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构网点和金融服务全覆盖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XX联社机构网点和金融服务“双覆盖”
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今年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做深“三大工程”,要求以扩大服务面为目标,在乡村机构网点覆盖的基础上,抓好客户金融服务覆盖;对农村信用社又同时提出了优化网点布局,稳步增加农村服务网点,持续推进网点的向下延伸和空白乡镇的网点覆盖等工作要求。农村信用要实现机构网点和金融服务“双覆盖”,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自身立足农村,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村信用社既要商业可持续发展,又要实现服务“双覆盖”,还存在较多的实际困难。因此,XX联社对辖内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一、基本情况
1.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XX区辖11个镇,2个乡,共167个村,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39.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19万人,城镇居民人口8.86万人。2012年末,XX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3465万元,比上年增长16.5%,经济总量在全省区县排位中居第103位;实现农业增加值126828万元,比上年增长4.5%;
年末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726万元,比上年增长20.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比上年增加2598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7589元,增长14.71%。
2.乡镇区域内金融机构设置情况
XX区辖内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行、工行、农发行、城商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而邮储银行分布在辖内各乡镇,部分乡镇还有农行及工行的营业网点,XX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覆盖全辖13个乡镇,是辖内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的金融机构。
3.机构网点设置、人员,电子机具配备情况
XX联社现有网点22个,其中城区网点5个,乡镇网点17个,在职员工183人;全区信用社共设立ATM机17台,在全区各乡镇设立金融服务点189个,在各行政村设立金融服务点483个,在各乡镇设立POS机15台。截至2012年末,全区信用社累计设立双覆盖网点数726个,较2010年初增加709个。
二、当地金融服务需求情况
XX区农业生产方式单一且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
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不均衡;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总量偏小,横比仍滞后,核心竞争力弱,招商引资潜力挖掘不够,聚集度尚不成气候;第三产业发展仍然落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聚集度不高,商气不浓。因此,XX区金融服务需求主要呈以下特点:农户有储蓄需求,但以现金形式为主,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普遍存在需求;小微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尤为迫切;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金融服务推广难,尤其是那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行政村,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严重缺位,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欠缺,制约支付结算业务发展。
三、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开展现状
XX联社始终坚持“三农”服务方向,紧紧围绕联社工作目标和重点,按照“立足农村,面向三农”;立足社区,面向中小微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以支持产业结构和城乡统筹发展为重点,努力改善支农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一是优化网点布局,在全区各个乡镇装设置营业网点,实现双覆盖,近年来,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对20余个网点进行修改造,力争把每个网点都建设成实力更强、功能更全、效率更高的服务窗口。二是为了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银行服务,以信息化助推城乡金融一体化,ATM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电子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让广大农民可以享受到现代化、全方位、多功能的自助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末,已投入资金逾200万元在全辖全面布放EPOS便民取款点672个,实现行政村100%双覆盖,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转账、查询、取款、还贷等金融业务,并在全辖各村民委员会建立了“农户联络点”180个,加强与农户的沟通和联系,加大各项金融知识、金融服务和新业务的宣传。三是强化措施,保证“三农”资金需求,凡是农户在资金上有需求,还款来源上有保障的,都积极予以贷款支持,进一步提高小额农贷覆盖面、受惠面及满足度,较好地解决了“三农”贷款难问题,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并做好辖内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生猪补贴、低保等各类政府补贴的代理发放。
不论是物理网点、便民取款点还是POS机的设立和运行都需要大量的人力,XX联社在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下,抽调科技、行政人事等部门员工落实以上工作,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力资源的紧张;同时,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布设便民服务点、ATM机等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而收入仅仅以获得手续费为主,总体处于亏损状态。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地区各乡镇只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三家金融机构,而真正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由于存在对农村资金投放较少、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股权过分分散、风险共担机制未形成等方面的缺陷,其服务“三农”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同时,虽然XX联社在改善辖内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农村的文化差异,使多数群众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时,主要还是习惯使用传统的现金结算,对各类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存在认识不清、不愿使用的现象。
五、政策建议
