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管教股长的事迹
一位管教股长的事迹
***同志是***监区管教股长。长期从事基层狱政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教育经验,曾多次被评为分局、省局先进个人,并荣记个人三等功。
***监区年均押犯***人左右,押犯成份十分复杂,随着上级要求的不断提高,监管改造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监区管教股连他自己才有两名民警,而且其一名还是女民警。作为监区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日常的监管工作中,***同志经常深入分监区进行狱情调研及检查督促分监区监管制度的落实情况,积极为监区的监管工作出谋划策,配合监区领导制订年度和阶段性工作目标。为了给领导和分监区提供执法依据,他把省局、分局及监区下发的重要性、规范性文件分类汇编,精装成册,方便了查阅和保存。针对上级和监区检查、督查中查出来的问题,***同志从细微情节、个案情况分析产生问题分监区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拟定针对性解决、整改措施与建议,提请监区研究解决,克服了以往分监区工作存在的屡查屡犯、屡犯屡改的问题,消除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隐患。
在加强**业务管理工作的同时,他时刻注意自身业务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注重对分监区民警业务知识的传授,经常与分监区民警一起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耐心细致地指导业务工作,积极帮助分监区民警完善基础材料的制作。他在2008年与分监区同志一起对***名罪犯的副档进行了整理装订,规范了副档管理工作。在审核整理罪犯副档过程中,先后三次发现罪犯判决书及执行通知书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与地方法院取得联系,均得到了及时纠正。2008年8月份,在与第一分监区业务同志审核副档材料时,发现罪犯***判决书有误后,立即与***法院取得联系,很快得到了纠正,法院同志对***同志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监区、分监区的基础材料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检查考核中,多次受到首肯。
***同志针对新时期党和政府对监狱执法工作的新要求,在执法工作中自觉树立严格、科学、文明的执法理念,积极探索监区在完善文明监区、标准化分监区软件建设的思路,规范执法程序上的具体操作环节,先后向分局业务科室及监区提出关于老弱病残犯分类管理、劳动能力等级划分、日常管理规范、生活卫生管理规范等建议,在管理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对老弱病残犯科学管理的措施,并在省局召开的“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2008年7月,***局新的《罪犯计分考核奖罚办法》实施后,***同志能针对本监区实际,对考核上的操作程序、审批程序制定了具体办法,为分监区拟订了每月《罪犯计分考核审理报告》式样,确保了计分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同志对工作的认真,用同志们的话说,就是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2008 年10月在审理罪犯月改造工分时,他发现分监区在扣分过程中少扣了0.5分,硬是让分监区同志重新填表,重新报批,将少扣的分数扣除。每当遇有罪犯申报减刑、假释工作时,对符合条件可以申报减刑、假释而受比例限制没有被申报的,他总是耐心细致的做好罪犯思想工作,打消罪犯的思想顾虑。2008年该同志先后对十名因申报减刑、假释被撤卷的罪犯进行耐心谈话教育,稳定了罪犯的改造情绪。
***同志急为分监区所急,想为分监区所想,积极为分监区排忧解难。当见到分监区缺少警力时,便主动提出为分监区民警顶班,2008年先后十余次为分监区民警顶班。他经常对分监区同志说:只要工作需要,可以随时通知我上岗。面对股室人手少、工作任务重,他经常放弃节假日、双休日,主动加班加点,不计报酬,表现出任劳任怨、乐于吃苦、勤于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了**管理的职能作用。二OO五年底,***同志被分局评为“**管理能手”。
第二篇:股长岗位职责
1.负责股室全面工作,认真落实好局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全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2.严把节目质量关,做到提前审稿、编后审稿,争取将失误率降低到1%以下。
3.每周组织总编室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做好全面的评优工作。
4.安排好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三篇:如何当好股长范文
如何当好股长
单位和家庭一样,由各成员组成,一样的目标是为家庭和睦、日子红火兴旺,后继有人。单位的股长和家庭里的长子哥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按照家长的要求带领兄弟姐妹把家里的日子过好,还要照顾好兄弟姐妹共同成长,使兄弟姐妹将来撑起一片天,管好一方地。我就如何当好一名股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股长就是护旗手、通讯员、参谋员
股长在单位首先应当做好一名护旗手。所谓护旗,就是护卫本单位这面大旗,要为单位的大旗增光添彩,也就是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这面大旗能鲜艳夺目、高高飘扬,这样就要求股长在各股必须是业务尖子、工作能力强,思想作风过硬,吃苦在前、谋事在前、享受在后。头脑里要有一根弦:就是为谁当股长,为什么当股长,端正了态度才能护好旗。
股长就是通讯员,就得手勤、脑快,要把局领导安排的工作领会好,以快捷的方式,使全股人员领会精神,努力去实施。手勤就是要多动手、少动口,要身体力行,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脑快就是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反映快、工作中要动脑、想事、谋事,自己负责的工作要创新、有亮点、要发光,只有各股的工作都能创新有闪光点,全局的工作才能上台阶、出成效、出成绩。
股长还应当好参谋,股长干在工作的最前沿,接触到具体的人、事,最了解实际情况,也最了解全股同志的思想、心理,应该及时将自己所掌握的具体情况,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归纳分析,为局安排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及具体办法,使工作更行之有效,更切和实际,更好地完成本单位整体工作。
