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劳动生活及养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劳动生活及养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信管1002班 王少婷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劳动生活及养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农村在外打工人员也日益增多,由此引发农村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到底如何,是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为了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校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团工委的总体部署下,我于2011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期间,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南吴邵村100余户的居民进行了“留守老人”实地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南吴邵村居民靠种地为生,年收入较有限,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老人指:常住该村的60岁以上的老人,其子女及其子女配偶外出务工且常年不在本村居住。以下对老人的经济状况,医疗卫生状况,娱乐生活等方面分析,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及养生状况。
(一)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经济来源不稳定。
调查中老人们对子女外出务工普遍持支持态度,他们表达如果不外出打工在家难谋出路。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大家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老人按当地标准平均每月的日常费用都在200—400元,老人们平均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以外,还有医药费用,有些子女外出务工而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负担,平时还要给孙子孙女一些零用钱,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在调查中50%—60%的老人的经济来源都是不太稳定或者一般。老人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给钱,部分来人还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而只有个别老人靠退休金维持生计,拥有养老积蓄。总之,由经济状况的分析结果来看,该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甚理想,子女为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外出务工的同时,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极为有限,虽然多数老人的生活处于常态,但生活水平无明显改善,仅仅生活得到基本满足。
(二)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老人的医疗支付能力较差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
生活照料。大多数老人一般体弱多病,普遍患有慢性病。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增强了老人们医药支付能力,负担起了老人的大部分的医药费,但一旦生大病,昂贵的医药费也让子女整个家庭难以支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调查中绝大多数老人处于习惯成现实经济状况考虑都没有做过健康体检。在医疗保障方面有“新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村社会养老金保险”,这表明他们对政府养老帮扶的渴望。
(三)留守老人的娱乐生活过于单调,一般除了看电视,聊天以外,老人们就没有什么其
它的消遣方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表示在家中电视都是由孙子或孙女控制,而所有看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同时,当问到老年人是否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时,多数表示没必要。而想进行一定体育锻炼却无条件,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
(四)大部分留守情绪稳定,但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老人是最大的伤害。随着老年
人年龄逐渐增大,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不断加强。然而,当老人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数量迅速膨胀,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而
留守老人又是老年人中一群特殊群体,而且随着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因此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值得关注的。老年人的子女应尽自己的赡养和孝顺老人的义务,不但要在经济上赡养老人,更要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在精神上慰藉老人。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让老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果,克服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也有利于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针对调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此我特提出以下建议:
(1)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标准
(2)继续发挥家庭的物质赡养功能,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在子女与父母
分开生活之前,应自觉与父母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以进一步强化子女对农
村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家庭养老功能,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3)发挥留守老人自养的补充作用,老年自养提倡劳动者自我承担或个人创造养老
保险基金,加大劳动者年轻时的养老积累,在自己保障基金中的比例,同时,强调开发潜在的老年人才资源,提倡老年人运用自己的智慧,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实现再就业。重新加入到社会活动中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留
守老人可适度参加农副业生产,获取补充性养老资金。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信管1002班
王少婷
第二篇: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
——以务路村民委员会为例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13级化学2班
马文思
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新农 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务路各村寨的经济发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仅靠务农已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如此,很多农民工把目光转向了城镇或沿海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把老人留在户籍地而外出谋生,由此出现了留守老人问题。在本次通过访谈、走访的方式,对下务路、务路旧寨、务路田边村、务路新寨进行调查以了解务路村民委员会四个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就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通过分析显示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选项比例
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人数为下务路27人,务路旧寨26人,务路田边村21人,务路新寨23人,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总人数为97人。其中,男性 占 48.2%,女性占 51.8%。年龄 50-59 岁占 11.3%,60-69 岁占43.1%,70-79 岁占33.1%,80 岁及以上占12.5%。统计结果显示,41.1% 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其次 28.8% 依靠邻居照顾,14.2% 靠朋友照顾,另有17.4% 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 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 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这两者在留守老人照顾提供方面几乎空白。此外,有 13.5% 留守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而 2.5% 的留 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顾。
这次在调查中还发现: 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 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 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 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 一次;只有 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 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 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 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与现状分析