涉农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与其商业化运作之间客观上存在矛盾,因此建议针对农村金融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并将其制度化、长期化。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扶持力度很大,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60年来的历史包袱仍然沉重,风险状况依然严峻,业务经营仍很困难,如不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单靠其自身努力很难实现为农村地区提供有效、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业务的良性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方面向农村信用社优惠倾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消化历史包袱,引导和激励其加大“三农”投入;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财政支持,对农村信用社可以适当降低各种税负;按照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风险损失补偿的模式,财政可以考虑为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支农贷款提供风险损失
补偿。
第二篇:深入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
深入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 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
在各级监管部门的大力督促和指导下,比XX联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立足当地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紧密结合乡镇金融机构的资源分布和服务需求,科学确定差别化的解决方案,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巩固原有网点,逐步完善网点功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机构覆盖度,推动工作重点由解决金融服务空白问题向扩大固定网点覆盖面、适度提高辖内乡镇网点规模转变,由解决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向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转变。
为解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问题,我们深入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村镇,针对金融服务空白乡村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深入调研,现场实地走访农户,倾听农民的意见、关注农民的需求,本着既能让农民享受基础性金融服务,又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XX联社确定“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克服了网点布局、成本投入等种种困难,确保全覆盖工作统筹推进。
一、提高服务认识,破除网点布局难题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联社引以高度重视,专门组织部门负责人员就如何主动适应农村基础金融的新趋势与新变化,增强空白村镇金融服务的充分性和多样性,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和便利度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提高认识,并拟定网点布局的工作计划与工作措施并付诸实施。一是存量强化服务。对现有网点进行升级改造,将业务少、服务区小的营业网点搬迁至业务多、服务区域广的地段,按照企业VI形像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强化功能分区,增加柜员岗位设置,充实基层网点人员,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目前,XX个农村乡镇(含城乡结合部)皆已设立全日制营业网点,门面标识的改造都已全部完成,正进行全面装修网点三个,尚有一个网点因服务区域较小正在进行选址搬迁,实现营业网点全覆盖。二是增量延伸服务。首先,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好已有机构网点功能的基础上,推广适合当地农户服务需求的金融业务产品,积极发展现代支付工具,依托乡镇政府和公安部门,在具备安全条件的场所广泛布设ATM机和POS机,积极发展居家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充分性与多样性。截至目前,增设ATM自助设备XX台(其中乡镇XX台),POS机具XX台(其中村镇XX台),总体运营情况良好。其次,大力推进“村村通”小额支付便民点建设,针对个别偏远村庄,村民们仍需要到较远的镇上才能办理存取款业务情况,联社决定拓宽服务半径,将便捷的金融服务拓展到偏远乡村,通过与人民银行沟通,打败竞争对手XXXX银行,取得乡村小额业务的准入,经多次踩点,多方考察便民点的布设条件,终于完成了XXX个行政村“小额便民点”的网点布局,并计划于2011年X月底前完成“小额便民点”固网支付机具的布设和业务开展。
二、突出服务重点,攻克巨额成本投入障碍
要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必须重点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规模转变所作的购置装修、自助设备购置安装、服务产品开发、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提升培训等各项费用。经测算,预计总投入需2000万元,其中网点转移布设费用约1160万元(用于XX、XX达、XX信用社营业场所的购置);网点功能转型升级费用320万元(用于XX、XX、XX、XX社的网点改造以及各乡镇网点功能的提升);小额支付便民点固网机具成本投入XX万元。但由于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往往成本投入与收入不相匹配,大部份网点的收入不能覆盖成本,给农村信用社的持续经营、后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XX联社2010年为服务民生,为取得社会保障卡的发行权,已先行投入了约XXXX万元的巨额资金,再次面对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农信社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惠及长远。另一方面,如此巨额成本投入,必然削弱了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减少了股东分红,损害股东的利益。为了民生、为了后续发展,XX联社大力宣传,做好股东工作,经理事会决议,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以上重大预算决策,突出服务重点,不计成本保障民生。经多方举措筹 3 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赢得政府与民众的充分肯定。
三、创新思维模式,提升金融服务内涵
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各类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方面加大已试点成功的支农信贷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对小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等传统拳头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做大做强以“林权证”为载体的林权抵押贷款贷款,使其成为当地金融支农品牌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农村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创新信贷新品种与服务方式,大力支持农村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探索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农业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等多种模式,积极稳妥地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和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试行企业存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商标专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财产抵押和权利质押贷款方式。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巾帼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计生户小额贴息贷款、库区移民贷款,极大程度的支持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拓展农村银行卡市场,充分发挥福万通、社会保障卡等银行卡的作用,将居家银行、网上银行等城市成熟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挖掘农村地区商场、农贸市场的银行卡特约商户,广泛开展代缴水电费、代发工资、代缴税费、代理种粮直补、库区移民补贴等 4 多项资金的收付业务,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品种,使广大农村客户广泛享受现代金融工具和产品所带来的便捷服务。
