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无百姓莫为“官”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第二篇:为百姓谋福祉一片丹心无怨悔
为百姓谋福祉一片丹心无怨悔
——记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赵巷村党支部书记陶锦元
记者 权莉 王丽芬
编者按:赵巷村,是嘉定区安亭镇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前还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经济落后、文化贫乏的小小村落。经过短短几年的共同努力,该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经济收入实现翻番增长。据统计,目前,已经形成2500万元固定资产,可支配资金已达400-500万元。预计,到2010年,全村将达到5000万元固定资产,年可支配资金达600-8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改变赵巷村落后面貌、实现翻身梦想的是该村党总支书记陶锦元。正是他,从一个贫穷的泥瓦匠到身价千万的企业家再到两袖清风的村支书,用自己的执着努力谱写了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传奇神话;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谱写了一曲“创新发展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感人乐章;用自己坚定的信念诠释了一个基层普通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新年伊始,记者走进了赵巷村,亲自感受了这片土地上欣欣向荣的深刻变化„„
受命于危难之时——
坚定信念谋发展 强村富民为百姓
陶锦元,沉稳而睿智,热情而坦诚。初次见面,深深感觉到他是一位执着而务实的人。朴实的语言中不时流露出内在的真诚;平和的神态,给人一种虚怀若谷的淡定与大度。提起赵巷村的发展与变化,他感触颇深,憨厚的笑容中多了几分谦虚,顺着他的思路,我们走进了他的事业„„
2002年,他出任赵巷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赵巷村堪称是一穷二白:经济落后,班子涣散,“上访村民”屡禁不止。面对此种状况,陶锦元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定信念,调整思路,诚信执政,毅然带领全体班子成员艰苦创业、务实发展。“村级经济上去了我们就有希望”。这就是陶锦元上任后的坚定信念。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赵巷村在近8年的发展中,一步一个脚印,使赵巷村在短时间内快速踏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据介绍,陶锦元贫苦出身,15年间渐渐成长为工程队负责人,并先后白手起家创办了3个利润超百万的企业。由于政策要求已改为股份制企业的预制构件厂重新改回集体所有。虽然由集体所有转为股份制才1年多,但公司已由原负债近千万元实现当年赢利500万元。辛辛苦苦建厂,刚刚赢利又要转为集体所有,公司员工不满情绪很浓,经过再三考虑、艰难抉择,陶锦元为顾全大局,上任之前,忍痛割爱将一手创建的构件厂“回归”集体所有。
伴随着上海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陶锦元依托自己所负责的上海嘉方大型预制构件有限公司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赵巷村自身发展的致富新路。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目前,赵巷村已经形成2500万元固定资产约500多万元收益;使村的经济收入明显增长,彻底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预计到2010年,全村经济发展固定资产将达到5000万元,年可支配资金600-800万元。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陶锦元在当地被誉为“三大怪人”,之所以说他怪,一是源于他在2002年来到赵巷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前,就已经是当地个人资产达上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家。他的第一“怪”是人们认为,他放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不过,却要跑到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穷地方来当一个村官;二是源于他从年少时当泥瓦匠起,就和那些普通的一身泥水、脏兮兮的同行有所不同,他的第二“怪”是他干活时依然穿着干净亮洁的白衬衫,一天下来,纤尘不染。他的第三“怪”,则更是“怪”得出格:领导上的一席谈话,就使他义无反顾地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民营企业无偿交了“公”。
正是这个“怪人”做出的许多“怪事”,使赵巷村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怪就怪在总是“把别人的幸福当做是自己的幸福”。对此,他这样解释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基层的村支书,不能只顾小家而不顾大家,假如我只想为我个人致富,而厂子和村里人是穷的,我将何以面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今天的赵巷村富裕了,被评为区文明村、敬老村、平安小区。然而,陶锦元却并不满足,他的心里还规划着更美好的未来。他表示,要再奋斗3至5年,把周边的几个村也带上富裕发展之路。
富裕后的赵巷村——
关心老人传美德 重视教育有投资