1、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 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
2、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 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3、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 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 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 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调查显示:43.24%的留 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 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6、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 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
7、传统的思想观念欠佳。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 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四、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让许多农民意识到仅依靠一亩三分地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原有的农业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量明显比之前少了许多。这样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多了出来,是因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城市基础的不断完备,经济的繁荣发达,许多农村人口自愿向城市搬迁,到城市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农村大量人口进行地域转移,从而使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成为可能与必然,务路村委会也不例外。
2、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淡薄,伦理道德淡化,有老不养,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业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失去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做人力资本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农岗位,这些能带来一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补充劳动力。同时,由于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增加,挤占了一部分农业用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农村吸纳大批剩余廉价劳动力,这部分廉价劳动力进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奉献着青春,尽管他们拥有比种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却和自己的双亲分居异地,把父母留在家里自食其力,苦了没人精神安慰,病了没人悉心照料,使得本来就已经生活困难的老人更为孤寂和无助。所以,在探讨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时,不得不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原因来分析,并且,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是我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五、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1、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 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 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相关部门或基层干部应加强对青壮年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识培养,外出子女也应提高孝老意识,时时关心在家独自生活的父母,经济上给父母足够的生活开支,要多一点交流,拉拉家常,汇报自己在外面的情况,减少老人的担心。同时,已婚的女儿和女婿也应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动承担起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切实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
3、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农村社区老年人照护制度。
5、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 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 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等。
解决留守老人问题,除采用以上方式外,政府还应该组织本村现有青壮年或妇女形成志愿者服务队,照顾本村的留守老人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年轻一代应学会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养成为老人服务的意识,平时对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质供给,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实;并发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以此丰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温暖其孤寂的心灵,让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农村留守老人这个新的群体渐渐壮大,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他们不仅自己劳作,自食其力,有的还承担着抚养、教育孙辈,人情往来等压力,许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老人牺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养老的温馨,亲情分离使得老人孤苦无助。从访谈得知,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暂时不需要子女赡养,其实是老人对子女的体恤和宽容。子女也有难处,老人不愿意再增加子女的负担。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外发展,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外出子女无法减轻留守老人的思想压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资给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寻求有效的应对渠道和途径。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务路村委会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这次调查的一些必要的数据和帮助。也感谢各位留守老人的积极配合,因为有你们的积极配合并真实的反应生活情况才使得本次的调查得以顺利的展开和完成。参考文献
[1]杜鹏, 丁志宏, 李全棉, 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J].人口研究 ,2004(6).[2]杜鹏, 李一男, 王澎湖, 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J].人口学刊 ,2007(1).[3]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 —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孙慧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 —基于豫东农村的 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5]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9(4)
[6]冷静.山东沿海地区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调查分析——以青岛为个案 [J].山东经济 ,2009(5).
第三篇: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调研 ——以xx村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生
活需要,其中,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因而,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以走访、查阅文献、入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现状、对策
一、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相关的各权威部门并没有对留守老人给出其明确的定义。
一部分学者从老人年龄角度考虑,例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结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陈浩(2007《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
