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汽车皮革内饰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汽车皮革内饰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发布日期:2011-1-19 8:50:45)27
内容: 自金融危机加剧一年以来,汽车行业的皮革室内装饰部门受到极大影响。汽车销售在全球急剧下滑;通用和克莱斯勒为求生存走向破产之路,美国政府救助了这两家公司并实际上将其收归国有。相对来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仅福特未於金融危机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许多主要制革集团与西方汽车制造商签署了独家供应合同,比如宝马丶宾士丶奥迪丶福特丶通用和克莱斯勒。这些晒制厂,尤其是那些“孤注一掷”的晒制厂最终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因为车辆销售在发达国家出现暴跌,并且这些国家对高值皮革制品的需求也减少了。
但是於这段时期里,中国和印度的汽车销售却分别暴涨了70%和31%。许多车辆,尤其是中国的汽车均使用皮革内饰。在美国和欧洲,25%的新型车辆享受皮革座椅的豪华。在中国,即使是中型汽车,该数值也高达40%至50%。印度的汽车市场-每年大概有两百五十万辆汽车和轻型卡车-数量仍然不及中国或美国的汽车市场。但是,印度汽车市场的增长率却能够与日本或德国市场相匹敌。
中国-八百万辆车及其增长-其规模已在2008年达到美国一半,并且其规模还在继续扩大。美国平均每年销售一千六百万辆汽车,但是由於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通用和克莱斯勒的重组,其汽车销售大约下降至一千万至一千一百万辆。“旧车换现金”计划人为地推动了美国丶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需求,但是现在这些特别供应已经终止。如今,中国可能追上美国成为新型车辆的最大消费者,因为中国有更多的初次购买者。
美国,由於政府接管以及由此引起的更少生产量,通用和克莱斯勒已丧失了市场份额。尽管他们通过破产免除了债务成本,但仍然不太可能重获市场份额。因此,全球汽车销售正在向亚洲转移并撤离美国和欧洲。这将必然对汽车销售领域结构以及向汽车市场供应皮革制品的晒制厂带来巨大影响。
展望未来
通用拥有的车型系列足以在美国竞争。但是,通用却在中国表现得更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於通用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合资企业,该企业预计在2009年出售一百四十万辆车。
由於通用也在尝试销售欧宝,并在欧洲运营,通用将由於中国市场的需求而增加销售。日本和韩国制造商将继续占领其国内市场。一些公司比如本田丶丰田丶现代与起亚也将在美国丶欧洲以及他们能够建立可行的当地制造运营和更低人工成本的国家顺利地销售汽车。但是,注定在全球成为巨大市场份额占有者的将是中国和印度的竞争者。
印度的塔塔汽车有限公司是众所周知的新兴世界性汽车主力。塔塔的2,500美元大众型Nano大受欢迎。长线来看,Nano将在全球汽车市场扩大消费者数量,此时其他制造商将会生产同样低价位的型号汽车。Nano很可能成为福特“新”的T型车或者德国大众汽车的甲壳虫。
塔塔及其印度竞争者-马辛德拉公司-以及作为中国领先汽车制造商的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丶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丶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其他中国公司将从底特律在亚洲增长的市场领域中获得市场份额,并且甚至会以低油耗的经济型号向美国内部销售。
事实上,中国有近50家汽车制造公司。一些公司比如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丶吉利汽车丶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丶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丶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以及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均具备一定实力。这些公司与印度的公司应成为专业从事汽车皮革室内装饰的晒制厂的新目标。
由此可知,旨在占领这些有利可图市场的晒制厂必须更加密切地关注东方市场。他们不得不追寻汽车行业的脚步,努力向印度,尤其是中国的新兴汽车制造商销售皮革制品。
“旧车换现金”计划人为地推动了美国丶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需求,但是现在这些特别供应已经终止。如今,中国可能追上美国成为新型车辆的最大消费者,因为中国有更多的初次购买者。
美国,由於政府接管以及由此引起的更少生产量,通用和克莱斯勒已丧失了市场份额。尽管他们通过破产免除了债务成本,但仍然不太可能重获市场份额。因此,全球汽车销售正在向亚洲转移并撤离美国和欧洲。这将必然对汽车销售领域结构以及向汽车市场供应皮革制品的晒制厂带来巨大影响
第二篇:中国热泵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中国热泵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热泵”装置通过电力做功,从自然界中捕获低品位热能,转移并提升至可供人们生产、生活利用的高品位热能。热泵消耗1份电能,可提供3至6份(甚至更多)高品位热能,其一次能源利用率超过100%,比传统供暖方式节能30%以上,是规模利用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精灵”。
热泵技术在我国的市场推广已近10年,目前仅做出10亿元的市场份额。这样造福于民的高科技节能环保产品在市场推广中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
现状:
行业泥沙俱下,市场准入混乱
热泵行业用10年的时间仅做出了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热泵行业是2000年前后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业。根据暖通行业内媒体《暖通空调咨询》分析,1999年到2002年,是热泵市场的示范期;2003年到2005年,热泵技术市场份额逐年递增,许多家电厂商适时跟进,热泵生产商和销售商逐步增多,整个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2006年以后,由于“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的目标,提高了全社会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关注度,热泵技术的大众认知度和市场推广有了一次飞跃。
据热泵行业内知名企业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飒女士介绍,目前国内的热泵产品市场方兴未艾,与前些年无人问津的局面已大不相同。1993年,清华同方刚刚开始涉足热泵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时,知晓的人很少,市场需求也很少,热泵产品产量很低,相应的生产成本、价格也很贵。如今,由于热泵产品生产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热泵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巨大商业潜力,生产热泵产品的厂家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投顾问《2008-2010年中国热泵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称,2008年上半年国内地(水)源热泵市场销售额为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为30%。其中小型机组6.7亿元,大型机组(主要是北方市场)3.3亿元。热泵行业近10年的发展只做出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10年培育,做出10亿元市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行业准入混乱,企业参差不齐。许多华南家电企业反映,目前行业内出现一些“螺丝工厂”——只要有把螺丝刀就可以买配件组装,产品寿命、性能自然无法保证。并且部分热泵工程实施后不能对抽取能量所利用的地下水或其他自然资源实现100%回灌或循环利用,使消费者对热泵产品失去信任。据悉,热泵行业目前尚无成文规定,没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或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对从业企业进行约束,生产门槛较低。
政策:
扶持导向清晰,补贴亟待完善
财政补贴为助力热泵技术的市场推广做出了示范和导向作用,但热泵的市场推广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热泵技术在政府眼中,是非常耀眼的“明星”,多次被写进像 “十一五”规划和《节能法》这样的政策条文。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财政补贴更是为产品的市场推广做出了示范和导向作用。但是热泵行业毕竟是新兴行业,它的生产和市场推广不同于传统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现有政策在支持其生产和市场推广方面仍有可完善的空间。
政府补贴体现层次性和导向性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明显。从2006年起,建设部、财政部连续3年补贴了3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去年《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共有26个省(区、市)的130个项目上榜,其中有90个项目涉及到地勘单位擅长的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技术项目。辽宁省上榜的12个项目全部涉及热泵技术,山东、北京、河北也成为开发利用热泵项目比较多的省份。
沈阳、重庆等城市则以不同的财政补贴方式发展热泵项目。沈阳市政府对于采用地源热泵的相关单位予以扶持,包括给予水电价格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简化热泵项目行政审批手续等。重庆市日前出台的《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对利用可再生能源热泵机组的空调,按机组额定制冷量每千瓦补贴800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的高温热泵机组,按机组额定制热量每千瓦补贴900元。
倪副总经理认为,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早些年主要面向研发机构,这两年多补给项目方(如建筑开发商),现在开始转向终端消费者。通过补贴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刺激用户选用节能产品。这种转变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层次性
和导向性,在热泵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政策的激励,对于热泵行业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惠民政策中也明确提出对于采用家用节能空调的用户给予补贴。
从提供生活热水和采暖来看,热泵产品最直接替代的传统能源就是煤炭,近期我国的煤电价格上调和限制使用燃煤锅炉等政策都对热泵产品的市场推广起到了帮助作用。以热泵热水器为例,它以少量电能推动热泵机组,由热泵系统吸收自然界的低品位热能(如空气、水、地热等),用1千瓦电能可产生4千瓦热能,同时还可以利用低谷电价工作,运行成本只有电热水器的1/4,节电环保效果明显。热泵技术在回收低温废热方面能够发挥巨大潜力,像污水、冷却水、工业用水等都可以成为热泵产品的能量源,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采访中业内企业多次向记者表示,期待国家能够出台更多能源价格调整策略,或针对使用热泵产品的用户进行电价补贴,以激励热泵产品的市场推广。
跨部门行政许可手续复杂
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热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和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的考察和严密的论证,这个过程离不开工程实施所涉及的具体政府机关的支持和协助,比如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许可、提供工程实施地的地质和水文资料等等。
