三问于民”不仅凸显了亲民务实意识,更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是人
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无不来自于群众的智慧,体现出人民的意志。总书记所强调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党的宗旨内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忧患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说群众想说的话,做群众想做的事,向群众问计,关心群众疾苦,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与群众融为一体。
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有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工作模式。不论是来自何方的意见,不论顺耳或逆耳,都得坐得住,听得进。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及时整合采纳社会各阶层建议的有效途径,与群众多接触,多交流,利用一切有效快捷的渠道,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回避,不含糊其辞,允许争论,在争论中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从而作出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正确决策。
“三问于民”,就是听民愿,汇民智,帮民富。我们搞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让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都能够随着发展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得到保障,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感。由此凝聚人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为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2016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施方案
2016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施方案
一、活动内容
(一)问政于民。认真听取基层和干部群众对水利工作的意见建议,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围绕“四风”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并及时向群众反馈,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问需于民。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及时梳理各类问题,对具备解决条件的立即予以解决,对暂时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加大力度推进解决。
(三)问计于民。组织局机关党员干部开展“进百企、入千村、访万户”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民意,汇集民智,广泛征求推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围绕重点业务工作目标、突破滨海、提升城区、开发“两河”等重点工作,动员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踊跃建言献策,为局党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方法步骤
1.宣传发动。局机关召开“三问”调研活动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利用市水利局网站宣传“三问”调研活动,向各县市区水利局和基层群众发放“三问”调研活动调查问卷,通过多种方式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
2.开展调研。主要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入农户,听意见、察实情,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组织基层单位代表、部分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及企业人士等,召开座谈会;到一个社区(村居)或企业进行一次调研。同时,在市水利局网站建立“三问”调查问卷链接,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分类汇总整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对策,统计相关数据,撰写网络民意调研报告。
3.总结提升。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统计汇总,分类整理群众需求诉求、意见建议和领导干部承诺办理的实事好事,完善民情工作台帐;总结推广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筛选、整理、汇总优秀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三、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水利局成立“三问”调研活动领导小组,市水利局局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科处室站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督导检查,市水利局组织人事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开展“三问”调研活动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听民声、汇民智、察民情、解民忧,确保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把开展“三问”调研活动与推进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安排、协同推进。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注重总结提升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是注重为民办实事。把为民办实事贯穿于活动全过程,按照市委《关于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要求,着力解决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结合水利职能,重点帮助基层解决水利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第五篇:三问于民心得体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公
仆意识、忧患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说群众想说的话,做群众想做的事,向群众问计,关心群众疾苦,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与群众融为一体。
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有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工作模式。不论是来自何方的意见,不论顺耳或逆耳,都得坐得住,听得进。要做到“三问于民”,就得及时整合采纳社会各阶层建议的有效途径,与群众多接触,多交流,利用一切有效快捷的渠道,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回避,不含糊其辞,允许争论,在争论中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从而作出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正确决策。
“三问于民”,就是听民愿,汇民智,帮民富。我们搞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让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都能够随着发展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得到保障,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感。由此凝聚人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为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工作成效应该给予肯定。但不可否认,还有许多不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极少数单位干部职工作风松懈,长期的岗位优势,养成了“让人求、被人敬、受人宠”的劣习;一些职能部门办事烦琐,环节多,效率不高;部分干部政治上缺乏敏锐感,对上级方针政策的学习、把握和理解存在一定差距,工作思路不明,工作重点不清楚;少数单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的情况仍然存在。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今年的工作思路与主要预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和“四三二”工作重心,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扩大开放为先导,抓住关键和重点环节,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抓好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全民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发展环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力求经济发展有新突破、发展环境有新改善、发展活力有新增强、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执政能力有新提高。
号角已吹响,这需要我们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做到“三问于民”,坚持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真抓实干上,鼓实劲不务虚功,求实效不图虚名,开拓进取不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在狠抓落实中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