还有学者从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的角度考虑,例如: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因此,本文对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的60周岁以上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由于子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在生活上缺人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很是孤独。很多年迈的老人必须自给自足,但是他们已经年迈,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子女外出后,电话称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生活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比如通过种植庄稼,像小麦,花生,油菜,还有种菜等再拿到菜市场上卖所得,收入来源单一。在走访中,我发现,一般老人都是用柴火来做饭,每年的秋天,他们就会上山砍柴以备过冬。就拿我的奶奶举例,她一年四季始终住在一座可能被年轻人叫做“破烂房”的地方,一个人生火做饭,一个人生活,这在人们看来会是相当可怜和孤独的。而且,她是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就算有,也只是很微小的福利。因此,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应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
(三)生活照料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乡城迁移客观上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等方面得到的照料,使留守老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另外,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尊老敬老养老关系的淡化,加剧了留守老人的艰难处境。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所调查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许多人都是中年就医服药,在自己的年收入或子女供给的生活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于治病、买药上。尽管老年人治病服药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但是因治病花去的昂贵医药费,确实成为老龄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无底洞”。甚至是引起亲情脆弱化、家庭关系不和的主要矛盾。
(五)隔代监护问题 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的隔代家庭在农村日益普遍。隔代监护对监护者和被监护人都产生影响。留守老人作为监护者,监护孙辈无疑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而留守儿童作为被监护人,由于留守老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失当等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而隔代亲使老人易娇惯溺爱孙辈,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影响其健康发展。
(六)农村治安状况堪忧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盗贼也越来越多。他们专拣在家务农的“空巢老人”下手,作案手法娴熟,情节恶劣,就像当年鬼子进村一样,毫发不剩。而且作案越来越高调,次次都能得逞。一般来说,老年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防范保护的意识,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部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这些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对社会治安和人们的心态影响很大。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发展,老人们留守农村,是不可回避的实际状况。自留地及宅基地因素也是老人坚守农村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老人的自身特点。
农村老人对原居住地特定的生活环境的留恋、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和老年人对城市生活的排斥感等,是导致城市化过程中老人留守农村的因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层次、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1、加强社会扶持力度,增强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从长远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应给农村老人以国民待遇。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与其相配套,过去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一定要走向社会化。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缩小城乡差距,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2、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这亲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 落叶归根”。政府应加大力度,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在实用技术、科普知识上给予支持,千方百计地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用经济成果“留人”“留心”。
3、举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借助社会力量抚养老人,使老有所养。有的地方,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批发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养老。
4、完善农村医疗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村级的门诊费报销比例低,但事实上老师选择在村级的门诊看病,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农村人村级门诊费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他们看病贵的问题。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警要以案说法,对老人们进行日常自身安全防范、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宣讲,教育农村留守老人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一旦发现被诈骗要及时报警。各乡镇建立专职治安巡防队,在乡镇派出所指导下工作,以弥补警力不足。结束语:
当今,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俨然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在经济上缺乏保障、生活照料不足、农业生产负担重、治安状况不好等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想要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留守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天伦之乐。
第四篇: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
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2
一、实践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其中就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团队对此通过走访服务、问卷等调查方式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留守老人方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随后对我们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的追求,但对疾病有恐惧心理,伴随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近几年这种状况明显改善。另外,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经常内心觉得孤独,严重的会导致老人性格孤僻,这也是外出务工子女容易忽视的。所以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期在五常周边地区对我们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宣传,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关注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意识,我们也期待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这些问题。
二、实践时间与地点
1月9日:幸福村
1月10日上午:长兴村下午:正兴1月11日:半截河子村
三、实践内容
通过我们对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留守老年人的年龄阶段,性别比例,生活及收入状况,以及生病次数及医疗消费。同时我们也深入的调查了留守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及村中干部对其的帮助情况。子女的义务抚养情况等等。
四、实践结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刘爷爷和张奶奶,有一次张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刘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张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16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首先,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加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其次,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再次,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同时,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扩建托老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对乡村小学校等实现多功能开发,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娱乐室。
