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论文
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070411438 黄建文
当前,网络环境下道德因素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违法犯罪的表现及道德伦理方面的原因。加强青少年道德伦理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了9400多万,上网计算机达到了4160万台。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主体,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很快。不可否认,计算机与网络教育的普及造了一批精通计算机技术的青少年,这些人将对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由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和消极的影响在青少年中表现得也极为突出,青少年已成为在网络环境下违法犯罪的主要人群。在遏制这类犯罪中,伦理道德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网络环境下道德因素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规则,道德调整着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而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用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二者缺一不可。当前,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违法犯罪,从道德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庞杂的网络信息会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谓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也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上网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由于好奇心和表现欲常常会破坏他们的自控力。久而久之,网上的不良信息会与学校老师,家长的正统教育发生冲突,既有的道德规范与网络自由产生矛盾,影响了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2、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减弱了道德和责任感
既有的伦理道德在计算机时代受到冲击,而新的网络道德尚未很好地形成。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这样行为人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自由的空间中。人是社会的人,人性中有阴暗,虚弱的一面,由于网上活动的隐蔽性,使上网者的行为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视线中,那里没有强制的道德约束,也没有人监督,即使违反法律法规也很难被发现,仅仅靠着行为人的自律,一旦自律防线减少或丧失,违法犯罪就可能发生。目前,网际空间中欠缺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屏障”,就好像虚拟的网络可以不受现实的道德,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样。于是,在网上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有失道德规范的行为和网上制造,传播病毒,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得以蔓延,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特别是青少年,他们自制力差,猎奇心强,辨别能力不强,厌恶老师和家长的说教,因此,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青少年长时间泡在网上,极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他们沉湎于个人的倾向与偏好,不愿意面对现实,不关心真实世界,漠视他人,集体和国家,极容易丧失或减少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网络的应用环境改变了既有的道德理念,淡化了犯罪行为人的罪恶感 既有的道德理念,构筑了犯罪与罪恶的直接联系,犯罪行为总会使人联想起
暴力和血腥,危害社会和侵害他人,因而对犯罪产生一种厌恶和痛恨。但是,在网络的应用环境中,这种观念被淡化了。例如,在真实生活中,私拆别人信件心里多少会有罪恶感,大多数人也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但在计算机上不经别人允许点击E―mail浏览就可能是另外一种感觉。那些在网络上非授权入侵的行为人并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违法甚至是犯罪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攻入防卫严密的计算机系统看成是智能的高超,是一种智力的挑战,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快感。
4、公众对网络环境下违法犯罪的宽容和不正确的评价也影响了网络伦理道德的形成计算机应用的早期,拥有计算机技术者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因此他们所做的一些越轨行为往往被看作是“天才”的杰作,即便是触犯了法律,也放宽,降低处罚,不少人觉得利用网络犯罪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由此姑息和纵容了违法犯罪。这无疑地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
5、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严重不足
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从小学开始教孩子们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但很少有人注意计算机安全与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事实上一些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在网上行为是否违法,不知道网上有哪些事情是不应该,也不能做的。
二,网络环境下从道德方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网络环境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计算机安全技术是保障,司法打击是威慑,而道德是基础。需要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消除和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途径。
1、构筑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
面对现有的道德伦理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对青少年缺乏约束力的现状,我国在宏观上应该加强网络道德伦理的研究,继承中华民族既有的道德伦理。同时,借鉴国外有关的伦理道德准则,构架中国的网络伦理的理论和制定网络时代需要的,适合国情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微观上,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规范,甚至利用网络违法犯罪的行为,目前各国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信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在这些规则和协议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计算机与网络的行为准则。一方面,用这些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对违反准则的行为人进行谴责。
2、加强道德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媒体应对公众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教育,特别是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教育,让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道德伦理的教育同步进行。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在计算机网络中同样要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公共道德,网络是虚拟的,但行为人行为是真实的,网络是自由的,但人必须受到约束。归根到底,网络中人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的镜像。要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环境下违法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严厉打击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一些媒体(包括书刊)对黑客问题的描述和报道存在误导,黑客行为的过分渲染,黑客软件的推销和专门网站的建立,对青少年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让我国的青少年懂得,黑客行为是极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3、加强青少年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说到底,网络环境下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根本问题是要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其实,既有的道德观念与计算机道德观念本质上并不存在矛盾,如果在计算机及网络中能够用现有的道德去约束,是不可能发生违法犯罪的。当然,现在的问题是道德观念的淡化,法律意识淡薄,难以约束一些在计算机及网络中的行为,因此需要加强道德修养,通过实践,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完成道德的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而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道德。
2000年12月以后,中宣部等单位发起了“文明上网工程”,团中央等部门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001年9月20日,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一颁布,就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今天的华夏大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我们时代最美的追求。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良好的网络道德将蔚然成风。