二、股长要充分发挥凝聚力、创造力、合力的作用 一个股就象一个细胞、股长就应当起到细胞核的作用,使股里每位同志都围绕着核心工作办事,形成凝聚力,这样股的工作才能干的出色,才能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如何形成凝聚力,从而产生创造力,再形成合力呢?股长在作任何事都应起表帅作用,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应使每位同志都深深知道,每一个岗位都是一个窗口。工作如何都直接影响到全局的形象,你就代表局,就是形象,只有每一个位置都为全股、为全局的目标而努力,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凝聚力,充分发挥每人的创造力,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股的工作。股长要了解同志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同时更应明白工作是大家努力干的,荣誉应给大家,要关心照顾同志就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只有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才能充分发挥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三、股长就是领头羊、排头兵、就是台阶石
股长就应当是领头羊、排头兵,股长在工作中应当多想多干,作创一流工作业绩的典范,遵守纪律的模范,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业务股负责企业、机关事业养老金、失业、工伤、生育、退休职工审批及各项待遇的落实,支付各项基金三千多万元,股长就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各项政策、保障所有参保人的各项待遇得到落实、不打折扣,维护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吃苦在前、干在前,不仅自己要精通业务,准确掌握各项保险政策,还必须带领大家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做到人人业务精通、掌握政策准,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股长就是排头兵,工作要一马当先,带头向前冲,难事苦事干在前,有吃苦耐劳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其他同志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的股室才能更具有战斗力。好股长就是“台阶石”,所带领的股就是局的坚实基础,只有每一阶石都齐心协作,密切配合,全局的各项工作才能完成好。股长对股里的同志来说又是“台阶石”,要通过努力与影响,带动大家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提高各方面素质及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多带出更优秀的好股长,充实到各岗位,为局、为县输送人才、培养干部,发挥出他们的才智,为局、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虽然自己是名老股长,但与局里的要求,和优秀股长的标准还有一些差距,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做一名好股长,带领全股同志创一流工作业绩,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如何当好股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是1987年从民政局调入劳动人事局工作的,先后在原社会保险所、劳动服务公司、失业保险所工作,2000年社会保险局成立后,领导安排我任财务股股长,几年来,社会保险财务工作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全股人员一道,勤奋工作、努力进取,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02年会计基础规范化在全市保险系统率先通过财政验收达标;2003年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工作,通过财政审批正式甩手工记帐,这项工作也是我县继交通局之后第二个经财政批准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2004年财政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综合检查评比,我局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受到同级财政部门的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领导和同志们多年来对财务工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全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下面,我就如何当好财务股长这个主题,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坚持原则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 一个单位财务工作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因为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财务工作的领导者,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本单位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几年来,社保局领导对财务工作是重视的、支持的。2002年,市机关保险处要求各县社保机构会计基础工作要达到规范化,并列入考核目标,社保局将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一并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计基础规范首先要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以及经费历年形成的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需要资金投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领导批准即时购买档案橱、印制档案盒等设备,保证了此项工作按时完成。03年会计电算化又专门为财务股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在制度建设方面,领导带头执行国家、省制定的社保基金财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和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财务工作规范运行。
二、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