最后,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此外,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邻里之间相互串串门,多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养养小动物,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隔代教育压力大;四,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五,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四、实践总结或体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四、实践总结或体会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社会实践后的交流座谈中大家普遍感悟到“提高了觉悟,学到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社会实践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大家都能得到一些启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真正的目的,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期三天的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我们大家的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锻炼自己,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3
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务路各村寨的经济发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仅靠务农已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如此,很多农民工把目光转向了城镇或沿海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把老人留在户籍地而外出谋生,由此出现了留守老人问题。在本次通过访谈、走访的方式,对下务路、务路旧寨、务路田边村、务路新寨进行调查以了解务路村民委员会四个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就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通过分析显示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选项比例
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人数为下务路27人,务路旧寨26人,务路田边村21人,务路新寨23人,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总人数为97人。其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年龄50-59岁占11.3%,60-69岁占43.1%,70-79岁占33.1%,80岁及以上占12.5%。统计结果显示,41.1%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其次28.8%依靠邻居照顾,14.2%靠朋友照顾,另有17.4%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这两者在留守老人照顾提供方面几乎空白。此外,有13.5%留守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而2.5%的留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顾。
这次在调查中还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与现状分析
1、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
2、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3、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调查显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6、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
7、传统的思想观念欠佳。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三、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让许多农民意识到仅依靠一亩三分地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原有的农业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量明显比之前少了许多。这样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多了出来,是因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城市基础的不断完备,经济的繁荣发达,许多农村人口自愿向城市搬迁,到城市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农村大量人口进行地域转移,从而使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成为可能与必然,务路村委会也不例外。
2、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淡薄,伦理道德淡化,有老不养,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业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失去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做人力资本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农岗位,这些能带来一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补充劳动力。同时,由于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增加,挤占了一部分农业用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农村吸纳大批剩余廉价劳动力,这部分廉价劳动力进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奉献着青春,尽管他们拥有比种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却和自己的双亲分居异地,把父母留在家里自食其力,苦了没人精神安慰,病了没人悉心照料,使得本来就已经生活困难的老人更为孤寂和无助。所以,在探讨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时,不得不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原因来分析,并且,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是我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1、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相关部门或基层干部应加强对青壮年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识培养,外出子女也应提高孝老意识,时时关心在家独自生活的父母,经济上给父母足够的生活开支,要多一点交流,拉拉家常,汇报自己在外面的情况,减少老人的担心。同时,已婚的女儿和女婿也应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动承担起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切实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
3、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农村社区老年人照护制度。
5、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等。
解决留守老人问题,除采用以上方式外,政府还应该组织本村现有青壮年或妇女形成志愿者服务队,照顾本村的留守老人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年轻一代应学会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养成为老人服务的意识,平时对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质供给,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实;并发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以此丰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温暖其孤寂的心灵,让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农村留守老人这个新的群体渐渐壮大,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他们不仅自己劳作,自食其力,有的还承担着抚养、教育孙辈,人情往来等压力,许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老人牺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养老的温馨,亲情分离使得老人孤苦无助。从访谈得知,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暂时不需要子女赡养,其实是老人对子女的体恤和宽容。子女也有难处,老人不愿意再增加子女的负担。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外发展,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外出子女无法减轻留守老人的思想压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资给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寻求有效的应对渠道和途径。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务路村委会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这次调查的一些必要的数据和帮助。也感谢各位留守老人的积极配合,因为有你们的积极配合并真实的反应生活情况才使得本次的调查得以顺利的展开和完成。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4
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生
活需要,其中,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因而,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以走访、查阅文献、入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现状、对策
一、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相关的各权威部门并没有对留守老人给出其明确的定义。