由于热泵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它所涉及的跨部门的行政许可手续比较复杂。以北京市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为例,里边提到热泵系统施工前期,项目单位须取得“市国土局对项目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评估意见,市水务局的水资源评估意见,市规划委对井孔布局、管线布置的初审意见和市环保局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对热泵项目进行统一审批”。
这样复杂的程序既反映出地方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监督工程质量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热泵产品市场推广的难度和复杂性。随着热泵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在积极按照市场和热泵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相关政策,积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沈阳市在地方法规中已明确规定“市和区、县(市)两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利用地源热泵技术从事供热制冷经营企业的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服务”。
前景:
突破技术限制,提高节能意识
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方面。大众节能意识有待提高。
热泵的技术原理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循环——逆卡诺循环,它的道理——“反着提取能量”不难被理解,但是如何控制这个能量提取过程,使它能够为人类所用,却是几代科学家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才开发出来的。因此,控制技术是热泵的核心技术,它必须稳定可靠,同时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用户需求,才可能被应用。目前的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经十分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范围、能源条件和功能/性能的扩展上。
应用范围待拓宽
热泵产品在既需要供冷又需要供热的地方最能够发挥其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任何一种单独的供冷或供热需求提供起来都不够经济,因而它在长江以南、尤其是两广一带的应用并不多。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热泵产品的应用地域正在逐步扩展,长江以南地区的市场也在不断打开。同时,从前的热泵产品多为民用和商用(建筑使用),现在已逐步扩大到工业应用领域。比如同方在河北开滦煤矿等煤矿作业区的示范项目,通过利用采矿过程中伴生的矿井涌水中的能量,为矿井口送暖风和提供洗浴热水。
空气源热泵不能在太冷的地方使用,原来只能在-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使用,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空气源热泵已经可以在-20℃的超低温条件下使用了。
而像污水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这样的热泵系统,由于污水和海水的成分比较复杂,直接利用有可能腐蚀机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的技术研发需要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对机组和水源做特殊处理。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直接引用已处理到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由热泵机组对其进行能量提取。
功能/性能也须扩展
以热泵热水器为例,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从前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只能达到45℃左右,这样的温度只能用来洗澡,用来采暖温度稍低。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可以达到55℃-65℃,基本能够满足采暖需求。
另外,热泵产品与其他设施的配套使用也可为热泵的市场推广打开一方天地。据同方人环工程技术部门介绍,由于出水温度不够高,从前的热泵产品在应用到使用暖气片散热的既有建筑中受到限制;现在新型建筑多采用地板散热装置,这种散热装置的技术路线与热泵产品很吻合,因为地板散热装置的面积大,不需要较高温度的热水就可以满足用户舒适性的要求,这样的配套设施改造和使用也增加了热泵产品的市场应用机会。
需要补充的是,从同方人环的经验来看,即便热泵产品在设计、安装、调试等环节都没有出现技术障碍,在产品的正式投入运行和售后服务阶段还是会出现问题,很多相关的控制和操作系统还没有“傻瓜”到人人都能掌握的程度,违章操作和错误操作时有发生。另外,从空调制冷的角度来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日益加大,传统的碳氟制冷剂逐渐被弃用,用什么冷媒代替碳氟制冷剂仍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难题。
好产品须广泛认知
目前,普通大众对于热泵技术及其相关产品还知之甚少。热泵产品想要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和应用,需要普通大众的广泛认知和支持。
节能环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让人们了解后,才会成为一种影响普通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意识。利用热泵思维(提取和循环利用能量),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隐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能量,比如房间排风的热回收、干燥、工业废水、废热、废料等等。
同方人环的销售部门认为,常规的能量提取和利用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复杂的能量提取工作则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来主动发现、利用、并完成。像热泵产品这样专业性非常强的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绝对不仅仅是卖东西这么简单。与其说它推广的是一种商品,不如说它推广的是一种节能意识,与用户共同探索节能途径。因此,它的市场推广比其他任何一种产品在资源投入、服务周期和专业性要求方面都要细致得多。
第三篇:中国工业锅炉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锅炉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二)3未来工业锅炉的需求态势
中国工业锅炉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内(出口很少,2000-2002 三年总共出口锅炉687 台,但进口多达7383 台)。影响工业锅炉市场的主要因素以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北方地区采暖需要和住宅建设、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锅炉淘汰改造以及正常的更新改造等。未来工业锅炉产品市场发展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越来越受到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制约。在国家倡导并推行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形势下,大中城市的小容量燃煤锅炉的比重将会显著下降;循环流化床锅炉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的锅炉将得到较快的发展;燃油燃气锅炉特别是燃气锅炉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系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开发应用会有较大进展;蓄热式电热锅炉系统随着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其市场将进一步拓宽;燃生物质和生活垃圾的锅炉市场潜力较大。
3.1能源供应结构及供热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1)能源供应结构的影响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 年探明储量达1145 亿t,储采比为116 年。与此同时,如前文所述,随着西部气田的开发和西气东输的实现及国际化能源合作项目的开展,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有大幅度的提高。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在本世纪前5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但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 年67.8 %、2000 年63.8 %下降到2005 年50 %左右。由此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燃煤工业锅炉仍将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主导产品,且以中大容量(单台容量≥10t/ h)居多(比例> 50 %),但中小型的生产和生活用燃煤锅炉在一、二十年内不可能很快退减,只是其应用将退出中心城区。未来市场对工业锅炉的需求将是高效燃煤工业锅炉,尤其是采用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工业锅炉。对于层状燃烧的工业锅炉,将更多燃用洁净的洗选块煤、型煤及动力配煤。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环保要求提高的需要,燃用天然气、液化气、煤层气、电或其它清洁能源的高效工业锅炉的需求将显著提高。另外,利用诸如秸杆、木屑、生活垃圾等生物质燃料和再生能源的锅炉市场将进一步拓宽。从燃料结构上看,在中小型锅炉中,燃煤锅炉约占80 %,油气锅炉占15 %以上,电热锅炉占1 %以上,少数锅炉则以黑液、甘蔗渣、生物质等为燃料。
①层燃锅炉
作为我国燃煤锅炉主要炉型的层燃链条炉排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47 %、总容量的58 %)在对原煤进行洗选筛分并进一步改进燃烧设备的基础上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目前大量的采用传统的手工加煤、间歇燃烧方式的小型固定炉排锅炉,必将被淘汰,取而代之以新开发的新型锅炉。至于抛煤机锅炉随着供煤条件的改变会有新的发展。据报道,到“十五”期末,煤炭入洗率将达到50 %,动力煤入洗率将达到40 %。如果这样的话,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节能环保性能将会大大提高。
②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强化燃烧和传热、燃烧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广和排放污染物少等特点可在≥10t/ h 燃煤工业锅炉中积极发展应用,将会产生十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对煤种适应性要求高、环保标准日益严格和中小电站技术升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需要。关于2003 年底前基本关停≤50MW 常规小火电机组的规定,加之目前的供电紧张状况将促进我国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市场发展,在供电的同时用于供热,以及矿区劣质煤利用。预计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将以大于5 %的速度发展。
