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与评价
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与评价
2005-04-08中国金农信息网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虽然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我国农业网站己由1998年不足200个,发展到2000年底2200余个。笔者利用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http//www.cast.net.cn)的农业网站搜索引擎系统进行统计,截止到2003年3月底,我国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389个,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在数量上可以排在世界前5名以内。国内农业网站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为前五位,其总和占全国总数的50.38%。
1 国内农业网站建设现状
我国农业网站主办者大体分成三类:一是各级农业政府部门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主要是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宣传农业政策法规,介绍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等信息服务,具有信息权威性、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范围地域性的共同特点。二是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主要提供农业科技相关信息,具有专业权威性的特点。三是涉农企业建立的信息网站,一般是围绕企业经营范围,宣传与推销自身产品及技术服务,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具有广告性、服务性的特点,以为企业自身赢利为最终目标。从表1所列举的各类网站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对比数字看,国内涉农网站总数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公司企业所建立的自我宣传网站,占国内农业网站的82.56%;农业政府部门对农业网站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建立的网站数量也有明显的增长,占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11%。从2000年底到2003年3月底,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的网站数量几乎没有增长,仅占国内涉农网站总数的2.6%,这与广大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国内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主要方面,涉及13个大类127个子类,有的网站涉及多个类别。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03年3月底,农业网站按信息专业内容分类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网站提供的分类内容排序前五位是:农村与农业经济、政策法规与管理、种植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大部分网站涵盖多种类别信息。
2 国内农业网站质量评价
在国内现有的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站中,信息内容基本上已经涉及到农业、农民、农村的各个主要方面。在已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中,大部分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内容结构,大多数网站建立了自己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但总体来看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或本地特色,有些内容也是互相抄袭,缺乏权威性及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功能弱
目前国内的农业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泛泛,面孔雷同,许多信息浅尝辙止,有用的、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缺乏,无效链接多。现有的农业网站数据库种类及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有些数据库只有几百条信息,甚至几十条,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查准率,缺乏利用价值。网络数据资源的标准化问题突出,影响信息资源共享。
2.2 缺乏信息的深层次挖掘与开发
目前网站基本上提供农业相关信息的原始资料,而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的日益重视,信息消费者更迫切地要求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精心研究和领会之后被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
2.3 时效性差
内容更新不及时,或提供过时的信息。
2.4 网页制作粗糙,视觉效果差
网页的视觉效果将是衡量网页好坏的关键。网页制作包括文字排版,图片制作,平面设计,三维立体设计,静态
无声图文,动态有声影像等。有些网站的页面存在诸如网络各层页面的风格不统一,页面背景各不相同,页面设计重复,图片处理粗糙,图片太大、太多,影响页面调用速度和文件下载速度,网页的字体大小、形状可随意改动以及存在错字、别字等等问题。
3 网站资源内容的建议
目前国内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是提供信息服务,很少关注增值value-added信息服务方面。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的日益重视,传统的以“资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的信息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更迫切希望得到的是增值服务,即经过精心研究和领会之后被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
信息价值具有增值性,即当人们进行决策时,将多种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而得到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价值往往远大于所依据信息的价值之和。对网络信息进行整序、组织等深层次开发利用、重新包装为增值信息服务提供了一种方式。农业网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展专家咨询BBS论坛、以手机短信方式发送农业信息、根据用户的定制需求而制作的信息套餐等增值服务。
另外,农业网站应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规模较大的信息资源库,树立本网站在某些专业领域的形象,避免建立数量多但规模小的数据库群。
网站是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科教兴农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加快科学技术的传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科研效率,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篇:农家乐方面硕士论文——我国农家乐相关信息网站发展现状
目录
1.2.2我国农家乐相关信息网站发展现状
国外,农家乐都被作为潜在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让农户广泛参与到农家乐的持续发展中,能够给当地经济带来丰硕成果。国外已经通过多渠道发展农家乐,特别是网络信息化的运用,更是使农家乐飞速发展。
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2000年10月,国家提出的“金旅工程”规划,加快了我国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化工程的速度,截止到2010年10月,“金旅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现已建立了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产业,拓宽了网络覆盖面,扩大了经营规模,加大了宣传力度,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效益。到2011年5月,浙江省累计发展2490个农家乐特色休闲旅游村,352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160个省级四、五星级经营户。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解决了一部人就业问题,提高了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发家致富,浙江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解决从业人员8.77万人,年营业收入54.43亿元。如何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农家乐旅游资源,发挥当地特色优势。