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任人物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
(一)、体会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白。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读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定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二)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3)引读:
“是啊!盲姑娘做梦都想的东西眨眼间变成了现实,能不激动吗?读”
“是啊!谁能想到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会走进这样一座茅屋,为一个穷姑娘单独弹上一曲。读”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激动,看看他是怎样回答的。
“贝多芬也用了两个您——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表现了贝多芬觉得他们是平等的,他们是一样的,他们都热爱音乐!正因为遇到知音,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激情,要为穷兄妹俩再弹第二支曲子。”
(三)、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有了创作激情,又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小结:月光下茅屋一切是那么清幽、朦胧,充满诗情画意,盖住了曾有穷困与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贝多芬,对穷兄妹同情也油然而生,要把美的音乐给穷苦而爱好音乐人们,于是借着月光即兴演奏《月光曲》。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联想起飞
1、了解文章写作方法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2、小练笔听音乐《爱丽丝》贝多芬钢琴曲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听到了
四、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3月光曲
谱写原因
贝多芬 穷鞋匠兄妹
同情 手足情深
激动 懂音乐、爱音乐
高超的演奏技巧
发挥想象与联想
《月光曲》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月光曲》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在教学第9自然段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几处不足:
一、教学内容过多,造成第9自然段教学不能侧重进行;
二、进行品读指导,不能做到各重点语段都能指导到位等。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说教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四、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先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三)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3)引读:
(四)、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有了创作激情,又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齐读第8自然段。
(五)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六)、联想起飞
1、生欣赏音乐——《致爱丽丝》。
2、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3、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七)、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任人物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
(一)、体会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读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定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二)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3)引读:
“是啊!盲姑娘做梦都想的东西眨眼间变成了现实,能不激动吗?读”
“是啊!谁能想到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会走进这样一座茅屋,为一个穷姑娘单独弹上一曲。读”
(三)、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小结,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
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联想起飞
1、了解文章写作方法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2、小练笔听音乐《爱丽丝》贝多芬钢琴曲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听到了
四、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3月光曲
谱写原因
贝多芬 穷鞋匠兄妹
同情 手足情深
激动 懂音乐、爱音乐
高超的演奏技巧
发挥想象与联想
《月光曲》课堂评议
主要特色:
一、脉络清晰。
不仅抓住了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抓住课文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
二、引导学生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三、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四、贝多芬名言的适时出示,有助于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主要问题:
一、指导朗读不到位,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长一些,后一个做出了判断,读得肯定。
二、重难点不突出,情感融入不到位。
三、注意立体性的发挥,更要关注中差生,让学生充分读书。
四、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第二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月光曲》,大致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过程,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
二、读悟第9自然段,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的段落。(第9自然段)
2.同学们自由这一段。
3.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和妹妹联想的句子。(1)小组朗读讨论: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指名把这三个画面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分组读三个画面。(3)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老师播放相关音乐片段,学生说分别是哪个片段)
(4)同桌讨论,这三部分音乐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指名回答,师引导,相机板书。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气势增强、出现波折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4.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引导对比:阅读课文,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失去了一大半的美)不信,可以读读。(3)对比阅读后师总结:平时我们写作,要学会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内容,那样表达效果会更生动。
5、让我们再次把这段内容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感受联想带给我们的美。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老师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请大家讨论,找寻原因。
2.交流。
(1)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3)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老师总结:除了同情穷人、感遇知音这样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还有当时清幽的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1)“清幽”什么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小结:月光下茅屋的一切是那么清幽、朦胧,充满诗情画意。此情此景,深深打动贝多芬,对穷兄妹同情也油然而生,要把美的音乐给穷苦而爱好音乐人们,于是借着月光即兴演奏《月光曲》。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月光曲》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第三篇:《月光曲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田科龙
设计理念:
1.通过整合课文,以“为何弹曲、为何再弹、遇到知音、得到灵感、读出命运、启迪人生、引导读书”这样的情感为线索达到课程的有效取舍,追求课堂的高效。本节课教学从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第二支曲子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出发,让大家读书,做到问题集中,以情感引导来推进课堂教学流程。
2.通过对文本的巧妙解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被人们忽略的那部分情感内涵。我让学生聚焦忙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读出贝多芬遇知音,为知音而弹曲子;让学生聚焦当晚的环境描写,体会贝多芬有了灵感而弹曲子;再让学生聚焦兄妹俩联想到的景象,感悟他们共同的人生命运。这样,就既解决了贝多芬为什么而弹和弹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的难点:《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兄妹俩联想的景象这部分内容怎么理解。
3.突破固有思维,通过《月光曲》内容的深层解读,体会到兄妹俩与贝多芬“共命运”的内涵。我在本课教学中,在不断引领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情感内涵中,通过各种读书方式,让学生明白:《月光曲》的创作与命运交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领会课文描写的美妙。
2.读懂课文,体会《月光曲》的诞生过程及描写的内容。
3.感悟兄妹俩及贝多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及贝多芬高尚的人格,激励自己勇敢面对 困难、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品读感悟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体会贝多芬“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而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月光曲》创作的内容。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月光曲》? 要学生读懂《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及《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谁谱写了《月光曲》?贝多芬为皮鞋匠兄妹俩弹了几首曲子?
