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说课专用纸
说课题目
说课学科说课教师
说教材分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设计理念:
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说课稿专用纸
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说课稿专用纸
第二篇:繁荣小学教师说课制度
繁荣小学教师说课制度
说课是指教师将备课中深入钻研教材的体会,确定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程序及其理论依据,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等作全面的介绍,讲解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形式。为发挥这种形式在教学及教学研究中的作用,制定说课制度:
1、说课的功能:说课可以交流教学经验,拓宽教学领域,活跃教研空气,展示教师风采,提高教师的素质。
2、说课的内容: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内容,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3、说课的要求:在说课中所说的内容是科学的,课题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要体现一定的目的;说课是为上课做准备工作,所设计的内容对上课要具有实用性;说课要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
4、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说课。以各学科为单位,每月一次,由教研组长提前分配好任务,组内人员轮流说课,原则上人人参加,所有教师都有说的机会,组长及骨干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
5、各教研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学科教学观摩活动,观摩课课前说自己的设想、思路,课后讲述个人体会、自我评价,教研组要组织集体备课,达到说课、上课、评课一体,共同提高。
6、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公开课都要开展说课评课活动,使说课和评课者共同提高。
第三篇:牛二实验说课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教材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教法设计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学法指导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两个问题:
1、质量接近的普通轿车从0加速到100Km/h 时至少10s而F1赛车需要时间不超过2.5s?为什么赛车的加速度比较大?
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
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体显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我追问: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接着通过设置新的问题:
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2、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外力呢?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这个环节中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妨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需远大于钩码的质量等,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第五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一步骤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且能做到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我进行适当引导以突破做好实验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第五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我将有代表性的三组实验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动手画a-F与a-1/m图象,讨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软件画出这两个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估与反思
结合教学前设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教学反思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利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机会,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第四篇:玩气球实验说课
《
玩气球》实验教学
1、课题:玩气球
2、教学中的困惑及设计该实验的原因:空气不同于其他的物质,能看得见,摸得着。空口说教这节课效果一直不好。怎样让学生知道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是这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而通过实验则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在学生面前揭开空气的面纱,对空气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
3、实验设计:
实验一:
实验名称:吹气球。
实验器材:气球
实验注意问题:注意卫生,不能多个人共用一个气球。
实验价值:通过此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空气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实验过程:
1、出示气球,大家认识它吗?玩过它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气球的?
2、小组交流不同玩气球的方法。
(嘴吹、气筒打)
3、下面我们一起做吹气球的游戏好不好?板书:吹气球
分发气球,小组合作一起玩气球。
嘴吹气球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气球饱了,或者气球鼓起来了)
1)
讨论: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或者气球里面装满了什么东西?
(装满了口中吹进去的气)
小结:吹进气球里的气就是“空气”。板书:空气
2)
这些吹进气球的空气是哪里来的?(嘴里)那嘴里的空气呢?(体内)体内的空气又是哪里来的呢?(用鼻子吸进去的)
3)
鼻子吸进去的空气又是哪里的?
实验二:
实验名称:找身边的空气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注意问题:无
实验价值: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再次感知空气的存在,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过程:
1、出示一个塑料袋,在眼前挥舞,用手立即捂住塑料袋口,展示给学生,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袋子鼓起来了)。猜一猜: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空气)
小结:袋子里面是空气,这说明我的面前就有空气。
2、看看你们的周围有没有空气,能不能捕捉一些送给你的同桌?
学生试验。
3、接受礼物的同学,请你观察一下袋子里面的礼物(空气),它是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用鼻子闻一闻,眼睛看一看,舌头尝一尝。
4、小结:周围到处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的气体。
实验三:
实验名称:找物体中有空隙的地方的空气
实验器材:粉笔、空矿泉水瓶子、砖块、玻璃水槽。
实验注意问题:水槽水不宜太满、砖块选空隙较大的。
实验价值: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空气无处不在,而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过程:
1、引入: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那么物体的空间有空气吗?猜测一下:这个瓶子里有空气吗?出示空矿泉水瓶子。
2、试验验证(—):空瓶子放入水槽。现象-----有气泡冒出。
3、揭示现象:瓶子里本来装满的是空气,当瓶子放入水槽中,水就会进入瓶子里,水挤占了瓶子内部的空间,空气被挤出瓶外,然后从水中排除,就出现我们看到的冒泡现象。
4、试验验证(二):粉笔、砖块放入水中冒水泡)(观察现象)。小组交流,汇报现象产生的原因。
5、小结:有空隙的地方就会有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四:
实验名称:空气的流动性
实验器材:饮料瓶、气球、玻璃水槽、杯子、剪刀、钉子。
实验注意问题:注意安全。
实验价值: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并且会流动。
实验过程:
1、试验方法:讲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吹球。有什么发现?(气球吹不大)
2、小组交流: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小结: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瓶子内部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3、能想什么办法让瓶子里的空气吹大?
小组交流,汇报方法:将瓶子戳一个小孔,让瓶子里的空气排放出来。
1、试验验证:小组合作。(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根据试验中的现象判断,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3、小组交流:汇报结果。(空气会占据空间,而且会流动)。
第五篇:实验说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说课的主要内容是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实验方法及步骤,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一上册人教版义务教科书《生物学》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本节课的中心是:学习并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识记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及使用方法2. 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实验原理,牢记颜色变化现象能力目标1. 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基本操作步骤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验鉴定性实验的操作过程重点与难点重点(1)识记双缩脲试剂的配制方法(2)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基本操作步骤难点:(1)根据此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鉴别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存在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演示法、谈话法、归纳法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实验材料:鸡蛋蛋清稀释液;实验试剂:已准备好的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纳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大小烧杯、滴管、量筒(2)新课导入:通过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引出本节可的学习内容(3)通过PPT展示实验原理,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通过PPT展示实验材料、器材、试剂等,讲解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方法;老师提问:思考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成分及使用区别?(4)由PPT动画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老师跟着PPT演示进行实验并讲解,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5)内容总结:提出实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如蛋清的稀释度及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6)知识巩固:以表格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成分、使用方法的区别;让学生回顾知识填空回顾本堂课重、难点说板书设计我将板书本堂课标题,并分五个部分及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来板书我本堂课的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