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面对网络加强执政能力
正确面对网络加强执政能力
今年来,互联网对于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基层党委、政府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在基层干部中出现了执政能力的“短板”现象,比如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要么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的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错失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情”。
现实工作中,此类事件不胜列举,甚至在官场上流行这样的警示:“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发言人”,因为每次警示背后,都有着各网络公共事件的影响,
第二篇: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2011-09-12 02:46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并且网民数量还在不断增长,网络大众化、媒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新闻受众面广、传播力大,网络舆情形成迅速,网络舆论社会影响力巨大。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活到生产,从经济到政治、文化。
早在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网络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平台。
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指领导干部运用网络科学研判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处置网民意见和要求,开展网络监督,以及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等方面的能力。提高领导
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努力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提高熟练运用网络的操作能力。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乐意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
一、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领导干部懂不懂网、上不上网、用不用网,是具不具有现代意识、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体现。不上网,就无法及时了解发展形势,无法听到网民心声,无法掌握网络话语权。领导干部要把懂网作为一门必修课,把用网作为一项基本功,坚持每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通过网络来了解世界、掌握资讯,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工作,不断增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干部要了解网络的作用和特点,了解网络的传播规律,掌握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上网的各种技巧,熟练应用各种网络技术,如QQ、微博、博客等;还要学习网络舆情监测、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与网络技术应用方法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互联网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
提高运用网络研判社会舆情的能力。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创新。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是各级党委、政府深入群众、发扬民主、推动工作的一种崭新方式。领导干部要制定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起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的渠道。党中央强调要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而互联网则是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之一。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庞大的网民群体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这使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也使互联网成为领导干部搜集和把握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重视网络和网络民意,是自信的表现,是领导干部能力提高和作风改进的体现。利用网络搜集和掌握社会舆情,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重要能力。领导干部必须挤出时间上网,了解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调研。这样做有利于领导干部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调研面,克服传统调研形式的局限性,降低调研成本,提高调研效率;有利于领导干部听到更多的真话、了解更多的实情、汇集更多的民智,从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互联网成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的重要平台,使网
民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提高运用网络与各方面互动的能力。当前,领导干部在网络上与广大网民或特定机构群体之间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互动,网民的一些观点、建议和意见受到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其中一些有关民生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了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网络互动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领导干部在网络互动中首先要放下“官架子”,尽快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网民的角色转换。在与网民互动中,既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网络言论的平等性,又注意把握网络互动的引导力,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二要真诚面对群众。要有勇于面对网民的批评、勇于面对网民质疑和指责的气度,有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事情一旦发生,面对网络舆论,领导干部要不遮掩、不忽悠、不说谎、不造假。发布信息要讲实话,并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适度提供权威信息。除了网上互动外,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网友联谊会、博客笔会、网下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引导。三要用实际行动回应。领导干部上网,既要整合信息资源,听民意、聚民智,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通过理性思考、科学决策,进