一部分学者从老人年龄角度考虑,例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结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陈浩(20xx《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
还有学者从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的角度考虑,例如: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 因此,本文对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的60周岁以上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一)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由于子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在生活上缺人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很是孤独。很多年迈的老人必须自给自足,但是他们已经年迈,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子女外出后,电话称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 生活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比如通过种植庄稼,像小麦,花生,油菜,还有种菜等再拿到菜市场上卖所得,收入来源单一。在走访中,我发现,一般老人都是用柴火来做饭,每年的秋天,他们就会上山砍柴以备过冬。就拿我的奶奶举例,她一年四季始终住在一座可能被年轻人叫做“破烂房”的地方,一个人生火做饭,一个人生活,这在人们看来会是相当可怜和孤独的。而且,她是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就算有,也只是很微小的福利。因此,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应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
(三) 生活照料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乡城迁移客观上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等方面得到的照料,使留守老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另外,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尊老敬老养老关系的淡化,加剧了留守老人的艰难处境。
(四) 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所调查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许多人都是中年就医服药,在自己的年收入或子女供给的生活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于治病、买药上。尽管老年人治病服药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但是因治病花去的昂贵医药费,确实成为老龄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无底洞”。甚至是引起亲情脆弱化、家庭关系不和的主要矛盾。
(五) 隔代监护问题 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的隔代家庭在农村日益普遍。隔代监护对监护者和被监护人都产生影响。留守老人作为监护者,监护孙辈无疑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而留守儿童作为被监护人,由于留守老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失当等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而隔代亲使老人易娇惯溺爱孙辈,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影响其健康发展。
(六) 农村治安状况堪忧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盗贼也越来越多。他们专拣在家务农的“空巢老人”下手,作案手法娴熟,情节恶劣,就像当年鬼子进村一样,毫发不剩。而且作案越来越高调,次次都能得逞。一般来说,老年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防范保护的意识,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部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这些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对社会治安和人们的心态影响很大。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发展,老人们留守农村,是不可回避的实际状况。自留地及宅基地因素也是老人坚守农村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老人的自身特点。
农村老人对原居住地特定的生活环境的留恋、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和老年人对城市生活的排斥感等,是导致城市化过程中老人留守农村的因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层次、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1、加强社会扶持力度,增强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从长远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应给农村老人以国民待遇。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与其相配套,过去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一定要走向社会化。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缩小城乡差距,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2、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这亲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 落叶归根”。政府应加大力度, 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在实用技术、科普知识上给予支持,千方百计地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用经济成果“留人”“留心”。
3、举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借助社会力量抚养老人,使老有所养。有的地方,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批发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养老。
4、完善农村医疗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村级的门诊费报销比例低,但事实上老师选择在村级的门诊看病,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农村人村级门诊费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他们看病贵的问题。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警要以案说法,对老人们进行日常自身安全防范、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宣讲,教育农村留守老人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一旦发现被诈骗要及时报警。各乡镇建立专职治安巡防队,在乡镇派出所指导下工作,以弥补警力不足。
结束语:
当今,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俨然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在经济上缺乏保障、生活照料不足、农业生产负担重、治安状况不好等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想要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留守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天伦之乐。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6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7
一、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人口的0.97%;寡居老人占总人口的0.55%,失能及半失能占总人口的0.2%。
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方面。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仅60元的养老金生活,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生产方面。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生活方面。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精神层面。一是精神缺少慰藉,老年人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二是心理负担重。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5.医疗方面。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是全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xx区先后出台了《xx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xx区民政局关于加快社会养老建设的通知》、《xx区关于鼓励村(居)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引领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xx区农村五保对象3531人,共有农村敬老院15处,其中中心敬老院5处,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46500平方米,共设置房间1660,其中院民住房1310间,床位2600个,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600人,集中供养率可达到省规定的7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800元,分散供养标准2800元,并由政府出资,为全区所有五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农合。目前,全区15处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管理标准,8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其中5处通过了国家三星级标准验收。农村幸福院9个,全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336个,文化广场80个。
