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家公务员培训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现象

时间:2019-05-14 22: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国家公务员培训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国家公务员培训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现象》。

第一篇:2015国家公务员培训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现象

2015国家公务员培训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现象

【背景链接】

武汉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在11个省40多个村庄驻守400多天调研,发现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调研期间得到最多的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回答。在中国的自杀率总体是在下降的情况下,他们调研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一直保持在高位。有的老人悲伤地说,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

【标准表述】

[原因]

其一,生存。主要涉及粮食供给的困难。

其二,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风湿、中风瘫痪,以及一些癌症疾病等所导致的身体疼痛。

其三,精神。大部分农村缺失应有的公共活动,农村老人的精神状况具有荒漠化的倾向。

其四,日常照料。随着打工大潮的兴起,劳动力广泛外流,农村老人的日常照料缺乏有效的载体,从而加剧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困难。

总的来说,农村老人自杀,从直接原因上说,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与家人产生矛盾,失去了生活动力和希望。不是与爱人闹矛盾,就是子女不孝顺。另一种情况是患有疾病,不想拖累家庭。不是患有绝症,医治也没用,就是没钱治病。然而,放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来看,近十多年来,农村老人自杀率不断攀高,从深层次层面说,背后的实质性问题是农村老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障的真空。

[措施]

农村老人自杀不是个体现象的堆砌,而是时代的悲剧。政府和社会有义务遏制这种悲剧的继续,必须切实降低农村老人自杀率。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兜底。例如调查表明,新农保和新农合的有效实施,对于缓解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方便农村人融入城市,降低农村人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让广大农村老人能够便利地在城市里与子女一起生活,延续家庭养老。

第三,在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农村地区的养老投入力度,在农村地区多建养老机构,让农村老人有场所可以养老。

第四,政府加大对老人的医疗投入,降低农村老人的治病费用,避免老人患病成为一个家庭的拖累。

第五,加强组织建设,为老有所养提供组织保障。当地政府要积极建设农村老年人协会,丰富老人的公共文化生活,实践表明,这些探索对于缓解当地老人自杀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时政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现象放大农村养老困境

6年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发现,林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这项研究枚举了很多反差。有一个是:中国自杀率十年连续下降,全世界最低,而农村老人自杀率却连续十年逆势上升。这很耐人寻味,表明农村老人这群体近十年已经步入“最易绝望”的群体。还有一个是,老人说的“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河)更可靠”。这说明了,养儿防老已到了不可期的地步。

对于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这种已然形成的“自杀秩序”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不得不说,这是农村家庭的传统价值模式的写照,年轻为子女也是为了子女能给自己养老。但是,时代的变迁,既定的规则与秩序,早已无法调节现有的真实。

农村老人自杀变得普遍,基于同类相怜的情感,令人心酸不已。然而,对此或许不能全怪子女不孝,在时代前行的滚滚车流中,社会经济高度分化,这些正处在中年阶段的群体,本能产生出集体焦虑,他们要为生存而战,要为子女而拼,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但是,这样的现实而冷血的选择,无疑是对人伦道德的最大伤害。

仓禀实而知礼仪,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任何道德的苛责都于事无补。农村老人自杀所具有的普遍性,是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凸显农村养老困境。对农村老人来说,儿子靠不住,那该靠谁呢?在老人们“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最基本的需求,由谁来满足?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我国老年人总数达到2亿,在未来几年类将保持每年800万的增长,而这其半数以上的为农村老人。这个庞大群体的养老,显然不可能由其子女全部承担,更何况他们的子女也承担不起。

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缓解这一矛盾,最急需还是强化对农村养老的反哺力度,可以建立一种“新集体主义”,通过半市场化、半国家化的居家养老,来缓解当前农村的养老和医疗矛盾,分担子女养老的压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村老人“抱团取暖”,创造条件把老人集中起来居住,相互照顾,相互为伴,并辅以必需的公共服务。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让农村老人放弃用自杀来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的痛苦。(木须虫)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农村留守老人

yn.offcn.com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农村留守老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背景介绍】