在陶锦元的带领下,赵巷村实现了强村富民的梦想,村民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陶锦元并没有想着自己如何享受,他首先想到的是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近年来,他总是把关爱老人事业放在第一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村里投入巨资,创建了“老年幸福家园”和兴建了“老年娱乐中心”。在这里,老年人可以尽情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此外,村委会还规定每个干部每周要轮流为老人去十几里路外的嘉定城排队买生煎包子,陶锦元的言行影响和带动着大家。如今,关爱老人,为老人多做奉献已经成为村干部日常生活的“享受”和“乐趣”;
其次,陶锦元上任第二年就规定,每年都要组织老人外出旅游。每次外出时,他都会全程陪同,年复一年,从无怨言;
第三,针对村里有许多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的实际情况,经村委会研究决定,每月给每位农退人员无偿供应30斤优质大米,月末统一由村干部逐户送到家里,一直坚持到现在,有效解决了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
第四,每两年要为老人免费做一次体检。每逢节日,每个老人都会收到皮蛋、粽子、毛毯等礼品和零用钱。特别是重阳节,村里70岁以上老年人都由村里安排聚餐,陶锦元亲自汇报工作情况,并祝老人健康长寿。由于工作出色,赵巷村曾荣获“开拓老龄事业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嘉定区级敬老村;2005-2007年连续三年又获得安亭镇“老龄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此外,陶锦元在狠抓经济建设和爱心工程的同时,高度重视该村的教育工作,他说:“我们这一代人靠艰苦奋斗走过来,现在不同了,没有知识会到处碰壁。”为了鼓励年轻人发奋读书,自2007年开始设立了村级助学金。对考上大学专科的学生奖励5000元,考上大学本科的奖励8000元,考取重点大学的奖励10000元。有一位学生考取了华东政法大学,但因家庭困难,母亲瘫痪在床,根本读不起,陶锦元为鼓励该学生完成学业,他亲自把奖学金8000元送到该学生手里,并承诺大学期间的费用都由村里负责,但条件是要把学业成绩单拿给他看。书记的关心,感动得学生家长泪流满面。据悉,在陶锦元的鼓励下,全村3年内出现了21个大学生。陶锦元说,村里准备在10年的时间投入150万元,用于对该村考取大专以上的学生的助学奖励。
坚持科学发展观——
扶贫帮困献爱心 安居乐业重和谐
众所周知,从前,赵巷村在当地是有名的“上访村”。
曾经有位李老汉,女儿患病去世,妻子卧床几十年,老汉生活困苦无人关心,就经常上访。有一次,老汉因情绪失控,竟然用平板车将瘫痪的妻子拉到镇政府丢下,然后一走了之。
陶锦元上任后第一个走访的就是他家,与他拉家常,让他有困难就找村委会;当得知他的养女考上大学后缺少学费,陶锦元积极为他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他因拆迁从老房子搬到别墅后,陶锦元就把村“百姓书屋”办到他家,让他增加一些收入,长年一脸愁容的李老汉看到了希望,从此,脸上开始绽放出灿烂笑容。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赵巷村党支部积极开展了“党员结对联系户”活动。针对农村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常见事务进行及时处理与反馈。对于一些长期上访户,支部通过实地走访、了解,针对不同情况,着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陶锦元自担任赵巷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创新,开拓发展。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诚信做人、踏实办事,和谐了干群关系,使赵巷村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此外,赵巷村在扶贫帮困工作和市政工程建设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村里每年用于困难户和大病补助的资金为10万元左右;2006年,村里出资数十万元清除村内3条主要河道淤泥,2007年投
入巨资建造6座公共厕所。现在的赵巷村是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和“村容整洁村”、嘉定区“文明村”和区级“平安小区”;村党支部成为嘉定区“五好”村党支部。如今,全村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再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
采访即将结束时,陶锦元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区域的发展,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一个地区不怕有个烂摊子,就怕没个好班子。于是,他强调说:“我是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我的职责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老百姓身边!”在他看来,一个村支部书记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有你去创造了价值后人民才能拥护你。
如今,赵巷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在群众中的满意度和号召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好评和威望,他们的威信在周边地区的影响与日俱增。新的一年开始了,2010年对于上海来说,是充满精彩的一年,众所周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在这里举行,我们相信,在新的旅途上,陶锦元将会带着他的梦继续扬帆远航!