第二篇: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根据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全国网民数已达到1.03亿,上网计算机达到4560万台,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到81.3,男性和未婚的分别占到59.6和59。而2002年12月31日的数字,中国网民数量只有5900万。超过三分之二网民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方面帮助非常大或较大。
近日,长治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打掉一个入室抢劫犯罪团伙,四名少年为了区区几十元,手持棍棒对一对以拾破烂为生的老年夫妇实施抢劫。当侦查人员抓获他们后,问他们抢钱为了做什么,他们的回答令人心寒和痛惜:上网。[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交流、交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民的数量成几何级上升。而网络带给人们娱乐和方便的同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杀人、抢劫、盗窃、强奸等暴力犯罪也跟网络有着撕扯不断的联系。网络犯罪和与网络有关的违法犯罪日益突出。笔者根据对郊区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摸底和统计,110名在押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有25名,占到20以上,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为主。而且他们的犯罪原因往往是为了上网或是由于上网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前,网络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荒废学业、沉溺于网络世界,使青少年人格和世界观的发展得不到正常发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押人员王某,15岁。父母是外地务工人员。为了生计,父母常常奔波在外。王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会上网,之后变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往往通宵达旦,逃学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学习的兴趣彻底失去。父母给他的零用钱根本满足不了上网的需求,结果他把罪恶之手伸向了以检破烂为生的李某夫妇。张某,15岁,父母是农民,家境一般。上学时听到同学讲网络的事情后,起初觉得好奇,便偷偷去网吧上网。在同伴的指点下他接触了“非法信息”,新鲜、刺激使他欲罢不能,结果就在2月的一天里,他把同村的一个4岁的小女孩骗出实施了奸淫。
二是网吧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集结地。去年郊区分局侦破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中,该团伙成员起初并不相识,他们在网吧上网时相互结识后,共同的嗜好使他们走在一起,从网络游戏到称兄道弟,进而结帮拜伙,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结伙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伤害,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三是利用网络控制青少年的身心,并引诱和利用这些无知青少年实施犯罪。去年该局侦破的一个重大持枪抢劫犯罪团伙中,该团伙头目利用农村青少年的无知,引诱手下团伙成员上网,使其沉迷网络游戏其中而不能自拔,而这些团伙成员迷恋了网络游戏之后,对社会和人生失去了正确的认识和追求,对其团伙头目言听计从,在其团伙头目的组织、策划下,先后实施了持枪入室抢劫、杀人、敲诈勒索犯罪案件10余起。
网络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发展都有其进步和积极的一面,同时在使用、利用网络资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必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避免和消除其消极负面影响。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协调一直,共同抵御来自网络的侵蚀。每个社会单元在孩子们走向犯罪时,都应当检讨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失职之处,而不是一味把责任和过错全部推向社会、政府、学校和他人。需要与社会、政府和学校共同做好管理、引导和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没有污染的天空。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在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类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在11年3月份,我国网民达到了4.04亿,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他们的生存方式、思考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被网络深深地影响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网络时代将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多大程度地使用网络以及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统计数据表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为20.1%,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00年11月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指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20.3%,另有15%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同时,初中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群体中的网瘾比例高达29.8%。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一代积极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应对网络本身对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挑战,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新时代所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一、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有利影响
网络环境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课堂的外延空前扩展,数量巨大、内容各异的网站成为新的课堂,而且优势明显,并且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投入后还可以复制和共享。通过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上网获取的时政信息占总信息量的25%左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渠道大量增加,教育模式更多地由内向型转向了外向型,优势更加明显,教育效果自然会更好。而且网络环境还增强了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青少年作为求知欲和想象力极强的群体,始终走在使用网络的社会前列,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青少年都可以在同一时间里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的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过程中潜移默化,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种信息传播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互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再者,网络开辟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黑板报、宣讲会和宣传栏等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比如博客、论坛、手机短信、MSN、QQ等崭新的信息传播载体。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新颖性,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引力,成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第一,西方网络文化在网络中的强势手段容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倾斜。目前,国际信息秩序极不平衡,存在着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的巨大差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技术和语言上的巨大优势,其信息的数量、品种、规模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对网络信息构成了垄断。他们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网络控制权和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他们的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在国际互联网中,英文信息占90%以上,而中文信息还不到1%。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手段的冲击,对于世界观、价值观都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极为有害的误导。一些人在这些媒体信息的影响下,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并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并依赖;进而削弱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动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倾斜和迷失。
第二,网络信息尤其是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一些色情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色情信息,英国学者研究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是与色情有关的。在网络上,音乐、影像、游戏等也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信息,且很容易调阅,也可以下载。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谋求商业利益和政治目的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有个别成年人利用网络上交友的便利欺骗诱拐青少年,网上交友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交往的危险。此外,网上赌博、网上贩毒等对青少年学生也会带来极坏的影响。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过滤的,各种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特别是那些淫秽、反动、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上网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在不良的信息情感威逼和暗示作用下,由欣赏走向趋附,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