四、寻求激励支持,保持金融服务长效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短期内还无法根本突破,因此而形成的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短期内也难以根本改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多元化难以形成,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也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从农村金融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客观上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构筑激励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长效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功能的完善,要达到支持“三农”和后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必须寻求相关政策的激励支持。
首先,财税政策激励。
1、要确保财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息收入免缴营业税、所得税,逐步降低并最终取消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税;
2、建立健全涉农贷款贴息制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的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包括扩大涉农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建立以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为主要功能的农业保险机构,以及农业再保险机构和农业巨灾保险机构;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空白乡镇新设网点、自助机具布设的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办法;
4、建立健全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财税补贴制度;尽快扩大财政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范围。其次,货币政策激励。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信贷资金供给的杠杆作用,有效增加支农可供给资金数额,拓宽支农再贷款用途,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稳定农村信用社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长期不变;放开对包括农村信用社贷款在内的农村地区贷款利率限制,使农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经营成本和管理能力自主确定资金价格,实现利率覆盖经营风险和成本;完善“窗口指导”,在加强宏观调控、紧缩信贷投放时,给予农村信用社必要的额度倾斜。
第三,监管政策激励。监管当局对农村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是促进其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鉴于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农村金融组织具有地域分散、规模不
一、形式多样等特点,在监管标准设计要求上,应该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即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要有别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监管有别于城市金融。特别是在风险监管的核心指标达标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要有一定的监管容忍度。
第三篇: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
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
——山西省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
韩雪萌
2012-06-20 13:46:54
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06月20日
一种以转账电话为基础,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行网点网络系统为支撑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近期成为了山西农民喜欢的金融时尚产品,这就是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推出的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它是山西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中出现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形式:通过以村为单位布放转账电话,以户为单位发放惠农卡,以县为单位代理政府各类惠农资金,通过现代电子支付渠道,使农民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以往需要到乡、镇,甚至县城才能办理的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小额取现等银行业务。新农保、新农合资金和政府各项惠农资金,也能通过“村村通”直接批量到户。
农村支付结算是“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广大农民最基本的日常金融服务长期得不到满足。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龙头,积极指导各级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创新贷款授信办法、抵押及担保模式,丰富农村信贷产品,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创新成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截至2011年末,农业银行共在该省21303个行政村布放转账电话49657部,覆盖21553个符合装机条件行政村的98.84%,村均转账电话2.3部;共为全省576.16万农户发放惠农卡682.16万张,覆盖580万符合发卡条件农户的99.42%。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方便地享受如城里人一样的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等现代金融服务。“村村通”系统逐渐被广大农民朋友接受和认可,去年全年实现交易212.8万笔,金额150.24亿元。农业银行实施的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化解了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短板”与农民对安全、快捷、便利的金融结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结算空白的问题,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很大突破。