③燃气锅炉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加之西气东输工程等的实施,大多数城市开始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大量的燃气锅炉将替代原有的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为配合集中供热和燃气热电联产的需要,大容量的燃气锅炉市场看好。预计今后燃气锅炉将占年产量的15 %20 %。
④电加热锅炉
电加热锅炉具有清洁、可靠等优点,但电能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电价较高,其运行成本约为燃煤锅炉的6 倍,燃油燃气的2 倍,因此长期以来电加热锅炉在我国未能得到很好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力建设的加快以及对环保要求的严格,特别是实行峰谷电分开计价后,电加热锅炉得到了较快发展且大多采用分散蓄热式电锅炉供热系统。虽然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供电紧张状况,一方面给热电联产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电热锅炉的发展。其理由如下:
a.目前的供电紧张状况没有改变峰谷差;
b.地区间用电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负荷的迅速增长,电力负荷的峰
谷差也不断增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基于以上判断,电加热锅炉的市场将会扩大且产品仍以
蓄热式电锅炉为主,三北地区使用量会增加。预计电加热锅炉年产量从容量上讲将以超过2
%的速度发展。
(2)供热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①集中供热
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是国家支持的优先发展的供热方式,今后将逐步替代众多分散的中小型燃煤锅炉。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热电厂的建设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的重要措施,是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锅炉容量大(单台容量35t/ h 以上)、热效率高(一般链条炉排锅炉约为80 %,煤粉炉为88 %90 %),适宜采用性价比合适的除尘脱硫设备来满足环保要求。因此热电联产能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前不久,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三北地区采暖停止福利供热,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单位缴费采暖。这一制度的推行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供热单位内部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发展,当然对集中供热锅炉的质量可靠性和运行控制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锅炉企业拓展经营领域提供了契机。
②分散供热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力度的加大,人居面积的扩大,以及私人独立住宅的增多,供采暖和洗浴用的小型生活锅炉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长。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我国将形成多种的能源供给、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多样化供热格局。小型生活锅炉种类繁多(包括燃煤、燃油、燃气、电热等各式锅炉),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分散式家用采暖及各单位的小锅炉大多燃用煤炭,今后将被多样化能源结构和多样化供热方式所打破。新型燃煤家用锅炉、燃气和电热锅炉及相关供热设备已经或即将成为分散供热的主流产品。
3.2需求预测
通过对工业锅炉近三十年年产量的样本数据研究,工业锅炉年产量总的呈波浪式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为6.6 %。中国工业锅炉半数以上用于各主要工业部门,而且仍是未来的主要市场。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锅炉需求量年增长率预计保持在3 %~5 %,但需求结构将会变化,较大容量和较高参数的工业锅炉产品比例将会增加。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暨碳排放分析》课题组对2020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前景分析,在20 年年均GDP 增长率7 %条件下,民用热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5.2 %。因此,根据工业锅炉的装机容量预测,每年将新增装机约4.6 万蒸吨;在2000 年2010 年每年将有
5万蒸吨的工业锅炉需要更,2010 年后,每年将有7.2 万蒸吨的工业锅炉需要更新。从需求上讲,到2010 年每年工业锅炉需求量约为1011 万蒸吨。
4行业和企业应重点关注并发展的产品
近十年来,工业锅炉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除了对普遍使用的层燃炉排燃煤技术进行进一步完善提高并向大型化发展之外,已经在流化床燃烧、水煤浆燃烧、生物质资源利用和秸秆气化燃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行业和企业应重点关注并发展这方面的产品同时争取国家的重点支持。
4.1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从鼓泡床沸腾炉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燃煤锅炉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特点是燃料随床料在炉内多次循环,这为燃料提供了足够的燃尽时间,使飞灰含碳量下降。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良好的燃料适应性,一般燃烧方式难以正常燃烧的石煤、煤矸石、泥煤、油页岩、低热值无烟煤以及各种工农垃圾等劣质燃料都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有效燃烧。由于其物料循环量是可调节的,所以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性能和低负荷运行性能、能适应调峰机组的要求。在环保性能方面,因其是低温燃烧(燃烧温度850-900 ℃),且有较大的二次风率(40 %-50 %),所以对降低NOX 的排放非常有利,NOX 排放降低到250mg/ Nm3 以下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可向炉内加入石灰石脱硫。在Ca/ S 比为1.8-1.5 时,脱硫效率可达90 %以上。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洁净燃烧技术,应该重点发展并向大型化努力。目前国产循环流化床锅炉75t/ h 等级及以下在技术上已过关,占领了国内市场,并已完全取代了在这个等级的进口锅炉,已在运行的75t/ h 循环流化床锅炉达500 多台。另外在国家的安排下130t/ h、220t/ h、410t/ h 流化床锅炉已相继投运。通过研发、推广和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推动我国量大面广的劣质煤、煤矸石综合利用,实现热电联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4.2垃圾焚烧锅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将随之增加,近几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8 %的速度在递增,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长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由于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所支付的经济与社会成本太大,所以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相继投运了一些垃圾焚烧锅炉,有的正在建设或立项之中。据报道,浙江省已建成并投运了8 座垃圾焚烧热电厂,既解决了垃圾污染问题,又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的状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对国外11个发达国家1998 年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统计(年焚烧量从35 万t3086 万t,焚烧所占比例从11 %80 %)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及环保要求的严格,可以预计我国垃圾锅炉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行业企业应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焚烧锅炉的开发和研究,尤其是针对中小城镇的垃圾焚烧技术及产品,并实现自主知识产权。
4.3水煤浆锅炉
水煤浆是一种由35 %左右的水、65 %左右的煤以及1 %2 %的添加剂混合制备而成的新型煤基流体洁净环保燃料。水煤浆既保留了煤的燃烧特性,又具备了类似重油的液态燃烧特性。其外观像油,流动性好,储存稳定(一般36 个月不沉淀),运输方便,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在12001250 ℃燃烧火焰温度下最大脱硫率可达50 %)。国内燃用水煤浆实践证明:约1.82.1t 水煤浆可替代1t 燃油,可节约成本约为600 元。目前水煤浆锅炉已在中石化集团的9 个燃油电站实施油改煤工程中取得成功,每年减少重油消耗233 万t。因此它在量大面广的工业锅炉中替代油、气燃料有很好的前景。
(1)我国水煤浆厂数量和总设计能力均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现有水煤浆厂9 座,年产水煤浆275 万t。
(2)“十五”期间,我国水煤浆应用将得到较快发展,2005 年水煤浆产量将达到1000 万t 左右,形成年代油400500 万t 的能力,成为主要的代油燃烧技术之一。
(3)原国家经贸委于2003 年1 月27 日印发了第三批“双高一优”项目导向计划,该计划专题内容中明确指出:鼓励资源和市场条件好的企业,发展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
基于此,工业锅炉行业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开发、推广适合这种燃料的可靠的系列工业锅炉产品及相对经济的环保除尘设备。虽然少数厂已开发了相关产品,但技术上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产品在石化、电力、油田、煤矿等领域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取代在用的燃油锅炉
4.4冷凝式锅炉和生活用小型锅炉
2001 年全世界供暖、供热水的生活锅炉的销售总量已达860 万台、61 亿美元,其中韩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销售大国。我国虽然刚在起步阶段,但从趋势看必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外利用烟气中水蒸气冷凝放热的冷凝式锅炉的产量迅速增长,冷凝式锅炉的热效率高,燃天然气时,η> 100 %(按常规的燃料低位发热量计),排入大气的有害物质少,具有节能与环保双重优点。1999 年欧洲冷凝式锅炉的产量为15.6 万台。德国销售台数最多,为4.59 万台,铸铁和钢制式冷凝锅炉占96 %,但不锈钢、合金铝和铜制冷凝式锅炉份额增长很快。根据预测到2004 年全世界冷凝式锅炉的销售量将超过100 万台,其中90 %的世界市场将由荷兰、英国、德国和意大利4 个国家占领。因此我国应加大开发研究力度,特别是开发燃天然气的冷凝锅炉(包括家用),抓住机遇去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