一步增强工作的互动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又要把科学的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具体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推进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四要及时进行回应。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以秒来计算的,瞬息万变,因此,回应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快。领导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论,关键是要快速做出反应,主动进行沟通,科学加以处置,在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实施主动引导,以速度赢得先机,最大限度地压缩不良信息传播空间,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提高正确认识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在成为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技巧,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施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加以引导,提高对网络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一要认清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是健康的、好的,广大网友大多反映的都是一种爱党、爱国,期盼祖国繁荣昌盛的豪情,一种疾恶如仇、憎恨丑恶腐败现象的正气,一种对困难群体的关爱情怀。但毋庸讳言,也存在鱼龙混杂和一些过激言论。领导干
部应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此而动摇对网络主流的认识,不能把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二要辩证分析网络上的过激言论。网络上的过激言论从某个角度说,是某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与当下社会结构分化转型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调整有关。这样,互联网客观上就承担起了这种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缓冲阀、调节器的作用。事实上,在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网络舆论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领导干部要以更大的包容性,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表达渠道反映到决策层,从而疏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三要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有效疏导和消解“网络舆论风暴”,科学矫正网络失范行为,进而形成主流网络舆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要了解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和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规律,还要组织和动员更多的专家、学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平等的姿态主动走进网络。可以支持建立更为强势的政府网站,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为其他网站作出表率,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许敏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最终版]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每个家庭,据统计,2010年11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5亿人,增长率为20.3%,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33.9%。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信息、网上聊天、网上娱乐、网上购物等等,“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用户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调查表明,上网人数中中学生占了45%,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英国曾公布了这样一份科学报告:“网瘾正如传染病一样,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感染全球各地的无数网友。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不仅如此,网络中不健康的信息更是无孔不入地在毒害中学生那稚嫩的心灵,部分老师和家长也将之称为“电子海洛因”,更为严重的是网上行行色色的色情网址相互交织,一呼百应,正在形成一股来势凶猛是网上色情浪潮,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危害,还有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的。
“四川新闻网2月11日讯 ‘我真后悔,不该整日泡在网吧,荒废学业、浪费青春,甚至为了上网走上犯罪道路,对不起我的父母、老师……’,这是一位刚满16岁的少年在兴文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对其当庭宣判,以犯盗窃罪判处二年有期徒刑后的追悔之词”。“深圳市一位13岁初中少女由于沉迷网络聊天,与劝说的父母起了冲突,便自己购买车票,千里迢迢从深圳赶去重庆,与自己网络中的 ‘老公’会面,并在一起同居了半个月时间。
“正义网福建10月29日电,一名年仅14周岁的少年因受网络色情毒害而心生淫念,竟然奸淫年仅7岁的邻居幼女。近日,经福建省漳浦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杨某被法院以强奸罪判处三年六个月。判决宣告时,一脸幼稚的杨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这些令人痛心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避免网上非积极因素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网上行为,成为一个文明的上网者,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以前有些地方的学校和家长,为了防止
学生沉迷网络,接触有害信息,一般采用简单的禁止学生上网的作法,这样封堵的做法虽然暂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上网学习、拓展知识和正确使用网络的权利。长期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真正、有效的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反而会激发了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会寻找各种“机会”,一旦在大人疏忽监管或监管之外,他们总会找到上网的其他途径,如上网吧、通过手机上网等,这样做法的最终结果一定是不理想的。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全方位联合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不能简单地采用“堵”的办法,我认为更好的思路应该是“疏”。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学生了解互联网,它不仅是聊天和游戏的一种娱乐工具,还有收发信件的电子邮件服务、进行用户交流的网络新闻服务、信息查询服务、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网上购物以及信息发布,对学生而然还有网络学习作用,通过远程教学与辅导,架起与远方名师直接的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展知识视野、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国际国内新闻资讯等等。同时也让同学们知道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里也犯罪,网络聊天接触的的人,并不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也有戴着美丽面具、满嘴甜言蜜语的心术不正的伪君子,在互联网络这个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虚假和有害信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良好网络防范意识,理性使用网络。