三是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力度。留守老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均达到100%,90周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高龄补贴。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该险种保险期限为一年,每份保费仅为20元,保险金额为16000元,投保对象为5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年人。近两年开展“银龄安康工程”公益活动,敬老企业向贫困留守老人赠送了4700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四是敬老助老,动员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空巢老人。近年来,区民政局筹措资金每年都对全区所有敬老院、五保老人、困难、残疾、“空巢”、高龄老人进行资金、物质帮助。组织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家庭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屋卫生,巾帼志愿者替老人换洗、缝补衣服、床单。菏泽义工团经常到敬老院和留守老人家中献爱心。通过志愿者真情服务,使每位老人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中,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在村文化大院中设立老年活动室、老年阅览室、配备健身器材和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留守老人体育锻炼和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建设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的力度,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场所。农村幸福院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设置床位不低于20张。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材,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午餐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村现有资源和闲置土地、房屋,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为留守老人筑“新巢”。
(二)完善救助医疗保障。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范围,对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实施临时救助并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卫生部门要逐步加大农村经济困难、留守老人老年慢性病、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有效解决他们“看病贵、有病不看”问题;农村医疗机构要定期对登记在册的留守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疾患特点,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降低患病率并提供上门诊治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帮扶制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留守老人定向走访、帮扶、关爱制度,明确帮扶人员和帮扶对象,落实责任,切实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义工团等爱心人士组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对关爱活动。采取座谈走访和谈心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公安、司法部门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普法教育纳入普法工作内容,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打击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行为。积极探索驻村民警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援助服务,对农村留守老人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审批,及时办理。
(五)努力形成社会关爱氛围。要加大对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典型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关爱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第五篇: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目前媒体舆论、政府官员和学者多在关注民工艰苦和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而对于更多的滞留在农村的民工家人却关注不够。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留守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留守老人生活状况
1.打工子女的经济支持不可高估,留守老人经济状况依然较差,而且劳动强度增加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的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由于农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农民长期以来储蓄率较低,在调查中有人估计农村老人没有养老积蓄的要占到70%以上,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负担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除了极少数有权威的老人主持全家财政外,大多数老人需单独理财。电费每月10-20元,米每斤1.1元,电话月租费15元,柴每担15元,煤球3元一个,自来水……,按当地标准一个老年人一年需要700-1000元才能基本维持生活,且老人不能生病。外出打工子女对老人每年的转移支付平均要低于上述数字,因此我们不可过高估计打工子女的经济支持。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活很拮据,我们在调查中经常听到老人们如下的描述:
“儿子一年能搞几万把块钱,回来好点的时候会给两包烟。” “我一个月只点灯二三十元钱,最多三十几块,电话,我不打。” “大儿子每年给千把块钱,小儿子给四五百斤水稻,现在钱不值钱。” “就怕刮大风下大雨,房子用的是大瓦,大雨会漏。” “彩电又耗电,一开就要钱,我不看电视”。
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每年拿出千把元,但都不能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我们注意到老人的住房条件通常要差于子女的住房条件,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十分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往往间接的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调查时老人们说过去大集体年青人做工,老年人在家做饭,而现在老年人要做农活。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白头发,下田畈;黑头发,打麻将;黄头发,大街逛。”由于每年双抢(抢收抢种)时只有3%的外出务工人员会回来,年过七十仍然下田干活的老人不在少数,而请人(或拖拉机)犁田又由去年的每亩80元升至今年的100元,这将再次减少了老人们的收入。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医药支付能力显著增强,但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生活照料调查可以发现,生活上缺乏照料是留守老人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很多留守老人虽然有子女在外打工赚钱,但是因为老龄化加重,农村留下的大都是老年人,因此大多数老人还是要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而且身体年老体弱使他们更容易受疾病的侵害,而在这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心,他们大多忍受在病痛的折磨里,从而使空巢老人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甚至有一些老年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而且高龄留守老人多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听力视力减退,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由于人到老年,一般体弱多病,普遍患有慢性病。子女外出务工增强了老人医药支付能力,负担起了老人大部分的医药费,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老人平时往往到村中医生处看病,不需现场付费,医药费由年终外出子女回来时一把结账,而且还会劝有病不医的父母到医院就医。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一位老人2015年因为心肌梗塞住进医院,3天花了两三千元,觉得太贵了,后来就再也不去医院了。另一位老人抱怨说有次头晕挂号打针就要400多,吊了4瓶水又花了500块。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医药费是大多数老人家庭一项重要的支出,若使他们做到有病就医,其子女的支付能力也要大打问号。
现在通讯方便,交通又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调查中大部分老人称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在调查中也有老人反映第一次生病时子女会回来,但是当老人第二次生病时,再通知子女回来就困难了,即使回来,在家里住上一两天也坐不住。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我死了,找个人来埋都不好找”这样的悲观感慨。
2.生活负担重