2、贝多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兄妹俩弹了一首后又创作了《月光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读中感悟一弹
1、请自读课文2至5自然段,交流贝多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皮鞋匠兄妹俩弹了第一首曲子?你有何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三、默读质疑──为何再弹。
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居然还给她们兄妹俩弹了第二支曲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两个自然段。
四、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出示句子读第六、七自然段。请一位女同学读盲姑娘的话,一位男同学读贝多芬的话,老师读旁白。读完师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学生自由回答)
(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你发现盲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熟不熟悉?(“纯熟”表明非常熟悉)不但熟悉,而且连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都听出来了(从“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怎么才能算是知音?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能读懂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知音!你生活中有知音吗?
(3)理解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能亲自听贝多芬弹曲子。)其实,盲姑娘早就知道贝多芬的大名,用一个词表示就叫?(久仰大名)从上节课我们知道,盲姑娘做梦都想听一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用一个词表示就叫?(梦寐以求)现在盲姑娘终于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用一个词表示就叫?(如愿以偿)。
2(4)教师引读、男女同学合作读。同学们,贝多芬就在眼前,你们激动吗?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久仰大名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女同学):“弹得──”;梦寐以求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男同学):“弹得──”;盲姑娘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激动地说(全班):“弹得──”
2.聚焦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如果盲姑娘听不懂贝多芬的曲子,他会再弹吗?(不会,再弹就是对牛弹琴。)正所谓“曲遇知音不嫌多。”(出示句子)因此,我们说贝多芬再弹一曲,是为谁什么而弹?(为知音而弹)板书:遇知音
五、聚焦环境──得到灵感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启发引出环境。这第二首曲子贝多芬原来弹过没有?(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放一架钢琴,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第8自然段)
(2)出示句子,谁来读这一段?
(3)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清幽的月夜。月夜很美,代表纯洁和安宁、和谐)
(4)总结得灵感:哦,老师明白了,也就是说,清幽的月夜给了贝多芬很美的感受,那皎洁的月光仿佛是盲姑娘那纯洁的心灵。贝多芬从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得到了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不是?从哪个字看出贝多芬从清幽的月夜中得到了灵感?(借)。什么是灵感?(5)引申灵感:月亮还给了我们古代许多诗人以创作的灵感,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板书:得灵感
(6)全班读: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清幽的月夜作为灵感借给贝多芬先生吧!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
六、聚焦景象──读出命运
大家想听一听《月光曲》吗?请闭上眼睛,听完感觉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
1、景象的层次:(1)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一段是在写什么?(这是盲姑娘和哥哥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段景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2)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月出海边图(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穿微云图(越 升越高,穿过微云)──月映巨浪图(刮起大风,波涛汹涌)(出示课件)全班朗读。(3)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2.弹奏时节奏的变化:(1)分节奏:那么你觉得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具体的节奏会怎么变化呢?(2)男女同学分别按节奏读:谁愿意试试按照乐曲的节奏来朗读这段呢?盲姑娘是女 的,女同学应该更能体会盲姑娘的心,请女同学来读;贝多芬是男的,请男同学来做贝多芬,你自己弹的曲子,应该怎么读?
3.读出盲姑娘的家庭及坎坷的命运。(1)启发《月光曲》与人的情感的联系。大家想一想,难道兄妹俩只是联想到了奇妙的景象吗?还可能从《月光曲》中想到什么?请回到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一位男同学读哥哥的话:“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一位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还可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贝多芬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倾诉,是人生命运的写照。”
4、师总结兄妹俩的联想:贝多芬高超而深情的演奏,不但让盲姑娘和皮鞋匠联想到了别样的风景,而且也仿佛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命运。
5、读出贝多芬的命运:老师讲一段贝多芬的简历。你认为这首曲子是为谁写的?生:贝多芬自己的。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贝多芬的人生命运,是吗? 板书:共命运 引读:同学们,《月光曲》既是为兄妹俩创作的,同时也是为贝多芬自己而创作的。这是贝多芬幸福美好的童年,读──;然而,28岁那年,他在音乐方面越来越享有声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听力的障碍,欢乐与痛苦同时交织在他的青年时代,读──;不过,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不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叩响人类灵魂的交响曲,演绎了他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读──。
七、引读升华──启迪人生
师总结并启发兄妹俩的“陶醉”:就是这样,盲姑娘与贝多芬有着相类似的 4 命运,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耳朵(失聪),贝多芬也曾经生活艰难,但同时都喜欢(音乐),就这样,贝多芬思潮翻涌,创作出了被誉为旷世绝响、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月光曲》。
八、总结课文──引导听曲。
同学们,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在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的传说中问世了,今天,这位伟大的乐圣虽然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所创作的千古名曲却永远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深深怀念再来聆听这首《月光曲》吧!