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人都有一个切身体验,那就是财务工作单调、枯燥。社保局财务工作由于实行“五保合一”统一管理,各项基金实行分别建帐,分别核算。现在计算机现有帐套11个,也就是说建有11套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企业离休医疗费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银行帐户20个,财政专户7个,国库存款帐户1个,全年资金流量每年在4千万元以上,市级对口单位报表有月报、季报、年终决算和下年预算,分别向市对口单位和县财政局报送,年终决算还要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务审计科报送,财务股人员少、工作量大、任务重,由于报表时间是固定的,为不影响上级报表汇总,有时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年终决算时尤为突出。几年来,财务股全体人员是敬业的,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主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工作任务,各会计岗位工作不马虎、不应付、脚踏实地、尽职尽责。
三、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政策性很强,资金数量大,1999年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核算做了明确规定,但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近年来,又充实了很多新的内容,财务工作必须紧跟改革的步伐,服从、服务于改革需要,收支“两条线”,离退休费、社会化发放、税务代征这些改革,财务核算都必须做相应的变化,做为财务股长,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必须精通会计核算方面基本技能,这样才能给领导当好参谋,才能指导好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几年来,我除按时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外,还注重了业余时间的业务学习。
四、股室配合,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保证
财务股的工作不是独立的,需要各股室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首先,会计原始凭证主要来自相关股室和有关部门,离退休费、失业保险金发放,表、用纸规格大小、制表审核、签批以及收费票据的开据都需要其他股室的配合,其次,财务分析、财务报告的有关数据,均由其他股室和相关部门提供,没有相关股室的密切配合是做不好财务工作的。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几年来,我在财务股长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工作,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了很多的指导、支持、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感觉到有些工作还放不开、没有很好地调动财务股其他人员的积极性等等,这些缺点和不足要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克服和改进。以上是我对如何当好股长的一些体会,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丰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宋 金 宇 2006年3月29日
第四篇:管教工作岗位
峰
不知不觉间走上管教工作岗位已经10月有余了,从开始时对管教工作的懵懂到现在的熟悉,从对工作的无从着手开始摸索前进,其间有过迷茫,有过困惑,甚至是厌烦,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对这份工作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这是一个需要默默奉献的岗位
每天早晨8点钟,看守所的接送车总会在所里的院子准时出现,里面坐的是当天上班的人,其中必然有管教们的身影。其他的岗位是三天上一次班,而管教则不然,除了节假日,天天如此,而且节假日还得轮流值班。都说干一行怨一行,特别是看守所的工作是异常的枯燥,同行的同志们都说那跟坐牢没什么两样,大多数的同志都不愿意来看守所工作,因为整天和犯罪嫌疑人呆在一起,没有刑警的风光,也缺乏交警的神气,有的只是责任的重大、乏味、平凡,能形容看守所管教工作的字眼都基本和英雄搭不上边,可谓艰苦。
因此,看守所管教岗位需要奉献精神。“白云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黑夜,江河奉献给大海,长路奉献给远方......”让我们唱着《奉献》做好管教
工作。
二、这是一个需要爱心的岗位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是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管教要“管”人犯的心。一个优秀的管教民警不仅要“管”好人犯的“身”,而且要“管”好人犯的“心”,在押人员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可以通过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判断你对他的态度。只有让他感觉到你的真诚,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才可能向你诉说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真情净化蒙尘的心。常言道:“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思想转化工作中,我始终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化在押人犯,用真情净化一颗颗蒙尘积垢的心灵。经常和在押人员进行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掌握其心理变化,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使其改邪归正、认罪伏法,并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三、这个岗位需要两袖清风,严格执法
朋友们说,“你上班都这么久了,怎么还是这么节省啊?真的很困难啊?”怎么能不困难啊?人们有所不知,我们上班一年半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发,所里的补助也是时有时无,但是人情门户却是不少,自己这么大了,而且有上班这么久了,动不动就张口和家里要钱,很不好意思,确实很困难。可是困难归困难,作为一名看守民警,我深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每天面对的人是怎么到了这种地步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了,所以我对自己说:“只要我做一天警察,当一天管教,我就要清清白白,秉公执法!做为一民看守民警我自己违法,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那些违法的犯罪人员呢?”