4.5生物质资源利用和秸秆气化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种类多,数量巨大,较常见的有薪材、豆箕、稻草、秸秆、玉米芯、稻壳、锯末、甘蔗渣等。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每年约为4.5 亿t,折合标准煤1.8 亿t ;稻壳5000 万t,折合标准煤2000 万t ;林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木质废弃物约2400 万m3,折合标准煤150 万t ;各种天然薪材的合理提供量为1.4 亿t,折合标准煤0.74 亿t。但与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化石燃料的消费量相比,生物质能所占份额并不大,生物质能占1998 年一次能源比重约16 %,而在商业用能结构中却不到1 %。显然如此巨量的资源应该加以利用以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因此应对这些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投入必要的财力和物力,研究开发燃烧生物质燃料的锅炉(如燃木屑锅炉、燃酒糟锅炉、燃造纸黑液锅炉等),并形成系列化。另外可将数量众多的干柴草、稻草、秸秆、谷糠、刨花、杂草、茶梗、玉米芯、藤条等生物料输送到气化炉使其气化变成优质、高效的气体燃料,然后加以利用,或工业用或民用。当务之急是开发性能良好的气化炉及相关锅炉产品,并使上述利用形成产业化。美国1979 年就开始采用直接燃烧生物质燃料供热和发电,近几年大力研制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生物质利用路线;瑞典生物质能的利用已占全国总能耗的16.1 %,达到55 亿kW。同时,瑞典利用生物质能的一个主要方式是采用联合循环,即将生物质送入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进行气化,产生的燃气再通过燃汽轮机发电。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6天然气综合利用系统和燃气空调
(1)小型分散热电(冷)联产系统
随着西气东输的实现和进口液化天然气(LN G)的增多,许多地方特别是管道沿线和热、电负荷有落实的地方可以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建设小型分散热电联产系统。专家们认为燃气热电联产是天然气供热的最佳方式。2000 年8 月22 日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其中第十四条“积极支持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并提出“以小型燃气发电机组和余热锅炉等设备组成小型热电联产系统,适用于厂矿企业、写字楼、宾馆、商场、医院、银行、学校等较为分散的公用建筑。它具有效率高、占地小、保护环境、减少供电线损和应急突发事件等综合功能,有条件地区应逐步推广。”为此,工业锅炉行业应该予以关注。小型分散热电(冷)联产系统一般单机容量小(燃机0.520MW,汽机< 50MW,电站容量小于100MW),属小型机组,小型电站。它具有高效、分散、清洁、经济、可靠的特点。
小型分散热电联产的主要型式:
①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
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其主要设备为一套燃气轮机发电装置,燃机排气利用余热锅炉供热(制冷)组成“CHP”(Combine Heat &Power),这种型式的燃机一般较小(< 13MW),适合于较小电热负荷的企业单位使用。
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
其主要设备为一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而汽轮发电机组是热电(冷)机组。也就是汽轮发电机组热电联产前置一套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其排气入余热锅炉,余热锅炉代替了原蒸汽锅炉。这种型式一般燃机功率较大些,属于中小型机组(1350 MW),其供电、热(冷)负荷较大,适用于中型、大型企业和小区连片供热(冷)。
(2)燃气空调
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后,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民用和化工等领域。从能源合理利用的角度而言,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直接利用天然气制冷和供热,如果用天然气先发电再用电制冷或供热是很不经济的。其实,随着制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燃气(如管道煤气、液化气、天然气)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技术已在世界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燃气空调”已经历了70 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安全性能还是技术性能、使用性能均已与电空调不相上下。目前世界上推进燃气空调最为突出的国家当属日本,燃气空调已占据了整个中央空调市场的85 %;韩国的燃气空调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比日本还高。就是在美、英、德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广燃气空调并给于政策上的优惠。我国燃气空调市场刚刚起步,目前就数远大公司起步早,其他企业已开始有所认识。作为提供供热设备的大中型锅炉企业,生产燃气空调是具备条件的,应该关注并投身到这一产业中去
第四篇:会展行业分析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会展业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技术、贸易、文化、经济等往来日益频繁,为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尤其是中国的会展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由此,会展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由于会展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邮政商业、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因此会展业又被视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一、会展业的概念和基本组成会展业是指以会议、展览为媒介,以在一定时期内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手段,达到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行业。
(一)会议
会议是泛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有主题的议事活动。会议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会议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国际会议、洲际会议、国内会议。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1CCA)规定,国际会议的标准是至少有20%的外国与会代表,与会人员总数不得少于50名。
会议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大会或年会(covention)、代表会议(congress)、论坛(forum)、专题学术讨论会(symposium)、讨论会(workshop)和座谈会(panel discussion)。
会议按内容可分为商务型会议、展销会议、文化交流会议、度假型会议、专业学术
会议、政治性会议和培训会议。
会议按举办主体可分为社会团体会议、公司(企业)会议和其他组织会议。社会团体会议主要包括协会会议和社交团体会议两类,其中协会会议是最主要的类型。协会会议有多种类型,主要有贸易性行业协会会议、专业和科学协会会议。另外公司(企业)会议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与协会会议一道,成为会议的主要类型。公司会议,一般包括全国和地区性销售会议、技术会议、管理者会议、培训会议、代理商会议、股东会议、奖励会议等几种。其中销售会议是公司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展览
1.展览的概念
展览往往是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展会结合,所以也被称为展览会。从字面理解,展是指陈列、展示物品,览是指参观、观看,会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对展览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所谓展览,是指参展商通过物品或图片的展示,集中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实现双向交流,扩大影响,树立形象,达成交易、投资或传授知识、教育观众目的的一种活动。
2.展览的类型
展览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展览按内容可分为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专业展览在目前的展览中所占比例较大。
(2)展览按目的可分为宣传类展览和贸易展览。
(3)展览按面向的对象可分为贸易展览、消费者展览和综合展览。
(4)展览按展品的来源可分为单独展览、多边展览和世界博览会。
(5)展览按地域可分为国内展览、出国展览。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标准外,按是否盈利划分,展览可分为营利性展览和非营利性展览;按时间划分,展览可分为定期展览和不定期展览。定期展览有1年4次、2次、1次,2年1次等。不定期展览则是根据需要而定。按场地划分,展览可分为室内展览、室外展览和网上展览。
二、会展业的特征
(一)会展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会展业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或者是“风向标”。
(二)产业关联强,互动性能好,综合效益高
会展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涉及交通、旅游、通信、建筑、广告、装饰等诸多部门和行业。也正因为如此,会展业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已将会展业列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
(三)信息积聚性好,利于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
三、会展业的作用
当今,会展业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各国各个大小城市都有会展活动的举办。世界各地之所以争相举办各种会展活动,其重要原因是会展活动能够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一)对举办地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
会展业是高收人、高盈利的行业,除了门票、场地租金等直接收入外,还有因会展活动所带来的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物流、保险等相关行业的间接收入。
(二)就业机会的扩大作用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直接、间接涉及的行业很多,因而就业乘数效应显著,能够吸纳较大数量的就业人员。
(三)信息的系统传播沟通作用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
(四)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
在大多数交易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上都能签署一定金额的购销合同,以及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
会展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活动,它要求有符合条件的会展场所,有一定接待能力、高中低档相配合的旅行社和酒店,便捷的交通和安全保障体系以及优雅的旅游景点等。
(六)会展活动举办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作用