二、引导监管学生使用网络
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上网的,健康文明的绿色网站,如有利于文化知识学习的,科普类的学习的,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内容。
如果学生在家里上网,作为家长应该在电脑上安装绿色防护软件,通过防护软件,管理电脑,屏蔽和过滤网上有害信息,这类软件有“绿坝花季护航”“家长无忧”、“上网监控专家”等软件。在绿色防护软件防护下上网,也应随时监控,毕竟防护软件不是万能的,防止有害信息乘虚而入,还要合理安排他们网络生活,在众多信息面前,根据需要有主有次,做到内容要取舍,要给他们布置有利于学习、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的网站,安排健康有益的网络内容。上网时间要适度,一般每次安排半小时左右。时间一到必须终止上网,千万别迁就学生,无原则延长上网时间,使学生逐渐产生对网络依赖的心态。
学生在学校上网与家庭上网不同,主要是信息技术课堂,而上网的目的基本上是所学知识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充分安排上网学习任务,让学生始终围绕学习内容来上网,这样使学习的内容更加充实,并且避免接触一些不良信息,同时教师在开启绿色防护软件的同时,也应打开网络监控软件,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育学生哪些信息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如何防范网络陷阱。如何防范不良信息等。
三、规范学生上网行为
关爱要到位,教师、家长要拿出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指导他们注意网络安全。要让学生明白,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范。要教育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从而做到不在网上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不能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不能制作、传播利用不良的信息,不能攻击其他网站等。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班会、演讲的形式的系列活动,在学生当中形成良好、文明的上网氛围,利用重大节日,如:清明网上祭扫,感动中国、家乡建设等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用宣扬英雄事迹和了解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养成投身到祖国、家乡的建设之中的志向。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均衡发展。
总之,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使用网络上网与学生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都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监护,作为教师和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安全、健康上网,使学生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营养,在信息网络中茁壮成长。
第四篇: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开胸验肺”“飙车撞人”“钓鱼执法”„„当一起起事件因为网络监督,从扑朔迷离到迅速进入实情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时,网络监督让人们一次次感受到它特有的力量。然而网络监督也因其发自草根、不受渠道限制、极易形成舆论压力,极大地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早期集中在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上,继而一些官员粗暴和草率的行为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网络还将监督的视野扩展到公务人员的出格言行,如“替谁说话”等“雷语”。可以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个别部门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由于失去向公众传达全面准确信息的第一时间,为流言和谣言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空间。”云南省一媒体工作者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说,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官员要勇于直面网民的质疑并据实相告,或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当场回应媒体及民众的质疑。可以说,能从容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是政府官员执政理念成熟的重要标志。据新华社电
第五篇:提高网络社会的执政能力
提高网络社会的执政能力
作者:陈里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5379
网络社会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所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虚拟技术场”,是通过网络虚拟数字技术模拟现实情景的社会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从Web1.0到Web3.0的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已经迅速创造了全新的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知识化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开放性、高效性、广泛性、集群性、操控性、自治性与民主性等特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它与中国已有的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现实社会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机蓬勃、错综复杂、充满风险的全新时空,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党情和民情,全面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执政环境。
然而,一些领导干部未能适应网络社会条件下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BBS、新闻跟帖、博客和个人网页、微博、网络社会、博客微视频等等新媒体的涌现,无所适从。从“日记门”、“开房门”到“艳照门”,从“官二代”、“萝卜招聘”到“拆迁冲突”,从“微笑局长”、“表哥”、“表叔”到“房叔”,这一系列“网络(微博)反腐”都表明,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自律,出言不慎,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爆炸式的传播下,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民情是现实社会民情集中的、及时的反映。因此,关注网络社会,努力提高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实现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广泛、集群作用,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拥有了双向的互动性,扩大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但是,要保障网络社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就必须发挥网络社会的根本特点。