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涉农金融机构4722家,其中县(区)机构874家、乡镇机构2083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了44家和增加了529家,初步形成了政策性农村金融、商业性农村金融、合作性农村金融、新型农村金融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行长赵志华表示,该行按照有关方面要求,立足山西农村发展现状,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引导和推动辖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力求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更便捷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经过各级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辖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涉农贷款余额达4390亿元,新增1021亿元,增长3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2011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到全省新增贷款总额的64%,为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村村通”工程,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和进一步推进信用村建设,在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推动下,临汾信用合作社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顺应“三农”需求,创建了“信合便利店”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他们在金融机构空白村镇(乡)中心位置或交通要道附近设立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专业设备、组织专门力量、按周(集)到村,为农户提供咨询、扩股、吸存、放贷、收贷、结息、代理代办、信用户调查评定、反假币宣传、零残币兑换、理财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的便民服务点,是农村信用社解决金融机构空白村镇(乡)金融服务缺失、推进信用村建设的一种积极探索。
尽管农村金融创新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三农”信贷投入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企业和农户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同时并存的状况还未完全消除。为此,赵志华对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有着这样的建议:一是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适应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加强涉农信贷投放的政策引导。出台具体政策明确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要求,加强县域机构支农信贷考评,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及服务创新。要积极探索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四是优化农村金融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五是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建立差异性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实行有差别的贷款利率,提高利率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第四篇:--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分析与建议
---市疾控体系建设现状与建议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于2003年6月,成立以来,成功地经受了防制“非典”、人禽流感、霍乱等传染病疫情的考验,出色完成了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各项防治工作。在这2年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历了SARS等传染病疫情之后,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建立完善全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安全可靠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体系,是一个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临的关键问题所在。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仅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培训、管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信息处理等重要作用,是上传下达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基层防保网络(乡、村两级)的最高管理层,能否及时发现、识别、控制突发疫情,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基本情况 1.1 人力资源现状
1.1.1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职工总数为87人,专业技术人员61人,占70.9%。
1.1.1.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9人,占14.8%,大专学历人员13人,占21.3%,中专学历人员35人,占57.4%,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4人,占6.6%,其中本科、大专学历中有8 人为第二学历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64%。
1.1.1.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8人,占13.1%,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18.0%,初级职称人员38人,占62.3%,医士及其他人员4人,占6.6%。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1.3从专业结构来看 从事疾病控制15人,占24.7%。传染病防治专业1人、计划免疫专业1人;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专业2人;食品卫生专业3人、学校卫生专业1人、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4人;预防综合门诊医学专业1人。从专业结构看,从事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计划免疫、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专业业务人员力量较为薄弱。
1.1.1.4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41人,占67.2%,35―50岁人员14人,占23.0%,50岁人员6人,占9.8%。人员相对年轻。
1.1.2基层防保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防保人员总数为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人,占77.8%。
1.1.2.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为0,大专学历人员11人,占22.4%,中专学历人员23人,占46.9%,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15人,占30.6%。基层防保人员存在学历较低的现状。
1.1.2.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为0,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22.4%,初级职称人员31人,占63.3%,初级以下职称及无职称人员7人,占14.3%。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2.3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31人,占63.3%,35―50岁人员10人,占20.4%,50岁以上人员8人,占16.3%。
1.2用房现状 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730平方米、检验用房1020平方米、辅助用房250平方米,两年来未新增业务用房。