会展业在国际上被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和“城市的面包”,会展业是联系城市与世界的桥梁。会展活动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四、我国会展业的格局
国际博览会联盟(UFl)发表的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地区得到强势增长,并发挥作用。”
虽然我国各地区和城市经济整体水平及其特点和会展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但就整体利益而言,各地区都在通过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制定科学的、侧重点不同的会展经济发展规划,使各地区、城市的会展业得到协调、持续的发展。
第二节会展中心概述
一、会展中心的构成会展中心作为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的载体,应具备相对完备的功能,能够为
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会展活动的需要,会展中心一般由展览部分、会议部分、室外场地部分及展览辅助场地、会议辅助场地、配套的智能化信息系统等部分
构成。
二、会展中心的选址
会展中心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和周边的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会展中心的作用。因此会展中心的选址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交通便利
(二)周边具有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
(三)有增值潜力
(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五)注重会展中心的旅游环境
三、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
会展中心是会展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怎样经营管理才能使会展中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我国会展中心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中心在经营模式上虽有不同,但普遍存在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供给缺乏的问题,要实现会展中心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中心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展中心的实际情况,走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经营管理会展中心。
(一)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
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是改变目前我国国有会展中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使政府逐渐退出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会展中心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前提。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新建的会展中心中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组建会展中心;二是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国有会展中心,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成立会展中心管理公司,推行有效的会展中心管理模式
(三)培育会展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会展中心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后,相互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国内同类会展中心的竞争,还包括来自三资企业的竞争及不远的将来还会面临着独资会展中心的竞争,同时会展中心还面临着同会展产业链条中的其他主体的合作与竞争问题。会展中心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
(四)注重会展市场的分工与协作
会展中心提供的产品是服务。目前我国多数会展中心对会展活动实施一条龙服务,即从展品运输、展厅和展台的布置到餐饮服务,再到清洁服务和物业管理都由会展中心独立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会展中心市场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在会展中心实际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分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原理,加强与会展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的合作,使自己专职于整合各项服务、加强管理的工作。在这方面,德国、法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加强政府对会展市场的宏观调控
市场化要求政府从会展中心微观管理领域退出,但却要求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使会展中心的整体运作有制度保障。另外政府对会展中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政府对一个地区需要多少会展中心、需要多大规模会展中心,需要在哪个位置建设会展中心,会展中心周边的交通环境、基础设施、人文环境都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从而对会展中心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
第三节我国会展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总体上还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则,这是制约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致命障碍。我国会展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
(一)会展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我国会展市场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一些城市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缺乏良好的组织与服务,且收费混乱,低水平恶性竞争,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保护。对一些会展主办者来说,展会无论大小都有钱可赚。经济利益驱使大家都想争分一杯羹。
(二)展览场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
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
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不月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低档次的展览,缺乏统一布局,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使展览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参展物品数量少、栏次低,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办展质量,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有些城市盲目建设展览场所,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会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滞销商品的场所。参展商的目的也不明确,且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展会使之停留在相对封闭、单
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四)会展业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
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发挥。同一批人员既是展会组织者,又是展会管理者,也是展会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同时,为展会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会信息、展会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五)会展主办主体复杂,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会展业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目前,会展的主办主体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各类协会、学会,有各种团体组织,有咨询公司和展览公司,有各种媒体,也有各类企业。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资质条件限制,造成了一些会议和展览水平低,组织管理混乱,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各种展会一哄而上的局面。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我国会展经济发育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会展经济的发展还缺乏行业规制和一些法规、制度建设。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会展业存在问题的病根,主要在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会展业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变革,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理念滞后并存在短期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未能与会展市场的发展接轨,未能完全体现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
第二,会展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不规范。
第三,会展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宏观调控,缺少行业约束机制。
第四,会展业的运行缺乏规范化。展会的地点、频率约束机制缺位。
第五,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展会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会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不高,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而缺乏创新精神。
二、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进人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展业赢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革。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加入WTO以来,我国会展业同国内各个行业一样,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全球化。