四、这是一个需要耐心,讲究工作方法的岗位
在10个多月的管教工作当中,对各类型的被监管人员我做了认真的分析,掌握了一些工作的方法和规律。
(一)对被监管人员的前期管教
被监管人员前期的心理经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焦虑心理、侥幸心理、悔恨心理、叛逆心理、警戒心理、无所谓的心理。
针对各种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其展开教育,使其尽快适应监室生活,及时将心
态调整过来。
1.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对于刚收押的人员,从稳定情绪入手,培养其独立生活的习惯,及时接触谈话,以减少心理落差,严禁杜绝“牢头狱霸”,搞清对“监所”固有认识的心理阴影,尽快适应监内生活。
2.平等公正,紧松有度。在落实监规和行为规范上,是必需的、严肃的,无论其处于何种文化程度,都应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7-15天以内)熟记监规,再通过集体和个别的教育强化遵守监规的意识。在严肃查处违反监规事件的同时,热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维护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
3.识人知事,攻心为上。只有知已知彼,了解其背景,所犯何事,掌握其思想动态,在管教中善于从其思想根源上找出诱因,才能从内因上加以沟通引导。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管教,抓住闪光点,唤起良知,做到全面了解,深入分析,把握尺度,突破难点找出症结。既始终贯彻法律政策,又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帮助,断其后路,指其出路,化被动伏法为主动改造。
4.集体教育,个别谈话。集体教育是针对全体人员就监内的普遍问题或统一要求而进行的一种集中教育方式。如各级各类规章制度和规范的学习,有关从轻(宽)或从重处罚的法律条文及其典型个案的引导性宣传。有利于在监室内形成统一的规范、良好的秩序和文明的氛围。而个别谈话更能起到深入教育转化的作用,也是我们及时掌握监内动态的主要途径。整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是促进被监管人员思想改造,预防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二)重点被监管人员的管教
重点被监管人员指的是:上级交办的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企图行凶、脱逃、自伤、自残、自杀、越狱、暴狱倾向的人员,案情重大人员,惯犯、累犯人员等。
1.上级交办的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一类重点人的特征是所涉及的案情不是社会影响大就是政治影响大,各级领导予以高度观注。对于这部分重点人必须严密防范和管理措施,既要确保这部分人的安全,又要确保侦查办案
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类型人犯的管理相对容易些,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犯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只要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与其多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开导,就可以了。
2.有企图行凶、脱逃、自伤、自残、自杀、越狱、暴狱倾向的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为了逃避打击而想方设法采取上述手段。对于这部分人,只要发现有上述企图或倾向的,应当果断采取措施,严加控制和防范,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
态。
对于这类型的被监管人员,一旦发现其有上述苗头,一定要深究,一旦证实其确有上述想法,一定要坚决严惩,及时消除监室的安全隐患,并以此来警戒其
他被监管人员,严肃监室风气。
3.案情重大人员。这类重点人主要指涉嫌爆炸、杀人、抢劫、强奸、放火、伤害、绑架、劫持等8类严重犯罪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因罪行严重,普遍感到前途渺茫,恐惧、求生、绝望心理极其严重,极易破罐破摔,铤而走险,伺机脱逃,或者劫持同监室人员、监管民警等作为人质强行冲监。其表现形式多为采取暴力
手段达到逃避打击的目的。
对于这类型的人员,自其入所之日起,就安排耳目贴靠,了解其的一言一行,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的谈话教育,了解其思想动态,掌握其心理,从源头上断绝其的错误做法。
4.惯犯、累犯人员。这部分人员由于多次在监管场所羁押,对于监管场所的管理模式较为熟悉,具备一定的反监管经验。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他们不会公开和监管民警对抗,而是想方设法与监管民警拉关系,取得监管民警的信任,并利用监管民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漏洞,钻空子,或者伺机脱逃、或者在监室内拉帮结派,摆“老资格”,做“老大”,就是监管场所通常说的“牢头狱霸”、或者向同监室被监管人员传播犯罪手段、或者唆使同监室被监管人员违反监规。这类监所重点人的表现形式是采取较为隐蔽的手段来达到逃避打击的目的,或者是
在监室内制造混乱。
对于这类型的人员,首先管教民警要从自身做起,对所有的被监管人员一视同仁,不给某些人“搞特殊”,不给这些人可乘之机,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耳目,要做到对监室里的情况了然于胸,对监室里的每个人的特点充分掌握,对有这类苗头的人员及时教育,必要时候需要采取戒具等严管措施。
(三)关于深挖犯罪
深挖犯罪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和适当的时机。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在押人员都有大量的余案可挖,管教民警的精力也有限,因此,在选择对象上就要有所侧重。我主要选择的是新进在押人员,其中,初犯、未成年犯、结伙作案人员中的从犯相对来说较容易突破,容易获得线索,又作为选择的重中之重。在选择把握时机上,我一般选择在新入所的前7天过渡期内进行突破,在押人员到底有没有案件可挖,能不能挖出案件这个时间段很关键。因此,我觉得入所24小时谈话非常重要,必须把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案件情况搞清楚,包括他的思想动态、认罪态度等等都要作全面了解和分析,这是深挖犯罪的基础,为下步深挖打下伏笔。第一次谈话时,我还注意给在押人员交待清楚坦检政策。谈话后如果觉得有深挖价值的,就要安排耳目配合工作,了解其思想动态,让其为我宣传坦检政策,打探消息。在选择时机上,某些案件在诉讼环节变化上下工夫也是很好的办法,这个时候在押人员心理波动大,变化快,适时把握时机很容易挖出案件。