浙江省2006年就开始利用“农民信箱”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宣传和推介活动,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和传统的农家报道,农家新闻周刊等,展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人文乡土气息这些比较有农村特色的产业,一些比较有竞争实力的休闲旅游风景区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当地经济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农家乐的经营理念也从萌芽阶段到刚刚起步。因此,可以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型,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宣传方式,创建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农家乐的宣传力度,加快农家乐的发展。2008年浙江省推出了“浙江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网”,该网站数据库包含浙江特有的乡土文化农家乐资料,为游客和农家乐之间搭建了平台,这对于农家乐网络信息宣传是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浙江省又发展了“乡村旅游网”,“万村联网”等农家乐网站,“浙江乡村旅游网”介绍了全省1123家农家乐,“浙江省万村联网”介绍了1042家省内农家乐。“浙江乡村旅游网”主要涵盖省内农家乐、省内乡村旅游景点以及交通路线等相关信息,该网站是由省政府主办,是省级官方网站。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信息覆盖面不够全面。在农家乐迅速发展的今天,农家乐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在某一区域,有一小部分规模不大,刚刚建立的农家乐信息就不一定能够完全覆盖到。二是针对性不强。建立一个只针对农家乐的网络服务平台,做好游客与农家乐之间的需求分析,该服务平台更适合在区域性范围内投入运营。做好区域性的充分调研,不仅能解决信息覆盖面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农家乐客流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拓宽宣传面,加大促销力度,提供农家乐网络服务信息。
第三篇: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现状与路径探析
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现状与路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的深入推进,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0, 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政府网站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概况
从1996年海南省政府创办首个政府门户网站开始,到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我国政府网站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部门网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网站组成的我国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使用gov cn域名的政府网站总数近1万2千个。从2007年1月11日召开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发布会的结果看,国务院部委网站拥有率为11%,省级政府网站拥有率从2005年的14%上升到19%,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从2005年的19%上升到97%,县级政府网站抽样拥有率从2005年的17%上升到11%。2006年我国各级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达到16%,比2005年提高15%。从拥有率来看,各地区、各部门政府网站已普遍建成,并逐步覆盖到县级政府。
与此同时,经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各地区、各部门对政府网站的功能定位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发布政务信息、提供网上服务、开展互动交流。各级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发布力度不断加大,网上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互动交流稳步推进,内容日益丰富,功能逐步增强,逐步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0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一是关键性政务信息数量大幅度增加,信息公开目录、人事信息的公开比例提高30%;二是在线办事事项数量显著提升,近20家领先的政府网站的办事指南数量突破 1000条,表格下载服务突破了600项,在线申报服务突破了250项;三是公众参与方面,公开处理反馈公众意见的数量和比例都在同步上升,20家领先的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回复平均4061条,比2005年提高了12%。
二、我国政府网站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面临的机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为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一致强调,要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支持政府更好地开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温家宝总理2005年底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汇报,并强调指出建设政府网站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和黄菊副总理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曾培炎副总理到会作重要讲话,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政府网站建设的方向。2006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加强
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网站建设。2006 年11月2日,温家宝总理再次作出重要批示: 继续努力,把政府网站办好。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
2006年,国家有关机构先后印发了《200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特别是2006年底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06]104号),这是从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网站建设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近日公布,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必将为促进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我国政府网站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这个大环境决定了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一些政府网站尚未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仍未摆脱以政府为中心的建设模式。总是习惯考虑政府如何方便,而不是更多地从方便企业和公众了解政府信息、获取政府服务的角度建设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网站作用的发挥。
二是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在线办事能力还有很大差距。一些网站虽然提供表格下载、网上预审等功能,但能够真正地完成网上全部办理的服务项目并不多;相当部分网站还停留在将现有业务电子化的阶段,缺乏有效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多数网站还没有真正起到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多门户网站目前还是有什么上什么,在服务项目和业务资源整合方面差距较大。
三是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有的地方和部门缺乏专门的网站管理维护机构和人员,或者管理维护机构与政府业务部门相脱节,造成网站内容保障不力,信息更新不及时,甚至节假日期间网站关闭,不能提供不间断服务。
四是缺乏统一的网站建设和管理标准规范。特别是在数据交换、政务信息公开与办事服务目录、在线服务和互动信息处理流程、外文版建设等方面都缺乏可操作规范。
五是政府网站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亟待提高。一方面,政府网站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老百姓不知道,或缺乏应用环境,造成不了解或无法获取网站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与老百姓的需求之间存在错位,提供信息的质量和服务深度不够,信息公开多,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少。
三、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路径探析