(二)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会展业与国际接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会展业的信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会展业开始注重与国际会展组织或世界知名会展公司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时掌握全球会展业的最新动态。二是在会展业中积极推广现代科技成果,逐步实现行业管理的现代化、会展设备的智能化和活动组织的网络化。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国内会展业的信息革命,如开展网络营销、举办网上展览会等。
(三)集团化趋势
会展业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快的产业,表现在微观领域,即对会展企业的资产总额、人力资源、技术力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会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众多小规模的会议或展览公司已力不从心,逐渐被有实力的公司兼并或收购,进而退出市场,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则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联合办展、收购展会、资产兼并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成为市场的主宰。
(四)品牌化趋势
晶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我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品牌化经营是增强我国会展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已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但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意等国家的国际性会展公司或展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可见,品牌化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日程。
(五)专业化趋势
“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才能扩大规模,才能形成晶牌”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结果造成展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也导致了我国国际知名展会的缺乏。专业化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市场化趋势
(七)创新化趋势
(八)生态化趋势
(九)多元化趋势
最后,我国的绝大多数会展公司都会努力拓展本企业的经营项目,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以分担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会展业是我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其理由在于: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为我国会展业持续发展和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体制保障。
其次,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撑。
我国现代制造业迅猛发展和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的形成,将使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专业会展迅速成长起来。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推介产品,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必将带动会展需求进一步增大。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金融、物流、旅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会展业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再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我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将带动我国会展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引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我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的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会展产业政策。第三,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晶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我国会展产业化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带来的契机。
(七)加快人才培养
尽快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第五篇:皮革行业分析
2011皮革行业分析:技术创新是关键
近来,国内皮革工业整体市场好转,对设备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出现了近十年以来少有的现象。具体原因主要是国际市场回暖,国内市场复苏。前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生产能力扩大处于保守观望状态,尽量缩减设备购置,使得现在对设备采购出现的集聚和爆发。另外由于国家对皮革工业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对制革设备在环保、减排方面有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希望企业要不断开发新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时间的挑战。要着眼于高科技含量,按照制革行业脏、累、污染等状态,开发综合满足多项制革工艺,形成流水线的制革设备,最大限度减轻劳动强度,控制系统尽量引进PLC电脑操作,尽可能减轻污水排量及集中排污,同时从节约化料、节约水的角度来研制新设备,让制革商家赢得最好的利润空间。
而沿海地区皮革企业的产业升级并非只有转型做高新技术一条路可走。有专家就指出这些企业可以从过去的低端制造业上升到拥有自主品牌、营销渠道的高端层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就要求那些以工为主的企业设立营销和品牌建设等部门,同时应积极的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改变以订单为主的生存状况。
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
皮革行业与机械行业紧密合作,皮革工业不断提出新工艺及新要求;机械行业在提供设备的同时,做好各项服务,共同促进皮革行业发展。皮革机械行业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好行业发展的基础后备工作。在整个皮革产业链中,制革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科技依赖程度也较高。
“十二五”时期,制革行业的技术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革清洁生产技术,这不是某个环节的技术问题,而要体现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其中皮革化工和皮革机械的进步对制革清洁技术进步、新产品的研发起到关键作用;二是污染治理技术,特别是氨氮、总氮的处理技术是重点;三是充分利用原料皮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薄层皮、水洗皮、装饰皮等。此外,制鞋、皮衣、皮件、裘皮服装等皮革制品更加注重使用环保绿色化料、高效节能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的研究和推广,同时开始探索产品舒适、功能研究及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皮革机械和皮革化工作为皮革行业发展的“两翼”,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环保、科技、效率和质量,努力实现皮革行业转型升级,其自身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皮革产品向高档化的发展,所需设备也必须同步跟上。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是使皮革机械稳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产品的开发及升级换,必须滚动式推进,做到生产
一、试制
一、开发
一、调研一,即“四世同堂”。要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皮革机械经验,同时自己敢于创新,在实践中生产满足制革工艺的好设备。
难题:劳动力成本飞涨
2010年,企业的招工难以富士康事件为引线,各大城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使皮革行业的企业,不得不承受劳动力成本飞涨带来的巨大打击。劳动力成本上涨必然蚕食企业的利润。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皮革业企业家们也日益成熟,能够正确的对待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多企业家示,这轮工资上涨潮虽然来得有点过于凶猛,但都能够客观对待,大家认为通过工资上涨,员工的利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合理的劳工价值得到体现,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好事。
在2010年内,有87%的中国皮革企业调高其产品出口价格。这几年,中国进口皮革的原材料成本一直在上涨,再加之人民币升值,运输费用不断提高等因素,出口企业上调皮具出口价格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具体价格是否上涨以及上涨幅度则是企业的个别行为,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有好事者诙谐的编了这么句顺口溜:猪肉涨了,猪皮吃了,企业苦了,利润没了。皮革制品即使能够有一定的涨价幅度,但是,由于成本步步攀升很快,经营利润降到了最低点。
大品牌企业长期以来重视品牌建设,建有庞大的营销网络,生产经营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而这应该是更多转型升级中的皮革企业学习超越的目标。在新一轮的较量中,中国本土企业必须现出更加有魄力和创新力的胆识,前瞻的视角,才不至于在此轮竞争中仅仅分得对方留下的残羹冷炙。尤其是皮革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必须要突破固有思维,积极应用互联网科技,勇于尝试,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强占先机。
我国皮革行业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深度分析
对于传统皮革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性取向即产业发展趋势方向。据慧聪皮革网了解,2010上半年皮革行业延续恢复性增长的趋势,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企业工业总产值3255亿元,同比增长25.4%;出品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进口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9.8%。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皮革行业发展较为平稳较快的发展。如何才能进一步更快的发展皮革行业的新局面,大致有几大趋势?