以上是我10个多月来对管教工作的一个小总结,我认为管教工作是一门学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靠的是智慧,靠的是不怕苦、不怕脏、不怕打击报复的工作态度,而不是蛮干、不是碰运气。要对政策熟透,跟在押人员将心比心,用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结。工作之余,我会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工作实际将之灵活运用。在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主动接近犯罪嫌疑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善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为监管工作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第五篇:学生管教
学生管教:底线与原则(郭凯)
一、学生管教的尴尬 杨不管现象
《中小学班主任规定》
《实话实说》就“批评权”展开讨论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的观点 教师管教学生是一种公权力 《教师法》第8条的规定
《教育法》第28条赋予学校的权利 拓展链接:台湾地区
1、适当之正向管教措施 2 .口头纠正 3 .调整座位 .要求口头道歉或书面反省
5、列入日常生活表现记录
6、、通知监护权人,协请处理
7、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业或工作
8、适当增加作业或工作
9、眼球可与从事可达成管教之公共服务
10、取消参加正式课程以外之活动
11、经监护人同意后,留置学生于课后辅导
12、要求静坐反省
13、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过一堂课,每日累计不得超过两个小时
14、在教学场所一隅,暂时与学生保持距离
15、经其他教师同意后,于行为当日,暂时转送其他班级学习
16、依该校学生奖惩规定及法定程序,记录档案 美国
一般管教:口头训诫、剥夺权利、课后留校、学业制裁 重大违规事件之惩戒:短期停学、长期停学、惩罚性转学、体罚
(二)未对管教、惩戒、体罚做相应区分
(三)育儿观与计划生育政策
(四)教师管教的风险不确定 1.教师自身受伤害 2.学生可能走极端 3.教师利益受影响
(五)教师不管教的责任不确定 1.假定(条件)2.处理(行为准则)3.后果(奖励与惩罚)
二、教师管教学生的底线 不得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不得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不得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与自由 不得侵犯学生的表达自由权 不得侵犯学生的肖像权 不得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教师为什么不敢管教学生
[摘要] 教师为什么不敢管教学生,从教育法律的视角考察,主要原因有:教师管教权的范围、程序与方式不明确;学生权利被过度解释以及对“管教”的误解;教师管教的风险以及不管教、不当管教、违法管教的法律责任不确定;教师不了解管教学生的相关法理和法律知识。当前必须尽快规定管教的范围、程序和方式,明确不管教、不当管教和违法管教的法律责任,合理解释学生的基本权利,正确理解“管教”、“惩戒”、“体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也应该掌握管教的相关法律原则。
[关键词] 管教;管教权;基本权利;法律原则;法律责任
一、教师管教权的范围、程序与方式不明确
关于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权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分权,我国早已有多部法律法规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第八条规定,教师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然而一些人认为,教师管教学生的权利是教师职业与生俱来的,是教师不证自明的自然权利,并不需要“多此一举”的规定。真的是多余的规定吗?应该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权利社会,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都需要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定,教师管教学生的权利也应如此,否则即使能够说出千万条“教师应该管教学生”的理由,没有法律的赋权,教师仍然是不敢管教学生的。然而问题在于,有了这么多规定,教师却依然不敢管教学生,这表明教师要不要管教学生,或者教师有没有对学生的管教权,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到底应该怎样管教学生。换言之,我们认为这些规定不仅不“多余”,这只是教师行使管教权的第一步,教师要行使好管教权,还需要更具体、更详细的规定。
具体地说,教师管教的范围、程序与方式不明确,是导致教师不敢管教学生的原因之一。通常一些家长认为,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学生的所有方面就是教师的责任了,不论教师管还是不管,教师都有责任,与其如此教师“管”学生不如“不管”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圈定教师管教的边界和明确管教的方式,教师即使管教,也只能按照传统、习惯或者经验来管那些承担责任可能性较少的学生事务,至于其他可能需要承担责任或者承担较大责任的事务,教师可能会尽量逃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管教学生是教师行使的一种公权力,作为一种公权力,一方面教师不得放弃,另一方面,按照“法无规定即禁止”的原则,由于管教的范围与方式未作规定,教师如果管教学生就会有越权管教或违法管教之嫌。当务之急,并不是需要一部又一部法律来“笼而统之”地规定教师拥有管教学生的权利或者教师可以“适当方式”管教学生。对于“教师拥有管教学生的权利”的规定,多一部法律还是少一部法律,多一条法律条文还是少一条法律条文,意义已经不大。因此关键在于尽快明确教师管教学生的范围与方式,出台教师管教学生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教师管教学生的行为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倡导的”,给教师以管教行为上的指引。