我国政府网站体系虽已基本形成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政务信息发布的数量、质量和时效,网上服务的数量和便捷程度,网上互动交流的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加快我国政府网站建设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政府网站建设质量的提升。而要又好又快地建设我国政府网站,必须选择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中心的建设路径:
(一)牢固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政府网站建设要结合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让公众知情、为公众服务、与公众交流、让公众分享网站带来的便利。要着眼于改进公众服务,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从方便公众角度出发,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来设置服务主题,并按照服务对象的生命周期,设计政府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此外,要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开设在线访谈和留言板等栏目,及时倾听公众的声音,积极发挥政府网站解疑释惑的作用。
(二)以绩效评估和品牌栏目为抓手。一方面,要以绩效评估为抓手,加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以评促建0的激励引导作用。探索建立有关部门、社会机构、专家学者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机制,科学确定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上层级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对下层级部门网站、下层级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评估,上层级部门网站应该对下层级部门网站进行评估。评估可以采用内评估或外评估的方式,或采用内评估和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网站绩效评估的结果应该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部分。但评估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推动政府网站建设的有效手段,要对指标体系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部门之间、省与直辖市之间在职能分工、服务方式的差异,改进评估方法,制订分类评估指标体系,体现科学分类指导。另一方面,要以品牌栏目为抓手,通过网上直播、在线访谈、服务大厅、热点专题、领导信箱、留言板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栏目形式吸引公众,不同地区和部门网站要寻找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品牌栏目,通过品牌栏目带动整个网站发展。
(三)强化发布政务信息、提供网上服务、开展互动交流三项主要功能,突出政务特色。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能为立足点建设政府网站,深化内容建设。一是加大政务信息发布力度,增加规范性文件发布、会议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公众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和引导舆论、解疑释惑作用。二是把政府网站建设作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出发,不断增强网站服务功能,提升网上服务能力,按照服务对象整合服务项目,提供主题服务,提高网上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推动行政审批在线办理,提供/外网受理、内网办理0的/一站式0 服务,方便公众和企业办事。三是稳步推进互动交流。着眼于为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建言献策、服务咨询、留言板、在线访谈等网站互动栏目建设,提升网站的互动交流功能,使政府网站建设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
(四)做好对内、对外、网上、网下四类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网站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对内,即充分利用政府内部各种文件、简报、刊物等及时介绍网站建设情况,加强对政府机关内部各级工作人员的宣传。对外,即做好面向社会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以及宣传册等各种方式扩大面向社会的宣传,提高政府网站影响力,有效宣传政府工作。网上,即加强与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的合作,及时链接、转载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进而扩大网上影响力。网下,即要考虑尚不具备上网条件的社会公众的需求,逐步与平面媒体、电视、手机等媒介合作,探索为非网民提供服务的有效方式。
(五)抓紧建立完善信息发布、网上服务、互动交流、技术建设、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完善工作机制。信息发布标准规范,主要是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施行做好准备,业务部门和网站管理部门要密切协作,梳理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做到依法公开政务信息。网上服务标准规范,主要是涉及多部门的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梳理,理顺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互动交流标准规范,主要是网上受理百姓意见建议的处理以及反馈流程,进一步规范在线访谈、网上信箱、网上问答等互动栏目,特别是多个部门之间如何转办、督
查落实。不仅要提高公众意见建议的办结率,还要提高公众对处理结果的满意率。技术建设标准规范,主要是网站栏目设计、页面展现、数据交换、信息搜索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要能够实现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管理维护标准规范,包括网站的信息采集、编审、发布等内容保障方面,网站管理机构、人员培训等运行维护方面,以及防御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防范方面的管理维护标准规范。
第四篇: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的发展瓶颈和矛盾。农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调查发现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多头并进,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农村通信服务的成本高、收益差;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实际应用不广泛;部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不佳;农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不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有待改善。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瓶颈和矛盾: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有待理顺;试点政策短期性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长期性的矛盾;农业信息需求与供给对接困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总体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来的特征是“硬件”(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体系架构)已经得到改善,但是“软件”(农业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亟待取得突破。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巩固,小规模的家庭生产将长期存在,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基于农户的信息服务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户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17份农户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样本农户信息终端拥有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信息来源仍然较为封闭,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介入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并不明显。在需求方面,样本农户的信息需求多为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信息,不同地域样本农户的信息及服务需求有一定差异。在消费方面,农户有一定的信息支付意愿,但支付能力和承受风险能力均有限。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户禀赋方面,户主的年龄、学历、经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会影响农户的信息支付意愿。同时,风险偏好、信息缺失、示范效应、有用性认知、信息渠道也是影响农户信息支付意愿的因素。