皮革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众所周知,我国皮革行业涵盖了制革、制鞋、皮衣、皮件、毛皮及皮革制品等主体行业,以及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辅料等配套行业,上下游关联度高(制革是基础,科技是灵魂,皮革机械、皮革化工是双翼,制鞋、皮衣、皮件、毛皮服装等皮革制品是拉动力),才能形成完整的皮革产业链。要实现皮革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不仅要做到各各主体全方位坚定不移的转化,更需要从研发、设计、管理、营销等不断展开,并走出一条属于皮革行业的一条新型工业道路。
调整产业结构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皮革制品不论是鞋、皮衣还是箱包等都是流行的产品。它的消费群多为年轻人,其消费群的总体特征是追求挑战、个性独特、消费超前、推崇时尚。创新是时尚之源,创新才能带来飞跃。一个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充当时尚的创造者,才能引领时尚,创造市场。
向多元化皮革行业目标转变
加快转变发展的步伐,当然不能单独靠产值的增长而说,更要用多元化体系来运行考量。皮革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皮革生产大国,可以说,过去的30年,我国皮革产业是凭借低成本、出口数量增长拉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和营销方面尚缺乏竞争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低水平的竞争优势也逐渐丧失。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行业发展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下降、生产增速下滑,许多企业关门歇业,全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的许多省市积极设立产业园区,有效接纳沿海地区的皮革企业,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奥康集团在重庆璧山投资建立的中国西部鞋都已经有1300多家企业和商户入驻,承接转移――中国制革示范基地?阜新也在加快建设力度,积极吸纳制革企业入驻,四川、江西等地也都承载了大量转移企业。
建设低碳皮革经济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扩张、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已进入高成本和短缺时代。因此,皮革行业要广泛采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技术,迅速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福建省为例。10月10日从福建省环保厅获悉,福建省将出重拳整治对水源造成严重威胁的皮革行业。福建省政府日前已向福州、漳州、泉州、莆田市政府下达《皮革行业污染整治工作责任书》,将限期关停淘汰落后小皮革企业。对违法排污企业将严肃查处,并被金融机构列入企业征信系统“黑名单”,遭到限贷、停贷等措施惩罚。自2011年起,省政府将对《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自去年12月联合国哥本哈根大会召开以来,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对于皮革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抓住了此次机遇、以创新迎接挑战,才能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在这里,我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举办本届“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第二,谈一谈中国皮革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一、举办“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的背景及意义
为什么举办本届“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我认为这是中国皮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皮革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在皮革产业链条上,从原料皮的开剥到皮革制品的加工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这个产业永远遵循着从成本高的地区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的客观规律,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在不同时期扮演着被转移或承接转移的角色。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和逆转。
目前,中国是世界皮革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据国内外各届人士分析:本世纪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仍是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世界皮革产业交流、合作与发展的平台,共享世界皮革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繁荣成为中外皮革业同仁的共同愿望。
“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皮革协会发起并主办,每年举办一届,不同主题,围绕世界皮革业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今年首届论坛分为三场进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共同探索实现中外皮革业的相互了解、合作共赢之路。
二、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一)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中国皮革行业涵盖了制革、制鞋、皮衣、皮件、毛皮及其制品等主体行业,以及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配套行业。具有产业链完整,上下游关联度高,依靠市场拉动,产品常青,集创汇、富民、就业为一体的特点。
2006年,中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52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利税总额258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出口348亿美元,同比增长7%,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中国皮革行业是吸纳劳动就业的富民优势行业,主体行业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就业人员达1100万人。每年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达40-50万个,为促进城乡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中国皮革全行业年产鞋近10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年产轻革7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皮衣、毛皮服装、皮件等均列世界产量榜首。上世纪末,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为世界皮革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2、运行情况
(1)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及工业总产值增幅情况
(2)2007上半年皮革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上半年,中国皮革行业出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存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了中国皮革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有三个特点:
第一,主要商品生产继续增长,速度减缓。
2007年1-6月,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163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轻革产量3.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皮鞋16亿双,同比增长16%,增幅与上年相同;皮包、袋3.1亿多只,同比增长7%;皮革服装2378万件,同比下降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毛皮服装92万件,同比增长1%。
第二,出口值仍为增长,但增速回落
2007年1-6月,皮革工业及鞋类商品出口金额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鞋类出口43亿双,11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16%。第三,进口仍大幅度增长,制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增幅
2007年1-6月,皮革工业及鞋类商品进口额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进口金额4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皮革、毛皮及制品进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16%,高于出口增幅3个百分点;鞋类进口821万双,1.6亿美元,同比增长35%和43%,分别高于出口增幅23和27个百分点。
(二)中国皮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皮革产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着六个方面的问题,包括:①产品成本不断提高;②技术性壁垒层出不穷;③国际贸易摩擦频发;④发展中国家同行的竞争;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⑥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
前四点是所有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都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后两条却主要是针对制革行业提出的具体政策及要求。社会发展的现实是不可抗拒的,制革行业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因
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思考产业的发展方式及措施。
1、关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
自2005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两高一资”,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外贸平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涉及到制革业的有十几项。其中,以取消进口生皮、半成品革出口成品革的加工贸易政策,以及取消成品革出口退税政策对行业影响最大。这两项政策的出台,使制革行业内销和外销企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下游制品企业的发展。
在7月19日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上半年出口增长27.6%,进口增长18.2%,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
1、关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
自2005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两高一资”,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外贸平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涉及到制革业的有十几项。其中,以取消进口生皮、半成品革出口成品革的加工贸易政策,以及取消成品革出口退税政策对行业影响最大。这两项政策的出台,使制革行业内销和外销企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下游制品企业的发展。
在7月19日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上半年出口增长27.6%,进口增长18.2%,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可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食品价格涨幅过高,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下一阶段,国家必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深化改革,以确保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行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形势,认真应对。