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教师管教学生的规定值得我国借鉴,他们对管教的规定比较具体,教师在管教学生时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哪些方面应该管,应该以什么方式管,他们的教师都了然于胸,既不会导致越权管教,也不会导致管教缺失。譬如美国对学生的管教措施分为一般管教和重大违规事件之惩戒,前者包括口头训诫、剥夺权利、课后留校、学业制裁等,后者包括短期停学、长期停学、惩罚性转学、体罚等。如果规定不具体明确或比较模糊,法院在判决时有时会撤消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规定。在Caliborne诉Beebe学区案(1988年)中,法院认为禁止在上课或参加学校活动之前喝酒的规定过于空乏,因为这一规定可以解释为参加学校活动的前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喝酒,算是违规而予以惩戒。我国台湾地区 2007年6月22日颁布《学校订定教师辅导与管教学生注意事项》,第二十二条指出,教师采取的一般管教措施有:适当之正向管教措施;口头纠正;调整座位;要求口头道歉或书面反省;列入日常生活表现记录;通知监护权人,协请处理;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业或工作;适当增加作业或工作;要求课余从事可达成管教目的之公共服务;取消参加正式课程以外之活动;经监护权人同意后,留置学生于课后辅导或参加辅导课程;要求静坐反省;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过一堂课,每日累计不得超过两小时;在教学场所一隅,暂时让学生与其他同学保持适当距离,并以两堂课为限;经其他教师同意,于行为当日,暂时转送其他班级学习;依该校学生奖惩规定及法定程序,予以书面惩处。同时也对教师违法处罚学生的措施列出了参考表。这些详细的规定,使教师对管教学生的范围、方式、程序乃至时间等都相当清楚,教师管教学生不会感到茫然无措。
二、学生权利被过度解释以及对“管教”的误解
与日益繁荣的物质相比,人们的管教观念并没有因此进步,有的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许多家长或社会人士认为,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管教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批评和惩罚则被排除在管教手段之外。也有许多人将“管教”与“惩戒”、“体罚”、“变相体罚”相混淆,甚至将它们等同起来。众所周知,“体罚”、“变相体罚”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同时法律也没有赋予教师“惩戒”的权利,因此“体罚”、“变相体罚”是违法的,“惩戒”是越权的。什么是管教?它与“惩戒”、“体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澄清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敢于管教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管教不是惩戒。“管教”作为一个法律概念首先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这两部法律明确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上的管教既包括对学生的正向对待,也包括对学生的负面对待,既包括学校的管教,也包括家长的管教,管教不是学校和教师一项独有的权利或义务。对于“惩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解释是,一种加诸于违规或表现不合宜行为人的行动,它透过负面方法来控制行为。台湾学者李惠宗认为,广义的管教包含了惩戒,或者说惩戒是管教的一种方式。狭义管教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事先预防”,而“惩戒则是事后责任的追究”,是“管教无效后所不得不采取的手段”。管教本质上属于教育措施,由教师施行,以教育为目的,“惩戒本质上为教育行政措施”,“由学校行政单位为之,具有令学生负责之意旨”。通常人们对“管教”持一种广义的理解。其次,管教不是体罚。体罚是有意对孩子造成身体上的疼痛或者不舒服,通常目的在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处罚其犯错,以及避免这样的行为再发生,是惩戒的一种形式,因此体罚只是惩戒和管教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有争议的惩戒和管教方式。之所以相当多的人认为管教就是体罚,恐与早期体罚是经常的、主要的管教学生的措施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对人性的尊重,体罚逐渐被废除,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法律明文予以禁止,即使在允许体罚的少数国家和地区,也必须遵循严格的正当法律程序。除了体罚之外,管教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正向的积极教育、语言责备、体力措施、剥夺某种特权、没收、留校、惩戒性转学、警告、停学、开除等等。管教、惩戒、体罚关系图,具体如下。学生作为一般身份的普通公民享有宪法及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同时作为特殊身份的受教育者也享有相应的基本权利,如受教育权。不论教师怎样管教学生,其界限或者底线是不得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因此这就需要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及解释在教师管教权与学生的基本权利之间必须适度平衡,如果教育法律法规的天平对学生权利过度倾斜或者我们对学生权利作过于宽泛的解释,那么也会导致教师不敢管教学生。比如,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不得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作出了规定。然而“由于只对体罚及变相体罚作出了简单的禁止规定,而没有对其性质、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许多中小学校在实施惩戒时缺乏明确的指引,尤其容易在变相体罚与合法的惩戒之间产生混淆。”令教师非常困惑的是,当学生严重违反课堂纪律或者校纪校规时,教师当然打不得,害怕体罚学生承担责任,教师也批评不得,因为一旦批评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较脆弱,学生离校离家出走,自伤、自亡,教师还会惹上一身官司和债务。