一是保证网络沟通的平等性,通过网络给每一个网民提供更为开放的释放自我的空间,使网络社会成为真正平等的意见市场。二是保障网络的开放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中,话语权主要是由发布方控制,而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同时,控制话语权的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很难了解受众的反应及其舆论效果。网络社会为人们带来了不必依赖单一媒体信息源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信息依赖的程度,并使普通民众拥有了话语权。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社会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可能被上传到网上,人民群众可以自由地、真实地表达各种愿望或诉求,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因此党和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全面了解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和人民群众普遍的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即可以通过网络向群众发布有关政策信息,实现与民众的广泛沟通,从而使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同时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这些评价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促进其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良性拓展。
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网络社会中党和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善于与网民在线交流。许多地方党和政府部门“一把手”在实践中亲自抓网络问政,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批示督办,自2008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在线与网友交流后,地方各级领导与网民开展在线交流活动风起云涌,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其次,通过开设博客和微博,让领导干部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更加简单容易,民众的参与面更加广泛,尤其是在群众最艰苦、最急需的时候,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党和政府作为主心骨。此外,还要开展网上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多从网民的“牢骚话”、“诉苦话”甚至骂声中捕捉民意,虚心听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还要打造“网上信访大厅”,设置“领导网上接访室”,让民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有关领导“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反映诉求。
二、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开放、高效作用,提升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政府公共决策就是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这些公共政策通常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涉及众多人的切身利益。如果政府决策过程中没有民众的参与,不能真正代表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就会影响到公共决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而影响公共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们民主决策的主要途径是制定政策的人面向基层召开座谈会,找人谈话听取意见,进而开会讨论通过。这种方法看似在走群众路线,体现民主决策的要求,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征求意见的面很窄,而且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意见。以往很多决策失误就是这样产生的。无数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证明,当今社会,仍然沿用以往在少数人中征求意见、讨论拍板的决策风险很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社会,借助传媒和网络吸引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对于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了解民意;二是让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三是吸引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修改过程。通过网络社会了解民意,在目前各国政党和政府中,应用得最多的就是民意调查。在当今社会,借助网络社会开展民意调查,是发现和了解民意的便捷手段,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方面,网络民意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真实、及时的原始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能强化政府与公民的决策互动,建立有效的政治沟通,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在网络民意的作用下,政府决策模式逐步由单一的自上而下模式向双向的模式转变,更加注重吸纳自下而上的民意参与。同时网络还具有强大的民意“聚合”功能,正好弥补了公民个人人微言轻的不足,再加上网络空间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机制,使得民众的利益诉求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最终进入政治系统,形成决策议题。如山西“黑砖窑事件”之所以能提上政府议程并得到查处,主要得益于网络民意的干涉和推动。
当然,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也可以主动设置民意调查议程,这既是广泛了解民意的过程,也是政府主动的新闻议程设置和政府决策的推广过程。网络社会中展开的舆情调查和相关报道,可以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告诉全体民众党和政府正在开展的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可能有哪些利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并围绕这一议题形成相对集中的舆论。在此基础上,引导民众知晓、认可和支持政府的决策。同时,这也是展示党和政府公开透明的决策、提高群众满意度的过程。
吸引民众广泛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和决策的修改,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将民生问题作为政策议题的认定阶段,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社会直接参与和发表意见,并成为民生问题政策议题认定的主体。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是由人民群众自己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表达的。为此,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社会,开展开放式决策,让网民参与到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备选方案的规划和评估阶段,政府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由于更了解问题的技术条件、法律规章和财务状况以及在同一问题上前期政策执行的状况和成效,并能预见新政策执行后可能对未来发展及相关领域产生的影响,因而是政策规划和评估的主体,但民众表达的愿望和需求仍然是政策规划和评估的出发点,而尽力满足这些愿望和需求则是这些政策规划和评估的归宿点。在公共政策的确定阶段,决策机制按照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来安排。最后,在政策评估阶段,同在政策议题的认定一样,把人民群众的评价意见作为主要依据。