2017年10月2日,某自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为6个子女备好辣椒酱却没人回家,老人哭了”的文章,讲述了山西吕梁留守老人在明知道孩子们可能回不来的情况下依旧和老伴一起推着石磨碾压辣椒,只为那一丝的希望——兴许有孩子能回家,走的时候可以带上老人亲手做的他们最爱吃的辣椒酱。然而,当日老人一连打了几个电话得知孩子们确实回不来了,抹着眼泪说:“哪怕回来一个呢。”该文章迅速在网上走红,关于留守老人的故事牵引着千万网民的心。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超过5000万人,他们一边忍受着与子女空间距离分隔所带来的亲情孤独,一边承担着农业生产与照顾孙辈的重任,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总体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年龄大、学历低、心理脆弱和社会融入欠缺的群体特征,其对外界新鲜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事物的接受意愿较低,对依靠集会或思考等需要耗费体力脑力的文化活动形式兴趣不高。由于所处人生晚年阶段,他们最迫切的精神需求是有关家庭发展和自身命运的认知矫正及心理疏导。【命题预测】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加快,农村“留守”问题突出,继农村留守儿童之后,留守老人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他们忍受着巨大的亲情孤独,请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中公参考答案】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忍受着与子女空间距离分隔所带来的亲情孤独,精神需求缺口巨大,为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划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类型。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实际调查,可以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依据强弱划分为家庭伦理需求、心理调适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需要不同的服务资源和服务形式来提供支撑,任何寄希望于程式化和同一性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精神需求都不切实际,必须在提高精神需求服务的精准性上广开思路。

二、改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投入方式。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政府应加强有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建立与管理,通过公共政策与项目支持促进农村家庭应对贫困和社会排斥,实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促进代际情感纽带维系。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三、提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更新决策理念。政府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不能将留守老人视作问题对象,而应将其作为服务对象,也不能仅仅关注其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而应高度重视其精神需求,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相关决策的适用性和长远性。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之农村留守老人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之农村留守老人

【背景介绍】

2017年10月2日,某自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为6个子女备好辣椒酱却没人回家,老人哭了”的文章,讲述了山西吕梁留守老人在明知道孩子们可能回不来的情况下依旧和老伴一起推着石磨碾压辣椒,只为那一丝的希望——兴许有孩子能回家,走的时候可以带上老人亲手做的他们最爱吃的辣椒酱。然而,当日老人一连打了几个电话得知孩子们确实回不来了,抹着眼泪说:“哪怕回来一个呢。”该文章迅速在网上走红,关于留守老人的故事牵引着千万网民的心。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超过5000万人,他们一边忍受着与子女空间距离分隔所带来的亲情孤独,一边承担着农业生产与照顾孙辈的重任,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总体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年龄大、学历低、心理脆弱和社会融入欠缺的群体特征,其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意愿较低,对依靠集会或思考等需要耗费体力脑力的文化活动形式兴趣不高。由于所处人生晚年阶段,他们最迫切的精神需求是有关家庭发展和自身命运的认知矫正及心理疏导。

【命题预测】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加快,农村“留守”问题突出,继农村留守儿童之后,留守老人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他们忍受着巨大的亲情孤独,请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中公参考答案】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忍受着与子女空间距离分隔所带来的亲情孤独,精神需求缺口巨大,为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划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类型。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实际调查,可以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依据强弱划分为家庭伦理需求、心理调适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需要不同的服务资源和服务形式来提供支撑,任何寄希望于程式化和同一性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精神需求都不切实际,必须在提高精神需求服务的精准性上广开思路。

二、改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投入方式。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政府应加强有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建立与管理,通过公共政策与项目支持促进农村家庭应对贫困和社会排斥,实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促进代际情感纽带维系。

三、提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更新决策理念。政府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不能将留守老人视作问题对象,而应将其作为服务对象,也不能仅仅关注其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而应高度重视其精神需求,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相关决策的适用性和长远性。

第五篇:农村空巢老人现象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调查报告 班级:外语与经管学院英教一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起了许多问题。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一. 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人口的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目前,同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少生优生的观念逐步形成。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一代更加看重经济关系。“万事孝为先”等传统文化遭到了冲击。影响了空巢老人所生存的伦理环境,使得空巢老人弱上加弱。最后一点就是一些老年人的长期养成的观念难以改变。进城务工的子女在城市买房子,但老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对于住在人际关系单薄的套房。老人们更倾向于住在农村。2.调查时间

2013年5月1号——2013年5月20号 3.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成因,力图寻其根源,以便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深化此次调查的目的与宗旨 4.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主要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文献法。5.调查对象

空巢老人、妇女、村干部、养老院。

二、调查过程

(一)运用问卷调查法,发现空巢老人问题的认识

我主要调查了农村留守老人,我的问卷发出200张,收回有效问卷164张,在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选题:

1.您之前了解什么是“空巢”老人吗? [1]了解 [2]不了解

[3]一点点了解

2.您现在是否和儿女生活在一起 [1]是 [2]否

3.您家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 [1]农耕自给自足 [2]

个体经济 [3]劳务输出 [4]其他 4.现在您的生活是否有保障

[1]有 [2]没有 [3]基本保障

5.您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 [1] 非常健康 [2]还好 [3]体弱多病

6..生病后会采取什么治疗方式 [1]简单治疗 [2]间歇性治疗 [3]正规治疗[4] 放弃治疗

7.生病了,就医是否方便 [1]方便 [2]比较方便 [3]一般 [4]不太方便

8.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 [1]有 [2]没有 [3]很少

9.不能和儿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是 [1]经济原因 [2]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 [3]生活习惯 [4]其他

10.您现在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 [1]保证父母小孩的经济来源 [2]与父母多联系,多进行心灵沟通 [3]尽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方便照顾父母 [4]其他

问卷主要涉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保障措施,健康状况及他们的心愿。老人们对我们的问卷作了非常认真的回答,从对问卷的统计来看,75%的老人没有健康保障制度,87%的老人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当问到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老人们都说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他们身体不是很好,因为年纪大了,胃口变得很差,希望能通过一些渠道学习有关健康的知识,最好是针对内分泌的。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一些老人的心愿,在年轻人看来似乎很小、很不可思议,但这却都是老人们眼下最想实现的心愿。

根据以上问卷,分析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目前,填垟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少生优生的观念逐步形成,使填垟村出现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爱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的能力。而所有这些,正好是填垟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里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照顾。但是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二)运用实地调查法,了解空巢老人

农村老人的子女常年外出打工,一般过年时才回来几天。也就是老人们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几次。并且儿女们由于忙于挣钱很少打电话回来。日常生活都由老人亲自打理。而且还要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这也大大加重了老人们的负担。

许多乡亲长年外出打工,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三)运用访问调查法,和村干部交流 通过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如下:

1.过度操劳。大多的青壮年都离开了农村,所以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量过大。尤其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

2.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填垟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随着年龄慢慢变高,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加上没有体检的意识、钱和机会,很多空巢老人积劳成疾,小病不治托成大病现象极其严重。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生病的时候就吃一些廉价的药,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子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约,舍不得花钱看病。

3.生活水平低。子女在外务工的收入不高,没有多余的钱给父母。老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生存,收入很低,生活贫苦。

4.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休闲场所,孤独、抑郁、悲观、痴呆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常见。

5.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填垟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导致缺乏幸福感,造成孤独无助。

三、调查结论

1.中国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冲击。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农村青年迫于生活压力向城市转移。他们更看重经济关系。年轻一代认为只要保证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就好而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2.农村老人缺少一些可供老人专门娱乐的场所。像一些围棋社,老年舞蹈团等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了老年人的心理空虚。而子女又远在他乡更加增加了老人的孤独感。

3.农村老人的守旧思想。农村老人一般不喜欢参加许多娱乐活动。不喜欢走动,认为人老了走不动了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所以大多数老人不愿意走出去。

4.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当今社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够完善,没能因地制宜使空巢老人存在不安全感。

四、调查建议

(一)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教育,改善家庭功能。

1、对农村社区“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进行教育,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提倡“分而不离”的家庭养老模式,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

2、积极进行社会养老教育,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

3、介入农村家庭,采用个案辅导等工作方法,帮助老年案主了解自身权利,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案主的自决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方式,来减少“虐老”等不良行为。

(二)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做好老年社会工作。

1、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网络。社区工作人员要在农村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如开展“一帮一小组”“心理辅导小组”“疾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对老人给予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

2、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三)完善社会政策,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减小农民收入差距,在工作方法上应因地制宜,在社会政策影响上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可以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不同的社会政策建议。如在经济较好的村首先推广社会养老保障,逐步扩展;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应鼓励其利用征地补偿安置费来缴纳养老保险等。

(四)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即农村空巢老人中的高龄、残疾、特困、五保户等,对其给与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广泛组织、推动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够结合老人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开展活动,从身体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上帮助老人。

(五)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六)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

1、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2、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明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9,(11).2、程天赐.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N].农民日报,2005.6

下载2015国家公务员培训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国家公务员培训热点: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