第三,互联网络极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旁人的监管,他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相对严谨。然而他们合乎道德的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尤其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从本质上说,他们的自律意识还是较差的。因此,一旦他们进入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那条由熟悉人的眼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容易崩溃。同时,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使得人们彼此之间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其行为加以确认和监管,造成青少年因无人干预而放纵自己,如:出现计算机网络犯罪、网上交友过度、浏览色情信息、痴迷电脑游戏等行为,从而导致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不健全。
第四,互联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特征,还会使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形成障碍,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出现情绪低下、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等精神症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症状有:“上网成瘾”,俗称“网痴”,表现为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浮躁不安,有的人甚至为了上网而不惜荒废学业;“电脑狂暴症”,其病因一般来自出现故障后产生的沮丧和焦躁,主要表现为向电脑发泄无名怒火,或将不满情绪转嫁给同学甚至不相关的人;“消极孤僻”,上网者上网时,由于多用化名,可以毫不遮掩地倾吐自己的心声,极容易得到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而当面对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的时候,容易引发其消极避世的思想。另外,由于长时期痴迷于虚拟的数字世界,必然会减少其与同学、朋友的交往,容易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形成孤僻离群之性格。
虽然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加以限制和禁止,毕竟社会的网络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关键是如何在继续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通过有效途径消除其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运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许许多多的事例说明,如何在当今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推动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已经迫在眉睫。我认为,加强学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大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网络素质包括对互联网的认识水平以及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只有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德育工作者才能将互联网技术灵活而有效的运用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现在许多德育工作者由于知识结构和技术上的缺陷,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日前对2010获得“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的100名同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中,拥有电脑初级证书的占58%,有电脑中级证书的占8%,没有证书的占34 %。回答能使用电脑写作的占43%,能上网查询的占64%,不会使用电脑的占2%。调查表明政工干部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能力还不够强。应该指出的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管理是高科技管理,必须启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目前存在的一些间题,比如网站的内容更新周期长,并且与青少年学生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不多,造成师生对一些德育网站兴趣和认可度不高;对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仅局限于零星、琐碎的了解,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等,是和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分不开的。因此,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环境,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又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管理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当务之急。通过培训,使德育工作者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具有对信息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要能与青少年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倾听青少年学生的心声和热点问题,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时解决青少年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青少年的知心朋友。在与青少年的对等交流互动中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学校应建立德育保障体系
青少年中,在校学生占的是大部分。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网络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改善德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尤其是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德育传播工具,保障德育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道德规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足量的经费投入,来确保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做到德育信息与传播的决策、管理权力、管理运作、管理方略、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德育信息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各个学校责任制的管理,做到德育责任、权力、效益相统一,建立起严格的德育信息传播管理责任制。
(三)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发挥家长的监督引导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家长还缺乏必要的前瞻性,缺少思考及心理准备,没能合理面对一些还隐而未发或己暴露出来的问题,更不用说如何去引导子女合理使用网络了。任何问题在刚萌芽的时候处理起来总能够事半功倍,如果不能及时发觉问题并控制引导,待一旦学生产生网瘾或受诱导而使认识跟现实出现偏差,那时再来处理就麻烦得多了。
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零花钱充裕,但对学习缺乏兴趣,一有时间便想去玩网络游戏;而家长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子女做到充分的监督与教育,使孩子一放学回到家便成了没人管没事做的现状,就更容易受到网络游戏所吸引;有些学生家里早就买了电脑,一完成作业,便打开电脑玩起游戏来,甚至有些学生在等到家人全都入睡后偷偷起来玩游戏的。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育。因此,学校要了解并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要让家长意识到网络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的负面影响,重视家庭对孩子的监督与引导,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与爱好,为孩子的键康成长缔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开展各种有益的网络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网络人格
由于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对待学生上网问题上,以往家长和学校往往视为洪水猛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办法,学生难以接触到网络知识,强烈的好奇心造成了一些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和极度的向往,于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非正常的时间和地点去上网,往往是一发而不可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学校可通过网上论坛等等有益的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在数学化、虚拟化网络中,正确辨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特点,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学会自我控制,增加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不断强化诚实、自制、互助等道德心理素质,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
(五)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科学推荐绿色网站。