三、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虚拟、民主作用,强化党和政府的权力监督
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权力监督是公民依法对党和政府的权力主体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了解和评论的过程,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而公民要有效地实现权力的监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权力执行过程的透明化,或是对滥用权力行为有揭露之自由;二是公民具有对以上两种情况发表言论的空间,从而形成舆论,通过舆论监督权力。因此,网络社会作为权力监督的工具,其作用也正从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作为信息来源,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二是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实现公民的表达权与监督权;三是网络舆论通过权力监督,推动公共政策议程,拓宽了政策方案的选择空间,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并且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
网络社会的监督功能具有全天候的性质。监督主体的广泛性使各级干部这些权力主体无时不在监督之下,只要有网民和虚拟网络社会存在的地方,理论上都有被监督的可能。监督工具的兼容性,使监督成本大大降低。监督空间和细节的无穷性,给被监督者构成了强大的压力。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在网上的一言一行,有时就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各种雷人言语、各式不当行为都将在广大网民全天候的监督之下现行,“表哥”、“表叔”、“天价烟局长”就是例证。适应虚拟社会这一特性,有利于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
加强自我监督,利用网络监督的长效性、全覆盖性,震慑领导干部思想中的消极成分,避免扩张蔓延。虽然网络监督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网络监督,善于吸取网络监督中积极、有益的建设性的意见,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正面作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只有正确认识网络监督,努力学好网络技能,才能恰当地引导网络舆论,提高应对网络监督能力。要做到重视而不忽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方位听取民声,尊重民意诉求,虚心接受、耐心地解答民众提出的意见和质疑。
要提高重大网络突发事件的驾驭能力。网络事件发生以后,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舆论先机,掌握舆论主动权,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尽快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赢得公众的信任。要善待不压制,以更加开朗的态度与群众交流,开好网络渠道,网络上揭露的许多不良现象是由于一些群众的正当利益无法得到保护时采取的一种自救手段,不得不求助于网络监督。尽管这些问题可能不太准确,也可能有情绪化因素,但对这些信息必须认真分析研究,不能硬性压制。越是压制、封堵,信息传播得越快。实践证明,出现负面现象,公开比封堵好,主动比被动好,早说比晚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要疏导而不堵塞,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用好网络平台;要规范而不放任,以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网络监督,管好网络影响。
四、增强党和政府在网络社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众所周知,在网络舆论中会不时出现一些虚假信息或难以分辨是非的信息,这就需要靠把握真相或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权威意见对信息进行辨别,及时遏制流言的传播,进而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因此,各国政要都非常重视其网络平台的作用,如欧盟理事会主席范佩龙聘请了200人的团队打理其微博,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沟通互动、政治宣传、塑造形象、捐款等等,不仅与网民互动交流,而且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粉丝”沟通。
除此之外,党和政府应密切关注网上相关新闻议题的动向。媒介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在影响人们想什么或如何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社会的意见领袖的粉丝数量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其粉丝数量丝毫不亚于一个纸媒的发行量,如被人民网、正义网评为2012年十佳政务微博之首作者的粉丝就达600多万。此外,加上意见领袖本身的名气,其一言一行本身就是新闻。因此,网络社会的意见领袖也具有设置议程的作用,通过转发和评论,引发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讨论。
由此可见,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密切关注网络社会中意见领袖的作用,积极发现意见领袖的分布情况、擅长领域、影响人群,通过与意见领袖积极有效的沟通,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问题的解决。加强党和政府的网络平台建设,包括领导干部个人的官方微博、机关微博。通过网络社会私人化、生活化、碎片化的特点,搭建民官沟通的桥梁,从而在网络民众中树立亲民形象,在吸引关注度和粉丝的同时,在网民中培养良好的公信力,并在谣言兴起的初期就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还要促使意见领袖好好珍惜自己的话语权。虚拟网络社会平台,既是个人发布私人信息的平台,也是面向大众的公共空间,因此,意见领袖的言论不能仅仅作为个人的私欲来看待,其既然已进入公共空间,自当承担公共领域发言的职责,避免发布和转发虚假信息,避免滥用话语权。
综上所述,网络社会正以其特有的张力、无与伦比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生活。虽然网络空间的虚拟政治难以代替现实政治,无论网络的政治冲击如何,政治的核心问题、政治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但网络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要适应并利用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现实社会的政治发展。网络社会和虚拟政治的存在,为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辅助的推动作用,现实政治必须依据新的社会技术要求,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及网络政治的优势,加快现实政治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网络政治效应所带来的政治问题,积极调整政治统治与治理方式,以适应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挑战以及新技术推动政治发展的社会趋势。当然,这种政治调整是在政治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网络政治的出现,不仅仅是政治的挑战,反而是提升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
(作者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