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二课时说课
第二课时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苏教版_3__年级___册第__单元第__篇讲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这四个板块展开细说。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板块:教材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教学时,我会积极利用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有利因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悟中有得。(基于以上解读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和认知特点,这篇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我进行部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抓重点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第二课时完成识字教学,有感情地朗读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我就第一课时进行重点阐述。)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3)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是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板块:教学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教学方法细化为教法和学法。下面我分别谈谈,首先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
“言简情浓”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自主地读,多形式地读,然后由点及面让学生去品味,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落实教学目标。
2、自主、合作、探究法。依据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探究点确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积极阅读、研讨中学会交流合作,提高语文素养。
我主要以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读写结合法,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再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围绕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展示复习成果)
1、温习第一课时所学的词语
2、请学生说一说第一节课学到了什么(主要是对课文主旨的把握或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接着让学生猜一猜这节课我们会学习什么或上节课的哪些问题是我们没有解决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以期交流学习经验,共享并巩固学习成果,并期望获得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赏,从而获得学习知识的终极成果——享受成长和发展快乐。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1、学生自读自悟,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课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意思的地方。
2、重点段落阅读(PPT展示出来)(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自问与教师提问相结合,解决对重点段落的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抓重点词语或关键句,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利的表达。
(4)重要的段落或优美的词句要求或鼓励学生背下来。
3、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觉得值得探究的地方。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利于目标: 的达成。
三、品读语言、审美体验
1、寻找语言拓展点(有特点的词语的使用、关联词、特色表达、特色修辞),学生朗读,通过去除、替换等方法,体会这些语言的妙处,学生发言,教师提点。
2.通过造句,创设表达情景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读中品味文章的含义,体会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利于完成目标:。
四,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我让学生结合课后_________________题,说说他们是如何解答此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第四个板块.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而定,简洁、明了,充分展示我的课堂重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金子》第二课时说课
22.《金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课《金子》的第二课时。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真金”的含义,体会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以下几点:
1、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我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句,抓关键词,创设各种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将学生带入文本,感受彼得在种花时的艰辛付出及成功的喜悦。
2、坚持“对话”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堂上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在交流,体验中感悟“辛勤劳动才会梦想成真。”
为此,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对话交流、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根据本课的的教学目标以及第二学段的要求,我把理解“真金”的含义,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文章,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体验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阅读体验。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这一点我确定的学法为朗读感悟、合作交流和读写迁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精读感悟,感受勤劳;
悟中明理,揭示“真金”;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
先说说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倒入新课。
书写完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与上节课1、2自然段中的几个词语 “蜂拥而至、一无所获、埋头苦干” 等词语打招呼,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将这几个词语串起来,说说1、2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一说话练习,既回顾了上文,对上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查,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将以自读感悟、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3个自学问题开启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问题引领,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具体讲解,品读体味。先让学生分析下雨为什么走不成,让学生明白彼得雨后的惊喜发现,这也是他若有所悟的引子。再让学生交流彼得“悟”到了什么,明白他的想法,然后联系上文说说彼得会成功吗?最后再品读彼得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用词语形容一下此时眼前娇艳的花朵,再让学生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他都做了些什么?然后再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具体体会彼得付出的艰辛劳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也为下面揭示“真金”含义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悟中明理,揭示“真金”
学习第七自然段,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在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同时抓住“不无骄傲”、“唯 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进行个性化朗读练习。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在学生知道了彼得成功的原因,明白了“真金”的含义之后,我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安排了:
1、说说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
2、小练笔:说说自己的梦想,并谈谈怎么实现它。两个活动,使学生把对课文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
四、板书设计:
22、金子
种花→全部精力→成功(唯一找到真金)
(勤劳)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有所微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也出现了不少让人不满意和遗憾的地方:
1、在一些环节没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现,只是蜻蜓点水,使学生可能体会不深。如观察出示的四幅图片,只让4个同学说,学生没说好的,我就补充说出,没把说的机会留给其他人,另外这四幅图只是引子,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情景,没有引导学生去想象补充。
2、由于课堂的局限,害怕自己把握不好,对文本的解读还有点单一,只是抓住了彼得的“勤劳”一个方面进行挖掘,其他方面只是提到,但没做过多分析,留下遗憾。
3、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形式较单一,有些读流于形式。
4、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第三篇:《赵州桥》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赵州桥》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平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第四篇:《翠鸟》第二课时教案说课
《翠鸟》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翠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设重点为:
1.学习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三)设难点为: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看——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翠鸟图片,边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三)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四)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五)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六)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2)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积累好词、佳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九)课后活动
1.举行背诵比赛。背一、二自然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全文。
2.用彩笔画静态的或动态的翠鸟。
第五篇:七颗钻石说课(第二课时)
七颗钻石说课(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主题。第一篇感悟“回报父母的爱”,第二篇体会“朋友间的友谊”,本篇进一步从“爱亲人,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童话虽短,含意却深厚。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识字,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朗读想象中初步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并拓展延伸。今天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教学,即对文本的研读、品悟。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段学生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此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
刘斌堡小学位于延庆山区,学生的阅读积累比较薄弱,但是他们有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童话、故事兴趣盎然。学生已经学习了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多种阅读方法,但运用起来还比较生疏。本课应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的机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文本紧紧围绕“爱”的这一主题一步一步递进而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感受水罐变化的内在原因,学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方法,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想象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方面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是体会水罐的变化原因,难点是体会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四、教学思路
教学以水罐变化为明“线”,以爱的层次为暗“情”,表现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层层深入。整体思路是:
(1)激情导入,走进文本;(2-3)
(2)整体感知,回忆内容,导出课文明“线”。(1-2)
(3)精读理解,品读词句,感悟课文暗“情”。(32-30)
(4)总结全文,提升层次。(2-3分)
机动时间(2-3)内容(展开想象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了旱灾的可怕,知道了水罐变化这条明线,本节课再学生感受到水罐变化的原因。上课开始,我以教材第一自然段做导语,把学生直接带入文本: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此时此刻,人们最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呀?