幸福着别人的幸福——安亭镇赵巷村党总支书记陶锦元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
安亭镇赵巷村党总支书记陶锦元,从一个贫穷的泥瓦匠,到身价千万的企业家,再到两袖清风的村支书,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谱写激昂人生乐章的心路历程。
陶锦元贫苦出身,14岁就进工程队做小学徒。15年间渐渐成长为工程队负责人,并先后白手起家创办了3个利润超百万的企业。由于政策要求已改为股份制企业的预制构件厂重新改回集体所有。虽然由集体所有转为股份制才1年多,但公司已由原负债近千万元实现当年赢利500万元。辛辛苦苦建厂,刚刚赢利又要转为集体所有,公司员工不满情绪很浓,经过再三考虑、艰难抉择,陶锦元顾全大局,同意将一手创建的构件厂“回归”集体所有。
2002年他服从组织安排出任赵巷村党支部书记。从前的赵巷村几乎没有固定资产、没有经济效益产出,堪称一穷二白,村级经济发展落后,村民们靠种田吃饭,村里当时仅外债就达300多万元,村委班子思想涣散,群众意见大、村民上访多。按道理陶锦元完全没必要让一个穷村来拖垮蒸蒸日上的事业。但是,他又一次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安排。通过7年艰苦创业,目前赵巷村已拥有固定资产2500万元,2009年村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400万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陶锦元作为村书记,作为普通的共产党员,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层工作者,不仅“埋头拉车”,还会“抬头看路”,讲政治、懂政策、顾大局。农村是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的最前线,农民的思想相对闭塞保守、文化素质较低,要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村干部首先要带好头做好表率。陶锦元的实践证明,如果村干部讲政治、懂政策、顾大局,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就能得到增强,农村工作就能上台阶,科学发展就能真正上水平,人民群众就能真正得实惠。
赵巷村曾经是个上访较多的村,而现在无一例上访事件,干群关系和睦。有一户李姓村民以前是专业上访户,妻子患风湿性关节炎几十年来卧床不起,女儿患病去世后,家庭生活困难。陶锦元到赵巷村后第一个走访的就是他家。2006年李姓村民的养女考上大学缺少学费,陶锦元知道后,帮她全额解决学费和生活费,并亲自送上门。养女的学习、生活有了着落,家庭就有了重振的希望。此后李姓村民再也没有到上级部门闹访。2003年起,赵巷村委会还每年组织全村老人外出参观。2004年起,每位农退人员每月可以无偿享用30斤优质大米,全村老人每两年还可以免费体检。2008年赵巷村里又投资建造了一所老年幸福家园,80多位本村老人入住,解决了一批独居老人的生活困难。
到赵巷村的第一年,陶锦元尽量挤出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很多贫困家庭的窘境让他意识到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是要致富。于是,陶锦元把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他带领全体村干部,为群众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引导村级经济发展方向的调整,把服务渗透在造福乡亲、发展经济和生产生活之中。
经历将近八年的风雨,终见彩虹。现在的赵巷村是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市村容整洁村、区文明村、区“五好”村党支部、区敬老村、区级平安小区等。
把权力服务于村民、把智慧奉献给村民、把情感倾注于村民,这是陶锦元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事业蒸蒸日上的民营企业家“回归”集体经济,带领欠债达300万的穷村走上富裕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就是要坚持用一片真心换真情;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思路不变、信仰不变、做人的准则不变,不为名不为利、历尽坷坎不回头、抓住发展不放松,想方设法把党的温暖通过自己传递给老百姓。
第三篇:热忱服务为百姓
热忱服务为百姓
——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生产处主任周莹勤廉事迹
周莹,女,汉族,中共党员,江苏泰州人,1962年12月出生,198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泰州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生产处主任。
主要荣誉:全国先进女职工、第二届中国妇女环保百佳、省岗位女明星、江苏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标兵”等称号。
人生的价值不在舞台大小,而在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舞台虽小,只要用心去做,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创造不同凡响的业绩。周莹就是这样一位立足市政工程养护管理的平凡岗位,用坚持和执着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她在二十几年的工作中,始终以一颗爱岗敬业之心,热忱服务,赢得了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尊敬和赞誉。先后获得省总工会“岗位女明星”、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被推荐为省人大代表。
脚踏实地干事业