农户采纳信息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认知会影响其获取信息的态度,进而影响其获取信息的行为,并影响其实际应用结果。因此,农业信息服务的关键是要向农户提供有用性高、易用性好的信息。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研究 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问卷调查结果看,样本信息服务站硬件设施、工作人员配备良好,但运行效果一般;在业务方面,样本信息服务站大多仅从事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由于自身“造血”功能缺失,资金不足成为样本服务站的核心困难,导致服务站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在信息中介服务方面,呈现有效信息需求和有效信息供给同时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议
应遵循因时而异、因地制宜、长期推动、低成本、注重实效等原则,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具体的举措包括:
做好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解决各自为战、叠床架屋的局面,需要从中央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部署。首先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主管机构。通过强势的领导体系,打破部门界限,摒除部门利益,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制定日常工作制度,保证建设经费、信息资源、人员的整合和共享。其次是要制定好农业信息化宏观发展规划,科学地界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边界,确定农业信息化各发展阶段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案。同时,顶层设计还应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分工。
探索供给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体系 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为改变这种局面,有必要通过安排不同物品的供给制度,引导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在财政支持方面,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的专项建设资金支持以及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监管等手段的运用,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第三部门共同支撑的机制。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差异,需要创新财政支持体系,在不同的地区尝试运用不同的手段,避免“一刀切”的扶持政策。
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知名信息平台 网络时代具有“眼球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特征,多方、各级分别建立平台只会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服务质量提升,而少量的信息平台反而有利于发挥“眼球效应”,降低用户搜寻成本。建设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不在多,贵在精,应通过合理机制将各部门有限的财力有效整合,合力办大事。同时,应大力向用户宣传信息平台,以形成集聚效应。
分析用户需求,加快农业信息开发 解决农业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把农民的需求视为农业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由政府直接开发并供给满足农户需求的信息的效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其他的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扶持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导入社会服务,搞活信息服务体系 为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可持续经营,一方面可与电信等部门合作,共建信息服务窗口,同时有步骤地引导信息服务站自主开展一些经营性业务;另一方面,为保障信息服务站的公共服务功能,政府可以对服务站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贴,并辅以一些社会管理职能,用活服务站,提高农民拜访服务站的积极性。
扶持关键技术,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为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应当引导和鼓励国内相关机构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应用系统和各类信息产品,扶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面向
特定用户,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及应用,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普通农户,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知识化沉淀,提升信息的价值,并强化查询智能化设计,改善信息平台的易用性,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有效信息。
作者单位:农业部信息中心 刘涵
(来源:农民日报)
http:///2006nwkx/html/201212/%7BC69ADD03-9BD5-4F13-9116-0194426E45E7%7D.shtml
第五篇: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
绵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张 韬
(指导老师:王华兰 高级农艺师)
摘要:21世纪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将成为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绵阳市作为西部的科技城,也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 现状 问题 建议
农业信息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公共服务性强的特点。需要政府支持与引导,各农业信息使用者共同参与。我市农业系统经过这几年上下的共同努力,市县两级网络硬件配备齐全,局域网、网站均已建成,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加速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实际就如何继续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做点探讨。
1、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1 市局农业网络全面完成。我局于1996年开始与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收集农业信息,98年拨号上网,联通国际互联网收集信息。2000年10月建成局域网和“绵阳农业网站”。2003年我局又对原局域网进行全面改造,局域网(包括党政网)与互联网物理上完全隔离。与此同时,又对“绵阳农业网”进行了第三次升级改版,改版后的版面更清秀,栏目更多,内容更丰富,网站设有绵阳农业、农业新闻、1
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专家在线、农业工作、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劳动力转移等十大栏目。为绵阳市各级行政部门了解农业情况,农业资源,提供了方便,为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分析预测,价格行情和技术服务信息。从“绵阳农业网”开通以来,据统计,访问者迄今已达10万余人次,“绵阳农业网”建成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同时还建立了内部工作平台,市农业系统邮件服务器,基本实现了局机关与各县(市、区)农业局信息传递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与市委、市府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1.2 市局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我局对外发布信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概括为“两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两个刊物”为《农业简报》和《农业信息网刊》。《农业简报》主要面向省农业厅、市委、市府、市级有关单位和各县农业局;《农业信息网刊》主要面向基层农业部门广大领导干部、农技人员。“三大网络”为局局域网,市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在三大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一是市局建立了全员信息制,局18个单位为信息站点,初步实现了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党政网农业局信息站点,是我局与市委、市府及市级机关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三是互联网“绵阳农业网”站点,是我市与各县(市、区)农业局、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也是我市农业部门宣传农业政策、传播技术、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