调查发现,因为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的空巢老人除了要负担农业生产和家务外,大部分的空巢老人还要承担留守孙辈的养育责任,这样不光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而且由于是隔代教育,有的老人就一味地溺爱,导致一些懵懂少年滑进违法犯罪的深渊;有的老人还是用老一套来教育孙辈们,不免会引起隔阂、冲突,甚至发生悲剧。
3.社会关心力度不够
与留守儿童一样,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村中对于留守老人的关心大了很多,但是仍然也是大多只限于物质上,在情感上帮助的仍然很少,而社会对于留守老人问题的关注高了一些,而且也有很多措施和办法,但是同样流于形势和表面,都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
4.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5.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6.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从问卷结果来看,心理原因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而且我国的国情与风俗习惯决定我们的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依赖子女,在精神上也一样,所以儿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总是会感觉到寂寞孤独空虚,而且常常有留守老人担心自己死了都无人知道,从而更加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精神负担。
同时,平时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得留守老人寂寞和空虚无处排解。
7.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除了看电视、聊天外,老人就没有什么其它消遣的办法了。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协会组织。电视只能收到省台,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也不看。当问到老人们在休闲这方面是否有什么需求时,老人说没什么指望,看来老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似乎也不是很大。不过一位老人说“现在是一天日子一天过,老了人家都瞧不起”值得我们思考。
8.老人们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应当受到重视
调查中由于赡养造成的纠纷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
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容易由于比拼导致不给老人赡养费,一个儿子第一年收入好一点给了,而其他儿子不给,那么到了第二年不平衡,就都不给了。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农村70多岁老人还有劳动能力,种田可能比二三十岁人还在行,有些不懂事的媳妇就说你能力好,她就不给钱。
在调查中,遇到一个老人现在正与小儿子闹矛盾,小儿子不给钱。老人说小儿子已经寄了好几千元钱回家,应该不在乎我的200元钱,但就是不给我。老人甚至激动地说,我现在生活条件还不如五保户,五保户每年能得到1000元,花500还可以剩500。村干部来调解,也没有彻底解决。村里干部向我们介绍说,遇到这类事时,有一点问题时老人不讲,只有激烈时才往村里跑,往乡里跑,村里调解也有难度,到法院,传唤去,也很难执行,最终还是要到村里来,子女往往以“我开支也大”作为借口。9.调查除了反映出这些问题外,也有一些例外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对现在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81%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劳动进行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组98高龄的老奶奶王明珍,53岁时老伴去世。1984年,子孙因工作需要迁居襄樊后,她一直独守空巢,开垦2亩荒地,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她说:儿孙买房、上学需要花大钱,我自己能过,不愿给子孙找麻烦。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与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与子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个别子女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儿出嫁,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管理责任田,养家护院,或抚养孙儿。因此,孤独是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部分老人感觉到自己步入老年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都盼望子女能回来看望自己,因缺乏亲情倍感孤独。同时,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晚年后,由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扰,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担心子孙购房、上学及日常生活开支大,怕给子女拖累而拒绝接受治疗。“老有所乐”也是留守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认为,只要心境好,能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方式、娱乐休闲方式就可以了,快乐才是关键的。有的老人以种地拾柴、放牧养禽为乐,有的老人喜欢聚集一起谈古论今,有的则喜欢打麻将、看京剧。
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A.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a)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b)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B.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C.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D.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尽快启动新型合作医疗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老人们现在最迫切的就是提供医疗保险。医药费这一块老人开支较大,因病致贫返贫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在调查中农民说政府没有组织起来,农民难以自发搞起来。鉴于新型合作医疗在其它地方实行试点时出现了药价高、支付起点高、手续麻烦等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以及民间医生允许留守老人赊欠医药费给予了老人们极大便利的实际情况,应把村中民间卫生工作者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内来,而不宜随便打压他们的生存空间。高赔付率也是合作医疗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应该选择一个明确的方向:是保大病还是促进保健水平提高,瞄准一个目标,使新型合作医疗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E.增加农村救济投入支持
在一个镇调查时该镇民政办给我们提供了一组印象极为深刻的数字:该镇有城镇户籍人口3000只,一年享有50万元补助,人均月收入低于144元时就有最低生活保障,而4.7万农村人口每年仅有8万4千元补助。农村特困群体补助每人每年625元,全镇有2600多人达到条件,但是指标由县里再分到镇里,该镇仅分得655个指标。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以人口作为补助单位,而不是理应的户为单位,所以年补助按130元计算。计划生育优惠,60岁以上每月60元,在城里工人为每月70元。农村五保户一年500元,每年600斤原粮由村民组长收集起来给他,代价是95年二轮承包时五保户原则上不分给他土地,而实际上500元支付一年生活也是十分困难的。根据统计数字和我们调查者中的实地感觉,不可高估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对父母经济支持的能力,应从城乡公平发展角度出发,增加农村救济支付。
F.推动文化乡建设
由于乡土社会面对开放世界,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最大冲击,原有封闭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失去了对外出人员的压力,缺失公共空间导致村庄自身价值的丧失,导致村庄秩序的失范。例如一位老人说两个儿子分家,现在分家时必须找村干部,过去舅爹爹一句话就行,现在不行了。赡养纠纷实际都是村庄秩序失范的表现。在此次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村庄整治,辅以文化乡建,妇联等部门牵头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其收益将是很大的,开展一些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既可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也会给单调的农村闲暇带来乐趣,公共空间的培育更会规范村庄秩序。
G.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H.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I.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J.开展“志愿者”活动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帮扶老人志愿队。可由村委会组建帮扶老人志愿队,将村里热心的村民、上学的少年儿童等组织起来,定期对到老人家中,在生活对老人进行帮助和照顾。既可以对老人进行照顾,又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有利于对全社会宣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农村养老特别是促进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中,引入社会化的力量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可组织单位的年轻人和社会“志愿者”,联系一个留守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助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K.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三、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