1.3设备现状 万元以上的仪器主要是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酶标仪及洗板机、生化仪、血球仪,除血球仪是2003年购买以外,其余均为八、九十年代产品,而且生化仪、酶标仪已数次修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在130万元左右。
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SARS的流行催生了对公共卫生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各省各市都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但作为最基层的县(市)级疾控机构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
2.1 疾控机构自身发展相对缓慢
疾控机构前身是原卫生防疫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将公 共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预防控制传染病方面,通过当时卫生防疫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先后消灭和基本消灭了鼠疫、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指标明显提高,但改革开放近20年来,突出强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防疫部门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五大卫生的工作中,而忽略了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直接导致了相关人员、技术、设备的薄弱,由于疾控机构组建时间不长,短时间内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2.2重治轻防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社会工程,投入大,效益链长,短期效益不明显,不但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重治轻防,在卫生部门中也一直是重治轻防,多年来轻视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的防控,防大疫、防恶病的意识淡薄,从政策、领导到关注程度都存在忽视现象,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远远落后于医疗单位建设。
2.3疾控体系管理机制不合理
现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疾控机构对乡镇防保人员实行业务指导,而行政领导实行层级管理,无人事管理权限,无工作经费,乡镇防疫人员主要精力用于创收,因此疾控机构技术指导缺乏直接性和强制性,管理显得苍白无力,既管不好人,又管不好事。
2.4业务经费投入不足
SARS疫情后,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但从目前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求看,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疾控中心现有87人,核定拨款的只有64人,专项防治经费也存在较大差距,乡镇防保人员工资更不能保障。
2.5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
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缺少,学历结构偏低,特别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缺乏有经验、有技术、年富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人才断档、人多才缺的现象比较严重,一名专业人员往往承担着多项任务,致使工作只能处于 应付状态,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2.6设施、设备不到位
工作用房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参照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工作用房还不达标,布局不合理,且与卫生监督所同一办公楼办公,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设备配备上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放射、检验、监测能力低下,缺乏新型、快速的先进检验检测设备和应急设备,现有设备还达不到国家标准的50%,严重影响了应急检测和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
2.7乡镇防保机构防控能力薄弱
乡镇防保人员是疾控体系建设网络的基底,承担着大量的、具体的、细致的预防保健工作。然而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组织的人、财、物配备极其缺乏,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专业人员少、应急处置能力差的现状。几点建议和看法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要求,制定规划,加强疾控机构基本建设,新建或扩建业务工作用房,改善工作条件。增加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室标准,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注重专病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协调发展,拓宽检验领域,增加科技含量,争取早日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建设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不仅是疾控工作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疾控机构改革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
3.2.1有效拓展“引才”机制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当前疾控机构改变人才机构、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协调全面、规范适用的原则,严把“准入关”,积极引进学有专长、专业对口的 人才,并有针对性地吸纳部分相关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努力使引进的人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疾控工作内容和防治任务的需要。
3.2.2全面完善“育才”机制 高效的培训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疾控机构要开拓思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从组织管理、制度保证、物资保障、运作方法等方面建立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全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不断为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2.3切实加大“用才”力度 在疾控机构内真正建立择优录用、竞聘上岗的竞争机制,不拘一格、灵活务实的选任机制和奖优罚劣、留贤免庸的激励机制,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全体人员爱岗履职,形成用其所学、用其所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的人才使用新局面。
3.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先进的通讯和互联网络,形成及时、准确、快速防控体系。与上下级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构建一个数据报告准确、信息共享便利,能够及时快速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的应急反应机制。完善全市疫3.4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疾病的防护能力,加强全民公共卫生的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有效预防疾病。宣传部门和新闻机构要支持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和其它新闻媒体应开辟免费的、定期的健康教育专栏、专题或节目,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