有的教师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求其站着听课被扣上“体罚”的帽子,有的教师对严重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将其“请”出教室,则被视为侵犯学生的上课权。正如有位教师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对严重违纪学生被称之为‘体罚’,批评教育几句更是被扣上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罚’的大帽子!打不得、骂不得、开除不得,不夸张地说: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已经苍白得只剩下一张只会进行‘正面教育’的‘嘴皮子’!”因此当前除了尽快对教师管教学生的权利、范围、程序和方式作出规定外,还应尽快在立法技术上对学生的基本权利作出合理合法的解释,避免过于宽泛的解释,在教师管教权和学生的基本权利之间适度平衡,否则教师管教学生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嫌疑。
三、教师管教的风险以及不管教、不当管教、违法管教的法律责任不确定 不管有多少部法律规定教师拥有管教学生的权利或者义务,当教师管教学生的风险不确定而且日益增大的时候,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或防护,大多教师都会持一种不管教的立场或态度。教师管教学生首先面临的风险是,教师本身可能会受到学生的报复或伤害,当前频发的因管教而致学生伤害教师的案件使许多教师不得不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同时,受新公共管理、“用户第一主义”、“顾客就是上帝”等观念和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学生评价教师作为对教师进行奖惩和考核的办法,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管教学生或过严管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评价降低,影响到自己的评先、评优、评奖等。此外即使是教师正当管教,由于执法部门和机关在处理和判决时考虑到学生相对于教师和学校而言是弱势群体,不管三七二十一会将责任的板子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教师轻则赔偿,重则挨处分甚至可能会被解聘,因此在就业压力大和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宁愿对学生放任自流。而且放任学生导致的问题似乎不甚明显,也较难追究责任,而一旦批评学生或者强行管制学生导致发生问题,后果则更为严重,两相比较,教师宁愿择其轻。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不仅没有规定管教的范围、方式及程序,也没有指出不当管教和违法管教的范围,更没有规定不当管教和违法管教的责任(除体罚和变相体罚之外)。《教师法》尽管规定教师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但是并没有规定如果不履行该义务到底需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因此教师不管教,无法追究责任。从立法技术的角度来说,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应该包括条件、行为准则和奖惩三个要素。从条件来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必须管教,对于什么情况下教师应该管教,什么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管教,什么情况下属于不当管教,未作规定。从行为准则来说,教师的哪些管教行为是“必须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倡导的”,哪些行为是可以“选择的”,相关法律法规虽有规定,但不甚详细和明确。从奖惩来说,对于教师做得好的,并无奖励的规定,对于教师不当管教或违法管教,要求承担的法律责任亦未规定(体罚和变相体罚除外)。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对人们行为进行导向、控制和约束,如果要做到人们能够按照预期的行为去做,那么法律规范的上述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与刑法、民商法、经济法等法律相比,部分学者将我国的教育法律称为“软法”,乃因为我国许多教育法律缺乏对法律责任(即惩罚)的规定,结果导致教育法律流于形式而无法执行。因此为了加强教育法律的可执行性,现在新修订或新出台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都用较大篇幅对“法律责任”作出专门规定,如2006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今后的立法或者修订教育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我国有关教师管教学生的法律规范也应该遵照上述立法技术的要求作出相应的修改。
当法律阙如的时候,法院的判决则至关重要。如果法院的判决具有分歧,则会让学校和教师管教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譬如对于两起案情比较相似的“田永案”和“刘燕文案”,法院的判决结果截然不同,这给学校以“适当方式”管教学生留下了难题。另外法院在判决时,基于学生属于弱势的一方,往往或者很容易给教师和学校扣上“不当管教”或“存有过失”的帽子,从而导致教师即使没有过错也需承担责任的现象。
四、教师不了解管教学生的相关法理和法律知识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管教学生的规定不多,但教师忙于和注重于教育教学事务而对这些规定知之甚少,对管教的相关法理则知之更少。当前即使我国虽无教师管教学生的诸多法律规定,但是退一步来说,如果教师掌握管教学生的一些相关法理,了解自己的管教行为是否正当、是否合理、是否合法,教师也会有“勇气”和“底气”行使学生管教权,教师在管教学生的过程中会学会尽量少担责或避免担责。教师如要敢于管教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下法律原则是必要的、有益的。