2、关于节约能源、降低污水排放问题
节能减排对制革业不仅是硬指标,而且是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两项约束性指标。在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做了同样的要求。这两项约束性指标用一个形象的描述来表达就是,如果GDP按年均10%速度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需要完成6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需要减排二氧化碳624万吨,化学需氧量COD571万吨。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两项约束性指标未完成。因此,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后四年必须达到约束性指标的全部要求。
目前,中国制革业新的污水排放标准即将实施。国务院下决心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国家环保部门委托中国皮革协会牵头对制革、毛皮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前期调研,对制革、毛皮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此外,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将于今年12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发布,拟出台制革企业准入标准。总之,关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既具体又紧迫,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严格实施。
(三)中国皮革产业的发展趋势
1、皮革行业“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皮革产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使全行业从数量主导型过渡到以质量、品牌、环保、出口、效益型为主导的“二次创业”发展新阶段。
(2)发展目标:
——控制产量增长,鼓励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行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年均增长不超过10%;——控制出口数量增长,鼓励出口价格提高,保持行业出口创汇年均增长不超过10%;——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
——更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
——倡导自主品牌,到20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争创3-5个世界知名品牌,为从皮革生产大国跨入皮革强国行列打好基础。
2、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措施
依据皮革行业“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把发展目标分解为两个关键点,一是节能减排,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调整结构,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中国皮革行业跨入强国行列打下坚实基础。这两个关键点是皮革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
(1)强化节能减排,保证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
注重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意识,加强宣传、引导、培训工作。努力创造条件降低企业成本,积极参与有关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大力推广成本较低、技术先进、治理效果好的环保节能技术,促进国际间节能减排技术、人才、设备的交流与合作。
(2)实施名牌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倡导自主品牌,到20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争创3-5个世界知名品牌,为从皮革生产大国跨入皮革强国行列打好基础”,这是皮革行业的行动纲领。
“真皮标志”是1994年中国皮革协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的证明商标,并在国际上进行了注册。它向消费者郑重承诺佩挂“真皮标志”的皮革产品都具有三种特性:①该产品是天然的头层皮革、毛皮或其制品;②该产品是优质的中、高档产品;③该产品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2007年初,正式推出了真皮标志英文版标识和证书,在企业出口时使用。证明商标“真皮标志”是中国皮鞋、皮衣、皮具等优秀产品的群体代表,是培育行业品牌的重要平台。
在此基础上,中国皮革协会还注册了“真皮标志生态皮革”,适用于符合特殊环保要求的皮革、毛皮原材料,强调了环境友好和对消费者生态环保需求的承诺,它是中国皮革和毛皮行业的优秀品牌代表。今后,要进一步做好真皮标志生态皮革在国内外的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真皮标志生态皮革成为节能减排的先导,成为树立品牌的平台。在这里,我们也愿意与国际同仁合作,为共同调整世界产业结构做出努力。
(3)培育和拓展国内外多元化市场,探索与世界皮革产业共赢的发展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增强我国中档以上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特别要注意培育欧美市场以外的国际潜在市场,在国内要注重对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等潜在市场的拉动及拓展。
我们特别欢迎国外的优质原料皮、成品革、皮鞋、皮衣、皮具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共同拓展具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为中国人民提供不同档次、丰富多彩的皮革产品。
(4)引导行业科技、标准、环保、知识产权国际化,积极推进世界皮革产业的发展与提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科技、标准、环保、知识产权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作为皮革大国只有主动参与,积极推进,才能分享国际化的成果。我们要通过各种平台来促进中国在这几个方面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推进世界皮革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5)努力搭建世界皮革产业交流合作、和谐共赢的平台
从今年开始,中国皮革协会每年举办一届“世界皮革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与每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皮革展、中国国际鞋类展和国际时装及时尚配饰展”,相互呼应和配合,为中外皮革产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洽商和贸易的机会。
2007年中国国际皮革展、中国国际鞋类展和国际时装及时尚配饰展9月5日-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展览面积达57,500平方米,展览产品涉及皮革、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鞋、皮革服装、毛皮、毛皮服装、皮革五金及配饰等皮革产业链的全部产品。它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最具国际规模的皮革产业盛会,同时也将成为国内外皮革及皮革制品最重要的采购平台。
中国皮革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皮具生产大国。我国皮具行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同经济成分共存。从我国皮具生产企业的性质来看,包括了三资企业,民营、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四类,其中,三资企业占49%,其次是民营、股份制企业,占40%,集体企业占10%,而国有企业仅占1%。
2、皮具是我国皮革行业出口的主力商品。皮具行业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我国的皮具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销售量的70%。2003年我国皮具产品出口额达71.7亿美元,2004年达81.2亿美元。
3、我国皮具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近年来,我国皮具产业形成了花都狮岭镇、河北白沟镇、深圳皮具产业集群、上海虹口区箱包中心等重要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形成了特有的区域品牌,为我国皮具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皮具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款式比较单
一、缺乏国际品牌等方面。
皮革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皮革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向生态皮革方向发展。生态皮革的概念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生态皮革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给环境带来污染;第二、将其加工成革制品的过程中无害;第三、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第四、可以被生物降解,且降解产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新的污染。
在生产过程中,皮革产业将更加注重清洁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要开发绿色化学品和无污染工艺,并注重工艺内的再用与循环。
2、特殊效应革和特种皮革不断被应用。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特殊效应革主要有有皱纹(龟裂)革、摔纹革、擦色效应革、消光革、珠光革、荧光效应革、珠光擦色效应革、仿旧效应革、水晶革(仿打光)、磨砂效应革、蜥蜴革、变色革、绒面革等等。纺织工业及其他行业中的技术如抓花、扎花、蜡染、扎染、镂空、电子雕花等移植到皮革行业中生产特殊效应革也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当然特殊效应革不仅仅局限于外观的表面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功能性皮革,如防水革、防油革、防污革、阻燃革、水洗革、芳香性皮革等。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特种皮革主要有鱼皮革、蛇皮革和鸵鸟皮革,这些需要顶尖和高档的原料。
3、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皮革行业领域。
高新技术运用到制革工艺中,超声波技术、电子技术、微波和高压技术都应用到了皮革领域,未来的纳米技术也会运用到皮革,对皮革的设计和制造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声波技术可以使皮革更加的均匀一致,而且可以使酶具有可转移性,也可以使皮革的废物有所降低。超波技术会更加容易的渗透到皮革中,四川大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纳米技术在皮革的应用,也会逐渐的展开,这方面四川大学和陕西大学已经进行了探讨,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开发了纳米鞣剂,可以解决材料污染的问题。纳米涂剂可以抗菌污染等特性。
皮革发展趋势对皮具发展的影响:
1、提升产品档次。特殊效应革和特种皮革不断在皮具生产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功能性皮革面料——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芳香性皮革面料——提升产品的吸引力;稀有皮革面料——产品个性化、时尚化;利用高新技术生产出的皮革面料——产品既美观又实用。
2、促进了产品的多样化、绿色化。皮革面料的多样化发展是皮具产品向着多品种、多风格方向发展的基石。随着稀有皮革、特殊效应革的层出不穷和不断发展,皮具产品将不再局限于以猪皮、牛皮、羊皮等为基本原料,品种也将不再因原材料的限制而呆板、单一。不同特殊效应革及稀有皮革的使用或搭配使用会使皮具产品呈现出迥异的风格。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清洁化生产技术的实施,皮革面料将不再含有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六价铬、甲醛、偶氮染料等物质,逐渐实现绿色化、生态化。那么皮具作为皮革的终端产品,实现绿色化、生态化将指日可待。
3、推动国际品牌的创立。长期以来,我国皮具行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立了一些诸如“箱包十二强”等知名品牌,但是与意大利工商业中心米兰、欧洲皮革皮具中心佛罗伦萨、时尚之都法国巴黎等地的皮具品牌相比还显得比较逊色。
皮革面料的功能化、绿色化、时尚化、高档化发展促进着皮具产品的高档化、多样化、绿色化发展,皮具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打响市场,从而推动国际品牌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