板书设计: 抱同情
贝多芬
遇知音
月
得灵感
光
共命运
曲
第四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吕学校尉俊霞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来历,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2、有感情朗读,读出月光曲的优美,并能把自己对故事的感悟融入朗读。
重点:明白《月光曲》的创作主要是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善良、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灵深深地感动了。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对“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月光曲的来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贝多芬,走近兄妹俩,走近月光曲,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乐曲的魅力。
2、感悟乐曲的优美。
(1)找到描写《月光曲》的段落。(第9自然段)
(2)大声读一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首乐曲?
交流。
(3)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
3、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一——为盲姑娘感动。
(1)《月光曲》为谁而作?(盲姑娘)
盲姑娘是怎样一个人?读一读传说的部分,划一划,圈一圈。
(2)学生自学。
(3)交流(抓住重点词、短语理解)。
重点:
a兄妹俩的对话。(文略)
理解:妹妹热爱音乐,心地善良。朗读:讲的学生读好+齐读。b„„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理解:眼睛瞎了,看不到琴谱,还在艰难地弹曲子,还那么热爱音乐,十分可贵。朗读:齐读。
c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理解:“纯熟”可见盲姑娘很懂音乐,“感情多深”说明盲姑娘懂得音乐的内涵,“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既说明盲姑娘对音乐精通,又写出了盲姑娘的激动。
联系句意,用“不仅„„还„„甚至„„”造句。
朗读:指名读+齐读。
其余:(略)
小结:盲姑娘是那么地热爱音乐,那么地懂音乐,贝多芬深深地感动了。他弹完一曲后情不自禁地又弹了一曲。这首乐曲就是——《月光曲》。
4、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二——清幽的环境。
(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难道仅仅是受盲姑娘的感动吗?还有什么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清幽的环境)
(2)朗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
贝多芬灵感的迸发不仅仅因为被盲姑娘感动,还离不开当时美的环境。
5、融入感受,有感情朗读。
(1)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读一读。(学生自读)
(2)指名读——齐读。
6、以后看到《月光曲》3个字,你觉得它还仅仅是一首乐曲吗?
7、作业。
听一首乐曲,用心体会乐曲中蕴含的感情。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感动激发
贫穷清幽
善良
热爱音乐
懂音乐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
说教学内容:《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
说教学安排: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知课文。第二课时(略)。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来历,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2、有感情朗读,读出月光曲的优美,并能把自己对故事的感悟融入朗读。
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白月光曲的创作主要是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善良、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灵深深地感动了。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对“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的理解。
说教学设想:这节课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走近贝多芬,走近兄妹俩,走近《月光曲》,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乐曲的魅力。首先让学生学习第9自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乐曲本身的美,这是对乐曲第一层次的理解。然后,通过对传说部分划划、圈圈、读读,体会贝多芬是感受到了盲姑娘善良、懂音乐、热爱音乐的心,以及清幽的环境的影响,才灵感迸发,创作出了《月光曲》。这是整节课的关键所在。接着让学生在此感悟的基础上,再读第九自然段,对乐曲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最后通过“以后看到《月光曲》3个字,你觉得它还仅仅
是一首乐曲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说出对文章的感悟,也是对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的检测。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任务是继续走近贝多芬,走近兄妹俩,走近《月光曲》,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乐曲的魅力。
2、感受乐曲的优美。
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乐曲,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有感情地朗读。
3、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一——为盲姑娘感动。
(1)让学生通过划划、圈圈、读读,明白盲姑娘虽然贫穷、眼睛瞎了,但有一颗善良、懂音乐、热爱音乐的心。
(2)明白贝多芬正是为盲姑娘这样的心灵所感动,使他在弹完一曲之后情不自禁地又弹了一曲——《月光曲》。
4、明白乐曲的来历之二——清幽的环境。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清幽的环境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发作用,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5、融入感情,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
(1)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乐曲中读一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这首乐曲有新的感悟。
6、让学生总结。
以后看到《月光曲》3个字,你觉得它还仅仅是一首乐曲吗?通
过这一问,让学生说出对文章的感悟,明白《月光曲》的来历中蕴含着一段人间真情。
第五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谁谱写了《月光曲》?贝多芬为皮鞋匠兄妹俩弹了几首曲子?