1.3 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县、乡、村延伸。我市在搞好市级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已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我市9个县(市、区)166个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域名,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并建立了局域网,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网全部托管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全市293个乡镇,已有166个乡镇按农业部“五个一”标准落实了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9个县(市、区)实现了与166个乡镇以及49个龙头企业、53个专业大户、14个农村
合作及中介组织、11个专业市场的联网。
1.4 农业信息队伍基本健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全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机构。市、县农业局信息工作人员共计204人,其中市级6人,县级32人,乡级农业信息人员166人,信息工作人员都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
1.5 重点推广“一站通”,取得较好成效。我市把推广应用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联播(简称“一站通”)作为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底开始推广应用“一站通”,我局便专门组织了“一站通”使用培训,受到用户好评。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站,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大力宣传“一站通”的优点,并组织上网注册会员,利用“一站通”平台查询、发布供求信息。一年多来,我市已有县(市、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镇(乡)农村信息服务站、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经营大户等145个单位或个人申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380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游仙邦田公司在网上发布出售银杏树苗后,江苏一客户就来电来函洽谈,初步达成协议,成交额100多万元,纯利润20多万元。江油西屏乡今年种植西瓜200多万斤,通过“一站通”发布信息后,仅销往成都一公司就达50万斤。“一站通”已成为互联网上人气旺盛的农产品供求大市场,在农产品产、供、销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对信息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我市部分地方对农业信息工作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县以上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但镇乡、村、社、农户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不强,一些中小龙头企业也对信息认识不足。
2.2 综合性信息数据库和系统还不够健全。目前市县(区)农业信息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农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但网上交易的电子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农业
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未起步。绵阳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还不健全,尚未建立英文版本的网站,无法与国际进行信息交流。
2.3 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延伸还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在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数农村家庭还买不起计算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尚无法接入计算机网络,还无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农户家中,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
2.4 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匮乏。市(县)农业局目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乡(镇)由于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的变动,信息员队伍不够稳定,导致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咨询服务滞后。
3、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市农业与全国形势一样,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农业不但自身面临着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路只能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手段,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认识,加强领导,由政府牵头,制定绵阳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农业信息收集发布标准与规范,加强对信息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坚持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 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绵阳市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价格、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农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数据库,逐步开发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等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对市、县两级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市、县信息网站基本建成,应充分利用网站加强我市农业的对外宣传,并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加强与本市乡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的联系,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3.4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一站通”,进一步利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农经站,建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员队伍,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广播、快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把信息传递到村,由村传递到农户,解决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即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5 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形式不断发展,我市农业和国外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加,欧亚农业合作项目专家2003年已两次来我市考察、调研,建立、实行联合信息系统,开发绵阳的农产品,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交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