二十多年前,周莹怀着青春的梦想,加入到市政工程工作者的行列从事清掏下水道的工作,开始了她平凡的工作生涯。清掏下水道是个既苦又脏又累的活儿,按当时城区工作量的要求,配备人员应在六十人左右,而清掏班只有十几人,没有任何机械疏通设备,还处在原始的人工操作阶段。为确保完成工作任务,周莹起早贪黑,每天工作在八小时以上,双休日基本不休息,进行超常规、超负荷的工作,跟随清掏班组奔东走西,走南闯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周莹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干劲,由一名下水道女工,逐步成长为维修队骨干,直至现在的单位生产负责人。工作、职位虽然发生了变化,可她的工作热情没有改变,为群众服务的态度没有改变,以岗为荣,以苦为乐,实现自身价值,自我奉献的精神没有改变。虽说现在周莹分管生产业务,可从不脱产离岗。她说:只要工作需要咱,干啥都是干。她一直不忘一线的工作,时常亲临工地,指导工作。周莹深知,作为一个生产主任,只有吃苦的干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了解维修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因此,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钻研生产各方面的知识技术,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
率先垂范带队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莹始终牢记宗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她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用实际行动感染队友,总是把自己的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优、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并始终咬定目标,坚定信心,以自己“小我”的行动来体现着共产党人“大我”的奉献精神。2006年,我市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工作,在这期间,周莹可谓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忙碌着。她带领工作人员完成了城区四千多处近一万八千多平方米的道路维修、两百多处窨井盖填补以及城区所有下水道的清掏、灭鼠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创建任务。在最后的验收检查中,市政包干的工作获得满分,顺利通过了全国卫生城市的考核验收。周莹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严谨细致的作风。2009年夏天,某地段雨水井不断溢水,一周内清淘过几次仍效果不大,影响路人的行走。周莹带人疏通后,还依稀感到水流不畅。为了确保疏通,她拿过铁镐,开洞仔细察看,发现某居民私自安装的一根铸铁管横在管道中间。她和工人们又连续工作了三个多小时,才使管道疏通。为防患于未然,随后几天里,她和单位工程技术人员 “举一反三”,走街穿巷,对老城区内违章搭建的下水道进行了认真排查。周莹说:“我们是城市地下动脉的医生,哪一根脉络淤塞了,就得赶快确诊、开刀,不能有丝毫懈怠。”近年来,周莹带领着职工,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实事实办,受理人大(政协)提案几十件,经办处理群众的来电来访达数百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淡泊名利讲奉献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周莹一直非常注重培养自身的业务素质。疏浚工作常常会遇到复杂的地形,无法用机械作业,这时候就需要以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准确判断,带领人工操作。为熟练掌握生产维修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周莹经常熬夜苦读,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钻研各类专业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大量的工作实践,周莹成了一名疏浚工作的行家能手。各式各样的疏浚问题在周莹的面前都会迎刃而解。周莹除了工作上吃苦耐劳,发挥带头作用外,还特别注重加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她自觉遵守《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以《党章》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身为生产办主任,权力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不,在物品采购、人员进出等方面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决定权,周莹坚持用权为公,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
丰硕的收获里包含太多努力,离不开辛勤耕耘。周莹同志就是以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干就是二十年。她的足迹踏遍了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但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毫无怨言,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时刻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誓言。