3.5加强基层防保机构建设 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的建设。理顺乡镇卫生防保组织管理体制,由疾控机构垂直管理,财政合理安排基层防保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乡镇防保组织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制定稳定人才的利益性政策,有计划地扩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比例,充实和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同时针对乡镇防保人员非专业人员多,整体素质低的现状,定期通过培训、讲座以及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专业水平,促使防保机构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确保全市公共卫生事业持续有序发展。
3.6加大疾控体系建设投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要逐年有所提高,要确保疾病预警监测、重大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防疫处置等疾控核心业务的运行经费,对疾控机构的基本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要安排专款给予支持。镇财政对基层防保机构的公共卫生经费要同步配套,实现疾病控制体系建设的无“盲区”覆盖。
第五篇:当前我市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赶超发展战略,积极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努力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上半年全市金融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务迅速扩张,存贷款超常规增长。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33亿元,较年初增
加109.8亿元,增长17.6%,同比多增46.6亿元,无论是增速还是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贷款方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8.7亿元,较年初增加72.5亿元,增速达24.5%。贷款新增额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列南昌、赣州、九江、上饶之后,居第五位。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7.6亿元,较年初增加24.5亿元,增长38.8%;农业贷款余额77.8亿元,较年初增加16.5亿元,增长26.9%;票据融资余额35.5亿元,比年初增加19.1亿元,翻了一番。至6月末,全市异地融资余额达到56.5亿元。
(一)围绕工业发展,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今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支持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指导意见》的要求,围绕“两高一前移”的信贷工作目标,充分抓住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幅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6月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87.6亿元,较年初增加24.5亿元,增长38.8%,超出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4.3个百分点,超出全省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贷款主要投向医药、陶瓷、纺织等十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园企业,重点支持了百神药业、新明珠、新中源、青龙高科、三龙电气、东鹏陶瓷、宝源彩纺、金源纺织等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为促进中小企业贷款投放,相关部门全力推进企业信贷营销大会履约进程,至6月末,履约金额达48.7亿元,履约率达到了70.9%。同时,为满足企业临时性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票据融资业务,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达35.5亿元,比年初增加19.1亿元。票据融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融资对象逐步向宜春当地企业集中,6月末,当地企业(出票人或持票人在宜春的企业)票据融资余额达27亿元,较年初新增13.6亿元,增长101%。
(二)紧扣民生保障,大力支持民生工程。6月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77.8亿元,较年初增加16.5亿元,同比多增8.4亿元,为历年之最。辖内农村信用社发挥了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紧紧抓住涉农贷款这个“牛鼻子”,积极扶持农村种养户、农产品加工户和个体工商户发展,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达74.5亿元,较年初新增14.4亿元,增长24%。同时,农业银行宜春市分行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省农行系统服务“三农”试点行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全面启动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达3.1亿元,较年初增加2.2亿元,同比多增2亿元。2009年来,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保持了较快的发放速度,1—6月,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3.2亿元,其中财政贴息贷款2.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1.87亿元的发放任务。金融机构在支持经济适用住房方面进展较好,1—6月,金融机构向410户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1700万元。
(三)关注发展后劲,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发展。6月末,全市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6.8亿元,较年初增加7.8亿元,增长15.8%。全市城市投资管理公司和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得到了银行的大力支持,策应了宜春城市建设的较快发展,如丰城市城投公司就获贷2.7亿元。随着二季度房地产销量的增加、售价的回升,各金融机构加大了住房信贷的发放力度。至6月末,全市按揭贷款余额为46.7亿元,较年初增加9.8亿元,同比多增4亿元。住房开发贷款出现反弹,6月末,全市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达到10.5亿元,较年初增加1.7亿元。
(四)策应“三大战役”,大力支持中心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强“心”经济,发展中心城的战略要求,全市金融机构适度将信贷资金向中心城区倾斜。6月末,中心城区各项贷款余额99.1亿元(含票据贴现),按可比口径统计,较年初增加29.9亿元,同比多增24.2亿元,增加额创历史纪录。一是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向明月山机场a、b线发放贷款1.2亿元,后续贷款2亿元将在三季度发放;向秀江西岸防洪堤、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项目发放贷款1.7亿元。二是大力支持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向园区企业发放贷款2亿元。三是着力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累计发放中心城区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43万元,其中个人创业贷款1443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600万元。
二、下半年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上半年,我市信贷增长率为24.5%,远远超过全市11.8%的gdp增长率。大规模的信贷投入为全市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