2、贝多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兄妹俩弹了一首后又创作了《月光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读中感悟一弹
1、请自读课文2至5自然段,交流贝多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皮鞋匠兄妹俩弹了第一首曲子?你有何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三、默读质疑──为何再弹。
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居然还给她们兄妹俩弹了第二支曲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两个自然段。
四、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出示句子读第六、七自然段。请一位女同学读盲姑娘的话,一位男同学读贝多芬的话,老师读旁白。读完师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学生自由回答)
(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你发现盲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熟不熟悉?(“纯熟”表明非常熟悉)不但熟悉,而且连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都听出来了(从“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怎么才能算是知音?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能读懂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知音!你生活中有知音吗?
(3)理解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能亲自听贝多芬弹曲子。)其实,盲姑娘早就知道贝多芬的大名,用一个词表示就叫?(久仰大名)从上节课我们知道,盲姑娘做梦都想听一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用一个词表示就叫?(梦寐以求)现在盲姑娘终于听到 1 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用一个词表示就叫?(如愿以偿)。
(4)教师引读、男女同学合作读。同学们,贝多芬就在眼前,你们激动吗?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久仰大名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女同学):“弹得──”;梦寐以求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男同学):“弹得──”;盲姑娘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激动地说(全班):“弹得──”
2.聚焦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如果盲姑娘听不懂贝多芬的曲子,他会再弹吗?(不会,再弹就是对牛弹琴。)正所谓“曲遇知音不嫌多。”(出示句子)因此,我们说贝多芬再弹一曲,是为谁什么而弹?(为知音而弹)板书:遇知音
五、聚焦环境──得到灵感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启发引出环境。这第二首曲子贝多芬原来弹过没有?(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放一架钢琴,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第8自然段)
(2)出示句子,谁来读这一段?
(3)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清幽的月夜。月夜很美,代表纯洁和安宁、和谐)
(4)总结得灵感:哦,老师明白了,也就是说,清幽的月夜给了贝多芬很美的感受,那皎洁的月光仿佛是盲姑娘那纯洁的心灵。贝多芬从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得到了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不是?从哪个字看出贝多芬从清幽的月夜中得到了灵感?(借)。什么是灵感?(5)引申灵感:月亮还给了我们古代许多诗人以创作的灵感,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板书:得灵感
(6)全班读: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清幽的月夜作为灵感借给贝多芬先生吧!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
六、聚焦景象──读出命运
大家想听一听《月光曲》吗?请闭上眼睛,听完感觉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 2 听完后的感受。
1、景象的层次:(1)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一段是在写什么?(这是盲姑娘和哥哥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段景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2)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月出海边图(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穿微云图(越 升越高,穿过微云)──月映巨浪图(刮起大风,波涛汹涌)(出示课件)全班朗读。(3)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2.弹奏时节奏的变化:(1)分节奏:那么你觉得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具体的节奏会怎么变化呢?(2)男女同学分别按节奏读:谁愿意试试按照乐曲的节奏来朗读这段呢?盲姑娘是女 的,女同学应该更能体会盲姑娘的心,请女同学来读;贝多芬是男的,请男同学来做贝多芬,你自己弹的曲子,应该怎么读?
3.读出盲姑娘的家庭及坎坷的命运。(1)启发《月光曲》与人的情感的联系。大家想一想,难道兄妹俩只是联想到了奇妙的景象吗?还可能从《月光曲》中想到什么?请回到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一位男同学读哥哥的话:“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一位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还可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贝多芬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倾诉,是人生命运的写照。”
4、师总结兄妹俩的联想:贝多芬高超而深情的演奏,不但让盲姑娘和皮鞋匠联想到了别样的风景,而且也仿佛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命运。
5、读出贝多芬的命运:老师讲一段贝多芬的简历。你认为这首曲子是为谁写的?生:贝多芬自己的。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贝多芬的人生命运,是吗? 板书:共命运 引读:同学们,《月光曲》既是为兄妹俩创作的,同时也是为贝多芬自己而创作的。这是贝多芬幸福美好的童年,读──;然而,28岁那年,他在音乐方面越来越享有声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听力的障碍,欢乐与痛苦同时交织在他的青年时代,读──;不过,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不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叩响人类灵魂的交响曲,演绎了他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读──。
七、引读升华──启迪人生
师总结并启发兄妹俩的“陶醉”:就是这样,盲姑娘与贝多芬有着相类似的命运,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耳朵(失聪),贝多芬也曾经生活艰难,但同时都喜欢(音乐),就这样,贝多芬思潮翻涌,创作出了被誉为旷世绝响、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月光曲》。
八、总结课文──引导听曲。
同学们,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在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的传说中问世了,今天,这位伟大的乐圣虽然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所创作的千古名曲却永远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深深怀念再来聆听这首《月光曲》吧!
板书设计:
抱同情
贝多芬
遇知音
月
得灵感
光
共命运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