首先,管教应该遵循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包括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所谓法律优先,就是法律对行政权处于优先的地位,实质是指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得违反现有的法律,不能采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学校作为一个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必须遵循法律优先的原则,不得制定与法律相抵触的学校章程、教育教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也不得采取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否则这些规章制度将是无效或可以被撤销的,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遵循实质的正当性、形式的必要性和程序的合法性,应该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应该不得侮辱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受教育权。所谓法律保留是指某些事项虽应保留由法律加以规定,但也可以授权行政机关以行政立法加以规定,此时法律的授权必须在授权目的、范围、内容等方面明确具体。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学校可以根据章程自主管理,这表明学校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班主任可以随便制定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限制。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班级管理制度只能基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且不得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比如学生停学、开除学籍等处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如果学校仅凭自己的内部规章制度就随意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其合法性是令人质疑的。正如拉莫特所说:“公立学校不能成为极权主义者的‘飞地’(孤立的小块地区)。学校官员并没有凌驾于学生的绝对权威。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一样都是宪法保护之下的‘人’。他们拥有国家必须承认的基本权利,就像他们自己必须承认对国家的义务一样”。
其次,管教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管教的每一个方面,并不都需要由法律法规来规定,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和确保学校与在校师生的安全及利益,学校可以在法律法规之外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和自主自决权,但是这些权力的行使都应该经得起合理性的检验。合理性原则包括不当联结禁止原则和比例原则。不当联结禁止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做出行政行为时,应只考虑到合乎事物本质的要素,不可将与法律目的不相干的法律上或事实上的要素纳入考虑。比如,学校被停电,电力局的孩子被逐出校园;家长不交税,其孩子被赶出学校;学生交不起学费,扣押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等等,都违反了不当联结禁止原则。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使“目的”和“手段”之间处于适度的比例。具体来说,比例原则又包括三个子原则,一是妥当性原则。指行政手段对于实现行政目的是适当的,有用的,手段必须符合目的。对于学校而言,学校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或手段,不能仅仅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维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提升教学和科研的品质。比如教师对不写功课的学生,不准其下课直到写完为止,这样的管教方式有助于功课的完成,假如要求学生到操场跑步30分钟或者跑20圈,这样做并不有助于学生完成功课,违反妥当性原则。二是必要性原则。指行政目的即使完全正确,但达成行政目的的手段有多种,行政权力必须采取最缓和的手段,尽可能使相对人权益遭受最小的损害。比如学生不专心听课,教师命其站立听课,应可认为是最少侵害手段,假如直接将学生逐出课堂,剥夺其受教育权,则不符合此原则。三是过度禁止原则。指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有助于达成目的,也采用了对相对人损害最少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仍须加以衡量,行政目的本身的价值必须大于相对人受损的价值。简言之,学校对学生采取管教措施的结果总体上应该是利大于弊。譬如台湾教师对经常欺侮或殴打同学的学生施以青蛙跳的处罚,如果一次处罚20下,视为正常,如果一次处罚上100下,则违反过度禁止原则。
第三,管教应该符合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通知、送达、听取申辩、告知权利、举行公开、公正的听证等一系列程序。我国《教育法》虽然使学校的自主管理权拥有了合法性,但不等于其具体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学校自主管理权和教师管教权能否得到公正、合理的行使,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正当程序来保障。目前对学生何种处分需要正当程序,何种处分不需要正当程序,仍然存有争议。从美国历年的判例来看,“并非所有学校对学生的处分,都必须具有正当程序的要件,除非是校方对学生严重的处分或是学生有重大利益损失”,“短暂的停学、紧急的事件等非显著伤害,都不需要具备正当程序的要件”,“在10天以上的停学、长期停学、转学、退学、一直未做决定或延长停学的处分超过10天等严重的处罚,则需要有正当程序的要件”。一般而言,愈是严厉的处罚措施,正当程序保障的措施要求越齐全,一般的惩罚,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应该给予学生申辩的机会,处分后应该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学生,但是对于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严重处分措施,除了上述的程序要求外,应该举行公开的听证会,甚至也应该允许司法审查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