网络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教师也应优先掌握,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时常为学生推荐教育类网站或健康内容的网页,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才能对学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如:不要轻易把自己及家庭中的真实信息在网上告诉别人;不要在网络上散发对别人有攻击性的话语,也不能传播或转发他人那些如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的内容;“儿童不宜”的网站,不要进去。即使不小心进去了,应立即离开;如果遇到网上有人刻意伤害你,要立刻告诉家长或老师;适当控制上网时间等等。
总之,网络时代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采取相应而具体的对策,才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努力建造好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平台,为当今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经涛、王俊英主编《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1。
[2]刘薇.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23日第4版。[3]朱美燕:《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第20页。
[3] 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第67页。
[4] 孙延蘅:《校园网络文化:利弊有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第13页。
[5]刘永安: 《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1998年第4期。
[6]王敬红.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7]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7期。[8]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上海电教》2001年第3期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与网络研究探析
2010萧山区共青团调研论文评比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与网络研究探析
水务集团(工)委:来雍敦
2010-7-13
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人们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的获取” 分析“ 处理” 应用的能力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生活在现时代的青少年与网络一起成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这无疑又为我们的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已成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现有4500万的网民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其中18岁以下的占15%,18岁至24岁的占36.8%。庞大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络成瘾现象相当常见。据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占到被测试者的6.4%。近年来,青少年因上网过度而诱发犯罪、自杀及过劳猝死越来越引起人们对网络成瘾的关注。
一、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育的紧迫性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从信息素养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涵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它不仅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包括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全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信息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有人提出信息素养是一种新的文化,广大青少年要好好吸收这种文化,还有人将读写算信息并称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可见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主要是网上交际成瘾、色情成瘾、游戏成瘾和信息成瘾。其原因有:
1.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他们求知欲旺盛,急于了解精彩的外部世界,对于新事物大多是全身心地投入。而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巨大信息量。在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中,通过网络可以迅速得到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又不必花费太多。这对那些好奇的青少年网民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信息成瘾也就不足为怪了。
2.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竞争特别激烈,一些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却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承受能力,造成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巨大,精神长期紧张,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生理、心理苦恼。特别是他们与父母之间常常缺乏交流,不少人即使在现实交流中也经常出现障碍与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上网聊天、交友、网恋就成为众多青少年网民获得理解、宣泄紧张的一种途径。一些青少年甚至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通过网络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与痛苦。
3.青少年在生理上趋于成熟,性的欲望迅速增强。然而,学生的身份使当代青少年在性上受到相当多的约束。应当承认,目前我国性教育滞后,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也使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个禁忌的话题,父母也不愿对孩子过多地谈论。这就造成很多青少年性心理极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他们中不少人借助于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认识性。不少人也因此陷入色情网站不能自拔。
三、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目标和能力要求
结合我国青少年信息素质培育的现状!我们可以确立我国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目标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要注重青少年以下五方面信息能力的培育
1.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教会他们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掌握快捷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工具,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去搜索、寻找和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达到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2.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分析概括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吸收、积累所掌握的信息并将信息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
3.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信息也不例外,网络信息中也有一些失真的、不可信的、甚至带有暴力色情倾向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青少年犯罪。我们要增强他们正确认识信息,科学评价信息的能力 防止他们发生信息迷航,使他们在面对互联
网上杂乱无章的信息时,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迸发出新信息的火花,从而创造新信息。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更新的原动力,只有合理地驾驭信息并在利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保证互联网上信息的不断更新换代。
5.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由于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迷惑,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为此,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网络伦理道德、增强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规范他们在网络世界的信息行为。尤其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增强他们甄别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网络文化冲击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努力把它做好。
最后父母和老师应该积极地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内心世界,给予青少年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满足孩子对精神上爱的需求,将会减少他们上网的欲望,不要禁止青少年上网,那样可能引发逆反的心理,但要对他们的上网时间与次数加以控制,要及时了解其上网内容,制止其登录不健康的网站,支持与鼓励青少年上网寻求知识或了解健康的内容。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并积极探索信息社会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增强他们驾驭信息和网络知识的能力。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