当学生的“水”字脱口而出时,我马上将第二自然段开始的内容进行创设,把学生直接带进故事情境:一天晚上,天黑漆漆的,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跌跌撞撞地走着,她是为她生病的妈妈去找水。她走了很久很久,可是,哪都找不到水,终于,又累又渴,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在哀婉忧伤的背景音乐中,孩子的心随着教师,随着文本,随着小姑娘而动。
2、整体感知,回忆内容,导出课文明“线”。
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通过学生回答,理清课文明线(板书:木、空 ——水——银——金——水流、钻石、星星)。
面对这一次次变化,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可能质疑„„归纳学生问题,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的发生变化、课题为什么叫《七颗钻石》,而不叫„„。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相互探讨中进行交流和质疑。这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一个契机,所以力求通过本环节的质疑、下一环节的解疑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理解,品读词句,感悟课文暗“情”。
由于教材层次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我通过把握“读文,品词句;议论,促体会;想象,升情感”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变化选择不同切入点进行教学。
第一步:木、空 ——水。情境:沉睡中的小姑娘渐渐醒过来了,她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么神奇的变化?小姑娘有什么表现?预设:1学生说出喜出望外。我引导他们解释这个词,如果理解清楚,则引导朗读;如果不清楚,则教师引导理解:就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她事先一点都没有想到罐子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她觉得肯定没有希望了,一定会抱着空空的罐子回家了,可时一觉醒来罐子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非常惊喜。当然会喜出望外了。谁来读出这种喜出望外心情?(课件出示句子: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B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如过读好,找人再读;
如果读不好,请同学评价后,让她再提高读。
预设:2学生读出小姑娘的做法。(课件出示句子: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B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看到这水,小姑娘喝了吗?那她是怎么做的?哪让你感动 ?你能带着感情朗读出来吗? 创造性想象:水从哪来?为什么得到了水?意图是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第二步:木——银。(课件出示句子: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讨论: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这“一点儿水”少吗? 想象:小狗之前什么样,后来他又欢喜什么? 学生朗读这一部分。第三步:银——金。(课件出示句子: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联系生活经验和系上下文想象妈妈当时是什么样子,心里又在想些什么? 学生体会出这位母亲病、渴交加,濒临死亡,可她的心还在牵挂女儿,宁死也要把水给女儿喝。充分朗读这句话,感受这份母爱如金,银罐变金。
学生朗读。
第四步:金——水流、钻石、星星。这里用讨论方法突破难点。从前面我们可以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种变化都与爱心有关,是什么样的爱使竟然能从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呢?
预设:如果学生体会不出,就引导学生对比。因为小姑娘的为妈妈四处找水,终于得到一罐水;因为关爱小狗这条生命,给了它一点水,木罐变成银的;因为妈妈宁死也要把水给女儿,银罐变成金的;每次爱的付出层次都在提升。这个人不是„„,这件事不是„„,这个人对我„„,这件事对我„„,可我(小姑娘)却把爱给了送给这个过路人,这种爱广博而无私,层次最高。这种爱堪比钻石,最终化为星星,永照人间。
(4)总结全文,提升层次。爱化为钻石,化作星星,因为小姑娘善待别人,她有着钻石般心灵,她的爱感动了上苍。这虽然是一个童话故事,但生活中这种爱无处不在,在冥冥中创造着奇迹;课件出示《地震中的奇迹》。学生在一幻一真两个故事中切身体会爱汇聚力量,爱心产生奇迹。
机动:课后选做题展开想象讲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展现了文章内容,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同时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课题。通过词语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这既是儿童的发现,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七颗钻石
爱
爱
爱
博爱
木、空 ——水——银——金——水流、钻石、星星
七、学习效果
这节课通使学生感受、感知、感悟到了爱的力量,使学生看到了爱能创造奇迹。这种感悟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必将使孩子心中“用爱心对待生活”的花蕾绽放。
亮点:
1、学生通过水罐由“木、空 ——水——银——金——水流、钻石、星星”缺一不可、层层递进的关系体会到爱的力量会因爱的层次的提升而不断壮大。
2、注重学生的想象,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学生通过阅读,把美好的童话故事在脑海里;通过拓展,把爱的精神融进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