第四篇:教育实践活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密切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滴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换位思考,才能对群众冷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能对百姓悲喜感同身受。“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搞自拉自唱、自我欣赏,始终以民心所向定标,不断进行校正”。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要论述,强调了“群众”这个根本,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扎实推进,总体上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这样一种反差:一些地方,活动紧锣密鼓,程序一步没落,群众却感觉很隔膜;一些部门,整改搞得有模有样,发了文件、出了措施,群众却并不满意;一些干部,自我批评看上去洋洋洒洒,群众却感到“问题太模糊,批评太抽象”。自我感觉与群众评价之间出现种种反差,究其根本,恐怕是“以百姓之心为心”还不到位,立行立改还有差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实的社情民意,需要领导干部真正把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瘦所在、民生疾苦。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征集民意,关起门来相互批评,如何能触及群众的真情实感?更遑论把改作风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雨水情深”做个样子群众不认,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因此,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应停在嘴上说说、文上写写,更应内化于情、见之于行。自己在办事窗口站一站,就会多一些对群众办事难的切肤之痛,少一些敷衍拖延的官僚主义;主动到贫困户吃一顿百姓饭,就会多一些对民生多艰的细节体验,少一些肆意挥霍的奢靡之风。无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俯身躬行、深入群众,才能听到真心话、发现真问题,保证教育事件爱你活动不虚、不偏、不空、不走过场。活动越深入,越要坚持标准,月要坚持开门搞活动,让群众参与贯穿始终,让群众评价成为最高标准。把群众意见作为参考坐标,把百姓期盼作为努力方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抓起,改掉群众不满意的做法,做好群众最期待的事情,才能让干部作风在实践中升华,在群众中惠及群众。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实践活动越是向前推进,越要时刻铭记“群众”这个根本,越要认真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站稳一切为群众的立场,才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为群众认可、让群众满意。
第五篇:为百姓,王百姓作文
[为百姓,王百姓作文] 为百姓,王百姓
福安市实验小学五(5)班詹凌览 ··为百姓,王百姓
他是一名人民警察,对老百姓,对社会已经超出了奉献这个词;他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可他对女儿的爱,有他对战友的情那样深,那样显露;他是以为排爆专家,15000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未让他从警察这危险的工作上打退堂鼓,为百姓,王百姓作文。他就是为百姓的王百姓。
年过半百的王百姓伯伯,曾排除过15000多枚炸弹。15000多枚!也许,我们一生中只有一两次机会,目睹着惊心动魄的场面,可这对王百姓伯伯来说,这就是家常便饭;和炸弹打交道,难道就从来没有人阻止过他,不要再继续做排爆这个危险的工作吗?不,有,而且是当时王百姓伯伯年仅7岁的女儿。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王百姓伯伯的女儿才7岁,从爸爸办公桌的抽屉里翻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炸弹爆炸的场面,女儿很天真地问:“爸爸,如果你的任务失败,是不是也会这样?”王百姓伯伯什么也没说,他担心女儿知道后会难过;但在女儿那迫切想知道答案的目光下,他也只能轻轻地点了点头,小学生作文《为百姓,王百姓作文》。“那爸爸以后不要去了好不好?”女儿哭着,喊着,扯着爸爸的衣角问。王百姓听了女儿的话,却是一阵沉默,随后语重心长的对女儿说:“闺女,爸做这工作是不让更多人受到伤害,得到保护,懂吗?”从这以后,他的女儿变了,变得忧郁、沉闷,而且在每一次爸爸要去做任务是,总是要去拍一张全家福,是怕爸爸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在录制现场,王百姓说到这时,哭了„„
生活中总是粗心大意的他,在工作中却一丝不苟。
1987年春节,王百姓从鹤壁的排爆现场奔赴信阳排爆。信阳车站机务,段施工时,发现了日本人的弹药坑。历经40年,这些炸弹、炮弹、手榴弹、燃烧弹的弹体和引信都粘在一起了。而和弹坑一墙之隔,就是奔腾不息的京广铁路。要知道,火车的震动会让王百姓伯伯跳进泥水里,像摸鱼一样将一枚枚炸弹捞出来,在几十平方米的坑内,堆积着数千枚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他却并不退缩,但是他的心怎么会不害怕呢?周围许多人看了之后,也跳进泥水坑捞炸弹。这次挖上来的2800多枚炸弹装了17卡车。
王百姓,为百姓,闪着真诚之光的他,是中国人民警察中最闪亮的那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